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脑与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硬膜外隙:指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窄隙,内呈负压,含有脊神经根、椎内静脉丛、结缔组织等。
2.蛛网膜下隙:指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窄隙,隙内充满脑脊液3.血脑屏障:位于中枢神经系统血液与神经细胞之间的屏障性结构,包括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及其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毛细血管基膜和胶质膜。
血-脑屏障具有选择性的通透作用,可阻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
(二)填空题1.脑和脊髓的被膜由外向内由硬膜、蛛网膜和软膜组成。
2.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3.脑室包括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三)单项选择题1.大脑前动脉主要供应( C )A.大脑前面B.大脑背外侧面C.大脑内侧面D.大脑底面2.供应纹状体的动脉来源于( B )的中央支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椎动脉D.基底动脉3.脑脊液渗入血液经过的途径是( D )A.蛛网膜下隙B.上矢状窦C.正中孔D.蛛网膜粒(四)多项选择题1.参与大脑动脉环组成的是(ABDE )A.颈内动脉B.大脑前动脉C.大脑中动脉D.大脑后动脉E.前、后交通动脉2.脉络丛的组成包括(ADE )A.软脑膜B.蛛网膜C.硬脑膜D.室管膜上皮E.毛细血管(五)问答题1.试述脑脊液的产生部位与循环途径。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的脉络丛产生,其循环途径是:左、右侧脑室脉络丛→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蛛网膜下隙→上矢状窦→颈内静脉。
2.腰椎穿刺宜在何处进行,为什么?穿刺是进入的部位及依次经过的层次由哪些?腰椎穿刺宜选择在第3~4腰椎或第4~5腰椎间隙之间,因此处无神经组织,腰椎棘突间隙大,蛛网膜下隙扩大形成终池。
穿刺针刺入蛛网膜下隙,穿刺针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蛛网膜→蛛网膜下隙。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PPT课件

新技术、新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
显微成像技术
研究者们正在使用显微成像技术来观 察脑和脊髓被膜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其在神经系统中的 作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
计算模拟技术
研究者们正在使用计算模拟技术来模 拟脑脊液循环的动力学特征,以便更 好地预测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脑脊液循环的功能与作用
1 2
3
缓冲和保护
脑脊液可以缓冲脑组织和脊髓免受外力冲击,同时为脑和脊 髓提供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废物。
维持颅内压
脑脊液循环可以调节颅内压,保持颅内压的稳定,防止颅内 压过高或过低。
维持温度稳定
脑脊液循环可以调节体温,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来维持体温 的稳定。
03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 循环的疾病与治疗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和脊髓被膜血管的异常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 关,如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等。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的生理和药理研究
研究者们正在探索如何通过调节脑和脊髓被膜血管的生理功能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并取 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脑脊液循环的研究进展
脑脊液循环的动力学研究
研究者们正在研究脑脊液循环的动力学特征,包括脑脊液的生成、流动和吸收机制,以 更好地理解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脑脊液循环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
研究表明,脑脊液循环的异常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如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等。研 究者们正在探索如何通过调节脑脊液循环来治疗这些疾病。
脑脊液循环的生理和药理研究
脑被膜血管包括硬脑膜血管பைடு நூலகம் 蛛网膜血管和软脑膜血管。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_以及脑脊液循环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⒉脑蛛网膜:薄而透明,一般不伸入脑的沟、裂内。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充满脑 脊液,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通。此隙扩大处称 为蛛网膜下池。
蛛网膜颗粒
蛛网膜粒: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侧形成许多绒毛状 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脑脊液经这些蛛网膜粒渗入 上矢状窦内,回流入静脉。
功能:产生脑脊液
⒊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覆盖
于脑的表面并深入脑的沟裂内。
脉络丛:软脑 膜及其毛细血 管丛和室管膜 上皮一起突入 脑室而形成, 是产生脑脊液 的结构。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1.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 椎动脉: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
颈内静脉
脉络丛
脑脊液对中枢神经系 统起缓冲、保护、运 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 内压等作用。
四
若脑脊液 循环途径 发生阻塞, 可导致脑积水 和颅内压升高, 使脑组织 受压移位, 甚至形成脑疝 而危及生命.
