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戏曲家马致远是谁
马致远

从《秋思》、《汉宫秋》谈马致远马致远,号东篱,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后人赞誉为“万花丛中马神仙”、“曲状元”、“名香百世满梨园”。
生卒年不详,曾做过江浙省务提举的官职。
官职低微,在杭州住了一个时期,晚年退出官场,在杭州附近的乡村过隐居生活。
他可谓一生漂泊,政治失意。
其在《青杏子》自述身世道:“世事饱谙多,二十年漂泊天涯。
”马致远一生所做杂剧十五种,但是现存的只剩下七种。
他的杂剧创作一般被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依据一些史料和对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研究者一般认为马致远现存杂剧中,《半夜雷轰荐福碑》(以下简称《荐福碑》)、《江州司马青衫泪》(以下简称《青衫泪》)、《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以下简称《岳阳楼》)和《孤雁汉宫秋》(以下简称《汉宫秋》)是前期作品,而《太华山陈抟高卧》(以下简称《陈抟高卧》)、《开坛阐教黄粱梦》(以下简称《黄粱梦》)、《马丹阳三度任风子》(以下简称《任风子》)是后期作品。
这种前后两期的划分是有其根据和道理的,因为马致远的杂剧创作确实以其辞官归隐为界呈现出了明显不同的特点。
但是马致远前后两期的杂剧创作并不是孤立无关的,相反却是密切相连的。
这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语言、风格等外在形式上,而且体现在其内在的情感和宗旨上,即其创作的内在精神是和谐统一、一脉相承的,其现存杂剧就明显体现了这一点。
除了在杂剧上的成就,其在散曲方面的成就更是不能忽略。
在元代时期,他在元曲方面成就最高,也是流传作品最多的一位。
其曲词“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
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朱权《太和正音谱》)。
他的《东篱乐府》包含了他的104首小令以及17套套数,而这其中,自然要数两首《秋思》最为有名:套曲[双调·夜行船]《秋思》和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的小令俊逸疏宕,别具情致。
其中[越调·天净沙]《秋思》是其写景散曲的经典,以其天涯羁旅无法言说的悲情打动了一代又代读者的心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试分析马致远杂剧创作的特色。

试分析马致远杂剧创作的特色。
马致远(1254年-1321年)是元代汉族文学家,他的杂剧创作在元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特色。
以下是对马致远杂剧创作特色的一些分析:
1.善于融合多元元素:马致远的杂剧创作在艺术形式和内容
题材上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融合了历史、神话、宗教、
戏曲和文言文学等多种元素。
他善于将不同的元素融合在
剧本中,形成独特而复杂的艺术风格。
2.语言优美而富有感染力:马致远的杂剧文学语言优美,并
具有强烈的音韵感和韵律美。
他运用押韵、对偶和排比等
修辞手法,使剧本具有旋律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他的
文学语言符合元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华丽而
细腻的文学风格。
3.塑造鲜明而立体的人物形象:马致远的杂剧在人物形象的
塑造上非常突出。
他善于通过言辞、行为和心理的刻画,
描绘出具有鲜明个性和复杂内心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不
仅在行动上有独特的特点,也在感情、思想和境遇上呈现
出复杂性,使他们生动地跃然于剧目之中。
4.剧情曲折多变:马致远的杂剧剧情曲折多变,充满悬念和
张力。
他善于运用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英雄豪杰的战争
之事以及历史事件的描写与发展,使剧情充满跌宕起伏、
荡气回肠的情节,引发人们对故事走向的关注和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马致远的杂剧创作具有融合多元元素、语言优美而感染人心、塑造鲜明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及曲折多变的剧情等特色。
他的创作风格独具一格,对于元代文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在元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为后世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范例和参照。
马致远祖籍——精选推荐

