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巴尔扎克的金钱观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探究

2016年09月下半月刊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探究□王书田《人间喜剧》不仅艺术再现了十九世纪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及七月王朝时期的社会生活,还穿透了社会———历史的外壳,暴露出资产阶级在金钱道德观念上的丑恶,及其对社会、人的腐蚀作用。
从这些内容来看,《人间喜剧》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并将《人间喜剧》推向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一、巴尔扎克金钱观的确立(一)生平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观念。
基于此,要探究《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应究作者巴尔扎克的生平进行探讨,从中挖掘巴尔扎克的金钱观。
巴尔扎克的出生于一个中产者家庭,学习生涯在法律学校度过,毕业后开始文学创作,但一直以失败告终,曾弃文从商,出版名著丛书,也以失败告终。
这使得巴尔扎克债台高筑。
作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边因奢华的生活而债台高筑,一边以崇高的思想创作出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1]。
这样的生平使得巴尔扎克对生活的认识十分深刻,而金钱可以说是其一生当中的阴影。
(二)金钱观巴尔扎克经历了法国近代史上的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这一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亲眼目睹封建经济及封建贵族的衰落,以及资产阶级的兴起,亲眼目睹了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激烈对抗。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上的人们在思想、价值、道德观念上正发生着巨变,金钱在社会关系中承担维系人们关系的杠杆。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将金钱的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一)金钱、人物《人间喜剧》中的资产者形象十分典型,用这些资产者的形象描绘了资本主义从高利贷向金融发展的历程,成为社会经济的画像[2]。
如《高利贷者》中,描绘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者形象。
高布塞克通过收抵押品放高利贷发家,但其不懂金钱在流通当中可以增值,只是将抵押品保存在仓库中。
高布塞克死后,别人甚至在其仓库中发现“腐败的肉馅烙饼”,这表现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者是纯粹的剥削者。
守财奴巴尔扎克读后感

守财奴巴尔扎克读后感《守财奴》是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极端贪婪的商人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
阅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人性的贪婪和自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奥布洛瓦的商人,他以贪婪和自私而著称。
他对金钱的执着追求使他成为了一个守财奴,他不顾一切地追求利益,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家庭和朋友。
他的儿子克莱门特因为父亲的贪婪而备受煎熬,最终不得不离家出走。
奥布洛瓦的贪婪和自私最终导致了他的孤独和悲惨的结局。
通过这部小说,巴尔扎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
