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控制理论与青少年犯罪防范

合集下载

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研究——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

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研究——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
由四个方 面组成 : ( 1 )依恋 ( a t t a c h me n t ) ,当青 少年 对父 母 、同辈朋 友 或学 校产 生依 恋 时 ,在作 出某 个 决定 或进 行 某项 活动 时 ,会 考 虑父 母 、朋 友 或学 校 的意见 和看 法 ,这种联 系就是阻止犯 罪的重要 因素 ;
中存在 的共 同的价 值 观 、道 德观 的认 同、遵 守 和执
社会控 制理论 真正 的集大成 者是美 国社会 学家 、 犯罪学家特拉维斯 ・ 赫希 ,赫 希在 1 9 6 9年出版的 《 少 年犯 罪 原 因 》一 书 中系统 论述 了一 种少 年犯 罪 的社
行 ,反 之 ,如果 缺乏这样 的信念 或者是 其受 到削弱 ,
并举 。
社 区服 刑人 员从 监 管矫 正场 所 出来 正 处于不 安 焦虑 之中 ,家庭 是否愿意接纳 ,为他遮风挡雨 ; 家庭成员 如何 看待他 ,对他持何种态度 ,都将极大地影响他们
回归社会 的意 愿和信 心 。笔者在走访 中发现 ,家庭能
理性对 待青少 年社 区服刑人员 ,全力承担对孩子 的责 任 ,全 心投入 去帮助孩子 ,青少年就能取得很好 的矫

也 是 研究 青 少年 犯罪 的 主要理 论 。“ 社会 控制 ”
作为一个概念 由美 国社会学 家 E・ A・ 罗斯在 1 8 9 6年 首次 提 出 。罗斯认 为 ,迅 速 发 展的 城市化 和 大规 模
的移 民潮 ,使 争 端 、犯 罪 等社 会 问题 日益严 重 ,必 须用 社 会控 制这 种新 的机 制 来维 护社 会秩 序 。他 指 出社会 控 制 的手段 包 括舆 论 、法律 、信仰 、社会 暗
社会控制理论真正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特拉维斯赫希赫希在1969年出版的少年犯罪原因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一种少年犯罪的社会控制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任何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可以阻止个人进行违反社会准则的越轨与犯罪当这种联系薄弱时个人就会无约束地随意进行犯罪因此犯罪就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薄弱或受到削弱的结果会联系是指个人与传统社会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由四个方面组成

社会控制理论在犯罪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控制理论在犯罪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控制理论在犯罪研究中的应用引言: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管理犯罪行为,犯罪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

其中,社会控制理论是相对较为全面且深入的一种犯罪理论。

它认为,社会控制是指个体以及整个社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阻止和制约犯罪行为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社会控制理论在犯罪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

一、社会控制理论的基本观点和要点社会控制理论强调个体在决定是否从事犯罪行为时,会受到身边社会力量的制约。

具体而言,社会控制力量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法律和道德规范等。

这些力量通过监督、规范和惩罚等手段,使个体倾向于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个体在决定是否犯罪时,会通过评估犯罪的后果和收益来权衡风险。

如果犯罪行为可能导致惩罚、损失和社会排斥等后果,个体就会倾向于摒弃犯罪行为。

二、家庭对犯罪的控制作用家庭作为个体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对其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品行道德和社会行为。

研究发现,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能够提供良好的情感交流、家庭纪律和严格的道德规范,从而有效降低个体从事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此外,家庭的离婚率、矛盾纠纷和父母的监管水平也与犯罪行为存在一定的关联。

三、学校的犯罪控制功能学校作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个体的道德建立和行为养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学校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规范的教育体制,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在社会控制理论中,学校的教育力量被认为是预防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受过高质量教育的个体更容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生目标,减少犯罪倾向。

四、社会影响因素对犯罪的抑制作用除了家庭和学校,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也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信任、人际关系、社交网络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是否从事犯罪行为。

