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钠
次氯酸钠

HClO → HCl + [O]
6
6
次氯酸钠
次氯酸钠灭菌原理
就消毒而言,次氯酸在杀菌、杀病毒过程中,不仅可 作 用于细胞壁、病毒外壳,而且因次氯酸分子小,不带电荷 可渗透入菌(病毒)体内与菌(病毒)体蛋白、核酸、和 酶等发生氧化反应,从而杀死病原微生物。 同时,氯离子还能显著改变细菌和病毒体的渗透压使其丧 失活性而死亡。
7
7
次氯酸钠
平台次氯酸钠用户
海水提升泵DPP-P-4101A 海水提升泵DPP-P-4101B 海水提升泵DPP-P-4101C 柴油消防泵DPP-P-6101 柴油消防泵DPP-P-6102 开排沉箱DPP-S-4520
8
8
次氯酸钠
次氯酸钠的生产
次氯酸钠液体通过电解食盐水制备,这种设备称为次 氯酸钠发生器。次氯酸钠消毒液体以次氯酸钠发生器 生产为最佳。因为,它生产出的次氯酸钠液体比较稳 定、单一,也容易保存。其次氯酸钠的生成过程可以 通过化学方程式表达如下: 其总反应表达如下: NaCl + H2O → NaClO + H2↑
打开
25
25
次氯酸钠
次氯酸钠发生器的预启动
4、确认平台上提供的动力电源为380VAC,50Hz,3Ph,4L。 5、检查设备完好,无异常现象后,将三相380伏电源接入整流控制柜 W,将
中央控制信号接入端子X2的各点。 6、将系统停止—运行开关置于停止。 7、将手动—自动开关置于手动。 8、将整流器停止—运行开关置于停止。 9、将电动阀1、电动阀2开关置于停止。 10、将加药泵1、2、3开关均置于停止,风机1—0—2开关置于0。 11、向整流控制柜送电。将系统停止—运行开关置于运行,设备启动。 12、将风机开关1—0—2置于1,使风机1(BL-4101A)运行。 13、将电动阀1开关置于运行,使电动阀1(EV01)打开。 14、通入满足操作条件的海水(详见完工资料第6章第2.2条)。 15、检查海水入口压力表(PI-4102、PI-4103)指示,以确定海水压力满足
次氯酸钠的挥发

次氯酸钠的挥发1. 次氯酸钠的基本介绍次氯酸钠(NaClO)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也被称为漂白粉或次氯酸钠固体。
它是一种白色结晶,具有强烈的氯气味。
次氯酸钠是一种强氧化剂,广泛应用于漂白、消毒、污水处理和水处理等领域。
2. 次氯酸钠的挥发性质次氯酸钠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固体或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
以下是次氯酸钠挥发性质的几个关键方面:2.1 挥发性的原理次氯酸钠的挥发性是由于其分子在一定温度下具有一定的动能,部分分子能够克服表面张力和其他相互作用力,从而从固体或液体表面逸出,转变为气体状态。
2.2 挥发性与温度的关系次氯酸钠的挥发性与温度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次氯酸钠的挥发速率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高温会增加分子的动能,使分子更容易逸出。
2.3 挥发性与压力的关系次氯酸钠的挥发性与压力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一定温度下,压力越大,次氯酸钠的挥发速率越慢。
这是因为较高的压力会增加气体分子与固体或液体表面的相互作用力,使分子更难逸出。
3. 次氯酸钠的挥发过程次氯酸钠的挥发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3.1 表面扩散在挥发过程中,首先是次氯酸钠分子从固体或液体的表面扩散到表面上的空气层。
这个过程是分子克服表面张力和其他相互作用力的过程。
3.2 气相扩散一旦分子逸出到表面上的空气层,它们会通过气相扩散向周围空气中传播。
这个过程是由分子之间的碰撞和相互作用驱动的。
3.3 挥发速率挥发速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温度、压力、表面积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等。
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压力会增加挥发速率,而较大的表面积会加快挥发过程。
