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次氯酸钠溶液理化指标的分析

次氯酸钠溶液理化指标的分析
中国消毒学杂志20cr7年第24卷第l期
・53・
文章编号:100l一7658(2007)0l一0053一03
【研究报告】
次氯酸钠溶液理化指标的分析
阎海珠
(青海省疾病控制中心,西宁810007)
提要
目的
了解次氯酸钠消毒剂理化性质,分析其中金属离子种类和含量。方法采用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
法进行了实验室观察。结果次氯酸钠消毒剂溶液中有效氯含量视不同产品和出厂不同时间波动在36.4~115.8
测定结果判定标准依据国家标准《次氯酸钠溶 液》GBl9106—2003规定的指标。 2结果 2.1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经检测,次氯酸钠消毒剂溶液中有效氯含量视 不同产品和出厂不同时间波动在36.4~115.89/L 之间,游离碱含量有超标现象,铁、铅、砷含量基本在 国家标准规定范围(表1)。
表1 市售次氯酸钠消毒剂原液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ANAI.YSIS
文献标识码:B
0F
oF唧吼Co—CHEMⅡCAL肿E:I!【ES
Center£时Dise鸥e Con呐l,xiIIing k∞w山e physico—cheIIlical io璐in it.
SoDIUM
HYPoCHLoR玎[E SOLU.
’ⅡoN
'疆Ⅳ月犹一施M (Qin由8i
Pro、rincial
tllere
wa8 coIItent
tlIe allowable 1inlit.TheIe w鹕∞ob、ri伽s
positive con.ela. disiIlfbction s小
decmased by
15.5%~48.5%,but tIlere
w鹊no si霉面fic明t change in矗ee ba8e contem.Cond峭蚰There wa8 ineligible phenome∞n clll耐ne con. tent 0f sodium hyl)0cIllorite disi—&ti叩solution 80ld in market,its hee b聃e exceeded allowable liIIlit,

次氯酸钠溶液自动加药系统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次氯酸钠溶液自动加药系统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次氯酸钠溶液自动加药系统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自动加药系统作为自动化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为各种工业过程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药剂控制和管理方式。

次氯酸钠溶液自动加药系统是其中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系统。

自动加药系统可以实现对药剂的准确、精确的加入,避免了人工加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浪费。

次氯酸钠溶液自动加药系统适用于多种行业,如水处理、污水处理、医药制造等领域。

本文将就次氯酸钠溶液自动加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次氯酸钠溶液的特性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我们将探讨自动加药系统如何通过准确测量和控制药剂的加入量,以及次氯酸钠溶液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此外,我们将分析自动加药系统的优势,探讨其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对次氯酸钠溶液自动加药系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认识到自动加药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首先会对次氯酸钠溶液自动加药系统的背景进行概述,介绍其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接着,将说明文章的结构,并简要介绍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正文部分将涵盖自动加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次氯酸钠溶液的特性。

首先,将详细解释自动加药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其工作原理、组成部分以及关键技术。

然后,将介绍次氯酸钠溶液的特性,如化学性质、溶解度等,以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自动加药系统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具体而言,将探讨自动加药系统相较于传统手动加药方式的优点,如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等。

此外,还将展望自动加药系统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并提出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结构,本文将全面介绍次氯酸钠溶液自动加药系统的原理,并分析其在水处理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次氯酸钠溶液自动加药系统的原理,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难浸金矿石的次氯酸钠浸出试验研究

