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作品中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文学作品中的作者寓意与思想内涵

文学作品中的作者寓意与思想内涵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思想内涵。
无论是古代经典还是现代作品,作者通过文字的表达,传递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寓意与思想内涵。
首先,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传递自己的思想。
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最直观的表达方式,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和命运安排,作者可以表达自己对人性、社会现象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思考。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是一个富有情感和思想的人物形象,通过他的遭遇和心路历程,作者曹雪芹传递了对封建礼教和人情世故的批判,以及对真爱和真善美的追求。
其次,作者通过作品的情节和结构来传递自己的寓意。
情节和结构是文学作品中的骨架,它们决定了作品的发展和展现方式。
作者可以通过安排情节的发展和结构的安排,来传递自己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思考。
比如《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通过对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和主人公温斯顿的遭遇,作者传达了对权力滥用和个人自由的思考和警示。
此外,作者在作品中运用的语言和修辞手法也是传递思想和寓意的重要手段。
作者通过选择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中国现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以及独特的叙述方式,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
他通过描写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和命运,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最后,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可以从中寻找作者的寓意和思想内涵。
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解读方式,通过对作品的细致品味和思考,可以发现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和思想。
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中的作者寓意与思想内涵是多方面的。
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情节和结构、运用语言和修辞手法以及读者的解读,作者向读者传递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古典文学中的人道主义

古典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古典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它强调人类尊严、关怀他人,并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道主义的影响可以体现在对人性的思考、对弱者的关注以及对道德价值的探索上。
一、人性的思考古典文学作品对人性的思考是人道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和心理描写,作家试图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态。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塑造,表现出对感情、欲望等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
这种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引发对人性的反思和共鸣。
二、关怀弱者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还体现在对弱者的关注与关怀上。
作家通过笔墨,呈现出社会底层人物的艰辛生活和苦难遭遇,以此引发读者对他们命运的同情和悲悯之情。
例如,在杂剧《西华山》中,白求恩通过描写农民的贫穷、饥饿和艰辛,让读者对他们的生活现状产生共鸣,进而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善。
这种对弱者的关怀,使文学作品不仅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更能够向社会传递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三、道德价值的探索人道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道德价值的探索。
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涉及道德困境和伦理问题的描写,通过这种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中,对忠诚、责任与道德选择等主题进行深入探索。
作品中的人物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抉择,反映出作家对于道德观念的思考和反思。
这种对道德的探究,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反思人生和行为准则的思路,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于社会道德观念的关注和关心。
古典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之一。
它通过深入的人性思考、关怀弱者和探索道德价值,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深刻内涵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古典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从而积极地影响和塑造自己的价值观。