马致远祖籍马致远(约1250—1324),号东篱,字千⾥,东光县马祠堂村⼈。
元代剧作家。
,与关汉卿、⽩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家”。
他是元贞书会的中坚⼈物,,他的词曲“典雅清丽,如朝阳鸣凤,有振⿅长鸣,万马皆⾳”之意,在元曲作家中,被誉为“元⼈第⼀”,有“曲壮元”之称。
元曲包括戏曲和散曲,致远这两⽅⾯俱有天赋。
他创作的杂剧有⼗五种之多,散曲⼀百多套。
他著有《荐福碑》、《青衫泪》、《黄梁梦》、《陈搏⾼卧》、《岳阳楼》、《任凤⼦》等,在某些⽅⾯演染了“神仙道化”之类,所以⼈们称他是“万花丛中马神仙”。
《汉宫秋》是他的代表作,在元杂剧中颇有名⽓,有⼈认为《汉宫秋》是“⽂到元和(指韩、柳)诗到杜的⽔平,此戏驰骋⽂场,六百年屡演不衰”。
散曲的风格具有民情民意特⾊,语⾔流畅豪放,读起来感⼈上⼝,象《越调·天净沙》⾄今⼤⼈⼉童都会背诵“枯藤⽼树昏鸦,⼩桥流⽔⼈家,古道西风瘦马。
⼣阳西下,断肠⼈在天涯。
” ⼀、马致远东光⼈,县志板上钉钉 马致远,东光县马祠堂⼈,东光县⼈民历来公认,⾃古⾄今流传着许多他的传说,这切不表,就⽂字记载⽽⾔,县志是⼀个县的独⼀⽆⼆的历史⽂献。
翻开东光县志,记载马致远的⽂和事有多处。
1、东光县志:卷七,选举志,“元,马视远,仕⼯部主事。
” 2、东光县志卷七选举志“明,马经,戌科见进⼠。
” 3、东光县志,卷⼋,⼈物志上,“明,马经,视远孙正统四年进⼠任湖⼴宜章县令,解组归⾥,置义⽥百⼆⼗亩,本门轮流经管,春秋祭祀公⽤,外择族中不能婚葬者给之。
” 4、东光县志卷⼋,⼈物志上。
“明,马孔惠字孝卿,宜章县令,经之⼦,成化⼋年进⼠,授兵科给事中,刚⽅⾃持,弹劾不避权要,凡所陈奏多裨时政,寻以论中,官仵旨左,迁福建参议(雍正通志)。
5、东光县志卷⼗⼆,杂稽志下“元进⼠马视远,府志作致远,以词曲擅誉与关汉卿、王实甫齐名。
⼈称马东篱先⽣,涵虚⼦词评。
” 6、东光县志卷六,宦职官志萧德宣,字春⽥,湖北汉阳⼈,嘉庆癸⾣甲戊联捷进⼠,道光⼆⼗⼀年知县,平衙役,宽赋税,公务之暇,勤於课⼠,升⼤名府同知。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节选)》注释、分析

汉宫秋·第三折(节选)马致远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番使①拥旦上,奏胡乐科,旦云)妾身王昭君,自从选入宫中,被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②,送入冷宫;甫③能得蒙恩幸,又被他献与番王形像④。
今拥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
这一去,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也!自古道:“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⑤”(驾引文武内官上,云)今日灞桥饯送明妃,却早来到也。
(唱)【双调·新水令】锦貂裘生⑥改尽汉宫妆,我则索看昭君画图模样。
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
本是对金殿鸳鸯,分飞翼,怎承望⑦!(云)您文武百官计议,怎生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
(唱)【驻马听】宰相每⑧商量,大国使⑨还朝多赐赏。
早是俺夫妻悒怏,小家儿出外也摇装⑩。
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凉,共那灞桥流水添惆怅。
偏您不断肠,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⑪在琵琶上。
(做下马科)(与旦打悲科)(驾云)左右慢慢唱者,我与明妃饯一杯酒。
(唱)【步步娇】您将那一曲阳关⑫休轻放,俺咫尺如天样,慢慢的捧玉觞⑬。
朕本意待尊⑭前挨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⑮,您则与我半句(元)马致远儿俄延着唱。
(番使云)请娘娘早行,天色晚了也。
(驾唱)【落梅风】可怜俺别离重,你好是归去的忙。
寡人心先到他李陵台⑯上?回头儿却才魂梦里想,便休题贵人多忘⑰。
(旦云)妾这一去,再何时得见陛下?把我汉家衣服都留下者。
(诗云)正是: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留衣服科)(驾唱)【殿前欢】则什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
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⑱,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⑲又横心上。
《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和马致远》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 (白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有什么异同不同点:1、秋思作为描绘秋天的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词,开篇连着三句,通过每句三个名词,即每行三个简单的事物描绘,最后点出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内,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转情转换的流畅,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确实是一篇难得的好词;秋也是写物但是通篇没有一句写情,只是播放风景优美的秋天的画面,但是没有象秋思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的配音,只是通过画面人观众自己去体会。
2、秋在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上也和秋思有很大不同。
同样是写秋景,秋思是从一开始通过几个微事物的描写,感受作者内心的那份惆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近景,但是秋则是从远景“孤村落日残霞”到近景:“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然后又是远景“青山绿水”,然后又是近景“白草红叶黄花”。
显示出秋的作者心情和秋思作者的心情还是有差别的。
3、色彩感的不同。
秋思整首词里没有一个颜色的词,但是整体看确是灰色的;但是秋里面却有“青、绿、白、红、黄”等色彩,同样说明了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样。
4、情感宣泄的程度不同。
秋思和秋相比,知道秋思的人是占多数的,这也说明了秋思这首词更被大家认同,其主要原因就是这首词通过白描的方式,描绘那些让人感觉昏冷幽暗的事物,来点出作者心里(其实也是所有普通人)对秋天的那种肃杀的悲冷,而情感上要欢快多的秋,在人带来的情感宣泄的撞击力上,要比秋思稍逊,所以大家更容易记住秋思。
《天净沙 秋思》

