张骞的生平事迹及历史成就新议
出使西域的张骞的故事

出使西域的张骞的故事
张骞是中国明清时期最著名的探险家和殖民者之一,他被载入史册的关键行为就是率领大清军队多次远征西域,沿着天山和阿尔泰山谷穿行,于 1760 年跨越天山谷,闯入哈萨克地区,力拓这一片不为人知的大片领土。
任务中除了放眼新未知之境,更大的梁子就是:增进与新出现的各民族的社会联系,在国家传统外交宣言的指引下,张骞深入游历,进行实地听对。
他还收集了许多历史文献、民间笑话、地方习俗的信息,丰富了中国对西域族群的研究。
在这一历险行程中,张骞遭遇各种挑战,多次受到敌方攻击,承受了不小的损失。
但他最终把人马安全带回,取得了成功,西域新疆地区也因此获得了平定。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西域当时的居民将他称为“骞公,王凤览灵,仙人昇天台”,他也被国人所铭记,被尊称为“东域行脚”,成为大清帝国历史上的一页。
张骞的故事

张骞的故事张骞,西汉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追求梦想和勇往直前。
他的勇敢和智慧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本文将为您讲述张骞的故事,展示他的勇气和智慧。
一、背景介绍张骞生于公元前164年,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和勇敢的性格。
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冒险的渴望使他决心成为一名探险家。
二、西域使者公元前138年,张骞被任命为西域使者,负责与西域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为西域地区地理环境恶劣,气候恶劣,而且当时西域各国与中国的联系非常有限。
张骞带着一支由几十名勇敢的士兵组成的队伍,开始了他的探险之旅。
他们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跋涉,穿越了沙漠和高山,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危险。
最终,他们成功地到达了西域地区,并与当地的君主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三、丝绸之路的开辟张骞的探险之旅不仅仅是一次外交使命,更是一次商业考察。
他发现了西域地区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商品,特别是丝绸。
这激发了他开辟一条连接中国和西域的贸易路线的想法。
张骞回到中国后,他向皇帝汇报了他的发现,并提出了开辟丝绸之路的建议。
皇帝非常赞赏他的勇气和智慧,并同意了他的建议。
于是,丝绸之路正式开辟,成为中国与西域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四、对中国的影响张骞的探险和开辟丝绸之路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与西域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使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商品远销西域,也带来了西域的商品和文化。
其次,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丝绸和其他商品的贸易使中国的经济繁荣起来,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最重要的是,张骞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追求梦想和勇往直前。
他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他的故事也被广泛传颂。
五、结语张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勇往直前,追求梦想。
他的探险和开辟丝绸之路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与西域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个人简历范文

张骞出使西域个人简历范文以中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张骞的角度出使西域个人简历为例。
生平经历:张骞,字季常,汉族,西汉中期儒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前164年,出生于汉中郡南郑县。
少年时,他在家族中接受了严格的儿童教育,培养了他扎实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智慧。
成就和经历:1. 年少有为:年轻时,张骞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和决策能力,在汉代官府于公元前139年发起的赐姓活动中,张骞因为在修筑长城期间的重大战功而被封为公爵,凭借着这个荣誉地位脱颖而出。
2. 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张骞受汉武帝之命,率领着一支由100多名官兵和近千名随从组成的使节团前往西域。
他们的使命是与西域蛮夷交往、开辟新商路,以及探索出使途中的安全问题。
他们跋山涉水,历经艰险,最终成功到达西域,并同当地各族人民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和贸易合作。
3. 外交策略:张骞倡导以和平共处为基础,与西域各族建立友好关系。
