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事迹有哪些

合集下载

梅兰芳的故事精选汇总

梅兰芳的故事精选汇总

梅兰芳的故事精选汇总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梅兰芳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梅兰芳的故事1他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

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

他所创立的“梅派”艺术,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他还是让京剧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

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品德,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

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

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演旦角的。

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

伯父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

梅兰芳在长辈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

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

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

这就需要刻苦。

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

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

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梅兰芳脸红了。

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

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

渐渐地,他练出了一条又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

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

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您别这么说。

”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

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

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

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

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

梅兰芳的传奇故事

梅兰芳的传奇故事

梅兰芳的传奇故事梅兰芳为我国戏剧做出了无法估计的贡献,他把中国戏剧带到了全世界,下面是小编总结的关于他的人物事迹,希望可以帮到你更深入的了解他!为保气节举家南迁寓居上海上海是梅兰芳常跑的码头,早在1913年他第一次从北京到上海献艺, 就轰动申城。

但他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寓居上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寇侵占东三省,又觊觎华北。

据说有一次梅兰芳到上海献艺,《申报》老板史量才对他说:“沈阳已经失守了,看起来华北也是岌岌可危,很可能你要当‘内廷供奉’了。

”梅兰芳岂肯在日寇淫威下为侵略者献媚?他是这样解释他所以要告别从艺20多年的北京城的:“从那时起(指‘九一八’事变),我的心上压着一块石头,同时感到北京上空笼罩着一片阴暗的黑云,我就决定离开北京,移家上海……”1932年冬,梅兰芳举家南迁上海,因一时无合适寓所,先暂住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沧州饭店。

梅兰芳虽然收入不菲,但他到沪后不愿买房,故在沧州饭店居住了大约一年后,才租下了马思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

这幢花园洋房是后来曾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国民政府河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将军的产业。

梅兰芳选中马思南路121号,是经过再三考虑的。

这里是法租界的高级住宅区,交通方便,闹中取静。

当年的马思南路两边矗立着一幢幢风格别致的花园洋房,法国梧桐遮阴蔽日,以清静、幽雅享誉沪上。

从今天的思南路向南穿过复兴中路,走过“周公馆”,就见南面的弄堂里有一排四层的独立式花园洋房,它们朝南面向当年的震旦大学校园(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在这条弄底的第一幢花园洋房就是马思南路121号,由东向西比邻排列的两幢分别是123号程潜将军寓所、125号李烈钧将军寓所。

弄底是一所小学, 梅宅花园有便门直通学校操场。

梅兰芳选择马思南路121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离老友冯幼伟家很近,彼此往来方便。

梅宅是一幢西班牙风格的花园洋房,底层是汽车间和佣人居室,二层是梅兰芳的书房“梅华诗屋”,三层是梅兰芳夫妇的卧室,岳母和儿女住四层。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梅兰芳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感恩胡适1928年,我国戏曲大师梅兰芳去美国访问演出前,当他得知胡适曾在美国留学七年,对那里非常熟悉,便几次前去拜访,向胡适了解情况。

胡适也热情地接待了梅兰芳,把美国的风土人情、观众的爱好和欣赏习惯、美国剧院的状况等都对梅兰芳做了详尽的介绍,胡适也都积极地为梅兰芳出谋划策。

当梅兰芳结束美国访问演出,回来后见到胡适,他首先毕恭毕敬地深鞠了一躬,说:“适之先生,这次多亏蒙您指教,我的美国之行才会如此顺利,真是太感谢您了!”接着,他又详细向胡适介绍了自己在美国访问演出的种种情况,言谈之间,洋溢着真挚的感激之情。

后来,梅兰芳旅居上海,胡适则在北京任北大教授。

偶尔,胡适出差到上海,梅兰芳总要热情宴请一番。

一次,胡适要去美国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的年会,定在那天深夜2点在上海登船。

梅兰芳得知这个消息时已是傍晚,距离开船时间仅有几个小时了,自己却还在外地演出。

顾不得多想,他当即推掉一切事务,连夜赶回上海。

当他站在送行的岸边,向胡适依依不舍地挥动着手臂时,因为一路上赶得急,口中还忍不住气喘吁吁呢。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梅兰芳的感恩之心着实令人钦佩。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愤然毁画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

