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源头

合集下载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开创儒学以来,儒学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宋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传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以及复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国相互争霸,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学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儒学的核心理念。

孔子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发展1. 秦汉时期:儒学的兴起与衰落秦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思想,对儒学产生了压制。

然而,汉朝建立后,儒学得以复兴。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了“经学”、“史学”、“文学”等不同学派。

然而,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外族入侵导致了儒学的衰落。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多元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儒学家开始思量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

他们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王充的《论衡》和郭象的“心学”。

这些新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3. 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

隋文帝和唐太宗都非常重视儒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唐代的儒学家陆贽、韩愈等人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4. 宋明时期:儒学的整合与发展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整合与发展的过程。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了主流,将儒学与道家、佛教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为了独特的学术传统。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的时代开始,儒学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转变以及当代的影响等五个部份,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逐渐兴起并形成为了多个流派,如孟子、荀子等。

他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更多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

1.3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被广泛传播。

儒学的教育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成为了社会上层阶级的重要修养方式。

二、儒学的发展2.1 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理学强调理性与道德的统一,注重思辨和理论的研究。

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发展。

2.2 清代儒学的复兴与变革清代的儒学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复兴。

程朱理学成为主流,但同时也浮现了一些新的学派,如王夫之的“格物致知”和黄宗羲的“经世致用”等。

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3 近现代儒学的转变与挑战近现代,儒学面临了许多挑战和转变。

西方思想的传入,特殊是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兴起,对传统的儒学观念进行了冲击。

儒学学者开始思量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

三、儒学的影响3.1 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政治体制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基石。

3.2 儒学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儒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还扩展到东亚地区。

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受到了儒学的影响,儒学成为了东亚地区共同的文化传统,对东亚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儒学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并提倡“仁爱”、“礼治”等思想。

他的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2. 孔子后继者的发展(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孔子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例如,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则注重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观点。

3. 儒学的统治地位(汉朝-明清时期):自西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并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崇。

儒学经过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例如,汉代的文学家刘向整理了《尚书》,明代的学者朱熹撰写了《四书集注》,都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儒学的变革与挑战(近现代):近现代以来,儒学面临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和科学文化的引进,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在这个时期,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儒学的内涵和价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阶段、孔子后继者的发展、儒学的统治地位以及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仍然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起源、发展阶段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一、起源阶段儒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其创始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孔子是儒学思想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孔子的弟子们将他的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二、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经历了多位重要思想家的发展和传承。

除了孔子外,还有孟子、荀子、墨子等。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他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观念。

荀子则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善。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受到了统治者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儒学家坚持传承儒学思想。

汉代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天命观念与人的自由意志相结合。

此外,汉代还浮现了经学和史学两大学派,经学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史学则注重历史的记载和研究。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遭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仍有一些儒学家坚持儒学传统。

王充提出了“性即是命”的观点,认为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魏晋时期还浮现了新儒家学派,如王弼的“理学”和郭象的“气学”,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新的解释和发展。

4. 唐宋明清时期(公元618年-1912年)在唐宋明清时期,儒学成为了中国的官方思想,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的孔颖达提出了“理气”思想,强调理性和情感的统一。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了儒学的主流,他们强调心性修养和礼仪规范。

明清时期的王阳明则提出了“良知论”,主张通过内心的直觉来实现道德的行为。

三、影响和意义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儒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提出了许多道德准则和礼仪规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其源流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是儒学的奠基人。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仁者爱人”、“君子克己复礼”等思想,形成为了儒学的核心理念。

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儒学”,并广泛传播开来。

二、儒学的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初步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学逐渐形成为了自己的体系和理论。

孔子的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学经典之一。

同时,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也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和拓展,提出了“性善论”和“兼爱”等重要观点,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内涵。

2. 秦汉时期:儒学的推广与发展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但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儒学得到了恢复和重视。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正统思想,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同时,汉代的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儒学与天命相结合,对儒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分化与复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儒学经历了分化与复兴的过程。

儒学分为两个主要派别,即“气学”和“理学”。

气学强调天人之间的气的交流与变化,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而理学则强调理的本体和运动,注重理性思辨和学术研究。

