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的故事
元曲四大家”考点汇总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一、关汉卿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
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被誉为“曲圣”。
二、白朴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
现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得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鸳鸯间墙头马上》,描写的是一个“志量过人”的女性李千金冲破名教,自择配偶的故事。
三、马致远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
《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以及《黄粱梦》,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迹,宣扬全真教教义的。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讲述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
《荐福碑》也是马致远的早期剧作,写落魄书生张镐的故事,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宿命的人生观。
四、郑光祖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
代表作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课后练习】1.(多选)元代是我国戏曲繁荣兴盛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元曲大家。
下列选项中,关于戏曲家与其代表作对应正确的有()。
A.关汉卿——《窦娥冤》B.马致远一一《汉宫秋》C.王实甫一一《西厢记》D.白朴一一《墙头马上》【答案】ABCD。
A项正确,《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元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B项正确,《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杂剧作品,讲述的是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精选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一、元曲四大家是谁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
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二、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元曲又称词余、乐府,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类文体。
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广泛、语言通俗、形式活泼、风格清新、手法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那么这四大家都有那些比较有代表的作品流传于世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由于不满于黑暗社会的压抑与摧残,关汉卿长期“混迹”在勾栏妓院。
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隐藏着冷峻悲凉的内心世界和热烈乐观的战斗精神。
关汉卿写作勤奋,一生共著杂剧67部,今存18部,其中“旦本”戏占12个。
他那贴切现实、充满血肉之感的笔触,诉说着社会民众的困苦与无奈;又将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
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窦娥冤》。
《窦娥冤》取材于汉代流传下来的“东海孝妇”民间故事,关汉卿结合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体认,精心构制了这个大悲剧。
窦娥因家贫被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丈夫早死,婆媳相依为命。
白朴的故事

[键入文字]
白朴的故事
白朴
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
在元朝杂剧作家之中,他可算最有古典文学修养的。
白朴自幼聪明过人,好学不倦,很早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
大诗人元好问与白朴的父亲白华是好友,每次到他家,元好问总要把白朴叫到跟前,亲切和蔼地询问:最近又读了哪些诗书?有没有写什么好文章?读着小白朴腼腆地拿来的文章,元好问总是不吝称赞,一一指点。
在白朴七岁那年,蒙古军队入侵,仓皇之中白朴与家人失散,便跟着元好问北渡避难。
元好问本来就最疼白朴,视其为不可多得的小神童。
避难途中更是将其视为己出,不仅在生活上悉心照料,而且帮助白朴打下了厚实的文学基础。
后来,白朴与父亲团聚。
白华由衷地感激元好问,曾经赋诗一首: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巢儿。
他将白朴比喻为从巢里翻落下来的小鸟儿,而元好问正是那个搭救之人。
白朴个人境遇虽然一帆风顺,但是整个国家的大环境却让他忧愁烦闷。
宋朝覆亡,元朝建立后,他满腔的亡国抑郁无从宣泄,便全力从事戏剧创作,以排遣寂寞。
元世祖忽必烈曾派丞相史天择邀他出来做官,白朴再三推却,悄悄把家迁到金陵(今南京)。
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动乱时代,改朝换代的心酸荣辱,白朴精神上受到了打击,杨贵妃魂断马嵬驿的故事与他的境遇有着相似之处,借着早年和父亲一起研习声律的功底,他写成了著名的剧本《梧桐雨》。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
剧本写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其情节是: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
1。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引言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戏曲体裁,盛行于元代(1271年-1368年)。
元曲的创作大多以折子戏和散曲为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表演形式而著称。
元曲四大家是指元代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的四位杰出戏曲作家,分别是白朴、郑光祖、关汉卿和郑之珍。
本文将对这四位元曲家的生平和代表作进行介绍。
一、白朴白朴,字希节,号朴山,生于元末明初,被称为元曲之宗。
白朴精通音律,擅长折子戏,被誉为“折子戏金针手”。
他的作品通常以婉约清丽的风格为主,情感真挚,表现了人们的欢乐和悲伤。
代表作之一是《汉宫秋》,这是一出以汉武帝宫廷为背景的折子戏。
通过歌舞和白描,展现了宫廷中的宴会、游乐和爱情纠葛。
该剧以其婉约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音乐结构,成为元曲中的经典之作。
另外,白朴还创作了《汴京岁时记》,以北宋京城为背景,通过描写不同季节中的各种习俗和风物,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情风貌。
该剧内容丰富多样,情节曲折,是元曲中的佳作之一。
二、郑光祖郑光祖,字明叔,号山居士,生于元末明初,是元曲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郑光祖的作品以其深入人心的情感描写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闻名。