难浸金矿石的次氯酸钠浸出试验研究
Au+2 3ClO- +3 2H2O Au(OH)3(aq)+
3 2Cl- 。 次氯酸钠的理论用量可通过以上反应式计算
收 稿 日 期 :2014-03-08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黔 科合J字[2010]2003)。
作者简介:刘宪超(1989-),男 ,辽宁葫芦岛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冶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通信作者:唐道文,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冶金新技术 、冶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冶金环保工艺 。E-mail:tangdaowen@sina.com。
砂)氧 化 ,使 被 包 裹 的 金 裸 露 并 被 氧 化 转 入 溶 液
中 。试 验 确 定 的 最 佳 浸 出 条 件 为 :NaOH 初 始 浓 度 1.4 mol/L,NaClO 初 始 浓 度 0.35 mol/L,浸 出温 度30℃,浸出 时 间4h。最 佳 条件 下,金浸出 率 高 达 80%。 与 常 规 的 氰 化 法 相 比 ,碱 性 条 件
图2 金浸出率与氢氧化钠初始浓度的关系
2.3 浸出温度对金浸 出率的影 响 试 验 条 件 :矿 样 质 量 50g,NaOH 初 始 浓 度
1mol/L,NaClO 初 始浓度 0.35mol/L,浸 出时间 4h。浸出温 度对 金 浸 出 率 的影 响试 验 结果 如图 3所 示 。
图1 金浸出率与次氯酸钠初始浓度的关系
2 试验结果及讨论
2.1 NaClO 初 始 浓 度 对 金 浸 出 率 的 影 响 试 验 条 件 :矿 样 质 量 50g,NaOH 初 始 浓 度 1
mol/L,浸 出 时 间4h,浸 出 温 度 30 ℃。NaClO 初
始 浓 度 对 金 浸 出 率 的 影 响 试 验 结 果 如 图 1所 示 。

次氯酸钠溶液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次氯酸钠溶液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次氯酸钠溶液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摘要:近年来,对氯氢钠溶液的需求增加,因为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具有破坏性和效率高,污水和废水处理设施越来越多地采用低硝酸盐溶液。

二次氯化钠溶液不仅对细菌有较强的作用,而且易于储存、运输和使用。

此外,它更安全,而氟氯烃毒性很大,对使用和储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我国现有城市设施中,硝酸盐氧化逐渐被氯仿取代,并得到广泛应用。

2019年底发生急性病毒感染时,二次氯化钠在生产和生活中被广泛用作消毒剂,以消除生产简便的新冠状动脉。

关键词:次氯酸钠溶液;制备;水处理;应用;引言在水的生产过程中,无论是常规处理还是深度处理,消毒都被认为是防止疾病通过饮用水传播和确保人民健康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处理链,也是确保人民生活用水安全的基本措施目前,氯气、二氧化氯、臭氧、次氯酸钠和紫外线通常被用于净化城市供水设施,因为这些地方的氯气使用最为广泛,成本效益最高。

然而,氯气是一种剧毒,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具有危险性,并可能产生副产品----消毒过程中的消毒产品,许多城市供水站目前正在寻求更安全和更有效的消毒方法。

次氯酸钠作为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抗微生物剂和抗病毒剂,与水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可以任意溶解,其消毒能力与氯相似,避免了安全风险,例如有毒气体泄漏和消毒过程中危险货物的运输。

1次氯酸钠溶液的制备制备方法如下:在液体基本溶液中添加30%的水,在液体基本溶液中制备约15%的水;打开循环冷却水系统,将液氯引入稀释碱溶液,检测反应炉溶液温度,在温度低于35℃时启动氯化装置,将液氯加入反应炉,同时监测反应炉温度反应3h,停止氯气流动,取样检测,游离碱满足要求,投入成品仓库,不合格,继续添加氯,直至游离碱低于1%;氯化钠经沉淀分离,最后的亚氯酸钠溶液倒入亚氯酸钠溶液罐中。

目前生产工艺最先进,生产的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可达15%,可满足客户的需求。

2次氯酸钠的消毒杀菌在国家加强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环境下,自来水厂淘汰安全风险较高的液氯消毒工艺已经是大势所催。

次氯酸钠溶液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影响

次氯酸钠溶液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影响

次氯酸钠溶液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影响次氯酸钠溶液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它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厂以提高出水水质。

本文将探讨次氯酸钠溶液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影响,并分析其机理和优势。

首先,次氯酸钠溶液可以有效杀灭污水中的微生物。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是一个主要的污染物来源。

通过添加适量的次氯酸钠溶液,可以迅速氧化和杀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潜在危害。

这种消毒作用不仅可以保证出水的卫生质量,还可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其次,次氯酸钠溶液可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

有机物是污水处理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添加次氯酸钠溶液会引发次氯酸钠与有机物之间的氧化反应,将有机物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有机物的含量,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同时,次氯酸钠溶液还可以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异味,提高出水的气味品质。

第三,次氯酸钠溶液对氨氮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氨氮是一种常见的污水处理指标,其高浓度会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添加次氯酸钠溶液可以将氨氮氧化成无害的氮气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实现氨氮的去除。

