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地震数据采集

合集下载

基于复杂地质目标的地震采集技术综述

基于复杂地质目标的地震采集技术综述

基于复杂地质目标的地震采集技术综述X卢湘鹏(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山东东营 257086) 摘 要: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目标已经以复式隐蔽油气藏和复杂地质目标为主,在某些地区进行勘探,传统的地震采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近几年,地震采集装备和数值模拟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集中体现在提高地震数据分辨率和改善深层数据品质方面,而面向复杂地质目标的地震采集技术是其中的关键技术。

本文立足于当今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基于复杂地质目标的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实例。

关键词:复杂地质目标;地震采集;高密度;观测系统;地震波激发 中图分类号:P 6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1—0082—04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目标已经以复式隐蔽油气藏和复杂地质目标体为主,如:小断块、小砂体、小构造、复杂潜山带、复杂断裂带等,给地震勘探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在这些地区进行勘探,传统的地震采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特别是对地震数据的分析已经从单纯的构造解释发展到预测岩性、孔隙度、饱和度等储层参数。

为满足不断增加的新需求,地球物理工作者对地震采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几年,随着地震采集装备的迅速发展,地震采集技术得到不断的提升,地震采集技术在提高资料采集精度、分辨率以及降低勘探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目前,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集中体现在提高地震数据分辨率和改善深层数据品质方面,而面向复杂地质目标的地震采集技术是其中的关键技术。

1 基于复杂地质目标的地震采集技术发展随着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扩大,像在玄武岩、碳酸盐岩、火成岩等复杂构造区的地震勘探逐渐增多,给地震勘探带来巨大的挑战。

在这些地区由于上伏高速层的屏蔽作用使得激发地震波能量大部分返回到地面,只有极少的能量向更深的地层传播,从而造成深层资料信噪比低甚至资料空白。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陆上地震勘探纵波数据处理、质量控制和成果验收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包括水陆交互带)地震勘探纵波数据处理和成果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 5314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宽方位观测系统 wide azimuth geometry在野外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横向最大炮检距与纵向最大炮检距之比大于0.5小于1.0的观测系统。

3.2全方位观测系统 full azimuth geometry在野外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横向最大炮检距与纵向最大炮检距之比等于1.0的观测系统。

3.3十字排列道集 cross spread gather由互为中垂线的一条接收线和炮线组成的排列称为十字排列,在此基础上,把每炮记录按炮点位置重排所组成的三维道集。

3.4共炮检距矢量片 offset vector tile或common offset vector具有大致相同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地震数据子集,通常被称为一个OVT(Offset Vector Tile)片或COV(Common Offset Vector)片。

3.5螺旋道集 snail gather在一个具有炮检距和方位角信息的道集内,以炮检距的分组区间为第一关键字、以方位角为第二关键字进行排序而形成的地震数据道集。

4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IP:共成像点(Common Image Point)CMP:共中心点(Common Middle Point)CRP:共反射点(Common Reflection Point)DMO:倾角时差校正(Dip Moveout)P1/90:SEG推荐的地震勘探辅助数据记录格式(U.K.O.O.A. P1/90 Post Plot Positioning Data Format)SEG: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家学会(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SPS:SEG推荐的地震勘探辅助数据记录格式(Shell Processing Support Format for 3D Surveys)VSP: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5 基础工作5.1 基础资料用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基础资料包括地震数据、辅助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

