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戏曲家梅兰芳有什么故事

合集下载

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写5件事简短

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写5件事简短

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一、童年贫困梅兰芳小时候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家境并不富裕。

梅兰芳从小就在贫困的环境中长大,这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对京剧的热爱在贫困的环境中长大的梅兰芳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常常偷偷溜进戏院观看京剧,对那些唱戏的艺人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梅兰芳的父亲并不支持他学戏,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三、执着学艺梅兰芳对京剧的热爱让他决心要学好这门艺术。

虽然家境贫困,但梅兰芳并没有放弃学艺的机会。

他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戏曲培训,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梅兰芳逐渐成为了一名备受瞩目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四、艰辛奋斗在梅兰芳的艺术生涯中,他经历了许多艰辛的奋斗。

他曾在各地巡回演出以及面对不同的观众,这为他的艺术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梅兰芳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成为了一代宗师。

五、艺术成就梅兰芳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他不仅在积极影响着京剧的发展,也在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梅兰芳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京剧界的传奇人物,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艺术痕迹。

总结回顾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展现了一个贫困家庭孩子的坚强与勇气。

在艰苦的环境中,梅兰芳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执着地学习并最终成为了一代艺术巨匠。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付出不懈的努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个人观点和理解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难,勇敢前行。

他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成功并不取决于出身和环境,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正是这种对梅兰芳历经坎坷,最终成就非凡的坚持,成就了他在京剧界的传奇地位。

写手: [你的名字]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梅兰芳的男孩,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家境虽然贫困,但是梅兰芳小时候就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经常偷偷溜进戏院观看京剧,对那些唱戏的艺人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梅兰芳的父亲并不支持他学戏,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戏曲艺人的行当并不被社会看好,而且他们家庭贫困,更不可能让梅兰芳去学艺。

梅兰芳的传奇故事

梅兰芳的传奇故事

梅兰芳的传奇故事梅兰芳为我国戏剧做出了无法估计的贡献,他把中国戏剧带到了全世界,下面是小编总结的关于他的人物事迹,希望可以帮到你更深入的了解他!为保气节举家南迁寓居上海上海是梅兰芳常跑的码头,早在1913年他第一次从北京到上海献艺, 就轰动申城。

但他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寓居上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寇侵占东三省,又觊觎华北。

据说有一次梅兰芳到上海献艺,《申报》老板史量才对他说:“沈阳已经失守了,看起来华北也是岌岌可危,很可能你要当‘内廷供奉’了。

”梅兰芳岂肯在日寇淫威下为侵略者献媚?他是这样解释他所以要告别从艺20多年的北京城的:“从那时起(指‘九一八’事变),我的心上压着一块石头,同时感到北京上空笼罩着一片阴暗的黑云,我就决定离开北京,移家上海……”1932年冬,梅兰芳举家南迁上海,因一时无合适寓所,先暂住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沧州饭店。

梅兰芳虽然收入不菲,但他到沪后不愿买房,故在沧州饭店居住了大约一年后,才租下了马思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

这幢花园洋房是后来曾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国民政府河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将军的产业。

梅兰芳选中马思南路121号,是经过再三考虑的。

这里是法租界的高级住宅区,交通方便,闹中取静。

当年的马思南路两边矗立着一幢幢风格别致的花园洋房,法国梧桐遮阴蔽日,以清静、幽雅享誉沪上。

从今天的思南路向南穿过复兴中路,走过“周公馆”,就见南面的弄堂里有一排四层的独立式花园洋房,它们朝南面向当年的震旦大学校园(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在这条弄底的第一幢花园洋房就是马思南路121号,由东向西比邻排列的两幢分别是123号程潜将军寓所、125号李烈钧将军寓所。

弄底是一所小学, 梅宅花园有便门直通学校操场。

梅兰芳选择马思南路121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离老友冯幼伟家很近,彼此往来方便。

梅宅是一幢西班牙风格的花园洋房,底层是汽车间和佣人居室,二层是梅兰芳的书房“梅华诗屋”,三层是梅兰芳夫妇的卧室,岳母和儿女住四层。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梅兰芳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感恩胡适1928年,我国戏曲大师梅兰芳去美国访问演出前,当他得知胡适曾在美国留学七年,对那里非常熟悉,便几次前去拜访,向胡适了解情况。

胡适也热情地接待了梅兰芳,把美国的风土人情、观众的爱好和欣赏习惯、美国剧院的状况等都对梅兰芳做了详尽的介绍,胡适也都积极地为梅兰芳出谋划策。

当梅兰芳结束美国访问演出,回来后见到胡适,他首先毕恭毕敬地深鞠了一躬,说:“适之先生,这次多亏蒙您指教,我的美国之行才会如此顺利,真是太感谢您了!”接着,他又详细向胡适介绍了自己在美国访问演出的种种情况,言谈之间,洋溢着真挚的感激之情。

