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desic军事卫星通信系统

合集下载

卫星通信系统架构的发展与演变

卫星通信系统架构的发展与演变

卫星通信系统架构的发展与演变一、前言卫星通信系统是当今现代化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全球用户提供无缝、高带宽、可靠的通信服务,目前已成为高速互联的必备设施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卫星通信系统架构也在不断发展、演变与更新,本文将着重介绍其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二、卫星通信系统的构成卫星通信系统通常由地球站、卫星和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

地球站包括用户终端设备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用户通过地球站与卫星之间建立链路来进行通信。

卫星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中继和转发任务,将用户信息传输到全球各个角落。

控制系统主要负责对卫星进行控制、监测和管理,以确保卫星安全、稳定地运行。

三、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与演变过程1、早期卫星通信系统20世纪50年代,美国、苏联开始进行人造卫星的研制和制造,卫星率先被应用于军事领域。

在60年代,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涌现,首批商业卫星系统开始建成,卫星通信进入了商业应用阶段,美国的全球星(GEOS)和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lsat)组建,标志着卫星通信进入大规模商业运营的时代。

2、低轨道卫星(Low Earth Orbit, LEO)系统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低轨道(Low Earth Orbit, LEO)卫星开始被商业化应用,以Iridium、Globalstar和Orbcomm为代表的商业LEO卫星通信系统逐渐成熟。

该系统具有与传统卫星通信系统相比的独特优势。

优点之一是低轨道卫星距离地球近,传输延迟短,从而提高通信质量;同时也可以用较小的卫星来实现全球覆盖,减小设备成本和工作量,因此,LEO卫星已成为卫星通信体系结构的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选择。

3、多星座卫星通信系统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各国通信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星座卫星通信系统开始普及,通常由多颗卫星构成,用于覆盖全球各个地区,可以实现全球覆盖和服务。

多星座卫星通信系统最大的优势是增加卫星可用时间和灵活性,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鲁棒性和容错度,同时也可以提供更高品质和更高可靠的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美国军事卫星通信系统

美国军事卫星通信系统

美国军事卫星通信系统
张文静;李颖
【期刊名称】《中国航天》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美国的军事卫星通信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持续性的通信系统,不但技术先进,而且整体规划合理。

美国军事卫星通信系统可以由时间上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现有运行的系统:另一部分是计划中的系统,这部分属于美军卫星通信转型。

现有系统之间互有分工,各负其职:计划中的系统技术更为先进,将进一步提高战场连通能力:现有系统和计划中的系统之间更替有序。

了解美军卫星通信系统对我军通信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5页(P34-38)
【作者】张文静;李颖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4
【相关文献】
1.美国军事卫星通信系统应用机制研究 [J], 王硕;赵梦
2.卫星通信系列讲座之十受保护的美国军事卫星通信系统 [J], 贺超;张北江;张有志
3.美国军事卫星通信系统的未来发展 [J], 蒋盘林
4.美国建立军事卫星通信系统的技术经济问题 [J], 李天铎
5.军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干扰问题分析 [J], 桑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俄军卫星通信系统简介

俄军卫星通信系统简介

俄罗斯俄罗斯卫星通信起步早,拥有多个卫星通信系统,陆海空三军都装备有卫星通信终端,但是数字化水平低,功率小,数据传输速率低,其能力远低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卫星通信系统。

目前在轨的通信卫星包括:6颗箭-3卫星,4颗信使-D 卫星,l颗Rodnik卫星,3颗闪电卫星,1颗子午线卫星,3 颗彩虹卫星,1颗急流卫星。

根据运行轨道的不同,俄罗斯的军事通信卫星分为3种类型:中低轨道的“箭-3”卫星、大椭圆轨道的“闪电”系列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的“彩虹”系列卫星。

“箭-3”卫星为战术通信卫星,主要用于在外围站点和中心站点之间传输电报信息。

工作在彼此间隔90度的两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可部署8-12颗卫星,轨道高度为1400-1420千米,轨道倾角825度,返回周期约115分钟,卫星重量约200千克,在轨寿命l年左右。

“闪电”系列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的“彩虹”系列卫星主要用于执行战略通信任务。

当前俄罗斯正在使用的“闪电”系列卫星主要有2种型号,即“闪电-1T”,和“闪电-3”。

“闪电一3”由部署在8个轨道面上的16颗卫星组成的完整星座,卫星重量为1700千克,设计寿命为2-3年,星上有3台转发器,一台工作两台备用,可传一路电视或200路电话,供空军机动部队和海军舰队通信用。