南朝宋代儒学家程颐和程颢提出了“理学复兴”的主张,使得儒学重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4. 宋明清时期:儒学的巅峰与挑战在宋明清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2年),儒学达到了巅峰,并面临着新的挑战。

宋代的儒学家朱熹对儒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形成为了“朱子学派”,成为后世儒学的主流。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学以儒家经典为基础,通过对人性、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思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即儒学的起源、儒学经典、儒学思想的发展、儒学的衰落以及儒学的现代意义,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奠定儒学基础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出了“仁”、“礼”等重要概念,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迅速兴起,孔子的弟子们继承发扬了儒学思想,形成为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如孟子、荀子等。

1.3 儒学的传承与发展儒学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承与发展,形成为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如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等,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儒学经典2.1 《论语》的地位与影响《论语》是儒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儒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儒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2.2 《大学》与《中庸》的思想内涵《大学》和《中庸》是儒学经典中的重要篇章,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3 其他儒学经典的价值与地位除了《论语》、《大学》和《中庸》,《孟子》、《荀子》等儒学经典也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研究价值,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儒学思想的发展3.1 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思想”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了“仁政思想”,主张通过仁爱和道德来管理国家,对后世儒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3.2 荀子的“性恶论”与“法治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3.3 程朱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宋明理学,即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学派,强调理性和道德修养,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是一种关于道德伦理、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学说体系。

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社会动荡不安,思想家们开始思量如何解决社会问题。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2. 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和衰落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学经历了一段发展和衰落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实行了法家思想,儒学受到了压制。

然而,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建立,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的机会。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学,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广泛传播。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也是儒学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浮现了许多重要的儒学家,如王充、郭象等。

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4. 唐宋时期:儒学的复兴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儒学的复兴时期。

儒学成为了官方的正统思想,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儒学成为了士人的必修科目。

此时的儒学家有韩愈、欧阳修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儒学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5. 明清时期:儒学的变革与挑战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儒学也面临着变革和挑战。

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科学思想的兴起,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然而,儒学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许多儒学家致力于对儒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如王夫之、顾炎武等。

6. 现代儒学:儒学的传承与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儒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儒学家们致力于将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索儒学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其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国之间频繁交战,思想文化也呈现多元化。

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致力于思想的传播和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

二、儒学的主要思想儒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礼、义、智等。

其中,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礼是指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强调个人的自律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义是指道德和正义,儒家追求公平和正义,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智则是指智慧和学识,儒家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提高个人的智慧和品德。

三、儒学的代表人物儒学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优秀的思想家和学者的贡献。

除了孔子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代表人物,如孟子、荀子、程朱理学等。

孟子是儒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和“君子之道”。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他重视人性的恶和道德的培养,提出了“性恶论”和“教化论”。

程朱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家学派,由程颢和朱熹创立,强调心性修养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四、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学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儒学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再次,儒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看,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里面早有定论:“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道出了孔子学说的家门。

在宏伟壮丽的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内,迎面明间的金色圆柱上,悬挂着一清乾隆十三年(1784年)皇帝弘历题写的对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这上联是极言孔圣人之功德无量,下联则道出了孔家学说的渊源。

孔圣人的功德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笔者在这里想说的是,对于孔家学说(换言之,即儒学)的师承,乾隆皇帝讲的还是有道理的,那就是“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这“六大老师”首推五帝之一的帝尧了。

原因何在?首先,其学说着力依凭的历史形象就是尧。

史料记载,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于上古时期的贤明君王帝尧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

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道:“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将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深莫测的法则。

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普通民众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他的赞颂!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孔子将帝尧尊崇到了和天一样无比高大的境界,一句“民无能名”就可以窥视到他对帝尧是何等的敬仰,以致敬仰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至圣孔子如此崇敬帝尧,作为亚圣的孟子也毫不逊色。

他不仅高度赞扬帝尧,而且直抒胸臆,为自己,也替先师孔子报出自家学说的家门。

翻阅《孟子·滕文公》,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记载:“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这是说,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途中拜访孟子。

