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爱国事迹

梅兰芳爱国事迹篇一:《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的故事开端1941年12月,日本侵占香港的那天,留居在香港的梅兰芳(京剧演员,1894-1961)蓄起唇髭,没过几日,浓黑的小胡子就挂在脸上。
他年幼的儿子梅绍武好奇的问:“爸爸,您怎么不刮胡子了?”梅兰芳回答:“我留了小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不久,他回到上海,住在梅花诗屋,闭门谢客,时常在书房里的台灯下作画,年复一年靠卖画和典当度日。
上海的几家戏院老板,见他生活日渐窘迫,争先邀他出来演戏,都被婉言谢绝。
二练画蓄须逃出虎穴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
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
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之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
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
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
为了消磨时光,他除练习太极拳、打羽毛球、学英语、看报纸、看新闻外,把主要精力用来画画。
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米和画外国人的舞蹈。
这些作品,家人和剧团人员看到后十分高兴,都说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美感和欢乐。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
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
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
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写5件事简短

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一、童年贫困梅兰芳小时候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家境并不富裕。
梅兰芳从小就在贫困的环境中长大,这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对京剧的热爱在贫困的环境中长大的梅兰芳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常常偷偷溜进戏院观看京剧,对那些唱戏的艺人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梅兰芳的父亲并不支持他学戏,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三、执着学艺梅兰芳对京剧的热爱让他决心要学好这门艺术。
虽然家境贫困,但梅兰芳并没有放弃学艺的机会。
他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戏曲培训,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梅兰芳逐渐成为了一名备受瞩目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四、艰辛奋斗在梅兰芳的艺术生涯中,他经历了许多艰辛的奋斗。
他曾在各地巡回演出以及面对不同的观众,这为他的艺术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梅兰芳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成为了一代宗师。
五、艺术成就梅兰芳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他不仅在积极影响着京剧的发展,也在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梅兰芳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京剧界的传奇人物,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艺术痕迹。
总结回顾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展现了一个贫困家庭孩子的坚强与勇气。
在艰苦的环境中,梅兰芳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执着地学习并最终成为了一代艺术巨匠。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付出不懈的努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个人观点和理解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难,勇敢前行。
他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成功并不取决于出身和环境,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正是这种对梅兰芳历经坎坷,最终成就非凡的坚持,成就了他在京剧界的传奇地位。
