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源岩演化特征与烃源岩评价

合集下载

2.16 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之一—有机质丰度

2.16 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之一—有机质丰度

第二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2.16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之一——有机质丰度有机质丰度:有机质在岩石中的相对含量。

常用指标:有机碳(TOC )、氯仿沥青“A”、总烃(HC )、岩石热解生烃潜量(S1+S2)1)有机碳(TOC)有机碳含量(TOC):岩石中所有有机质含有的碳元素的总和占岩石总重量的百分比。

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含量×K,K 为转换系数。

剩余有机质含量=转换系数×剩余有机碳含量从有机碳计算有机质丰度的转换系数(K)演化阶段干酪根类型煤ⅠⅡⅢ成岩阶段 1.25 1.34 1.48 1.57 深成阶段末期 1.20 1.19 1.18 1.12 实测TOC:剩余有机碳或残余有机碳。

近代和古代沉积物中烃类有机质分布情况表(亨特,1961)沉积物烃类ppm有机质(重量%)粘土岩近代50 1.5 古代300 2.0碳酸盐岩近代40 1.7古代340 0.2岩石的有机质总含量,%石灰岩页岩(346个样品)(1066个样品)样品,%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有机质含量存在明显差别。

古代页岩和碳酸盐岩的有机质总含量(据H.M.Gehmen,1962)我国中、新生代陆相淡水-半咸水沉积中,主力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均在1.0%以上,平均值在1.2%~2.3%之间。

%,品样TOC,%我国中新生代主要含油气盆地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频率图(据尚慧芸等,1982)2)氯仿沥青“A”岩石中的“A”含量,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都有关。

泥质烃源岩评价氯仿沥青“A”好烃源岩1000~4000ppm较好烃源岩500~1000ppm烃源岩下限>250~300ppm“A”经分离可以得到: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

我国陆相淡水-半咸水沉积中,主力烃源岩的氯仿沥青“A”含量均在0.1%以上,平均值为0.1%~0.3% (胡见义等,1991) 。

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氯仿沥青“A ”含量分布频率图(据尚慧芸等,1982)样品,%20 10 0.010.11.0“A”,%(386个样品)3)总烃 (饱和烃+芳烃)烃源岩评价图(王启军等,1988),图内百分数为烃/有机碳值好烃源岩:≥0.1%;较好烃源岩:0.1%~0.05%; 非烃源岩:<0.01%。

石油地质学-7. 烃源岩

石油地质学-7. 烃源岩
氯仿沥青含量4200PPm,总烃含量2200ppm,总烃/C (有机)的比值为9.9%,CPI值为1.02%,R0值为1.2%, 此类岩石为( )生油岩。
Clq 2019/7/7
4、油气成因理论新进展
1)未熟油-低熟油理论 未熟油-低熟油是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
CPI=1/2[(C25+C27+……+C33)/(C24+C26+……+C32)+ (C25+C27+……+C33)/(C24+C26+……+C34)]
Clq 2019/7/7
原油中CPI值在0.91.15之间,沉积岩的CPI 值接近这个范围就是生 油岩,且越接近1的附近, 就愈成熟。
Clq 2019/7/7
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目前对比研究研究常用 的一些参数。
Clq 2019/7/7
1、微量元素
石油中的微量元素钒、镍是作为卟啉络合物 随卟啉一起从母岩进入石油的。其绝对含量可能 随风化、运移的作用而变化,但V/Ni比率常无明 显变化。
因此,同源层原油的V/Ni比值应具有相似性, 故可用于油源的对比研究。
Clq 2019/7/7
2、碳同位素
碳同位素是目前应用较 为普通的对比参数,由于石 油 不 同 组 分 或 馏 分 的 δ13C 值 不 同 , 所 以 应 用 δ13C 进 行 对 比,最好是按不同馏分和组 分进行。
一般从饱和烃—全油—芳 烃—非烃—沥青质,它们的 δ13C值依次增加。
如测得的油—油或油—岩之较差。
Clq 2019/7/7
中国主要盆地页岩发育分布
古生界
页岩面积(×104km2) 海相:60~90 陆相:20~25 海陆过渡相:15~20