309. 硬膜外隙内含有( )
A.终丝
B.马尾
C.脑脊液
D.脊神经根 E.以上均不正确
310. 硬脑膜形成的结构不包括( )
(一)脊髓的被膜
包裹于脊髓和脊神经根的硬膜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狭窄间隙, 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呈负 压,有脊神经根通过,向上不通颅腔。临床上在此 腔进行硬膜外麻醉。
临床上,可将药物注 入硬膜外隙,以阻滞 神经根的神经传导。 注入部位可在L3-L4 或L4-L5棘突间或者 在骶管裂孔、骶管进 行。
A.硬膜外隙 B.终池 C.小脑延髓池
D.上矢状窦 E. 海绵窦
314. 不参与大脑动脉环组成的是 ( )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动脉瘤
豆纹动脉 硬膜下血肿
脑血肿
动-静脉畸形
脑的静脉
脊髓的血管
脊髓的血管
颅底上面观察硬脑膜静脉窦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位置: 两侧蝶鞍,形似海绵
其内穿过的结构:
垂体
颈内动脉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V1 眼神经 V2 上颌神经
脑蛛网膜
蛛网膜粒
小脑延髓池穿刺
软脑膜
脑脊液循环(CSF)
功能:约150ml,对 CNS起缓冲、保护、运 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 压等作用
腰椎穿刺
脑的被膜
硬脑膜-由硬膜和颅骨骨膜融合而成。形成的特殊结构
有:①大脑镰、小脑幕、鞍隔;②硬脑膜静脉窦(见后)
脑蛛网膜 软脑膜
硬脑膜与颅盖骨
特点:
与颅盖骨结合 疏松,易于分 离,所以临床 易发生硬膜外 血肿
特殊结构1
大脑镰 小脑幕及幕切迹
特殊结构2 硬脑膜静脉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通过,临床硬膜外麻醉即将麻醉药注入此间隙,渗透过脊神经外膜 而阻滞脊神经的传导
蛛网膜下隙
位置:位于软膜与蛛网膜之 间的间隙,充满脑脊液(约 150ml),使脑和脊髓飘浮 其中
终池: 为最大的蛛网膜下隙, 位于脊髓圆锥(成人在L1, 小儿L3)与第二骶椎。其内 脑脊液中飘浮着脊神经根 丝组成的马尾。为临床腰 椎穿刺抽取脑脊液之处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颈内动脉:从颈动脉管进 入颅内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 出后穿过C6-C1橫突孔, 从枕骨大孔处入颅腔
脑底的动脉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后交通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 脊髓前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_以及脑脊液循环

EXIT
讲授内容
EXIT
讲授目标
EXIT
(一) 脑和脊髓的被膜
EXIT
脑和脊髓表面有3层被膜, 自外向内:
硬膜 :
厚而坚韧,位于外层
蛛网膜 :
薄而半透明,紧贴于硬膜内面
软膜 :
薄深而 入富 其含 沟血 裂管中,紧贴脑和脊髓的表面,并
脊髓
脑
硬膜 蛛网膜
软膜
蛛网膜下隙
功能:对脑和脊髓有支持、保护和营养的作用. EXIT
(一)脊髓的被膜
包裹于脊髓和脊神经根的硬膜
EXIT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狭窄间隙, 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呈负 压,有脊神经根通过,向上不通颅腔。临床上在此 腔进行硬膜外麻醉。
临床上,可将药物注 入硬膜外隙,以阻滞 神经根的神经传导。 注或入L4部-L位5棘可突在间L或3-L者4 在骶管裂孔、骶管进 行。
脑脊液对中枢神经系 统起缓冲、保护、运 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 内压等作用。
EXIT
EXIT
四
EXIT
EXIT
若脑脊液 循环途径 发生阻塞, 可导致脑积水 和颅内压升高, 使脑组织 受压移位, 甚至形成脑疝 而危及生命.
