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环境化学污染及其人体健康的关系02
浅谈环境卫生与人类健康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 获得了食品及生活资料供应的多样 性和稳定性,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条件,创造 更加舒适方便、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生 活环境。 另一方面 造成了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耗竭等 环境问题。
特别是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生产力迅猛发 展,人类的活动达到了可以对环境产生全 球性影响的程度。 环境问题反过来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威胁 和危害,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是人 类始料未及的。
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主要由 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物 (HC)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下,经过 一系列化学反应所形成的,其成分包括臭 氧、过氧酰基硝酸酯(PANS)和醛类等复 杂化合物。光化学烟雾是一种带有刺激性 的棕红色烟雾,长期吸入会引起咳嗽和气 喘,浓度达50ppm时,人将有死亡危险。 世界上首例光化学污染于1943年发生于美 国洛杉矶市。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维系生物种群间物质 和能量流的 渠道和纽带。
食物链
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 三种生物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 链关系称为食物链(food chain)。而各种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又彼此交错构成食物 网。 食物链(网)概念的重要性揭示了环境中 有毒污染物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
生物放大作用 重金属毒物和某些难降解的毒物, 随着食物链的延长,使处于高位级的生物体内 的浓度比处于低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 多加大,这种情况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蓄积作用 一种生物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 于其排出量,随着生物生命过程的延长,该物 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称为生物蓄积 作用。 生物浓缩作用 某种生物摄取环境中的某些物质 或化学元素后,在生物体内的某个部位或器官 逐步浓缩起来,使其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原有 的浓度,称为生物浓缩作用。
《预防医学》课件——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

环境与健康概述
(一)迁移作用: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富集、 扩散或消失的过程。
例如,空气中的污染物可经降水而进入土壤或河流,地面上 的污染物可以通过雨水冲刷进入河流和渗入地下,也可被植 物根系吸收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等。
环境与健康概述
(二)生物转化: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在相应酶系统催化作用下的 代谢过程。
湖水(DDT浓度0.00005mg/L)
有些污染物可沿着食物链逐级转 移,且浓度逐级提高,称为生物 放大作用。
通过藻类进入鱼类
通过鱼类进入水鸟 (体内DDT浓度可达77.5mg/L)
人捕食鱼或水鸟可摄入高浓度DDT 危害机体
环境与健康概述
(四)自净作用:少量的污染物一时性进入环境,通过物理、化学、 生物学因素作用达到自然净化,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环境的这种 功能称为自净作用。
1.
:长期吸入游离的二氧化
硅粉尘引起的硅肺,长期接触铅、汞等有害
物质引起的职业中毒等。
硅肺
环境与健康概述
例如,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农药残留都可污染空气、水、食物和土壤, 危害人体健康。
环境与健康概述
2.生活性污染:生活垃圾、粪便、生活 污水以及医院废弃物等,如未经处理或 处理不当都可污染空气、水、土壤和食 物,并滋生蚊蝇,传播疾病。
例如,生活炉灶燃煤可造成一氧化碳、烟尘 等,以及吸烟。
预防医学
Preventive Medicine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环境污染的危害、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 类别及其临床表现、防治措施。 2.熟悉环境的概念与分类、环境污染物的种类与来源、 环境污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3.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概念。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环境污染物对机体健康能否造成危害以及危害的程度,受到许多条件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剂量、作用时间、环境条件、健康状况和易感性特征等。
(一)污染物的理化性质1.化学结构;2.物理特性(二)剂量或强度1.有害元素和非必需元素这些元素因环境污染而进入人体的剂量超过一定程度时可引起异常反应,甚至进一步发展成疾病,对于这类元素主要是研究制订其最高容许量的问题,如环境中的最高容许浓度。