在一个社会中,当个体感到他们在社会中的认同感和被接纳感时,他们更有可能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

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研究——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

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研究——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
帮助青少年社 区服刑人 员切断 与原有 不 良同伴的关 系 网 ,引导其建立 良性 同伴关 系是实现青 少年社 区服刑 人员再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
5 0 . 3
5 4 . 6
初 中生及 以下
高 中生
1 7 1
3 4 1
8 6
1 8 6
4 . 社 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青少年社 区服刑 人员 回归社 会的重要 条件 。与青少年社 区服刑人员再社会 化密切 相关的社 会 环境因素有社会态度和传媒环境 。 社会对青少年社 区服刑人 员的态 度是影响再社会
正效果 。反之 ,家庭 对孩子态度冷淡 ,也不愿意配合
社区矫 正工作 ,青少年容易心灰意冷 、 自暴 自弃 ,甚
至再次走上犯罪之路 。同时 ,笔者也发现青少年社 区
服刑人员希望家庭给予一定 的支持 ,但是家庭实 际给
二 、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再 社会化成效影响因素
再社会化指 的是 放弃 先前的行 为 ,并接受新 的模 式 ,以作为 生命 中转 型的 阶段 J 。再 社会化 理 念在 刑 法学 中的重要 体 现就是 通 过适用 刑 罚对犯 罪 人进 行教 育矫 正 ,使 其 重新 回归 社会 ,社 区矫 正就 是再 社会 化 的一种 重要 形式 。社 区矫 正是 将符 合社 区矫 正条 件 的罪 犯置 于其 生 活的社 区 内,通 过监 管 、教 育 、帮扶 实现矫 正 对象 再社 会化 的非 监禁 刑执 行制 度 。社 区矫正再 社会化 的成效是 受多种 因素制约 的 ,
有 没 有 6 1 . 5 3 8 . 5 7 7 . 2 2 2 . 8
犯罪 率 高达 5 0 . 3 %,高 中生重 新 犯罪 率 高达 5 4 . 6 %,

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控制

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控制

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摘要】面对青少年犯罪严峻的趋势,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不单要采取一般预防措施,而且要采取特殊预防措施来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控制一般预防措施特殊预防措施防范网络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突出,增长很快,而且犯罪年龄不断向低龄化发展,有的十二三岁就开始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犯罪暴力化,如杀人、抢劫、强奸等。

青少年犯罪的突出特点是: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进行暴力犯罪的增多。

面对这种严峻的趋势,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两方面的对策性措施,加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一、采取预防措施,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为此,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预防犯罪的社会控制体系,建立健全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防范网络和防范机制。

首先,要不断完善预防犯罪的社会控制体系。

当务之急,一是要使治安防范管理社会化,使社会控制的各种功能协调好,充分发挥社会控制各要素的整体效应。

二是要充分发挥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在预防犯罪社会控制体系中的特殊功能;其次,要正确估价和适度运用各种控制要素,强化并实现治安管理的社会化,增强公民防范意识,进一步健全社会网络和防范机制。

2.抓好青少年的早期教育,着重抓好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基础教育。

由于青少年年龄尚小,思维幼稚,可塑性大,缺乏辩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针对青少年这一心理、生理特点,必须采取措施,从小抓起。

一是加强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包括法制教育。

只有做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早期教育,早期预防,防微杜渐,才能达到预防犯罪。

二是加强少年儿童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包括社会公德、礼貌、交通规则和法律常识等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自觉性。

三是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为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出力,宣传、出版、电影电视卫生文体等部门应积极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为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社会控制理论下的青少年违法问题

