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常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戏曲成熟繁荣期考点

中国古代文学戏曲成熟繁荣期考点

中国古代文学戏曲成熟繁荣期考点一、中国戏曲简史1、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2、先秦时期: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又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

3、唐朝: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唐朝经济高度发展,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繁荣昌盛。

唐玄宗对戏曲和其他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梨园原来是长安的一个地名,因为唐玄宗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

4、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5、元朝:戏曲的成熟期。

“杂剧”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6、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明朝中期,传奇逐渐发展起来,涌现了大量的剧作家和剧本,最显著的代表是汤显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现在仍然极受欢迎。

到了清初,出现了“南洪北孔”,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被称为“双璧”,是清传奇的杰出代表。

7、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八大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截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

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中国元素戏曲介绍

中国元素戏曲介绍

我国元素戏曲介绍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

作为我国的国粹,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下面将详细介绍我国元素戏曲。

一、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戏曲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祭祀仪式和宫廷舞蹈,经过演变和创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形式。

在唐代,戏曲逐渐成为民间娱乐活动,并通过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创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形成了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不同剧种。

二、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四个基本功。

其中,“唱”指的是演员用特定的唱腔进行歌唱,“念”指的是演员用念白的方式表达角色的心理活动,“做”指的是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塑造角色,“打”指的是演员的武打动作表演。

这四个基本功共同构成了戏曲表演的核心。

三、戏曲的剧种分类我国的戏曲有多个剧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京剧、豫剧、越剧和粤剧等。

京剧是我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以其丰富的表演技巧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于世。

豫剧是河南地区的特色剧种,以其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剧本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越剧则是浙江地区的传统剧种,以其细腻的表演风格和优美的唱腔而享誉海内外。

粤剧是广东地区的特色剧种,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而备受瞩目。

四、戏曲的音乐与舞蹈戏曲的音乐和舞蹈也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戏曲音乐以器乐伴奏和唱腔为主,旋律优美动人,情感丰富。

舞蹈则是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舞姿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五、戏曲的剧本与角色戏曲的剧本通常选取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故事或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改编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剧本。

剧中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等不同类型,每个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角色特点。

六、戏曲的服饰与道具戏曲的服饰和道具也是其重要的艺术元素之一。

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装,通过服饰的颜色、款式和配饰来展现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中国戏曲史》复习重点汇总

《中国戏曲史》复习重点汇总

《中国戏曲史》复习重点汇总中国戏曲史复重点汇总
1. 戏曲的定义和特点
-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统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戏曲的特点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脸谱化的角色表演等。

2. 中国戏曲的历史发展
- 中国戏曲起源于古代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经过不断发展演变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 戏曲的发展经历了元曲、明代传奇和清代评剧等不同阶段和流派。

3. 戏曲剧种与代表作品
- 中国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评剧等多种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代表作品。

- 京剧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白蛇传》等;豫剧的代表作品有《山河恋》、《相思树》等。

4. 戏曲角色与表演风格
- 戏曲中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四类,每个角色类型都有其特定的表演风格和技巧要求。

- 生角色以阳刚之气为特点,旦角色以阴柔之美为特点,净角色以活泼机智为特点,末角色以稳重幽默为特点。

5. 戏曲音乐与舞台美术
- 戏曲音乐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曲调、唱腔和音乐伴奏等。

不同戏曲剧种有不同的音乐风格。

- 戏曲舞台美术包括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通过精心设计增强戏曲表演的艺术效果。

6. 戏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戏曲艺术通过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以上是关于中国戏曲史的复习重点的汇总,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中国古代戏曲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戏曲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戏曲1.成熟的戏曲是以代言体的言语、动作、歌舞,来表演故事。

2.戏曲演出的特点是“有声必歌,无动不舞”。

——齐如山3.唐代歌舞剧:歌舞结合角抵打斗的情节小戏,如《踏摇娘》、《兰陵王入阵曲》4.唐代参军戏:由两个演员合演的一种滑稽小戏,内容以调笑为主,被调笑者叫参军,调笑者叫苍鹘。

5.戏曲成熟时间:宋金时期,十一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特指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

6.宋金戏曲成熟的条件:前代的戏剧遗产积累,当代所提供的重要条件,最根本的是由于宋金城市的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队伍迅速壮大,急剧增长的对文艺娱乐的社会需求所导致的艺术消费的商品化。

7.金院本与宋杂剧在性质上基本相同,其实就是宋杂剧在北方的遗留,两者只是时间不同。

8.元曲是一个既包括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即可用作二者的总称,也可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9.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被合称为元曲四大爱情剧。

