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华小说研究综述_2000_2009_
李碧华小说创作心理浅析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李碧华小说创作心理浅析何淼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摘 要:李碧华的小说作品奇特诡魅,常常打破传统言情小说的叙事策略和逻辑架构,将人物灵魂深处的幽微细腻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展现于字里行间。
她擅长在时空转换和虚实跳跃间营造亦真亦幻却又无比真实的环境,并在此透视真实的人性。
本文将从作家的原生家庭、香港社会环境、创作者认知体系里的宿命观这几个角度来分析李碧华小说的创作心理。
关键词:李碧华小说;创作心理;小说分析作者简介:何淼(1990-),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助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72-01李碧华小说有着电影化的写作风格,凄艳悲凉的爱情故事常常是内容体系中的主要元素,辛辣的语言、鬼魅的格调,延展出笔端对情欲、人性、现实最直观的聚焦与描述,满纸真实中充斥着令人锥心的深刻与悲凉。
传奇的作品背后到底是怎样的创作心理呢?一、原生家庭对创作心理的影响李碧华出生于家境殷实的传统旧式家庭,祖父做药材生意,娶过四个老婆,有过妾侍,且传袭国学风雅,家里雕梁绣柱,书香满庭,人多口杂。
从小她便在充满烟火气的人事争斗里感知、摸索,在他人的悲欢离合中品味生活。
所以她笔下的哀怨、缠绵、痴守都充满了烟火味的躁动。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纲要》中提出:“儿童是成人的心理之父”。
[1]“决定性的压抑发生在儿童时期,而此时他的自我是很脆弱的。
”[2]所以童年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带给人的影响,常常会进入潜意识中而难以觉察,并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人生画卷的慢慢延展而逐渐释放。
见惯了人事的纷繁嘈杂,情义的真真假假,童年就触及了人性真实、生活真相的李碧华,她的潜意识里对家庭、对亲情的观念是很淡漠的,所以她笔下很多人物的童年是悲凉凄惨的。
《川岛芳子》里的芳子出身显赫,是清朝肃亲王的十四格格,但她的少年时期却充满灰色与压抑,七岁被父送至日本接受严格而残酷的间谍训练,极端的军国主义思想和被养父奸污的经历,是她日后变态分裂人格的重要成因。
女性主义视角下李碧华小说艺术风格研究

第33卷第11期Vol.33 No. 11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LANZH OUINSTITUTEOF EDUCATION2017年11月Nov. 2017女性主义视角下李碧华小说艺术风格研究叶云(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摘要]作为一名言情小说家,李碧华主要是依靠其独辟蹊径的小说与独特的个性获得了读者的热爱和关注的。
她 的创作主要是以“先娱己,然后再娱人的享受”为理念,这在她的许多作品中有所体现。
李碧华的小说主要是来往于阴阳两界,包含众多穿越古今的情节,正因如此,这也形成了她独特的小说艺术风格。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在她的文学作品中体会到她的个性特征与文笔特征,以及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命运主题与女性个人形象。
[关键词]女性主义;李碧华;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7)11-002142 [收稿日期]2017 -08 -20李碧华是中国香港文坛著名的女作家,特别是在 言情小说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她虽然行迹神秘,但是 却从事过许多的职业,例如记者,而这也为她日后的 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能够看清人世,并且轻 松地驾驭对情感的描写。
一般来说,对于两性情感的 描写一直是吸引读者和受众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小 说创作以及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李碧华的 作品之所以如此受大众的喜爱和欢迎,也是因为其主 要路线和内容多为言情小说。