2006 年,新一代“子午线”卫星将逐步替代目前正在使用的“闪电-IT”和“闪电-3”,其轨道倾角为6283度,功率为3000瓦,运行周期727分钟,使用寿命为7年,采用封闭式平台,2009年构成一个由4颗“子午线”卫星组成的星座,在性能上已经有明显提高。

“彩虹”卫星重量为2000千克,设计寿命为3年,电源功率为1250瓦;3个转发器(分别为L频段、C频段、X频段),上行频率为57-62GHz,下行线频率为34-38GHz。

“彩虹”上装有817GHz转发器用于军事通信,给军事指挥和控制提供可靠的通信能力。

“急流”中继卫星系统,主要用于“涅曼河”光电传输型侦察卫星获取的数据。

下一代军用卫星通信系统的跟踪、遥测和遥控通信结构

下一代军用卫星通信系统的跟踪、遥测和遥控通信结构

下一代军用卫星通信系统的跟踪、遥测和遥控通信结构
张香兰
【期刊名称】《中国航天》
【年(卷),期】1983(000)011
【摘要】美国研制并部署了军用卫星通信(MI-LSATCOM)系统,为国防部的重大航天任务提供持久的通信联系。

这些任务必须在遭受敌方电磁攻击和实际攻击的直接影响下或在攻击之后完成。

此外,航天飞行与跟踪、遥测和遥控 TT&C 通信必须能够穿透受到干扰的大气层。

典型的 TT&C 功能对一切重要通信任务都起着关键性的保障作用,所
【总页数】4页(P31-33)
【作者】张香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2
【相关文献】
1.单片机在数据遥测遥控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J], 沈金根
2.欧洲空间局“遥测,遥控,跟踪和数据处理”标准简介 [J], 龚维乔
3.通信卫星测控管理站简介执行遥测、跟踪、遥控、测轨及业务监测等重任 [J], 李德勤
4.TSI可搬运式遥测,跟踪,遥控站 [J], Claros,V;李平
5.中国电子学会遥感遥测遥控分会成立30周年暨2015年全国遥感遥测遥控学术年会在牡丹江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军用卫星激光通信国外卫星激光通信系统技术及新进展

军用卫星激光通信国外卫星激光通信系统技术及新进展

军用卫星激光通信国外卫星激光通信系统技术及新进展新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采用高频激光进行空间卫星通信已经成为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新热点。

卫星光通信是人们经过多年探索并于近几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技术。

它是一种崭新的空间通信手段,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激光信号,从而实现在多个卫星之间以及卫星与地面设备之间的通信。

由于卫星光通信具有诸多优点,所以吸引着各国专家锲而不舍的探索。

近几年,美国、欧空局各成员国、日本等国都对卫星光通信技术极其重视,对卫星光通信系统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随着遥感器分辨率不断提高,对传输速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用传统的微波数据传输方式难度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改用激光通信传输,那么便可比较容易的满足要求,就其通道终端设备自身而言实现难度相对较小。

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由于激光通信的波束很窄(一般为几十微弧度),对两个都处于运动的通信系统来说,激光束的捕获、跟踪和瞄准都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是急待攻关解决的难题。

空间激光通信作为高性能卫星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性课题,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美、欧、日等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和空间光通信实验装置的开发。

国外卫星激光通信星间链路系统概况未来的空间通信网络既包括轨道间链路(IOL),同时又包括星间链路(ISL)。

通常所说的星间链路是IOL和ISL的总称。

目前国际上所开展的有关星间链路的研究主要是指IOL。

IOL是指由地球低轨(LEO)到地球同步轨道(GEO)间的链路;而ISL是指占据相同轨道的既可以是LEO也可以是GEO的卫星间的链路。

星间链路一般被认为是多波束卫星的一种特殊波束,该波束并不指向地球而是指向其它卫星。

卫星网络互联本身就含有卫星之间的互联以及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互联两层含义。

今天,在卫星光通信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的实现了卫星―――地面、卫星―――卫星之间的光通信试验。

欧洲的空间激光通信的发展基于欧洲各国的合作,欧空局(ESA)在卫星激光通信的研究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先后研制了以不同星间链路为背景的一系列卫星激光通信终端,如SILEX和SOUT。

亚太5号卫星通信链路技术

亚太5号卫星通信链路技术

亚太5号卫星通信链路技术通过卫星直接将电视信号传送到地面上的每家每户,用户用小型天线或简单的接收设备就能方便地接收到电视节目信号,此类方式称为直播卫星电视系统,又可称(DTH即直播到户)。

我国中星9号直播卫星就属于这一类,简称直播星。

这一类中采用的卫星可以是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如中星9号卫星,也可以采用大功率、高容量的通信卫星。

