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修辞格

合集下载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中考必考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中考必考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中考必考2019年中考语文考试纲要明确指出,中考语文常见考察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和对偶等八种。

1、比喻:释义: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比的修辞手法。

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一样、成了、是、变成等,有时没有本体,有时没有喻词。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相似点。

2、拟人:释义:把物当做人写,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试它具有人的情态特点。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有趣。

例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夸张:释义: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是一种对事物作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句:马路都要被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4、排比:释义: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跟感染力。

作用: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句:是您,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是您,为了指导我们科技小组搞发明,利用星期天跑图书馆,查阅资料。

5、设问:释义: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自问自答)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例句: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我管束自我的行为。

6、反问:释义: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难道今天不是周三吗?(意思是:今天是周三。

)7、引用:释义: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八种常用修辞格

八种常用修辞格

比喻的种类: 比喻的种类: <1>明喻:甲像乙 明喻: 明喻 <2>暗喻:甲是乙 暗喻: 暗喻 <3>借喻:乙代甲 借喻: 借喻
比喻的运用: 比喻的运用:
<1>明喻(甲像乙) <1>明喻(甲像乙) 明喻 共产党像太阳。 例:共产党像太阳。 <2>暗喻 甲是乙) 暗喻( <2>暗喻(甲是乙)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例: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3>借喻 甲不出现, 借喻(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 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 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 例: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 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 猫爪子印") (喻"猫爪子印")
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
①使深奥的道路变得浅显; 使深奥的道路变得浅显; 使人物形象鲜明; ②使人物形象鲜明; 使景物形象化; ③使景物形象化; 能给人丰富的想象; ④能给人丰富的想象; 使语言简练、明快、生动; ⑤使语言简练、明快、生动; 使标题醒目、动人。 ⑥使标题醒目、动人。 的修辞手法, 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补全成语或给红色字注音: 补全成语或给红色字注音: 1、刚 、 惑人心 惭形秽 惭形秽 鸩止渴 愤填 自用 2、吹毛求疵3、 、吹毛求疵 、 4、引吭高歌 、自 高歌5、 、 6、 苗助长 、饮 、 苗助长7、 8、 犊情深 、义 、 犊情深9、 10、否极泰来 、
补全成语
11、好高 远12、 而走险 、 、 13、鞠躬尽 14、汗流 背 、 、 15、欲盖弥 16、言简意 、 、 17、生死 关18、 精图治 、 、 19、英雄 出20、 轻怕重 、 、
5、对偶:用结构相同 字数 、对偶: 结构相同,字 相等的两句对称地排列在一 相等的两句对称地排列在一 来表达相似、 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 反、相对的意思的一种修辞 方法。 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
缩小的夸张 :这人在五时巴 的岭间掌 心上逶大 。把迤后的腾出小现细山的浪庄,吸乌引蒙着磅成礴千走上泥万丸
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
农民们说形式,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
超前的夸张 嗅未:出饮白心面先包醉的,眼香中味流来血了,心。内成灰.
选出下列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 A. 下了一天雪,到深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 极了,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 B. 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犹如幼小时候读过 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C. 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漠,不大相信, 因为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都听得耳朵起茧了 的。 D. 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不 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说这些昏话!
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 例: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单纯的想象。
例: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 到了苦难的过去。
表示猜度的句子。 例: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表示举例。 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
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 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 可以战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 “乌鸦”(飞机)成阵。
试分析此诗的修辞手法。
析:此诗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 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 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三、移就:描写事物或行为时,将 本不能与甲搭配的词语直接嫁接过 来修饰甲,与甲构成定心关系,但 在语义上讲并不真正限制甲,而是 限制于甲相关的人
<1>移情式:用人的感情活动

的词语来描写事物或用物的属 性来限制人的感情。
一、比 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 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 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通感、互文、呼告等。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英语修辞格

英语修辞格

英语修辞格英语修辞格是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和技巧来增强表达效果和语言的艺术感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