奥布洛瓦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贪婪和自私使他失去了家庭和朋友,最终导致了他的孤独和悲惨的结局。
这个形象让我深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像奥布洛瓦一样,为了金钱利益而忽视了家庭和友情?是否也像他一样,最终陷入了孤独和悲惨的境地?通过阅读《守财奴》,我意识到贪婪和自私是人性中的弱点,它们会使人失去对家庭和友情的珍惜,最终导致孤独和悲惨。
因此,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要被金钱的诱惑所蒙蔽,要珍惜家庭和友情,不要让贪婪和自私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
另外,通过阅读《守财奴》,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金钱并不是生活中的唯一追求。
奥布洛瓦为了金钱利益而失去了家庭和友情,最终陷入了孤独和悲惨的境地,这给我敲响了警钟。
金钱固然重要,但家庭和友情更加珍贵。
我们应该学会适度追求金钱,不要为了金钱而牺牲了家庭和友情,要学会珍惜和关爱身边的人,这样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生活。
总之,通过阅读《守财奴》,我对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贪婪和自私所带来的后果,使我深受启发。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家庭和友情,不会被金钱的诱惑所蒙蔽,努力追求真正的幸福。
浅谈巴尔扎克的金钱观

二
收稿 日期 :2 )—0 —0 【6 8 I x
金钱不是无所不能的
尽管金钱作J巨大,但是不足就是 高无 f f 】 = 、尢所不能、无 坚 摧呢?所有人的所有情都要以它为轴心旋转呢?在巴尔扎克 的认识中也不足如此。尽管金钱能腐蚀掉一 人的友情、亲情、
作者简介:朱浩然 (90 ,男,河南信阳人,法因里昂三 [7 -)
的姊妹篇 高老头 中,金钱腐蚀亲情的情况更加明显:高老头 的两个女J i嫁时,由十每人得到 了 Lt l 高老头 8 万法郎的陪嫁 , 0 她
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金钱是个蘑要主题,就如法图著名批
评家泰纳概括巴尔扎克的 人问喜剧)时所说:“ ) 金钱『题足他最 日 】
得意的题目……他的系统化的能力和对人类丑处的明日张胆的偏 爱创造 _ r 金钱和买卖的i…。 寺 ”我们分析巴尔扎克的金钱观叮以通 过分析其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来_解。概括起来巴尔扎兜对待金 r l 钱的观点=要行三方面。
桑、克罗旭两家对葛朗台一家看似情感深厚,但实质却足想以感 情为工具,牟取私利。他们勤于与葛朗台走动,争相为葛朗台出 力、卖命,“j I的只是一个,那就是以欧也妮为跳板,把葛朗台的
财产据为己有” 。在这里所谓的 “ l 友情”只徒具虚名,甚至不可 看作真正的友情,因为这种友情成了获取金钱、利益、地位的一 个载体、一个工具,它根本就一点经不住金钱的腐蚀,一点都没
Vo12 .7 NO. 0 1
0c .o0 t2 6
浅谈 巴尔扎克 的金钱观
朱浩然
( 州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浙 江 温 州 3 5 3 ) 温 20 5
摘
要:在巴尔扎克一生创作的作品中许多都是以金钱为主题的,通过对这些以金钱为主题的作品进行分析,我们能察觉到作者对
功名禄可贵,金钱价更高——论《高老头》中巴尔扎克的金钱观

四、 金 钱 与 才 干 的 冲 突
伏脱冷是具有象征性 的恶魔望 的哀鸣和愤怒的咒骂 ,反复 出现 ,不绝 于 合。他既是资产 阶级野心家 , 在 资产 阶级社会还未得势 的掠夺 者 , 耳, “ 钱可以买到一切 , 能买到女儿。” “ 倘若我有钱 , 倘若我 留着家 又是引诱青年 堕落 的“ 撒旦” , 他渴求 “ 小皇帝一样” 的 日子 , 为达 目 私, 没有把财产给 她们 , 她们 就会来 了, 会用她们 的亲吻来舐我 的 的 , 他动 了杀人越货的念头。 他老于世故 , 深知黑 暗社会之底蕴 , 他 脸。 ” 与此相对 照 , 是两个女儿踩着父 亲的身体 向鲍府 的舞会走去 , 嬉笑怒骂 、 冷嘲热讽 , 他 的“ 道德教育” 促使拉斯蒂涅走上野心家 的
出了一幕幕触 目惊心 的闹剧 ,散发着令人 窒息的铜臭味 ,令人深 蒂涅并未全盘接受这种教唆并付诸实施 ,他的经历和见闻不断地
