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相关性疾病研究进展论文
中国人群维生素D缺乏研究进展

4、合理使用保健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下,可适当使用含有维生素D的 保健品。但需注意剂量,避免过量摄入。
总之,防治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 包括增加户外运动、规律作息、调整饮食和合理使用保健品等。在此过程中,理 解维生素D的作用机制和掌握正确的防治方法至关重要。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 以有效提高体内维生素D水平,预防和治疗维生素D缺乏及相关疾病,维护骨骼健 康。
结论
中国人群维生素D缺乏问题不容忽视,其对中国人群健康的影响应引起广泛。 通过营养补充、运动锻炼和光照治疗等手段可以有效改善维生素D缺乏状况。然 而,解决这一问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包括提高公众对维生素 D的认识、优化饮食结构、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方面。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期 待更加深入地了解维生素D与中国人群健康的关系,以便为制定更为有效的干预 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感谢观看
维生素D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对于维持骨骼健康和预防一些疾病具有关 键作用。然而,根据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包括《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报告,中 国人群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并不理想。
首先,从地理区域上看,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在北方地区尤为严重。2010年 《中国人群维生素D营养状况》报告指出,北纬35°以北的华北、东北和西北地 区的人群,有58.7%的人维生素D缺乏,36.9%的人维生素D不足。相比之下,北纬 25°以南地区的人群维生素D状况较为充足。这种区域性的差异,可能与南北方 的日照时间、紫外线强度等因素有关。
科学证据表明,充足的维生素D摄入有助于降低儿童患佝偻病的风险。根据 《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每天补充400国际单位维生素D的儿童患 佝偻病的风险降低了60%。此外,充足的维生素D摄入还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降低 患感冒和呼吸系统感染的风险。
维生素D缺乏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D缺乏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摘要】维生素D的经典作用是调节肾-肠钙磷代谢,进而影响骨质代谢及血钙水平。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人们把研究重点转移到维生素D在非骨骼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维生素D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对动脉粥样硬化产生保护作用,如防止内皮功能障碍,抑制炎症反应,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调节免疫系统等;因此,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
【关键词】维生素D;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2-0006-0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而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显著减少,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受到显著影响,维生素D缺乏症大约占世界人口的30~50%[1],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有关[2]。
维生素D通过改善内皮功能障碍、抑制炎症或免疫过程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脂质谱等途径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有效保护,进而发挥多种血管保护作用。
1.维生素D概述人体维生素D主要由阳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合成,部分通过饮食摄入;而通过胃肠道吸收维生素D的效率只有约50%,因此依靠膳食摄入可能不足以防止维生素D缺乏[3]。
食物来源和自身合成的维生素D均无生物学活性,需与血浆中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结合运输至肝脏,经肝内的25-羟化酶作用形成25(OH)D,之后在肾脏1α羟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有较强活性的1,25(OH)2D,它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球近l0亿人处于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状态,多项报道表明我国人群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现象也较为普遍,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老年、女性、冬季、高纬度等[4,5]。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6]定义25(OH)D<10ng/ml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25(OH)D<20ng/ml为维生素D缺乏,20~30ng/ml为维生素D不足;25(OH)D达到30ng/ml为补充维生素D的最低目标,最佳为30~50ng/ml,目前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并使用。
维生素D缺乏与人类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维生素D缺乏与人类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之一,主要通过皮肤受紫外线照射、食物和营养补充剂等途径获取。
它不仅影响人体钙和磷的代谢,维护骨骼健康,而且在免疫、肌肉功能和神经系统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维生素D缺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就维生素D缺乏与人类健康状况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维生素D对人体骨骼健康的重要性是人们广泛认可的。
在维生素D缺乏时,人体会出现钙吸收障碍,导致血钙水平降低,进而刺激副甲状腺分泌大量的甲状旁腺激素(PTH)。
PTH会加速骨质吸收和释放,导致骨量减少,从而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等骨骼疾病。
此外,维生素D缺乏还与骨关节炎和肌肉力量下降等问题有关。
不仅如此,维生素D还有着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维生素D 缺乏可能与自身免疫疾病、感染病、过敏和癌症等一系列疾病有关。
维生素D通过刺激肠道吸收钙和磷、调节颈动脉体相应的细胞因子分泌、调节T细胞凋亡和分化等机制,参与免疫反应的启动和调节。