2.必需元素这种元素的剂量-反应关系较为更杂,一方面环境中这种必需元素的含量过少,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时,会使人体的某些功能发生障碍形成一系列病理变化;另一方面,如果环境中这种元素的含量过多,也会引起程度不同的中毒性病变。
因此,对于这类元素不仅要研究和制订环境中最高容许浓度,而且要研究和制订最低供应量的问题。
(三)作用时间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量受摄入量、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四)健康效应谱与敏感人群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人群健康效应,由人体负荷增加到患病、死亡这样一个金字塔的人群健康效应谱所组成,如下图。
图: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金字塔形分布从人群健康效应谱上可以看到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是存在差异的。
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呈现出轻度的生理负荷增加和代偿功能状态,但仍有少数人处于病理性变化,即疾病状态甚至出现死亡。
通常把这类易受环境损伤的人群称为敏感人群(易感人群)。
机体对环境有害因素的反应与人的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状态、遗传因素等有关,有些还与性别、年龄有关。
在多起急性环境污染事件中,老、幼、病人出现病理性改变,症状加重,甚至死亡的人数比普通人群多,如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期间,年龄在45岁以上的居民死亡人数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婴儿死亡数比平时也增加了1倍,在4000名死亡者中,80%名以上患有心脏或呼吸系统病患。
应当注意,在任何居民集团中都有高敏感人群,而且医`学教育网整理所有的健康人,在其一生的不同年龄段,不同环境条件下,都有某一时间处于高危险或高敏感状态的可能。
环境卫生学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二)微量元素与疾病
微量元素的生物效应表明了它在维持正常人 体功能和健康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生 物学效应的两重性,特别是那些安全范围较小 的微量元素,人体摄入量过低或过高都会产生 危害(砷、氟、碘所致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将在其他章节讲述)。人体内微量元素不足或 缺乏,不仅与摄入量多少有关,而且与机体的 先天性代谢功能异常也有关。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原因:
• 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行为等 • 遗传因素:
环境应答基因 (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
环境基因组计划 ( environment genome project)
共10类:
1.DNA修复基因; 2.毒物代谢酶基因; 3.激素代谢酶基因; 4.受体基因; 5.细胞周期基因; 6.信号传递基因; 7.介导免疫和感染反应基因 8.介导营养因素基因; 9.参与氧化过程的基因; 10 细胞内药物敏感基因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环境中的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 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中 的浓度。即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 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 这称为生物放大作用。如果与环境中的浓度 相比,这种生物放大作用可达千倍、万倍, 从而损害人类的健康。世界上已经确认的环 境公害病:水俣病、痛痛病都与食物链的生 物放大作用有关。
(二) 肿瘤的多阶段和多因素发病机制:
1. 致癌过程的多阶段:
引发(initiation)阶段:是化学物通过诱变,使原 癌基因(proto-oncogen)活化或使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失活,使体细胞具有发展成肿瘤潜 能的启动细胞(initiated cell)的过程。
城市空气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S15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城市空气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张金跃 刘琳 闫显荣(北京市观象台,北京,100176)摘要目前, 以城市为中心的空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空气环境的好坏与人们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它的安全尤为重要。
为此,本文从空气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入手,分析了北京市空气污染的状况,及空气污染所造成的人体健康影响。
因此,北京要建立生态城市,则必须要加强空气污染的治理。
关键词:空气污染,生存环境,人体健康。
1. 空气污染对环境的危害近年来,空气污染的问题已经不仅是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一些城市较为严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逐步加快。
而城市化的过程中所伴随的环境污染也逐步加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的也因此受到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曾作出的估计,在每年,全世界由于空气污染而死亡的人数达到270万,其中,城市占33%。