社会控制理论下的青少年违法问题

社会控制理论下的青少年违法问题作者:张正菊梁枫来源:《大观》2014年第09期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引起全球高度关注的问题,很多理论对青少年犯罪原因做了研究,其中社会控制理论对解释青少年犯罪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赫希社会控制理论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称为“社会纽带”,即依恋、奉献、参与、信仰,本文通过对社会控制理论的研究内容为介绍,分析了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控制理论;青少年犯罪;成因;预防一、社会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秩序的存在,而这种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则是社会控制的结果,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控制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学校中老师对学生的教导、工作中领导对职员的监督等等,都是社会控制的具体表现。

因此社会控制就是要把彼此完全不同的单个人的社会行动整合成有序的社会秩序,使人们的社会行动既千差万别,又符合社会要求而不发生偏离、越轨,但是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完全实现这一目标,总有一部分人或者极少数人突破社会控制走上犯罪的道路。

很多犯罪行为理论都假定,如果听任人们自行其事,他们都会自然而然地遵守法律,并且认为是生物的,或者心理的,或者社会的特定力量驱使人们实施了犯罪。

而控制理论持有与之相反的观点。

他们假定,如果听任人们自行其事,他们都会自然而然地实施犯罪。

犯罪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大多数人为什么不实施犯罪?控制理论通过探讨抑制人们实施犯罪的“控制”力量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特定的环境中,这些控制力量会崩溃,结果导致了犯罪和其他“失控”行为。

因此,人们之所以实施犯罪,被认为是因为抑制他们实施犯罪的力量薄弱,而不是因为驱使他们实施犯罪的力量强大。

著名的美国犯罪社会学家特拉维斯赫希认为任何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可以阻止个人进行违反社会准则的越轨和犯罪行为,当这种联系薄弱的时候,个人就会无约束地随意进行犯罪行为。

赫希的理论基础是依恋,即因为有了青少年对家庭、学校等的依恋,青少年在做出一定行为时才会考虑父母、学校等的感受,从而放弃自己的不良行为,才会增强遵守社会共同价值规范的意识。

青少年犯罪心理动因分析及预防

青少年犯罪心理动因分析及预防

部分。这种联系能使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 , 顺从社会
■ ——一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 大多数青少年都厶J利完成 巨 顷

传统规范, 从而防止青少年犯罪。社会联系” “ 由依恋、 奉献、 参与和信仰 四个要素组成。依恋是指与他人, 特别是与家 庭和学校的感情联结, 依恋越强烈 , 就越不可能走 向犯罪:
1 H S h ) 1 C 认为 , 1 1 。H s h S rC r 人性是追求利益和立即 快乐, 而犯罪行为通常可带来利益或立即快乐, 所以犯罪是 人的本能, 人人都有犯罪的自然倾向。大多数人之所以从
H s 1 r h 对社会控制理论研究的转向, 1 c 理论的核心变量由
他 们是 因为一时冲 动或是在 别人 的误导 下而走上 犯罪道路
可见,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不 良或无效的社会化 有关。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方式是家庭的教养与学校的教 育, 当然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 青少年犯罪心理动 因的探析 我们在调 查 中发现 , 个人沦 为罪犯 的原 因是 错综 复 一
制” “ 与 犯罪 机会 ” 结合 的产物 , 罪人 是低 自我 控制 者 , 相 犯 当具有适 当的犯罪 机会 时他 们容易选 择从事 犯罪行 为。低
心、 目中无人、 耐挫力差、 喜欢冒险和 习惯用武力解决 问题
等。
自 我控制者的主要特质有: 追求立即满足 , 不顾长远后果, 行动缺乏计划、 自我 中心取向以及性格暴躁等。这实质上 是个体人格的缺陷, 是社会化尚未有效完成的结果。就犯
作者及单位 : , 向巍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学前教育系法学硕士, 心理学副 教 主要研 究方向: 受, 心理学及刑事法学; , 余暮 海南政 法职业学院应用法律 系法学硕士 , 法学副教

未成年人犯罪社会治理论要

未成年人犯罪社会治理论要

未成年人犯罪社会治理论要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社会治理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成年人犯罪社会治理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稳定。

