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世琦老师站桩八式教学内容
(完整版)马世琦站桩常见问题汇总,推荐文档

马世琦先生站桩功法入门常见问题汇总(时间篇)原创:明心堂明心堂养正功法2017-12-11 随着马世琦先生站桩功法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尝试通过站桩来实现自我养生,并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但由于站桩属于内功,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些顾虑和疑问。
为此我们将近些年教学中常见的入门问题做了梳理总结,分成不同主题来为大家解答。
站桩入门常见问题时间篇1 每次站桩多长时间比较合适? 视自己的能力,由短到长,循序渐进。
初期可能难以坚持,脚麻、腿累、站不住,可以停下来活动活动两脚,再接着站。
《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体一昼夜“气行五十营于身”,即人体经气循行50周,约28~29分钟一周。
因此站桩半小时可以起到养生效果。
同时每个时辰对应一条经络,因此能站到两小时养生效果可达最佳。
从广大桩友的反馈来看,站桩前30分钟为身体放松、内心入静期,可以起到缓解颈、肩、腰及眼部疲劳,清理紧张情绪等效果,非常适合作为久坐人群(上班族、学生等)及时消除工作学习疲劳的放松活动;也可作为高强度体力活动后放松肌肉、增强代谢、排出乳酸的一种的有氧活动。
站桩40分钟至一小时能达到培补阳气的效果,会感到精力蓄积,如同“充电”。
需要注意的是,进入此状态需要做到守神,如看电视、听音乐、玩手机则会使效果大打折扣,停留在前30分钟的放松阶段而难以深入。
站桩一小时后身心放松程度加深,阳气进一步蓄积,身体开始处理隐藏较深的旧疾,“气冲病灶”的现象会逐步出现。
在身体健康时内气则会蓄积在丹田中,久而久之自然功力增长。
单次站到两小时左右(一个时辰)养生效果达到最佳。
若条件允许可根据自身情况继续延长站桩时间,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若无整块时间,也可利用日常闲散空余时间站桩,时时放松调形,对身体健康也大有益处。
2 每天什么时间站比较合适? 任何时间都可以站。
一天中各时辰皆有经络运行,各个时间站桩都会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可以自己摸索,什么时辰自己感觉最好就在这一时辰多站一会儿。
站桩的八大要领

站桩的八大要领站桩作为一种常见的健身运动,具有很多好处。
然而,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要领。
下面将介绍站桩的八大要领。
第一要领是正确的站姿。
站桩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外扣。
双腿微微弯曲,保持身体的平衡,重心放在脚掌上,背部挺直,头部保持自然的位置。
第二要领是放松身体。
站桩时,要放松身体的肌肉,并专注于呼吸。
深呼吸有助于放松身心,增加氧气供应,提高运动效果。
第三要领是集中注意力。
站桩时,要集中注意力,不要分散注意力。
可以通过闭目或注视远处来帮助集中注意力,提高身体的稳定性。
第四要领是保持平衡。
站桩是一种平衡训练,要保持身体的平衡。
可以通过调整重心、控制呼吸和保持专注来提高平衡能力。
第五要领是保持静止。
站桩时,要保持身体的静止,不要有过多的动作。
静止能够锻炼肌肉的耐力和稳定性,提高身体的控制能力。
第六要领是坚持时间。
站桩是一种需要持久力的运动,要坚持一定的时间。
可以从几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间。
坚持时间可以增加身体的耐力和力量。
第七要领是调整呼吸。
站桩时,要注重呼吸的调整。
可以通过深呼吸和缓慢的呼吸来帮助放松身心,增加氧气供应,提高身体的稳定性。