写手: [你的名字]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梅兰芳的男孩,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家境虽然贫困,但是梅兰芳小时候就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经常偷偷溜进戏院观看京剧,对那些唱戏的艺人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梅兰芳的父亲并不支持他学戏,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戏曲艺人的行当并不被社会看好,而且他们家庭贫困,更不可能让梅兰芳去学艺。
关于梅兰芳的励志小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励志小故事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搜索,艺名兰芳原名梅澜,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
他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
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
他所创立的“梅派”艺术,继往开来,影响长远。
他还是让京剧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
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品德高尚,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
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
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演旦角的。
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
伯父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
梅兰芳在长辈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
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
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
这就需要刻苦练习。
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
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
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就放弃了他梅兰芳脸红了。
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
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
逐步地,他练出了一条又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
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
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您别这么说。
”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
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
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
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
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
四大名旦梅兰芳的故事

四大名旦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学艺的故事梅兰芳小时候去学唱戏的时候,因为双眼无神,还有些近视,所以师父断言说他不是吃这碗饭的人。
但是下决心要学好戏的梅兰芳怎么肯轻易放弃,时数年间总养写活泼爱飞的各自,每天清晨都盯着各自消失在视野中,愣是把视力给练恢复了。
后来人们就能在舞台上看见梅兰芳的那双传神的眼睛了。
梅兰芳先生以旦角文明,男身扮女装,还将女人的神态言行举止表演的惟妙惟肖,这其中下了多少工夫可想而知。
为了更好地呈现女性的姿态,梅兰芳的太太也成为梅先生的学习的工具。
梅兰芳为了表达女性在受惊吓时的神态,在吃饭时突然举起花盆重重砸下,让正在吃饭的太太下了一大跳,梅兰芳立马就记下了太太的表情和动作,并在日后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去。
梅兰芳对于艺术的追求远不止于此,在表演时虚心征求别人的意见,出现问题就仔细揣摩,修改动作,使自己的表演日臻完美。
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不仅是一位戏曲艺术表演大师,他还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梅兰芳的故事也让广大群众十分的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汉奸和日本人都打着请他出山的主意,想要通过请他演出的方式影响观众的情绪。
但是梅兰芳心中自然是不会答应的,他认为这些日本人和汉奸不会有好下场的,而且中国的胜利很快就会到来。
在这个期间还发生着一些梅兰芳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在梅兰芳的故事中蓄须是比较之名的一个。
据说在1937年日军进军上海之后,有些日本军官听闻过梅兰芳的故事,知道在世界上他都很著名而且就住在上海,于是便派汉奸请梅兰芳到电台发表讲话,让他表示会答应日本的条件,为日本人服务。
梅兰芳已经察觉到日本人的意图,所以他一方面在拖住日本人的同时,另一方面带领着全家人都到香港避难。
梅兰芳知道自己的故事已经流传广泛,但是他并不想卖国求荣,更不想自己热爱的事业为日本人所糟蹋。
