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农业上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农业上的应用

梁兆基①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广泛存在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中,对于各种经济决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论述农业生产资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条件及作用形式,说明了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农业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农业资源;农业经济

1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及其存在条件

所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如果其他投入不变,而某一投入不断增加,那么其边际产量最终会越来越小[1]。这是因为各种投入要素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尽管各投入要素之间也有一定的替代性,如精耕细作是以劳动力补土地之不足,广种薄收是以土地替代劳动力,但若投入比例严重失调,某些投入就会成为多余。在某些投入已经过剩的条件下继续增加这一投入,这些增加的投入对生产就不会有很大的贡献,甚至还能起反作用。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条件有:(1)技术条件不变[2]。如果技术条件发生变化,边际收益未必会下降。例如,在农业上引入高产良种或密植技术,则在固定面积的土地上增加化肥或劳动力的使用,边际产量还会递增。(2)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其他生产要素不变[2]。如果在农业生产中所有生产要素(如土地、化肥、种子、劳动力等)都按相同比例增加,边际收益则不一定递减。(3)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边际产量依此经历递增、递减甚至为负数的过程[2]。边际产量递减不是一开始就发生的,而是在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发生的。

2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形式

2.1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一般作用形式

Q

x

图1

图1中,Q表示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x表示某一农业生产要素在单位面积上的投入量,TP、AP、MP分别为该生产要素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当某一可变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逐步增加时,生产将依次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0到X1,为平均产量和总产量递增

①作者简介:梁兆基(1986-),男,广东广州芳村人,华南农业大学2005级本科生,学号: 200530900219

Email: fangcunlzj@

阶段,平均产量由0增加至它的最大值。第二阶段:从X1到X2,为平均产量递减和总产量递增阶段,总产量逐步增加至它的最大值,同时,边际产量下降至0。第三阶段:X2以后,为平均产量递减和总产量递减阶段,同时,边际产量为负值。

2.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肥料投入中的作用形式

农业生产中所指的肥料效应函数,是指用数学的方法来表达施肥量与农作物产量的定量关系,从而获得最大利润的施肥量[3]39。1927年,尼克来和米勒根据米氏方程推出一个一元二次多项式,用以研究农作物对单一肥料的反应。一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的通式如下[3]39:

y=a+bx+cx2

上式中y是农作物产量,x是肥料使用量,a是不施肥时的农作物产量,b是方程的斜率,即一单位肥料的农作物增产量,c是方程的曲率。显然,该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与图1相似。

根据国家农业部农业司编著的《中国肥料农药实用手册》,中国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分级指标和施肥反应如表1、表2所示。

表1 中国土壤有效磷分级指标及施肥反应

地区测试方法

测试值

养分丰缺评价施肥反应(p毫克/100克土)

长江以南Bray 1 法<3很缺很有效

3—7缺有效

7—20中等缺乏有效

<20足够无效华北Olsen 法<5缺有效

5—10中等缺乏有效

>10足够无效资料来源:国家农业部农业司.中国肥料农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47

表2 中国土壤有效钾分级指标及施肥反应

浸提剂

测试值

养分丰缺评价施肥反应(K毫克/100克土)

1 mol/L NaCl<4.2很缺很有效

4.2—8.3中等有效

8.3—12.5丰富一般无效

12.5—20.8足够无效

1 mol/L NH4ACO<4.2—8.3很缺很有效

8.3—17.0中等有效

17.0—25.0足够无效

资料来源:国家农业部农业司.中国肥料农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47

从以上的两个表可以看出,在施用化学肥料时,随着土壤中所含的某种养分的增多,追加的化肥对产出的增加的显著程度越小。

3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知,边际报酬递减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意义。农户通常不会在第一阶段生产,因为这时投入的可变生产要素过少,固定生产要素(如土地)不得不大量闲置。因此,农户必定会继续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使总产量不断上升。农户更不会在第三阶段生产,因为此时可变生产要素的

投入量过多,造成边际产量为负和总产量下降,农户通常会在第二阶段进行生产,此时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虽然仍然能使总产量上升,但上升的速度已非常缓慢。如果农户对成本不太介意,只希望能获得最大产量,那么他将选择MP=0对应点的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如果农户对产量不太介意,只希望单位产品成本最小,则可以选择MP=AP对应点的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因为此时平均产量AP最大,即平均可变成本AVC最小。

参考文献:

[1]周惠中.微观经济学[M].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1

[2]盛晓白,黄建康.微观经济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7

[3]国家农业部农业司.中国肥料农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