一些研究发现,维生素D不足可导致炎症因子的高表达,使炎症反应过度激发甚至伤害健康组织。
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D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关系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
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表明,血清25(OH)D水平低与心脏病和中风的患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另外,维生素D的缺乏可能与高血压、血脂异常、左心室肥厚等心血管疾病相关。
研究人员认为,维生素D缺乏影响心血管健康主要通过影响血管功能、血液凝固和炎症反应等方面实现。
除上述病症外,维生素D缺乏还与神经系统的异常、孕期并发症、代谢综合征等生理疾患有关。
鉴于维生素D的多种重要作用,全球范围内有不少国家原则性地建议人们每天摄入足量的维生素D。
其中,最广泛采用的建议为血清25(OH)D 水平大于50 nmol/L(20 ng/mL)。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皮肤受紫外线照射来获得维生素D,这一途径估计可以满足绝大部分人的需要。
维生素D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D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D是一种重要的脂溶性维生素,具有许多不同的生理作用。
它在人体中的主要
来源是由皮肤合成,在受到紫外线照射后,合成的维生素D3进入血液循环,并被肝脏和肾脏代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形式。
尽管有一些自然食物也含有维生素D,例如鱼类和鸡蛋黄,但它们无法提供足够的维生素D。
因此,人们通常通过晒太阳或口服维生素D来获取足够
的该维生素。
最近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对骨骼健康的影响已有所证实。
它通过调节钙和磷的吸收,以及促进骨骼的矿化作用,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
此外,维生素D还与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保护和预防有关。
一项在美国《内科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报道称,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存
在负相关。
研究显示,与正常水平的参与者相比,低维生素D水平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
险更高。
此外,其他研究也发现,有足够维生素D的人更有可能保持健康体重,并有助于
改善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多种疾病有关。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工作
时间的增加和室内生活的增加),数百万人可能已经患有维生素D缺乏。
在高危人群中进
行常规筛查的建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
例如老年人、肥胖人群、室内生活时间较长的人、素食者等人群。
总之,维生素D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它与许多不同的生理作用有关。
随着越
来越多的研究结果发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维生素D的作用,尤其是与各种疾病的关系。
人们需要保证每天足够的维生素D供给,以维持身体健康。
维生素D缺乏与感染发生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维生素D缺乏与感染发生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目的:认识维生素D在抗感染方面的作用,了解维生素D参与抗感染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以“维生素D”“1,25-二羟基维生素D”“25-羟基维生素D”“骨化三醇”“感染”“炎症”“抗菌肽”“防御素”“免疫”“一氧化氮”“LL-37”“Vitamin D”“Calcitriol”“Cholecalciferol”“Calciferol”“25-hydroxyvitamin D”“1,25-dihydroxyvitaminD”“Infection”“Anti-inf lammation”“Cathelicidin”“HBD”“HNP”“Immunity”“Nitric oxide”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97-2017年在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维生素D与感染相关性的研究现状及维生素D参与增强抗感染作用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00多篇,其中有效文献46篇。
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更易发生感染,而补充维生素D具有一定的辅助抗感染作用,主要包括急性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及脓毒血症、细菌性阴道炎等。
维生素D可能通过促进抗菌肽的产生、上调维生素D受体的mRNA表达、影响免疫调节、影响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来发挥辅助抗感染作用。
目前对维生素D抗感染机制的研究多处于体外试验水平,在体内的研究深入不够;而在维生素D抗感染作用方面,仍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数据。
今后仍需要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证实维生素D的抗感染作用,并探寻给药方式及剂量,以期能够作为临床抗感染的辅助治疗或预防用药的手段。
关键词维生素D;感染;相关性机制;研究进展;综述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常见维生素,它是一类化合物的总称而并非一种物质。
人体的维生素 D 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部分通过紫外线 B 照射皮肤自身合成维生素D3,是人体的主要来源;另一部分是从食物中获得。
维生素D与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维生素D与相关疾病研究进展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它在身体中起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钙和磷的吸收和利用,从而维持骨骼健康。
维生素D还参与调节免疫功能、抗炎作用和抗肿瘤作用等多种生理过程。
近年来,关于维生素D与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首先是维生素D与骨骼健康的关系。
维生素D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关键营养素之一。
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钙和磷的吸收不足,进而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和骨密度的减少,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等骨骼问题。