思, 让人叫绝。
一
印证 了伏脱冷 的邪恶说教 。伏脱冷的被捕 , 鲍赛 昂夫人 的隐退 , 给 他很 大震动 , 高老头之死 , 给拉斯蒂涅上完 最后 一课 。伏脱冷的哲
达 到了 目的, 分别得到了父 亲八 十万法郎 的陪嫁 , 她们竭尽奉承体 蒲高涅王室 的最后 一个女儿 ” , 鲍赛 昂夫人是 “ 贵族社会 的一个领
贴 之能事 , 以获取父亲更多的金钱奖励 , 却不愿在公开场合承认 自 袖” , 别人能踏进她 的府邸 , 在“ 金碧辉煌 的客厅 里露面 , 就等于一 己的父亲 。高 老头将铺子盘 出后 ,失去 了以前 如注的经济来源 , 纸阀阅世 家的证书 。 ” 谁跟她攀上亲戚 , 立 即会身价百倍 , 资产 阶级 两个“ 乖巧 ” 的女儿将高 老头撵 出家 门。金钱 对父爱 的吞 噬初 露 竭力想踏入这个贵族沙龙。 然而表面 的荣华富贵 , 掩饰不 了政治上 端倪 。 的败局 , 她深感 “ 上流社会最可怕的祸事” 已经临头 。
巴尔扎克守财奴

巴尔扎克守财奴1. 引言《巴尔扎克守财奴》是法国作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于19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部小说。
它是巴尔扎克长篇小说集《人间喜剧》中的一部分,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小说的背景、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作品。
2. 背景介绍《巴尔扎克守财奴》是发生在法国19世纪的布尔戈尼亚地区的一个小镇上。
小镇上有一个名叫奥拜尔的商人,他以守财奴而著名。
奥拜尔对金钱的欲望超过了一切,他是一个吝啬鬼,但同时也是一个聪明的商人。
小镇上的人们对他又敬又怕,同时也都知道他非常富有。
3. 主要人物•奥拜尔:本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极其吝啬的富商。
他对金钱极度追求,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他变得凶狠而自私。
但他也有让人意外的一面,他曾经爱过一个女人,但由于贪婪和狡猾,最终错失了幸福。
•弗伦德尔:奥拜尔的侄子,一个年轻、慷慨、开朗的人。
他对奥拜尔的吝啬和自私感到非常愤怒,试图改变叔叔的行为。
•乔治·丧地:奥拜尔的邻居,一个骗子和欺诈大师。
他不断试图从奥拜尔那里骗取金钱,但最终却遭到了失败。
4. 故事情节小说以奥拜尔的家为中心展开,围绕着奥拜尔和他的财富展开。
奥拜尔一心只想保护自己的金钱,他把财富藏在家中的各个地方,不信赖任何人。
然而,他的侄子弗伦德尔却试图改变他的行为。
弗伦德尔希望奥拜尔能够慷慨地帮助他人,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金钱。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弗伦德尔结识了乔治·丧地这个骗子。
乔治看准了奥拜尔的贪婪本性,决定从他那里骗取金钱。
他编造了一个关于埋藏宝藏的故事,让奥拜尔一步步上了钓鱼台。
最终,奥拜尔被骗得一无所有,悔恨不已。
5. 主题探讨《巴尔扎克守财奴》展现了贪婪和自私对一个人的毁灭性影响。
奥拜尔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但他却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的关系。
他追求财富,而忽略了爱情和友情的重要性。
奥拜尔最终被自己的贪婪所毁灭,失去了幸福和快乐。
功名禄可贵,金钱价更高——论《高老头》中巴尔扎克的金钱观

功名禄可贵,金钱价更高——论《高老头》中巴尔扎克的金钱
观
徐耀庭
【期刊名称】《新课程.教师》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正>金钱是《人间喜剧》描写最广泛、最成功的主题,巴尔扎克创造了金钱和买卖的史诗,他的《高老头》更是百丑献技、群魔乱舞,演出了一幕幕触目惊心的闹剧,散发着令人窒息的铜臭味,令人深思,让人叫绝。
一、金钱轴心和父爱轴心的角逐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培养肮脏灵魂的大温床,这里没有爱情的婚姻,只有金钱的恋爱。
这种拜金主义,造就了许多畸形人物、变态性格,他们看到的只有金钱,除了发财的快乐外体验不到别的幸
【总页数】1页(P191-)