本文通过分析李碧华 的作品,比如《生死桥》《胭脂扣》等,都能够看出她一 直在描写情感,让其作品富有神韵和内涵,这主要源 自于李碧华是以女性主义视角来创造性地探讨女性,从而描述命运与爱情,使其三者相结合,构成奇妙的 关系供其去探索。
一、以爱情命运为主题李碧华小说主题是对女性纯天然情感的一种描 写,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女性是绝对的主角,她所描写 的女性形象也都是爱得痴狂和强烈的,在她们的爱情 世界中,她们从来不会去计较功利,也不留退路。
浅谈李碧华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碧华小说的艺术特色作者:荣敏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3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1李碧华作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通俗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用她的惊世之笔写就了一篇篇绮丽的爱情故事。
她的情爱小说不仅仅是香港商业化的都市爱情文学的写照,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情感。
一、古典浪漫与现代理性在文学创作中,李碧华偏爱以历史文化与古典文学中的奇情故事为原型,同时融入多元的香港文化。
但她又是离经叛道的诉说者,在故事原型基础上进行“面目全非”式的颠覆创造。
让她在迷离绚烂的驰骋想象中创作散发着浪漫的古典主义气息,同时也寄予着她作为现代人的理性批判。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神魔鬼怪,世俗艳情小说都是她笔下的素材,通过浪漫诗意的想象呈现给我们不一样的男女爱情故事。
《青蛇》中对中国传统的白蛇传民间传说移形换影,小青成为故事的诉说者,活在现代向我们讲述了几百年前发生在她和姐姐身上那段人妖佛之间相爱相杀、刻骨铭心的爱情,这富有古典韵味的故事,经过她奇幻荒诞的想象重组,更加散发浪漫气息。
此外,还有她信手拈来的古典诗词歌赋穿插其中,在《霸王别姬》中娓娓唱和的戏文曲调,节奏井然的鼓乐笙箫,“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仿佛置身于千年前,与历史一同感悟“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悲壮。
另一方面,她的小说语言形式有诗歌化和散文化的倾向,大多数句子短小精悍,浓郁的地方口语融合多情的港味语调,让小说外在也富有浪漫之姿。
除此古典浪漫的风情之外,小说还有深刻的现代理性的社会隐喻义。
香港复杂的社会政治造就了日益多元化的文化语境,这给了李碧华的文学作品中更多渗透理性思考的机会。
虽然她真正直面现代社会问题的作品极少,但是并不影响她对社会历史的反思,人性人生的思考。
这也是她看似风花雪月的浪漫风情之下理性的显现。
她小说中的历史背景波澜壮阔,通过她的鬼斧神工成就了段段荡气回肠的传奇历史。
在污泥浊水中开放的鲜花——透视李碧华小说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征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污泥浊水中开放的鲜花——透视李碧华小说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征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70601中文摘要我选择“丑”作为论文研究切入点,走进李碧华的小说艺术世界,窥视李碧华的精神探索与艺术追求。
李碧华在小说中以敏锐的目光和犀利又细腻的笔触审视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种种丑象,撕破了现实人生种种伪善的面纱。