这种方法具有高效、经济、环保等优点,有效改善了污水处理出水中氨氮超标的问题。

此外,次氯酸钠溶液的使用还能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果。

次氯酸钠溶液具有较强的杀菌和氧化性能,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

通过合理的投加剂量和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成本和停机时间,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稳定性。

然而,次氯酸钠溶液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

首先,对次氯酸钠溶液的投加量需要进行精确控制,过量或不足的投加都会影响到处理效果。

其次,次氯酸钠溶液对环境有一定的毒性,需要注意避免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次氯酸钠溶液与其他物质的混合使用也需要谨慎,以免引发不可预知的化学反应。

综上所述,次氯酸钠溶液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具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杀灭微生物、去除有机物、降解氨氮等方式,次氯酸钠溶液能够提高出水水质,并改善处理厂的运行效果。

电解法制备次氯酸钠溶液

电解法制备次氯酸钠溶液

标识记录
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标识和记录,便于追溯和 管理。
评估处理
根据不合格原因和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 施,如返工、降级使用或报废等。
原因分析及改进
分析不合格产品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 施进行改进,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持续改进方向和目标
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
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加强原料质量控制等 措施,提高次氯酸钠溶液的质量稳定性。
明确各级人员职责,规范生产流程,确保安全生产。
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安全生产工作。
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方法
危险源辨识
全面识别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包括设备设 施、工艺流程、作业环境等方面。
有效氯含量
评价次氯酸钠溶液消毒效果的重要指标,应 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pH值
次氯酸钠溶液的酸碱度指标,对消毒效果和 腐蚀性有影响。
游离碱含量
影响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和腐蚀性的重要因 素,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重金属含量
评估次氯酸钠溶液纯净度和安全性的指标之 一。
不合格产品处理流程
隔离存放
将不合格产品与合格产品分开存放,防止误 用。
溶液温度
溶液温度对电解过程和产 品稳定性有重要影响,需 控制在适宜范围内。
杂质离子含量
杂质离子的存在会干扰电 解过程,影响产品质量和 稳定性,需严格控制原料 中的杂质含量。
安全措施与废弃物处理
安全措施
在原料储存、溶解、过滤等过程中,需采取防火、防爆、防腐蚀等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
废弃物处理

次氯酸钠说明书

次氯酸钠说明书

次氯酸钠安全技术说明中文名次氯酸钠英文名Sodium hypochlorite别名次氯酸钠溶液次氯酸钠(液体) 褪色,漂白剂安替福民次亚氯酸钠溶液其他名称次氯酸钠溶液次氯酸钠(液体) 褪色,漂白剂安替福民次亚氯酸钠溶液分子式NaOCl分子量物性数据1. 性状:次氯酸钠为白色粉末,在空气中极不稳定。

受热后迅速自行分解,在碱性状态时较稳定。

一般工业品是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含有效氯为100~140g/L。

2. 密度(g/mL 25毒理学数据1.急性毒性[1]LD50:8500mg/kg(大鼠经口)2.刺激性[2] 家兔经眼:10mg,中度刺激。

3.致突变性[3] 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菌1mg/皿。

DNA损伤:大肠杆菌420μmol/L。

细胞遗传学分析:人淋巴细胞100ppm(24h)。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人类胚胎149mg/L。

4.致癌性[4] IARC致癌性评论:G3,对人及动物致癌性证据不足。

生态学数据1.生态毒性暂无资料2 .生物降解性暂无资料3.非生物降解性暂无资料4.其他有害作用[5]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分子结构数据计算化学数据性质与稳定性1.避免接触酸,还原剂,易氧化材料,有机材料,二氧化碳,胺,氨。

2.水溶液与碱金属,碱土金属和许多有机无机的活性化学药品是不相容的。

3.易溶于水生成烧碱和次氯酸,次氯酸再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新生氧,因新生氧的氧化能力很强,所以次氯酸钠是强氧化剂。