【作者】徐耀庭
【作者单位】太原市财政金融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5.074
【相关文献】
1.功名禄可贵,金钱价更高--论《高老头》中巴尔扎克的金钱观
2.金钱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3.金钱诚可贵,精神价更高
4.金钱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5.金钱诚可贵信誉价更高——庆丰镇不把灾害损失转嫁给他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世纪西方和20世纪对金钱的看法

19世纪西方和20世纪对金钱的看法
1、十九世纪西方文学对金钱的否定态度,认为金钱腐蚀了人的灵魂、扭曲了人的行为,这是巴尔扎克对19世纪法国盛行的拜金主义的揭露。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在巴尔扎克一生创作的作品中许多都是以金钱为主题的,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对待金钱的观点主要有三方面。
一金钱是罪恶之源,
其一,金钱腐蚀友情,其二,金钱腐蚀亲情,其三,金钱腐蚀爱情
二、金钱不是无所不能的,
三、金钱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在巴尔扎克看来金钱本身并没有恶性,只是使用它的人有差异而已,所以金钱也可以做好事,也是能够帮助人。
这是对金钱的辩证的看法。
四、
2、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对金钱上的主题表现与态度认为金钱不仅可以折射出人的爱情观念、权利欲望,以及尊严维护,还可以表现出社会现状及经济状况。
金钱成了生活最直接的目标,成了“持续不断的刺激”。
人们相信金钱万能,就如同相信上帝万能。
在前现代社会,个人社会的交往、友谊、婚姻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形式。
但在货币经济生活中,人们可以随意更换具体的依赖对象。
只要有钱,你可以完全靠自己。
人们以生活的形式代替了生活的内容。
有了丰富的词汇,却无话可说;有了好的房子,却没有安定的家庭;有了选择的自由,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西美尔说,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具有纯粹审美态度的个性人物会对现代深感绝望”,为什么“关心内心救赎的人的灵魂“总是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总是神经质、紧张兮兮的活在大城市中。
2023守财奴巴尔扎克读后感(通用5篇)

2023守财奴巴尔扎克读后感(通用5篇)守财奴巴尔扎克读后感1在漫长的暑假里,我读了一篇小说,名叫《守财奴》。
是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写的。
读后使我深受启发。
小说写了一个叫葛朗台的老箍桶匠,他一爱一财如命,吝啬至极。
为了金钱不要亲情。
被金钱蒙蔽了双眼。
其实,像葛朗台这样的人,在我们当今社会依然是存在的。
许多杂志报刊不就报道一些为了金钱而犯罪的事实吗?金钱,有时真的如同魔鬼蒙蔽你的双眼,拖人下水,把人变为它的奴隶。
这很值得人们深思。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钱。
因为金钱可以给我们带来物质享受,休闲娱乐以及丰富我们的知识。
人们需要钱,是为了活着。
但人活着,绝不止为了钱。
人活着是为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为社会做出贡献,使生命放射一出夺目的光辉。
而并不是一切向钱看,如果一味的追求金钱而忽视了人的一精一神,贪图便宜,采取了一系列不合法的手段来获取金钱。
目光短浅,最终锒铛入狱。
他们也许会觉得轻松自在,安逸舒适,岂不知他们已失去了灵魂。
他们的生命之花已枯萎。
所以金钱不会振作萎藦的一精一神,不会使一精一神空虚者获得丰富的内心世界,不会使利欲熏心者获得真正的幸福。
过度的追求金钱,反而会使人昧着良心做有辱人格的事。
所以,在当今物质文明水平提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一精一神文明的建设。
一次,我外出坐公交车时,正向售票员交车费时,突然发现少了一元钱。