郑光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窦娥冤》,该剧是以唐朝的窦娥夫人被冤枉致死为故事背景,通过剧中人物的争议和反思,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复杂性。
该剧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是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也被称为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一颗明珠。
另外,郑光祖还创作了《南柯记》,以宋代文士杨志的南柯梦为主线,通过梦幻与现实的交替描绘了杨志的悲欢离合和对人生的追求。
该剧形式多样,表现出郑光祖的独特创新精神。
三、关汉卿关汉卿,字子长,生活在元代晚期至明代初期,是元曲四大家中唯一的南方作家。
关汉卿是元曲中最富有民间色彩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和鲜明的民间特色。
关汉卿最有名的作品是《窦娥冤》,与郑光祖创作的同名剧有所区别,关汉卿的版本更侧重于描绘窦娥的悲情遭遇和她对冤屈的呐喊。
元曲四大家两种说法名词解释

元曲四大家两种说法名词解释元曲,那可是咱中国古代文学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说到元曲四大家,嘿,这里面还有两种说法呢!一种说法里的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关汉卿,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就像一位豪情万丈的大侠,挥舞着笔墨,把世间的种种悲欢离合、善恶美丑都写进了他的作品里。
他的《窦娥冤》,您说那窦娥多冤呐!那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让人读了心里就跟被揪住了似的。
白朴呢,他的作品就如同春日里的微风,轻柔而细腻,带着淡淡的忧伤。
《梧桐雨》里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被他描绘得那叫一个动人。
马致远,他像是一位在秋天里吟唱的诗人,《天净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简简单单几个字,就勾勒出一幅让人沉醉的秋景图。
郑光祖也不简单,他的作品犹如一首悠扬的古曲,韵味悠长。
另一种说法里的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和白朴。
王实甫呀,他的《西厢记》那可是家喻户晓。
那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您瞧瞧,这元曲四大家,无论哪种说法,都是文学史上的巨匠。
他们的作品,不就像是一道道丰盛的精神大餐,滋养着咱们的心灵?难道不是吗?他们用自己的才华,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情万种,让我们能穿越时空,去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
这元曲啊,不只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寄托,是历史的见证。
元曲四大家的作品,不就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大门?他们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了人间的万象,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怎么生活,怎么思考,怎么去爱,怎么去恨的。
咱们现在读他们的作品,不还是会被深深吸引,仿佛置身其中吗?这就是元曲的魅力,这就是元曲四大家的厉害之处!所以啊,咱们可得好好品味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咱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中国历史故事-元曲四大家为什么没有王实甫?王实甫的代表作有哪些?

中国历史故事-元曲四大家为什么没有王实甫?王实甫的代表作有哪些?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旨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关汉卿一空倚傍,字筹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元曲四大家,指的的是元朝四位著名的戏曲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这四位代表了元曲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创作成就。
关汉卿,生于公元1219年,去世于公元1301年,号已斋、已斋叟。
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号称元代杂剧奠基人,留有《窦娥冤》、《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著作存世,其中最为著名的为《窦娥冤》。
关汉卿有散曲小令四十多首,套数十多首,被誉为“曲圣”。
关汉卿自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去世于公元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有“马神仙”的美誉。
其杂剧留有十五种,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存世。
马致远有“曲状元”的美称,留小令104首,套数17套。
郑光祖,生于公元1264年,字德辉,平阳襄陵人,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
其人在当时十分出名,号称“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所留杂剧十八种,有《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存世,其中最著名的为《倩女离魂》。
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白朴,生存年代大约在1226年到1306年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又《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著作存世。
王实甫同样是元朝著名的戏曲家,且其《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十分的出名。
而除了《西厢记》之外,另有《丽春堂》、《破窑记》、《贩茶船》、《芙蓉亭》等杂剧约十四种存世。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当代著名作家有哪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
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
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
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种,现存16种,另有五种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西方称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白朴: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元代杂剧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代杂剧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代杂剧四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一、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
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
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
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关汉卿从小生活在一个医生的家庭,由于金代的山西南部地区戏曲活动一直很盛,即使在金代末年也未减弱,故关汉卿从小即受到戏剧的熏染,渐而参加戏曲班社的活动,因此在金王朝灭亡之前,他已经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戏剧作家了。