他善于利用外交手段解决矛盾和纠纷,推动了汉朝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他为西域各族人民搭建起了通往中原的桥梁,缔结了一系列合作协议,扩展了中国的疆域。
4. 历史纪录:张骞还撰写了《史记·张骞传》,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历史事件详细记录下来,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
他的勇敢和智慧,使得他成为了汉朝历史上的传世名人。
退休与离世:张骞在公元前114年退休回京,为汉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他将西域的文化、物产带回中原,丰富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并在后世流传至今。
大约在公元前113年去世,享年51岁。
总结:张骞的个人简历充满了辉煌的成就和伟大的历史功绩。
作为出使西域的使节,他不畏艰险,开扩了国土,扩大了汉朝的影响力。
他的外交才华和智慧为后代树立了榜样,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被誉为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杰出代表,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外交遗产:张骞的出使西域开创了中国与西域地区直接交流的先河。
他通过友好交往和贸易合作,使得西域各族对中原文化和商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张骞的生平事迹及历史成就新议

张骞的生平事迹及历史成就新议摘要:张骞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张骞两次出使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世界视野,同时也为中亚跨入新经济时代带来了勃勃生机,开通了中国经中亚通往旧大陆的商道。
张骞提出了从西南夷经印度半岛北部到大夏,包括今之西藏地区在内的中国西南地界走向的实证性见解,以及进行实地探索的可行性报告,顺应了盛汉风行的中国政制一体化思潮。
关键词:西汉盛世张骞汉武帝匈奴大月支乌孙张骞与汉武帝刘彻几乎是同一时间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历史人物。
张骞年龄长于刘彻,参政汉廷则在公元前141年景帝去世,刘彻继帝位之后。
张骞为郎及第一次出使西行的时间,始于武帝以建元纪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40年至前126年),历十五个年头。
一、受命汉廷西使大月支张骞,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
生于汉文帝后元年间(公元前164~前157年),是西汉盛世卓越的自由民政治活动家,而于盛汉的立国方略、外交事务、民族关系、地理探险等领域多所建树,并对后继者发生了深远的历史性影响。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百余人的探险队伍由陇西出发,往使大月支。
途经匈奴右贤王地界,而被拘羁送往单于庭。
张骞在匈奴滞留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
后移徙匈奴西部属地,寻机出奔;西行数十日至大宛。
大宛为发导译人员,将张骞一行送抵康居,由康居转致大月氏,最后到达大夏。
其时大月氏臣服大夏而君之,且土地肥饶,已安其居而乐其业,加之距汉地遥远,殊无对匈奴1复仇的愿望。
张骞经过年余的外交活动,对葱岭以西的人文地理特征有了总体性把握,因欲改道傍南山从羌中返汉,但复为匈奴所羁留。
张骞受汉廷派遣第一次西行出使大月支,极大地拓展了盛汉朝野对世界认识的新视野,为此后汉廷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外交、经济决策,提供了客观而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中亚跨入新经济时代带来了勃勃生机,此前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
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
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 (《大宛列传》) [1];而中国经中亚通往旧大陆商道的开通,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至今仍为举世传扬。
张骞出塞的历史故事

张骞出塞的历史故事张骞出使西域的结果及意义不仅体现在他成功打通贸易通道、带回宝贵物品和文化知识,拓宽中国的视野和地理知识,产生重要的政治影响,还体现在他开启了中国与西域地区的长期交往与合作,为后世探险家和学者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参考,并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张骞出塞的历史故事西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60年的休养生息,国力逐渐强盛。
武帝意图联合西域大月氏,共同抗击劲敌匈奴。
于是派张骞出使西域,与大月氏结盟,前后夹击匈奴。
张骞带了100多名勇士和随从人员,出使至河西走廊时,使团被匈奴人发现,仅剩张骞、堂邑父被俘,此后过了十三年才回到汉朝,并带回了资料。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
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