正当我手足无措时,旁边一位阿姨看出了我的心思,她递给了我一元钱。
顿时一股暖流涌一入了我的心头,我感激不尽。
谁说金钱就是一切?谁说没有金钱就寸步难行?虽然只是一位陌生的阿姨素不相识,但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从她身上看到了一种高尚的一精一神,看到了一种高于金钱的一精一神,那就是道德高于金钱,只有在道德的力量下,金钱才能够发挥它的作用。
回顾历史,古代对金钱漠视的仁人志士多不胜举:孟子“不辩礼义”,“万钟于我何加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人安贫乐道,为理想,为正义而奋斗不息,因为他们追求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巴尔扎克的金钱观【摘要】巴尔扎克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困厄中度过的。
金钱对巴尔扎克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为金钱既是他人生的苦恼,又是他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巴尔扎克许多的作品里都是以金钱为主题的。
他为我们描绘了在广阔的生活领域中金钱的无比威力。
在他的笔下,金钱是一柄所向披靡的双刃剑:既是罪恶的开端,又是幸福的源泉。
【关键词】巴尔扎克;金钱观;《人间喜剧》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巴尔扎克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文艺大繁荣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的文学里,伴随着封建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上升所出现的戏剧性场面里,对道德堕落和对经济力量的惊叹,自然成为作品关注的核心。
他以极大的勇气、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哲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金钱世界进行了艺术探索,在“人间喜剧”的舞台上,几乎无处不遇到金钱这个“人间的上帝”。
“金钱”是《人间喜剧》中创造的最生动的形象。
《人间喜剧》的根本性主题就是揭示金钱的力量和罪恶。
巴尔扎克的作品里写的都是人间悲剧,而作品却以“喜剧”冠名。
其实,这正是一种讽刺。
喜剧在欧洲是粗俗之作,而悲剧则是高雅严肃的艺术。
巴尔扎克描写的主要是金钱腐蚀下的堕落,主人公往往是金钱的牺牲品,而不是正面英雄,他们是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人物的崇高美。
所以,巴尔扎克用“喜剧”来命名,是出于对社会现实的嘲弄与批判。
一、金钱与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经历了法国近代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
他创造出如此多关于金钱买卖的史诗,除了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时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以及他对社会生活所具有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概括力以外,还与作家本人长期与金钱搏斗的经历密切相关。
在与金钱打交道的过程中,他认识了金钱。
巴尔扎克出生后不久,被送到附近的乡村去寄养,离开家的童年生活的痛苦,使他毕生难忘。
他大学毕业后,违背父母之命,放弃律师职业立志做一个伟大的作家那一刻起,就被金钱所控制、所困扰。
纵观巴尔扎克的一生,可以说是在金钱的困厄中度过的。
拥有财产支配权的父母反对他走文学创作之路不成,答应给他两年的时间尝试。
而在这两年的时间里给他的费用十分有限,他经常挨饿。
当时的咖啡馆,本来是青年作家与新闻记者聚会的地方,可他除了站在门外对着咖啡馆的玻璃窗照照自己饥饿的面孔以外,什么也不能干。
到了寒冬,他衣着单薄。
为了节省燃料费,他只好一连几天不下床,蜷缩在被窝里写作。
最使他担惊受怕的是灯油的开支,因为白天越来越短,下午三点就得点灯。