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及有效性分析

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及有效性分析

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及有效性分析作者:李艳来源:《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3年第04期摘要:松辽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构造演化,不同地区烃源岩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烃史不相同。

通过对收集的资料和采集的上古生界烃源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松辽盆地不同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演化特征及其有效性。

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有机质类型较差(主要为Ⅲ型和[KG-30x]型),现今热演化程度高(已达到成熟和过成熟阶段),后期生烃潜力有限,但不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生烃贡献小;肇源、长岭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为后期深埋藏型,存在二次生烃,为上古生界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区,对天然气资源有贡献;杜尔伯特地区由于受周边侵入岩烘烤、后期浅埋深等因素的影响,古地温远高于现今地温,不能发生二次生烃,烃源岩基本无效。

因此,松辽盆地肇源、长岭地区为上古生界烃源岩有利生气区。

关键词:烃源岩;热演化史;上古生界;地球化学;二次生烃;松辽盆地中图分类号:P618.130.2;TE122 文献标志码:A0 引言松辽盆地浅层勘探程度已经很高,但近几年在盆地深层也有大气田发现[117],因此探索具有含油气远景的深部层系是有必要的。

松辽盆地深部层系地质和油气资源评价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前人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甚少,因此,可用资料少且资料品质差。

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经历的构造演化较为复杂,不同地区烃源岩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烃史有差异[1820]。

针对上述情况,开展前期的盆地评价和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通过实施少量勘探工作,实现战略发现和突破,为油气资源战略选区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笔者以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为研究目的层,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采用地球化学手段对烃源岩进行化验分析,对上古生界烃源岩进行有效性判识,指出烃源岩的二次生气有利区带,为该区长远勘探战略提供参考。

1 沉积演化及地层早古生代,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拼合形成的复杂构造带构成了松辽盆地的原始基底。

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第四系烃源岩特点及成藏条件思考

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第四系烃源岩特点及成藏条件思考
149 内江科技 2012年第12期
石油地质
柴达பைடு நூலகம்盆地三湖坳陷第四系烃源岩 特点及成藏条件思考
周丽
胜利油田分公司西部新区研究中心 257015 山东东营
摘 要 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第四系生物气是我国最大的生物气区,主要产自七个泉组湖相泥岩和碳质泥岩,以湖相泥岩为主。 其生物气源岩有其自身的特点:烃源岩产气率高、烃源岩规模大、特殊地质条件。同时,通过对生物气藏的解剖分析,认为圈闭条件 及保存条件是三湖坳陷生物气成藏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三湖坳陷 生物气 成藏条件
柴达木盆地三面高山,西北为阿尔金山,东北为祁连山,西南为 昆仑山,海拔为2650~3000m。三湖坳陷西起那北-落雁山-红三旱四 号一带,东直南北霍布逊湖,北以陵间、锡南、埃南断裂为界,南至 昆仑山前的边界断裂,面积约为5.0×104km2。据第三次资源评价,三 湖地区生物气资源量约为1.5×1012m3。自1958年盐深1井钻探发现第 一个生物气田,到1990年先后发现盐湖、涩北1号、2号、驼峰山气田 及台吉乃尔含气构造。 1 烃源岩发育特征
(3)特殊地质条件。第四系生物气源岩沉积时期为低温、高盐 度的环境,抑制了浅表条件甲烷菌活动,对生气层起到了保护作用。 湖相泥岩初始沉积时,由于低温、高盐度条件的影响,微生物产甲烷 活动受到抑制。在埋藏到一定深度后,产甲烷抑制解除,湖相泥岩有 机质大量生气,并就近运移到储层中聚集成藏。 2 烃源岩地化特征
(1)有机质丰度。柴东地区第四系生物气烃源岩包括湖相泥岩 和碳质泥岩两大类。湖相泥质岩由于沉积速度过快,有机质相对分 散,一般有机碳含量仅0.15%~0.46%,平均值0.3%(表1)。氯仿沥 青“A”一般在100ppm~200ppm。总烃仅几十个ppm。但是,湖相泥 质岩分布广,厚度大,在整体规模上占有绝对优势,是形成第四系生 物气藏的主力烃源岩。而碳质泥岩由于有机质集中堆积,有机碳、氯 仿沥青“A”、总烃都占有明显的优势,有机碳平均含量9.06%,最 高达到18.99%,但由于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厚度较薄(厚度介于0~ 15m之间,平均值10.8m),对生物气资源的贡献非常有限。