她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借助“审丑”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把苦难、疾病、黑暗、丑恶、血腥、暴力和死亡等展示在人们的眼前,让人触摸到现实人生真实的内核,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李碧华并不满足于对丑象的揭示,她还追根溯源,对父权制度、香港商业文化和传统经典文化进行拷问和批判:畸形的父权夫权文化导致的个性缺失是悲剧的表现形态,也是悲剧产生的直接动因;香港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家庭关系受到威胁、人与人之间关系疏离,在经济的巨大“逼迫”下,社会呈现物欲横流、人情淡薄,香港社会带来了现代人精神上的萎缩;李碧华的作品离经叛道,蔑视正统,颠覆传统,消解虚伪的崇高。
在“丑之象”呈现的同时,她也让“丑之根”无所逃遁。
李碧华的艺术手法自成一格,她轻松自如地应用“幽冥鬼魅”、“荒诞”、“血腥暴力”、“自然意象”、“故事新编,多重戏弄”等表现形式,入乎“丑”,出乎“美”,在“丑”中跳出多彩的舞姿,完成了审丑与审美的统一,有很强的感染力。
关键词:审丑;精神拷问;文化批判;艺术表现形式AbstractI choice ugliness as my point of view and analyze the art world of BiHua Lee to discuss her spirit exploring and art pursuing.BiHua Lee shows uglinass in her works in three aspects,which is society and people,people and people,peopele himself with her acuity sight and sharp writing style.She tears all kinds of hypocritical veil .Lee manifest her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of real life by art method of appreciation of ugliness .She exposes suffering, illness, darkness, evil,or improbity,force and death.Her works make people touch the true essence of real life,which bring readers strong effect.BiHua Lee i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paint of ugliness and seek after the cause of ugliness.She comment the male power syetem,commerce HongKong and traditional classics:Male force is the main reason of tragy;the relation of people in HongKong is poor;her works look down upon tradition.She expose the phenomena and foundation of ugliness with spirit question and cultural criticism. Her special esthetic methods include ghostliness,fantasty,sanguinariness and violence, reminiscence, natural imago and adapting classics.She harmonize aesthetic ugliness and aesthetic beauty with colourful art methods,which make her works brilliant.Key words:appreciation of ugliness ; spirit question ;cultural criticism; art skill引言到目前为止,不论是香港本土,还是大陆内地,仍有许多学者认为,李碧华的小说属于言情小说之列,这种理解对李碧华丰富的小说内涵来说是不全面的。
率性的叛逆与另类的光彩_论李碧华笔下的女性形象

李碧华研究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12率性的叛逆与另类的光彩)))论李碧华笔下的女性形象郑渺渺摘要:李碧华以她传奇性的书写,创造出了许多既痴情率性又叛逆怪异敢于抗争的另类女性形象,对传统认定的角色与形象进行颠覆,体现出其清醒的女性独立意识和对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的大胆质疑和有力反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审美经验,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李碧华小说;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63(2006)2-0033-05在香港当代文坛上创造出/自己的天空0[1] (第500页)的李碧华是一位很独特的女作家。