一些研究显示,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维生素D的缺乏与骨质疏松症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其次是维生素D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维生素D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和免疫反应的平衡,从而对免疫系统起到调节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维生素D能够增强抗菌肽的产生和抗炎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预防和减轻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维生素D还与自身免疫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等)和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湿疹等)等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然后是维生素D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维生素D的缺乏与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维生素D能够抑制血压升高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维生素D还与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合并症有一定关系。
最后是维生素D与肿瘤的关系。
研究显示,维生素D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对预防和治疗多种肿瘤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维生素D的血清水平与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和预后有关。
目前关于维生素D与肿瘤之间的关系研究还存在一些争议,进一步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
维生素D在维持骨骼健康、调节免疫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维生素D与相关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深入地了解维生素D的生物学功能和机制,以及其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维生素D与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维生素D与相关疾病研究进展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对人体的骨骼生长和骨密度维护有重要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也有关联。
本文将介绍维生素D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包括骨骼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自身免疫病、糖尿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一、骨骼系统疾病维生素D与骨骼系统疾病有密切关系。
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钙和磷的吸收不足,导致骨质疏松症和佝偻病。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受体(VDR)的表达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明显下降,提示维生素D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
二、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缺乏维生素D会增加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风险,而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则可以保护心血管健康。
此外,维生素D还可以降低炎症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肿瘤维生素D和肿瘤的关系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
据研究,维生素D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减少肿瘤的发生率。
同时,维生素D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抗炎和抗肿瘤。
因此,维生素D的摄入量可能会影响肿瘤的预防和治疗。
四、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是一类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的疾病。
众所周知,维生素D对免疫系统的调节有重要作用。
维生素D可以抑制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的反应,并降低自身免疫病的风险。
多项临床试验已经表明,适当的维生素D摄入量可以改善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症状和预后。
五、糖尿病维生素D和糖尿病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从而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和预后。
一些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糖尿病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而摄取足够的维生素D则可以保护胰岛素受体的功能。
除了上述疾病外,维生素D还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有关。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有关,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
而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可能可以对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产生治疗效果。
总之,维生素D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密切相关。
维生素D与健康研究论文

青海师范大学运动营养学论文维生素D与健康研究进展姓名:王廉专业:生物技术(制药方向)指导教师:都玉荣学号:20101911335维生素D与健康研究进展摘要虽然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划分标准还存在一些争议,但近年来许多研究观察剑很多国家的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维生素D缺乏,而适当的维牛素D营养状况Hr对骨量、骨折及其他相关慢性病产生积极的影响。
膳食维生素D摄入不足和皮肤合成存限,使部分人群呵能需要适当补充维生素D。
但卜述结论多来自闲外研究,需要在中国开展不同人群维生素D及其相关因素疾病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维生素D;骨质疏松; ; 佝偻病维生素D通过受体介导调节钙,磷平衡,参与骨骼代谢,具有提高肋力,调节免疫,改善糖代谢,抗肿瘤,防治代谢综合症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目前维生素D不足非常普遍,尤其在儿童,老年人群中更为突出。
自从血清25一(OH)D水平检测用于判断维生素D营养况以来,新生儿、婴幼儿、孕妇及乳母等均被发现是维生素不足的高危人群。