第八要领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
可以根据身体的感受来调整站桩的姿势和时间,以达到最佳效果。
通过掌握以上八大要领,可以更好地进行站桩运动,达到良好的效果。
站桩不仅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还可以改善身体的平衡能力和注意力集中能力。
同时,站桩还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提高睡眠质量。
因此,站桩是一种非常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健身运动。
总结起来,站桩的八大要领包括正确的站姿、放松身体、集中注意力、保持平衡、保持静止、坚持时间、调整呼吸和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掌握这些要领,可以更好地进行站桩运动,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平衡能力和注意力集中能力。
希望这些要领对大家进行站桩运动时有所帮助。
马世琦老师谈桩功

马世琦老师谈桩功站桩,是以静站方式调养气息、增长劲力的方法。
称其为“桩”,是因为习练者要像木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之后,就可以脚底生根,像木桩一样扎实稳固。
站桩是各门各派武术都强调的功法,也是俗话讲的“私功夫”中的一种。
站桩功可粗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两种。
各门派武术中的桩功又有所不同。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介绍不同武术流派中的养生桩功。
每期一个站桩姿势,长期坚持,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甚至对某些疾病有辅助治疗的功效。
——编者按形意拳的桩功共8式。
形意拳,相传创自岳飞。
原作“心意拳”,乃以心行意之义,后讹为“形意拳”。
该拳以五行、十二形体,以展、截、裹、跨、挑、顶、云、领八字为用。
其基本功为站桩与盘根。
形意桩要诀:头顶、项竖、肩垂、抱胯、前膊、裹肘、顶膝、提肛、撑虎口回缩劳宫。
讲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不仅调气、调经络,还练修养。
姿势要领:双脚分开稍比肩宽,脚尖向前。
双腿微弯曲,双手交*,劳宫穴对准丹田穴(男左手在内侧,女右手在内侧)。
头要正,不要左右摇摆,且微向上顶。
肘往前合一点,向下沉,但不要用力。
微含胸。
腰调直后尾骨往前翻,有坐的感觉,整个后背是平直的。
重心在脚跟,前脚掌抓地。
完全放松,采取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收紧。
站桩时间:依自己能力,由短时间到长时间。
开始时站一会儿也许就会觉得脚麻,腿累,站不住,可以停下来走一走,再接着站。
注意事项:站桩时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如果走神,收回来就是了,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初练时不宜用气过猛,以防腹泻。
针对疾病:改善下肢气血运行,增强下肢力量,对下肢疾患有明显改善作用,如腰酸腿软,下肢运动不力等。
腹式呼吸时横膈膜上下运动,按摩胸腹腔内的脏器,可改善消化功能,对消化系统疾病有治疗效果,如胃部疾患、腹泻、便秘等。
疲劳时站一会儿,可很快恢复体力,改善精神状态。
先使身心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此时要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心不遐想,神不外驰,做到无欲无求,心静如水,并以舌上抵,两腿并立,深呼吸数次,轻吸缓呼,要求做到松、静、自然。
