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故事
【励志故事】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城,有一位名叫梅兰芳的少年,他出身于京剧世家,自幼便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他开玩笑,他的嗓音在变声期时竟意外地变得沙哑,这对于一个志在舞台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梅儿,你这嗓子,怕是难以继承咱家的戏班了。
”父亲的话语沉重如铁,砸在梅兰芳的心头,让他一时之间仿佛跌入了冰窖。
周围的师兄弟也开始窃窃私语,有的同情,有的嘲笑,更有甚者,直言他不配再站在舞台上。
但梅兰芳没有放弃,他深知,嗓音虽是天赐,但技艺却是可以通过努力磨练出来的。
于是,他开始了一段不为人知的自我救赎之旅。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胡同的青石板路时,梅兰芳已经站在了后院的老槐树下,开始了他一天的练习。
他先是模仿各种鸟鸣,试图让自己的声音变得灵活多变;接着,他又练习发声,一遍又一遍,直到喉咙火烧火燎,声音嘶哑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你这样练,会把嗓子练废的!”母亲心疼地劝阻,但梅兰芳只是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娘,我相信,只要我不放弃,总有一天,我能用我的声音,打动每一个人的心。
”时光荏苒,转眼几年过去,梅兰芳的嗓音虽然没有完全恢复成儿时的清脆,但却多了一份独特的韵味和力量。
更重要的是,他在练习的过程中,对京剧的理解和表演技巧都有了质的飞跃。
终于,有一天,梅兰芳得到了一个上台的机会。
那是一出《霸王别姬》,他饰演虞姬。
当他身着华丽的戏服,头戴璀璨的凤冠,缓缓步入舞台中央时,整个剧场都安静了下来。
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仿佛从画中走出的人物,美得令人窒息。
而当他开口唱出第一句时,那沙哑中带着磁性的声音,竟意外地与虞姬的哀怨和坚韧完美契合,瞬间征服了全场。
“好!”观众席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梅兰芳的名字,也从此在京剧界崭露头角。
然而,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梅兰芳的名声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挑战和质疑。
有人质疑他的嗓音,有人质疑他的表演风格,甚至有人造谣中伤,企图将他从巅峰拉下。
【励志故事】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在清朝末年,北京城的胡同里,有一个名叫梅兰芳的小男孩,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心中却怀揣着一个比天高、比海深的梦想——成为一名响彻京城的戏曲大师。
那时的他,瘦小、文静,常被人嘲笑不适合唱戏,因为他的声音不够洪亮,眼神也不够灵动。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铸就了他日后非凡的成就。
一、初露锋芒,却遭质疑梅兰芳自小就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能听到远处戏楼里传来的悠扬唱腔,心中便燃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热情。
他偷偷模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表达了自己想要学戏的愿望。
父亲虽然担忧,但看到儿子眼中的坚定,还是决定支持他。
梅兰芳进入戏班后,起初只能做些杂活,但他从不抱怨,总是默默观察师傅们的表演,用心体会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
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代替生病的师兄上台,虽然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竟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然而,掌声背后,也有质疑的声音:“这孩子,声音太细,眼神也不到位,能成大气?”二、苦练技艺,终得蜕变面对质疑,梅兰芳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更加坚定了内心的信念。