其稳定度受光、热、重金属阳离子和pH 值的影响。

具有刺激气味。

尚未分离出无水试剂。

碱性溶液为无色液体。

缓慢分解出NaCl,NaClO3和O2。

分解速度与浓度和游离碱有关。

光照或加热能加速分解。

4.高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在储存过程中浓度会自动降低。

固体次氯酸钠无论是在含有5个结晶水还是无水状态下均易发生爆炸。

它也是一种强氧化剂,因此应避免长时间的皮肤接触或吸入。

5.具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

皮肤接触会引起烧伤。

次氯酸钠稳定剂的配方

次氯酸钠稳定剂的配方

次氯酸钠稳定剂的配方
次氯酸钠稳定剂是一种用于抑制次氯酸钠(NaClO)的分解的化学物质。

次氯酸钠分解会产生氯气(Cl2),这对于许多行业来说是不可容忍的,因为氯气具有强烈的毒性和腐蚀性。

因此,次氯酸钠稳定剂的配方具
有重要的意义。

1.硫酸(H2SO4):硫酸可以作为酸性催化剂,促进次氯酸的分解,
并抑制氯气的产生。

在配方中的浓度应有适当的控制,以确保稳定剂的效果。

2.某些金属离子:例如铜离子(Cu2+)和锰离子(Mn2+)可以作为催
化剂,促进硫酸催化剂的作用。

这些金属离子不仅可以提高分解反应的速率,还可以增加次氯酸钠稳定剂的效果。

3.聚合物:某些聚合物可以作为稳定剂,减缓次氯酸钠的分解反应。

聚合物的选择应根据所需的稳定剂的特定应用来确定。

4.缓冲剂:缓冲剂可以通过调节溶液的酸碱度,提供酸性或碱性的环境,以抑制次氯酸钠的分解。

硼酸等化合物常被用作缓冲剂。

5.抗氧化剂:次氯酸钠的分解常常与氧气的存在有关,因此添加一些
抗氧化剂可以有效地减缓次氯酸钠的分解反应。

例如,亚硫酸盐类化合物、磷酸盐类化合物等都具有抗氧化剂的作用。

该配方的具体比例和浓度应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来确定。

此外,不同行
业和领域对次氯酸钠稳定剂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配方中某些成分的选
择可能受到特定应用的限制或建议。

总的来说,次氯酸钠稳定剂的配方是多种成分的综合应用,通过调节溶液的酸碱度、催化剂、抗氧化剂等来抑制次氯酸钠的分解反应。

通过合理配比和管理,可以使次氯酸钠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研究进展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网 2008年1月11日 1. NaClO的结构及性能 1.1 ClO-的结构特征 次氯酸钠溶液是强氧化剂,化学性质极不稳定,这是由ClO-的结构决定的。次氯酸根离子的价层电子对排布方式为四面体结构,氯原子以sp3杂化轨道和氧原子成键,酸根中存在着3个未成键的孤对电子。由于酸根离子价层电子对空间构型的高度不对称性和中心原子氯有较大的离子势(Z/r),导致次氯酸盐不稳定,具有较强的获得电子转化为更稳定的Cl2分子或Cl-的能力,即表现为ClO-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 1.2 NaClO参与反应的热力学 1.2.1 ClO-的强氧化性 ClO-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参加的反应及其电极电位如下: HClO+H++e=1/2Cl2+H2O 1.63V (1) HClO+H++2e=Cl-+H2O 1.49V (2) ClO-+H2O+2e=Cl-+2OH- 0.89V (3) 从式(1)-(3)可知,无论是在酸性环境中,还是在碱性环境中,ClO-都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也就是说遇到还原剂时会发生还原反应而分解。 1.2.2 NaClO分解反应的热力学 次氯酸钠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没有还原剂存在时,自身发生分解反应。主要是在光照、加热、酸性环境或重金属离子存在下,自发发生分解反应,主要反应方程式见式(4)-(7)。 2NaClO=2NaCl+O2 (4) 3NaClO=2NaCl+NaClO3(5) 2HClO=2HCl+O2 (6) HClO+HCl=H2O+Cl2 (7) 由于次氯酸钠大多是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的方法进行制备,在强碱环境下,次氯酸钠不仅水解程度较小,而且稳定性较好。反应(4)-(7)在标准状态下的热力学性质变化值△rHmΘ,△rGmΘ和△rSmΘ,计算结果列于表1。 表1 在298.15K下,NaClO分解反应的热力学性质变化 反应 △rHmΘ(kJ·mol-1) △rGmΘ(kJ·mol-1) △rSmΘ(J·mol-1·K-1) (4) -119.94 -188.94 236.152 (5) -116.73 -160.15 152.30 (6) -92.50 -102.70 34.152 (7) 2.22 -25.99 104.53