古典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将继续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引领着文学创作者探索人类文明的内核。
浅析《草房子》中人性的悲悯情怀

本期关注浅析《草房子》中人性的悲悯情怀李思颖【摘要】《草房子》一书中讲述了四个孩子的童年中经历挫折的故事,这些孩子在这些悲情的故事里面成长,不仅丰富的人生,也积累了智慧与精神财富,正是这些故事的中流露出的真诚打动人心,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描述的悲悯情怀。
本文通过对于《草房子》中人物及故事的介绍,深入挖掘悲悯情怀背后的人性美,以及每段童年故事的真诚,让读者进一步感受到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纯粹的真善美。
【关键词】悲悯情怀儿童文学悲情人生人性美一、作者笔下的悲情源于真实的人生对于一个作者能够写出非常伟大的作品是因为作者经历过类似的故事,它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的感受用文学的创作和自己的真情相碰撞,产生更耀眼的火花,才能以情动人,真正打动到读者的内心。
对于《草房子》的作者曹 文轩来讲也是如此,草房子里所讲述的内容是有关于几个儿童在童年成长中经历的悲惨故事,这些故事都发生在一个个非常简陋的草房子里,那里的每一个人的人生,各有 各的不同,这与曹文轩年幼的时候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 经历过非常贫困的生活磨难,唯一让他感受到美好的就是在父亲任教学校的图书室里面去读书,那这段年少贫苦的经历成为他以后创作非常扎实的基础和创作的灵感,想必 《草房子》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重要原因也是作者在童年时 的一些所见所闻,用这些回忆勾勒出小说中童年故事的一些悲悯的画面。
追求着文学永恒的意义是作者曹文轩一直以来秉持的文学理念,在这份理念中,他将人性的美与社会中要面对的凄凉,悲悯,结合到一起,才能更打动读者,让读者在这份悲悯中感受到真实的情怀。
从每一个人物的性格中找到他们的优点,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他们人性的优点,让自己具有坚强的力量。
二、 人物成长中经历的悲痛故事作者曹文轩在《草房子》一文中主要讲述了四个经历不同人生磨难的儿童,他们各自有着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是当时社会背景的一个真实写照,悲惨的童年令人唏嘘,这些故事最终组成了《草房子》所要展现的情怀。
解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骆驼祥子中的社会底层与人性探索

解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骆驼祥子中的社会底层与人性探索《骆驼祥子》中的社会底层与人性探索《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主人公骆驼祥子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深入探索了社会底层与人性的关系。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两个角度,对《骆驼祥子》中的社会底层与人性进行解析。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1. 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底层人物,出身贫寒,一直生活在北京城的阿堂屋中。
他以高尚的品性和勤劳的努力为人熟知。
作者通过对骆驼祥子的外貌描写和言行举止的塑造,展现了他坚韧而敏锐的个性。
2. 兄弟颂其友:颂其友是骆驼祥子的朋友和同僚,他们在煤炭店一起工作,互相扶持。
颂其友虽然和骆驼祥子一样身份低微,但他内心中有一种对正义和真实的热爱,在与世俗之间持续斗争。
3. 李家姐妹:李家姐妹是骆驼祥子的两个情人,是两个社会底层的女性。
她们分别代表了对物质与爱情的不同态度,对骆驼祥子的影响和驱使使他在生活中不断迷失自我。
二、心理描写的揭示1. 社会底层的艰辛与无奈:骆驼祥子和李家姐妹在社会遭遇的艰辛和无奈中展现出不同的心理变化。
他们经历了生活的无情打击,内心中产生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现状的不满。
骆驼祥子通过努力工作来改变命运,而李家姐妹则转向了追求物质享受。
2. 对爱情与婚姻的渴望与追求:在社会底层的压迫下,骆驼祥子和李家姐妹对爱情与婚姻的渴望显得尤为强烈。
他们希望通过婚姻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但在现实中遭遇到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
3. 对人性的探索与思考:骆驼祥子在面对社会底层的境况时,对人性也产生了种种怀疑和思考。
他在艰难的生活中逐渐变得冷漠、现实,并不断地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妥协。
在这一过程中,他对人性的探索和对自我的反思日益加深。
三、社会底层与人性的关系1. 社会底层的塑造:《骆驼祥子》通过对社会底层的真实描绘,展示了社会制度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和经历凸显了他们所处的困境和无奈,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韧性和反抗的一面。
人性在苦难中升华_浅析_平凡的世界_中的人性美_王宏宇

运低头,而是勇敢的面对生活,迎接挑战,始终坚守着他们的信念,他 们的本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昂着美好的人性。
3. 在平凡人之间绽放着美丽的人性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感动人们的心灵,最重要的就是它向人们展示 了至真至纯的人性,如作品中作者借孙少平的感觉传达出这样的认识: “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 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在这个世界上,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 慧、另一种 哲 学 的 深 奥、另 一 种 行 为 的 伟 大!”[5]56 在 《平 凡 的 世 界 》 中,无论是在亲人、朋友、爱人之间,还是在陌生人之间都上演着感人 至深的人间真情,在平凡人之间绽放着不平凡的人性美。 3. 1 血浓于水的亲情 在 《平凡的世界》 中,始终让我们感动的、让我们为之落泪的是孙 玉厚一家,无论这个家庭面临怎样的困境,家人之间总是充满了浓浓的 亲情,浓浓的爱。 在这个家中,还有一位上了年纪而且浑身是病的奶奶,这位善良的 农村妇人,为全家操劳了一生,如今再也干不动了,孙玉厚全家不仅没 有嫌弃她,反而对她充满了感恩、关爱与依恋。