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一 预处理
二 叠前去噪和一致性处理 三 一次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 四 速度分析和共中心点叠加 五 偏移 六 叠后处理和显示
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信号处理角度:去噪 噪声的形成机理 传播过程中产生,规则的各 类非有效波和不规则的噪音,包括波形的改造 衰减各类规则和不规则噪音, 包括多次波 反褶积 改善地震子波的 频谱,使其应当有足够宽的频带和零相位,同 时改善子波的一致性
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一、基于射线理论 1、叠后偏移 (1)圆弧切线法 (2)波前模糊法 (3)绕射曲线叠加法 二、基于波动方程基础的 1、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偏移 (1)Stolt偏移法 (2)Gazdag相移法 2、克希荷夫积分法波动方程偏移 3、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
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反褶积:
主要指叠前反褶积,目的是压缩地震道中的有效 地震子波缩短它的延续时间来改进时间分辨率, 同时改进子波的一致性以取得最佳的叠加效果, 增强同相轴的连续性。 用在偏移后进一步提高剖面的分辨率,该技术能 较好的保持波组特征,实现高分辩率处理的保真。
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反褶积也是克服地层滤波响应的有效手段 如反Q 滤波
叠后偏移:
地震偏移的目的是把反射波图像恢复成地下地层的 真实图像,常规偏移处理是在水平叠加的资料,又 称叠加偏移。
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问题: 1、记录道S的反射点P在垂直向下的反射时间t0,而不在真实 空间位置,相对于反射界面段的真实位置向界面的下倾方向 偏移 2、 由于反射界面的偏移现象,在反射界面倾角变化的地方 引起波的干涉,如回转波、绕射波 3、在断层比较发育的地区,绕射波、断面波发育,还会引起 波的干涉,给解释工作带来困难 4、反射界面倾角较大时,共中心点道集的叠加是非共反射点 叠加。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读书报告课题名称: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班级:064091*****学号:***********指导老师:***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吴浩(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地球科学与技术专业)摘要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近年来,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石油、煤炭、采空区调查、地热普查等重要领域,由陆地不断向海洋发展。

本文着重针对地震勘探过程和技术的发展几个重要阶段及应用进行展开。

关键字地震勘探三维地震石油勘探煤矿发展与应用1 引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岩石的弹性性质研究地下矿床和解决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勘探应用领域广泛,与其他物探方法相比,具有精度高、分层详细和探测深度大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地震勘探的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的一体化趋势得到加强。

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通常用人工激发地震波,地震波通过不同路径传播后,被布置在井中或地面的地震检波器及专门仪器记录下来,这些地震拨携带有所经过地层的丰富地质信息,计算机对这些地震记录进行处理分析,并用计算机进行解释,便可知道地下不同地层的空间分布,构造形态,岩性特征,直至地层中是否有石油、天然气、煤等,并可解决大坝基础,港口,路,桥的地基,地下潜在的危险区等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环境保护,考古等问题。

2 地震勘探过程及发展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3个阶段组成。

1.地震数据采集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

常规的观测是沿直线测线进行,所得数据反映测线下方二维平面内的地震信息。

一般地讲,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成本占勘探成本的80%左右,因此世界各国为了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效果,不断研发、更新地震勘探的仪器装备。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5.激发条件和接收条件
6.海上地震勘探的特点和特殊性
特点:①广泛使用非炸药
②比陆上更早实现了野外记录数字化;
③使用等浮组合电缆;
④单船作业,不需采用松放电缆的措施就能保证连续工作
⑤全部采用多次覆盖技术,且覆盖次数较高,等浮电缆的道数不断增加。
特殊性:①观测船的前进速度为常数,使用多普勒声纳及时调节船速以保持船速恒定。但船速受风浪、涌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微震:与激发震源无关的地面扰动统称为微震,外界随机产生;
低频和高频背景干扰:低频和高频背景的特点是整张记录上出现,而且显得杂乱无章。
干扰波类型小结:
干扰波分为规则干扰和随机干扰。
规则干扰包括:沿水平方向传播的(面波和车辆引起的干扰)和沿垂直方向传播的(多次波)
具有重复性的(面波)和不具有重复性的(人为因素产生的干扰)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

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

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一)来源:中煤网作者:发布时间:2007.02.09前言本标准是基于煤炭行业地震勘探近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并参考原煤炭工业部颁发的《煤田地震勘探规程》、中国煤田地质总局颁发的《数字地震仪暂行技术规定》和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石油天然气地震勘探规范》,经过反复征求意见、讨论和修改而形成的煤炭行业标准。

本标准涉及的地震仪器均为煤炭地震勘探常用的仪器,其技术指标依据国外同类仪器的先进指标;本标准的数据处理类似或等同于国外先进水平;本标准提出的勘查精度不低于国外先进水平。

本标准发布后,原煤炭工业部颁发的《煤田地震勘探规程》、中国煤田地质总局颁发的《数字地震仪暂行技术规定》自行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为标准的附录,其余附录均为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煤炭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技术装备保障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煤炭工业局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罗定远、唐建益、丁长欣、柳楣、肖希山、陈光明、宋士学、方正、尹金章、段铁梁。

