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体溶解氧的基本原理及生态学意义

合集下载

溶解氧对鱼类的影响

溶解氧对鱼类的影响

溶解氧对鱼类得影响柏身春(郴州学员) 溶解氧(Diss o Ived Oxygen)就是指溶解于水中分子状态得氧,即水中得02 ,用DO表示。

溶解氧就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得条件.溶解氧得一个来源就是水中溶解氧未饱与时,大气中得氧气向水体渗入;另一个来源就是水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得氧。

溶解氧随着温度、气压、盐分得变化而变化,一般说来,温度越高,溶解得盐分越大,水中得溶解氧越低;气压越高,水中得溶解氧越高.溶解氧除了被通常水中硫化物、亚硝酸根、亚铁离子等还原性物质所消耗外,也被水中微生物得呼吸作用以及水中有机物质被好氧微生物得氧化分解所消耗,所以说溶解氧就是水体得资本,就是水体自净能力得表示。

天然水中溶解氧近于饱与值(9ppm),藻类繁殖旺盛时,溶解氧含量下降。

水体受有机物及还原性物质污染可使溶解氧隆低,对于水产养殖业来说,水体溶解氧对水中生物如鱼类得生存有着至关重要得影响,当溶解氧低于4mg/L时,就会引起鱼类窒息死亡,对于人类来说,健康得饮用水中溶解氧含量不得小于6mg/L e当溶解氧(DO )消耗速率大于氧气向水体中溶入得速率时,溶解氧得含量可趋近于0 ,此时厌氧菌得以繁殖,使水体恶化,所以溶解氧大小能够反映出水体受到得污染,特别就是有机物污染得程度,它就是水体污染程度得重要指标,也就是衡量水质得综合指标,因此,水体溶解氧含量得测量,对于环境监测以及水产养殖业得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鱼水体溶氧姜求标准经水产科技工作者在长期得养殖实践中总结,一般养殖(育苗)水体得溶解氧应保持在5毫克/升~8毫克/升,最低也要保持3毫克/升,低于此值就会发生鱼虾泛塘死亡养鱼水体溶氧量要求标准。

在养殖中,水质轻度缺氧虽不致鱼虾死亡,但也严重影响其生长速度,使饵料系数提高,生产成本增加,养殖效益下降以草鱼为例,草鱼在主要生长期内要求水中溶氧量5毫克/升以上或饱与度大于7 0%为正常范围,最低为2毫克/ 升,0、4毫克/升为致死点2毫克/升时草鱼开始浮头,草鱼在溶氧量为2、72臺克/升得情况下比在5、5 6毫克/升得情况下,其生长速度降低98% ,饲料系数提高4倍其它鱼虾也大致一样、溶解氧就是鱼类赖以生存得必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量得多寡对鱼类摄食、饵料利用率与生长均有很大影响•溶氧量5mg/L 以上时,鱼类摄食正常;当溶氧量降为4 mg/L时鱼类摄食量下降13% ;当溶氧量下降到2 mg/L时,其摄食量下降54%,有些鱼已难以生存;下降到1 mg/L以下时,鱼类停止吃食,生长速度减慢,抗病能力下降,发生鱼病与死亡这就就是经常浮头得池塘饲料系数升高得原因之所在。

为您详解水产养殖过程中溶解在水中各种气体的利与弊

为您详解水产养殖过程中溶解在水中各种气体的利与弊

为您详解水产养殖过程中溶解在水中各种气体的利与弊溶解气体水中溶解有多种气体,它们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由空气中直接溶解入水;二是由水中生物的生命活动以及底质或水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而在水体中产生的气体。

水中气体的溶解量因水体环境而异,一般与水体的温度成反比,水温升高,气体的溶解度降低;与大气压力成正比,气压增大,气体溶解度相应地增大;与水体中杂质浓度成反比,如硬水或含盐量高的水,会降低气体的溶解度。

水中溶解的气体,对鱼类影响最大的为氧气,其次是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1.氧气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称为溶解氧。