10.五大历史剧:关汉卿的《单刀会》、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高文秀的《渑池会》。

11.元杂剧:是以金院本、诸宫调和宋代说话为三大主要渊源,同时吸收融汇了前代戏剧、曲艺等各种文学艺术的营养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戏曲。

12.曲律与诗词不同,采用中原音的新四声。

其特征是平分阴阳和入派三声,即平声化为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入声消失,所有入声字都流入平上去三声之中。

南戏则是平上去入。

13.科范,就是做与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简称科,除了徐渭所说的动作表演,在元剧中还有两种含义,一指规定的某种特殊的情感表演,二指某种特定的舞台音响效果。

14.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局内容,交代剧名。

15.元杂剧按类型分类:婚姻爱情剧、历史剧、公案剧、英雄传奇剧、社会问题剧、神仙道化剧。

16.关汉卿杂剧:仅记载66种,今存18种,按题材分为社会问题剧、爱情婚姻剧、历史剧三类。

中国戏曲文化知识简介

中国戏曲文化知识简介

中国戏曲文化知识简介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久远,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音乐舞蹈形式,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粤剧等多种剧种,各具特色。

其中,京剧被认为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精妙的表演技巧和丰富多彩的戏曲剧目而闻名于世。

戏曲表演以唱、念、做、打为主要形式,演员通过歌唱、做功、念白、舞蹈和打击乐器的组合,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情节。

戏曲的演唱方式富有变调、唱腔、特定的发音方法和各种音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音乐美感。

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非常注重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舞台布景的合理结合,强调人物形象的神态和动作上的精确把握。

同时,戏曲还注重地方文化的表达和传播,不同剧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并且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演变、道德观念和美学追求,还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戏曲文化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逢传统节日和喜庆活动,戏曲演出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文化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唱、念、做、打的组合,以特定的舞台动作和唱腔表达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传递情感和价值观念。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中国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作为表演艺术,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习俗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剧种与剧目,以及各种技术和表演方式。

一、发展历程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祭祀仪式。

到了唐代,戏剧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成为宫廷文化并吸收了宫廷诗歌和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基础。

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北京、秦腔、豫剧、昆曲和评剧等地方戏的剧种。

二、剧种与剧目1. 京剧京剧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粹。

它源自北京皇家宫廷戏曲,并融合了徽班、昆曲、秦腔、河南坠子等汉族戏的表演艺术。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依照唱腔、角色、剧情和音乐等特征,又可分为四大类:青衣、花旦、生、净。

京剧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霸王别姬》等。

2. 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昆曲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特别注重形体动作和腔调。

昆曲剧目以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为主要题材。

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汉宫秋》、《西施牵牛》等。

3. 豫剧豫剧是中国豫剧的代表之一,其发源于河南省中部地区。

豫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它的特点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作。

豫剧的主要剧目是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题材剧,如《洛阳才子》、《红灯记》、《沙家浜》等。

4. 秦腔秦腔是安徽、河南、陕西三地的地方戏剧。

秦腔的表演技巧特点是强调唱腔、技艺、舞蹈和动作的运用。

秦腔的主要题材是历史、传说和小说。

典型的秦腔剧目有《汉宫秋》、《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空城计》等。

三、技术和表演方式1. 脸谱脸谱是戏曲的重要特色之一。

它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性格,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戏曲角色。

脸谱的类型种类多样,如红脸、黑脸、青脸、白脸等。

中国古代戏曲史(简版)(编导艺考学习资料)

中国古代戏曲史(简版)(编导艺考学习资料)

第一章元曲概说一、名词解释1、戏曲:它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是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艺术等众体皆备的综合艺术。

2、戏剧:它是一种由演员通过说、唱、歌、舞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3、曲:可以歌唱的乐谱,具体讲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词、词余、乐府。

4、散曲:是宋金时期吸收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5、小令:原名叶儿,是文学上的一支曲或一首词,具体地说是独立的一支曲。

6、套数:和小令相对,是两组以上(不包括两组),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相邻而成的组曲。

(特点:有尾声,曲子只能在同一宫调中选用)7、带过曲:是由两组曲组成的曲子。

8、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形式形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它是一种综合艺术,吸收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被称为“第七艺术”。

9、曲词:是在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一般都本色自然而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一面有严格的韵律,一符合演唱的要求;一面又可以增句或加衬字,有利于比较自由地表情达意。