他开始了一段艰苦卓绝的修炼之旅。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他已站在胡同口,对着初升的太阳练习发声,试图让自己的声音更加浑厚有力。
夜晚,当万籁俱寂,他则在昏黄的灯光下,反复练习眼神的运用,直到双眼布满血丝,只为那一抹传神的光芒。
不仅如此,他还深入研究各种戏曲角色,从历史人物到神话传说,从性格特征到情感表达,他都力求做到精准无误。
有一次,为了演好一位盲人角色,他连续数日闭门不出,仔细观察盲人的一举一动,甚至让家人用布条蒙住自己的眼睛,体验盲人的世界。
这份执着与努力,终于让他在舞台上大放异彩,那些曾经质疑的声音,也逐渐变成了由衷的赞叹。
三、名扬四海,不忘初心随着梅兰芳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表演不仅在北京城引起了轰动,还远播至海外。
各国的观众都被他那独特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所折服,纷纷称赞他为“东方的艺术瑰宝”。
梅兰芳的传奇故事

梅兰芳的传奇故事梅兰芳为我国戏剧做出了无法估计的贡献,他把中国戏剧带到了全世界,下面是小编总结的关于他的人物事迹,希望可以帮到你更深入的了解他!为保气节举家南迁寓居上海上海是梅兰芳常跑的码头,早在1913年他第一次从北京到上海献艺, 就轰动申城。
但他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寓居上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寇侵占东三省,又觊觎华北。
据说有一次梅兰芳到上海献艺,《申报》老板史量才对他说:“沈阳已经失守了,看起来华北也是岌岌可危,很可能你要当‘内廷供奉’了。
”梅兰芳岂肯在日寇淫威下为侵略者献媚?他是这样解释他所以要告别从艺20多年的北京城的:“从那时起(指‘九一八’事变),我的心上压着一块石头,同时感到北京上空笼罩着一片阴暗的黑云,我就决定离开北京,移家上海……”1932年冬,梅兰芳举家南迁上海,因一时无合适寓所,先暂住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沧州饭店。
梅兰芳虽然收入不菲,但他到沪后不愿买房,故在沧州饭店居住了大约一年后,才租下了马思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
这幢花园洋房是后来曾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国民政府河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将军的产业。
梅兰芳选中马思南路121号,是经过再三考虑的。
这里是法租界的高级住宅区,交通方便,闹中取静。
当年的马思南路两边矗立着一幢幢风格别致的花园洋房,法国梧桐遮阴蔽日,以清静、幽雅享誉沪上。
从今天的思南路向南穿过复兴中路,走过“周公馆”,就见南面的弄堂里有一排四层的独立式花园洋房,它们朝南面向当年的震旦大学校园(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在这条弄底的第一幢花园洋房就是马思南路121号,由东向西比邻排列的两幢分别是123号程潜将军寓所、125号李烈钧将军寓所。
弄底是一所小学, 梅宅花园有便门直通学校操场。
梅兰芳选择马思南路121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离老友冯幼伟家很近,彼此往来方便。
梅宅是一幢西班牙风格的花园洋房,底层是汽车间和佣人居室,二层是梅兰芳的书房“梅华诗屋”,三层是梅兰芳夫妇的卧室,岳母和儿女住四层。
【励志故事】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城,有一个名叫梅兰芳的少年,他的故事如同京剧舞台上的一出大戏,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
那时的梅兰芳,还不是后来名震天下的京剧大师,而是一个嗓音沙哑、眼神呆滞,被师傅断言“不是唱戏的料”的平凡少年。
一、挫折初尝,师徒缘尽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自幼便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他轻易踏上这条光辉之路。
当他满怀希望地踏入戏班,拜在一位严师门下时,迎接他的却是无尽的打击。
师傅嫌弃他的嗓音不够清亮,眼神缺乏灵动,甚至直言不讳地说:“你这孩子,怕是与戏曲无缘。
”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梅兰芳心中的热情之火。