戳脚文趟子之八式站桩拳,即站桩练气也含有擒拿、摔法等技击技法

戳脚文趟子之八式站桩拳,即站桩练气也含有擒拿、摔法等技击技法戳脚文趟子之八式站桩拳,即站桩练气也含有擒拿、摔法等技击技法戳脚文趟子——八式站桩拳是已故关外著名武术大师、人称“花枪胡老奉”的胡奉三先生所创。
戳脚文趟子——八式站桩拳,就是文趟子拳术中十分独特的桩式拳法。
此拳拳路顺畅,内外兼修,以别具匠心的招式运作,来展示文趟子拳非同一般的桩式拳貌。
同时,也是习练文趟子其它拳法的必修课目。
要想使文趟子拳术有真正的功力,有扎实的底功,必须在八式站桩拳上下一番功夫,从练好八式站拳开始。
以下将介绍八式站桩拳的拳法及图谱。
起身自然站立,两手垂于身体两侧,放松全身。
以鼻吸气、呼气,舌尖顶上牙膛,意守丹田。
静立片刻后接下式(图1)。
1、虎踞静待接上式,左转身抬左脚前迈一步远(前进方向),两腿下蹲成左坐虎式;两手上提于胸部再缓缓推出,式同虎步桩式,要求也同(图2)。
接上式,右脚向左脚前迈一步远,两腿成右虎坐步,右手前推,左手在右肘下方,式同虎步桩式,要求也同(图3)。
说明:虎踞静待式,即是虎步桩功,可在虎步桩功单练后,随拳练习。
2、顺步引身接上式,左脚前迈距右脚一步远,两腿成左顺步式。
左手变拳含力向前缓慢伸直穿出,拳眼朝上;右拳收于右肋下,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小腹上收。
收裆沉胯,意引气从丹田发出向后经腰背左肩贯入左拳,目视意守左拳,持续一段时间(可自己决定,但不可少于1分钟)。
在虎步桩功的基础上,做此动作不会有不良反应,只是肩沉背酸,待沉酸消失后,自会臂力陡增(图4)。
接上式,右脚前迈距左脚一步远,两腿成右顺步。
右拳缓慢伸直穿出,目视和意守右拳,拳眼朝上;左拳收于左肋下。
其他同前式(图5)。
说明:顺步引身式是顺步桩法的练习,同时也是练习肩背的功法。
若无虎步桩功基础,站立不久,即会肩痛、腿酸。
3、盘马弯弓接上式,左脚前迈距右脚一步远,上身右转,两腿下蹲成马步(两脚尖内扣,两膝外张,收裆敛臀,两大腿放平的步法)。
左拳经右臂下缓力前穿,伸直平肩,拳眼朝上;右拳缓力后拉于右肩前,拳眼朝肩。
北京形意拳名家马世琦老师讲解形意拳桩功八式

北京形意拳名家马世琦老师讲解形意拳桩功八式【名家简介】马世琦先生,生于1944年,少年时期师从文肇楠先生学习形意拳,十年后,由文先生带引从师伯关秉公先生练习一年。
文先生是许笑羽先生的弟子,关先生是陈子江先生的得意弟子,均从尚云祥先生学习尚派形意拳。
两位先生功臻化境,是不可多遇的高手。
马世琦先生从22岁开始教功,他认为形意、八卦、太极同为内家拳,所谓内家,就是注重体会体内真气的运行,进而做到神率意,意率气,气率形。
套路为形,去掉神、意、气,这样的形不可能实用。
所以内家拳必须练习内功,如果只追求套路的可观赏性,就无异于外家拳。
正如汽车没有发动机,外观再美只能观赏。
过去前辈经常讲“无德者不教”,“有德必有得”。
因此内功心法很少传授。
但是马世琦先生秉承师教,以利世济人为怀,始终悉心传授、因材施教,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学生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马老师认为现代的社会竞争激烈,精神压力很大,医疗费用极高。
如果能够每天抽出时间练习,无论是对消除一天的疲劳、还是对养生保健,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马老师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无价珍宝,希望有识之士共同来学习、推广,使之发扬光大。
马老师尤其喜欢桩功,从其学拳者必须站桩,桩功养生保健效果非常显著,技击是不求自得的,有了内功即从桩功开始习练,技击手法很易习练并能运用。