常见的英语修辞格有以下几种:1. 比喻(Metaphor):通过将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于其本来意义以外的其他事物上,来达到描绘或表达的目的。

例如,“他是我的阳光”(He is my sunshine)。

2. 拟人(Personification):赋予非生物或抽象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以增加形象感。

例如,“大海呼唤着我”(The ocean calls out to me)。

3. 比较(Simile):通过使用"like"或"as"等介词来进行比较。

例如,“他像一颗流星,闪耀着美丽的光芒”。

4. 反复(Repetition):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短语,来强调和重申某个观点或思想。

例如,“我要尽力、尽力、再尽力”。

5. 双关(Pun):利用一个单词或短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多义性,制造出幽默或双重意义。

例如,“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去吃饭了。

”6. 排比(Parallelism):通过使用相同的结构、格式或语法,来组织句子和表达思想,形成节奏感和增加强度。

例如,“今天我学会了爬行,学会了站立,学会了行走”。

7. 夸张(Hyperbole):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和情况,来制造出夸张、强烈的效果。

例如,“我等了一万年才见到你”。

8. 反问(Rhetorical Question):利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观点或意见,不要求回答,但更多是用来强调说话者的说法。

例如,“难道我们不都是人吗?”这些修辞格可以增加语言的表达力、形象感、感染力和艺术感,使文学作品或演讲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修辞格

修辞格

三、常用的修辞格简介:
(一)比喻: 1、含义: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问题时用 同他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 比方。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 打比方的事物叫做“喻体”联系两者 的词叫喻词 2、比喻的三要素:本体(甲)、喻体 (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
3、种类 (1)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 如: 共产党像太阳。 注意: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 喻词。 如: 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 就会萎缩。 (2)暗喻 :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 体的方法。 如: 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 兵团的脑门心。
(十)反复 1、含义: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 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 的目的。 2、种类: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 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如 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 灭亡。(鲁迅《纪念刘合珍君》) (2)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 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如 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 东西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 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纪念刘和珍君》)
(三)借喻与借代 两者都是用一个与本体有关系的代体来描写本 体。不同处是: 第一,构成基础不同:借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 是相似关系,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借代的 两个部分则是相关关系,不是两个事物,代体多为 本体的一个部分,或是本体的某个属性、特征。 第二,作用不同:借喻的价值在引导接受者去 联想,使表达形象性增强;借代则旨在突出事物的 特征,没有联想价值。 第三,转换结果不同:借喻能转换成明喻,借 代则无法转换。

几种常见修辞手法具体举例

几种常见修辞手法具体举例

几种常见修辞手法具体举例2009-12-27 22:37:08| 分类:语文基础知识|举报|字号订阅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主要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常见修辞格——初中语文

常见修辞格——初中语文

扩大的夸张
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大、多、快、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茨
长、强等方面说,使它超出事物 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本身。
2.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
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安
徒生《皇帝的新装》)
缩小的夸张 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小、少、慢、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
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 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八岁
事物强烈的感情,从而 引起共鸣。
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2.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
一斤?(鲁迅《“公理”之所
在》)
句1把宏儿写成小鸟儿,能“飞”;
句2把“公理”写成商品,值
“钱”,用的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
夸张 特征
例句
(故意言过 (夸张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 (1.你看她,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 其实,对人 很常见,如李白的诗句“黄河之 2.老虎一声大吼,震得群山都在发抖。) 或事做扩大、 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蜀 缩小或超前 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有些 的描述,以 成语其实也带有夸张的手法,如 强调或突出 “惊天动地”“气吞山河”“千 某一方面特 钧一发”等。) 点,我们把 这种修辞手 法称之为夸 张。)
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设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用于提醒读 1.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辉煌的成就呢?(首
问 者注意,引导思考,并使文章波澜起伏有 先,在于……)
变化。
2.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
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
反 反问也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 1.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修辞格修辞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方法或过程。