维生素D缺乏不仅导致钙的吸收利用低,出现佝偻病、骨软化症、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而且可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长期缺乏维生素D可能增加癌如白血病、结肠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牛皮癣、糖尿和自身免疫病(如多发性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系统性斑狼疮)、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1 维生素D来源维生素D虽然是一种营养素,但食物来源却非常有限。
鱼肝油、含脂肪高的海鱼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胆钙化醛)Ⅲ1,而一些酵母或蘑菇等植物性食物中含有少量的维牛素D,(麦角骨化醇)。
这些食物在我国人群的摄入量都偏低,很难达到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维生素D摄入量,1—10岁儿童及50岁以上老人均为10ug/d。
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对油脂、牛奶、果汁、面包和人造奶油进行了维生素D强化,成为这些国家居民的维生素D的重要食物来源。
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人体皮肤合成:皮肤中的7一脱氢胆围醇在日光紫外线照射下形成维生素D,。
任何降低日光紫外线水平、降低皮肤暴露或减少皮肤合成的因素都会导致皮肤合成维生素D水平下降:如防晒霜的广泛使用、空气污染、冬季部分地区光照不足、皮肤颜色深、老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生素D缺乏相关性疾病研究进展【摘要】维生素d是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维生素d受体及维生素d作用展开广泛的研究表明基因有多态性,且与多种疾病发生有关。
本文就维生素d缺乏常见原因及引起的相关性疾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维生素d;缺乏;相关性疾病【中图分类号】r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82-02维生素d是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它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维生素d受体及维生素d作用展开广泛的研究表明基因有多态性,且与多种疾病发生有关,1.25-(oh)d3是维生素d生物活性形式,是调节钙磷代谢重要激素,发现通过与细胞的特异性维生素d受体结合可预防骨质疏松症、心脏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2]。
本文就维生素d缺乏常见原因及引起的相关性疾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中国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缺乏常见原因维生素d在天然食物中含量低,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也极低,人体维生素d获得主要依靠紫外线照射,激发皮肤中7-脱氢固醉转化成维生素d3。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改变等原因,人体是否能通过紫外线照射,安全并足量获得所需要的维生素d受到质疑[3],中国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缺乏较为常见,维生素d缺乏有以下常见原因:1.1 维生素d合成减少:肥胖、皮肤黑色素皮肤颜色深。
地理、居住北方高纬度地区、冬季阳光弱、空气污染、海拔、云雾,阻碍紫外线辐射暴露的物理因素,衣服遮盖、防晒霜、遮阳、高楼建筑遮挡。
1.2 维生素d摄入减少:未添加强化维生素d食物或补充维生素d,母亲维生素d储备减少和纯母乳喂养,母亲慢性肝肾疾病、腹泻,早产、双胎婴儿。
1.3 维生素d吸收障碍:肝胆疾病、胰腺分泌不足(囊性纤维化)、胆管阻塞(胆管狭窄)等。
1.4 25-(oh)d合成减少或降解加快:慢性肝胆疾病和药物应用,如利福平、异烟肼、抗惊厥等药物,则使25-(oh)d合成减少而降解增加,也是造成血清25-(oh)d水平下降的重要因素[4]。
通过脐血25-(oh)d 的调查分析报道更加表明。
新生儿普通存在维生素d缺乏[5]。
2 维生素d缺乏相关性疾病2.1 维生素d与骨代谢作用和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是影响儿童骨骼健康,导致骨质疏松和骨软化常见原因之一。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的极端表现,多发生3~18个月龄婴幼儿。
维生素d缺乏状态可能在佝偻病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明显以前已存在数月,可伴有低钙抽搐、生长迟缓、不活泼、易激惹、反复呼吸道感染。
据文献回顾性综述报道,维生素d缺乏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快速生长期、代谢需要增加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性低钙血症(包括抽搐),症状出现远早于维生素d缺乏的骨骼体征和x光表现;另一种临床表现形式是更慢性过程,伴佝偻病表现和(或)骨矿化减少与正常血钙或无症状的低钙血症。
维生素d缺乏表现的低钙抽搐和手足搐搦更多见生长速率快的婴儿和青少年,伴低血钙血症的儿童也可能表现为呼吸暂停、喘息或哮鸣、肌张力低下、肌无力、反射活跃。
年长儿童由于代谢率降低,维生素d缺乏时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钙释放导致骨质疏松,脱钙的骨胶原基质肿胀水肿,临床多表现骨痛或因骨质疏松易于骨折发生[4.6]。
2.2 维生素d与免疫系统疾病:维生素d在人体免疫功能有着非常重要调节作用,维生素d可加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免疫功能,并能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及被激活的t细胞产生白细胞介质-1.2.3.6和肿瘤坏死因子α.γ。
维生素d缺乏使外周血t淋巴细胞总数及t辅助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导致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同时可使b细胞分化和成熟发生障碍,引起低免疫球蛋白血症[7]。
当25( oh) d 水平降低时,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启动自然免疫的能力受阻[8],以至维生素d缺乏婴幼儿容易发生各种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9]。
反复呼吸感染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之间有密切相关性与有关报道一致[9-11]。
有学者采用聚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分析,提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炎这类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生与维生素d基因多态性有关。
有研究观察到维生素d与多种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12-13]。
1.25-(oh)2d能调节上皮细胞分化增生,减少培养的角化细胞增生,促进分化。