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张骞出塞多少年张骞出使西域一共去了18年。
张骞出使西域共两次,第一次从公元前138年到公元前126年,前后共计13年,第二次从公元前119年开始,公元前115年结束,共5年。
二者加起来共18年。
张骞出使西域又称张骞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举世称道。
张骞出塞的意义首先,张骞的出使开启了中国与西域地区的长期交往与合作。
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在古代世界贸易史上,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而这一伟大的开辟者是谁呢?他的名字叫做张骞。
本文将为你讲述关于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的故事。
第一章张骞的背景与使命张骞出生于汉高祖刘邦的时代,在西汉时期担任郎中。
当时,汉朝的皇帝汉武帝想要开辟西域丝绸之路,以扩展贸易和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汉武帝发掘到了张骞身上的才能,命令他带领使团去西域进行外交和贸易联系,开辟新的贸易通路。
第二章西域之行的艰辛与困境张骞领导的使团在西行途中遇到了许多艰难困苦。
他们要穿越沙漠和高山,在极端天气和严酷环境下前行。
同时,使团还要应对来自西域各国的威胁和阻挠。
他们不得不与当地的部族首领进行外交谈判,以获取通过他们领土的许可。
这一过程异常艰难,但张骞始终坚持并成功地解决了许多问题。
第三章张骞的使命之重要性张骞的使命对于汉朝来说非常重要。
西域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而通往西域的旧道非常危险不稳定。
通过开辟丝绸之路,汉朝可以建立更稳定的贸易通道,并加强与西域的联系。
丝绸之路不仅对于古代中国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丝绸之路的影响与意义丝绸之路开辟后,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丝绸、茶叶、玻璃器皿等中国特产商品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而西域的石油、马匹、黄金等也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
这为两地的经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和文化自此传入中国,而中国的丝绸、瓷器、中医等也传到了各个西域国家,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第五章张骞的贡献与回报张骞的西域之行极大地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对于汉朝的贸易和外交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通过外交手腕和智慧解决了许多难题,并成功地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的回报是可观的,他所带领的使团不仅收集到了有关西域的大量情报和地理知识,还开拓了新的贸易通路,为汉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张骞的故事是怎样

张骞的故事是怎样张骞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与旅行家。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官,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闻名遐迩。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张骞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骞的故事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一共出使西域两次。
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带着胡人堂邑父等一百多号人出使大月氏,堂邑父在途中刚好做张骞的翻译。
但是在去大月氏的途中不幸被匈奴发现,随后被掳去软禁起来。
匈奴单于为了拉拢张骞,进行了各种诱惑,还给张骞娶妻生子,但是依然没有动摇张骞出使大月氏之心,他不改汉节,坚定忠臣之心,就这样在匈奴部落生活了十年。
终有一日,张骞趁敌人监视有所松懈,便趁其不备逃离匈奴的魔爪。
但是没有带上妻儿便离开了,这里就说明大汉之命在张骞心中的地位是不能撼动的。
逃亡的道路十分艰难,但是张骞等人毕竟在匈奴的地盘生活了十余年,这为他的逃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而他们非常顺利的避开了匈奴的监视。
他们一直向西逃难,路上饥寒交迫,物资缺乏,人烟稀少,困难重重,就这样张骞等人来到了大宛国。
大宛国的国君听闻张骞的经历后,派人将他们送到康居,康居王又派人将其送到大月氏。
事后,张骞动身回汉。
在回去的途中不巧有遇到了匈奴,匈奴再次将他们带了回去,就这样又被扣留了一年多。
在匈奴内乱的时候,张骞趁乱又成功逃出了匈奴的地盘,回到了汉,这便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一一九年,这次出使西域带了三百多人,带了丝织品以及牛羊等牲畜,这一次出使乌孙王国很是顺利,因为匈奴那时候已经投降汉朝,所以路上已没有了障碍。
张骞乘槎的故事乘槎的意思就是乘坐竹筏或木船,后来特指出使。