李碧华的小说多从传奇、历史故事取材,在传奇性的书写中传达自己的情感把握和价值取向。
她笔下的人物常常有一种跨越生死惊世骇俗的追求和抗争,因此被评论界认为是/自由穿梭在现实和灵界之间0[2]的精灵,尤其以女性形象表现得最为鲜活和突出。
本文将主要从李碧华的八部长篇小说5胭脂扣6、5生死桥6、5潘金莲之前世今生6、5诱僧6、5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6、5秦俑6、5霸王别姬6和5青蛇6入手,对其笔下女性形象的生命特征作一番考察和梳理,并探讨形成其特征的原因以及这些女性形象在李碧华创作和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李碧华喜欢写女人,而且特别喜欢写所谓的/坏女人0,所以从5胭脂扣6到5潘金莲之前世今生6再到5生死桥6等,李碧华小说中的女性/不是婊子就是戏子0[3](第264页)。
李碧华自己也曾经说过:/我觉得好女人只有一种姿态)))通常是很柔顺的样子,坏女人却有很多面,她可以阴柔,也可以讨巧,,探讨她们复杂的心理,这过程本身就像推理剧,案中有案。
0[3](第264页)李碧华是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表达她对所谓的/坏女人0的偏爱,但我觉得原因不仅如此。
西方女权主义曾经指出19世纪男性作家塑造的多是天使型人物,没有自我,甘愿为男性奉献或牺牲,是男性欲望化的对象。
浅析李碧华小说的女性视角

哼
浅析李碧华小说 的女性视角
田 盼 辽 宁大 学文 学 院
பைடு நூலகம்
摘 要 :李 碧华 的小说 以独特 的女 性视 角塑造 了一 大批充 满独立 意识和 抗争 精神 的女性 ,构建 了一种 “ 女 强男 弱 的新型 两性 关系 ,并 对 女性 的悲剧命运 进行 了深入 的探 讨 。 关 键 词 : 李碧 华 ;女 性视 角 ;两 性关 系
我 意识 ,对 男女 两性关 系进行 了颠 覆性 的重 构,从 而完 成 了性别视 角 的转换 。 在 李碧 华 的小说 中, 男性不 再是 高高在 上的坚 毅形 象, 《 青蛇 》 中的许 仙就 是其 中最具代 表性 的人物 。他 空有 ~ 副清秀 的容貌 , 却 贪婪 自私 、 始 乱终 弃又胆 小懦 弱 。 此 外,
四、女性视角的 自我解构
《 胭脂 扣》 中 的十二 少也是 被弱 化 了的男性 形象 。与这 些 李 碧华 的小说 中 ,有 很多 都对主 人公 的悲剧 命运 进行 萎 弱 的男性 形象对 比,李碧 华的 笔下 的女性 就显得 坚强 独 了预先 的设定 ,他们 虽极 力挣 扎却仍 然无 法逃脱 命运 的安 立 ,充满个 性 。 《 青蛇 》 中 白蛇和 青蛇 都是 勇敢追 求爱 情 排 ,个 人命运 和时代 命运 的紧 密结合 使作 品充满 了一 种幻 的奇 女子 ; 《 胭 脂扣 》中 的如花 为 了和 自己的爱 人在一 起 灭的宿命 感 。 受尽磨 难终 不悔 ,虽然 流落 风尘 女子 ,但她 依然坚 信 自己 这 种宿 命观在 《 潘金 莲之 前世今 生》 中表现 的尤 其 明 能够 获得 爱情 。李碧 华把这 些 女性作 为叙述 的 中心 ,大 胆 显 。小 说 中单金莲 始终被 前世 记忆所 纠缠 ,在 冥冥之 中一 地 向男权社 会发 起进 攻 ,打 破 了惯常 的叙述 模式 ,创造 了 步一步 重蹈前 生 的覆辙 。这种 无可奈 何 的宿命感 给读 者带 自己独特 的女性 话语 ,这种 新 型的两 性关 系是对 整个 男权 来 了一 种新 奇 的阅读体 验 ,但 同时 也使作 品 陷入 了轮 回 的 社会 的颠覆 和重 构 。 局 限之 中 。李碧华 笔下 的女性 大都 为改变 命运付 出了惨重 二、叛逆个性的女・ l 生形 象 的代价 ,但 却无 一人获 得成功 。这种 结局 一方 面是 由于 时 如花 是李 碧华 小说 中极为痴 情 并极 具悲剧意 味 的一位 代和社 会 的必然 性 ,另 一方面 也显 示 出了作家 对 女性命运 女性 。她 为 了追 求理 想生 活而奋 不顾 身 ,为 了追 求 爱情尽 的悲观 。 自己最大 的努 力 ,甚 至连 生命 也可抛 弃 ,即使 阴 阳界限也 李碧 华作 品中 的女性大 多处于 社会 的底层 ,一 直努 力 无法 阻 隔她的追 寻 。在苦 苦努 力之 后,如 花终 于找 到十二 却无法 翻 身,而其 中即使具有 强大 权利和 能力 的女 性却也 少 ,但美 好 的爱情 已然被 现 实所 磨灭 ,这 时 的如花 决然地 无法 超越这 种 悲剧命运 。