以下是未成年人犯罪社会治理的一些理论要点。

第一,早期干预理论。

早期干预理论认为,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从早期的行为问题到最终的犯罪行为。

早期干预是阻断未成年人犯罪链条的关键。

早期干预包括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等不同层面的干预措施,以帮助未成年人纠正不良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第二,风险和保护因素理论。

风险和保护因素理论认为,未成年人犯罪是由一系列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风险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区因素等,而保护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通过减少风险因素、增加保护因素,可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重建社会控制理论。

重建社会控制理论认为,社会控制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

社会控制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和约束,以及对其进行社会化和教育。

重建社会控制理论强调创建一个正义、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通过社会机构的有效运行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第四,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社会资本包括社交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参与等,它能够提供未成年人获取资源、支持和指导的机会。

通过发展和提高社会资本,可以建立起对未成年人的有效社会支持,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第五,社区治理理论。

社区治理理论认为,社区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场所。

社区治理包括社区参与、社区合作和社区资源的整合等。

社区治理强调将社区居民、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等各方力量整合起来,共同参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减少。

未成年人犯罪社会治理的理论要点包括早期干预、风险和保护因素、重建社会控制、社会资本和社区治理等。

这些理论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社会控制理论视域下未成年人犯罪社会预防体系的构建

社会控制理论视域下未成年人犯罪社会预防体系的构建

摘要 : 未成年人犯罪 的原 因不仅包括 自身 原因 , 也包 括家庭 原 因、 学 校原 因和社会 原 因。因此 , 未成 年 人犯罪 的有效 预防应该从强化 自我预 防 , 加强家庭预 防 、 学 校预 防和 社会预 防 出发 , 构 建全方 位 的社 会 综合 预防体系。 关 键 词: 社会控 制 ; 未成年人犯 罪 ; 预 防体 系
筑根本 防线
作为社会主体 , 未成年人对 自身 的犯罪预 防
责无 旁贷 , 未 成 年人 的 自我 预 防是 未 成 年 人 犯 罪
会请求保护。被请求的上述部门和组织都应 当接 受, 根 据情 况 需要 采取 救助 措施 的 , 应 当先采 取救 助措 施 。 ” 这是 针对 被 遗 弃 、 虐 待 的 未 成 年人 的请
( 三) 对 家长 加强 法制教 育
未成 年人 要 积 极 参 与普 法 活动 , 自觉 接 受 法
律教育 , 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 , 增强 自己的法律 意识和提高 自我防范的能力 , 充分认识到我们是 法制 国家 , 懂 得什 么是 违法 和犯 罪行 为 , 违 法 犯罪 行为对个人 、 家庭 、 社会有什么危害以及 自己应当 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 自觉树立遵纪守法和对违法 犯罪的防范意识 , 从而警惕 、 警戒犯罪行为在 自己 身上发生, 用法律规定来规范和约束 自己的行为 ,
校、 社会应 当加强保 护 , 保 障其不受 打击 报复。 ” 检举控告和请求保护的权利都是未成年人 自我防 范 的重要 途径 ; 同违 法 犯 罪 作 斗 争 以及 举 报犯 罪 行为既是未成年人 的权利 , 也是他们 自我保 护的
重要 手段 。
自我防范意识和 自我保护意识 。《 预 防未成年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控制理论与青少年犯罪防范:以家庭为视角 陈晓明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目前公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犯罪的急剧增加,已使众多犯罪 学者投入到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中,一般认为青少年犯罪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考虑到青少年犯罪实际上是一个最初起因于家庭,进而显现于学校,并 最终恶化于社会的现象,本文特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将问题聚焦在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 关系上,也就是从源头探讨青少年犯罪的防范对策。

