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萨斯观察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管理经济案例分析3

马尔萨斯观察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马尔萨斯极为关注农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后果。 马尔萨斯极为关注农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后果。 依据他的分析, 依据他的分析,在土地供给数量不变和人口增加的条件 每个额外生产者耕作的土地数量不断减少, 下,每个额外生产者耕作的土地数量不断减少,他们所 能提供的额外产出会下降, 能提供的额外产出会下降,这样虽然食物总产出会不断 增加,但是新增农民的边际产量会下降, 增加,但是新增农民的边际产量会下降,因而社会范围 内人均产量也会下降。在马尔萨斯看来, 内人均产量也会下降。在马尔萨斯看来,世界人口增加 比例会大于食物供给增加比例。因此, 比例会大于食物供给增加比例。因此,除非能够说服人 们少要孩子——马尔萨斯并不相信人口可以由此得到控 们少要孩子 马尔萨斯并不相信人口可以由此得到控 否则饥荒将在所难免。 制——否则饥荒将在所难免。 否则饥荒将在所难免 在马尔萨斯生活时代, 在马尔萨斯生活时代,工业化进步尚未提供成熟的 可以替代耕地的农业技术, 可以替代耕地的农业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单位耕地面 积亩产, 积亩产,克服人多地少的经济内部农业和食物生产边际 收益涕减带来的困难。从实证分析角度看, 收益涕减带来的困难。从实证分析角度看,马尔萨斯的 理论建立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基础之上, 理论建立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基础之上,对于观察工业 化特定阶段的经济运行矛盾具有历史认识价值。 化特定阶段的经济运行矛盾具有历史认识价值。
第一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上升趋势, 所以, 第一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上升趋势 , 所以 , 单位产品中的固 定生产要素成本(固定成本 呈下降趋势; 固定成本)呈下降趋势 定生产要素成本 固定成本 呈下降趋势;又由于平均产量呈上升 趋势,所以,单位产品中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成本(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也呈 趋势,所以,单位产品中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成本 变动成本 也呈 下降趋势。两者都呈下降趋势,说明在这一阶段, 下降趋势。两者都呈下降趋势,说明在这一阶段,增加可变投入 要素的数量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所以, 要素的数量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所以,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停留 在这一阶段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在这一阶段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第二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上升趋势, 第二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上升趋势,所以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 呈下降趋势;又由于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 呈下降趋势;又由于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故单位变动成本呈上 升趋势。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运动方向相反,说明在这一阶段, 升趋势。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运动方向相反,说明在这一阶段, 有可能找到一点使两种成本的变动恰好抵消。 有可能找到一点使两种成本的变动恰好抵消。在这一点上再增加 或减少投入要素的数量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所以, 或减少投入要素的数量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所以,第二阶段是 经济上合理的阶段, 经济上合理的阶段,最优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只能在第二阶 段中找到。 段中找到。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法则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也称边际效益递减法则、边际贡献递减),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导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称之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也叫做戈森第一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通俗的说法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
用数学语言表达: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随x的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y的值在不断减小。
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编辑]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原理在一定时间内,其他条件不变下,当开始增加消费量时,边际效用会增加,即总效用增加幅度大,但累积到相当消费量后,随消费量增加而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若边际效用仍为正,表示总效用持续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平缓;消费量累积到饱和,边际效用递减至0时,表示总效用不会再累积增加,此时总效用达到最大;若边际效用减为负,表示总效用亦会逐渐减少。
一般而言,消费者偏好某物而未能获得,或拥有數量不够大时,增加消费量则其满足感大增(边际效用增加);但拥有數量足够时,再增加消费量则其满足感增加幅度逐渐平缓(边际效用递减);拥有數量太多时,再增加消费量则反而感觉厌惡(边际效用减为负且继续递减,累积之总效用因此,亦减少)。
在正常狀况下,消费者拥有足够數量而边际效用递减后,会将有限资源配置转移以满足其他欲望,不至于消费同一商品过量到感觉厌恶。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4章)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1:公园门票降价或涨价的启示2001年夏,苏州乐园门票从六十元降到十元。
一时间趋之者众,十天该园日均接待游客量创下历史之最,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四百万元以上。
10元门票引来25万人盛夏的苏州乐园,十分过瘾地火了一把。
"火",是自7月20日傍晚5时点起来的。
这是该园举办"2001年仲夏狂欢夜"的首日,门票从60元降至10元。
是夜,到此一乐的游客竟达7万之多,大大出乎主办者顶多“3万人”的预测这个数字,更是平时该园日均游客数的15至20倍,创下开园4年以来的历史之最。
到7月29日,为期10天的“狂欢夜”活动落下了帷幕。
园方坐下来一算,喜不自禁:这天累计接待游客25万余人,实现营业收入400万元以上,净利润250万余元。
正常情况下,苏州乐园的门票每人每张60元,每天的游客总数在3000-4000人之间,营业时间从上午9时到下午5时。
而“狂欢夜”是在“业余”时间进行,即从每天下午5时到晚上10时,门票却降到10元。
就是说,“狂欢夜”这10天,这家乐园在不影响白天正常营业的情况下,每天延长了5小时的营业时间,营业额和利润就翻了一番以上。
“狂欢夜”与该园举办的“第四届啤酒节”是同时进行的。
42个相关厂家到乐园助兴--其实,厂家是乘机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产品。
据园方介绍,以往搞啤酒节,乐园是要收取厂家一定的“机会”费用的,但是,这次却基本不收或少收些许,而厂家须向游客免费提供一些“小恩小惠”--企业的广告宣传品等。
减免了货币的支付,厂家岂有不乐的?园方也承认,众厂家的参与,带来大笔场地费,降低了乐园搞“狂欢夜”活动的风险,不过,它并非这次活动最后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火”一把的关键,是原先60元一张的门票陡降到10元钱。
非但如此,每位到乐园过“狂欢夜”的,凭门票,还可以领到与10元门票同等价值的啤酒、饮料和广告衫等。
需要说明的是,白天购60元门票入园后,园内的多数活动项目就不再收费;而购10元门票入园后,高科技项目和水上娱乐项目等仍要适当收取一点费用。
马尔萨斯人口论(基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分析)第五组