心灰意冷的他,决定离开戏班,回到家中,帮父母打理茶馆的生意。
二、逆境重生,苦练不辍在茶馆的日子里,梅兰芳并未放弃对戏曲的热爱。
每当夜深人静,他便偷偷地在后院练习唱腔,模仿戏台上的名角。
他找来鹅卵石,放在嘴里练习发声,以增强口腔肌肉的灵活性;他对着镜子练习眼神,试图捕捉那转瞬即逝的灵动与深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梅兰芳的技艺在默默中悄然提升,而这一切,都无人知晓。
直到有一天,一位偶然路过茶馆的老艺术家,被梅兰芳那虽不完美却饱含深情的唱腔所吸引。
老艺术家慧眼识珠,看出了梅兰芳身上的潜力,便主动上前,提出愿意收他为徒,传授真正的京剧精髓。
梅兰芳惊喜交加,欣然应允。
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再次与戏曲紧密相连。
三、舞台绽放,名扬四海在老艺术家的悉心指导下,梅兰芳的技艺突飞猛进。
他不仅克服了嗓音的缺陷,更在唱腔、身段、表情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表演,既有男性的刚劲,又不失女性的柔美,将京剧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梅兰芳首次登上京城的大舞台。
那一刻,他仿佛脱胎换骨,所有的努力与坚持,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他的表演,赢得了满堂喝彩,观众被他那深情并茂的演绎深深打动。
从此,梅兰芳的名字开始在京城乃至全国范围内传开,他成为了京剧界一颗璀璨的新星。
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中国近代著名戏剧演员,被誉为“中国戏剧之父”,他的艺术成果使得中国京剧迈向了更高的层次,前后共创作了310个剧目,影响之广、质量之高、成就之伟大,极为罕见。
梅兰芳,原名梅长菁,生于1894年北京,祖籍湖北应城。
他的父亲是一位剧院老板,家庭富有但不是名门望族。
梅兰芳从小就喜爱京剧艺术,以至于他幼年时就常常追随父亲去剧院看戏。
5岁时,在父亲的对口椅里上台演出,正式开始了他的京剧之路。
梅兰芳的学习很努力,学习各个角色,不断创新,摸索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梅兰芳的京剧风格受益于当时流行的神秘主义,凭借细腻的表演,清晰而富有特色的嗓音以及他的出色唱腔,创造了很多北派经典戏剧如《赵氏孤儿》、《霸王别姬》、《汉宫秋》、《长生殿》等,他的扮相在精致的造型和抽象的意象中与角色紧密结合起来,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标志。
据说,梅兰芳十分注重角色形象的选取、剧情和场面的设计,有时他单独包场一天,看一整个戏剧的流程,指导演员、化妆、音乐和表演,力求达到完美的程度。
梅兰芳的艺术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的强烈认可。
当时,他所主演的《长生殿》、《霸王别姬》、《汉宫秋》等剧目,在国内和东南亚、欧美等地都大获成功,他的表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高度的赞誉。
梅兰芳也被法国政府授予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成为第一位获得此荣誉的中国艺人。
梅兰芳的人生是不平凡和传奇的。
1924年,他以一种意料之外的方式娶了他的妻子谌容,她是梅兰芳的同班同学,也是剧院鼓子班的家族成员。
他们结为夫妻后,谌容一直以不高的身价保持在他的身边,帮助他取得了许多巨大成功。
在这段婚姻中,主要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梅兰芳夫妻之间的形象。
他们展现了戏剧中最为美丽的罗曼史,成为京剧界的传奇情侣。
梅兰芳对京剧的贡献远远超过了他对自己事业的追求。
他一直在为推广京剧而奋斗,他创立了梅兰芳艺术团,招收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以使京剧艺术传承下去,他也亲身到各地去,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教育,推广京剧艺术,降低了旧的国粹文化与新时代人们之间的隔阂。
关于梅兰芳的爱国小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爱国小故事
1941年12月,日本侵占香港的那天,留居在香港的梅兰芳蓄起唇髭[zī],没融几日,浓黑的小胡子就挂在脸上。
他年幼的儿子好奇的问:“爸爸,您怎么不刮胡子了?”