一、社会控制理论:现今最有影响的青少年犯罪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其主要代表人物 是美国著名犯罪社会学家特拉维斯·赫西(Travis Hirschi)。社会控制理论源于霍布斯( THobbes)的关于人类并非天生就会顺从社会规范的论点Hobbes,T(1958)Leviat hanPart 1 and Part 2Indianapolis:Bobbs-Merrill.。赫西认为,人类是动物, 犯 罪是每个人的本能,人人都有犯罪的自然倾向,因此,当把文明的外衣拿掉时,人人都会犯 罪。所以,“人为什么要犯罪?”不应是犯罪社会学研究的问题;相反的,“人为什么不犯 罪?”才是犯罪社会学家所要探讨的问题。赫西进一步指出,大多数人之所以从未犯罪,是 由于有外在的社会控制机制将其遏制了。外在社会控制是指诸如学校、家庭、教会等社会力量 。如果一个社会中这种控制机制受到削弱或消失,犯罪就会不受约束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Hirschi,T(1969)Causes of Delinquenc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赫西强调个人和社会所建立起的“社会纽带”(social bond)可以解释人何以不犯罪的问题 。他认为“社会纽带”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感,是人们正常人格中的一部 分。这种纽带具有防止青少年犯罪的作用,因为这种纽带会使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顺从 社会传统规范。当一个人认识到他的家庭或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值越大,社会道德与社 会秩序对他越重要,就表明“社会纽带”的作用越强烈,这个人就较不会犯罪;反之,如果 一个人反对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与信仰,任由其本能做事,完全不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这样的 人就缺少了“社会纽带”,这种人较容易实施犯罪Hirschi,T(1969)Causes of Delinquenc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赫西认为社会纽带由下列四个要素构成: 1.依恋(Attachment) 依恋是指与他人,特别是与家庭和学校的感情联结。一个人如与他人有亲密的感情、尊敬并 认同他人,则会在意他人的期待;当不认同他人时,则不会受彼此共有的规范所约束,就可 能去破坏规范。按照社会控制理论,依恋程度越高,犯罪行为会越少。对青少年来说,家庭 和学校是他们的主要依恋对象,与他们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对他们正常社会化有十分重要 的影响。家庭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最重要的社会控制角色是各种犯罪社会学派的共识,正像 美国犯罪社会学家戈夫(WGove)指出的,“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关键的角色是在对越 轨行为研究中最瞩目和最经常重复的发现”Gove,W(1982)“The Family and Delin quency”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23:301~319.。 2.追寻(Commitment) 追寻意指将个人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传统目标的追求和对未来成功的期盼。追求成功,是青 少年的重要理想,也是整体社会价值观的反映。志向越高,投入程度会越高,越不会从事犯 罪活动,因为其会考虑由此而引起的代价。许多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如果投入传统活动( 如工作、劳动和教育等)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其从事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美国社会学 家托比(JToby)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喜欢上学,重视学业表现,并经常获得父母和老师 的鼓励,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欲就会很强,就会有“遵从危机感”(stake in conformity) ,这种孩子不会有犯罪的问题;如果孩子未能形成“遵从危机感”,他就很容易依其原始本 能行事。Toby,J(1957)“Social Disorganization and Stake in Conformity:Compl ementary Factors in the Predatory Behavior of Hoodlums,”Journal of Criminal Law ,Criminology,and Police Science 48:12~17。 3.参与(Involvement) 参与是指对社会传统活动的参加,参加程度的不同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方式。赫西认为, 较深入地参与传统活动,就会缺少从事越轨行为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将个人从犯罪行为的潜 在诱惑中隔离开来,使个人没有时间和精力感知诱惑,考虑和从事犯罪活动。赫西在对旧金 山地区5545名青少年进行的调查表明,大约四分之三的犯罪青少年时常觉得无事可做,空闲 时间很多。另外,如果从事的不是传统活动,而是诸如吸烟、酗酒等活动,犯罪的可能性也 会大为增加。可见,游手好闲和时间的不合理消耗都会导致犯罪行为。吴宗宪:《西 方犯罪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523~524页。参与传统活动的 程度可以作为预测青少年行为的一个指标。如果青少年不愿意追求传统目标,或者不愿意把 时间和精力用在家庭和学校事务上,他们从事越轨行为的可能性会随之增加。