对空气污染的控制已成为一个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空气污染一直是一个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空气污染物中,较为多见的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总悬浮颗粒( TSP)、PM2.5等,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谢绍东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根据现有的技术检测,直径还不到2.5微米,比人的头发丝1/20还细的PM2.5,包含的有机物可达200多种。
其包含的有害物化学成分种类之多却能吓人一跳。
PM2.5超标是很可怕,这是因为人体的呼吸道结构决定的,呼吸从鼻孔、口腔到大气道、气管到支气管,这样一个流通过程中,人体有一道非常重要的免疫结构。
就是因为这些气道内侧壁上有纤毛,对于大的颗粒物能够挡出去,挡出去时可能觉得嗓子眼吸入这个东西不舒服,咳嗽两下就出去了,“但是PM2.5的颗粒太细小了,咳不出去,所以很容易吸到肺里面,在肺里跟血液交换氧气,进到人体的血液里面,使肺泡失去正常的功能。
”杨跃教授说,“我们吸入的微小颗粒里带着各种各样的化学成份,不管是一些惰性气体,还是一些重金属离子,这些化学成份进入人体以后,可能导致一些器官多种疾病,甚至是肿瘤。
室内氡的主要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室内氡的主要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摘要:简要介绍了氡的发现及其基本性质;重点讨论了氡及其子体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室内氡的主要来源;并给出相关防护措施。
旨在引起人们对室内氡的重视,引导人们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室内氡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室内氡、放射性、危害、来源、防护在1895年和1898年先后发现X射线和镭之前,人类只受到天然本底辐射的照射。
而随着人类对放射性核素及石料建材等的大量使用,人类受到越来越多的辐射照射。
这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而作为普通公众,所受到的辐射主要来源是天然辐射及医疗检查和核事故等带来的人工辐射。
医疗检查和核事故带来的人工辐射在大多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也就无法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这一部分辐射。
据统计,天然辐射对公众的年有效剂量约为2.4mSv。
其中氡及其子体所带来的辐射约为1.3mSv,来自土壤和岩石的辐射约0.46mSv,来自宇宙射线约为0.39mSv等。
由此可见,人体接受到的天然辐射中,来自氡及其子体部分占了一半左右。
而又有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室内氡的含量要远远高于室外,而且人的一生有约2/3的时间在室内。
因而室内氡对人体带来的辐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而室内氡的含量又是在一定范围内可控的。
因此,了解室内氡的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必要的防护措施是有其必要性的。
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什么是氡,以及它的一些基本性质。
气态氡是无色无味的惰性气体,原子序数为86,属重元素;其化学性质不活泼,易溶于水、油脂和煤油中。
同时氡的吸附能力较强,可被松散多孔的物质吸收,此特点可使室内氡的辐射水平有所增加。
氡是地壳中放射性铀、镭和钍的蜕变产物,是一种稀有气体,因此地壳中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岩石总是不断地向四周扩散氡气,使空气中和地下水中多多少少含有一些氡气。
氡是1900年由道恩(F.E.Dorn)在德国发现的。
氡最初发现时被称为“镭射气”,第二年艾尔斯特(Elster)和克瑞太尔(Creitel)首次对大气中氡进行测量后指出,“镭射气”在大气中普遍存在,为其组成部分。
第一章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3学时)

动物青蛙畸变
人类畸变
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环境毒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
2)化学物作为致敏远引起机体变 态反应
3)少数环境化学物可引起自身免 疫反应
7. 干扰内分泌功能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 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亚) 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
(四)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讲课内容:
环境污染及其来源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自净 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污染及其来源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 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 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 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 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皮脂腺; 2. 既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的物质易通过
