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元曲四大家

合集下载

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

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

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1、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一直没有确切材料可以查考,其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等。

2、郑光祖郑光祖(1190—— 1271),字德辉,名昂,江西南丰人。

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的主要剧作有:《倩女离魂》《王粲登楼》《周公摄政》等。

2。

白朴白朴(b?— 1375),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他的作品存世者不多,但大都是描写城市下层人民生活的悲喜剧,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长篇巨制《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裴少俊》,剧情曲折动人,场面宏伟瑰丽,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3、马致远马致远(1250—— 1295),字千里,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

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等。

4、贯云石贯云石(1333—— 1453),名阿里,字成之,自号酸斋,酸斋先生,维吾尔族人。

元代杂剧作家。

他的杂剧现仅存7种,都是写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和有名的文学家。

其中《窦娥冤》与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墙头马上》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天下四大奇案”,足见其在当时的影响。

18、马致远马致远(1250—— 1295),字千里,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杂剧家。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有《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等。

19、康进之康进之(1270—— 1368),字晋卿,号玉岑,山西沁水人。

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作品有《春山听杜宇》《思越人》《蟾宫曲》《天台月》等。

我们对作品内容的熟悉和了解,就会加深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也能感受到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经历和思想感情,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通过了解、感受,才能使读者同作者产生共鸣。

但是,真正的读者不是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模仿者,而应该是作品内容的体验者,理解作者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对文章作多角度的体验,做到心领神会,物我两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地探索其所表达的含义。

[元曲四大家代表作]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代表作]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代表作]元曲四大家(1) [元曲四大家]关于元曲的简介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以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曲牌”中,哪一首字数最少的为标准定格)。

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与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元曲以支曲为单位,不像词有两叠、三叠或四叠。

但是,它不仅有带过曲、重头、集曲等小令的变体和复杂多变的套曲,还有除正常格调以外的多种俳体。

其体式的多样,更增强了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元曲散佚不少,现在流传下来的散曲,据隋树森《全元散曲的辑录》,有名姓可考的作者200余人,小令有3800多首,套曲400多套。

这与唐诗、宋词的数量实在相差甚远,但其题材和内容并不逊于唐诗,比之宋词则更加广泛深刻。

元曲的兴起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元代钟嗣成的《录魂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圆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励而少蕴籍,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

”清人王激烈《曲谈》中则认为“关、白、马、郑诸家”。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详。

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

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

《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

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

元曲四大家简介

元曲四大家简介

元曲四大家简介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元曲及元曲四大家简介元曲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祁州( 今河北安国)人,元代杂剧作家。

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

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

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4、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

4、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

4、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元曲四大家的概念
2.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及其特点
3.四大家在元代杂剧创作中的成就
4.四大家的影响与后世评价
正文
一、元曲四大家的概念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二、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及其特点
1.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他的作品以刻画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紧凑而著称。

2.白朴:元代杂剧作家,以创作历史剧见长,善于运用诗歌和唱词表达人物情感。

3.郑光祖:元代杂剧作家,以刻画人物性格复杂多样而著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喜剧也有悲剧。

4.马致远:元代杂剧作家,以创作讽刺性杂剧为主,善于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三、四大家在元代杂剧创作中的成就
1.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描绘了一个弱小寡妇在封建社会中遭受到的严重冤屈,成为元杂剧的经典之作。

2.白朴:代表作《梧桐雨》以南宋灭亡为背景,展现了一群忠臣义士的抗争精神。

3.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以鬼魂离世的方式,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束缚。

4.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以汉武帝与西施的爱情故事为背景,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四、四大家的影响与后世评价
元曲四大家对后世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古代戏曲的瑰宝。

他们不仅推动了元代杂剧的发展,还为明清戏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元曲和元曲四大家

元曲和元曲四大家

元曲和元曲四大家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代文学以杂剧、散曲、南戏的成就最高,后人盛称“唐诗”、“宋词”、“元曲”,也说明元代是中国戏曲的一个黄金时代。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

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

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

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鼑盛时期。

元代前期,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这一时期也是杂剧创作的兴盛时期,出现了众多的作家和作品,其中不乏优秀的传世之作。

主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以及马致远的《汉宫秋》、《青衫泪》、《黄梁梦》等。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其他较为著名的还有杨显之的《潇湘夜雨》、石君宝的《秋胡戏妻》、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尚促贤的《柳毅传书》、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

元代后期是杂剧创作的衰微时期,这主要是因为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导致杂剧南移,而用北方语言、乐曲演出的杂剧较难以适应南方观众的要求,导致其生命力的消弱。

但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不少杂剧作家和作品。

著名的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王粲登楼》,乔吉的《扬州梦》、《两世姻缘》等。

元代戏曲除杂剧外,还有南曲戏文,即南戏。

其中著名的有高明的《琵琶记》以及被誉为元末四大南戏的“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延伸阅读: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

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

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
关汉卿,号已斋叟。

约生于金世宗大定元年(约公元1324年),卒于元成宗元贞元年(约公元1281年),大都(今北京)人。

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

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等。

张可久,号小山。

代表作《卖花声》、《人月圆》、《苏堤清明即事》等。

代表作《天净沙秋思》、《青衫泪》。

张养浩,号云庄。

河北省东光县人。

他出身仕宦之家,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随继父移居山东济南,至正八年( 1327)参加科举考试,中山东乡试第一,“遂及第,得调山东濮州范县之职”。

其散曲内容多写退隐山林的田园之乐和闲适自得的心情,对当时黑暗的现实多所批判,对农民疾苦寄予同情。

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白朴,号天然子。

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出身平民家庭。

代表作《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等。

- 1 -。

4、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

4、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

4、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
摘要:
1.元曲四大家的概念
2.四大家的代表人物
3.四大家在元杂剧创作中的成就
4.四大家的代表作品
5.四大家的影响和地位
正文: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他们在元代杂剧创作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了元杂剧创作的代表人物。

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他的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等。

他的作品以曲辞优美、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等特点,被誉为元杂剧的奠基人。

白朴是元代杂剧创作的先驱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梧桐雨》、《墙头马上》等。

他的作品以语言幽默、情节富有戏剧性、人物形象鲜明等著称。

郑光祖是元代杂剧创作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倩女离魂》、《王昭君》等。

他的作品以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丰满、曲辞优美等深受观众喜爱。

马致远是元代杂剧创作的佼佼者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天净沙·秋思》、《汉宫秋》等。

他的作品以曲辞深沉、情节感人、人物形象生动等特点,被誉为元杂剧的高峰之作。

四位大家的作品在元代杂剧创作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们的作品被誉为元曲的代表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

号已斋(一作一斋)。

大都(今北京市)人。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一颗捶不扁、炒不爆、砸不碎、煮不透响当当一颗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

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马致远(1250年?-1323年?),字东篱,中国元代初期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

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

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

《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

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郑光祖,字德辉,《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

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

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

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

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

在婚姻上,决不轻易任人摆布。

当她的母亲想要悔约,要她与王文举兄妹相称时,她便一眼看穿了母亲的用意,表示了坚决的反对。

当倩女的魂魄离开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赴京路上,王文举以为倩女本人奔来,先是说怕倩女的母亲知道,劝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说:“他若是赶上咱,待怎样?常言道,做着不怕!”王文举劝阻行不通,使用礼教来教训她,说什么“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说她“私自赶来,有玷风化”。

倩女更坚定地说:“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归家。

我本真情,非为相谑,已主定心猿意马”。

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鄙视。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

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

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

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关汉卿,号己斋叟。

其代表作为《窦娥冤》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

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其代表作为《汉宫秋》
郑光祖,字德辉。

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