梅兰芳回答:“我留了小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
不久,他回到上海,住在梅花诗屋,闭门谢客,时常在书房里的台灯下作画,年复一年靠卖画度日。
上海的几家戏院老板,见他生活日渐贫穷,争先邀他出来演戏,都被婉言谢绝。
有一天,汪伪政府的大头目褚民谊突
然闯到梅兰芳家,要他作为团长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和东京轮回演出,以庆祝所谓“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
梅兰芳用手指着自己的小胡子,对他说道:“我已经上了年纪,没有吊吊嗓子,早已退出舞台了。
”
褚民谊阴险地笑道:“小胡子可以刮掉嘛,嗓子吊吊也会恢复的。
哈,哈,哈……。
”
笑声未落,只听梅兰芳一阵讥讽的话语:“我听说您一向喜欢玩票,大花脸唱得很不错。
我看你作为团长率领剧团去慰问,不是比我更强得多吗?何必非我不可!”褚民谊听到这里,那肥嘟嘟的脸蛋
顿时收住笑,红一阵白一阵,吱唔了两句,狼狈地离开了。
【励志故事】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城,有一处不起眼的胡同里,住着一个名叫梅兰芳的少年。
他家中世代以唱戏为生,可梅兰芳小时候的声音却细若蚊蚋,毫无力度,甚至被邻里戏称为“哑嗓子”。
每当夜深人静,梅兰芳总能听到胡同尽头戏园子里传来的阵阵喝彩,那是他心中最向往的地方,却也像是遥不可及的梦。
一、哑嗓子的秘密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是京城小有名气的旦角,他深知儿子的困境,却也未曾放弃。
一日,他将梅兰芳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儿啊,嗓子是天赐的,但技艺却是自己练的。
你若能勤加苦练,定能有所成就。
”从那天起,梅兰芳开始了他的秘密训练——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他已站在胡同口的老槐树下,对着空气练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二、师门的考验终于,梅兰芳的声音渐渐有了变化,虽然还不够响亮,却多了几分韵味。
他鼓起勇气,向京城一位著名的戏曲大师求教。
大师初见梅兰芳,并未被他的外表所吸引,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你能唱什么?”梅兰芳深吸一口气,唱起了他最拿手的《霸王别姬》。
一曲唱罢,大师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但随即又严肃地说:“你的嗓子虽有进步,但要想在戏坛立足,还需更多磨砺。
”于是,梅兰芳被收入师门,开始了更为严格的训练。
每日除了练声,还要学习身段、眼神、步伐,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
同门师兄弟中,不乏天赋异禀之人,梅兰芳常常感到自卑,但他从未放弃。
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偷偷跑到戏园子外,听里面的戏,模仿着大师们的唱腔和表演,直到天亮。
三、逆境中的绽放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梅兰芳。
就在他即将登台献艺的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他的声音,医生诊断,他的嗓子可能再也无法恢复。
这对于梅兰芳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整整三天三夜。
第四天,当第一缕阳光再次照进房间,梅兰芳突然站起身来,走到镜子前,看着镜中憔悴的自己,他笑了。
他说:“如果声音是唱戏的灵魂,那么情感和意境便是它的肉体。
我失去了声音,但我还有心,还有情。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梅兰芳的爱国故事1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
梅兰芳痛恨敌人,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
《抗金兵》讲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
这两出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喜爱。
有一次,梅兰芳连演三场《生死恨》,观众踊跃买票,把票房门窗的玻璃都挤碎了。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了这座大城市。
日本人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台播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
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巡回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香港。
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
1941年底,日军攻占了香港。
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香港,就到处找他。
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了,可我绝不为日本人唱戏!”这一天,清晨洗脸时,梅兰芳第一次打破惯例,没有刮胡子。
儿子见了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吗?今天怎么不刮了?”“我留了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去演戏吗?”梅兰芳说。
一天上午,日军司令酒井派把梅兰芳接去。
一见面,他就假热情地说:“我过去看过您的戏,您还认识我吗?怎么,您留起小胡子了?像您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怎么能刚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梅兰芳坦然地说:“我已经快五十岁了。
一个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经失去了上台的资格。
”后来,梅兰芳又回到上海,靠画画卖钱养活家人和与他一起演出过的朋友。
上海日伪政权多次请他出演,都被他拒绝了。
他说:“一个人活到一百岁也总是要死的,饿死就饿死,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次,日军庆祝“大东亚圣战”一周年,派人让梅兰芳出演,还说如果不演,就要军法从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兰芳故事
练画蓄须逃出虎穴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
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
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之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
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
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