由于作 品中没 有一个 可 以作为楷 选 择 了离 开 。作 为一个 女鬼 ,如花 丝毫 不让人 感到 恐惧 , 模 的女性来 让人 崇拜 ,作 家也并未 为 女性 的 自由和 独立指 而 是让读 者敬 佩和 叹息 。在这 段逝 去 的爱情 故事 中,如花 明方 向,这 就 导致读者 无法 从其作 品 中看到 女性真 正实现 始 终进行 着努 力和 反抗 ,尽 管最后 以悲 剧收场 ,她 的勇气 个 体独立 的未来 和 出路 。 和执 着却 显示 了一 个女性 无 比强大 的力 量 。此 外 《 霸王别 总之 ,李 碧华 以独 特 的女性视 角 为当代文 坛贡 献 了一 姬 》中的菊仙 、 《 诱僧 》中的红萼 公主 等都是 这样 的女性 。 种 新型 的男女 两性关系 , 塑造 了一批极 具特 色的 女性形象 , 李 碧华 是 以一 种女性 化 的视 角来塑 造人物 形象 的 ,她 极 力张扬 了女性 的 主体精神 ,她对 女性 命运 的思 考尤其 是 笔 下 的女性 勇敢痴 情 ,充满 叛逆精 神 ,以独特 的追 求和 叛 对 女性 自身弱 点的批 判值 得我们 深思 。虽然她 没 有为 女性 逆 书写 了 自己的 奇异人 生 ,给读者 带来 一种 全新 的审美 体 的独立和 解放 指 明出路 ,但她提 供 了女性抗 争和 解放 自我 验 。这 些女性 不 再是传 统道 德和 男权文 化 的精 神 附庸 ,而 的一段艰 难 的奋斗历 程 。同时 ,女性 如何彻底 从 男权文 化 是 拥有 独立 人格 的主 体。李 碧华 以其独 特 的女性体 验将 历 的压迫 中解放 出来 , 还 需要更 多的作 家和有 志之 士的努 力 。 史中长 期被 压抑 、被 忽视 的女性 的声音 暴露 了 出来 ,这 无 参考文献: 疑 是之 前 的很 多 作家未做 到 的。 【 1 】 贾颖 妮 . 魂 归何 处—— 论李 碧华 小说对 女性命 运 的 三、女性悲剧 命运的深 层思考 探讨 . 当代文 坛 ,2 0 0 4( 0 3 ). 李碧 华笔下 的女 性大 多具有 悲剧 的命运 ,她们 在努 力 [ 2 ] 严英秀 . 宿命 与反抗 : 对 李华小说的女性主义解 追 求 自我和 爱情 的道 路上 总是遭 遇挫 折并最 终失 败 。在 作 读 . 甘肃 联合 大学 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 2 0 0 7( 2 3 , 5 ). 品 中,李碧 华对 女性 命运进 行 了深入 的思考 ,她在 抨击 造 [ 3 1 郑 渺渺 . 率 性的叛 逆 与另类 的光彩—— 论 李碧 华笔 成女 性悲剧 命运 的男 权社会 的 同时也 清醒认 识到 了女性 自 下的 女性形 象 . 世界 华文文 学论 坛 ,2 0 0 6( o 2 ).
论李碧华小说的孤独主题

作为 当今 炙手 可 热 的 畅销 小 说 作 家 , 的小 说 她
上 可 以说 是 孤 独 的 源 头 。 现 实 生 存 世 界 的 冷 漠 是 ” 产生 孤独 的客 观原 因 , 主人公 个体 人格 的缺 陷 、 而 情
无 论在 宣传 推销 方 面还 是在 电影 改编 方 面都非 常成 功, 在通 俗文 学 界 占有 一 席 之 地 。但 各 界对 她 的评 价不一 , 有人 说她 的作 品低 劣不堪 , 也有 人 说她 的作
了 , 何 容 人 ? 如 ” 她 的 爱 太 偏 执 , 极 端 自我 的 方 用
贤惠妻 子靠拢 , 治病 救人 , 了许仙苦 苦忍 受着 由 她 为 蛇变 为人 的不适 。她要 的是 两 心 相许 的爱 情 , 得 但 到 的只是许 仙 的虚伪 和背叛 。许 仙一 面不 动声色 地
式 来捍 卫尊严 , 只能 是 徒 劳 。芳 子则 更 是 采 用暴 力 手段 , 完全无 视别 人 的生命 与尊 严 , 自己和别人 她 对
金 莲 之 前 世 今 生 》 的 单 玉 莲 看 中 武 汝 大 的 钱 财 而 中
在人 类 发 展历 程 中 , 体 的孤 独 已经 成 为 世 界 个
性 的 问 题 。 李 碧 华 在 小 说 中 对 孤 独 的 描 述 反 映 了她
对 现代 人生 存境 遇 的关 注 , 体现 了她 的悲 悯情 怀 , 有
界 占有 一席 之地 。 但各 界 对 她 的 评 价 不 一 , 人 说 她 的 作 品 低 劣不 堪 , 一有 也有 人 说她 的作 品 带 有 丰 富 的 寄 寓 性 ,是 一 般 言 情 小 说 所 “ 不 能 比拟 的 ” 她 小说 中 的情 境 多是 孤 寂 冷 清 的 , 物 多 陷 于 孤 独 的 人 生 困 境 , 满 了生 命 存 在 的 孤 独 感 。 李 碧 华 的 小 说 通 过 缠 。 人 充
白蛇传奇与现代体验_以李碧华小说_青蛇_为中心看一个传说的流变