EXIT
309. 硬膜外隙内含有( )
A.终丝
B.马尾
C.脑脊液
D.脊神经根 E.以上均不正确
EXIT
硬脑膜形成物:
①大脑镰:镰刀形, 伸入大脑纵裂内。 ②小脑幕:新月形,伸 入大脑横裂中,小脑幕 前内侧缘游离形成幕切 迹(小脑幕切迹)。 ③小脑镰:小脑幕下面正中伸入两小脑半球 之间。
EXIT
EXIT
大脑镰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median and two lateral apertures 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
subarachnoid space 蛛网膜下隙
arachnoid granulations 蛛网膜粒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上矢状窦
Vein 静脉
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 circle of Willis ) 大脑动脉环
Blockage
Area of oxygendeprives brain
Thrombus
Plaqu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Lenticulostriate arteries
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皮质支: 中央支: 大脑中动脉 豆纹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 后交通动脉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颈内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2、形成结构: 1)四个隔幕 Cerebral falx 大脑镰 Tentorium of cerebellum 小脑幕 Cerebellar falx 小脑镰 Diaphragma sellae 鞍隔
2)Sinuses of dura mater 硬脑膜窦 窦壁无平滑肌、内衬内皮、 无瓣膜 、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上矢状窦 Inferior sagittal sinus 下矢状窦 Straight sinus 直窦 Confluence of sinus 窦汇
01
02
03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人体解剖学)

(一)硬脑膜 厚而韧,由两层构成。 外层即颅骨内面骨膜,故颅内无硬膜外隙 内层与硬脊膜相当,较外层坚厚,但血管少
特点:与颅盖骨结合较松,仅在颅缝处紧密相连 与颅底骨结合紧密
(6)岩上窦:连接海绵窦与横窦末端 (7)岩下窦:连接海绵窦与颈内静脉 (8)基底静脉丛:位于枕骨斜坡上,由数条静脉构成
硬脑膜窦血流方向如下: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
(二)脑蛛网膜 薄而半透明的结缔组织膜,有光泽,无血管和神经;包 绕整个脑,但不深入脑沟内,仅在大脑纵裂和大脑横裂 处随大脑镰和小脑幕伸入裂内。
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 和较大的血管 蛛网膜下池:小脑延髓池、 脚间池、桥池、交叉池、 四叠体池等。 蛛网膜粒:
蛛
(三)软脑膜
网
富含血管,紧贴脑的
膜 粒
表面,并伸入沟裂深
模
部。
式
脉络组织:
图
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的主要结构。
(一)脑的动脉 来源与分布: 颈内动脉:大脑半球前2/3
和部分间脑。 椎-基底动脉:大脑半球后
下端:达S2骶椎平面 ②硬膜外隙:内含疏松结缔组 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 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③特点:不与颅内相通,
略呈负压。 ④意义:硬膜外麻醉
(二)脊髓蛛网膜 ①附着:紧贴硬脊膜内
向上与脑蛛网膜相续 向下达第2骶椎平面 ②蛛网膜下隙: ③终池: ④意义:“腰椎穿刺”
(三)软脊膜 ①位置:紧贴脊髓表面 ②齿状韧带: ③作用:固定、防止震 荡和突然移位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中脑水管 第 四 脑 室 正中孔 小脑延髓池→蛛网膜下隙 汇同第四脑室产生的 外侧孔
→蛛网膜粒→上矢状窦→颈内静脉 四、作用:1.可缓冲震动、分散压力、保护脑和脊髓;
2.带走代谢产物; 3.调整颅内压。 五、临床运用:
脊髓的血管
1.动脉:
脊髓前动脉(2条):沿前正中裂下行
(1)椎动脉
脊髓后动脉:沿后外侧沟走行
(2)节段性动脉:
颈升动脉
肋间后动脉
脊髓支
伴脊神经入椎管、与
腰动脉
脊髓前、后动脉吻合
危险区:在脊髓的T1-4、L1处是上述动脉吻合的过渡带,若 脊髓支供血阻断,可发生脊髓的横断性缺血坏死。
2.静脉:多与动脉伴行, 回收静脉血注入硬膜外 隙的椎内静脉,再转入 椎外静脉丛返回心。
括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及语言中枢。 中央支:供应尾、豆状核、内囊膝、后肢上部、背侧丘脑。 注:在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的病人,中央支的动脉容易破裂(故有
“出血动脉”之称),可致脑溢血(“中风”)、而产生重要机能
障碍。
③脉络丛前动脉:沿视束腹侧入侧脑室下角,参与其脉络丛的
形成,发出分支营养纹状体、内囊。
过,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 神经、上颌神经通过。 ⑧岩上、下窦:
硬脑膜窦的血流方向: 颅顶的导静脉
↑↓ 上矢状窦
颅外静脉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岩上窦
海绵窦 →
↑↓
岩下窦
眼静脉
面静脉
2.脑蛛网膜(cerrebral arachnoid mater):
薄而透明,无血管、神经,包绕整个脑,但不入脑沟内, 有蛛网膜下隙。该隙在某些部位较宽大——蛛网膜下池(如小 脑与延髓间的——小脑延髓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果体Pineal body 位于上丘脑缰连合的后上方。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六、胰岛
。
位于胰腺实质内。
七、胸腺
位于胸骨柄后方,上纵隔的前 部。
八、生殖腺
位于睾丸的间质细胞;位于 卵巢的卵泡壁的细胞。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小结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思考题
1. 脑和脊髓的被膜由外向内有哪几层? 2.大脑动脉环由哪些动脉组成?有何意义? 3.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循环途径。 4.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和腰椎穿刺在解剖 上有何不同? 5.试述甲状腺的位置、分叶及被膜 。