氧气是各种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

鱼、虾、贝、藻类也是依靠溶解氧来维持其生命活动的。

水中的溶氧量少而多变。

淡水水体中溶解氧的饱和度仅为8~10毫克/升,不到空气中氧含量的1/20。

海水中的溶氧更少。

这表明,水中鱼、虾、贝、藻类的呼吸条件较差,不时面临着缺氧窒息的威胁。

由于直接、间接缺氧而致死的鱼类,有时甚至占养殖鱼类死亡总数的60%。

由此可见,掌握水中溶氧的动态规律,熟悉缺氧的原因及解决缺氧的对策对于正确组织养殖生产、改进技术夺取高产是很重要的。

水中容解氧的来源有二:一是大气中的氧与水面接触溶解于水中,这种溶人作用非常缓慢,特别是静止的水面,如果将水面搅动,氧气的溶入速度则会加快。

二是水生植物在光合作用时所释放出的氧气,这是水中溶氧的主要来源。

由于光合作用的结果,往往能使近上层水体中的溶氧达到饱和甚至超过饱和的程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能在有光的时候才能进行,因而在同一水面,由于光照时间的不同,水生植物的数量分布不同,其溶氧量的平面分布也不相同;在同一水域的不同深度,由于光照强度的不同和水生植物数量的不同,其溶氧量的垂直分布也不相同。

在同一天内,白天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远远超过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所消耗的氧气。

特别在傍晚,是水体中溶氧量的高峰时候,有时甚至有小的气泡吸附在水生植物的枝叶上;在黑夜,由于水生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产生氧气,而鱼类和水生植物的呼吸还要继续消耗氧气,因而清晨是水体中溶氧量最低的时刻。

水产养殖水底溶氧的作用及底层增氧技术

水产养殖水底溶氧的作用及底层增氧技术

水产养殖水底溶氧的作用及底层增氧技术养殖水体溶氧的作用和意义不可谓不大,可是,我们讲增氧,通常的措施是增加表层或中上层溶氧,而对底层增氧关注比较少,其实,底层溶氧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在增氧方法上应当加以重视。

一、底层溶氧的作用1.养殖水底生态需要足够的溶氧水体底层的氧化分解耗氧量大,占养殖水体总耗氧量的40%,而正常生长条件下,鱼虾及其他水生生物耗氧只占12%。

2.水底溶氧高促进物质快循环水体底层含有大量的死亡藻类、浮游动物尸体以及残饵、粪便等,有氧条件下,能加速它们的氧化分解,促进水体有机物质循环。

同时,高溶氧还是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的催化剂。

在养殖中后期,调节水质,使用微生态制剂如EM菌、芽胞杆菌、硝化细菌等,理论上讲,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分解水体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但为什么有时候效果不好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有益菌需要在有氧的条件下发挥作用,池底溶氧太低,不但活菌制剂发挥不了作用,而且还会造成鱼虾缺氧,甚至死亡,所以,养殖水体充足的溶氧是推动和加速物质循环的前提。

3.水底高溶氧能使有害物质无害化底质的变化是导致水质变化的条件,良好的底质条件是水质稳定的基础,所以稳水必先改底,而改良底质最好的途径之一是增加底层溶氧。

底层丰富的溶氧加速有害物质无害化条条使氨氮下降、硫化氢消除、酸碱度稳定、化学耗氧量下降。

有资料显示,将1000g氨氧化成硝酸盐需要消耗4570g氧,在水体溶氧低于3mg/L时,硝化反应受阻,而低溶氧常常处于水体中下层,同时,溶氧下降导致CO2量上升,结果使pH下降。

4.高溶氧的水底能抵御不良气候的影响抵御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突袭,需要无害化的水底,就算遭遇自然灾害袭击,也不会因水底理化因子急剧变化而形成强烈的鱼虾应激反应,那是因为水底经常性高溶氧的作用。

5.水底高溶氧能降低饲料系数许多鱼类习惯水底摄食,有资料显示:当溶氧为1.6mg/L时,罗非鱼摄食减少,饲料系数比溶氧为2.24mg/L时高一倍。

水的溶解氧

水的溶解氧

水的溶解氧
解氧(Dissolved Oxygen)是指溶解于水中分子状态的氧,即水中的O2,用DO 表示。

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溶解氧的一个来源是水中溶解氧未饱和时,大气中的氧气向水体渗入;另一个来源是水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

溶解氧随着温度、气压、盐分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说来,温度越高,溶解的盐分越大,水中的溶解氧越低;气压越高,水中的溶解氧越高。

溶解氧除了被通常水中硫化物、亚硝酸根、亚铁离子等还原性物质所消耗外,也被水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水中有机物质被好氧微生物的氧化分解所消耗。