由表1可知,在298.15K时,标准状态下反应(4),(5)和(6)为自发的,且自发进行的趋势很大。反应(7)虽属于吸热反应,但反应的△rGmΘ<0,表明在标准状态下也有自发进行的趋势,且升高反应温度有利于该分解反应的进行。所以,从热力学的角度看,次氯酸钠具有自发进行分解反应的趋势,表明次氯酸钠的热力学稳定性很差。 1.3 NaClO溶液的分解动力学 次氯酸钠溶液性能不稳定,即使是在常温下也会自然分解放出新生态原子氧,而新生态原子氧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能进一步引起一系列反应。邵黎歌等报道,次氯酸钠溶液中含有NaClO,NaCl,[O],H2O,HClO,NaOH,HCl,NaClO3,O29种组分,且随着反应条件的变化,组成也在不断地变化。文献[5]认为同时存在以下主要反应: NaClO=NaCl+[O] NaClO+H2O=NaOH+HClO NaClO+2HClO=NaClO3+2HCl NaClO+HCl=NaCl+HClO 2HClO=2HCl+O2 HClO+HCl=H2O+Cl2 刘少友等则认为在次氯酸钠分解体系中同时存在以下主要反应: NaClO=NaCl+[O] HCl+[O]=HClO NaCl+3[O]=NaClO3 2[O]=O2 总之,次氯酸钠的分解反应十分复杂,这些反应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消耗NaClO,从而使有效氯含量降低。 最新研究表明,在碱性条件下,次氯酸钠水溶液的分解主要是由反应(4)引起的一系列反应中的各组分相互作用的宏观结果,其中原子氧的放出是其分解的关键步骤,分解反应宏观上表现为准一级反应。由于次氯酸钠的分解反应是由一组复杂的反应所组成的,并随浓度、温度、pH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占优势的反应会随着反应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根据阿累尼乌斯定律可知,当浓度一定时,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增大,因此,次氯酸钠溶液适宜在低温保存。由于次氯酸钠的分解反应在宏观上属于准一级反应,因此当反应温度不变时,增大NaClO浓度,分解速率也随之增大。因此,从提高储存稳定性的角度看,次氯酸钠适宜在低浓度下储存。但是,这样会大大提高储存、运输等成本。 平静研究了酸度对次氯酸钠溶液分解的影响,发现H+对次氯酸钠的分解反应有催化作用,次氯酸钠的有效氯降解属于表观零级反应,溶液的pH每提高一个单位,反应速度大约减慢20%左右。所以提高溶液的pH可明显地提高次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这也正是次氯酸钠溶液都在强碱性条件下储存的原因。然而,当次氯酸钠做杀菌剂使用时,则应将其酸度控制在pH<8,这是因为体系的pH提高后,次氯酸钠的稳定性虽然提高了,但活性却降低了,甚至会失去活性。因此,次氯酸钠作为消毒剂使用时,一般应将消毒体系的酸度控制在pH为7左右。此外,实验表明重金属离子对次氯酸钠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其催化分解反应可表示如下: 2MO+NaClO=NaCl+M2O3 M2O3+NaClO=NaCl+2MO+O2 式中M为重金属,特别是Fe2+,Ni2+,Co2+,Mn2+和Cu2+等重金属离子存在,将加速上述分解反应,而Ca2+,Mg2+对次氯酸钠的稳定性基本无影响。 2 提高NaClO溶液稳定性的方法 2.1 降低NaClO溶液的浓度 通过对次氯酸钠分解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可看出,次氯酸钠溶液浓度越低,分解反应进行的趋势越小,且分解速度越慢,其性能越稳定。因而采用将次氯酸钠溶液稀释的方法,配成较低浓度的溶液进行储存,可以有效地减缓次氯酸钠溶液的分解,增强其稳定性。而作为医院、饮食业、旅馆、家庭等消毒、杀菌、去污用的次氯酸钠溶液,一般不需很高的浓度,所以对次氯酸钠溶液进行稀释,既能增强其稳定性,又不会给使用带来经济损失。但是,次氯酸钠作为化工产品出厂,GB19106-2003要求其有效氯质量分数不低于5%,因此不能无限制降低其浓度。 2.2 低温、避光储存 温度和紫外光对次氯酸钠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升高温度或光照(特别是紫外光),次氯酸钠溶液的分解速度将明显加快。这是因为一方面升高温度、光照,使得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活化能降低,增大了反应体系中活化分子的含量,使得有效碰撞机会增大,反应速度常数增大,从而使分解速度加快;另一方面,可能与次氯酸钠的分解机理有关。