在香港的时间里,梅兰芳为了避免暴露行踪,很少出门露面,他会在家里练太极、读报纸,或者是画画。
这段避难的时光,是梅兰芳在抗日期间最为轻松的时间。
关于梅兰芳的爱国小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爱国小故事
1941年12月,日本侵占香港的那天,留居在香港的梅兰芳蓄起唇髭[zī],没融几日,浓黑的小胡子就挂在脸上。
他年幼的儿子好奇的问:“爸爸,您怎么不刮胡子了?”
梅兰芳回答:“我留了小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
不久,他回到上海,住在梅花诗屋,闭门谢客,时常在书房里的台灯下作画,年复一年靠卖画度日。
上海的几家戏院老板,见他生活日渐贫穷,争先邀他出来演戏,都被婉言谢绝。
有一天,汪伪政府的大头目褚民谊突
然闯到梅兰芳家,要他作为团长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和东京轮回演出,以庆祝所谓“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
梅兰芳用手指着自己的小胡子,对他说道:“我已经上了年纪,没有吊吊嗓子,早已退出舞台了。
”
褚民谊阴险地笑道:“小胡子可以刮掉嘛,嗓子吊吊也会恢复的。
哈,哈,哈……。
”
笑声未落,只听梅兰芳一阵讥讽的话语:“我听说您一向喜欢玩票,大花脸唱得很不错。
我看你作为团长率领剧团去慰问,不是比我更强得多吗?何必非我不可!”褚民谊听到这里,那肥嘟嘟的脸蛋
顿时收住笑,红一阵白一阵,吱唔了两句,狼狈地离开了。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
中国京剧演员,景星学社社员。
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引起梅兰芳无比强烈的愤慨。
1933年,梅兰芳放弃了惨淡经营的北京故居,在上海马思南路的一所英式洋房定居下来。
为了鼓舞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梅兰芳与叶玉虎等一起编演了《抗金兵》。
高超的表演艺术与激烈的抗敌剧情融为一体,使观众的激情升华到了大顶点。
他还编演了《生死恨》,反映了敌人刺刀下,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以激励民族气节。
1937年8月13日,日寇进攻上海,上海沦为孤岛,黑暗弥漫了大地。
像梅兰芳这样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看来,是大可利用他来帮助收买人心、点缀升平的。
而汉奸也纷纷出马游说,企图利用他做向主子邀功请赏的工具。
梅兰芳义正严辞坚决拒敌。
1938年春,他毅然决定息影舞台,暂居香港。
他蓄须明志,坚决不为侵略者和汉奷演岀。
香港的日军几番来请,他凛然拒之;南京伪政府派专机来请,他不去。
再三威逼下,他注射药品使自己发高烧来拒演。
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他不惜损伤身体来抵制敌伪的胁迫。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
次年夏天梅兰芳举家回到上海,杜门谢客,以画自遣。
当时他已经济拮据,为了坚持蓄须明志,他拒绝戏院老板要他摆脱经济困境、剃须登台的屡次要求,并画了一张松树斗方,题了前人诗句“岂中罹霜雪,松柏有本性”借以自勉。
朋友们劝他:“既不去演戏,何不卖画为生。
”既是为了消遣,也是为了生计,梅兰芳在他的“梅花诗屋”里,研墨调色,伸纸落笔,从夜半到天明,挥毫泼墨。
1945年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举办了画展。
梅兰芳借画言志,在摹《达摩面壁》图上,他题了语意双关的跋语:“穴居面壁,不畏魍魉,壁破飞去,一苇横江。
”在艰难困苦的境地里,他对抗战胜利充满了信心,坚信总有一天他会重登舞台,把自己的艺术献给人民的。
梅兰芳爱国小故事简写

梅兰芳爱国小故事简写
梅兰芳爱国小故事简写:
梅兰芳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艺术上非常有才华,被誉为"京剧皇帝"。
在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深感国家的危机,决
定投身抗战事业。
有一天,日军的轰炸机飞临北京城,想要对中国人民进行恐吓和打击。
梅兰芳听到炸弹的声音后,立刻意识到国家的危险。
他决定用自己的艺术,来鼓舞人民的士气。
梅兰芳找到了当时著名的作曲家聂耳,请求他为自己创作一首宣传歌曲,以鼓舞人民的抗战精神。
聂耳感受到梅兰芳的真诚和爱国情怀,立刻着手创作。
通过不懈的努力,聂耳创作了一首名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曲,以梅兰芳的演唱进行了首次演出。
这首歌曲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了抗战时期的代表歌曲,激励了全国人民为祖国抗战到底。
梅兰芳并不满足于只是通过艺术来支持国家,他还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
他组织了许多义演活动,筹集了大量的战争物资和捐款。
除了在前线支持抗日战争,梅兰芳还在国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演出,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继续激励人民的抗战意志。
梅兰芳的爱国行为感动了许多人,他成为了抗战时期的民族英
雄。
他用自己的才华和热血,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梅兰芳小故事

梅兰芳小故事梅兰芳,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梅派”艺术的奠基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梅兰芳的小故事吧。
梅兰芳,原名梅春亭,1904年生于北京一个戏曲世家。