孙少平和孙兰香在小的 时候,每天都会到地里去寻找一些带有露水的青草叶,然后把露水珠滴 在奶奶的眼睛上,因为这样可以缓解奶奶的眼疾,俩个孩子的孝心让人 感动,当孙少平给奶奶买了一瓶止痛片和两瓶眼药水时,他无论多忙都 要抽空给奶奶点上,并在心里暗暗发誓: “奶奶,如果我长大了,有办 法了,你还活着的话,我一定叫你好好享几天福……”。[5] 艰难的岁月,并没有磨灭人们之间的亲情,而是在家人之间互相关 爱的行动中,使这种至纯至善的人间真情愈加的光彩动人,每个家庭成 员都能够为他人着想,都把家人放在首位,奉献自己的力量,而并不是 想要从这个家庭中得到什么,虽然他们在物质上是匮乏的,但在精神上 是富有的,因为这血浓于水的亲情在他们每个人的心中是永远也无法割 断的。 3. 2 患难与共的友情 在作品中,除了浓浓的亲情,还有让我们为之赞叹的友情,以及邻 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乡情,那种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真情令人感动,苦 难生活中善良人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闪光的人性之美就愈加的珍贵。 尤其是金波一家对少平一家一直以来的真诚、热情的无私帮助,特 别是金波对少平更加是体贴大方、不计得失的帮助,金波和少平是从小 一起长大的好朋友,金波的家庭状况比少平家要好一些,所以他总是尽 量去帮助他,他们在公社上初中,每天来回二十里路,金波和润生都有 自行车只有少平没有,“金波就和他共骑一辆车子,两年下来,润生的 车子还是新的,金波的车子已经破烂不堪了。”[5] 当孙少平在黄原城做 揽 工汉时,一次他去找金波,细心地金波发现他穿着破烂的衣服,为了不 伤害他的自尊心,他故意把自己的头发弄乱,还换上了一套破破烂烂的 工装,这样,他和好朋友少平之间就不会有距离感了,他会照顾到朋友 的感受,设身处地的替朋友着想,他们之间的友谊真挚而纯洁,金波从 青海当兵复员回来后,他很想念少平,强烈的希望少平能够出现在他的 面前,和他讲讲自己和藏族姑娘的爱情故事,他信任这个朋友,他认 为: “如果这世界上没有孙少平,他就只能把他的故事连同自己一齐葬 入坟墓中。”[5] 可见,他们彼此在对 方 的 心 中 都 非 常 的 重 要, 在 困 境 中, 他们能够坚守住这份友情,实在让人敬佩。 在孙少安办砖场发家致富后,看到乡亲们的生活仍然艰难,一种想 要帮助乡亲们摆脱贫困的强烈责任感便油然而生,他认为: “政策是政 策,人情还是人情。作为同村邻舍,怎能自己锅里有肉,而心平气静地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摘要】《悲惨世界》是一部描写法国19世纪社会黑暗面的著名小说,其中人道主义精神贯穿始终。
本文通过浅析主人公的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人性的温暖;探讨了故事中社会对人道主义的影响,以及小人物的尊严;还探讨了爱与仁慈的力量。
结合这些分析,可以看出人道主义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以及《悲惨世界》对人道主义的贡献。
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激发了人们对于仁慈、同情和胸怀的思考。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道主义精神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仁慈和爱改变世界的力量。
【关键词】悲惨世界,人道主义精神,主人公,人性温暖,社会影响,小人物,尊严,爱与仁慈,重要性,贡献1. 引言1.1 悲惨世界简介《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一。
该小说讲述了19世纪法国各阶层人士的生活,尤其聚焦于贫苦人民的命运。
故事以主人公让-瓦尔简的命运为主线,描绘了他在困苦中的奋斗与挣扎,以及他对周围人们的仁慈和同情。
小说中描述的人性温暖和人道主义精神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雨果以其独具的笔法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法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们的苦难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追求和呼吁。
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们在苦难面前的所思所想所为,展现出了对人性尊严和爱的探讨。
通过对《悲惨世界》的浅析,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道主义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它对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更加深入地探讨主人公的人道主义精神、故事中的人性温暖、社会对人道主义的影响、小人物的尊严,以及爱与仁慈的力量。
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经典之作。
2. 正文2.1 浅析主人公的人道主义精神主人公让·瓦尔简可以说是《悲惨世界》中最具人道主义精神的人物之一。
文学作品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

文学作品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文学作品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传递作者对于人性、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道德与伦理问题常常成为作品的核心,引发读者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文学作品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问题常常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家庭伦理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在《活着》这部小说中,余华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一生,揭示了家庭伦理中的责任与情感。
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困境中坚守着对家庭的责任,尽管生活带给他的是痛苦和苦难。
这引发了读者对于亲情、责任和牺牲的思考。
文学作品中的家庭伦理问题,使我们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和挑战,如何维系家庭的和谐和幸福。