所以说溶解氧是水体的资本,是水体自净能力的表示。

天然水中溶解氧近于饱和值(9ppm),藻类繁殖旺盛时,溶解氧含量下降。

水体受有机物及还原性物质污染可使溶解氧降低,对于水产养殖业来说,水体溶解氧对水中生物如鱼类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溶解氧低于4mg/L时,就会引起鱼类窒息死亡,对于人类来说,健康的饮用水中溶解氧含量不得小于6mg/L。

当溶解氧(DO)消耗速率大于氧气向水体中溶入的速率时,溶解氧的含量可趋近于0,此时厌氧菌得以繁殖,使水体恶化,所以溶解氧大小能够反映出水体受到的污染,特别是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它是水体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水质的综合指标。

因此,水体溶解氧含量的测量,对于环境监测以及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溶解氧的要求

溶解氧的要求

溶解氧的要求溶解氧是指在水中溶解的氧气分子的量。

溶解氧的含量对于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溶解氧的来源、影响因素以及其在水体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大气中的氧气。

当氧气与水接触时,会发生氧气分子的扩散作用,从而使氧气溶解到水中。

此外,水中的植物也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将其释放到水中,从而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溶解氧的含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水温,水温越高,溶解氧的溶解度越低,因此在夏季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较低。

其次是水体的盐度,高盐度会降低溶解氧的溶解度。

此外,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含量也会影响溶解氧的含量,有机物质的分解会消耗溶解氧。

还有水体的气体交换速率、水体的深度以及水的流动性等因素也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

溶解氧在水体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首先,溶解氧是水中生物呼吸的重要来源。

水中的鱼类、浮游植物等生物需要通过呼吸来获取能量,而呼吸过程中需要消耗溶解氧。

如果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过低,会导致水生生物缺氧而死亡。

其次,溶解氧也对水中的有害物质有氧化降解的作用。

有些有害物质如污染物、废水中的有机物质等,可以通过与溶解氧反应而被氧化降解,从而减少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此外,溶解氧还可以促进水中的氮循环过程,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为了保持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在适宜范围内,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增加水体的氧气供应。

可以通过增加水体的曝气设备,提高水体的气体交换速率,增加氧气的溶解度。

其次,减少有机物质的输入。

有机物质的分解会消耗溶解氧,因此减少有机物质的输入可以减少溶解氧的消耗。

此外,也可以通过水培养水生植物来增加水体中的氧气供应,因为水生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溶解氧是水体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了解溶解氧的来源、影响因素和作用对于保护水体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维持水体中溶解氧的适宜含量,以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优质溶解氧

优质溶解氧

优质溶解氧
优质溶解氧是指水体中溶解的氧气含量达到一定标准,通常是指在水中的氧气含量高于5毫克/升。

优质溶解氧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免疫力以及水体的稳定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体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大气中的氧气和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
用产生的氧气。

当水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时,也会消耗氧气。

因此,优质溶解氧的维持需要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生态环境的良好。

优质溶解氧对于水产养殖来说也非常重要。

在养殖过程中,水质不佳会导致氧气含量下降,从而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健康。

因此,合理调节养殖密度、进水量和换水量等措施都是维持优质溶解氧的重要手段。

除此之外,一些水产养殖企业还会采用增氧技术来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从而保证水生生物的健康和生长。

这些技术包括波浪增氧、曝气增氧、溶氧增氧等。

总之,优质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长和生态环境稳定的重要指标,需要通过保持水体清洁、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和采用增氧技术等手段来维持。

- 1 -。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氧管理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氧管理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氧管理水产养殖是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利用合理布局和管理技术,培育和繁殖各类水生生物,以获得经济效益的一种生产方式。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养殖水体的溶氧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溶氧是水体中生物体生存所必需的气体之一,对于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生物来说,溶氧水平的适宜与否直接关系到鱼类的生长发育、养殖效益和生存状况等。