10、曲调:旧乐府音调的总称。

11、唱词:旦本戏,末本戏。

12、宾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13、科范:是剧本规定的主要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简称为“科”,如“把盏科”、“做眼泪科”、“调阵子科”、“内作起风科”等。

14、折:既是音乐组织的单元,又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单位。

15、楔子:是一折戏,放在一本戏的开头叫开场戏,放在中间叫过场戏(用来简单介绍人物和故事情节)。

16、角色: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类。

由于杂剧以正色为主角,形成“一角众脚”。

正末、正旦就分别成了末本和旦本的角色。

此外,视剧情的需要,还有净、副末、贴旦、搽旦、孤、卜儿、孛老、倈儿等。

中国传统戏曲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传统戏曲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传统戏曲的知识点总结一、发展历史中国传统戏曲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相传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祭祀活动。

在祭祀的过程中,人们用歌舞等形式来祈祷神灵,这些歌舞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中国戏曲的先声。

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戏曲形式主要是一种宗教活动,用以祭祀神灵。

中国戏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和艺术元素,并发展出各种不同的剧种和表演形式。

唐宋时期,戏曲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艺形式,它与宫廷中的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元明清时期,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在戏曲剧目、表演形式、音乐特点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戏曲在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人民的普遍喜爱。

近现代以来,中国戏曲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波折,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曾经一度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挑战。

但是,随着中国文化自信的增强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中国戏曲也逐渐得到了弘扬和振兴。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各级文化部门都加大了对戏曲的扶持力度,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和传承。

同时,中国戏曲也开始走向世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热爱。

二、表演形式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唱、念、做、打四种表演技巧。

唱是中国戏曲表演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中国戏曲的特色之一。

中国戏曲的唱腔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有高亢激越的,也有柔婉细腻的,还有刚健豪放的。

唱腔常常需要配以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增强戏曲的情感张力。

念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朗诵、吟诵等方式来表现戏曲剧情和人物性格等。

念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另一种重要技巧,它有时需要配以动作和音乐来协调表现戏曲的情节和人物。

做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另一种技巧,是通过动作和姿态来表现戏曲的情节和人物。

做是中国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增强戏曲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戏曲的内容和情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色行当
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
旦:女角,正旦,副旦,老旦,花旦,外旦
末:男角,正末,副末,冲末。净: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 扮女)
杂: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如卜儿指老 年妇女,孛老指老年男性,孤指官员,洁指和 尚,驾指皇帝等 。
“曲”、“白”、“科”
曲词
曲词是元杂剧的歌唱部分,杂剧曲词采用 的是曲牌体,即由一个个固定的曲调连缀的组 歌。杂剧剧曲是有严格要求的,一本四折,四 个套数,每个套数有一个固定的宫调。共九个 宫调,即所谓的“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 宫、钟吕宫、黄钟宫、正宫和大石调、双调、 越调、商调。
【离亭宴煞】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 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 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 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 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 的民间,时称永嘉杂剧。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 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 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 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 事。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 令”,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 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 声〕。如【双调】夜行船·秋思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 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蓑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 横断碑,不辨龙蛇。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
远)、郑(光祖)
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
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折、楔子和本
杂剧剧本一般一本四折,外加楔子。少数作品也 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
折,既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又是剧曲音 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
楔子,篇幅比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 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 介绍或交代,其 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则是 为了剧情的过渡或联络,与后来的过场戏相类。
一人主唱,一唱到底,一韵到底。一本戏限定由 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 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 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戏。
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 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 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 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 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清代 传奇的压卷之作,孔尚任的《桃花扇》
宾白 元杂剧中的道白。道白的样式很多,除了对
白、自白,还有“带云”(歌唱中的附带说 白)、背云(旁白)、内云(后台人员或角色 与台上角色的对话)等。
科范 元杂剧的科范有两种指义:一是动作表演,
而是规定某种特殊的情感表演,如“做哭科”, 二是指某种特定的舞台音响效果,如《窦娥冤》 中的“内做风科”。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
【落梅风】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儿硬将心似铁,空 辜负锦堂风月。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 休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名利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 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题目正名
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者四 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代剧名。一般取末 句作为全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 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
如《窦娥冤》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简名为《窦娥冤》
散曲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 单位。由一支曲子构成。如【越调】天净沙·秋 思
古代戏曲文化地位
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 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 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 形式。
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以元曲闻名于世,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两种。 元杂剧,是以金院本、诸宫调和宋代说话为三大主要 渊源,同时吸收融汇了前代戏剧、曲艺等各种文学艺 术的营养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戏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