从上述讨论可知,次氯酸钠分解反应的关键步骤是原子氧的放出,而光照或加热有利于原子氧的生成。盛梅等研究表明,当温度低于25℃时分解缓慢,温度高于30℃时分解速度明显加快。光照20h,次氯酸钠的有效氯会降解90%。另外,次氯酸钠分解生成的O2,Cl2都是气体物质,长时间密闭保存会给包装容器带来危险。因此,次氯酸钠的包装容器都要留出放气孔,以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因而,次氯酸钠溶液应尽量在低温、避光环境下储存,可有效地降低分解速度。 2.3 控制NaClO溶液的酸度 次氯酸钠溶液的pH对其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一般pH在12以上,次氯酸钠溶液相对较稳定,体系中有效氯的变化较小;当pH超过12.6时,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含量随贮存时间的延长下降较少,稳定性较好。如将有效氯质量浓度为7994mg/L的次氯酸钠溶液分别调节pH为4.0,7.0,10.0和13.0,并置于密闭容器内在常温下贮存186d,结果显示pH=4时有效氯下降率为68.43%,而pH=13时下降率仅为9.63%。所以,提高溶液的pH或碱度可明显提高次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一般地,在生产中将次氯酸钠溶液中的余留碱量控制在0.5%左右,也可采取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或碳酸氢钠作为溶液稳定剂的方法,增加溶液的稳定性。这主要是由于增大pH,即增大了碱的浓度,从而抑制了H+对分解反应的催化作用(对ClO-的极化作用),降低了次氯酸钠的分解速度。 2.4 添加稳定剂 向次氯酸钠溶液中添加稳定剂可有效提高其稳定性。研究表明,次氯酸钠溶液中的有效氯损失率随着溶液中Fe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在贮存初期下降较快,后期下降趋缓。在含有Fe3+的次氯酸钠溶液中加入硅酸钠稳定剂,当硅酸钠的物质的量分数为8%时,试样放置15d,有效氯损失29.58%;当硅酸钠的物质的量分数为10%时,有效氯损失下降为18.38%;不添加稳定剂的对比样品的有效氯损失达65%,可见硅酸钠对次氯酸钠溶液确有较好的稳定作用。雍丽珠等在有效氯质量分数为13.4%的次氯酸钠溶液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0.1%的硅酸钠、焦磷酸钠、邻苯二甲酸氢钾和碳酸氢钠,密封、避光5d后测得次氯酸钠的有效氯质量分数分别为13.1%,13.0%,13.1%,13.3%,而不加稳定剂的对比液的有效氯质量分数仅为6.8%。结果说明,添加很少量无机物作稳定剂后,次氯酸钠水溶液的稳定性均大大增强了,其中碳酸氢钠的效果最好,几乎可以保持有效氯质量分数在5d内不变。文献[4]报道,在次氯酸钠溶液中加入半乳糖醇、甘露糖醇或三梨醇(也可使用六羟基环已烷及其磷酸盐),能有效地阻止重金属离子引起的分解,提高次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在次氯酸钠溶液中加入含氨基的化合物如乙酰胺、双氰胺、尿素和异氰尿等,可使溶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较低的腐蚀性。文献发现溴化物对次氯酸钠溶液具有稳定作用,而以KBr+8-羟基喹啉的稳定作用最佳。可见稳定剂的加入确实可以有效地提高次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但是,在选用稳定剂时也应该注意,稳定剂的加入不应该给次氯酸钠的应用带来不便,如有些稳定剂可能成为其他反应的“毒素”。因此,在以次氯酸钠为反应原料时,应该充分考虑稳定剂可能带来的影响。 3 结束语 次氯酸钠溶液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一般仅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其分解反应是由于原子氧的释放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反应的宏观表现。分解反应的速度受溶液的浓度、pH、温度及重金属离子的影响。因此,掌握次氯酸钠溶液的分解特性和规律,提高次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对于推广应用次氯酸钠,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