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 用
三民主义历史意义

三民主义历史意义三民主义内容:三民主义(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
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组成。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它为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三民主义历史意义: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
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不仅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其含义宏远、思想深邃,直到当下仍然对中国的民主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民主义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而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民主义指导同盟会和国民党先后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影响。
三民主义的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孙中山还以旧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1、公开提出以武装斗争的手段来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明确提出反对满族贵族的民族压迫,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民主革命精神。
2、推翻封建专制王朝后要建立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前途与方向。
3、土地纲领也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强烈革命愿望。
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是什么?

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是什么?
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存在密切的关系。
同盟会是孙中山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的革命团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革命政治组织之一。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孙中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思想密切相关。
孙中山在同盟会的宣言和纲领中提出了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兴亡之机,三民主义为万民之利所系”。
三民主义包括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这三个核心概念。
在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孙中山强调了反对外国侵略和推翻满清政府的重要性,旨在实现民族独立。
他主张推行民主政治,倡导人民的参政权和政治权利,通过民主制度来实现政治改革。
此外,孙中山还提出了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的目标,包括推动农民权益的保护,改善工人待遇,提供教育和卫生保健等。
可以说,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根据三民主义的理念而制定的。
孙中山将三民主义作为同盟会的指导思想,并将其用作推动革命并建立新中国的纲领。
同盟会不仅是一个政治组织,也是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推动者和实践者。
三民主义为同盟会的革命活动提供了政治理念和行动指南,并在中国的革命历程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民主义(全)

材料三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逐满人 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 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 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 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 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全集》 认识: ◆反封建
◆不明确反帝 ◆是三民主义的前提
在一般人心目中,一旦靼虏驱除,中华 恢复,则其它一切枝节问题似乎均可迎刃而 解……所以武昌城内一声炮响,举国风从。
认识: ◆三民主义的核心,政治革命的根本
◆解决夺取政权、建立政权问题
◆三民主义中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口号
民生主义
材料一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 幸福古代所不能及的,然而试看各国的现 象……统计上,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 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 极少,贫者极多……这真是前车之鉴,将来中 国要到这步田地,再去讲民生主义,已经迟 了。”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 演说(1906年12月2日)
材料一 “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 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 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既在于此事。”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 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上的讲演
材料二 “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 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 而民愈不聊生矣!”
——பைடு நூலகம்918年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
(2)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 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孙文之幸运和伟大之处,便是他居然能 两度掌握时代主题,从而领导了中国近代化 运动中两个极重要的阶段——那个面向欧美 的“辛亥革命”和面向苏联的“联俄联共”。 ——唐德纲《晚清七十年》
中山名言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三民主义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孙中山还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指定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善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款外债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 根据材料分析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孙中山听到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他给列宁发去了贺电。贺电中说:“中国革命党对于贵国革命党之艰苦卓绝的奋斗,表示极大的敬意;而且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当时,社会主义的苏俄正处在帝国主义四面包围的危机时刻,列宁最早收到这份充满深情厚意的电报,十分兴奋,他认为“这是东方的光明来了”。
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前一个革命阶段中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亚洲许多实行民族独立、民主革命的国家,也发生了不小的影响。
——周恩来 自我测评 三民主义是指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权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其主要内容是: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民权主义是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历史影响: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新三民主义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高潮。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众所周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包括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今年是孙中山旧三民主义诞生的第一百一十周年,而去年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诞生的第九十周年。
所以,我们弄清新旧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点是有一定历史纪念意义的!1、旧三民主义1、背景(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改良方案不断碰壁。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提出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在第二次烟片战争后开始的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经过三十余年的改良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的民富国强,但甲午战争时慈禧挪用军费是导致战败及洋务运动失败的重要因素,使国人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
其间,孙中三上书李鸿章,而李不屑一顾。
甲午战后,列强明显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故出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维新改良派为救亡图存而掀起自上而下的戊戌变法运动,但一百零三天后,慈禧发动政变,宣告变法失败。
政变后,有人说李鸿章为“康党”。
从此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孙中山上书及维新变法等改良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甲午战后,由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冲击力中国的自然经济,再加上《马关条约》中规定赔偿日本白银两亿两及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希望掌握一定的政治权力。
当孙中山上书失败后,便成立兴中会,开始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在思想家邹容《革命军》、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著作影响下,各地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华兴会等纷纷建立,这些更坚定了孙中山的革命意志!2、提出: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会上,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即同盟会的纲领)。
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三民主义运动