学拳推荐丹田功秘法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传丹田功为本,适合太极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练习者参研。
课程介绍丹田功是传统武术尤其内家拳的核心训练功法。
在过去一直都是秘而不传的,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传承。
一些拳谱中也有“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的说法。
所以导致了很多武术爱好者虽然听说过丹田但并没有正确的认知,或者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承,甚至曲解了丹田。
本课程讲解的丹田功源自山西戴家心意拳,丹田功的练法是科学完整且朴实无华的,而拳法和器械皆是由丹田功衍生出来的。
本课程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一步步的把丹田功的基础练习方法教给大家。
顶天立地的功夫,来了

顶天立地的功夫,来了今天我们讲的是马世琦先生的顶天立地的功夫。
毫不夸张的讲,在站桩的领域,马老是真正打“明家”为什么这么讲,沏上一杯茶,让我慢慢道来。
提到站桩这件事,热度真的是堪比广场舞。
尤其是大城市北上广的年轻办公室一族,也将摇头画龙画彩虹渐渐改成安静的站桩,不知道何种原因,这种禅文化越来越低调兴盛。
虽然站桩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件养生的好事,也随着市面上各家的推广,成为了热门的养生话题,但很多人反而站出了很多毛病,为什么,没有人去找原因,个人的一点观点,方法没对,想想都是坑啊。
最近几年,有幸接触了马老的顶天立地功夫。
可以说马老无私的把功夫传教出来,这一点就很伟大了,马老在书中反复强调这一点,发人深省:“前辈们常说:‘练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不得正法,不明道理。
我自己当年也是痛下功夫,也认为三体式越低越好,马步蹲得时间越长越好,年轻时我能抱50公斤重物单腿蹲起数十次,自认为异于常人,但站立时一般成年人用力一推我也要往后退,无论直立还是屈膝而立,结果是一样的。
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马步站得越低,三体式后腿越曲,在腿前面的肌肉又僵又硬,后面的反而越来越软。
”“现在国家好多体育部门都崇尚马步,说马步太重要了。
我说马步太没用了。
我敢说,谁练马步,谁是练挨打的。
动也不灵,双重失灵。
你马步一蹲,蹲平了是吧?达到最佳状态就是要倒不倒,这个状态是最好的。
这时候你腿前面是僵的、后面是软的,没有劲儿,一推就倒。
说马步往那一扎,推不动,那是金庸说的。
事实上一推就倒。
”“人呢,为什么不能弯着腿?弯着腿你膝盖就承受着全身的分量了,马步蹲下去以后,你的重心在后头,你要倒;用什么平衡呢?用膝盖来平衡它,所以说这是错的。
可能是跟我的职业有关系,我是搞机械设计的,设计每一样零件,我都做受力分析,人我也分析,马步一蹲,这就是膝盖在受力啊,别处练不着,把后边练得特软,前边练得特僵,所以就从这方面,我悟出了一定要顶天立地。
马世琦老师养生桩功常见问题20问

马世琦老师养生桩功常见问题20问图片发自简书App1问:马老站桩共分几式?我现在站第一式,什么时候可以站第二式??答:马老桩功共有八式,另外还有一个三体式。
按照过去师带徒的模式,一般来讲第一式站满三个月,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百日筑基后,就可以站第二式了。
现有许多桩友一天只站半小时或一小时以内,很难达到过去的要求。
所以,你在自然呼吸的状态下能够气沉丹田,感觉精满气足了,就可以学习第二式了。
2问:第一式和第二式有什么区别?我二个式子可以同时站吗??答:第一式气聚下丹田,培补先天、蓄积肾阴的效果非常好。