皮肤吸收:有机磷农药、汞、砷; 3. 皮肤被破损时,易从皮肤吸收; 4. 吸收的毒物不经肝解毒,直接进入体
循环。
(二)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贮存
1. 分布
污染物
血浆蛋白结合
器官组织
分布特点:
1. 分布不均匀,某种毒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 选择性的亲和力。
(一)吸收: 2. 消化道
特点: 1. 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经消化道吸收; 2. 主要吸收部位为小肠,因为吸收面积大; 3. 不同pH物质在消化道吸收不同部位吸收
程度不同; 4. 某些化学物进入消化道后形成新的化学
物质,改变其毒性。
(一)吸收: 3. 皮肤
特点: 1. 经皮吸收途径:①表皮②毛囊、汗腺、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体健康

如在个体成年期并进入功能表达阶段后才会显现 出来。这种迟发性毒性效应的典型例证就是已烯 雌酚引起的子代青春期发作的阴道腺癌。
环境暴露的不稳定性和人群的遗传学基础差 异,给环境暴露与生殖发育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 的确证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也有一定数量的研 究结果与上述结论不一致。但是已有的资料在很 大程度上支持环境污染与人类和野生动物生殖发 育障碍密切相关,并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环境因素或外源性因子导致的疾病,
X-染色体(左)Y-染色体(右)×13,000倍
案例1-2续1
不孕夫妻寻究:男性生殖障碍 引发全球轰动
结婚后希望生个孩子,几乎是每对年轻夫 妻的梦想,然而,并非每个家庭都能如愿。 今年38岁的布罗迪在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当职 员,1998年他与科尔·卡琳结婚,多年没有怀 孕。布罗迪和卡琳十分苦恼,2003年11月的 一天,他们到一家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任何 病因,医生建议他们去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 检查。可他们来到该医院检查后,医生还是
一般需要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毒性.毒理研 究)和临床学三者共同确证才能最后认定,最好 还要有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认证,从基因遗传学上 进行解释与阐明。 2. 外源性化学物质对性腺轴系统的干扰效应:
当前,, 以及对松果体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功能的影响。在正常情 况下,男女性的性腺功能调节方式各有不同,女 性的性腺功能调节由于有月经和妊娠等生理现象 参与,因此调节的机制和过程更为复杂。
马克威尔博士从2008年3月开始,将3对实 验鼠的雄性鼠食物里分别掺入不同程度的有机 氯农药成分,一年后,那只每日摄入3毫克有机 氯农药的实验鼠的Y 染色体己经缩短了五千分 之一;如果按这样的量继续摄入,五千年后雄 鼠将不能使它的伴侣怀孕。如果按照现在这样 的环境,每一代人的男性Y染色体缩短千分之 一,那么是五千代人,也就是12.5万年后, 男性染色体将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内环境化学污染及其人体健康的危害
一、有害气体之一:一氧化碳(CO)
CO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与空气相当,不溶于水。室内环境中的
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人群吸烟、取暖设备及厨房。各种燃料如煤气、石油气、煤等不完全燃
烧时大量产生CO。轻、中度中毒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心悸、恶心、四肢乏力、甚至昏
迷,但昏迷持续时间短,经脱离现场进行抢救,可较快苏醒、一般无明显并发症。重度中毒
者可达深昏迷状态,往往出现牙关紧闭、强直性全身痉挛、大小便失禁。部分患者可并发脑
水肿、肺水肿、严重的心肌损害、休克、呼吸衰竭等。
二、有害气体之二:二氧化硫(SO2)
SO2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臭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其
水溶液叫做亚硫酸,显酸性。它主要来自燃煤炉灶,在有煤气和石油气的居民户。在采暖季
节,室内二氧化硫含量会比外环境高30%甚至更多。它对人体的直接危害是强烈刺激呼吸
道、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时还会使人死亡。含有SO2的空气不仅对人类及动植物有毒害,
还会腐蚀金属制品,损坏油漆颜料,织物和皮革等。长期接触二氧化硫的人,一方面出现上
呼吸道支气管平滑肌反射性收缩,呼吸阻力增加,呼吸功能衰落;另一方面,粘膜受损,分
泌物增多变稠,纤毛运动受阻,免疫功能减弱,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
如慢性鼻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等。此外,长期接触二氧化硫对大脑皮
质机能会产生不良影响,使大脑劳动能力下降,不利于儿童智力发育。
三、室内环境中氮氧化物的污染
通常人们所指的氮氧化物是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氮氧化物难溶于水,一氧化
氮在空气中很容易转化为二氧化氮。室内环境中氮氧化物主要是由于烹饪和取暖过程中燃料
的燃烧,此外吸烟时也可产生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易于侵入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和肺泡,当时可无明显症状或有眼及上呼吸道刺
激症状,如咽部不适、干咳等。常经6~7小时潜伏期后出现迟发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
综合征。此外,氮氧化物还可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危害作用。