4. 次氯酸钠挥发的应用次氯酸钠的挥发性质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4.1 漂白和消毒次氯酸钠的挥发性使其成为一种常用的漂白剂和消毒剂。
在漂白过程中,次氯酸钠可以通过挥发释放氯气,从而去除物体表面的颜色。
在消毒过程中,次氯酸钠可以通过挥发释放氯气,从而杀死细菌和病毒。
4.2 污水处理次氯酸钠的挥发性质使其在污水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次氯酸钠性质

次氯酸钠性质次氯酸钠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也称为次氯酸钠固体,化学式为NaClO2。
它是由氯酸钠还原而成的,可以分解产生次氯酸根离子和氯离子。
次氯酸钠在水中具有明显的溶解度,可溶于水,但不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下面我们从次氯酸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活性等方面来分析其性质。
1. 物理性质(1)外观和状态:次氯酸钠为白色结晶粉末,在空气中呈现无臭无味。
(2)密度:其密度为2.34g/cm³。
(3)熔点和沸点:次氯酸钠的熔点为248℃,该物质在高温下分解,挥发出氯气和氧气的混合物。
(4)溶解性:次氯酸钠的溶解度为189g/L,这使得它非常容易在水中溶解并在水溶液中稳定存在。
(5)相对分子质量:其相对分子质量为90.44。
2. 化学性质(1)氧化还原性:次氯酸钠是一种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可以在酸性或中性条件下分解为次氯酸和氯离子,同时反应产生二氧化氯:2NaClO2 + 2HCl → 2NaCl + Cl2 + 2H2O(2)反应性:次氯酸钠可以作为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例如,它可以还原加氢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将亚硝酸盐还原为氨,同时自身被氧化成氯离子:NaClO2 + 2HCl + NO2- → NaCl + Cl- + H2O + NO此外,次氯酸钠还可以与碳酸盐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同时还原成钠盐:NaClO2 + CO2 + H2O → NaHCO3 + ClO2(3)酸碱性:次氯酸钠是碱性物质,在水中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钠离子。
NaClO2 + H2O ⇌ Na+ + ClO2- + H2O(4)其他反应:相对于弱化学惰性物质,次氯酸钠可以被氢氧化物或纯碱水引起水解反应。
同时,次氯酸钠也可以并华成次氯酸钙或全氯酸钙,在硝酸银识别海洛因、麻黄碱等物质中,次氯酸钠是很有用的配合物。
3. 生物活性(1)抗菌性:次氯酸钠是一种有效的抗菌物质,广泛应用于消毒和消炎过程中。
其抑菌作用机理多方面,包括破坏基因和酶活性,破坏细胞壁,并抑制细胞代谢过程等。
次氯酸钠

燃爆危险: 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具致敏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第十六部分:特性
苍黄色极不稳定固体,与有机物或还原剂相混易爆炸.水溶液碱性,并缓慢分解为NaCl NaClO3 O2 ,受热受光快速分解.强氧化性
第十七部分:制作
用30%到35%的NaOH水溶液低于10度时吸Cl2,滤去NaCl,再冷至-20度可得NaClO-5H2O晶体,低于10度真空脱去结晶水即得
2OH- + Cl2 → Cl- + ClO- + H2O
一般来讲,该反应通常在低温下进行,因为低温下一分子氯气还可以同八分子水结合成暂时性的水合氯,它在水中呈游离氯状态。这样,当温度略高时,它就会很自然地从水中释放出来,不能长时间保存,很容易挥发失效,投加中也散逸出一些氯气。另外,它需要大型塑料桶装储,占用一定空间,在运输、储存和管理上也还是比较麻烦的。所以,这种含有一定游离分子氯的次氯酸钠溶液用于水体消毒,自然不及现场使用次氯酸钠发生器好。但它还是比使用液氯消毒更为安全可靠。
关于次氯酸钠发生器,我国已于1990年1月12日发布了GB 12176-90 国家标准。它是一种已经认可、可以信赖、十分稳定、并有权威资料可查询的产品。次氯酸钠发生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已经证明是一种运行成本很低、药物投加准确、消毒效果极佳的设备。