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三民主义运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三民主义运动是一股至关重要的力量。
这股力量代表着中国民族出路的希望,其在时代背景下被不断拓展和衍化着。
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被分成三个时期,分别是清朝末期、民国时期和共和国时期。
在这三个时期中,三民主义运动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一、清朝末期的三民主义运动清朝的封建制度长久以来束缚了中国的发展,使得国家逐渐走向了衰落。
19世纪末期,一些思想家开始思考如何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革。
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开始把西方的思想融入到中国。
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即“新民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提出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三个基本原则。
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清朝末年,中国的民主运动逐渐兴起。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发起了兴中会,宣传三民主义,号召中国人民推翻清朝的满洲统治,推行共和制度。
1906年,兴中会转变成为同盟会,成为中国第一个有组织的政治派别。
同盟会吸引了大量民族资本家、学生、军人等人士,成为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同盟会将革命进行到底,并成功推翻了清王朝。
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成员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共和国领导人。
此时,三民主义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二、民国时期的三民主义运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在他的领导下,国家开始积极向西方文明学习,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三民主义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进展就是在政治方面。
民国初年,孙中山提出了“五权宪法”思想,主张将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检察和考试五个方面,以此促进政治民主化。
他还创立了国民政府,推行行政院制,实行总统、行政院和国会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在经济方面,孙中山和其他三民主义者倡导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提倡实业家和政府共同推动中国经济。
同时,他们还高度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广泛普及教育,推行文化繁荣政策,积极发展文艺、出版和传媒等文化事业。
新旧三民主义解析

新旧三民主义解析新旧三民主义的理解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对于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基于三民主义形成的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三民主义这一历史概念,也成为近年来高考关注的重点。
一、三民主义的内涵与认识三民主义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涵义】推翻满清统治,废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认识】①“反满”指反对清统治者及其特权,非反有满洲人;②“反帝”旗帜不鲜明,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涵义】①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防止封建君主制复辟。
【认识】①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的谬论;②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愿望。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涵义】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
【认识】①没有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条件下实现土地国有是不可能的;②反映资产阶级开始注意农民问题,符合人民要求。
二、三民主义的评价【误区】三民主义是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胜利。
这种观点错在没有从三民主义的内涵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现状去分析。
【评价】①进步性: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三、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孙中山晚年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不同之处在于:1、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新三民主义则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并提出要实现国内民族平等;2、民权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比较空洞,新三民主义则强调普遍的、平等的民权,并且和反帝结合起来;3、民生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没有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新三民主义则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并确定了“耕者有其田”的方针,因此提出了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
三民主义包括哪些内容并且如何评价

1、旧三民主义包括哪些内容及评价
旧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各种救国方案先后失败.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以美国、法国的民 主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并用以指导了辛亥革命的实践,还 与孙中山的思想转变有关。(1849上书李鸿章失败)但未能真正给中国社会指明出路。 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但它 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华民族独立的最大障碍,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2)民权主义:建立民国。这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民国实质是 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说明孙中山顾及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立场 上,反对没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彻底的个土地革命纲领。 旧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旧三民主义的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 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孙中山还以旧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袁世凯复辟帝制是1915年12月12日发生,结束于1916年2月25日的一场闹剧。 袁世凯(1859——1916年),字慰亭,别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是淮系军阀袁甲三 的侄孙,是个绔绔子弟,曾两次参加乡试都落榜,1882年(清光绪八年),随吴长庆督 兵赴朝鲜。 1885年(光绪十一年),经李鸿章保荐继任驻朝鲜商务委员,后以道员升调,留驻 朝鲜全权交涉通商事宜。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其见局势严重,便请调回国。战后,袁以 浙江温处道留京听候差委。他命幕友译撰《兵法》12卷,因缘层递荣禄,受到赏识。甲 午战后,清政府以湘淮军不足恃,有意改练新军,袁遂受到慈禧太后亲信荣禄的推荐, 于1895年12月被派到天津小站接管“定武军”十营。袁以此为基础,并增募人员,编练 “新建陆军”7000余人。1897年,清廷以袁练兵有功,提升为直隶按察使,仍专管练兵 事宜。1898年9月,维新变法运动在光绪帝支持下达到高潮。慈禧太后、荣禄为首的顽 固派密谋发动政变进行镇压。维新派鉴于袁参加过强学会,懂外交,掌握军队,清光绪 帝于9月16日召见他,特赏兵部侍郎,专办练兵事务。当局势危急之际,维新派要他 “杀荣禄、除旧党”以助新政,他满口答应。但他回天津后,竟立即向荣禄告密,出卖 维新派,从而把维新派投入血泊之中。为此,袁深得慈禧太后的信赖,并从此官运亨通, 飞黄腾达。1899年6月,袁被提升为工部右侍郎,12月署理山东巡抚,率军在山东残酷 镇压义和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