收稿日期:2008210225作者简介:侯春慧(1978~ ),女,河北灵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9年1月第28卷 第1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 ia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Jan .,2009Vol .28 No .1白蛇传奇与现代体验———以李碧华小说《青蛇》为中心看一个传说的流变侯春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摘 要:《白蛇传》本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从初始形成至今已历经变迁。
本文以香港作家李碧华小说《青蛇》为参照,借助其小说与电影剧本的两重性,通过对其故事新编及叙事策略的研究,动态观察白蛇故事在小说、戏剧、影视等方面整体重编的过程,管窥这一传说在人物重塑、文化意义和价值判断上是如何完成现代流变的。
关键词:《青蛇》;“故事新编”;叙事策略;现代体验中图分类号:I 20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09)01-0072-04 《白蛇传》与《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誉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传颂极广,名扬海外。
八十年代以来,以《白蛇传》为蓝本的新编再掀热潮,在各体裁中皆创作不菲。
电视剧方面出现了新加坡版的《白蛇青蛇》、香港版的《新白娘子传奇》及大陆版的《新白蛇传》,其中,尤以《新白娘子传奇》影响最大;戏剧方面则有《青蛇传》、《白蛇前传》、《白蛇后传》等;小说方面著名的是香港作家李碧华的《青蛇》与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的《白蛇》,必须阐明的是,后者主要是对“白蛇”意象的借用;在白蛇题材电影中,票房收入最高的当属李碧华小说同名电影《青蛇》。
从成功版本统计中不难看出,白蛇故事的魅力愈久弥坚。
本文以李碧华小说《青蛇》为参照,借助其小说兼剧本的两重性,通过对其故事新编及叙事策略的研究,动态观察白蛇故事在小说、戏剧、影视等方面整体重编的过程,管窥这一传说在人物重塑、文化意义和价值判断上是如何完成现代流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ct.2009 Vol.6 No.10
李碧华小说研究综述(2000—2009)
2. 李碧华独特的新女性主义意识 “性别”是李碧华小说研究探讨的一大议题。 李碧华经常 以女性作为她的书写主题,探寻女性命运的变迁,具有强烈的 新女性主义性别意识。 她一方面将美好的女性形象寄情于传 奇之中,借古讽今,弘扬一种亘古不变的女性美德;另一方面 又发掘传统文学观念对女性的压抑, 以及女性自身的心理缺 陷。她对于女性边缘的生存模式的进行审视与反思,渴望开辟 女性自我反省、自我寻找、自我拯救的新天地,并建立一种新 型的两性关系。 贾颖妮在 《边缘叙事— ——李碧华言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与 政 治 隐 喻 》[14]、《饮 食 男 女 别 样 情— ——评 李 碧 华 言 情 小 说 的 新 女 性 主 义 视 角 》[15]、《魂 归 何 处— ——论 李 碧 华 小 说 对 女 性 命 运的探讨 》[16] 三篇文章中论述了李碧华在创作中思考女性命 运问题时所采取的独特的视角。她的小说多取材于传奇、历史 故事,塑造了一系列上下求索的痴情女子,将现实与理想的巨 大反差进行对比,挖掘出女性身上亘古不变的精神光华,亮出 了“做一个好女人”的旗帜;构筑充满反抗和宿命的今昔传奇, 达到对女性边缘生存模式的反思与抗衡; 用爱情作为载体表 达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处境, 摆脱了对女人的偏爱开启了女性 自我寻找与自我审视的序幕,并呼唤新型两性关系的建立,展 现了新女性主义视角。 郑 渺 渺[17]和 严 英 秀[18]则 都 认 为 李 碧 华 以 鲜 明 的 女 性 主 义 立场和特异大胆的反抗姿态, 创造出了许多既痴情率性又叛 逆怪异敢于抗争的另类女性形象, 体现出其清醒的女性独立 意识和对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的大胆质疑和有力的反抗。 