就消毒而言,次氯酸钠液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作为一种真正高效、广谱、安全的强力灭菌、杀病毒药剂,它同水的亲和性很好,能与水任意比互溶,它不存在液氯、二氧化氯等药剂的安全隐患,且其消毒效果被公认为和氯气相当。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所以它消毒效果好,投加准确,操作安全,使用方便,易于储存,对环境无毒害,不存在跑气泄漏,可以任意环境工作状况下投加。
次氯酸钠

次氯酸钠次氯酸钠,化学式NaOCl,是钠的次氯酸盐。
次氯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的次氯酸是漂白剂的有效成分。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次氯酸钠中文名称2:漂白水;漂水分子式:NaClO分子量:74.44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CAS No.次氯酸钠溶液7681-52-9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腐蚀品侵入途径:健康危害:经常用手接触本品的工人,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
本品有致敏作用。
本品放出的游离氯有可能引起中毒。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具致敏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具有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氯化物。
灭火方法:采用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腐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酸类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次氯酸钠化学

次氯酸钠化学
次氯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它的分子式是NaClO。
次氯酸钠的实际名称是氯化钠,它是由氯原子和钠原子组成的氯化物。
次氯酸钠是一种无色晶体,有浓烈的氯味。
它是一种高度活性的氯化物,具有极强氧化性和有害性,可危害生命和环境。
次氯酸钠主要用于碱洗。
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氧化作用,可以解析污垢成二倍体或游离离子,从而提供我们清洁的环境。
次氯酸钠也可以用于饮用水的消毒,可以有效除去水中的微生物,降低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以防止传染性疾病。
此外,次氯酸钠也可以用作医药剂料,用于消毒医院和清洁医院环境。
在化学实验中,也可以使用次氯酸钠作为试剂。
次氯酸钠的使用要慎重,以免发生中毒和环境污染。
次氯酸钠应用过量或在密闭空间中使用,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使用次氯酸钠时应遵循有关规定。
次氯酸钠化学式

次氯酸钠化学式次氯酸钠化学式及其特点次氯酸钠(NaClO2)是一种无机化合物,是次氯酸的钠盐。
它是一种白色结晶固体,在水中能溶解并形成次氯酸钠溶液。
次氯酸钠广泛用于水处理、工业应用以及医药行业中。
本文将介绍次氯酸钠的化学式、特点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1. 化学式次氯酸钠的化学式为NaClO2,其中Na代表钠元素的符号,ClO2代表次氯酸根离子。
次氯酸钠的分子量为90.44 g/mol,其化学式表示了该化合物中钠离子与次氯酸根离子的比例关系。
2. 物理性质次氯酸钠是一种白色结晶固体,可以通过溶解于水中形成次氯酸钠溶液。
该化合物的熔点为约225°C,在高温下可以分解为氧化钠和氯气。
次氯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室温下可以溶解于水中。
次氯酸钠溶液的酸碱性为碱性,pH值通常在7.5-9.5之间。