谢谢观看!
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 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文体知识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分 为散曲和杂剧。散曲:元代新诗体,曲的一 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 事,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之后兴 起的一种新诗体,主要分为小令、套数两大 类。源于宋金之际,元代大盛。代表作家有 元曲四大家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
4.后两句是什么表达方式?在诗中有何作用?
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长期漂泊他乡 的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悲哀。(即:游子 的羁旅之思。)
写作特色
1.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2.运用了景物烘托写法。 3.简约中见深细。
课文总结
这首散曲描绘了一幅绝妙 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 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 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 秋思》就是一首散曲,是散曲 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 是题目。
元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曲牌名 题目 作者
文章感知
朗读诗歌 注意节奏 读准字音 读出感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 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 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 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 肠呢!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 此作铺垫。
2.前三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描写景物 和表现主题的角度给这三句拟一个小标题。
板书设计
枯藤 老树 昏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天 写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马致远

马致远马致远简介: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
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
(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
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
杂剧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
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曲状元”马致远

“曲状元”马致远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元代戏曲作家。
号东篱,一说字千里。
大都(今北京)人。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
又曾加入过"书会",并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
生平未详,但从他自己的散曲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
然而他仕途并不显达,因此动了"终焉计",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
著有杂剧15种,今存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搏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6种,以及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写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一种(马著第一折),明代吕天成、清代张大复还说马致远作过南戏《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等。
马致远还作有散曲,现存120多首。
马致远是个享有盛名的戏曲家。
元代周德清以关、郑、白、马并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对他更为推崇,说:"宜列群英之上。
"他的杂剧以《汉宫秋》最有影响。
作品虽取材于汉代王昭君和亲的历史故事,却并不拘泥于史实,而是在久经流传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参考了历代诗人对王昭君的咏唱中的某些思想情绪,又结合元代民族压迫比较严酷的历史现实,对这一题材进行了再创造,因此情节有了较大的变动。
作品以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揭露了帝王的昏庸,朝政的腐败,抨击了朝中文武大臣在侵略威胁面前的怯懦和无能。
剧中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这一爱国者的形象。
这个形象对后世的戏曲影响很大,"汉明妃"的形象可以说是在马致远笔下基本定型的。
《汉宫秋》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结构紧凑,有浓烈的抒情色彩,曲辞苍凉幽邈,能贴切地表达人物的心情。
其中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等曲子,第四折〔蔓青菜〕、〔白鹤子〕、〔满庭芳〕等曲子,尤为历来曲家所称赏。
此外,他的《荐福碑》写儒生张镐在仕进途中的不幸遭遇,谴责了官场黑暗,堵塞贤路,但作品有严重的宿命论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戏曲家马致远是谁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
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
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
“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也是历来所说的“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尊称为“曲状元”,
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
马致远年轻时有着“佐国心,拿云手”的思想政治抱负,命运却很捉弄人,不是你想
干嘛就可以干什么的,当然也跟当时的政策以及环境息息相关的。
尽管他想要功名,可是
他的年轻的时候还是很坎坷的,至今都没有当过什么大官差之内的,所以马致远的政治抱
负一直没能实现。
马致远到了中年才中进士,然后被分配到浙江省当小官吏,没有几年,职位被调动到
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任工部主事。
虽然也是为官,可老是调来调去,官位也没有什么实
质性作用,离马致远本人的想法实在是太遥不可及了啊。
所以马致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漂泊无依,在二十年的生涯里,他看透了世俗的可悲
以及人生的耻辱,对政治的各种不满意,就有了“隐居山林其乐悠悠”的念头。
当马致远
晚年的时候,就过上了很平淡的休闲幽雅的恬静生活,后来也因为自娱自乐而离开人世。
虽然马致远他的为官政治未能得到施展,但是他所创作的曲子,却还都是很不错的,
语文课本里就有很多使用了他的词,还有一小部分都是开始必备的题材,现如今,很多不
能得知的人都善用他的作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的作品多的数不胜数,他被世人称作“曲状元”。
其中小令《天净沙·秋思》,是他的经典代表作。
很多人提及《天净沙·秋思》,那可是脍炙人口啊,被很多的名人作
家评论:“一切景语皆情语”。
《天净沙·秋思》整个风格都是独具匠心,它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浑然天成的,特别普通的语句放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夕阳画。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起到了
画龙点睛的作用,完美的写出了一个作为背井离乡在外漂泊的游子内心的悲凉情感。
马致
远的《落梅风.远浦归帆》也甚是不错的,很好的描述了江边夜晚的景色,非常的惬意与
安逸。
三三两两的船只,花落,飘香,让人浮想联翩,这样的美景,让人瞬间觉得心旷神
怡,却在后面一句埋下伏笔。
“断桥头卖鱼人散。
”人散了,各自都回家了,独他一人欣赏这种美景,反倒让人生出一种怜惜。
天涯游子的凄凉,浓浓的情绪涌上心头。
《岳阳楼》也是马致远的散曲作品,杂剧之一。
主要写的就是写仙人吕洞宾三人到岳阳楼,一起度化柳树精和白梅花精成仙的故事。
主要是来反应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意,反对大家只顾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奋斗,从而来突出自己不得志的悲苦人生,希望有人能够赏识他,自己空有报国之心,却不遇伯乐的忿忿不平以及不甘心。
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
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
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