孟子给他讲的道理是善良为人的本性,几乎每句话都离不开尧舜。

足见,儒家学说的原始形象就是尧舜,理想目标就是建立尧舜时期那样的社会。

这实际是在说,儒家学说就出自尧舜那里,只不过先祖是实践,而他们将先祖的实践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对此,《中庸》里面早有定论:“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姑且不论宪章文武,祖述不就是按照祖先的做法来说吗?按照哪个先祖的做法行事?尧舜!多么明确的判断,孔子阐述推崇的祖先不是别人,便是尧舜。

《中庸》一语中的,道出了孔子学说的家门。

孔孟之道同出一祖,穿越2000多年的岁月,承前启后,使尧舜的精神光芒照亮千秋!
通读《论语》、《孟子》,我们不难领悟儒学的源头就在尧舜,尤其是帝尧那里。

当然,这是就整体的感受而言,或者说,是概要的判断。

那么,能不能作进一步的梳理,弄清孔孟学说与尧舜的关系?自然可以。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先要对孔孟所代表的儒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孔子和孟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个时期被后世学者认定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各种文化思潮纷纷登场亮相,正所谓诸子百家啊!孔孟学说之所以能成为百家争鸣之中最强势的声音,延续至今,主要原因为三个方面。

其一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乃儒家之道统;修己安人,内圣而外王乃儒家之正统;设坛授徒,有教无类乃儒家之学统。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这“三统”的脉流去追寻儒学的源头。

先说道统。

儒家的道统如前所述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在孔孟之前,既不是仅有文武,更不是只有尧舜,为何他们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还是原来的观点,这里暂且不涉及周文王、周武王,只说尧舜。

要说尧舜,还离不开孔子在《论语·泰伯》中对尧的评价:“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唯有天最为高大,只有尧能效法天那高深莫测的法则,就这一点便令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

恰如《中庸》所说:“率性之谓道”,即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

尧正是遵循天性而行的先驱。

《尚书·尧典》记载:“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接下去更详细的记述了尧时期观天测时的情形:分别命令羲仲,住在东方的阳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别测定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恭敬地迎接太阳向南回来;命令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别落日,辨别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
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别观察太阳往北运行的情况。

根据他们观测到的情况,尧确定一年是三百六十六天,要用加闰月的办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而成一岁。

从《尚书》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尧时期观天测时,掌握了日月运行的规律,遵循天道行事,大为提高了农耕的效率。

因此,孔子才赞颂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纵览《论语》,通篇洋溢着一个“和”字,无论是“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还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的都是和。

和为贵,和为上,和为美,而孔子“和”的思想皆出自尧那里。

对此,《尚书·尧典》记载的更详细:“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黎民于变时雍。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圣王尧能够发扬才智美德,首先使家族亲密无间,和睦相处。

在家族和睦的基础上,明辨百官的善恶优劣,继而协调各部落与各部落联盟的关系。

这样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友好相处,和谐融洽。

后来继承尧位置的舜发扬这种精神,使社会继续和谐,才有了人们千秋颂扬的尧天舜日。

尧舜创造的和谐社会正是孔子,也是孟子终其一生苦苦追求的理想境界。

再说正统。

儒家的正统就是修己安人,内圣而外王。

也就明确指出,一个君王应该不断地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品格。

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其弟子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再到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无不体现着修炼身心、升华道德的思想。

这种思想自何处来?仍然能够从尧舜身上看见其精神光芒。

庄子笔下有段尧舜的对话,揭示了帝尧不凡的思想境界:“昔日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敢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之所以用心也。

”从尧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那些无人愿意教育的人也不傲慢,始终不渝地济困扶贫,哀悼死者;喜爱孩子,怜悯妇人。

他十分注重自我道德的修养,关爱天下的每一个人。

诚如《尧戒》所说:“战战栗栗,如履薄冰。

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他料理国事如同在薄冰上行走,战战兢兢的。

他告诫自己,人不会在大山上翻倒,时常会跌倒在小土堆上。

为了避免跌倒,防止闪失,他便在宫殿前设立了诽谤之木、敢谏之鼓,广泛听取众人意见,不断改进治世方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