3. 化学特性次氯酸钠是一种氧化剂,在许多反应中具有强氧化性。
它可以与许多物质反应,特别是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次氯酸钠可以氧化硫化物、亚硫酸盐、铁离子等,并将它们转化为相应的氧化物或氧化物酸。
此外,次氯酸钠也具有杀菌作用,可以杀灭细菌、病毒以及某些真菌。
4. 应用领域4.1 水处理次氯酸钠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
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它可以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异味以及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
次氯酸钠可以用于消毒水源、水井以及水处理厂等地方,确保饮用水的安全与卫生。
4.2 工业应用次氯酸钠在工业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漂白剂、氧化剂以及颜料的生产过程中。
此外,次氯酸钠还可以用于纸浆漂白、织物漂白以及染料的制备等。
4.3 医药行业次氯酸钠在医药行业中被用作杀菌剂。
它可以杀灭细菌和病毒,应用于消毒液、医疗设备以及手术室的清洁和消毒。
次氯酸钠也被用于制备医用级的漂白水,用于伤口清洁和消毒。
综上所述,次氯酸钠是一种常用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NaClO2。
它具有强氧化性和杀菌作用,在水处理、工业应用以及医药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次氯酸钠还原

次氯酸钠(NaClO)可以通过还原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
常见的次氯酸钠还原反应包括:
1. 次氯酸钠还原为氯化钠(NaCl):次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可以被还原为氯化钠。
此反应常见于漂白剂的使用,其中次氯酸钠被酸性物质(如盐酸)还原为氯化钠和氯气(Cl2),以实现漂白效果。
2. 次氯酸钠还原为氯气(Cl2):在碱性条件下,次氯酸钠可以被还原为氯气和次氯酸盐。
此反应常用于水处理、池塘净化等。
3. 次氯酸钠还原为氯离子(Cl-):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次氯酸钠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氯离子,并放出氧气(O2)。
需要注意的是,次氯酸钠的还原反应一般需要适当的反应条件和还原剂。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还原剂和反应条件。
同时,还应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有毒气体的释放和危险性反应的发生。
最好在专业指导下进行相关实验或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概述次氯酸钠的分子式为NaClO,分子量等于74.454。
次氯酸钠是白色粉末,易溶解于水。
商品次氯酸钠是无色或带淡黄色的液体,俗称漂白水。
因浓度高,不能直接使用,在应用前必须用清水冲淡到需要的成分。
次氯酸钠是目前重要的漂棉剂。
次氯酸钠的性状规格次氯酸钠含有效氯100~140克∕升的液体。
贮运需放在阴凉、通风处,务使不受强烈日光曝晒。
搬运时小心轻放,不得与性质相抵触的物品混放在一起。
严防震动、撞击、容器渗漏。
因其稳定性差,不宜久贮。
次氯酸钠的制备次氯酸钠的制备方法有三种:1.电解食盐溶液:电解食盐溶液在正常反应下,阴极放出氢气,生成次氯酸钠于溶液中。
可以下式表示:(1)NaCl→Na++Cl-(2)2Na++2H2O→2NaOH+H2(3)2NaOH+Cl2→NaClO+NaCl+H2O2.加碳酸钠于漂白粉液中:漂白粉液与碳酸钠液相混和,成次氯酸钠与碳酸钙,如下式所示:CaOCl2+Na2CO3→NaClO+NaCl+CaCO3↓静置之,碳酸钙沈降器底,可得次氯酸钠的清液。
3.通氯于烧碱液中:通氯于氢氧化钠液中,则得次氯酸钠,反应式如下:2NaOH+Cl2→NaClO+NaCl+H2O注次氯酸钠的应用大致与漂白粉相同。
就棉的漂白来说,次氯酸钠与漂白粉对比,有下列优点:1.次氯酸钠无害粉末,对工作人员的健康是安全的。