自幼酷爱京剧,梅兰芳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戏曲表演,潜心研习,勤奋苦练。
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艺术传统,还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精华,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派”艺术。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非常突出,他不仅在表演技艺上独具特色,而且在戏剧理论研究和舞台表现力方面也有很高造诣。
他深谙戏曲表演的精髓,善于运用声、律、动、静等表现手段,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角色,如《赤桑》中的贾宝玉、《桃花扇》中的西门大官人等,深受观众喜爱。
他还在舞台表演上勇于创新,提倡“以唱为主,以身为辅”,注重唱功和身段的结合,使得他的表演更加生动、传神。
除了在舞台上的杰出表现,梅兰芳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
据说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不满足于传统的表演方式,勇敢地进行了一场改革,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提出了“以唱为主,以身为辅”的表演理念,大胆尝试新的表演方式,虽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和非议,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了一代宗师。
梅兰芳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曾经历过挫折和困难。
但是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艺术家应该具有的品质和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梅兰芳的一生,是中国京剧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艺术成就和个人品质都让人钦佩。
他的小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力量的启迪。
让我们铭记梅兰芳,学习他的精神,不断追求艺术的卓越,为中华戏曲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梅兰芳小故事,如此感人至深,让我们永远铭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职场取得成功之道
• 少年梅兰芳在一次和京剧前辈十三燕的合作中,两 人因艺术观点分歧,产生争执。十三燕执意要与梅 兰芳打三天擂台,分个高下。梅兰芳不惧权威,毅 然应战,并击败十三燕,初露锋芒,奠定了他在北 京梨园界的地位,迎来了自己的时代。 • 1930年,当时美国深陷经济危机中,美国人民到底 能否接受京剧他心中没底,赴美需巨额费用。在此 背景下,梅兰芳仍决定赴美国演出。面对风险,他 勇于担当。结果,京剧和梅兰芳都受到了美国人民 热烈欢迎,梅兰芳被誉为把京剧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4.职场取得成功之道
• 点评: • 梅兰芳大师成功的职场经历告诉我们:只要 我们拥有“三气”:敢于挑战权威的“锐 气”、 直面风险的“勇气” 和坚持原则的 “正气”, 那么在职场中你就能够无往不 胜,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 梅兰芳的爱国情操更是感人至深。
5.懂大义蓄须明志
•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不久北京 沦陷。梅兰芳不愿在日寇占领下生活,便举家迁至上 海。不久上海也被攻占,日军为了粉饰太平拉拢人心, 就派人劝梅兰芳出来演戏,梅兰芳断然拒绝日寇要求, 并蓄须明志。 • 日军眼见拉拢不成便把梅兰芳逮捕讯问,面对威逼利 诱,梅兰芳不改初衷,日军高官气急败坏骂道:“在 台上,你就是一个装腔作势的女人!”梅兰芳一字一 句铿锵有力地回敬道:“在台下,我可是男人!”梅 兰芳把民族大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 整个抗日期间,梅兰芳不曾为日寇登台演出过,迫于 生计,有一段时间,他不得不靠卖画为生。
7.脾气不随“能耐”长
• 点评: • 古代“耐”同“奈”。凭当时的“能耐”,梅兰芳 假如借故辞退“刘师傅”,无需托词。而他却巧用 “耐”和“奈”的通假,将俗话“脾气随着能耐长” 中的“脾气”和“能耐”,用哲理、辩证性解释予 以回答,妥当巧妙,折射出梅兰芳一代大师的宽厚 仁慈,令人叹为观止。 • 有语云:“成熟的稻谷低着头。”而今生活中,脾 气或随着官位长,或随着钞票长,或随着名气长, 或随着成绩长等现象,不可谓少数。其实,如果我 们能像梅兰芳那样,脾气不随“能耐”长,低调处 事,为别人着想,何愁不受人尊重和拥戴呢?
2.面对批评放低自己
• 点评: • 梅兰芳身为京剧大师,演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竟 被别人连喝倒彩。他听了这样煞风景的倒彩后, 不但不怒,反而把老人接到住处,恭敬地请求指 教,结果得到老者的真诚指正,提高了演技。 • 面对别人批评的声音,我们不妨用谦虚坦诚的心 态对待,努力寻找批评中的合理之处,然后俯首 请教,化批评为点拨,如此,不但可以提高自身 的能力,还可以为自己的个人修养加分。
6.在人危难时不避嫌
• 点评: • 人生在世难免犯错,有时候还会在大是大非 面前犯错,犯错后你的身边还能剩下几个朋 友?大多数都会选择避嫌,躲得远远的,生 怕被连累,只有少数几个把昔日恩情铭记于 心的朋友才会把是非和友情分开,不避嫌, 伸出援手接济你的生活,给你精神上的安慰。 • 我们总是希望多有几个像梅兰芳这样的、危 难之时不避嫌的朋友,但反过来想想,我们 自己做到了吗?