本标准由国家煤炭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技术装备保障司)负责解释。

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炭、煤层(成)气地震勘探工作程序、地质任务和工程设计,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成果报告的编写,质量检验等工作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煤炭、煤层(成)气各个勘探阶段和矿井基本建设、生产中的地震勘探,也适用于煤矿床水和煤矿灾害地质地震勘探。

2 引用标准以下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的引用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上述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4499—1993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 12950—1991 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DZ/T 0069—1993地球物理勘查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076—1993 石油、天然气和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3 勘探程序与工程设计3.1 勘探阶段划分及相应地质任务按照地质工作从较大范围概略了解到小范围详细研究的工作程序和与煤炭工业基本建设需要相适应的原则,地震勘探工作可划分为概查(找煤)、普查、详查、精查和采区勘探5个阶段,根据资源及地质情况可以简化或合并。

最新地震处理教程——第六章 三维地震勘探

最新地震处理教程——第六章 三维地震勘探

第六章三维地震勘探6.1 引言在油气勘探中,重要的地下地质特征在性质上都是三维的。

例如盐岩刺穿、逆掩和褶皱带、大的不整合、礁和三角洲砂体沉积等。

二维地震剖面是三维地震响应的断面。

尽管二维剖面包含来自所有方向,包括该剖面平面以外方向传来的信号,二维偏移一般还是假定所有信号均来自该剖面自身所在平面内。

虽然有经验的地震解释人员往往可以识别出平面以外(侧面)的反射,这种信号往往还是会引起二维偏移剖面的不闭合。

这些不闭合是由于使用二维而不是三维偏移导致了不适当的地下成像所引起的。

另一方面,三维数据的三维偏移提供了适当的和详细的三维地下图像,使解释更为真实。

必须对三维测量设计和采集给予特别注意。

典型的海上三维测量是用比较密集的平行线完成的。

一种典型的陆上或浅水三维测量是由布设大量相互平行的接收测线,并在垂直方向上布设炮点(线束采集)完成的。

在海上三维测量中,放炮的方向(航迹)叫做纵测线方向;对于陆上三维测量,检波器的电缆是纵测线方向。

三维测量中与纵测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叫做横测线方向。

与二维测量测线间距可达1km不同,三维测量的测线间隔可以是50m甚至更密些。

这种密度的覆盖要求精确地测出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

测量区域的大小是由地下目标层段的区域分布范围和该目标层段能充分成像所需的孔径大小所决定的、这种成像要求意味着三维测量的区域范围差不多总是大于目标的区域范围。

三维测量过程中一般要采集几十万至几百万个地震道,因为三维测量成本高,大部分都用于已发现的油气田的细测。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仍适用于三维处理。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中,把道抽成共中心点(CMP)道集。