烃源岩地球化学

烃源岩地球化学

显微组分组成一、显微组分组成与有机质类型根据源岩干酪根所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源岩中的有机质被划分为腐泥型(Ⅰ型)、过渡型(Ⅱ型)和腐殖型(Ⅲ型)三种类型。

这种有机质类型实际上是根据显微组分混合物的平均化学成分在van krevelen图解上的演化轨迹划分出来的。

有机质类型的差别,实质上是显微组分的差别(表2-12),由于镜质组、惰性组、壳质组和腐泥组构成了源岩有机质的绝大部分,所以也就是它们组成上的差别。

造成显微组分组成差别的原因,一是原始物源不同,二是沉积环境和微生物改造作用的差异。

对于煤层而言,有机质都是原地堆积的,原始物源的差别是最主要的。

而对于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更明显,腐泥物质的形成往往与滞留缺氧的特定环境有关;惰性组、镜质组和壳质组等腐殖物质则是沉积物的碎屑成分,必然按其颗粒大小,形状、比重和抗磨蚀性被分选。

像惰性组分脆易碎,抗磨性差,经过不长距离搬运便成为细小的碎屑,但有时盆地边缘森林火灾形成的丝质体也可能被风力送至比较远的地方还见棱见角,呈比较大的碎片出现。

壳质组分比重小、性韧抗磨,其化学成分对地表地质营力的侵蚀破坏非常稳定,故而在煤岩学中也被称为稳定组分(liptinite),壳质组分很容易被水流、风力运送,散布在各种环境的沉积物中。

镜质组分的性质介于惰性组分和壳质组分之间。

若镜质组分的先质是腐殖溶胶的话,则可能出现在沉积盆地的较深水相带。

源岩形成于不同环境中,自然也就是有不同的显微组分组成。

1.Ⅰ型有机质(图版Ⅷ-1,2)Ⅰ型有机质的显微组分组成简单。

腐泥组含量60%以上,壳质组含量0—40%,镜质组+惰性组含量小于10%。

常见的富集的Ⅰ型有机质,如各种腐泥煤(藻煤、烛藻煤等),主要的显微组分是藻类体和沥青质体,孢子体也是腐泥煤的常见组分。

一般不存在惰性组分或偶尔见丝质体碎屑和惰屑体。

沥青质体作为基质,而藻类体A和孢子体则是被基质“胶结”的形态分子。

一些腐泥煤中,无结构镜质体含量可达15%左右,呈条带状、脉状出现。

枣园探区烃源岩评价及资源量计算

枣园探区烃源岩评价及资源量计算

枣园探区烃源岩评价及资源量计算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取心及测井资料,对研究区若干样品做了岩石有机碳(TOC )、干酪根C、H、O元素、Rock-eval热解、氯仿沥青抽提、氯仿沥青“A”、族组分分析、族组分分离、饱和烃馏分色谱—色质等8项分析分析测试。

结果表明:(1)长9层、长7层的暗色泥岩、张家滩页岩、李家畔页岩是本探区最主要的有效烃源层;长6层暗色泥岩也是本区的较好烃源岩,长4+5层暗色泥岩为较差烃源岩。

(2)有机质类型最好的是长7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腐泥型)—Ⅱ1(腐植-腐泥型);长6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腐殖型)—Ⅱ2(腐泥-腐植型),次为Ⅰ型(腐泥型)—Ⅱ1(腐植-腐泥型);长4+5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腐殖型)—Ⅱ2(腐泥-腐植型),次为Ⅱ1(腐植-腐泥型)。