5.懂大义蓄须明志
• 点评: • 抗战年代,一面是国仇家恨,一面是死亡 威胁,梅兰芳的处境可谓艰难。但可敬的 是,梅兰芳懂大义,轻生死,有原则,时 刻铭记自己是名中国人,义正言辞拒绝为 日军演出。 • 这一拒绝,让我们看到了梅兰芳的爱国情 操,更为他赢得了生前身后的美名。
6.在人危难时不避嫌
• 李宣倜清末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任三品御前侍卫,人称 “三爷”。梅兰芳出身贫寒,幼年丧父,随祖母生活。他自幼入 科班学艺,10岁登台演出。李宣倜对梅兰芳极为赏识。 • 梅兰芳15岁那年,染上了白喉,每日带病演出。白喉若治疗不及 时,会危及生命。李宣倜得知后,对祖母道:“从明天起,你每 天派人到我家去取八吊钱来,马上送孩子去治病!” 梅兰芳安 心待在家里养病,40天后痊愈。梅兰芳对此恩终生不忘! • 转眼抗日战争爆发,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与日本人合作,李宣 倜却在汪伪任职。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名满天下,李宣倜却沦为 汉奸,妻离子散穷困潦倒,很多昔日好友对他避之唯恐不及。看 到李宣倜无法维持生计,梅兰芳想不管他以前犯过什么错,但现 在他毕竟是一位风餐露宿的老人,需要朋友的关怀和照顾。于是, 梅兰芳不避嫌,每月资助他200元生活费,每次到上海演出,必 先把李宣倜接来吃饭。
8.和蒋介石暗语交锋
•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恢复演出第三天,蒋介石前往戏院观看。 演罢,蒋介石会见梅兰芳,对他说:“你是爱国艺术家,今天 可称幸会。”临走时,蒋介石亲笔写下四个大字:“国族之华” 赠予梅兰芳。从此梅兰芳和蒋介石相识。随后,蒋介石单方面 撕毁协定,公然挑起内战,国家再度陷入战火中,梅兰芳心焦 无比,想劝劝蒋介石。 • 1947年8月,梅兰芳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出的时候,恰逢蒋介 石也在上海,就让人给蒋介石送去两张戏票,并且附带一张纸 条,上面写着:“这有两张票,你可以带上一个朋友来,如果 你还有朋友的话。”很明显,梅兰芳暗指蒋介石倒行逆施,将 会失去朋友,成为孤家寡人。 • 蒋介石看过之后,当然明白其中的意思,但他依旧执迷不悔, 执笔回复道:“我很忙,不亲自去看这场,但我会去看你下场, 如果你有好下场的。”蒋介石的回复一语双关,毫不客气。梅 兰芳看了字条,长叹一声,大家都是明白人,话都说到这个份 上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从此,梅兰芳再没和蒋介石来往过nxyz
摘 要
本ppt讲述了八个京剧大师梅兰芳 的故事:1.梅兰芳刻苦学艺;2.面 对批评放低自己;3.善对别人的挑 刺;4.职场取得成功之道;5.懂大 义蓄须明志;6.在人危难时不避嫌; 7.脾气不随“能耐”长;8.和蒋介 石暗语交锋。
目 录
1.梅兰芳刻苦学艺/4 2.面对批评放低自己/6 3.善对别人的挑刺/8 4.职场取得成功之道/10 5.懂大义蓄须明志/12 6.在人危难时不避嫌/14 7.脾气不随“能耐”长/16 8.和蒋介石暗语交锋/18
8.和蒋介石暗语交锋
• 点评: • 梅兰芳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京剧艺术表演大 师,他爱国爱民,正直无私,光明磊落, 一身正气,不媚权贵,表现出了高尚的气 节和聪明睿智,令人崇敬。
3.善对别人的挑刺
• 点评: •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富商和好友都给梅兰芳 挑刺,谁给的建议合理、高明呢?这是不言而 知的。这也启示我们,给人建议之前,必须先 问问自己这个建议可行还是不可行。 • 如果你的建议可行,别人会听取,会重视,会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你的建议不可 行,不仅没什么分量,还可能自取其辱。