三维数据中按共面元抽道集。

这些道集用于速度分析并产生共面元叠加。

在线束采集中,共面元道集与CMP道集是一致的。

一般陆上测量面元为25m×25m,海上测量为12.5m×37.5m。

常规的三维观测系统往往使共面元道集中数据叠加的方式变得很复杂。

海上三维测量拖缆的羽状偏离可以导致共面元道集内的旅行时不再有简单的双曲时差。

地震数据处理的常规处理流程

地震数据处理的常规处理流程

地震数据处理的常规处理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地震数据处理的常规处理流程详解地震,作为地壳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其产生的数据对于地质研究、灾害预警以及矿产资源探测等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叫检波器,把震动 波转换为电磁波。每 个接收点由9-36个组 成。水深>2米时浮 在水中;水深<2米 时插入水底泥中。 这些不是蚯蚓, 是石油勘探人 的劳动成果, 找油门的钥匙。
从这里可以看出:反射长度(140米)=接收长度(280米)的1/2 ,所以反射点间距(20) =接收点间距(40)=1/2
石油勘探陆上二维地震资料采集模拟图及地震队简介
(此模拟图为二维,接收点距40米,4次覆盖,每炮8个点接收,共放5炮。 5炮放后可以看出: 我叫天线,用来发 第四道工序:引爆炸药或用气枪、可控震源产生地震波,检波器接收地震波,送仪器车写入磁盘 第三道工序:钻井、放炸药,也可用气枪或可控震源,目的是产生地震波。 第一道工序:插标志旗,为激发炮点、接收点指定位置。 第二道工序:放线,插检波器、安置采集站,准备接收地震波。 1 1 2 2 3 3 4 4 4 4 3 3 2 2 1 1 (5炮后各点接收次数合计)
我叫炸药,井 中激发一般为 该点接收设备 该点接收设备 该点接收设备 该点接收设备 2-10公斤。 一次资料 这叫道距,指两个 前移,准备接 前移,准备接 前移,准备接 前移,准备接 长度 满次资料长度, 接收点之间的距离, 收下炮地震波 收下炮地震波 收下炮地震波 收下炮地震波 三维只算此范 大部分为50米,还 有40米与30米两 围 这是地下某一 种。 反射界面
天呀!我们 的地下怎么 全是蚯蚓? 产生地震波的方法。陆上除了钻机外, 这叫炮距,指两 还可以使用可控震源,它连续产生 个炮点之间的距 1020秒的地震波。水面施工,水深 离,一般为道距<2米 时,用小平台钻机钻井,水深 的1-4倍 >2米时 用气枪多次产生地震波,在采集站中 叠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钻井工序:非山区一般配备6-12台钻机,每台钻机6-11人。
爆炸组:每组 3-5人,二维非单边放炮一般1个组,三维一般 3-6240 个组。 放线工序:东部地区按仪器道数约每 2道1人,二维 道 激发位置也可以是接收位置的中间或者两边 施工每队大约为 120人,三维1200道施工大约为500人。
秒后解除。警 。 。 。 。 。 。 。 。这是第5炮反射点 戒!放! 电磁波: 第4炮反射点: 。 。 。 。 。 。 。 。 我叫钻机,兄弟有车装 我来捣乱一下 钻、人抬钻、山地钻、 第3炮反射点: 。 。 。 。 。 。 。 。 风钻等,井深一般为6 -30 米 。 。 。 。 第2炮反射点: 。 。 。 。 这是地面 第1炮反射点: 。 。 。 。 。 。 。 。
地震队概况-人员设备 点次数=∑数据点数*接收次数=仪器道数*炮数=1+1+2+2+3+3+4+4+4+4+3+3+2+2+1+1=5 ×8=40
仪器组:一般3-4人。
射信号。不用我也 可,用光缆连接。
一次资料长度=15×20=300米,满次=3×20=60米,折合满次=( 300+60)÷2=180米 谁在捣乱? 人员: 300-800 人 车辆: 30-50 台 船舶:30-70条 工作量计算公式:二维=炮数×炮间距=5×40/1000=0.2km,三维=满次长度×满次宽度 重传! 我叫地震仪,可 放5炮:工作量=5 × 40=200米,一次长度=20 × 15=300米,满次长度=20 × 3=60米,一次-满次=240米,一次 /满次=5 我叫采集站暂时存 坐车可乘船,用 设备: 2500-5000 万元(陆上);水上 5000-8000 万元 放50炮:工作量 =50 × 40=2km, 一次长度= 20 × 105 = 2100 米 , 满次长度= 20 × 9 3 = 1860 米 , 一次 满次= 240 米 , 一次 / 满次= 1.13 一般白旗是接收点,红旗是激发点,激发点也可在接收点之间。 放地震信号。碰到 于记录地震波, 我叫爆 放100炮:工作量=100 × 40=4km,一次长度=20 × 205=4100米,满次长度= 20 ×19 3=3860米,一次-满次=240米 ,一次/满次=1.06 是野外指挥中心 水面时,穿上浮筒 炸机 在此可以看出:a、主要工作方法定后,每条测线或三维每束越长,一次资料与满次资料的比值越小,一次资料 注:指东部非山地仪器 240-1200 道施工的大致数,下同。 立在水面。 测量工序:每组 6-10 人,常规二维一般每队 1 个组,三维一般3-5个组。 与满次资料的差距越小,反之越大。 C、另外要强调的是,目前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三维不同于二维。 准备放炮,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