元灭金后,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关汉卿来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并在这里专事戏剧活动。
由于他写了一个名叫《伊尹扶汤》的剧本,经过认真排演后,拿到宫廷献演,得到了皇帝和官员们的称赞,关汉卿由此声名大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曲四大家的故事
元曲四大家,他们在元代杂剧和散曲创作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分别代表了元曲不同的风格特征。
关汉卿风格质朴自然,为本色派之首;马致远风格典雅清丽;王实甫风格清俊典雅,为文采派之始;郑光祖工于雅正;白朴豪放俊逸。
元曲四大家的故事
元杂剧《窦娥冤》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是关汉卿(纪50)的代表作,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
剧情是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区)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
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
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
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发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关汉卿
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一说解州(今山西运城市)人,一说大都(今北京)人。
他的杂剧成就最大,今知有67种,现存16种。
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纪君祥从《左传》、《史记·赵世家》等史籍取材而创作的一部壮烈悲
剧。
剧情是春秋时晋国(今山西翼城县东南)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诬陷,全家300余口被杀,门客程婴救出一个不到半岁的婴儿,并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替代赵氏孤儿而被屠岸贾杀死。
屠岸贾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赵氏孤儿)当作义子,教他武功。
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将赵家冤案始末绘成图卷,对
他讲说了往事,赵氏孤儿悲愤交加,决意报仇。
他向晋悼公申诉己族之惨祸。
由上卿魏绛传令,将屠岸贾灭族,赵氏孤儿恢复赵姓,改名赵武。
郑光祖
生卒年不详,元曲四大家之一,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
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今浙江杭州)为吏,因而南居,卒于杭州,葬于西湖灵芝寺。
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可考者18种。
除杂剧外,亦写散曲,有小
令6首、散套2套流传。
元杂剧《墙头马上》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诗,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
是白朴的作品。
剧情是尚书裴行检儿子少俊,奉唐高宗命前往洛阳承宣驰驿(今河南
洛阳市)买花苗,巧遇洛阳总管李世杰之女在花园倚墙而立,
便写诗投入。
李千金写了答诗,约他当夜后园相见。
少俊果然从墙头跳入,被李千金乳母发现,令二人悄悄离去。
少俊携李千金回到长安家中,将她藏在后花园。
两人共同生活了七年,生一双儿女。
但为裴行检所不容,命少俊写休书赶李千金回家,却留下了两个小孩。
李千金回到洛阳家中,因父母已亡,在家守节。
后少俊中进士,任洛阳令,并将父母迎至任所,他欲与李千金复合,李千金怨恨他执意不肯。
这时裴行检才知李千金是他旧交李世杰之女,以前也曾为儿女议婚。
一番说明与求情之后,李千金这才原谅了他们,夫妇二人破镜重圆。
白朴(1226—1306以后)
元曲四大家之一,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终身未仕。
有15
种剧本和1种残折,题材多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
另有《天籁集》词集。
元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出任陕西行台中丞途中登临潼关古塞(现属陕西潼关县),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作者在“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之时写的这首散曲,表达了他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深感不满,对人民的疾苦相当关心。
尽管题为“怀古”,实际重在“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芒,既指向历史上历朝累代的统治者,更指向当朝统治者。
最后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
马致远(约1251—1321)
元曲四大家之一,大都人。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
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死后葬于祖茔。
今存散曲约130多首,有“曲状元”之誉。
【知识延伸】:
张养浩(1270—1329)
元代散曲家,济南人。
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
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
后辞官归隐,屡召不赴。
1329年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死于任所。
能诗,尤长于散曲。
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
元散曲《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创作的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曲五句二十八字,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羁旅荒郊图。
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此曲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已被载入中学课本。
纪君祥
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戏曲作家,大都人。
有杂剧6种,现存《赵氏孤儿》及《陈文图悟道松阴梦》残曲。
元杂剧《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郑光祖根据唐代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
剧情是张倩女与王文举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应试途经张家询问亲事,倩女的母亲却以“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为由悔婚,文举只得独自上京应举。
倩女却忧思成疾,魂魄悠然离体离家追赶文举,一起去京城,相伴多年。
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和倩女一起回到张家,当老夫人指倩女的魂魄说是鬼魅,文举要拔剑的时候,倩女的魂魄与病体重合为一,遂成欢宴。
表现了女主人公张倩女对封建门阀观念的反抗和追求爱情、追求幸福婚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