(3)使用成因法计算公式,结合生烃强度展布范围,计算得出长7烃源岩面积为359.044Km2,地质资源量为106.62×106t。

长9烃源岩面积为330.414Km2,地质资源量为49.58×106t。

标签:烃源岩特征;评价;资源量计算;枣园探区;1 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是我国陆相三叠系中出露最好、研究最早、发育比较齐全的剖面,其三叠系延长组属于内陆湖相沉积。

枣园探区处于伊陕斜坡有利构造带上。

产油层位主要有长4+5、长6、长8,局部可见长9油层发育。

2烃源岩特征2.1有机质丰度本次采集研究区延长组长7段、长6段和长4+5段黑色泥岩样品,并结合周边地区样品数据分别做了岩石有机碳(TOC )、干酪根C、H、O元素、Rock-eval 热解、氯仿沥青抽提、氯仿沥青“A”、族组分分析、族组分分离、饱和烃馏分色谱—色质等8项分析,长9段和长4+5段未采集到泥岩钻井样品,结合周边地区研究数据对其进行研究。

2.1.1有机碳含量长9段泥岩是延长组长9的末期和长8早期的沉积期,沉积的一套深湖、半深湖相的泥页岩,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岩、黑色泥岩、页岩和油页岩,其中黑色页岩、油页岩及黑色泥岩被称为“李家畔页岩”。

吐哈盆地十三间房地区煤系烃源岩特征及其埋藏演化史

吐哈盆地十三间房地区煤系烃源岩特征及其埋藏演化史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是吐哈盆地内主要的生烃凹 陷 ' (!') 十三间房工区位于台北凹陷东部$以东为小 草湖含油气系统$以西为了墩隆起$由于烃源岩地层 埋藏较浅$地层向东部逐渐变薄$前人认为该地区在 有效油气聚集范围内$油气开采潜力较低$只在上世
采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徐论勋$等(!() 研究了吐哈盆 地台北凹陷侏罗系烃源岩特征$认为吐哈盆地台北 凹陷主要的烃源岩$有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岩三 类$主要分布于中侏罗统七克台组*西山窑组和下侏 罗统八道湾组$干酪根类型为,型$有机质丰度高$ 生烃潜力大$为好至较好烃源岩$已达低成熟演化阶 段$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王志勇$等(!F) 对吐哈盆地 台北凹陷侏罗系煤系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 认为烃源岩的沉积环境*母源输入与有机质性质有 着密切联系$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不同层系*不同地区 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由于其沉积环境*母源输入的不 同$导致其地球化学指标差异' 同时前人对吐哈盆 地勘探油气勘探有利区块也进行了一些一维及二维 盆地模拟$并对吐哈盆地各生烃凹陷的生烃潜力及 生烃门限进行了相应的描述($%$$!) $但对于十三间房 地区利用盆地模拟分析评价烃源岩还尚属首次'
潜 个指力标"E'! X现E在$$采C4用N4的#$评总价烃标含准量是(黄'B第$!藩%"$"等>>($C&)#提) 四出
O-4;!#+m.M,1 C6> 2RPMS7569.6
的吐哈盆地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
通过对钻孔分析显示研究区只发育新生界和侏 $;!;&#有机质类型
罗系$其中三间房组和西山窑组分布稳定$地层岩性 有机质类型的不同决定着生成油气的组成和性

2019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

2019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

2019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引言是一篇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开篇部分,通过简洁扼要地介绍研究主题、目的、方法和结果,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

对于2019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文章,引言部分的概述将重点介绍烃源岩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评价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重要。

