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爱国故事:蓄须明志

合集下载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爱国故事:蓄须明志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爱国故事:蓄须明志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爱国故事:蓄须明志梅兰芳是中国京剧的巨匠,被誉为“四大名伶”之一。

他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有着一颗热爱国家的爱国心。

他的蓄须故事就是一个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

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危机。

梅兰芳这个时候开始走上舞台,成为了当时最为著名的京剧演员之一。

但他的爱国心始终没有忘记,他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感到深深的担忧。

梅兰芳看到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危机,他认为要振兴中华,必须先振兴中国戏曲这一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

他深感当时社会上缺乏文化自信,屈从于外来文化的影响。

他开始积极推动京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注重从传统中汲取创新的力量,探求创造新的表演手法和表现形式。

但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并热爱京剧呢?这是梅兰芳一直思考的问题。

他认为,如果能够让更多的中国人重视和支持中国传统文化,就能够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推动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他决定通过自己的形象来传递他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信念。

梅兰芳开始想要改变自己的形象,让京剧和他本人看起来更时尚、更接地气。

他想到了一个突破性的改变:蓄起一些胡子。

当时,中国男性大多都剃光头、刮干净脸,而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也使得没有胡子看起来更时尚和大方。

梅兰芳却恰恰相反,他认为胡子可以增加一个人的特点和文化气息,从而更好地体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和京剧演员。

然而,梅兰芳的妻子和身边的人都反对他这种做法。

他们认为,梅兰芳这样做会让人认为他不够时尚,不够洋气。

但梅兰芳并没有被打倒,他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以实际行动来诠释自己的爱国情怀。

尽管他面临巨大压力和诋毁,但他依然坚持,蓄起了胡子。

梅兰芳通过这个小小的造型改变,让更多的人接受并热爱京剧,认识中国文化和精神。

他展现了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即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坚信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未来,从自身做起,为民族的振兴和繁荣作出实际贡献。

梅兰芳在他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一位爱国艺术家的典范。

梅兰芳-蓄须明志奋起抗战

梅兰芳-蓄须明志奋起抗战

!"!黄土地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1894—1961)不仅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无数个体现我们民族美德的英雄形象,而且在人生的舞台上,又以我们民族的美德塑造了自己的形象。

当年,《自由西报》的记者曾说,梅兰芳“一直实行着个人的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蛰居香港、上海,留起唇髭,息歌罢舞,隐居斗室,作画自慰,仅靠典当和卖画为生,全家过着清贫艰难的生活。

对于梅兰芳“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民族气节,人们给予了无限的崇敬和景仰。

编演抗敌戏剧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

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全国军民掀起了抗战热潮。

3月,梅兰芳为淞沪抗战受伤战士筹集医药费,在北平义演了3天。

同年春,日本帝国主义逼近山海关,梅兰芳举家从北平迁居上海,住在沧州饭店。

下半年迁入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定居,并在上海演出。

在沧州饭店期间,面对日军侵华,国民党政府却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情势,梅兰芳忧国忧民,决意排演新戏,以抒爱国深情,鼓舞人民斗志。

梅兰芳的好友叶恭绰提出以梁红玉战金山的故事编演新戏,正可体现奋起抗敌的激情,以适应当时全国高呼抗日之大势,剧名可直称《抗金兵》。

这一提醒使梅兰芳想起传统老戏《娘子军》,是一出艺术精湛的刀马旦戏,完全可以据此扩充增编,赋予新意。

于是,梅兰芳与叶恭绰、许姬传等组成五人小组,共同编演创作了抗敌题材的新戏《抗金兵》。

《抗金兵》写的是南宋时金人南侵,直抵长江北岸,润州守将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共筹抗金的故事。

在《抗金兵》中,梅兰芳饰梁红玉,林树森饰韩世忠,朱桂芳饰韩尚德,高雪樵饰韩彦直,王少亭饰岳飞,金少山饰牛皋,姜妙香饰周邦彦,刘连荣饰金兀术,萧长华饰朱贵。

此剧在上海天蟾舞台首演,一连多场爆满,观众群情激荡,震动申江,给当时上海如火如荼的抗敌戏剧运动,增添了一笔重彩。

《抗金兵》的创作和演出,标志着梅兰芳已经站在了挽救民族存亡的斗争前线,直接参加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行列中来。

梅兰芳早期所追求的提高京剧的社会作用的理想,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爱国故事素材:梅兰芳蓄须明志_作文1600字_爱国作文_

爱国故事素材:梅兰芳蓄须明志_作文1600字_爱国作文_

爱国故事素材:梅兰芳蓄须明志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

梅兰芳痛恨敌人,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

《抗金兵》讲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

这两出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喜爱。

有一次,梅兰芳连演三场《生死恨》,观众踊跃买票,把票房门窗的玻璃都挤碎了。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了这座大城市。

日本人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台播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

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巡回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香港。