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

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

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

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其实梅兰芳早有这种念头,只是没有说出,怕夫人不同意。

夫人主动说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

梅兰芳的生平事迹

梅兰芳的生平事迹

梅兰芳的生平事迹一、梅派的创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孙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当时的男旦艺术在京剧史上出现了“梅尚程荀”,让整个京剧发展步入了巅峰时期,这是京剧走向兴盛的重要标志。

梅兰芳旦氏汪行立派也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兰芳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

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

京剧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

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梅兰芳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称“梅派”,影响很大。

二、艺术戏剧融合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活动的水墨画,梅兰芳深知应该从绘画中吸取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

于是他研习作画并向一些绘画名家求教,其中包括,而齐白石又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

齐白石对梅兰芳而言是亦师亦友。

梅兰芳将艺术和生活,和兴趣走到了一起,让中国传统书画走进戏剧,扩展了艺术领域,同时将原有的艺术壁垒打破,开创出新的出路,并将这种新式事物传到了国外。

三、梅派传承梅兰芳的一生,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他将诸尘核晌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了舞台表演之中,使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臻于完美的境界,成为旦行中影响深远的流派。

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最能体现梅派艺术代表剧有、《贵妃醉酒》、等。

所以在梅派艺术的传承上,梅兰芳之子,深得其父教诲和指导,作为梅派艺术的领军人物,京剧界举足轻重的男旦演员,梅葆玖在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为之积极努力着。

而在梅派艺术的优秀传人中,胡文阁被认定为梅派后背青年京剧男旦演员中的佼佼者。

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的故事
• 以后每在此地演出,他都必请老者观看并请其指正。
2.面对批评放低自己
• 点评: • 梅兰芳身为京剧大师,演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竟
被别人连喝倒彩。他听了这样煞风景的倒彩后, 不但不怒,反而把老人接到住处,恭敬地请求指 教,结果得到老者的真诚指正,提高了演技。
• 面对别人批评的声音,我们不妨用谦虚坦诚的心 态对待,努力寻找批评中的合理之处,然后俯首 请教,化批评为点拨,如此,不但可以提高自身 的能力,还可以为自己的个人修养加分。
• 过了一段时间,梅兰芳又登台演出,并恭请那位名 师亲临指导,他看了梅兰芳的演出,目瞪口呆,大 为震惊。梅兰芳的眼睛又黑又亮,如一汪清澈的秋 水,闪闪生辉,美丽动人。他当即收下了这名高徒。
1.梅兰芳刻苦学艺
• 点评: • 青年梅兰芳对自己的“死鱼眼睛”缺憾并未
灰心绝望,相反,他采取了科学的对策,坚 持锻炼和矫正,终于整容为“流星眼睛”, 学艺拜师成功。
梅兰芳的故事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兰芳刻苦学艺
• 年轻时代的梅兰芳,有一次去拜一位老艺人为师, 这位名师仔细打量后,摇头拒绝,认为梅兰芳长着 一双“死鱼眼睛”: 灰暗、呆滞、无光、不灵。
• 梅兰芳并未灰心气馁,反而增强了他学艺的信心。 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对自己的眼睛进行刻苦锻炼 和矫正。他喂鸽子、养金鱼,每天仰望长空,双眼 同鸽子一起飞翔,穷追不舍;每天俯视水底,双眼 同金鱼一起遨游,寻踪觅影。
• 由此我们得到启示:人有缺憾不用怕,正确 对待能转化。
2.面对批评放低自己
• 有一次,梅兰芳在一个大戏院演出京剧《杀惜》,演 到精彩处,场内喝彩声不绝。这时,从戏院的角落里 传来一声:“不好!不好!”梅兰芳循声望去,原来 是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

中国京剧演员,景星学社社员。

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引起梅兰芳无比强烈的愤慨。

1933年,梅兰芳放弃了惨淡经营的北京故居,在上海马思南路的一所英式洋房定居下来。

为了鼓舞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梅兰芳与叶玉虎等一起编演了《抗金兵》。

高超的表演艺术与激烈的抗敌剧情融为一体,使观众的激情升华到了大顶点。

他还编演了《生死恨》,反映了敌人刺刀下,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以激励民族气节。

1937年8月13日,日寇进攻上海,上海沦为孤岛,黑暗弥漫了大地。

像梅兰芳这样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看来,是大可利用他来帮助收买人心、点缀升平的。