其次,道德问题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涉及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个体的行为往往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
然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个体的道德选择与社会道德规范产生冲突,引发了伦理问题的思考。
例如,在《红与黑》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朱利安的道德选择与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相悖。
他追求自由和爱情,却被社会所谴责。
这引发了读者对于个体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和平衡的思考。
文学作品中的这种伦理问题,使我们思考如何在个体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同时,与社会道德规范保持和谐和平衡。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道德问题还常常涉及到个体的内心世界。
在一些作品中,主人公面临道德困境,需要做出艰难的道德选择。
这些选择往往暴露了主人公内心的善恶之辩。
例如,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女主角伊丽莎白面对社会的偏见和自身的感情,最终做出了正确的道德选择。
这引发了读者对于善恶、正义和道德标准的思考。
文学作品中的这种道德问题,使我们思考如何在面对困境和诱惑时,保持良知和正确的道德选择。
最后,文学作品中的道德问题常常涉及到人性的复杂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情感。
他们不仅有善良和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和邪恶的一面。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描写人性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
从古至今,各类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丰富、多样的人性描写,从而展现了作品的深度和魅力。
本文将以几个著名文学作品为例,深入探讨其中的人性描写。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
这部作品中,哈姆雷特的人性描写引人入胜。
他既是一个智慧、理性的王子,又是一个情感纠结、悲伤的人。
在面对父亲的死和母亲与克劳迪斯的婚姻时,哈姆雷特展现出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的犹豫和矛盾不仅代表了个体的人性困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困境。
通过描写哈姆雷特的人性,莎士比亚成功地呈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这本著作是奥古斯丁对自己的灵魂和信仰进行深刻挖掘的记录。
从中可以看到奥古斯丁对人性的思考。
他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得出了“原罪”与“救赎”的理论,认为人类自身就带有罪恶的因素,需要通过信仰和上帝来寻求救赎。
奥古斯丁对人性的剖析不仅具有哲学思辨的深度,也让人感受到他对内心世界的诚实和敏感。
除了著名的文学作品,现代小说也不乏对人性进行深入剖析的作品。
比如,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部小说以青少年霍尔顿的视角,描绘了他对世界的愤怒和挣扎。
霍尔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众多的矛盾和困惑,他渴望纯真和善良,但同时又无法容忍社会的虚伪和堕落。
通过塞林格独特的语言和笔触,读者深入进入了霍尔顿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那种对人性深深的关切和追寻。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作品以不同的角度和风格探讨人性。
比如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通过对年轻人的情感、孤独和成长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关切。
又如余华的《活着》,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呈现出生命的坚韧和对人性的强烈批判。
这些作品都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人物描写,成功地刻画了各种不同的人性。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描写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描摹,作家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情感、思考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文学作品中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发表时间:
2017-07-19T11:53:34.677Z 来源:《教育学》2017年5月总第119期 作者: 姜希
[导读] 文学作品最能够震撼人的心灵的,恐怕就是它所展示的至纯至真的人性了。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
110000;辽宁政法职业学院 110000
文学作品最能够震撼人的心灵的,恐怕就是它所展示的至纯至真的人性了。中外文学史表明,凡所谓经典作品皆以揭示人性为其最基
本之核心,或者说文学人物的一切活动必须以人性为依据。在我们眼中,有时自然是可以看透的,而人性却永远无法完全、完整地揭示出
来,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文学家在不断地琢磨与探究中,在对社会生活的描述中,都阐释了自己对人性的理解与看法。十九世纪文坛
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一语道破了这种文学对人性的孜孜挖掘的热情。
“人是一个谜,我要识破它,如果为此要付出整个人生,我也不会后
悔。
”可以说,对人性的探讨是作者构思作品的重要标的。有时我们说某篇小说有厚度、有内涵,便是它所揭示的人性有了一定的深刻的意
义,反之我们说一篇文章很浅薄,没有看头,没有嚼头,便是这篇文章仅仅是对生活作了一个临摹式的叙说,并不曾挖掘出人性深处的东