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

1941年底,日军攻占了香港。

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香港,就到处找他。

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了,可我绝不为日本人唱戏!”这一天,清晨洗脸时,梅兰芳第一次打破惯例,没有刮胡子。

儿子见了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吗?今天怎么不刮了?”“我留了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去演戏吗?”梅兰芳说。

一天上午,日军司令酒井派把梅兰芳接去。

一见面,他就假热情地说:“我过去看过您的戏,您还认识我吗?怎么,您留起小胡子了?像您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怎么能刚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梅兰芳坦然地说:“我已经快五十岁了。

一个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经失去了上台的资格。

”后来,梅兰芳又回到上海,靠画画卖钱养活家人和与他一起演出过的朋友。

上海日伪政权多次请他出演,都被他拒绝了。

他说:“一个人活到一百岁也总是要死的,饿死就饿死,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次,日军庆祝“大东亚圣战”一周年,派人让梅兰芳出演,还说如果不演,就要军法从事。

梅兰芳蓄须明志故事

梅兰芳蓄须明志故事

蓄须明志一句话概括:梅兰芳不肯为日本人唱戏,留了一把长胡子。

谓之:蓄须明志。

简述:日军占领上海后,梅兰芳杜门谢客,过起了隐居生活。

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粉饰太平,妄图把梅兰芳请出来,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东京等地巡回演出,梅兰芳以牙痛为由婉言谢绝。

此后,他不再刮脸了。

不几天,就留起了小胡子,对外称自己“上了年纪,嗓子坏了,早已退出舞台”。

日本华北方面军头日要派汉奸朱复昌“请”梅兰芳出面讲几句话,梅兰芳听说后,让医生给自己打了3次伤寒预防针,发起了高烧,一连几天不退。

日本人派军医来检查,果然发现梅兰芳得了伤寒,高烧42度。

他们这才放弃原来的打算。

梅兰芳在八年抗战中,身处逆境,始终拒绝为敌伪演出,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简介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

汉族,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

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工青衣,兼演刀马旦。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

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

终年67岁。

梅兰芳蓄须明志2 练画蓄须逃出虎穴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

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

梅兰芳蓄须的课文

梅兰芳蓄须的课文

《梅兰芳蓄须》的课文梅兰芳(1894-1961)是我国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通过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

梅兰芳先生也是一位典型的爱国者,抗日战争期间,他蓄须明志,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梅兰芳蓄须》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3课的课文。

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原文、分段及主题。

梅兰芳蓄须李大同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但他的一生中,有几年却是留着胡须的。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梅兰芳被迫藏身租界,以躲避日本人的纠缠。

1938年底,有人邀请他去香港演戏。

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在香港住了下来,深居简出,不再登台。

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

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一个艺术大师就用这种方式坚持着对艺术的追求,因为他想象日本侵略者会被打败,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重返舞台。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

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

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

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后来,梅兰芳不堪其扰,只好又回到了上海。

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来源,又要养家,梅兰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部拒绝了。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一次,日本侵略军要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

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原文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原文

第23课《梅兰芳蓄须》原文课文原文1、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但他的一生中,有几年却是留着胡须的。

2、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梅兰芳被迫藏身租界,以躲避日本人的纠缠。

1938年底,有人邀请他去香港演戏。

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在香港住了下来,深居简出,不再登台。

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

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于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一个艺术大师就用这种方式坚持着对艺术的追求。

3、1941年12月香港沦陷。

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

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

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后来,梅兰芳不堪其扰,只好又回到了上海。

4、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来源,又要养家,梅兰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都拒绝了。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5、一次,日本侵略军要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

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

”但是,拒绝演出总得要想出个办法啊。

6、梅兰芳找到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了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日本人。

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渡过难关,于是给他打了伤寒预防针,人打了这种针就会连日发高烧。

7、日本人不相信梅兰芳病了,专门派了一个军医来检查。

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盖着棉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爱国故事:蓄须明志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爱国故事:蓄须明志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爱国故事:蓄须明志梅兰芳是中国京剧艺术的传奇人物,被誉为“旷世奇才”。

他的艺术造诣深厚,被誉为京剧“大师”。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也令人深感敬佩。

梅兰芳在传统中国文化的熏陶下,早年就养成了读书和学习的好习惯。

他小时候就立下志向,要成为一名著名的戏曲演员。

梅兰芳天赋异禀,自幼具有舞台才华,经过长年的苦练,最终成为了中国著名的京剧名角。

梅兰芳并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戏曲演员,他还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艺术家。

在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所属的京剧团体受到了日军的威胁,被迫停演。

他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毅然决然地决定加入八路军,为民族的独立和抗击日本侵略者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抗战期间,梅兰芳曾多次参加战斗,甚至因英勇善战而受到表彰和嘉奖。

他不仅仅依靠战争的受伤,还积极地为战地促销舞台,为战士们提供精神慰藉和娱乐。

他将京剧与士兵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些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战斗精神的角色,激发了士兵们的战斗意志。