而汉奸也纷纷出马游说,企图利用他做向主子邀功请赏的工具。

梅兰芳义正严辞坚决拒敌。

1938年春,他毅然决定息影舞台,暂居香港。

他蓄须明志,坚决不为侵略者和汉奷演岀。

香港的日军几番来请,他凛然拒之;南京伪政府派专机来请,他不去。

再三威逼下,他注射药品使自己发高烧来拒演。

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他不惜损伤身体来抵制敌伪的胁迫。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

次年夏天梅兰芳举家回到上海,杜门谢客,以画自遣。

当时他已经济拮据,为了坚持蓄须明志,他拒绝戏院老板要他摆脱经济困境、剃须登台的屡次要求,并画了一张松树斗方,题了前人诗句“岂中罹霜雪,松柏有本性”借以自勉。

朋友们劝他:“既不去演戏,何不卖画为生。

”既是为了消遣,也是为了生计,梅兰芳在他的“梅花诗屋”里,研墨调色,伸纸落笔,从夜半到天明,挥毫泼墨。

1945年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举办了画展。

梅兰芳借画言志,在摹《达摩面壁》图上,他题了语意双关的跋语:“穴居面壁,不畏魍魉,壁破飞去,一苇横江。

”在艰难困苦的境地里,他对抗战胜利充满了信心,坚信总有一天他会重登舞台,把自己的艺术献给人民的。

作文素材积累:梅兰芳的故事

作文素材积累:梅兰芳的故事

作文素材积累:梅兰芳的故事作文素材积累:梅兰芳的故事1、梅兰芳巧借广告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先生初到上海,虽然他唱功绝顶,但要在大上海一下子出名也难。

那时,报纸为了生存,需要靠广告收入来维持。

可那时候的广告,要么吹得过分,要么说某某产品有什么特别疗效,介绍演出也是说什么盖世绝顶,这样的广告在报纸上比比皆是。

为了宣传梅兰芳,当时替梅兰芳筹划的这个戏班子就想在报纸上打广告,但是这个广告要怎么登,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呢?经过一番筹划,他们决定在报纸上只印三个字——梅兰芳,之后什么都不说,广告就这样登出去了。

第一天就开始有人议论:“这梅兰芳是谁呀?”第二天的报纸上还是不小的版面,三个大字——梅兰芳。

这下子议论的人就更多了,连登了几天之后,上海市街头巷尾就都在议论了:“您知道梅兰芳吗?”当时上海的市民并不知道梅兰芳是谁,因为好奇,都在互相打听,就这样,梅兰芳的名声越来越响。

连登了一周之后,报纸上登出了一个详细的广告:“梅兰芳——京剧名旦,今晚在上海某某戏院登台献艺。

欢迎观看。

”广告一出,票立即卖了个精光。

大家都想去听听看梅兰芳究竟唱得怎么样,看看梅兰芳先生的功底。

从此,梅先生一唱走红,知名度也提高了。

[素材解读]如果按照—般的思路,在报纸上登出广告对新人梅兰芳大肆吹捧一番,对广告日渐麻木的观众们未必会待见。

然而梅兰芳别出心裁,只登“梅兰芳”三个字,给人们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耳目一新,想要一探究竟。

[适用范围]新颖创新思维好奇心2、梅兰芳蓄须明志1941年12月,日本进攻香港。

困在这孤岛上的梅兰芳预感到局势紧迫,情绪很不好。

他想:如果日本人占领香港,我岂不又成了他们拉拢的重点了吗?于是,他不再刮脸了。

不几天,他就留起了小胡子。

日军占领香港后,日军司令酒井见到梅兰芳,套近乎说:“我们有20多年没见了,您还记得我吗?我在日本使馆当过武官,看过您的戏。

”梅兰芳没有回答。

酒井又惊讶地说:“您怎么留胡须了?您还应该演戏呀!”梅兰芳说:“我年纪老了,已经失去了舞台条件,应该退休了。

梅兰芳的个人事迹

梅兰芳的个人事迹

梅兰芳的个人事迹梅兰芳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梅兰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梅兰芳人物简介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

汉族,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

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祖母无锡人,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