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 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硬膜外隙的位置和蛛网膜下隙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2、掌握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及交通。 3、掌握颈内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分布。 4、掌握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行径、大脑后动脉的分布范围。 5、掌握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及机能意义。 6、掌握脑室系统的组成、各脑室的位置与联通概况。 7、掌握脑脊液的产生和偱环途径。 8、了解内分泌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念。 9、掌握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肾上腺、松果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二)脑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小脑延髓池、蛛网膜粒 软脑膜cerebral pia mater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的动脉 1、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4段:颈部、岩部、海绵
窦部和前床突上部。 分支: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2.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1)脊髓前、后动脉 (2)小脑下后动脉
基底动脉(basial artery) (1)小脑下前动脉 (2)迷路动脉 (3)脑桥动脉 (4)小脑上动脉 (5)大脑后动脉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大脑后动脉 皮质支分布于颞叶的内侧面、底
面及枕叶:中央支供应背侧丘脑等。
The Endocrine System
垂体 甲状腺 甲状旁腺 肾上腺 胰岛 松果体 胸腺 性腺等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一、垂体 Hypophysis
垂体位于垂体窝内, 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 体两部分。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甲状腺Thyroid gland
形态和位置:
呈“H”形。 甲状腺侧叶位于喉下 部与气管上部的侧面, 上达甲状软骨中部,下 至第6气管软骨环,后方 平对5-7颈椎高度。甲状 腺峡部位于第2-4气管软 骨环前方。
(1)大脑前动脉 (2)大脑中动脉 (3)脉络丛前动脉 (4)后交通动脉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大脑前动脉
皮质支分布于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额叶的底 面的一部分和额、顶两叶上外侧面的上部;中央支 供应尾、豆状核前部和内囊前肢。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大脑中动脉
皮质支分布于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大部分和岛叶; 中央支:豆纹动脉又称出血动脉(脑溢血)。供应 尾、豆状核前部和内囊膝和后肢前部。
体的形态和位置。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自 外向内,分为三层:
硬 膜dura mater 蛛网膜arachnoid mater 软 膜pia mater
功能:起保护、支持脑 和脊髓的作用。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一、脊髓的被膜
(一)硬脊膜
spinal dura mater
(二) 脊髓蛛网膜
spinal arachnoid mater
(三) 软脊膜
spinal pia mater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硬膜外隙 蛛网膜下隙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临床应用: 硬膜外隙----硬膜外麻醉 蛛网膜下隙----腰椎穿刺
(抽取脑脊液或腰椎麻醉) 腰3、4或4、5腰椎间隙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二、脑的被膜
硬脑膜
Cerebral dura mater
蛛网膜
Cerebral arachnoid mater
软脑膜cerebral pia mater
(一)硬脑膜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硬脑膜的形成物:
1 .大脑镰 2.小脑幕
小脑幕切迹疝 3.小脑镰 4.鞍隔
硬脑膜窦有: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岩上窦、岩下窦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大脑动脉环
(Willis环):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起始段 颈内动脉末端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二)脑的静脉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二.脊髓的血管
脊髓的动脉: 1.椎动脉发出
脊髓前动脉 脊髓后动脉 2.节段性动脉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脊髓的静脉通过脊髓前、后静脉注入硬膜 外隙的椎内静脉丛。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cerebral spinal fluid (CSF)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左、右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脊髓中央管
正中孔、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硬脑膜窦
颈内静脉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发生阻塞可引起脑 积水导致颅内压升高。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第二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脑和脊髓被膜、us
位置 交通 穿行结构
颈内动脉 展神经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 上颌神经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海绵窦的交通:向前、向下、向后、向两侧 感染症状:神经痛、眼肌瘫痪、眼睑下垂等。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硬脑膜窦内血液流向: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甲状旁腺 Parathyroid gland
上甲状旁腺在甲状 腺侧叶后缘上、中1/3交 界处;下甲状旁腺多位 于甲状腺侧叶后缘近下 端的甲状腺下动脉处。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肾上腺 Suprarenal gland
位于左、右肾的上方。 在肾筋膜内,左侧者近 似半月形, 右侧者呈 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