西。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人性是复杂的、立体的,不是单一的、平面的,同时人性是变化的,随着周围环境、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微妙的,人的内心深处是变化难测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司汤达、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都坚持把人性看成
是复杂的,坚持如实地反映复杂人性。他们开始自觉地拷问人性,深沉地凝视人生。在他们看来,善恶有时集于一身,本身也可以有量的
变化。《复活》中的聂赫留多夫由兽性复活人性经历了多么复杂的心灵历程。《浮士德》的主人公心灵中始终有两个灵魂在撕咬。雨果的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用人性的崇高与卑劣的映衬表达了作者关于人性善恶的历史观。
当然,作者对人性的探讨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时代不同,人性则不同。到了近现代,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调,对国民的奴性、愚
钝性、任人宰割的麻木性做了深刻的剖析。他笔下的农民形象闰土,少年时身手矫健,灵活自在,几十年生活的磨砺之后,少年闰土变成
了一个反应迟缓的中老年农民。人物形象的前后反差,反映了当时社会体制下人的性灵的逐渐消失、磨灭,最终变成了一个活着的躯壳。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那个年代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是一个在婚姻、生活方面终身都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束缚与
奴役的妇女形象。还有人人熟知的阿
Q,更是整个民族的劣根性的集中体现。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
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
”于是他心满意足,俨然得了胜利似的。当他被关进牢房时,他便“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
有时要抓进抓出
”;当他被拉去杀头时,他便“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杀头的”。所以,阿Q“永远是得意的”。鲁迅对他们的态
度是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先生是受了西方文化熏陶的,所以回过头来看中国人,便把在没落的封建制度下沉默了几千年的国民形象解剖出来,这些形象正
如一个个制作精良而个性鲜明的标本一样,一直活跃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是那个时代人性受到禁锢的见证。无疑这种人性是丑陋的,是受
到鞭斥与批判的,是为了唤醒国民以弃丑向美的。
在现代主义各派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们无情地揭示着人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人存在的荒诞与无意义。可以这样认为,“人性的畸
变是所有这些异化的核心
”。如果说在前人的作品中,人性的善恶两元是展现恶以衬托善,从而体现人性的丰富与完整的话,那么这些现代
派的作品中,人性恶则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主要格调。作家们开始以非理性的眼光窥测人性深处的奥秘。常理告诉我们要隐藏起来羞以示
人的往往是丑的。因此他们在曾被理性的现实主义透视了无数次的人性深处找到了人性最丑陋、污秽的肿瘤,并如外科医生般将这一肿瘤
血淋淋地挖出来展示在世人面前。
一篇好的小说,不仅要将故事中的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写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还要在描摹生活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思考。人物形
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的走向,也只有展现了人性的种种复杂与矛盾,融入了作者对人性的探究与分析,才能够体现出作品的深度与厚度。
把对人性的思考、剖析与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故事的行进中巧妙而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将人物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层层地展示给读者,
使读者融入到人物的思考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去权衡进与退,去分析对与错,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人们在感受人物命运的曲折变化的
同时,品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在对人性的逐步感悟中,心灵受到震撼与净化。任何文体包括诗歌、散文等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揭示。从古
到今,中西方文学不论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但对人的情感世界的表露、剖析、挖掘,在优秀作家笔下,却一直没有中断。从这一脉络中我
们也能更好地理解文学和深层文化,产生更深刻的关于人的思考。
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绝对善与恶的人性,在两个不同方向的选择中,往往只是因为一念之差,也许这就是人性的善变与脆弱。把
这种看似很难把握、却又常常处于情理之中的人性通过文字的叙述完美而深刻地剖析给读者,是需要作者有厚重的生活基础与一定的写作
功力的,需要作者有一双看透世事人情的眼与一只生花之笔。对于读者来说,能够读到有深刻内涵与意味的作品,也是一种有幸与享受,
我们可以从中体味生活,随着作品展开对人性的思索。
对人性的思考,必然要融入作者的丰富阅历与经验,一个阅历不深的作者自然很难写出深刻的作品。近几年中国文学中鲜有震撼人心
的作品问世,恐怕是与作者不能够做深层次的思考有一定的联系的。许多作品趋向于娱乐化,只为一时的轻松搞笑,或者只为一时的感官
刺激,没有入情入性的剖析,看不到厚度。或许这就是时代的产物吧。在这里且不剖析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但拨乱反正之后,文学作品
对人性的探求与挖掘,对人性美的展示,还是会重新成为写作者的追求,人性的光辉永远是作品能够大放异彩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