2.次氯酸钠易溶于水,配制漂液便利,工作场地也比较清洁。
3.漂白粉内有较多杂质,所以有效氯不能充分利用;次氯酸钠漂液很清洁,没有什么渣质。
4.漂白粉溶液是钙盐,次氯酸钠漂液是钠盐,钙盐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小,对布匹的渗透能力不如次氯酸钠漂液那样好,所以漂白效果也不如次氯酸钠那样好。
5.用漂白粉溶液漂白棉布后,在空气中透风时,布匹上生成了碳酸钙,附着在布上后水洗不易去除,易使布匹形成粗硬手感和在印染时发生不匀疵病,而次氯酸钠漂液没有这种缺点。
这是因为次氯酸钠漂棉时所形成的盐类不是钙盐,而是钠盐,钠盐很易溶解于水,极易洗去。
6.次氯酸钠漂棉后,布匹上的漂液在透风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纯碱和次氯酸。
反应式如下:2NaClO+CO2+H2O→Na2CO3+2HCIO纯碱极易溶解于水。
因此,酸洗工作对次氯酸钠漂棉并不十分重要,漂白后只要加以充分水洗,就能得到柔软的漂物。
但因漂布在加工过程中常易造成水渍黄斑,例如因屋顶或管件上滴下水滴而造成污迹,在布匹烘燥以前这种污迹不易发现,同时为了彻底分解次氯酸钠并中和布上碱质,一般仍在漂后用淡酸进行酸洗,以保证织物的洁白。
7.次氯酸钠不含钙质,不会引起钙斑,不会与肥皂作用。
次氯酸钠的性质1.次氯酸钠的水溶液如果是中性,很不稳定,如果是酸性也不稳定,若是碱性(与氢氧化钠共存时),就比较稳定,所以常见的都是它的碱性水溶液。
碱度不低于2~3%的溶液,可以储存10~15天。
碱度较小的溶液分解较快,并放出不稳定的次氯酸HClO,次氯酸再分解而失去氯或氧。
总的说来,次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较一般商品差,故不宜久贮。
2.次氯酸钠是弱酸盐。
次氯酸钠溶液属于一种复杂和不稳定化学系统,它的组成按溶液pH值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不同pH值下具有不同的氧化性能:当pH值=2时绝大部分为Cl2;pH值=2~3时主要为Cl2和HClO;pH值=4~5时主要为HClO,少量为Cl2;pH值=5~6时主要为HClO和NaClO;pH值=9时主要为NaClO。
3.次氯酸钠溶解于水后生成烧碱及次氯酸:NaClO+H2O NaOH+HClO次氯酸再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新生氧:HClO→HCl+[O]新生氧的氧化能力很强,所以次氯酸钠也是强氧化剂,漂白作用的产生也就是由于这种新生氧的关系,把色素团破坏而漂白。
4.次氯酸钠对棉纤维的漂白作用,有人认为不是一个单纯的氧化作用。
在弱酸性溶液中,有催化剂存在时或在光的照射下,次氯酸钠的氧化作用确是很快发生(H ClO→HCl+[O]),对纤维的损伤比较剧烈。
但事实上一般漂白都在弱碱性溶液中进行,漂白效果好,纤维的损伤也较少,足见次氯酸钠漂白是简单的氧化作用之说不能令人信服。
次氯酸钠的漂白作用主要由于次氯酸对色素双键所起加成作用。
总的说来,次氯酸钠和棉纤维上天然色素间的反应是比较复杂的,还有待于研究。
5.次氯酸钠溶液有腐蚀性,能伤害皮肤,操作时应穿戴劳动保护用品。
次氯酸钠溶解于水后的这项反应,作用的方向是同时向左和向右进行的,即既有烧碱和次氯酸的形成,又有回复成次氯酸钠的趋势。
这种作用化学上叫做可逆反应,方程式中用两个反向的箭号来表示。
次氯酸钠分析法商品的分级,依所含的有效氯量来决定,其分析方法和漂白粉相同。
但必须指出,次氯酸钠的氧化作用,是靠它经水解后析出初生态氧,如下式:NaClO+H2O→NaOH+HClOHClO→HCl+[O]像漂白粉放出的有效氯和水作用所生成的初生态氧一样:Cl2+H2O→HCl+HClOHClO→HCl+[O]次氯酸钠的分析,是将一定量的样品于酸性介质中与碘化钾起氧化作用,而释出相当量的碘,再以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来滴定碘,然后根据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耗用量来计算出次氯酸钠中有效氯的含量。
反应式如下:NaClO+2KI+H2O→NaCl+2KOH+I2I2+2Na2S2O3→2NaI+Na2S4O6操作1用称量瓶精确称取试品约10克,用水洗入500毫升的量瓶中,加水稀释至500毫升,摇匀。