张骞作为汉代著名的外交官,两次出使西域,为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出使大月氏的时候,更是被匈奴抓去做俘虏长达十年之久,最后逃脱出来,找到了大月氏。
虽然他最终没有劝服大月氏一起攻打匈奴,但是回汉后的张骞仍旧被汉武帝赞赏。
于是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为人讲求信义,心胸宽广,为人和善,于是深受西域人民的喜欢。
张骞的故事

张骞的故事张骞,西汉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追求梦想和勇往直前。
他的勇敢和智慧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本文将为您讲述张骞的故事,带您一起领略他的伟大和勇气。
一、背景介绍张骞生于公元前164年,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西北地区被称为西域,是一个神秘而危险的地方。
张骞从小就对西域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他渴望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
二、西域使者公元前138年,张骞被任命为西域使者,负责与西域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危险的任务,但张骞毫不畏惧,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
张骞带领着一支由几百人组成的队伍,穿越了漫长而艰苦的沙漠和高山。
他们面临着饥饿、口渴和袭击的威胁,但张骞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
三、突破西域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张骞终于突破了西域的封锁,成功地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他带回了大量的贡品和珍宝,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荣耀。
张骞的成功不仅仅是外交上的胜利,更是对人类勇气和智慧的伟大展示。
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追求梦想和勇往直前。
四、对中国的贡献张骞的探险和外交活动不仅带来了财富和荣耀,还为中国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
他的努力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中国学到了许多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和经济。
同时,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也通过张骞的努力传播到了西域和其他国家。
五、张骞的精神张骞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和智慧,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
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
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张骞的故事是我们的榜样,他的勇气和智慧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六、结语张骞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他的勇气和智慧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的探险和外交活动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荣耀,同时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张骞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骞的生平事迹及历史成就新议摘要:张骞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张骞两次出使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世界视野,同时也为中亚跨入新经济时代带来了勃勃生机,开通了中国经中亚通往旧大陆的商道。
张骞提出了从西南夷经印度半岛北部到大夏,包括今之西藏地区在内的中国西南地界走向的实证性见解,以及进行实地探索的可行性报告,顺应了盛汉风行的中国政制一体化思潮。
关键词:西汉盛世张骞汉武帝匈奴大月支乌孙张骞与汉武帝刘彻几乎是同一时间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历史人物。
张骞年龄长于刘彻,参政汉廷则在公元前141年景帝去世,刘彻继帝位之后。
张骞为郎及第一次出使西行的时间,始于武帝以建元纪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40年至前126年),历十五个年头。
一、受命汉廷西使大月支张骞,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
生于汉文帝后元年间(公元前164~前157年),是西汉盛世卓越的自由民政治活动家,而于盛汉的立国方略、外交事务、民族关系、地理探险等领域多所建树,并对后继者发生了深远的历史性影响。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百余人的探险队伍由陇西出发,往使大月支。