而修辞格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在形式上或意义上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言语美学现象(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也就是说,汉语修辞格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手段或形式,来追求特定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结构形式。

为了让学生熟悉和区别各种常用修辞格,提高运用汉语言文字的综合素质水平,本短文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把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九年制教育)中所出现的常用修辞格作一简要介绍,供各位学生学习参考。

但要注意的是,在每个辞格中,所举例子多数没有作具体分析,希望各位同学在学习中注重理解,不要忽视这一分析认识过程。

在写作中,本文参阅了博友的相关文章,在此感谢!!一、比喻“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似点,便用彼事物去描述所要表现的此事物,这种修辞手法叫‘比喻’,俗称‘打比方’。

”(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在文章中,恰当运用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或道理形象化,通俗化。

最基本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一)明喻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一种比喻。

常见比喻词有“象”、“如”、“似”、“犹”、“若”等,且比喻词往往出现在本体和喻体中间,表明两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其表现形式为“A象B”。

在并列的句式中,有时省略比喻词。

①“渐”的本质是时间。

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

(明喻)(丰子恺《渐》)②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

(明喻)(钱钟书《一个偏见》)③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明喻)(达•芬奇)(二)暗喻暗喻也称“隐喻”,是喻体和本体都出现而比喻词一般不出现的一种比喻,常见的表现形式有“A是B”、“A的B”、“AB”、“A-B”等。

①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

(暗喻A是B)(贾平凹《秦腔》)②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乱滚,这才成其为整齐的珠串。

(暗喻A的B)(秦牧《散文创作谈》)③诗歌一支,小说一支,散文一支,象三条大河,并排浩浩荡荡地奔流。

……稍后,剧作又脱颖而出。

就像有四大江河流贯在中国大地上一样。

这四道文学河流,也闪闪发光地流贯在中国文学史上。

(明喻、暗喻AB)(秦牧《散文创作谈》)④曾几何时,惹笑的佩珊自己,甚至最幼稚的季珊,也都在时光的魔杖下,点化成“少女”了。

(暗喻A的B)(余光中《我的四个假想敌》)⑤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正待我们全体科学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来共同努力,继续创造。

(暗喻AB)(郭沫若《科学的春天》)⑥我是你额上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暗喻A是B、暗喻A的B)(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三)借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直接借喻体来代替本体的一种比喻。

借喻格的喻体和本体之间一般在性质特点上有相似关系。

①因此,我们来兑换这张支票。

这张支票将给我们以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借喻)(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②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革命和建设,更加需要大批社会主义时代的巨人。

我们不仅要有政治上、文化上的巨人,我们同样需要有自然科学和其他方面的巨人。

(借喻)(郭沫若《科学的春天》)③总而言之,不过说是“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

(借喻)(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④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拟人、借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二、借代借代,是不把要说的人和事物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用与之相关联的人和事物来替代的一种修辞格。

其表现形式,或局部代整体,或实体代抽象,或特征代全貌等。

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性质特征,使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

借代格相关联的两者在性质特点上没有相似关系,只有相关联系。

借代重点突出的是事物的局部特征,使表达更加简洁、形象。

①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借代、反诘)(陆游《关山月》)②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借代、设问)(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③见昆山尤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借代、反诘)(侯方域《马伶传》)④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借代、暗喻、设问、明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借代)(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要注意的是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前者在于一个“代”字,后者在于一个“喻”字,在实际区别中,前者不能换成明喻,后者可以换成明喻。

比如,“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中“干戈”就不能换成“明喻”,而“不过说是‘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中“落水狗”就可以换成“xxx 如同落水狗一样”的格式。