吕 冰 心[19]和 刘 郝 姣[20]则 关 注 于 最 能 展 现 李 碧 华 女 性 意 识 的作品《青蛇》,认为她从崭新的第一人称角度,以多重角色复 合的叙述者身份, 还原被古老的男权文化压制和漠视的女性 欲望,从两性在爱情纠葛中迥异的心理层面,揭示女性在长期 失衡的两性关系中的觉醒与挣扎; 同时将现代都市职业女性 形象投影于白蛇与青蛇身上, 借以承载作者对现代女性人生 困境的思考,揭露当代“女权神话”之虚妄,唤醒了新时代的女性意识。 3.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李碧华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 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距离正 在进一步消失,李碧华的作品瑰奇诡异,雅俗共赏,在纯文学 和消费文化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 虽曾有论者对李碧华小 说的通俗性、流行性表示质疑,但越来越多地学者关注于发掘 李碧华小说在大众文化时代背景下的成功的原因。 赵宝霞就指出李碧华的小说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所具有的 商业性、世俗性、娱乐性、技术性以及多元文化审美的特征。并 概括 李 碧 华 的 小 说 畅 销 的 几 个 重 要 的 原 因:1. 影 视 媒 介 的 推 动;2. 香港回归的卖点策划;3. 都市爱情的启蒙;4. 作为语言 艺术的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的独特审美 。 [21]项婉丽也认为市 场化下产生的商业语境使李碧华的创作充满了商业气息,而
一、文化层面 1. 李碧华的香港意识 李碧华的小说对于香港文学有着特殊的意义, 她的小说 打着深深的“香港烙印”,具有更浓郁更深厚的香港风情,是后 殖民后现代时期香港市民社会的最佳“镜像”。 安徽大学的吕 冰心在其硕士论文《一个人,一座城市》中试图找出李碧华小 说文本对香港文学的独特意义。首先,李碧华的小说以独特的 文化怀旧开启香港的“怀旧风潮”,引发与迎合了当时弥漫全 球的“世纪末情绪”;其次,她执著于对现代香港“城市病”的描 写,写人性的异化,写精神的萎缩;最后,李碧华写香港,香港 也塑造着她,香港成为李碧华文学创作的“精神原乡”。 [1]黄亚 星也认为,李碧华是典型的香港人,她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代表 了香港的市民意识— ——高度发达的物质金钱社会中, 个人动 摇的人生观、价值观;萌生发展中重寻历史、追认身份的香港 意识;充满华夏文化认同心理的、内心深植的中国意识。 更重 要的是他指出李碧华的香港意识是在其个人意识与中华意 识,三者相互碰撞、交叉中产生、融合。 [2]王文静则对李碧华对 中国文化的眷恋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中环与铜锣湾的现代气 派中凭借着余音袅袅的中国记忆,找回最地道的中国素材,李
当下的社会环境、读者接受、大众传播都对李碧华的写作有着 导向的作用。她的小说又大多被改编成了电影的经典之作。在 影像的狂欢中,商业与消费的结合达到了完美。 [22]黄静看到大 众文学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除了文本的因素外,还包括接 受者状况、流通媒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李碧华小说最重要的 特征是徘徊在雅俗之间,具有“生产者式文本”的诸多特点,如 熟悉的陌生化、文本的过度性、矛盾性、贫困性、相关性、互文 性等。 [23]而刘悠扬则认为李碧华是一个标本,她既代表着身处 “文化产业”内部,为香港特殊的文化现实所牵制,又不甘于此 的香港作家的自我突破,另一方面,在他们试图创造大众文化 的精品的同时,又企望借“文化产业”之力盘桓新时尚宠儿的 地位。并发掘出李碧华小说中一条贯穿始终的内在精神线索, 即对现实失望、寻梦、寻梦不得又重返现实,本文把它比方为 “失乐园”、“桃花源”、重返“失乐园”(或打造“梦工厂”)。 [24]
李碧华小说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品质, 而这一特征正与 电影是“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一潜规则暗合,使得其作 品成为影视制片、导演竞相改编的对象。众多学者认为李碧华 从容地化解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对峙的紧张气息, 向世人 展示了文学和电影联姻的成功范例。如:孙晓燕就认为李碧华 成功地运用了电影这个艺术门类来言说小说叙述要表达的理 想、浪漫与生命内容。 以纯文学的视界筹划电影艺术,为李碧 华小说转换为电影的成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 [25]刘广倩 则进一步地概括出其小说具有浓厚的电影剧作之特色:一,声 画蒙太奇环境描写;二,剧本化人物描写;三,情节结构镜头 化;四,叙述语言的可视可感和言简意赅。 这些“视觉造型特 征” 为李碧华小说由文学语言转化成视听语言提供了更大的 可能性与便捷性。 [26]