4.信仰(Belief) 信仰是指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法制观念的态度或者接受意愿。这种态度或者意愿依靠个人 不断努力的学习,随着个人的社会化而形成。当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内化了健康的价值观 和自我概念,就会有健全的“社会纽带”,就会强化个人的自我控制力,这时人们犯罪的原始 本能就可获得控制或有效纾解,就不会犯罪,否则,如果一个人内化了不健康的价值观,就 会更容易从事犯罪活动。 社会控制理论关于“社会纽带”的四个要素的提出改变了以往一些理论中含糊不清的概念, 其优点在于“把作为个性组成部分的无法衡量的良心(超自我)和内在监督转移到人际联系 和关系中来”施奈德:《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58页。 ,做到了简明、具体,可观察和测量,经得起别人运用实证主义 范式进行实际考证。这也可以说是社会控制理论成为当今最有影响理论的主要原因之一。 社会控制理论与其他主要青少年犯罪理论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是探讨遏制青少年犯罪的约束 力,而后者是探讨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压迫力、推动力或诱惑力。所以, 当赫西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这一理论的时候,引起了犯罪社会学界的巨大反响,美国犯罪社会学家吉邦斯(C Jibbons)和克隆(DKrohn)认为这一理论将会对犯罪社会学产生深远和持久的影响 Gibbons,Cand Krohn,D(1991)Delinquent Behavior(5th ed)Englewood Cliffs,NJ:Pre ntice-Hall.。

二、家庭:防范青少年犯罪的最重要社会机构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场所。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始于家庭,其早期生活经验深刻 地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每个人社会规范的接受、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立、行为 方式的养成、生活技能的掌握和社会角色的培养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良好的家庭 环境,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相反,不 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其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往往是造成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因此,家 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其是否能够健康成长。按照社会控制理论,当一个人对家庭 、学校和社会的依附力越强、对传统目标的追寻越投入、对社会常规活动的参加越深入、对 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与法制观念的信仰越强烈,就越不会走向犯罪道路。这一发现具有对防治 青少年犯罪有重要意义,它让成人世界思考,如何确保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保证父母管教的适当 和有效,强化家庭成员间的纽带关系,从而充分发挥家庭作为一个社会控制机构的作用。基于这 种考虑,本文仅从家庭的角度,就如何改善家庭的教育,改进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防止青少 年犯罪提出如下设想:

1.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家庭的诸多传统功能正在丧失,家庭的教育职能也在逐渐弱化,由此 激化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为此,重塑和强化家庭对青少年的管教责任是紧迫课题。父母 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首先应注重对子女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引导,特别是 要进行正确的人格培养,教导他们遵从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养成朴素的道德情感,使他们懂 得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追求自由的尺度规范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等等。这种观念和意 识虽然依靠个人不断努力地学习和实践,随着个人的社会化而形成,但父母的引导不可或缺 。美国犯罪学家奈(INye)指出,一个人没有天生的是非观,是非观的形成依靠后天的学 习,尤其是靠父母的教导。一个人如果没有是非观,就易于犯罪。他进而提出了三种社会控 制并认为它们是控制青少年犯罪的最好办法:一是内在控制,指个人接受社会规范,并使其成为 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二是直接控制,指父母、老师及社会给予的监督和惩罚等;三是间接控 制,指个人为维护其家庭或所在团体的荣誉,或为维持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不轻易实施犯罪。Nye,I(1958)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Delinquent BehaviorNew York:John Wile y and Sons.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德克海姆(EDurkheim)也认为,只有在个人认同 社会集体道德意识,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并且在社会中建立了一个权威的、强有力的称之为 集体纪律(collective discipline)的社会控制系统时,良好的社会秩序才会出现。 Durkheim,E(1951)SuicideGlencoe,Ill:Free Press.将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