为了消磨时光,他除练习太极拳、打羽毛球、学英语、看报纸、看新闻外,把主要精力用来画画。
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米和画外国人的舞蹈。
这些作品,家人和剧团人员看到后十分高兴,都说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美感和欢乐。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
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
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
过了几天,酒井派人找梅兰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几场,以表现日本统治香港后的繁荣。
正巧,此时梅兰芳患了严重牙病,半边脸都肿了,酒井获悉后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翌日,梅兰芳感到事态十分严峻,香港也成了是非之地,不能久留。
于是他立即坐船返沪,回到阔别三年多的上海老家。
夫人献计躲过劫难
国民党亲日派首领、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后,自任主席兼行政院长,并在上海大都市设立特务机关。
特务头子吴世宝提出要宴请梅兰芳,并劝梅作一次慰问演出。
消息传来,梅兰芳心头一震,自言自语地说:“才出虎穴,又入狼窝,这世道怎能让人活下去!”梅夫人见丈夫忐忑不安,茶饭不思,便说:“不行的话,明天我去赴宴,与他们周旋。
”
次日,梅夫人来到汪伪政权特务机关的76号宅院。
特务头子劝她说:“几年不见梅老板,听说蓄起了长长的胡须,是不是为了在国民面前要个面子?我看大可不必,太太应该关心他才是。
如今日本人当道,还是识相点为好。
”梅夫人当即回击说:“梅兰芳是个中国
人,岂能出卖祖宗、放弃节操!”特务头子听后勃然大怒,指着梅夫人恶狠狠地说:“梅老板唱了几十年的戏,大概还没有领教过我吴某所导演的‘舞台’吧。
”说完,硬领着梅夫人去看铁门里血淋淋的刑具,接着又陪梅夫人赴宴。
梅夫人坐在桌边,始终不动嘴巴,不动筷子,以沉默抗争。
特务头子便伸出罪恶之手,端来一铁罐硝镪水进行威胁,梅夫人毫不畏惧,镇定自若地说:“硝镪水岂能毁掉他的国格和人格!”言罢,拂袖而去。
梅夫人回到家中,向丈夫细说了这一切。
梅兰芳深感局势严重。
就在这关键时刻,梅夫人想起在香港以牙痛驱走日本人的经验:“你放心,事到临头,我自有应急办法。
”第二天,当闻听日本人要来,她便吩咐儿子从抽屉里拿出一支四联防疫针,找出针筒,要梅兰芳赶快躺在床上,注射针药。
不一会,梅兰芳真的开始发起高烧来了。
日本人来后,摸了梅兰芳滚烫的额头,只好无奈地摇着头走了。
日伪讹诈愤然毁画
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
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
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
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最近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
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
其实梅兰芳早有这种念头,只是没有说出,怕夫人不同意。
现在夫人主动说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
两人着手构思,夫人磨墨,丈夫绘画。
不到八天,画了20多幅鱼、虾、梅、松。
当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近日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
不到两天,20多幅画就全部卖完了。
这件事传出后,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得知后特别兴奋,为不负众望,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面交主办者安排。
主办人员选定重阳节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届时光临剪彩仪式。
然而此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获知后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
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
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
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气得两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图画。
“哗!哗!哗!”几分钟内国画化为碎纸。
梅兰芳义愤填膺的毁画举动,很快传遍整个上海,也很快传向大江南北。
上海当局的
报纸抢先发布头号新闻,言称:“褚部长目瞪口呆,一场画展一场虚惊!”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发表声援讲话,称赞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
广大群众也纷纷寄来书信,支持梅兰芳的爱国行动。
梅兰芳看到全国人民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感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对夫人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燕了!”
举债度日艰难求生
梅兰芳断了经济来源,生活自然拮据,他只好挥泪出卖北京的房子,接着又出卖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
尽管这样,后来还是举债度日,向亲友借了一笔钱。
有的好友得知他家生活陷入绝境,便解囊相助。
老画家叶誉虎提议与他合作,办一个国画展览,突出梅、竹的主题,以扩大社会的影响。
沦陷区的上海,一片混乱恐慌,不是停水停电,就是空袭警报,市民生活得担心吊胆。
梅兰芳在这种艰苦环境里作画,克服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画技大有长进。
经过八个月的苦战,他一个人就画了170多件,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仕女、佛像、花卉、松树、梅花等,同叶誉虎的作品一起,于1945年春天,在上海成都路中国银行的一所洋房里展出,受到广大参观者的好评。
展览结束后,梅兰芳为了生活,被迫将其中大部分作品卖掉,所得收入一是还债,二是安排家庭生计,三是资助剧团里生活更困难者。
梅兰芳苦涩地回忆着这几年的沧桑历程,心境忧闷地对朋友说:“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这种痛苦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我之所以绘画,一半是为了维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
否则,我真是要憋死了。
”
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
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