故对角化细胞紊乱性疾病如牛皮癣有效,也可应用于其他角化细胞紊乱性皮肤病[13.16],2.3 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近年来维生素d受体引人注目,发现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15],维生素d受体基因剔除鼠存在高血压、心肌心脏肥厚,心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表达异常,主动脉内皮素表达异常,心脏a型心钠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维生素d下调其表达,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逆转心室肥厚、下调肾素、血管紧张素、内皮素及心钠素表达,证实维生素d与血压、肾素密彻相关[14]。
维生素d缺乏增加细胞内钙、降低肾素活性;1.25-(oh)2d抑制肾素促进基因表达;改变血管平滑肌细胞敏感性,与高血压血管性反应相关。
增加血管钙化,引起末俏血管疾病。
免疫调节作用,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甲状旁腺素和白细胞介质10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致糖尿病,末梢胰岛素抵抗增加,引起血高糖分布,巨噬细胞吞噬增加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表现。
通过冠心病危险因素间接影响发生发展,改变内皮功能增加冠状动脉钙化。
可直接影响心肌收缩力;通过影响细胞外重塑减少左心肥厚;调节炎症性细胞因子释放;继发性高甲状旁腺血症,导致血管扩张和正性肌力作用;对心肌酶作用物直接调节,通过钙水平和细胞内水平间接调节,可影响心律致心律失常[16]。
2.4 维生素d与肿瘤:多个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减少多种肿瘤发病风险[19],如乳腺癌,卵巢癌,结肠癌,前列腺癌。
1,25-(oh)2d对细胞健康极其重要,不仅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而且影响细胞凋亡,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许多细胞包括肿瘤细胞均有维生素d 受体,除传统1,25-(oh)2d维生素d受体导通路抑制细胞生长和侵袭外,细胞质信号通路日常引起重视[2.13.16]。
3 小结维生素d不仅影响钙磷代谢,而且有广泛的生理作用,是维持人体健康、细胞生长和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与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免疫疾病、、肿瘤等密切相关[17]。
补充维生素d应从妊娠开始以满足新生儿早期需要,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iu,可预防肌肉痉挛,预防妊娠高血压发生[18.19]。
做好婴幼儿预防,指导家长尽早带孩子户外活动,每日晒太阳1-2小时,避免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晒太阳[18]。
高危人群儿,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800-1000u/日,三个月后改为400u/日。
正常婴儿(含纯母乳喂养儿)生活二周摄入维生素d400u/日至两岁。
维生素d补充应包括食物、日光照射、维生素d制剂、维生素d强化食品中维生素d含量如婴儿每日摄入500ml配方奶可摄入维生素d 约200u加上适量户外活动,尤其是夏季户外活动较多,可不必另外维生素d补充(20)。
总之个体化补充,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参考文献:[1] 梁冠禹,秦锐,张晓洁,等.南京市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 d、甲状旁腺激素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水平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1):15-16.20.[2] 周文娣,维生素d受体及维生素d作用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560-561.[3] 盛晓阳,中国儿童维生素d.钙营养的流行病学资料,中国实用儿科杂志[j],2012,27(3):180-182.[4] 邵洁,儿童维生素d、钙营养与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判定与评价现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3),161-164.[5] 李婧,秦锐,脐血维生素d水平测定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促使杂志,2010,18{3}:216-218.[6] 黎海芪,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m].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81.[7] 王莹,荣威,维生素d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4,12(2):146-148.[8] liu p t,stenger s,li h,et al. toll-like receptor triggeringof a vitamin d-mediated human antimicrobial response[j]. science,2006,311( 5768): 1770-1773. [9] 唐为红,施燕,路黎娟,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122-123.[10] 杨晓娟,谷丽,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维生素d缺乏怍佝偻病的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2006,27(2):55-56.[11] 钟琼,婴幼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与佝偻病相关性探讨[j]。
青海医学杂志,2004,34(2):11-13.[12] 罗雄燕,吴凤霞,赵岩,等.维生素d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0,4(4):312-316;[13] 向伟,维生素d在儿童健康发育中的多方位作用,第十一届中南六省儿科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广州,2012:58-71.[14] 向伟,符士苗,郑维,维生素d受体基因敲除鼠血压及主动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1基因表达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5,5(5):940-943[15] judd s e,tangpricha v . 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m j med sci,2009,338( 1):40-44.[16] 向伟,维生素d骨骼外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3):170-173..[17] 吴远桥,蒋旭峰,李毅沛,金华市部分0~6岁儿童25-羟维生素d水平分析[j],2010,18(1):75-76.[18] 尚丽新,王心,妊娠期维生素d、钙营养的重要性[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3):178-180.[19] 吴康敏,儿童维生素d、钙营养合理补充[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3):165-169.[20]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分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3):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