后来,梅兰芳旅居上海,胡适则在北京任北大教授。

偶尔,胡适出差到上海,梅兰芳总要热情宴请一番。

一次,胡适要去美国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的年会,定在那天深夜2点在上海登船。

梅兰芳得知这个消息时已是傍晚,距离开船时间仅有几个小时了,自己却还在外地演出。

顾不得多想,他当即推掉一切事务,连夜赶回上海。

当他站在送行的岸边,向胡适依依不舍地挥动着手臂时,因为一路上赶得急,口中还忍不住气喘吁吁呢。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梅兰芳的感恩之心着实令人钦佩。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愤然毁画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

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

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

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

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其实梅兰芳早有这种念头,只是没有说出,怕夫人不同意。

夫人主动说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

梅兰芳的生平简介

梅兰芳的生平简介

梅兰芳的生平简介梅兰芳先生在艺术追求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改良了京剧的服侍化妆等,将许多著名的经典京剧曲目化繁为简、化丑为美,结合新型的艺术形式编写新的剧目,令京剧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欢。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梅兰芳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梅兰芳的生平简介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名澜,梅兰芳是先生的艺名。

梅兰芳八岁拜师学艺,十岁就上台表演,1097搭班“喜连成”,开始了自己数十年的京剧生涯。

当时十岁出头的梅兰芳应该也想不到自己今后的成就会如此卓著吧。

1910年梅兰芳就和王明华结婚,之后到上海演出,一时间风靡了整个江南。

梅兰芳不但表演才华出众,还非常善于创作和创新。

梅兰芳不断排练出新戏《嫦娥奔月》、《黛玉葬花》等,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人称梅派。

之后梅兰芳依旧没有停止创作的步伐,创编了《孽海波澜》,还对京剧的化妆、头饰等都做了改革。

梅兰芳先不断编写新戏,还将追光等新技术运用到京剧中来,还拍摄过无声电影,梅兰芳在京剧上的改革和创新从未停止。

之后两度出访日本,向大和民族展示中华民族的魅力。

还在北京接待过印度的著名诗人泰戈尔。

在抗日战争期间,不顾日本人的胁迫,蓄须明志,不在表演京剧,知道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之后,梅兰芳更是将京剧魅力展现在了世界的面前,梅兰芳的表演也被誉为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京剧艺术表演体系。

梅兰芳第一次登台时间是在1904年,时年十岁,最后一次演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61年,中国科学院的礼堂,演出结束之后68天,梅兰芳先生就不幸去世,享年67岁。

梅兰芳的逝世是京剧界的损失,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损失,梅兰芳先生一生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京剧走出国门的重要推手。

梅兰芳学艺的故事梅兰芳小时候去学唱戏的时候,因为双眼无神,还有些近视,所以师父断言说他不是吃这碗饭的人。

但是下决心要学好戏的梅兰芳怎么肯轻易放弃,时数年间总养写活泼爱飞的各自,每天清晨都盯着各自消失在视野中,愣是把视力给练恢复了。

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中国近代著名戏剧演员,被誉为“中国戏剧之父”,他的艺术成果使得中国京剧迈向了更高的层次,前后共创作了310个剧目,影响之广、质量之高、成就之伟大,极为罕见。

梅兰芳,原名梅长菁,生于1894年北京,祖籍湖北应城。

他的父亲是一位剧院老板,家庭富有但不是名门望族。

梅兰芳从小就喜爱京剧艺术,以至于他幼年时就常常追随父亲去剧院看戏。

5岁时,在父亲的对口椅里上台演出,正式开始了他的京剧之路。

梅兰芳的学习很努力,学习各个角色,不断创新,摸索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梅兰芳的京剧风格受益于当时流行的神秘主义,凭借细腻的表演,清晰而富有特色的嗓音以及他的出色唱腔,创造了很多北派经典戏剧如《赵氏孤儿》、《霸王别姬》、《汉宫秋》、《长生殿》等,他的扮相在精致的造型和抽象的意象中与角色紧密结合起来,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标志。

据说,梅兰芳十分注重角色形象的选取、剧情和场面的设计,有时他单独包场一天,看一整个戏剧的流程,指导演员、化妆、音乐和表演,力求达到完美的程度。

梅兰芳的艺术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的强烈认可。

当时,他所主演的《长生殿》、《霸王别姬》、《汉宫秋》等剧目,在国内和东南亚、欧美等地都大获成功,他的表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高度的赞誉。