四、室内环境中氨(NH3)的污染
氨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特别是在冬季施工过程中,在混凝土墙体
中加入尿素和氨水为主要原料的混凝土防冻剂,家具涂饰时使用添加剂和增白剂大部分都用
氨水。这些含有大量氨类物质的外加剂在墙体中随着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
氨气,从墙体中缓慢释放出来,造成室内空气中氨的浓度大量增加。
氨对人的眼、鼻、喉等黏膜有刺激作用,常附着在皮肤黏膜和眼结膜上,从而产生刺激
和炎症,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它对接触的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短期内吸入大量
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乏力等,严
重都可发生肺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浓度过高时除腐蚀作
用外,还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
五、室内环境中甲醛(HCHO)的污染
甲醛主要是来自室内本身的污染。室内游离甲醛的主要来源有五个方面,一是用作室内
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二是广泛使用的以甲醛为主
要成分的脲醛树脂等水性胶粘剂;三是对建筑装修材料进行防火、防腐、防虫处理所使用的
各种阻燃剂、防水剂、防腐剂、防虫剂等水性处理剂;四是来自含有甲醛成分并有可能向外
界散发的其它各类装饰材料,如壁纸、化纤地毯、地板衬垫、泡沫塑料、水性油漆和涂料等。
五是甲醛还可来自化妆品、清洁剂、杀虫剂、消毒剂、防腐剂、燃料及烟叶的不完全燃烧等。
甲醛的释放期长达3至15年,装修后一两年内甲醛不可能完全挥发掉,从而导致了室
内有害气体超标。甲醛为较高毒性的物质,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甲醛高居第二
位。甲醛还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
致突变物之一。它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黏膜等,最终造成免疫功能异常、肝肺损伤及神经中枢
系统受到影响,而且还能致使胎儿畸形。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女性
月经紊乱、妊娠综合症,引起新生儿体质降低、染色体异常、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
智力下降,可能引起鼻腔、口腔、鼻咽、咽喉、皮肤和消化道的癌症。高浓度甲醛对神经系
统、免疫系统、肝脏等都有毒害。在所有接触者中,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就
更大。
六、室内环境中氡的污染(Rn)
氡是由镭衰变产生的自然界唯一的天然放射性稀有气体,没有颜色,也没有任何气味。
由地下土壤和建筑物中石材、地砖、瓷砖中的放射性物质释放出氡这是一种致癌和危害生育
系统的成分,是最近几年进行室内监测发现的最惊人的污染物。
常温下氡及子体在空气中能形成放射性气溶胶而污染空气,易被呼吸系统截留,并在肺
部不断累积而诱发肺癌。科学研究表明,氡对人体的辐射伤害占人体一生中所受到的全部辐
射伤害的55%以上,其诱发肺癌的潜伏期大多都在15年以上,氡是导致人类肺癌的第一大
“杀手”,是除吸烟以外引起肺癌的第二大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列为使人致癌的18种物
质之一。
美国国家环保署调查,美国每年有14000人的死亡与氡污染有关。与其他有毒气体不
同的是,氡看不见,嗅不到,即使在氡浓度很高的环境里,人们对它也毫无感觉。然而氡对
人体的危害却是终身的,它是导致肺癌的第二大因素。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因氡致癌5
万例,远超过艾滋病患者的人数。
七、室内环境中笑面虎——苯的污染
苯是一种对人体造血系统有特异亲和力的毒物,存在于各种涂料和溶剂中,因芳香气
味而不易引起人们警觉、回避,有“笑面虎”之称。它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可表现为血液中白细
胞、红细胞、血小板数量下降而引起的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情况可致白血病(俗称
血癌)等肿瘤性疾病。目前国家有关规定不能在民用涂料和溶剂中掺加苯的成分。但由于苯
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价廉的特点,一些无知小厂和不法商人还是在使用。在新装修的居室
中,也常常能测到苯的存在。
八、室内环境中冷面刀——二异甲苯氰酸脂
甲苯氰酸脂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在多种涂料、塑料、绝缘性材料中都有此成分。
此化学物是低毒性物质,只在浓度较高时有眼、鼻粘膜和咽部干痛、咳嗽等刺激症状。但是,
现今研究发现,这一化学物是引起人们发生哮喘和其他过敏性疾病的重要元凶。原有过敏体
质的人,接触了这种物质,可以促使哮喘频频发生,久治不愈;从未有哮喘疾病的人,因反
复接触可诱发哮喘,或在其他因素如动物毛尘(家庭宠物)、植物尘埃等协同作用下,也可发
生哮喘性疾病和肺部疾患,尤其是分析近年来小儿哮喘病和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发病原因,与
这种无形“杀手”关系密切,但至今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九、结束语
以上污染源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不久前,中国标准化协会公布的一份调查
让我们触目惊心:室内空气污染程度高出室外5至10倍,近70%的疾病根源于室内空气污
染。由于室内环境的恶化,我国的肺癌发病率以每年26.9%的惊人速度递增;80%的白血
病发病率与室内空气污染有直接关系;因装修污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导致重大疾病的儿童
约有210万名……这些数字为室内环境污染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