3.善对别人的挑刺
• 1917年12月,梅兰芳唱了好几次《天女撒花》。当地一位富 商大放厥词:“这出戏好俗、死板,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 还不如看一个骂街的泼妇。男的扮女的,像什么话?强烈建 议你不要再扮什么仙女了,肮脏!”话语传到梅兰芳那里, 他只是一笑了之。 • 不久,梅兰芳的一位好友利伟诚来看他。利伟诚是“骨灰级” 戏迷,他看了《天女撒花》后,说:,“今天唱得不大好, 两段昆曲里的绸子舞,动作太多了,叫人眼花缭乱,分不出 段落、层次。这样唱下去,容易走到油滑的路子上去。建议 你纠正过来。”梅兰芳一听,深感惭愧,自己确实在身段舞 蹈上作了随意增减,太随意。 • 后来,梅兰芳把身段和绸子舞作了固定,“规矩”演唱。著 名京剧演员盖叫天一连看了三天《天女撒花》,他告诉梅兰 芳:“三天唱的都是一式一样,又稳又准,你是有功夫的。”
1.梅兰芳刻苦学艺
• 点评: • 青年梅兰芳对自己的“死鱼眼睛”缺憾并未 灰心绝望,相反,他采取了科学的对策,坚 持锻炼和矫正,终于整容为“流星眼睛”, 学艺拜师成功。 • 由此我们得到启示:人有缺憾不用怕,正确 对待能转化。
2.面对批评放低自己
• 有一次,梅兰芳在一个大戏院演出京剧《杀惜》,演 到精彩处,场内喝彩声不绝。这时,从戏院的角落里 传来一声:“不好!不好!”梅兰芳循声望去,原来 是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 • 散场后,梅兰芳找到老人,并用专车把他接到住地, 待如上宾。梅兰芳恭恭敬敬地说:“说吾孬者,吾师 也。先生言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 亡羊补牢。”老者见梅兰芳如此谦恭知礼,便认真指 出:“惜姣上楼与下楼之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 七下八,你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一听,恍然大悟, 深觉自己疏漏,于是低头便拜,称谢不止。 • 以后每在此地演出,他都必请老者观看并请其指正。
7.脾气不随“能耐”长
• 一次,梅兰芳临出演《嫦娥奔月》不到几分钟,突然得知,管 道具的刘师傅家里因有病人,思想不集中,把花镰花篮忘在家 里。救场如救火。当时他冷静处理,一边让刘师傅乘自己的车 去取,一方面自己上场应付。 • 因没有嫦娥所带的花镰花篮,梅兰芳凭演技没按老套路演,愣 是没让观众看出其中破绽,但场后刘师傅却感到十分惶恐,唯 恐梅老板使脾气辞退自己。后来,刘师傅发现梅老板还和往常 一样待自己,丝毫没被辞退的迹象,心里虽稍舒了口气,却仍 然留下个谜团,不知其中原因。 • 一天,闲聊时见梅兰芳高兴,刘师傅面带感激含笑谢道:“俗 话说‘脾气随着能耐长’,您和其他人不一样,您的脾气没随 能耐长,大人有大量!谢谢,谢谢!”梅兰芳笑笑回说:“能 耐,就是能奈,就是要能奈住自己的脾气和性子,动不动耍脾 气,使性子,那是没有能奈之举。我‘能耐‘还差很多,咋能 长脾气呢?”顿时刘师傅敬慕又增三分,连连鞠躬。
1.梅兰芳刻苦学艺
• 年轻时代的梅兰芳,有一次去拜一位老艺人为师, 这位名师仔细打量后,摇头拒绝,认为梅兰芳长着 一双“死鱼眼睛”: 灰暗、呆滞、无光、不灵。 • 梅兰芳并未灰心气馁,反而增强了他学艺的信心。 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对自己的眼睛进行刻苦锻炼 和矫正。他喂鸽子、养金鱼,每天仰望长空,双眼 同鸽子一起飞翔,穷追不舍;每天俯视水底,双眼 同金鱼一起遨游,寻踪觅影。 • 过了一段时间,梅兰芳又登台演出,并恭请那位名 师亲临指导,他看了梅兰芳的演出,目瞪口呆,大 为震惊。梅兰芳的眼睛又黑又亮,如一汪清澈的秋 水,闪闪生辉,美丽动人。他当即收下了这名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