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过鳄鱼桥

一天,几个学生向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请教:心态对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弗洛姆微微一笑,一句话也不说,把他们带到一间黑暗的房子里。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就穿过了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

接着,弗洛姆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这盏灯暗淡昏黄,光线不足,在里面适应一阵子,才能看清房间里的东西。等同学们看清楚房间的布置后,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这间房子的下面是一个很深很大的水池,水池里不仅游动着几条张着血盆大口的大鳄鱼,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毒蛇,其中几条毒蛇正高高地昂着头,朝他们“咝咝”地吐着信子,进行挑衅呢。

“我们刚才是怎么过来的?”同学们更加惊异了。原来,在这座水池的上方,搭着一座很窄很窄的独木桥,他们刚才就是从这座独木桥上走过来的。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不禁又是一阵后怕。

停了一会儿,弗洛姆问:“谁愿意再一次走过这座桥?”大家的心一下子都又缩紧了,有的人脸色都吓白了,竟然没有一个人作声。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有3个学生畏畏缩缩地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学生一走上去,就像体操运动员踩平衡木一样,异常小心谨慎,大气都不敢出,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好多倍。第二个学生战战兢兢地踩在小木桥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颤抖着,才走到一半,一头鳄鱼追了过来,吓得他“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后来弗洛姆赶走了鳄鱼,他才勉强爬过了小桥。第三个学生刚跨上小桥腿就软了,他干脆趴到桥上,匍匐着慢慢地爬过了小桥。

“啪”,弗洛姆又打开了房间里的另外几盏灯,强烈的灯光一下子把整个房间照耀得如同白昼。学生们揉揉眼睛仔细一看,原来在小木桥的下方装着一层透明的玻璃地板,只是因为刚才光线暗淡,他们没有分辨出来。

“原来老师是在考验我们。”同学们不禁轻松地笑了。

弗洛姆又问:“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桥?\"

同学们相视一笑,一个个争先恐后地通过了小桥。

“你们不是问什么叫心态吗,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了,”弗洛姆笑着说,“这座桥本来不难走,可是桥下的鳄鱼、毒蛇对你们造成了心理威慑,于是,你们就

失去了平静的心,乱了方寸,慌了手脚,表现出各种程度的胆怯。由此可见,心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啊。面对同样的困难,心态好时,心静如水,如走平地;心态不好时,心乱如麻,如履薄冰——心态对行为有多么大的影响啊。”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是面带微笑,笑对人生;有的人则双眉紧锁,怨天尤人。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南风效应”

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能够脱去一位农夫的衣服。

北风自以为力气大,让人脱件衣服不是难事,于是先来。她使劲地向农夫吹着寒冷的风,直吹得农夫浑身瑟瑟发抖,直打哆嗦。可农夫不但不脱衣服,反而裹紧外衣,躲到背风的地方去了。北风只好无工而返。

紧接着南风上马。她向农夫轻抚慢拂,给农夫送去温暖的和风,农夫本来就在田野里劳动,身上出了热汗,经南风这么一吹,更是倍感燥热,于是他放下手里的活计,到田边脱去衣服,才又继续劳作。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了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为特征的方式做带来的心理反应,被称为“南风效应”。有时也被称为“温暖法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用温和的方法处理问题往往比用强制的手段更有效果。用泰戈尔的话说“神的巨大权威就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之中。”这个效应如果用在那些在成长道路上偶尔犯错的孩子,更有着神奇的力量。

教育学生时,如果老是用强硬的手段,往往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而采取温和的方法反而容易使学生心悦诚服。因此,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把尊重信任放在第一位,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把学生看做是发展中的人,以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增强教育效果。古语有云“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也。”面对犯错多的孩子,我们应把学生从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让他们走到温暖的阳光下,给他们一个愉快的心境,用和风吹掉他们自我保护的“盔甲”,然后再耐心的进行说服教育。如此,多给他们一分宽容和尊重,让其自发自省。也许,那个孩子也不至于对我难启心扉,隐瞒真相了。

了然教育心理效应,可以洞察孩子的内心,如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

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