第二式通过中丹田的开合升降,直接调理臟腑,对后天脾胃的调补效果更好。
第一式和第二式可以交替进行。
3问:站桩在时间和朝向上有什么要求??答:站桩不拘时间,有空就可以站,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时间安排。
站桩朝向问题,《逝去的武林》中李仲轩讲是朝东站,取生生不息之意。
南怀谨老师说过,打坐不拘方向。
其实,我认为方向确实无所谓,尤其是在天气暖和的季节室外站,我也喜欢后背晒着太阳,很舒服的。
还是那句话,放松自然就好,其它的无大碍。
4问:吃完饭就可以站桩吗??答:可以的。
站桩跟剧烈的体育活动不一样,放松自然,吃完饭就可以站。
5问:站桩对环境有要求吗??答:因为站桩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最好选择一个空气较好、比较安静的地方站。
6问:站桩室内站还是室外站效果好??答:天气冷或有风的情况下,建议您还是在室内站。
因为站桩之后,毛孔是打开状态,室外有风容易感冒。
天气晴朗、有阳光的日子或者春夏,可以选择一个背风的地方站。
7问:站桩后可否立即洗澡??答:只要不是泡澡,站桩后可以马上冲洗。
8问:站桩有什么禁忌??答:一是初学站桩,最好不要空腹站,因为站桩炼精化气,空腹站容易引起头疼或不舒服;二是女学员经期最好休息二三天,因为气行则血行,防止血量增多;三是酒后勿站,因为酒后气血不易安定;四是泡澡以后最好也不要站;五是站桩后感觉到手有麻胀或者很热的感觉,请不要马上用凉水洗手,尽量用温水,防止受寒。
老师站桩八式

xx先生从22岁开始教功,他认为形意、八卦、xx同为内家拳,所谓内家,就是注重体会体内真气的运行,进而做到神率意, 意率气,气率形。
套路为形, 去掉神、意、气,这样的形不可能实用。
所以内家拳必须练习内功,如果只追求套路的可观赏性,就无异于外家拳。
站桩,是以静站方式调养气息、增长劲力的方法。
称其为“桩”,是因为习练者要像木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之后,就可以脚底生根,像木桩一样扎实稳固。
站桩是各门各派武术都强调的功法,也是俗话讲的“私功夫”中的一种。
形意拳的桩功共8式。
形意拳,相传创自xx。
原作“心意拳”,乃以心行意之义,后讹为“形意拳”。
该拳以五行、十二形体,以展、截、裹、跨、挑、顶、xx、领八字为用。
其基本功为站桩与xx。
形意桩要诀:头顶、项竖、肩垂、抱胯、前膊、裹肘、顶膝、提肛、撑xx回缩劳宫。
讲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xx还虚。
不仅调气、调经络,还练修养。
姿势要领:双脚分开稍比肩宽,脚尖向前。
xx弯曲,双手交叉,劳宫穴对准xx穴(男左手在内侧,女右手在内侧)。
头要正,不要左右摇摆,且微向xx。
肘往前合一点,向下沉,但不要用力。
微含胸。
腰调直后尾骨往前翻,有坐的感觉,整个后背是平直的。
重心在脚跟,前脚掌抓地。
完全放松,采取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收紧。
站桩时间:依自己能力,由短时间到长时间。
开始时站一会儿也许就会觉得脚麻,腿累,站不住,可以停下来走一走,再接着站。
注意事项:站桩时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如果走神,收回来就是了,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初练时不宜用气过猛,以防腹泻。
针对疾病:改善下肢气血运行,增强下肢力量,对下肢疾患有明显改善作用,如腰酸腿软,下肢运动不力等。
腹式呼吸时横膈膜上下运动,按摩胸腹腔内的脏器,可改善消化功能,对消化系统疾病有治疗效果,如胃部疾患、腹泻、便秘等。
疲劳时站一会儿,可很快恢复体力,改善精神状态。