途经匈奴右贤王地界,而被拘羁送往单于庭。
张骞在匈奴滞留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
后移徙匈奴西部属地,寻机出奔;西行数十日至大宛。
大宛为发导译人员,将张骞一行送抵康居,由康居转致大月氏,最后到达大夏。
其时大月氏臣服大夏而君之,且土地肥饶,已安其居而乐其业,加之距汉地遥远,殊无对匈奴复仇的愿望。
张骞经过年余的外交活动,对葱岭以西的人文地理特征有了总体性把握,因欲改道傍南山从羌中返汉,但复为匈奴所羁留。
张骞受汉廷派遣第一次西行出使大月支,极大地拓展了盛汉朝野对世界认识的新视野,为此后汉廷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外交、经济决策,提供了客观而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中亚跨入新经济时代带来了勃勃生机,此前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
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
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 (《大宛列传》) [1];而中国经中亚通往旧大陆商道的开通,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至今仍为举世传扬。
还有值得称道的是,当时中亚诸国尚无自己的成文史流传后世,张骞为汉廷提供的相关报告,则备载于《史记》与《汉书》中,乃是今人研究古典文明时代中亚历史所根据的重要原始文字资料。
二、探索西南地界议案的提出自武帝即位至张骞第一次出使东归,汉匈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是,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廷曾以30万众伏击单于的马邑之谋,标志着汉兴和亲策略的终结。
元光六年,武帝遣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兵分四路出上谷、代、云中、雁门,这是汉军对匈奴实施战略反击之始。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置朔方、五原二郡,并募民10万口徙朔方。
在中国政治一体化进程方面,唐蒙通夜郎置健为郡,司马相如经略西夷,南夷和西夷“二方之君鳞集仰流,愿得受号者以亿计” (《司马相如列传》) [1];东夷秽君南闾等率28万之众内属,汉廷一度建置为苍海郡。
而与部族邑国内属大潮相对照,三边部族纷争已充分显示出它的野蛮落后特性。
张骞时任的大中大夫之职,属汉廷的议政序列官员。
为顺应并进而推动盛汉风行的大九州立国论及中国政制一体化思潮,张骞在首次提出了从西南夷经印度半岛北部到大夏,包括今之西藏地区在内的中国西南地界走向的实证性见解,以及进行实地探索的可行性报告。
张骞首倡此议的客观依据,是他在大夏时亲睹而非于内郡道听途说得知,邛之竹杖和蜀布为当地商人经由身毒运至大夏出售;“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
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
”(《大宛列传》) [1]汉廷不但顺利通过了张骞的议案,武帝还将它作为中长期国策悉力贯彻实施。
盛汉执政当局由此要达到的战略目的则可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它有利于盛世民族集睦大业的全面拓展。
汉廷大张旗鼓地在西南夷发起地界西接大夏的行动,实为这一带居民涌动的内属大潮的积极回应;而对华夏支派的羌人来说,则是原本融于神州之域,时论所谓“禹出西羌” (《盐铁论・国病》) [2],其居处正是:“青藏高原为诸羌地,唐旄、发羌在今西藏境,先零羌傍西海(今青海)而居”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3]。
其次,将汉帝国地界经身毒北方西接至大夏,不但能为西南诸郡对西方的贸易活动提供极大便利,且可将中国风靡的天下一统思潮推而广及葱岭以西地区。
于此《史记・大宛列传》尝载其言之要领曰:“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
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
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
三、以军功封侯及探寻西南通道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统率六将军10万骑兵从定襄出击匈奴。
汉军深入匈奴腹地数百里,俘获部众19000人。
单于从此不再于漠南设王庭。
汉在军事上从马邑之谋前的受制于匈奴转入战略优势阶段。
张骞以校尉从大将出征,因“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 (《大宛列传》) [1],武帝据汉法以军功封骞为博望侯。
张骞参加这次战役的作用和贡献表明,正因其先被羁匈奴腹地得以获集的大量地理知识及水源、牧草分布资料,方为汉军大捷带来了诸多行动便宜。
由此联系到史籍记载的张骞首次西行出使的关键情节,值得推敲的是:1、因匈奴右翼势盛及与羌人的约盟关系,汉使出陇西必然面临为匈奴羁留的困境,可又要寻机完成通使任务,这就需汉廷庙算在前,并将摆脱逆境的预谋授于干练的持节使者从容应对。
于是史籍特作提示:“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2、汉廷募选持节使,强调体质、才能和毅力超常者胜出,同时为之配备原籍是匈奴而非西域的随员同行,以解决长期羁留匈奴的语言沟通、入乡随俗、识途辨向等难题。
史籍中的人物传略于此已作充分交待。