工青衣,兼演刀马旦。

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

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

享年67岁。

祖父梅巧玲,咸丰年醇和堂歌郎,同治年脱籍自营景和堂,甚为名望,名列同光十三绝,乃四喜班班主,巧玲长子梅雨田(大锁),次子梅竹芬(二锁),皆承祖业,为名歌郎。

梅竹芬后为景和堂二主人,生梅兰芳,二锁体弱,昼歌夜饮,因致肺疾,支离床次,骨瘦如柴,未几病死。

梅兰芳遂孤,恃伯父大锁抚育。

稍长,送云和堂朱小芬(祖父门下,兰芳姐夫)处学艺,同习者小芬弟幼芬、兰芳表兄王惠芳,开蒙吴菱仙。

其始,兰芳不甚入艺,吴师感巧玲恩,特加恩教。

在此期间亦曾有过侑酒生意,赖仕商以巧玲孙特垂青之,京僚文博彦,嬖兰芳甚,出巨金脱籍,遂搭班喜连成,时14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兰芳的事迹有哪些
梅兰芳他的一生致力于艺术表演和创作,曾经为国家的戏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发扬了真正的戏曲精华和精神,将中国京剧带到了国际舞台上。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梅兰芳的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梅兰芳的事迹中,还有这样一件事情。

在梅兰芳小时候,自身条件并不是十分的出众,相反,他因为轻微近视,而导致眼神不灵活,不能将心中的情感用眼神表达出来,这可是表演中的大忌。

不过梅兰芳没有放弃,他每天都长时间的观察鸽子,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眼力,终于在不久之后,练就了一双灵活的眼睛。

梅兰芳的事迹还有很多,例如他为了对抗日本特务,而一气之下毁坏了所有的画作。

当时知名人士想要为他举办画展,可是没想到遭到了特务和汉奸的破坏,看着一幅幅心血上被冠上了日本军官的标签,梅兰芳毅然决然的毁画泄气。

之后梅兰芳的事迹传遍了中国,许多人士对梅兰芳事迹表达了敬仰之情,并且表示支持的态度。

还有许多的梅兰芳事迹,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从梅兰芳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国家、热爱艺术的伟大人物形象,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刻苦、不屈不挠的精神。

梅兰芳的事迹一定会继续流传下去,成为我们国人的骄傲。

梅兰芳的眼睛故事在他小时候,梅兰芳的眼睛有些近视,所以造成了眼神没有神采,气质也不能外漏,甚至有的时候梅兰芳的眼睛还会迎风就流泪。

大家都知道,眼睛是表达情感的窗户,对于一个从事艺术表演的人,眼睛是尤为重要的。

像梅兰芳这种眼睛不灵活的,很难会有所成就。

在他小时候想要拜师时,他的老师就说梅兰芳眼睛实在没有神采,以后也不会有前途,所以不肯教他。

梅兰芳因为眼睛的事儿十分的痛苦,可是他并不曾轻易就放弃,反而更加努力的练功和学习。

开始了训鸽练眼功,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都不能阻挡梅兰芳练习眼睛的步伐,每天天才亮就为鸽子吃食和喝水,然后就开始观察鸽子的飞行状况和特点,同时注意着其他的突发状况,眼珠子更是不停的转来转去,天长日久,梅兰芳的眼睛越看越远,也越看越清晰,就连下垂的眼皮都得到改善,眼神也自然而然的灵活起来。

就是通过这样的努力,梅兰芳的眼睛才越来越传神,在之后的演出中,也更加形象和富有神采,梅兰芳的眼睛是他表演的另一种形式,也为他的演出增光添彩。

梅兰芳蓄须的故事在战争爆发之前,梅兰芳的名声已经传遍了中国内外,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梅兰芳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本来这是件好事,可是日本人占领了上海,知道了梅兰芳的事迹和他的社会地位,于是想请他到电台,准备让他发表亲日言论,以名人效应的方式推广出去。

梅兰芳当然知道他们的目的,于是一边找借口推脱,一边带着全家人到香港避难。

开始的时候事情还是顺利的,可是不久之后,香港也被日本人占领了,这让梅兰芳痛苦不已。

为了不使日本人的计划得逞,梅兰芳决定蓄须。

梅兰芳本来主攻旦角,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梅兰芳蓄须这在以前是绝不可能的。

可是现在是特殊时期,梅兰芳只好蓄须来拒绝日本汉奸的要求。

从梅兰芳蓄须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这位伟大人物的爱国之心,为了维护国家的名声和利益,宁愿牺牲自己的形象和事业,这种勇气和精神十分的难得。

而梅兰芳蓄须这件事在当时也掀起了一股爱国风潮,许多知名人士都进行了声援和表达了敬仰之情。

梅兰芳的事迹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