梅兰芳也被法国政府授予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成为第一位获得此荣誉的中国艺人。

梅兰芳的人生是不平凡和传奇的。

1924年,他以一种意料之外的方式娶了他的妻子谌容,她是梅兰芳的同班同学,也是剧院鼓子班的家族成员。

他们结为夫妻后,谌容一直以不高的身价保持在他的身边,帮助他取得了许多巨大成功。

在这段婚姻中,主要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梅兰芳夫妻之间的形象。

他们展现了戏剧中最为美丽的罗曼史,成为京剧界的传奇情侣。

梅兰芳对京剧的贡献远远超过了他对自己事业的追求。

他一直在为推广京剧而奋斗,他创立了梅兰芳艺术团,招收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以使京剧艺术传承下去,他也亲身到各地去,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教育,推广京剧艺术,降低了旧的国粹文化与新时代人们之间的隔阂。

关于梅兰芳的爱国小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爱国小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爱国小故事
1941年12月,日本侵占香港的那天,留居在香港的梅兰芳蓄起唇髭[zī],没融几日,浓黑的小胡子就挂在脸上。

他年幼的儿子好奇的问:“爸爸,您怎么不刮胡子了?”
梅兰芳回答:“我留了小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
不久,他回到上海,住在梅花诗屋,闭门谢客,时常在书房里的台灯下作画,年复一年靠卖画度日。

上海的几家戏院老板,见他生活日渐贫穷,争先邀他出来演戏,都被婉言谢绝。

有一天,汪伪政府的大头目褚民谊突
然闯到梅兰芳家,要他作为团长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和东京轮回演出,以庆祝所谓“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

梅兰芳用手指着自己的小胡子,对他说道:“我已经上了年纪,没有吊吊嗓子,早已退出舞台了。


褚民谊阴险地笑道:“小胡子可以刮掉嘛,嗓子吊吊也会恢复的。

哈,哈,哈……。


笑声未落,只听梅兰芳一阵讥讽的话语:“我听说您一向喜欢玩票,大花脸唱得很不错。

我看你作为团长率领剧团去慰问,不是比我更强得多吗?何必非我不可!”褚民谊听到这里,那肥嘟嘟的脸蛋
顿时收住笑,红一阵白一阵,吱唔了两句,狼狈地离开了。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梅兰芳的爱国故事1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

梅兰芳痛恨敌人,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

《抗金兵》讲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

这两出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喜爱。

有一次,梅兰芳连演三场《生死恨》,观众踊跃买票,把票房门窗的玻璃都挤碎了。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了这座大城市。

日本人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台播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

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巡回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香港。

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

1941年底,日军攻占了香港。

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香港,就到处找他。

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了,可我绝不为日本人唱戏!”这一天,清晨洗脸时,梅兰芳第一次打破惯例,没有刮胡子。

儿子见了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吗?今天怎么不刮了?”“我留了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去演戏吗?”梅兰芳说。

一天上午,日军司令酒井派把梅兰芳接去。

一见面,他就假热情地说:“我过去看过您的戏,您还认识我吗?怎么,您留起小胡子了?像您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怎么能刚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梅兰芳坦然地说:“我已经快五十岁了。

一个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经失去了上台的资格。

”后来,梅兰芳又回到上海,靠画画卖钱养活家人和与他一起演出过的朋友。

上海日伪政权多次请他出演,都被他拒绝了。

他说:“一个人活到一百岁也总是要死的,饿死就饿死,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次,日军庆祝“大东亚圣战”一周年,派人让梅兰芳出演,还说如果不演,就要军法从事。