因此,养殖水体的溶氧管理是保障养殖水生动物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

下面将分别从溶氧产生和溶氧维持两个方面,详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氧管理。

一、溶氧产生1.合理投放溶氧设备在养殖水体中,可以采用溶氧机、酸性氧化剂、微生物等多种方式来增加水体的溶氧含量。

其中,溶氧机是比较常见且有效的一种方式。

养殖者可以酌情投放溶氧机,根据鱼类种类、密度以及池塘水体的特点进行调节。

同时,也要合理选择适宜的溶氧机型号和投放位置,以确保溶氧机的效果最大化。

2.控制养殖密度养殖密度是指养殖单位面积内鱼类的数量。

适当控制养殖密度是保证养殖水体溶氧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养殖密度过高时,鱼类之间会产生过多的代谢废物,加重了水体中溶氧消耗的负担。

因此,养殖者应该根据养殖种类和养殖环境的要求,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以维持水体的正常溶氧含量。

二、溶氧维持1.保持水体清洁水体中的杂质、废物等会影响水体的溶氧含量。

因此,养殖者应定期清理养殖池塘,移除池底的杂质和残留物。

此外,还需要注意饲料的投放量,不要过度投放,避免造成过多的残留物。

2.增氧喷口的设置与调整在养殖池塘中,可以设置增氧喷口,通过增加水流和气泡的形成,提高水体的溶氧含量。

养殖者可以根据池塘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增氧喷口的位置和数量,以达到最佳的溶氧效果。

3.增加水体氧气交换面积水体中的氧气交换面积越大,溶氧的能力也就越强。

因此,养殖者可以通过增加水体的氧气交换面积来提高溶氧效果。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增加水体的搅拌,通过充分对池塘进行搅拌,提高氧气的交换速度,增加水体的溶氧能力。

溶解氧的作用

溶解氧的作用

溶解氧的作用水体中的溶解氧对养殖动物的成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水体溶解氧的意义包括:1、能够为养殖动物的生存、生长、摄食、消化和提高免疫力提供充足的氧气来源。

2、能够促进水体中物质的良性循环,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3、能够降低水中病菌的含量,提供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明确水体中的增氧因子和耗氧因子增氧因子包括:水草、藻类的光合作用产氧;风浪、增氧机、换水的物理增氧;使用化学制剂(超能氧)的化学增氧。

耗氧因子:水中的细菌、藻类、浮游动物的水呼吸耗氧;底泥中有机物和细菌的发酵耗氧;水中的养殖动物的呼吸作用耗氧。

那么如何判断水中缺氧?鱼虾浮头、河蟹爬边上岸。

如何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1、种植水草和培养水体中的藻类水草包括:伊乐藻、苦草(水韭菜)、大头翁、空心莲子草(水花生),在池塘水体中形成至少2种以上水草群,力争水草面积占全池面积的60%左右,力求做到池中水草成“井”字分布,确保通风、通气。

藻类:适当的肥水,使水体透明度达到40公分左右,有蓝藻的池塘不建议杀,应该用生物制剂控制蓝藻,现在正是河蟹的蜕壳期,杀蓝藻产生藻毒素,造成河蟹中毒,影响河蟹蜕壳。

2、换水或者开增氧机3、泼洒超能氧,直接提供氧气4、使用超能底改王,处理底质,减少耗氧因子,间接增氧增氧机的使用方法1、晴天中午开机利用增氧机的搅水作用,可打破池塘溶氧在垂直分布上的不均匀,使上下池水对流,把上层“氧盈”中和底层“氧债”,以减少或防止翌日清晨缺氧。

2、阴天半夜或者次日清晨开机阴天池塘上层光照弱,浮游植物产氧量少,池水溶氧不高,而耗氧因子相对增加,在半夜或者是凌晨缺氧时应开增氧机3、连绵阴雨半夜开光合作用弱,风力小,气压低,耗氧大,河蟹往往半夜就爬边、上岸,这是就应该开增氧机一直到日出。

4、傍晚不开机傍晚时水体中溶氧含量高,一般不开机。

若开机,不仅作用不大,反而会使池塘上下水层提早对流,增加耗氧水层,溶氧量会减少。

5、阴雨天中午不开机阴雨天光合作用弱,表层水溶氧也没饱和,此时开机,不但不能增加下层水的溶氧,反而降低了上层浮游植物的产氧功能,增加了池塘的耗氧层,加速了下层的耗氧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殖水体溶解氧的基本原理及生态学意义
鱼类等水产动物只有在溶解氧充足的养殖水体中才能够维持其
正常的生命活动,因为只有溶氧充足才能维持动物正常的活动代谢和
生长发育。水体溶氧不足,对养殖生产而言会出现鱼类摄食强度和饲
料消化率降低、饵料系数提高、生长缓慢、抗逆性(如抗病性)下降
等现象。因此,深刻理解池塘、湖泊等养殖水体溶解氧的养殖生态学
意义,有助于养鱼者提高认识并自觉地对养鱼池溶解氧进行及时的和
持续的调控与管理。
一、水体溶解氧的来源与消耗
1、溶解氧的来源