形意拳—站桩第一式先使身心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此时要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心不遐想,神不外驰,做到无欲无求,心xx如水,并以舌上抵,两腿并立,深呼吸数次,轻吸缓呼,要求做到松、xx、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世琦老师站桩八式马世琦先生从22岁开始教功,他认为形意、八卦、太极同为内家拳,所谓内家,就是注重体会体内真气的运行,进而做到神率意, 意率气, 气率形。
套路为形, 去掉神、意、气,这样的形不可能实用。
所以内家拳必须练习内功,如果只追求套路的可观赏性,就无异于外家拳。
站桩,是以静站方式调养气息、增长劲力的方法。
称其为“桩”,是因为习练者要像木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之后,就可以脚底生根,像木桩一样扎实稳固。
站桩是各门各派武术都强调的功法,也是俗话讲的“私功夫”中的一种。
形意拳的桩功共8式。
形意拳,相传创自岳飞。
原作“心意拳”,乃以心行意之义,后讹为“形意拳”。
该拳以五行、十二形体,以展、截、裹、跨、挑、顶、云、领八字为用。
其基本功为站桩与盘根。
形意桩要诀:头顶、项竖、肩垂、抱胯、前膊、裹肘、顶膝、提肛、撑虎口回缩劳宫。
讲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不仅调气、调经络,还练修养。
姿势要领:双脚分开稍比肩宽,脚尖向前。
双腿微弯曲,双手交叉,劳宫穴对准丹田穴(男左手在内侧,女右手在内侧)。
头要正,不要左右摇摆,且微向上顶。
肘往前合一点,向下沉,但不要用力。
微含胸。
腰调直后尾骨往前翻,有坐的感觉,整个后背是平直的。
重心在脚跟,前脚掌抓地。
完全放松,采取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收紧。
站桩时间:依自己能力,由短时间到长时间。
开始时站一会儿也许就会觉得脚麻,腿累,站不住,可以停下来走一走,再接着站。
注意事项:站桩时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如果走神,收回来就是了,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初练时不宜用气过猛,以防腹泻。
针对疾病:改善下肢气血运行,增强下肢力量,对下肢疾患有明显改善作用,如腰酸腿软,下肢运动不力等。
腹式呼吸时横膈膜上下运动,按摩胸腹腔内的脏器,可改善消化功能,对消化系统疾病有治疗效果,如胃部疾患、腹泻、便秘等。
疲劳时站一会儿,可很快恢复体力,改善精神状态。
形意拳—站桩第一式先使身心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此时要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心不遐想,神不外驰,做到无欲无求,心静如水,并以舌上抵,两腿并立,深呼吸数次,轻吸缓呼,要求做到松、静、自然。
左脚向外横跨,茖步后调整重心,使两脚与肩同宽,脚尖向正前方,既不可内扣也不可外分及一前一后,要保持平、正。
然后十趾扣地,足心涵空,身体重量的70%落在后脚跟,而让30%的重量落在前脚掌。
膝微曲,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膝欲曲而委中大筋欲直,前曲后伸,使大腿后侧肌肉形成上挺之力。
提住谷道,尾骨向前翻起,两臀相抱,欲坐而未坐,大腿根部折弯处向内微敛,可调直腰椎的生理弯曲。
腰椎拔直后,背部要求平、正,脊椎直,尾骨不得左右偏斜,保证了尾闾的中正,也保证了脊椎的正直。
两肩松开,微向内扣,使两肩欲交于前方,此时背部横向拉平。
左手内侧“劳宫”按住腹部“气海”。
右手内侧“劳宫”搭在左手“外劳宫”,两手都不要用力按,要求若即若离。
两肘离开两肋,肘尖向前翻,使两“曲池”欲交于正前方,两肘同时还要下沉,有落地生根之意。
下颏内收,提起耳后高骨,使“百会”上顶,额向前顶,形成向上牵拔之力,与扣肩、合肘、沉肘,共同形成横竖相济的劲力。