烃源岩是地球上蕴含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来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开发而言,了解和评价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确定勘探区的潜力和开发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评价,可以揭示烃源岩中油气生成的潜能和资源量,并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对于烃源岩的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通过地球化学评价方法,可以测定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类型、成熟度、母质类型等重要地质参数,从而判断烃源岩的潜力和优势区。

除了经典的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也应运而生,为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因此,本文将系统地总结和探讨2019年最新的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包括传统的地球化学分析方法以及新兴的技术和方法,并对其优势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推动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概述部分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了解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性,为后续的文章结构和内容做好铺垫。

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于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兴趣,并期待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于石油工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通过探讨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旨在为烃源岩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内容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一 烃源岩演化特征与烃源岩评价
一、目的
1、复习巩固现代油气成因理论,用以讨论沉积盆地的生油气情况。
2、学会综合应用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烃源岩的演化特征,评价烃源岩的优劣,预测有利的烃
源岩分布区。
二、要求
1、根据表1-1中的数据作出某坳陷Es3烃源岩演化剖面图,在演化剖面上确定出生油门限深度,划分
出有机质的演化阶段;
2、绘制暗色泥岩厚度、有机碳含量、镜质体反射率等值线平面图,根据丰度指标和演化指标对烃源
岩进行评价,预测出有利烃源岩分布区。
三、具体步骤
某坳陷背斜及西部斜坡上所钻各探井Es3顶面深度、泥岩厚度及各项地化指标数据已列入表1-1。
1.根据深度、总烃/C、氯仿沥青“A”/C、饱和烃、镜质体反射率、正烷烃OEP等数据绘制该坳陷
Es3烃源岩演化剖面图,在演化剖面上标出生油门限深度,划分出有机质的演化阶段(图1—1)。
2.绘制Es3暗色泥岩厚度等值线平面图(图1—2)
3.绘制Es3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等值线平面图(图1—3);
4.以Ro=0.5%,1.2% 勾出Es3镜质体反射率等值线,并以此为界限用不同的颜色划分出有机质演化
和成熟程度不同的区域(未成熟区、成熟区、高成熟区)(图1—4);
5.综合分析暗色泥岩厚度、有机碳含量、镜质体反射率等值线平面图,把上述三张图的信息叠合,绘
制该坳陷Es3烃源岩综合评价图,预测出有利烃源岩分布区(图1—5);
6.根据该坳陷Es3烃源岩演化剖面图和综合评价图,编写简单的烃源岩综合评价报告。

表1-1 某坳陷各探井Es3泥岩厚度及其各项地化指标数据表

井号 S3顶面深度(m) 泥岩厚度(m) 灰黑色泥岩厚度 (m) 有机碳C % 氯仿沥青“A”% “A”/C 总烃/C
饱和烃 % 芳 烃 % R0 % 正烷烃OEP 地温
(℃)

1 1300 200 90 1.5 0.152 0.101 2 40 0.45 1.35 58
2 1500 250 150 1.6 0.33 0.206 5 58 18 0.8 1.16 68
3 1400 140 42 1.4 0.19 0.136 2.5 51 13 0.5 1.22 60
4 930 130 39 1 0.08 0.08 0.4 32 0 0.4 2.53 40
5 1600 220 143 1.5 0.31 0.207 5.1 62 20 0.9 1.19 70
6 1800 140 63 1.46 0.23 0.158 5 62 18 1 1.08 78
7 2000 280 238 1.5 0.16 0.107 3 52 5 1.3 1.06 86
8 850 30 6 0.25 0.02 0.08 0.4 30 0 0.3 4.71 39
9 1100 120 18 1.1 0.092 0.084 0.6 35 0 0.4 2.06 48
10 850 20 2 0.23 0.015 0.0654 0.5 30 0 0.3 4.62 39
11 2100 240 180 1.6 0.16 0.1 2 34 5 1.3 1.07 90
12 1950 280 196 1.82 0.36 0.198 4.5 50 9 1.05 1.14 80
13 1400 167 112 1.6 0.25 0.156 2.1 50 12 0.5 1.18 60
14 850 130 22 0.3 0.02 0.067 0.2 30 0 0.25 4.43 39
15 1700 200 140 1.83 0.38 0.208 6 68 18 0.8 1.07 67
16 1200 80 32 0.31 0.025 0.081 0.9 34 0 0.4 2.32 54
17 1000 125 44 0.52 0.037 0.071 0.3 30 0 0.35 2.8 40
18 1250 90 27 0.31 0.029 0.094 1 37 5 0.45 1.81 56
19 1600 130 98 1.8 0.39 0.217 5.5 62 20 0.8 1.09 70
20 900 40 8 0.25 0.018 0.072 0.5 18 0 0.3 3.29 41
21 1870 130 65 0.3 0.03 0.1 1.2 58 10 1 1.12 80
图1-1 某坳陷Es3烃源岩演化剖面图