在战争期间,梅兰芳还继续艺术创作,并将军旗护卫的事迹通过京剧表演展现在观众面前。

他的演出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坚定的爱国情怀而闻名,广大观众对他的敬仰和爱戴无以复加。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回到了舞台,继续他的艺术生涯,并成为了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性人物。

梅兰芳始终不忘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他在舞台上大力宣传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通过艺术表演传递社会正能量。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艺术家不仅要有才华和艺术追求,更要有坚定的爱国情怀。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动投身到国家的建设和保卫中,为了国家的繁荣,为了人民的幸福,而不只是停留在舞台上。

梅兰芳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

他的爱国情怀激励着无数后人,成为了青年一代学习的榜样。

他的故事会永远流传下去,激励我们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

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

梅兰芳蓄须‎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梅兰芳蓄须‎抗日》的故事。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他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但是,在他一生中‎,却有8年是‎蓄着胡须的‎。

那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就把胡须留‎起来了。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梅兰芳携家逃至香港,后来香港也‎被日军占领‎了,梅兰芳为了‎不给日本人‎唱戏,留起胡子。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满脸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

日本侵略者‎总想逼梅兰‎芳演戏。

三番五次威‎胁梅兰芳,但梅兰芳仍‎坚决不演。

由于长期不‎演戏,梅兰芳就没‎有收入,香港的生活‎费很高,他的钱很快‎就花光了,只好又回到‎上海,但他还是不‎演戏。

为了维持生‎活,他只好忍痛‎卖掉在北京‎的房子。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便找上‎门来,说:“ 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无论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都‎拒绝了。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

并且对外称‎自己“上了年纪,嗓子坏了,早已退出舞‎台”。

梅兰芳大师‎非常钟爱自‎己的事业。

但是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这是一颗多‎么爱国的心‎啊!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兰芳爱国故事:蓄须明志
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

梅兰芳痛恨敌人,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

《抗金兵》讲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

这两出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喜爱。

有一次,梅兰芳连演三场《生死恨》,观众踊跃买票,把票房门窗的玻璃都挤碎了。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了这座大城市。

日本人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台播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

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巡回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香港。

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

1941 年底,日军攻占了香港。

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香港,就到处找他。

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了,可我绝不为日本人唱戏!”
这个天,清晨洗脸时,梅兰芳第一次打破惯例,没有刮胡子。

儿子见了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吗?今天怎么不刮了?”
“我留了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去演戏吗?”梅兰芳说。

一天上午,日军司令酒井派把梅兰芳接去。

一见面,他就假热情地说:“我过去看过您的戏,您还理解我吗?怎么,您留起小胡子了?像您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怎么能刚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
梅兰芳坦然地说:“我已经快五十岁了。

一个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经失去了上台的资格。


后来,梅兰芳又回到上海,靠画画卖钱养活家人和与他一起演出
过的朋友。

上海日伪政权多次请他出演,都被他拒绝了。

他说:“一
个人活到一百岁也总是要死的,饿死就饿死,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次,日军庆祝“大东亚圣战”一周年,派人让梅兰芳出演,还
说如果不演,就要军法从事。

梅兰芳事先得到消息,一连打了三次伤
寒预防针。

平时,他只要一打预防针就发烧,这次果然又高烧不止。

日军军医来检查,一看梅兰芳烧得迷迷糊糊,只好走了。

1945年8月15日,传来了日寇投降的消息。

梅兰芳高兴地流下了眼泪,笑着对夫人说:“天亮了,这群日本强盗可真完蛋了!”
这天,几位朋友兴高采烈地来到梅家道喜。

只见梅兰芳身穿新衣,精神焕发,手里的一把纸扇遮住了半个脸。

“梅先生,您一定剃了胡子,对吧?”
梅兰芳笑着把扇子一撤,露出了刮了胡子的面孔,说:“抗战胜
利了,我就要重返舞台了!”
不久,梅兰芳就在上海演出了,观众场场爆满。

他们说:“我们
就是要看看八年不给日本鬼子唱戏,如今刮了胡子的梅兰芳!”
心里装着观众梅兰芳是表演大师,但他从不对观众摆架子,对同
行也谦虚礼让,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戏德。

过去,演员唱一场戏给一份钱,有病能够请假,遇到天气不好还
能够“回戏” (即临时宣布停演)。

可梅兰芳尽量克服困难,处处替
观众着想。

他说:“观众事先不知道回戏,顶风冒雪从老远赶来听戏,让人家白跑一趟,太不应该了。


有一次,他嗓子哑了,可第二天要演一出唱工极重的戏。

这可怎
么办呢? 那天,他很早就来到舞台,每隔半小时就喷一次药,嗓子却
一点不见好转。

大家很着急,有人提出回戏,可梅兰芳知道剧场里已
坐满了观众,怎能让他们扫兴而归呢?他没有同意,强打着精神化妆,大家都很替他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