舌上抵,扣住牙齿,但不要用力,口微闭。
姿势调定后,重要的是调息以配合内气的运行。
要求轻吸缓呼,吸气时意想气下重楼、过膻中以降丹田。
本势有利于固本培元,呼吸方法是平时所说的腹式呼吸,小腹一起一伏,状如婴儿。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些基本要领。
以后每周会依次介绍接下来的站功八式,动功八式及吴式太极拳等。
第二式:站法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与第一式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式以两手为掌,掌心向上,曲臂、沉肘、两手五指一一相对,两中指间的距离很小,但不要互相接触,两掌的高度应与“气海”平齐。
两臂成环抱式,以小指指尖外侧贴住腹部,两肘下沉,在沉的同时向前翻,离开两肋,意想两肘的“曲池”交于正前方一点。
要求两肩松开,两手十指毫不用力,自然放松并微弯,以利于气血顺利到达梢节。
姿势调定自觉周身舒适自然后,调呼吸,此时呼吸方式改顺腹式呼吸为逆腹式,吸气则小腹回缩,呼气时小腹隆起,这样可以加强体内脏脏器官的活动量,使脏腑功能得到锻炼,实战技击时均以逆腹式呼吸来增加爆发力,这也正符合呼气为开、为发、为阳的道理。
同时,在内功按摩技法施用时,呼则施力,吸则持力,也是逆腹式呼吸的运用。
逆腹式呼吸的方法需以意领气,当吸气时,意想气过“重楼”直降“膻中”,可稍做停顿,但不可用力憋气。
在后再缓缓呼气,呼时气直降丹田,此时小腹隆起,聚气于丹田。
由于呼吸是由意念是由调节而进行的,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可以大大降低呼吸的频率,故久练能使心平气和,精力充沛。
第三式的步形、身形及身体各部位的要领与前两式基本相同,具体区别在于此式两手的掌心向下,五指松开,自然弯曲,两掌下按,鱼际贴大腿根外侧的腹股沟尽头处,两肘自然向后撑并下沉,双肩内扣,两手掌心内含。
按在大腿两侧的手掌轻轻上挑,但不要用力,以免使腕部僵滞不灵。
姿势调好以后,仍是以舌上抵,提住谷道,然后调整呼吸,吸气时要意想真气自百会穴缓缓下降,下重楼、过膻中、降至丹田。
此时小腹隆起,稍作停留,但不可憋气,呼气时再将真气降至会阴。
百会为阳,会阴为阴,引气下行,可使真气贯通冲脉,使阳交于阴,取天地交泰之义。
真气降至会阴后,小腹并不回缩,这并不是憋气造成的,而是真气凝聚所致,从而达到畅其胸,实其腹,内气鼓荡,小腹常圆的目的。
但欲做到此点,必须以前两式的修炼作为基础方可实现。
如此内气的蓄积,将气在体内存而不泄,蓄而不发,不久后会出现丹田发热或会阴时有阵跳,这都属得气表现,但要注意的是以意导气时不可行气过猛,以防出现腹泻与脱肛。
当第三式练至一定阶段,可转而练第四式,第式所练日期的长短很难规定,因为人与人之间禀赋不同,资质各异,强弱有别,故应根据练功者自己的体会而定。
第四式的身型步型也同样如前式,区别有于第四式以两手掌心向上,两中指间的距离大约有两倍的肩宽,直腕,两上臂内侧轻轻贴住两肋,肩部松沉,垂肘,意想两肘间透地,十指自然弯曲,放松,五指分开,若能感到指梢有麻胀感,说明并未用力,已达到放松的目的。
肘弯处夹角大约保持在150。
姿势调好后,仍如前式,舌上抵,提住谷道,然后以意导气,配合呼吸,使内气按要求的路线运行。
缓缓吸气,引内气过喉,透至两“天宗”连线与脊椎的交点上。
但气不要透出体表,透至脊椎内侧即可。
气到后提稍作停留,时间的长短由自己调节,以舒适为度,不要感到憋气,此时背部有横向的胀感,表皮有绷紧感。
徐徐呼气,透前心到“膻中”,再下沉,直降丹田。
内气运行的路线是先向后,再向前,向下的两段曲线。
人以背为阳,腹为阴,调内气以使阴阳相交,然后聚于丹田。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能打好内功的良好基础,此时神足、气充、精满,从而获得强健的体魄。