三、比拟比拟,是把物拟作人、把人拟作物或把一事物拟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格。

恰当地运用比拟,可使语言生动形象,加强文章感染力。

比拟可分拟人和拟物。

①那向日葵像燃烧的一把火,那金黄色的花瓣临风摇曳,那一朵朵葵花或相向喁喁而谈,或低头若有所思,画面空间的分布无以伦比的精审。

(明喻、拟人、夸张)(范曾《梵高的坟茔》)②“百叶的花瓣有四重,两重白色的大花瓣夹着两重黄色的短花瓣。

看过去既单纯又复杂,像闽南善于沉默的女子,半低着头,眼睛向下看的。

悲也默默,喜也默默。

”(明喻、拟人、反复)(唐敏《女孩子的花》)③傍晚,我靠着逐渐暗淡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

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象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

(拟人)(巴金《爱尔克的灯光》)④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拟人、对比)(余秋雨《都江堰》)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拟人)(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⑥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拟物)(毛泽东《沁园春雪》)四、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等的词组或句子来表现复杂意思的修辞格。

运用排比可使文章语意贯通,气势充沛。

排比和对偶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于一个“偶”字,即成双成对的;后者在于一个“排”字,即成排成串。

就是对偶在形式上对偶是两居,典型的排比至少在三句及以上。

①我们的笔墨,有时应该象怒潮奔马那样的豪放,有时又要象吹箫踏月那样的清幽;有时应该象冬冬雷鸣的战鼓,有时又应该象寒光闪闪的解剖刀。

(明喻、排比、对比)(秦牧《散文创作谈》)②这是一幅多么令人辛酸、令人恻隐、令人悲痛的情景,又是一种多么令人羡艳、令人神往、令人敬仰的品格。

(排比)(范曾《梵高的坟茔》)③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拟人、明喻、排比)(余秋雨《都江堰》)④如果以一天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

(暗喻、排比)(史铁生《我与地坛》)五、对偶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词组,成双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格,诗歌中又称“对仗”。

运用对偶,能使句式整齐对称、音韵和谐优美,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常见的辞格有“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和“隔山对”(扇面对)等形式。

正对就是上句和下句从两个角度或者两个侧面来说明同一对象,内容相似,相互补充。

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正对)(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反对就是上下两句从两个相反的方面来说,内容相反,相互映衬。

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反对)(李商隐《七律•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串对就是上下句的意思包含着顺接、因果、假设等关系,内容相连,一气呵成。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串对)(杜甫《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隔山对是指形成对偶的两部分中相对的词语或短语中间隔着别的词语或者短语。

在形式上比上述各对偶形式长,词语或者短语多。

如,“是好党员,是好干部,壮志未酬,洒泪岂只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

”(隔山对)(宗璞《哭小弟》)六、顶真顶真,又称“蝉联”,是把前一句后面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来巧妙地组织句子的一种修辞格。

恰当地运用顶真格,可收到不同的修辞效果。

叙事状物蝉联成趣,抒情写意格调清新,议论说理准确谨严。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顶真)(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

(宗臣《报刘一丈书》)③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顶针、叠词)(《诗经卫风氓》)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七、夸张夸张,是对某些事物有意识地进行烘托渲染和强化描写的一种修辞格。

夸张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突出主观感受,丰富读者想像。

有“夸大”、“夸小”和“超前”三种形式。

1、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

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

(明喻、拟人、夸张、排比)(张抗抗《牡丹的拒绝》)2、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3、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西厢记•长亭送别》)注意的是超前夸张它是指故意把事物出现的时间说得比实际时间早,发展的速度要比实际的速度快。

4、没有喝到嘴里,心就醉了。

(贾平凹《泉》)5、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就学会抽两口!”(陈放《白与绿》)八、反复反复,是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某种思想情感的一种修辞格。

在诗歌中的反复咏叹又称作“复沓”。

运用反复的修辞,能渲染情感色彩,烘托性格特征,突出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含义。

①我哭小弟……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键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

(宗璞《哭小弟》)②主者固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

(反复、顶真)(宗臣《报刘一丈书》)③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人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宗臣《报刘一丈书》)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反复、设问)(李白《行路难》其一)⑤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