经过两年的苦行僧式的生活和夜以继日的艰苦创作,写成的剧本《克伦威尔》却被家人打入冷宫。
巴尔扎克两年的苦苦试验宣告失败。
父母即刻停止了对他的资助。
巴尔扎克被逼上了自己挣钱的道路。
为了谋生,他决定用自己的笔来开路,什么学子的悲剧、作家的名誉统统放到一边去,钱才是当务之急。
只要写出的东西能变成钱就行。
为了快快挣钱,他开始从事文学投机生意。
一时间,一些光怪陆离的东西就像开了闸的河水,源源不断地从巴尔扎克的笔端流出。
至于其中的内容,那是完全由市面的行情来决定的。
他除了长篇,还写剧本、随笔、杂文等,同时还成为巴黎许多小报的撰稿人。
此时他就像一部日日夜夜都在转动着的“制造”文学作品的机器,只要能够出售,他是无需顾及产品的型号和质量的。
这样的劳作,给巴尔扎克带来了微薄的收入,缓解了无米之炊之急,使他得到了一些安慰。
但是他却没有从中尝到过创作的欢乐。
这决不是他所希望的作家生涯。
金钱的重压折磨着这个年轻人的心灵,也严重阻碍着他文学才能的尽早发挥。
正如同时代法国批评家泰纳所指出的“由于需要,由于面子,又由于想象和希望,他成了金钱的猎取物,金钱的奴隶,金钱凌驾着他,虐待着他,使他伏在案头,拉不起身。
金钱把他牢牢地拴在工作上,激发着他的灵感,进入他的思想和梦魂,指导着他的目光,牵引着他的手掌,铸造着他的诗意。
金钱使他的书中人物活跃起来,在他的全部作品上投入了一层金色的闪光”。
尽管如此,巴尔扎克并未能摆脱经济困境,他不得不寻找新的生财之道。
1815年,巴尔扎克与一个出版社合作,企图通过出版一些古典名著来盈利。
经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原想一本万利的买卖,不料却一败涂地,出版印刷的一千册,竟然卖出不到二十本。
这倒霉的生意,使巴尔扎克负债一千多法郎。
他又经营过印刷厂和铸字厂,甚至准备开采从古罗马时期就废弃的银矿。
但他的努力,非但没有获得成功,反而弄得债台高筑。
最后债务竟达到六万法郎。
到他逝世时也未还清债务。
由此可见,巴尔扎克的一生虽然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战胜了饥饿与贫穷,在文学创作中作品比岁月还多,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但在经济上,他仍然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这不能不说他在金钱世界的角逐场上充当了一个失败者的角色。
然而,如果巴尔扎克没有这一段谋生、经商、负债、奋斗之至几乎破产而身败名裂的历史,那么人们就不可能在《人间喜剧》中读到那些有关负债、敲诈勒索的精彩的描写,更难看到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深刻揭示。
如此巴尔扎克这个光耀的名字就会消失在庸俗不堪的市侩、商人、资产者的长长名单中,而永远不会再被人们提及。
因此我认为:正是因为巴尔扎克在“挣钱夺利”的决斗中有着那一段刻骨铭心的不幸历史,才使他深刻体会到了“在一个唯物的时代里,金钱所有的重大的、魔鬼般的意义。
”从而深刻的描绘出金钱世界的真实画面,“创造了金钱和买卖的史诗”。
巴尔扎克充分地了解并且有力地描写了他的时代中金钱的无上威力。
他曾写到:“从前金钱并不是一切,大家公认的还有比金钱更为高贵的东西。
但是今天资产阶级却用金钱来作为政治才干的基础,在资产阶级的眼光中,金钱是生命的动力。
他指出了为了追逐利润怎样的毒害社会,毒害了商人、银行家、政客们、年轻风流的女子,所有的人都是惟利是图,没有高尚的情怀,即使是身败名裂,受辱堕落亦在所不惜。
”二、《人间喜剧》中的“金钱”形象(一)、金钱与人性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塑造了一批贪婪的拜金主义者形象。
他们或是吝啬的高利贷者、或是贪婪的银行家、或是寡廉鲜耻的恶霸、或是心狠手辣的政客,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是贪婪成性的拜金狂。
葛朗台是一个嗜钱如命的吝啬鬼,为争夺金钱吓死了妻子,骗取了女儿的继承权,造成女儿的爱情悲剧。
但巴尔扎克的笔触还更进一步深入到巴黎社会的新闻各界。
巴黎是群英荟萃、人才辈出的文化之都,素以文化繁荣著称。
可是这里“聪明才智也要靠金钱来支撑,才能焕发出它的光芒;在资本主义文化艺术的辉煌成果中,每个角落都有金钱的影子。
”作家不过是出版商的摇钱树,书店不过是老板低价收进高价出售的商品。
巴尔扎克在《幻灭》里着重描绘了巴黎的文化界和新闻界,他们本应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光荣与骄傲,是高雅圣洁的场所,但这里却成了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彼此践踏的“名利场”。