移取上述所制的试品溶液50毫升,加入预先放有10%碘化钾溶液20毫升、水100毫升及6N醋酸溶液15毫升的300毫升锥形烧瓶中,立即用0.1N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释出的碘I2,在黄色将近消失前加入淀粉溶液3~5毫升,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时为止。
计算或1毫升0.1NNa2S2O3=0.003547克有效氯操作2简捷法:用称量瓶精确称取试品1克,加少量水,做成次氯酸钠溶液,然后倾注入预先放有10%碘化钾溶液20毫升、水100毫升及6N醋酸溶液15毫升的锥形烧瓶里。
立即用0.1N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释出的碘I2,在黄色将近消失前,加入淀粉溶液约3毫升,继续用0.1N硫代硫酸钠溶液滴至蓝色消失时即为终点。
计算举例:称取次氯酸液体1克,用0.1N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时耗用30毫升,那么,这次氯酸液体里所含的有效氯是10.65%。
计算式如下:次氯酸钠在印染上的用途(一)作漂白棉纤维用剂在印染厂中多用次氯酸钠代替漂白粉漂白棉布、手帕、毛巾、汗衫等织物。
用次氯酸钠漂白较漂白粉漂白的半制品品质为好,毛细管上升较高,不致产生硫酸钙等的拒染白斑。
此外,对工作人员的劳动保护也有显著的改善。
次氯酸钠是最常用的漂白剂,对设备要求也不高。
次氯酸钠价格低廉,除杂能力强,但也很容易产生氧化纤维素而损伤纤维,因此严格控制漂白工艺条件,以免纤维降解。
次氯酸钠适用中、低档漂布及一般色布、花布的漂白。
棉布用次氯酸钠漂白,通常有轧漂、淋漂和连续轧漂等方式。
现举轧漂一例,轧漂时,先将棉布在绳状浸轧机中以次氯酸钠溶液浸轧,然后将其堆置于积布池中。
次氯酸钠的浓度为含有效氯0.8~2.5克∕升,溶液pH值为9~10,温度20~30℃,堆放时间为1~2小时。
继以冷水洗除布上残余漂液。
为了彻底分解次氯酸钠并中和布上碱质,需将棉布用浓度3~5克∕升的稀硫酸室温酸洗,最后充分水洗,使布呈中性。
注 1.棉布的退浆和煮练程度对漂白有显著的影响,退浆和煮练良好的棉布,所需的漂白时间较短,漂液浓度较低,而所得漂白效果较好。
反之,所需漂白时间较长,漂液浓度较高,而所得的白度较差,纤维的损伤也较多。
2.许多重金属或重金属化合物,对次氯酸钠具有催化作用,能促使其分解,并使纤维遭受严重损伤。
催化作用以钴、镍和铁的化合物为最强烈,其次为铜,锡的情况较好。
因此,漂白设备不能采用铁器,漂液不能含有铁质。
漂白时,必须避免日光直接照射,以免引起次氯酸钠溶液迅速分解和纤维脆损。
3.用次氯酸钠漂白比用漂白粉合宜。
漂白粉在漂白过程中产生碳酸钙沈淀,如溶解不完全,沾在织物上还会产生破洞。
因此漂白后必须经过有效的酸洗。
而次氯酸钠则不然,它水解时生成的氢氧化钠为强碱,溶解度很大,和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的碳酸钠易溶于水,在溶液中能够产生缓冲作用,所以溶液的pH值降低较少。
(二)作漂白维纶用剂维纶纤维一般具有氧化镁白度的92~94%,卷曲纤维约相当于氧化镁白度的85~88%。
因此,在染深色时,可免除漂白,但染浅色时仍需要漂白。
维纶纤维适用的漂白剂有次氯酸钠和亚氯酸钠等,维纶纤维与羊毛混纺织物的漂白,可采用双氧水。
亚氯酸钠与次氯酸钠比较,亚氯酸钠的漂白作用较为温和,因此较适用于维纶。
注用次氯酸钠漂白维纶纤维大致是将维纶纤维在常温下浸入含有效氯3~5g∕升的漂液中,经10~30分钟后,取出脱水,再用3~5克∕升硫酸液处理10~30分钟,温度30~50℃。
然后用水冲洗,直至不含游离氯为度。
游离氯必须去除干净,否则纤维在干燥过程中会发黄。
为了彻底去除游离氯,可用大苏打脱氯或用氨水中和。
(三)作较难氧化的还原染料氧化发色剂士林黄G用于着色拔染色浆时,必须随印随蒸随洗,否则难于氧化发色。
必要时可用过硼酸钠或次氯酸钠溶液处理,效果较好。
士林黑BB用于棉纱染色后需用次氯酸钠(含有效氯1.5克/升左右)室温氧化15~30分钟,才能使墨绿转变为乌黑色。
士林黑BB用于棉纱染色后,先经酸洗去除棉纱上的余碱,再经水洗去除余酸和浮色,接着需用次氯酸钠(含有效氯1.5~2克∕升)冷处理10~20分钟,透风,再经水洗、酸洗、水洗,然后皂煮,使染料充分氧化发色。
注士林蓝GCDN、汽巴蓝2B、溴靛蓝4B、士林艳绿4G、士林蓝3G等均不宜用次氯酸钠氧化。
如发生过氧化以致色泽变萎暗时,可用葡萄糖肥皂液充分沸煮,或用淡烧碱保险粉液处理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