3、此次汉使被羁的地点虽难考明,但张骞被羁後“传诣单于,单于留之”,则为史家言之凿凿了;当单于解除敌意而张骞获得宽遇的机会后,汉使实现了由“居匈奴中” (《大宛列传》) [1]到“居匈奴西”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4],即从漠北单于立庭的地带向西迁移的重要行动步骤。
事实上,这也是张骞既入匈奴之境而再度转向西使月支征程的新的出发点。
4、《史记》《汉书》皆载张骞从匈奴西境出奔月支的既定方向始终为面西,其结果必定是沿阿尔泰山南麓而非稍后人们了解的西域北道进入大宛境。
堂邑父为汉廷立功的行动,与熟知这条路线不无关系;而此时张骞能胸有成竹的“与其属亡乡月氏” (《大宛列传》) [1],也是出使前已于汉廷谋虑周详的有力证明。
此外,当张骞由陇西出使之际,康居使者大致也沿这条路线到达长安(《董仲舒传》) [4],未久则有举国震动的马邑之谋。
张骞建立军功的次年,即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遣张骞由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探索通向大夏的道路。
其中向南进发的汉使队伍虽困阻于昆明,“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于是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
”张骞此举,是在唐蒙、司马相如经略西南夷基础上进行的,它宣示了汉廷把西南夷地区纳入帝国政治一体化进程的战略计划和目标将持久地加以实施:“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道不通,罢之。
及张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事西南夷。
”(《大宛列传》) [1]四、汉匈漠北决战与张骞建汉乌和亲之议汉廷通过河西战役,阻断了匈奴与西羌的军事同盟关系,并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汉军分道深入漠北,与匈奴主力决战:大将军卫青首虏单于部 19000 余人,北至置颜山赵信城(蒙古杭爱山南)还师;骠骑将军霍去病执获左贤王部7万余人,封狼居胥山(蒙古乌兰巴托东)临翰海(呼伦贝尔湖)而还。
经过这次大战,匈奴远遁,“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 (《匈奴列传》) [1]。
张骞提出汉廷与乌孙建立同盟关系的手段和途径是,汉使持厚礼与乌孙通好,“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
也即招招来乌孙东归祁连、敦煌故地安居,武帝嫁宗室女与乌孙王,汉乌和亲而为昆弟之谊。
而汉乌同盟关系一旦确立,汉廷可得施展的战略目的有三:一是此前汉军经过几度奋战,虽改变了汉匈战争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但匈奴对汉的军事威胁尚未根本消除,汉廷如实现西连乌孙双方合兵以夹击匈奴的计划,则无异于“断匈奴右臂”,从而最终解除严峻的汉匈军事对峙形势;二是在汉乌结为同盟对匈奴发起全面攻势之际或汉匈战争结束之后,汉廷可以强大的经济和军政实力为依托,将朝野涌动的中国政制一体化风潮及天下一统大业推向葱岭以西地区,“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 (《大宛列传》) [1];三是在玉门关以西至葱岭地带的西域境内,各城国的军事实力没有超越乌孙者;西域城国内属既成定势,而汉乌结盟则乌孙也将成为稳定西域局势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是不言而喻的。
五、汉使队伍进驻乌孙及葱岭以远地区汉匈漠北决战的当年(公元前119年),汉廷采纳张骞之议,武帝任以为中郎将,率大批持节副使和 300 人的远征队伍,以及马 600 匹,牛羊以万计,价值数千万钱的币帛财物,出使乌孙并至他族邦。
此时,河西地区已空无匈奴,张骞所率的汉使队伍从西域南道进入乌孙。
乌孙王欲以见单于之礼受纳汉使致赐的财物。
张骞说服昆莫以汉廷礼仪拜受了“天子”之赐,并申明汉廷通使乌孙的目的:“乌孙能东居浑邪地,则汉遣翁主为昆莫夫人。
”其时,昆莫无得率尔决断汉使欲其举众东徙建议的缘由大致有二,一是乌孙的王政体制规定了王权受制于贵族势力,乌孙地近且久已服属匈奴,乌孙大臣皆畏惧匈奴的心态难以顿消,昆莫即有东徙之意但不具专制权。
二是乌孙的军事实力一分为三,昆莫中子大禄与昆莫嫡长孙岑娶各自领有万馀骑兵和属地,昆莫虽有权统领全军,“亦以此不敢专约於骞”。
太史公谓张骞于乌孙“不得其要领” (《大宛列传》) [1]处,也即指其决策体制与汉廷相异而已。
其实,乌孙族众对今昔自然生存环境的变迁业已适应,又以距汉遥远且无坦途通好,当下难知汉之国力大小强弱,这些才是关乎乌孙东徙决策的根本因素。
张骞此次率汉使队伍西行赢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张骞到乌孙伊始,即依汉廷既定计划,分遣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族邦展开外交活动。
他们的足迹遍及中西南亚,远者到达北非及地中海沿岸。
因而对旧大陆居民的物质与文化交流事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而且,就张骞及汉使坚持的外交活动原则而言,也同文明人类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他们同所到之国友好沟通,讲求自主自愿,平等互惠关系,而不干预对方的内部事务,是以深得各地人们的信赖和尊敬。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在乌孙等地从事了长达四年之久的外交活动后东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