(1)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精养池塘等小水体而言,水中的溶
解氧最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主要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因而光
合作用对于养殖水体的增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空气中氧气的溶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20%以上,然而
水中的饱和溶氧量为(7—11)mg/L,仅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1/20。
在面积较小的池塘中,风的影响较小,使空气中的氧气溶解于水的部
分十分有限。若无风力或认为搅动,空气溶解增氧速率很慢,远不能
满足精养池塘对氧的需求。

(3)补水增氧、增氧机增氧、化学增氧:这三种方式属于人为
的增氧方式。补水增氧既是指通过加注溶氧充足的新水从而使水中溶
氧得到补充,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增氧方式和水质改良措施。增氧机
在此处键入公式。
增氧的原理有二:一是通过喷射作用使水和空气的接触
面积增加,从而使空气中的氧气更充分地溶解于水中;二是在高温季
节的晴天,机械搅水尽管加速了次表层水中溶氧的逸出,但却能有效
消除底层水好气性微生物和还原性物质引起的“氧债”、补充底层水
溶氧、改善整个水体下午光合作用的产氧效率,从而改善晚上的溶氧
状况。化学增氧是借助一些化学制剂向水中供氧,如过氧化钙(CaO2)
和“粒粒氧”等商品。

2、溶解氧的耗用
(1)水呼吸:是指水中微生物耗氧,主要包括浮游动物、浮游
植物、细菌呼吸耗氧以及有机物在细菌参与下的分解耗氧。一般细菌
呼吸好氧是水呼吸耗氧的主要组成部分。

(2)水生生物呼吸:主要是指鱼虾等水生动物的呼吸。鱼虾的
呼吸耗氧速率随鱼虾种类、个体大小、发育阶段、水温等因素而变化。
鱼虾的耗氧量(以每尾鱼每小时消耗氧气毫克数计)随个体的增大而
增加;而耗氧率(以单位时间内消耗氧气的毫克数计)随个体的增大
而减小;活动性强鱼耗氧率较大;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
鱼虾耗氧率增加。

(3)底泥耗氧作用:底质耗氧包括底栖生物呼吸耗氧、有机物
分解耗氧、呈还原态的无机物化学氧化耗氧。
二、溶解氧的时空分布和变化
池塘中同一水层的溶解氧再不哦他那个时刻和不同季节会发生
变化,同样,同一时刻的不同水层或同一水层不同部分其溶解氧含量
也不一样,这就是池塘溶解氧的时空分布和变化。

1溶氧的时间变化
主要表现为同一水层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精养池塘同一水层溶解
氧的日变化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而光合作用的阐扬速率与光照条
件、水温、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营养元素供应情况等因素有关。各
水层光合作用产氧速率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化,浮游植物在过强光照射
下会产生光抑制效应,因而表层水有时因光过强其光合作用速率反而
不如次表层大,晴天一般有光抑制现象,次表层水溶氧量最高,阴天
则表层水为最高,而表层水无论在晴天或阴天溶氧都处于最低值。此
外,夜晚因光线过弱则整个池塘多不存在光合作用产氧;气温较高的
夏季池塘产氧速率较大,冬季温度较低产氧速率要低一些;对于精养
池塘而言,一般都属于肥水池塘,因此水中浮游植物数量多,光合作
用强。

综合考虑上述要素,夏季高温季节精养池塘溶解氧昼夜变化的实
际特点是,白天次表层水光合作用的产氧量很高,到下午日落前达到
顶峰值,夜晚因高密度的鱼类和浮游生物等动、植物呼吸作用则会出
现深夜至凌晨阶段溶氧的最低值。溶氧昼夜变化中,最高值与最低值
之差就是溶解氧的“日较差”。溶氧的日较差是造成深夜池塘鱼类浮
头或泛塘的重要原因。对于以培养天然饵料养育而言,在溶氧最低值
不影响养殖鱼类良好存活的前提下,养鱼池的日较差大些较好,因为
日较差大说明水中浮游植物较多,浮游动物和有机物质适中,也即饵
料生物较为丰富,这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如果用全价配合饲料养鱼,
就不存在池水日较差大对鱼类生长有利的说法。