如亚太5号通信卫星。

亚太5号卫星承担着若干个卫星电视系统的传送任务,在卫星覆盖区内, 大部分地区的用户使用0.6m的小型抛物面天线及相应的接收设备就可以很方便地接收到它的信号。

隶属于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和美国劳拉天网公司(两家公司各投资一半)的亚太5号通信卫星,是2004年6月29日美国海上发射公司在太平洋海域的奥得赛发射平台上用俄罗斯与乌克兰共同开发的顶峰3SL型(Zenit-3SL)火箭发射升空的。

虽然火箭在发射过程中曾出现过短暂的故障,但经过卫星的调整,最终进入预定的138°E地球同步静止轨位。

鉴于亚太5号卫星隶属于两家公司故又称为Telstar 18卫星。

亚太5号卫星是一颗高功率大容量通信卫星, 采用的是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的FS1300型卫星平台,发射质量4640kg,在轨设计年限超过13年。

该星工作在C,Ku 波段,具有38个C波段转发器(其中亚太公司拥有20个转发器,劳拉公司拥有18个转发器)和16个Ku波段转发器(其中亚太公司拥有9个转发器,劳拉公司拥有7个转发器)。

亚太5号卫星C波段采用3.4~4.2GHz的下行频率、33~41dBw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覆盖亚洲、澳洲、太平洋群岛和夏威夷等地区。

亚太5号卫星Ku波段采用采用12.25~12.75GHz的下行频率、45~59dBw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的两个波束分别覆盖中国、朝鲜半岛和南亚等地区,为亚太地区提供直播电视DTH、互联网、VSAT及洲际、全球通信与广播服务。

目前亚太5号通信卫星的Ku波段承担着长城(亚洲)卫星电视平台、香港有线电视卫星台、香港艺华卫星电视平台、数码天空卫星电视平台的传送任务,C波段还传送世华卫星电视平台及其他的卫星电视信号。

星上处理技术

星上处理技术

星上处理技术[英文名称] on board processing technology[定义]为了卫星通信能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异步转移模式(A TM)标准兼容,卫星与光缆无缝连接,卫星必须克服带宽、传输质量、时延、雨衰及保密等问题,还必须具备星上交换能力。

因此,只有通过星上处理技术来实现。

星上处理技术包括:比特再生、前向纠错、基带解调、路由切换、编路、功率可控矩阵、信道带宽可调(数字滤波)、波束成形、多波束天线和切换以及星间链路等技术。

[国外概况]1976年发射的林肯实验卫星(LES)-8、LES-9两颗军用实验卫星上,首次进行了简单的比特再生和几个波束的多波束天线技术等星上处理技术实验。

由于这一技术可以降低干扰、改善信道质量,在随后的军用通信卫星中普遍采用了此项技术。

在1975年发射的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IV A,采用了两个波束的天线,从此,多波束天线技术开始发展。

80年代,由于商用通信卫星的飞速发展,静止轨道频率资源短缺,而多波束的频率复用特性使其具备了巨大优势,从而得到迅速发展。

从几个波束发展到了几十个、上百个波束,技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目前,除了多波束频率复用特性外,提高卫星有效各向同性辐射功率(EIRP)从而降低对地面终端的要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不同波束之间的用户连接困难问题,则需要连接不同波束的微波切换矩阵。

1991年1月发射Inteolsat-F1及随后发射的F2首次采用了微波切换矩阵,实现了6个波束之间的互连。

1993年9月发射的先进通信技术卫星(ACTS)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为保持美国在通信卫星领域的领先地位而研制的一颗具有多项星上处理技术的先进技术实验卫星。

它开创了星上处理技术的新局面。

有众多美国公司参与了ACTS计划的先期研制,从而使他们在星上处理技术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并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其中摩托罗拉公司开发了星上基带交换技术、TRW、Loral等公司研制了点波束天线技术和微波交换矩阵、电磁科学公司研制了波束成形网络、TRW、休斯等公司研制了Ka频段发射和接收设备、Comsat和BBW公司开发了网络控制技术。

印度军事卫星通信系统发展概述

印度军事卫星通信系统发展概述

印度军事卫星通信系统发展概述罗巧云【期刊名称】《电讯技术》【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In future digital battlefield,satellite communication will play an increasing role in achieving in-formation dominance. During initial phaseof its space program, India took slow but steady steps. Based upon its actual requirements, Indian firstly decided to develop the multi-purpose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urgently demanded by national economy, andnow has established one of the largest domestic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Asia-pacific region.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Indian navy and air forceˊs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requirements and development status,introduces several critical military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projects,with emphasis on the performance and roles of in-service and being developed communica-tion satellites in Indian national satellite system( INSAT) and geostationary satellite( GSAT) ,and finally sums up its experiences in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ose concerned.%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卫星通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信息制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