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的故事
• 以后每在此地演出,他都必请老者观看并请其指正。
2.面对批评放低自己
• 点评: • 梅兰芳身为京剧大师,演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竟
被别人连喝倒彩。他听了这样煞风景的倒彩后, 不但不怒,反而把老人接到住处,恭敬地请求指 教,结果得到老者的真诚指正,提高了演技。
• 面对别人批评的声音,我们不妨用谦虚坦诚的心 态对待,努力寻找批评中的合理之处,然后俯首 请教,化批评为点拨,如此,不但可以提高自身 的能力,还可以为自己的个人修养加分。
• 过了一段时间,梅兰芳又登台演出,并恭请那位名 师亲临指导,他看了梅兰芳的演出,目瞪口呆,大 为震惊。梅兰芳的眼睛又黑又亮,如一汪清澈的秋 水,闪闪生辉,美丽动人。他当即收下了这名高徒。
1.梅兰芳刻苦学艺
• 点评: • 青年梅兰芳对自己的“死鱼眼睛”缺憾并未
灰心绝望,相反,他采取了科学的对策,坚 持锻炼和矫正,终于整容为“流星眼睛”, 学艺拜师成功。
梅兰芳的故事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兰芳刻苦学艺
• 年轻时代的梅兰芳,有一次去拜一位老艺人为师, 这位名师仔细打量后,摇头拒绝,认为梅兰芳长着 一双“死鱼眼睛”: 灰暗、呆滞、无光、不灵。
• 梅兰芳并未灰心气馁,反而增强了他学艺的信心。 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对自己的眼睛进行刻苦锻炼 和矫正。他喂鸽子、养金鱼,每天仰望长空,双眼 同鸽子一起飞翔,穷追不舍;每天俯视水底,双眼 同金鱼一起遨游,寻踪觅影。
• 由此我们得到启示:人有缺憾不用怕,正确 对待能转化。
2.面对批评放低自己
• 有一次,梅兰芳在一个大戏院演出京剧《杀惜》,演 到精彩处,场内喝彩声不绝。这时,从戏院的角落里 传来一声:“不好!不好!”梅兰芳循声望去,原来 是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戏曲家梅兰芳有什么故事
梅兰芳是中国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他所创作和演出的曲目很多都被奉为经典,而
梅兰芳也因为出色的成就而被中内外友人所熟知。

但是也因为名声大噪的原因,梅兰芳在
抗日战争期间,遭受了许多无妄之灾,还发生过梅兰芳毁画事件,那么梅兰芳毁画事件是
怎样发生的呢?
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大半个中国的时候,梅兰芳曾经在香港存入一笔收入,因为当时
严峻的形式,梅兰芳不能出去演出,所以全家人都是靠着这笔钱的利息生活的。

可是在梅
兰芳一家人回到上海不久后,这笔钱就被日本人冻结了,不仅不能取出来应急,就连利息
都断了,这可急坏了梅兰芳夫妇,毕竟这是全家人的生活来源啊!事情说到这里,仿佛和
梅兰芳毁画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后面发生的事却是变得不同了。

后来梅兰芳夫妇决定,效仿其他的名人,靠出售画作来度过这个难关。

于是梅兰芳一
口气画了二十多幅画品,在报纸上刊登之后,很快就销售一空。

梅兰芳卖画这件事在上海
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反映,更有多位知名人士要为他举办画展,梅兰芳当然非常的高兴和激动。

又认真画了几十幅的画,最后确定在重阳节举办画展。

这件事很快就被日本人和汉奸知道,接下来就上演了梅兰芳毁画事件。

主要是因为日
本汉奸在所有的画上边都贴上了日本人的条幅,梅兰芳非常的愤怒,直接毁了所有的画。

而梅兰芳事件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许多名人都表示支持和敬佩。

在戏曲界,长期以来流行着一个不成文的规习,即“一日为师,毕生为尊”。

很多声
誉卓着的优秀演员,出名成家乃至老迈年高之后,每当提起自己的恩师,无不毕恭毕敬感
念良深。

尽管自己地位显赫,享誉遐迩,尽管恩师当年责打过自己,苛待过自己,乃至用
刻薄的话语挖苦和贬斥过自己,他们也都不计前嫌。

这方面梅兰芳就是最好的楷模。

1902年刚满8岁的梅兰芳,经人介绍拜见一位姓朱的京剧前辈,想投其门下从师学戏。

朱先生看他目光有些灰暗,缺乏光泽,便有点失望,但碍于介绍人的金面又不好推卸,于
是勉强收了下来。

第二天,朱先生作了几个眼神示范动作让梅兰芳跟着学,但看他呆板迟钝,毫无灵气,便断定这一对“死鱼眼”不可救药。

接着又以昆曲开蒙戏《思凡》教其演唱,前两句并不繁难,朱先生教了十几遍,梅兰芬唱得依然是荒腔走调,极不入耳。

最后,朱先生把他臭骂了一顿让其回家,并断言“祖师爷没有赏给你饭碗,你没缘分吃这口饭”。

回家以后,梅兰芳又拜在一位姓乔的先生门下继续学戏。

在乔师指导下他勤学苦练,
发奋图进,每天对着坛子喊嗓子,望着飞鸽练眼神儿,看着古画学身段儿,面向墙壁念口白,通过一番苦练,终于练成绝艺,誉满京都。

一天,那位姓朱的老师也来看他的戏,看毕大吃一惊,愧悔交集地来到后台向他道歉。

梅兰芳当即跪倒在地上说:“师傅,您可千万不能这么说,要不是当初您骂我一顿,说不
定我还没有今天哩!”接着问清楚朱先生的住址,第二天便拿着礼品登门看望。

往后多少
年来一直去问业求教,并在生活上、经济上给朱先生多方照应和孝敬,直到这位老先生去世为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