虽然李碧华写的大多是男欢女爱的言情故事, 但评论者 却常把她的作品放到有关香港政治的论述中。 因为,80 年代 中期,《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和“九七”回归问题提上议事日 程后,涌现了大量的重构香港历史的“怀旧”之文,出现了大量 关于香港文化身份的讨论。 而李碧华的《脂胭扣》是这一怀旧 系列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她的作品不但迎合和暗指了当 时的社会心理,而且自潜在层面又引发出对于“九七”香港回 归 的 内 在 指 涉 和 政 治 隐 喻 。 贾 颖 妮 的 《边 缘 叙 事 — — — 李 碧 华 的 小说香港》、刘瑛的《李碧华的小说香港》、陈艳的《别样的香港 书 写 — — — 论 李 碧 华 小 说 》三 篇 文 章 同 时 以 边 缘 身 份 为 切 入 点 , 论述李碧华小说中有关香港的身份危机意识。 贾颖妮认为李 碧华的一系列小说从边缘的叙述立场提供了中英国族叙事之 外的香港历史叙事,在才子佳人的老调重弹中,贯注了她对香 港 命 运 和 “身 份 危 机 ”的 思 考 。[5]刘 瑛 也 认 为 李 碧 华 善 于 改 写 历 史和文学经典, 修复历史文化中被多重边缘化的流浪者的个 人史,以此建构香港的文化身份。 [6]陈艳认为在香港商业文化 与殖民及后殖民双重文化语境下, 李碧华在雅俗混杂的边缘 形 成 了 自 己 小 说 的 特 色 ,这 恰 与 香 港 文 化 的 “边 缘 性 ”、“混 杂 性”的特征构成了某种隐喻关系。 [7]
更多的学者意识到李碧华喜欢借助“女性”来呈现香港的 身份。一个女性在以男性权力为主导的社会中,性别身份的认 同缺失,是女性身份主权危机的根源;而一个政治共同体的身 份认同的缺失,同样也会导致主权认同危机。其作品中的女性 千百年来命运的重复、 形象的偏移及身份的缺失所隐喻的即 是现实政治权力关系,即殖民香港的文化身份问题。贾颖妮在 《边 缘 叙 事 — — — 李 碧 华 言 情 小 说 中 的 女 性 形 象 与 政 治 隐 喻 》中 认为李碧华小说所展示的女性悲剧命运在某种程度上就形成 了香港未来前途的暗喻。 [8]聂炎以李碧华的两部小说《满洲国 妖 艳— ——川 岛 芳 子 》、《胭 脂 扣 》为 重 点 ,探 讨 其 作 品 中 女 性 所 象征的“九七”前后的香港被放逐的命运及香港人自认为边缘 人 怀 旧 又 无 奈 的 复 杂 心 态 。[9]黄 静 则 归 纳 出 李 碧 华 的 情 欲 小 说
关键词:李碧华研究;文化;文本
纵观李碧华研究,90 年代中国大陆对于李碧华的研究 文 章相对较少,主要是香港和海外的研究。 究其原因,在于李碧 华本人相当低调和另类, 她的个人经历和资料缺失; 另一方 面,李碧华的作品和电影结合得非常密切,大陆研究也集中于 其作品改编后的电影的研究。“九七”回归以后,兴起了一股对 香港文学研究的热潮,1999 年 4 月, 香港科技大学以李碧 华 为 研 究 对 象 举 行 了 “ 研 究 讲 座 ”, 并 将 论 文 结 集 出 版 ( 陈 国 球 编:《文学香港与李碧华》,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 随着香港 的回归和 1999 年研讨会的召开,李碧华的作品在内地一版再 版。 2000 年后,大陆学者对李碧华的研究逐渐升温,李碧华成 为继金庸、张爱玲之后,大陆对香港作家研究的又一个热点。 学者们纷纷试图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方法来阐述和分析 李碧华的作品,其作品中的内涵逐步被深掘和开拓。对李碧华 小说的研究集中在文本和文化两个层面上, 前者多是运用传 统的文本修辞学方法对其小说的风格、主题、叙事策略等方面 考察;后者则是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主要涉及到香港的身份 认同、女性主义意识、大众流行文化等方面。纵观其研究,可以 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卢芸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