至此,以养生蓄丹田之气为目的基本桩法已介绍完毕,以上桩法适应于老、弱及初学者,意在初步领悟以意率气的要领,并使丹田之气得到蓄养,为下步练习增长功力的桩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第五式开始,双手要求离开躯干而无有依托,与前四式相比较易出现疲劳,但能明显增长功力,是实战技击和推拿按摩施力稳定持久的基础。
第五式此式身形,步形要求与前四式相同。
双手上提,高与肩平,两掌心向里,曲肘、曲腕,肘弯内侧夹角大约60。
松开两肩并向内扣,两肘尖下沉的同时向前撑,意欲将两肘交于正前方。
两臂到手全部放松,五指自然松开,微弯曲,内缩劳宫,两手拇指微挑,两掌心正对两边肩头与腑窝的中部。
两臂完全放松后,由于两肘下沉和内交,背部也应产生横向牵拉的感觉,故需注意不要向前弓背。
身形调好以后,如果很快感到两手发热,说明做到了不僵不滞,这时再进行呼吸的调整。
可以用前面讲的第四式的方法调息,很快就会感到小腹内气鼓荡且有温热感,此时深吸气,用力提住谷道,逼内气沿督脉,过尾闾,次夹脊,透玉枕,上行达泥丸宫,呼气时直下重楼降至丹田沉至海底。
此时是吸升呼降,阴阳颠倒,逆呼吸以运周天。
从本式桩法起,两臂的感觉较前四式要累,虽然不需用力,但时间一长也会感到难以坚持,如能努力持久,对培养两臂及双手的松、沉极为有益。
以松沉之力击人,则如水银泻地,有下透之力,而松沉之力是靠两肩松开,两肘下沉,掌腕放松的长期锻炼获得的。
内气的升降与技击时的起钻落翻相合,即是以气帅形,气到而力至。
本式的运周天须作两点说明,其一:对于初练者来讲,站桩的全过程不必始终运转不息,这样可能会感到过于劳累,可以用顺呼吸法或逆呼吸法仍以丹田呼吸作为休息,交替导气运转,以免躁热心烦,无法持久。
其二:此处所讲运气路线为沿督脉,过尾闾,通髓路,过夹脊,透玉枕直上泥丸,然后由泥丸直降下丹田沉入海底,是直升直降,它与按摩技法中关于小周天任督二脉运通的理论并不冲突,其目的是运通髓路、强健脊柱,突出武术内功以阳为本的特色。
武术用以击打人身之筋骨,按摩用以祛除人身之邪气,同样需要施术者筋强骨健,因此临证施用技法运通任督,必须建立在髓路通,脊骨强的基础之上方可实现。
其有别于养生内功中无施力于外的运通小周天,平素注意锻炼脊骨是非常必要的。
第六式:身形步势如前,两手掌向正前方推出,掌间距离与肩同宽,曲腕,掌微向上挑,掌背与臂间的夹角大约45度左右。
五指自然分开,指微弯曲,虎口撑圆,内缩劳宫、神门向前顶劲。
两手高度是食指与肩平齐。
臂的弯度大约为150度左右。
两肘下沉,同时向前撑,也要有内合之意。
两掌推出并不用力,只要意想推至前方极远处就可以了。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两肘下沉是垂直落地之间,肘尖不可横向上抬,也不可向里或向内裹而形成拐棒肘。
站定以后,调整呼吸,吸气入膻中,呼气时降入丹田。
当丹田产生温热感时,即以意引气下行至横骨上缘,再一分为二,各沿两腿的内侧阴面缓缓下行直达足底。
从足底向外行上足外侧面再沿两腿外侧阳面缓缓上行,升至“尾闾”穴时又合二为一。
提谷道,逼气沿髓路上升直达“大椎”,从“大椎”一分为二,沿两肩过两臂外侧阳面缓缓前行,直达于指梢,再由指梢内行至手掌及臂的侧阴面过“缺盆”复交于“大椎”,再延颈椎过玉枕直达泥丸,然后仍降于丹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使内气逼于四肢百骸。
如此循环一周,大约需要3分钟左右,这种运气方式称为大周天。
行大周天也不是始终运转不停,如感到疲劳时,可以纳气归于丹田,以丹田呼吸做为休息。
如练至大周天,内功已具相当水平,久练则能周身一家,以意领气,气到而力至,即可达到更高层次,在此八法之中,第六式的劲力偏长于技击,因此要多用些功夫,可以长期练习。
另外,此式较累,也就是俗话所讲的“吃功夫”,一般来说,两腿站一小时并不困难,但两臂向前伸出,时间稍长是难以忍受的,这是锻炼意志和培养毅力的有效方法,应尽力坚持。
第七式:身形、步势不变,两手掌向上,向两侧分开,腕高与两肩平齐。
五指自然放松,微弯曲,直腕,不可丝毫用力,两臂肘尖还是直向下沉,肘部的夹角大约150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