2、溶氧的垂直变化、
主要表现在5月—9月的高温季节同一时刻不同水层的垂直变
化。在高温季节,肥水池塘受高气温影响而使得上、下水层出现“上
轻下重”现象,且由于浮力作用浮游植物仅密集于高水温的上水层进
行强烈的光合产氧作用。因此,下层水在溶解氧和饵料浮游生物的含
量上远不及上层水 ,且在无风力作用下上、下水层无法得到有效混
合,从而使上、下水层溶解氧和饵料浮游生物含量呈“上多下少”的
垂直分布特点。

富营养型湖泊溶解氧的空间变化与肥水池塘基本相同,但贫营养
型湖泊溶氧含量主要与溶解度有关,光合作用对溶氧量的贡献度很
小。具有:“上轻下重”特点的夏季湖泊,其中上层水温较下层的高,
氧气的溶解度和含量则相对较低,因而,若无风,贫营养型湖泊上、
下水层溶解氧含量呈“上少下多”的垂直分布特点。

3、溶氧的水平分布
池塘和湖泊水体溶解氧的水平分布主要受风力影响。如上所述,
高温季节富营养型水体溶解氧和浮游植物的含量均呈“上多下少”的
垂直分布特性,因而在风力对水体表面的推动下,一方面上风处溶氧
含量丰富的上层水被推倒下风处,而上风处则由于下层水的上升变得
溶氧含量低;另一方面上层水含量同样丰富的浮游植物直接到达下风
处,从而使得下风处上层水进行强烈的光合作用。两者共同作用的结
果是使得下风岸的溶氧含量较上风处的高,有时相差(1—2)mg/L
甚至更多。而对于贫营养型水体,则可出现相反的情况----溶氧上风
处高于下风处。顺便指出,精养池塘一般属于富营养型水体。

三、溶解氧的生态学意义
1、溶解氧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生产实践上,水体溶氧含量过高或过低对鱼类都是不利的,但溶
氧含量过低对鱼类养殖造成的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更为普遍。

粗略地讲,(0.5—2.5)mg/L的低溶氧水体环境会导致一般养殖
鱼类的窒息和死亡,死亡的快慢则与缺氧的严重程度、水温、水的肥
度等诸多因素有关;当溶氧浓度大约在(2.5—4.5)mg/L范围内,鱼
类可能能够长期生活在这种低程度缺氧状态中,但其代谢速率减慢,
因而在摄食、消化与呼吸、活动、省长以及抗病力等方面都不如正常
状态。长期生活在这种“郁闷”水环境下的亚健康状态的鱼类及可能
生长非常缓慢,且一旦环境因子突变如水质败坏、天气突变时则极易
出现爆发性鱼病,从而对养殖生产状态由于在较长时间内不会直接引
起“泛塘”及大批量死鱼的情况发生,很容易被养鱼者所忽视,因此
养鱼者对此应加以足够重视,经常对养殖水体的溶氧含量进行实时动
态检测;而当水体溶氧含量达(5.0—7.0)mg/L时,大部分养殖鱼类
都能够正常代谢、自由活动。

2、溶解氧对水质的影响
(1)对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天然水的氧化还原状况是由水中
的氧化还原物质所决定,一般含有较丰富溶氧的水称为氧化状态水
(或氧化环境),相反则为还原状态水(或还原环境),而还原状态水
对维持良好水质是极为不利的。

(2)对元素价态及毒物的影响:溶氧含量丰富的水体中N03-、
SO42-等离子是稳定的,如水中缺氧,则被相应还原为NH4+、S2-,
从而有可能转化为非离子氨或硫化氢等毒性物质。在缺氧条件下,有
机物的不完全氧化会产生有机酸及胺类;在有氧条件下,有机物氧化
则较完全,最终产物为CO2、N0-3、S042-等无毒或低毒物质。此外,
溶氧降低会使水生生物呼吸频率增加,随之水生生物对水体所含毒物
的接触量将增大,从而增强了毒物对鱼类的毒性强度,危害也就增大。
因此,溶解氧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水质的好坏,形象地说,溶解氧
是影响养殖水体水质的一根极为敏感的神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