报纸的书评决定书籍的命运,而记者就是批评家,记者会把一部优秀的新作骂得一文不值。
由于利益的冲突,作家、文人之间又充满了殊死的搏斗,记者变得自私虚伪。
同行是冤家,良心也成为用来攻击别人的武器。
所以巴尔扎克指出:“报馆是贩卖思想的妓院”。
老板是拿文字做买卖的资本家。
“为了钱,新闻记者出卖聪明才智和人格灵魂;为了钱,文艺创作诲淫海盗;为了钱,书籍被当成低价收进高价售出的商品,报纸成了贩卖思想的妓院。
”在这些人身上,他们不但自身丧失人性情感,而且危害家庭、危害社会。
(二)、金钱与亲情“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巴尔扎克虽然没有机会读到这段至理名言,但他却在无数家庭的关系中看到了这一严酷的现实。
他的许多作品,真正的“英雄”是以灵魂交给了上帝的人,被金钱煽起的情欲是小说的真正主人公。
“金钱决定一切”,无论什么样的家庭,亲情,在闪亮的金子面前,都已显得黯然失色。
资产阶级或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们围绕财产展开的生死搏斗,已经使人无法在看清“家庭”与“亲情”的本来面目了,金钱成了人们的上帝。
在《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一生只恋着金钱,从来认钱不认人,葛朗台视金钱于女儿之上,就因为女儿把他的金币给了查理,不仅大骂女儿,并决定把他关进房里,只给冷水和面包。
葛朗台太太尸骨未寒,葛朗台就迫使欧也妮在财产文契上签字,放弃母亲的继承权,全部财产归葛朗台管理,还认为这是给自己生路。
弟弟破产,他不但袖手旁观,反而借此机会搞了一次公债交易,赚了一笔巨款;侄儿查理从巴黎回来,投靠他,他一脚踢开,视为路人。
侄儿查理为父亲的破产哭得死去活来,他居然说:“这年轻人是一个无用之辈,在他心里的是死人不是钱。
”在葛朗台看来,查理伤心的不是父亲的死,而是他不仅从此成了一贫如洗的破落子弟,而且还得为死去的父亲负四百万法郎的债。
人死是小事,失去财富是大事。
到死时葛朗台眷恋的不是女儿,而是他的金钱。
要女儿到阴间去向他交账。
在他那里,自古就有的夫妻之情,亲子之爱,兄弟之谊荡然无存。
葛朗台的妻子、女儿简直就是他的两个驯服的奴隶。
妻子的价值在于她带来了数量可观的陪嫁,女儿的价值在于他将会挣得巨额的财产。
总之,对待骨肉至亲,他遵循的仍是金钱法则,葛朗台把爱奉献给了金钱,而把冷漠无情留给了自己,并通过自己又施予他人。
高老头的悲剧更可以说是对金钱的血泪控诉。
高老头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暴发户,但他却保留着浓厚的封建家族观念和道德观念,有一颗别的暴发户所没有的善良和慈爱之心。
他不像葛朗台爱钱胜于爱女儿,她视女儿为生命。
为了女儿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
他企图用“基督式”的父爱来维护这个家庭的永恒和谐,但他视骨肉至亲高于金钱,这正是他的悲剧根源所在。
因为在女儿那里,金钱高于一切。
在他丧失爱妻之后,便拒绝再娶,把对妻子的爱全部转移到两个女儿身上,视她们为掌上明珠,倾其所有供她们享受。
两个女儿成人后,又分别给了她们八十万法郎的陪嫁,成了伯爵夫人和银行家太太。
但是好景不长,出嫁后的两个女儿挥金如土,随时向父亲告急。
女儿们不时前来探望父亲,却是为了进一步榨取钱财,金钱买来的爱是暂时的虚假的。
高老头的钱囊怎么也填不满这两个无底洞。
最后高老头财囊渐空,境况也日下,一再调换住房,为的是节省花销。
可这也不能去换得女儿们的爱。
两个女儿的最后一场争夺战,把父亲送到了死亡的边缘。
柠檬榨干了,便扬长而去。
于是高老头彻底地被抛弃了。
其实,悲剧早在酝酿,只怪痴情的父亲醒悟得太晚。
这个时候绝望的高老头才认清了女儿的真面目,她们过去对他的爱,只是想把他当成用以挥霍的摇钱树罢了。
高老头临终的长篇独白是字字血泪:“唉,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做父亲的应该永远有钱,应该拉紧女儿的缰绳,像对付狡猾的马一样,她们就会来,会用他们的亲吻来舔我的脸……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
高老头的独白是对道德沦丧的女儿,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悲愤至极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