图1-2 某坳陷Es3暗色泥岩厚度等值线平面图
图1-3 某坳陷Es3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等值线平面图
图1-4 某坳陷Es3镜质体反射率等值线平面图


图1-5 某坳陷Es3烃源岩综合评价图
习题三 天然气成因类型综合判别

一、目的
1、复习巩固天然气成因机制、形成特征和鉴别标志。
2、学会综合各种鉴别指标区别天然气成因类型。

二、要求
1、根据所给资料,综合判断下列4个天然气样品的成因类型,说明判别依据;
2、确定其母质成熟度,说明判别方法与依据;
3、进行母源判别,说明判别依据。

表3-1中为4个天然气样品的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数据。图3-1中的1、2、3、4气藏的天然气对应
于表3-1中的样品号,A、B、C、D、E、F、G为岩层代号,其中A、C、F为烃源岩,A烃源岩为深湖相沉积,C
和F烃源岩为湖沼相沉积。图3-2为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关系。假定地面平坦,地表海拔为500m。

表3-1 天然气样品的组分和碳同位素数据

样品号 样品深度(米) 气体主要组分(%) δ13C (‰,PDB) C1 C2+ N2 CO
2
δ13C1 δ13C2

1 650-667 97.84 0.07 1.98 0.11 -66.23 -25.73
2 980-996 86.79 6.48 4.57 2.13 -35.64 -28.12
3 1376-1389 77.53 9.26 11.90 1.29 -32.84 -23.64
4 2270-2287 94.72 1.23 1.61 2.38 -36.81 -30.64

图3-1 研究区构造剖面图

00.511.522.5

6000
4000
2000
0

5000
3000
1000

Ro(%)

图3-2 研究区镜质体反射率-深度关系图

习题四 圈闭及油气藏类型的识别



(米)
一 、目的
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是形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圈闭的类型及形成条件不仅对油气藏形成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亦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不同类型油气藏所采用的勘探方法及部署不同,
开发方案也不同。因此,正确鉴别圈闭和相应的油气藏类型是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所给的储集层顶面或盖层底面的构造图、储集层分布图以及气油水分布图,
确定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圈定圈闭的闭合面积,绘制圈闭和油气藏横剖面图;对照平面和剖面图建立立体概念,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圈闭和油气藏在平面图和横剖面图上的特点。


二、具体步骤和要求
1、阅读图4-1,完成下列要求:
(1) 在平面图上找出溢出点位置(用字母C表示),圈定各圈闭的闭合面积(用阴影线表示),计算
闭合高度,并确定各圈闭的类型。
(2)作II’剖面图(纵比例尺1:10000),并分析断层的侧向封闭性(储层厚50米)。

图4-1 某储集层顶面构造图
2、阅读图4-2、图4-3、图4-4,完成下列要求:
(1) 阅读图4-2、图4-3、图4-4,在平面图上圈定各圈闭的闭合面积(用阴影线表示)。
(2) 绘制给定剖面线的剖面图。
(3) 对照平面和剖面图特点,确定各圈闭的类型。

图4-2 某地层构造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