马尔萨斯人口论
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否则,贫穷是 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
代表作:《人口原则》 《 政治经济学原理》
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 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
主要论点
• 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 • 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 • 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 的增长
人口原理
• 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但几乎保 持现状
4、请你谈谈“中国人口太多,将来需要世界来养 活中国”或“谁来养活中国?”的观点。
(1)人口 (2)生产技术水平
O(∩_∩)O谢谢!
• 马尔萨斯人口论内容·
•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 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 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 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随着 人口的膨胀,越来越多的劳动耕种土地,地球上 有限的土地将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最终劳动的 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下降,但又有更多的人需要 食物,因而会产生大的饥荒。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条件
第一,技术水平不变;
第二,其它生产要素投入不变;
第三,并非一增加要素投入就会出现递减,只 是投入超过一定量时才会出现;
第四,要素在每个单位上的性质相同。先投入 和后投入的没有区别,只是量的变化。
马尔萨斯人口论假设前提
• 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但几乎保 持现状
结论
• 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 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 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 显著抑制的阻止 • 这些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 基本内容。
1、
Question:
2、
马尔萨斯观察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马尔萨斯观察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马尔萨斯极为关注农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后果。
一句它的分析,在土地供给数量不变和人口增加的条件下,每个额外生产者耕作的土地数量不断减少,他们所能提供的额外产出会下降;这样虽然事务总产出会不断增加,但是新增农民的边际产量会下降,因而社会范围内人均产量也会下降。
在马尔萨斯看来,世界人口增加比例会大于食物供给增加比例。
因此,除非能够说服人们少要孩子——马尔萨斯并不相信人口可以由此得到控制——否则饥荒将在所难免。
在马尔萨斯生活的时代,工业化进步尚未提供成熟的可以替代耕地的农业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亩产,克服人多地少的经济内部农业和食物生产边际收益递减带来的困难。
从实证分析角度看,马尔萨斯的理论建立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基础之上,对于观察工业化特定阶段的经济运行矛盾具有历史人士价值。
换言之,如果没有现代替代耕地的农业技术出现和推广,如果没有外部输入食物或向外部输出人口的可能性,英国和欧洲一些国际工业化却是会面临马尔萨斯陷阱所描述的困难。
马尔萨斯观察暗含了农业技术不变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下降这两点假设条件。
如果实际历史和社会经济状况满足或接近这两个条件,马尔萨斯陷阱作为一个条件预测是有效的。
例如。
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经济史上某些现象具有分析意义。
在我国几千年传统农业历史时期,农业技术不断改进,但没有突破性进步;在没有战乱和大范围饥荒的正常时期,人口长期增长率远远高于耕地面积增加速度。
由于越来越多人口不得不在越来越小的人均耕地面积上劳作,劳动生产率和人均粮食产量难免下降。
这一基本经济面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如制度因素导致的分配不平等、外族侵入等等)影响,可能是我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周期振荡的重要原因。
然而,马尔萨斯结论作为一个无条件预言是错误的。
近现代世界经济史告诉我们,过去200多年间,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革命性突破,与马尔萨斯生活时代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他的推论暗含的假设条件完全不同。
评析马尔萨斯陷阱

评析马尔萨斯陷阱历史文化学院09文化产业管理杨英英090244086评析马尔萨斯陷阱在人口学研究中间发现,早期的人口再生产情况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同时存在,人口的高出生率受到高死亡率抵消之后,呈现低增长率趋势。
在工业革命之后,大约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西方人口生产上的“两高一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就逐步被“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趋势所取代。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高死亡率的各种因素,是人口再生产与农业时代生存资料实现匹配的关键过程,马尔萨斯说战争、饥荒和瘟疫都是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人口数量要在某种方式和程度上与农业发展成比例的观点是一个内含的逻辑。
马尔萨斯还说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就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即是说人口是经济增长的阻碍,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带来人口的增长。
一直到将人均产出,即人均收放降到只能维持人的最低生活。
此时人口才停止增长。
一但经济增长人口也增长。
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边际规律递减规律

谁来养活中国???
资料图片: 9月21日,吉林省 白城市镇赉县农民 在收割水稻。虽然 东北地区大规模秋 收季节要等到国庆 节前后,但在我国 重要粮食大省吉林 省,今年的增产百 亿斤粮食工程已经 取得突破。在白城 市镇赉县,凭借今 年初以来的土地整 理项目,预计粮食 产量将达到18亿斤 以上,高出2009年 的15.2亿斤产量约 20%。“
“中国粮食将近40%的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国际公认 17%—18%的警戒线。”粮食问题专家、南方粮食交易市场 总裁助理熊学华说,这是今年中国粮食市场稳定的“定海神针”, 我国立足于自给的粮食安全战略作用非凡。
中国农民曾“抛荒”不种粮;财政资金紧,基层政府无心 也无力“抓粮”,这一度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困局,也使粮食产量 在本世纪初滑入低谷。为此,我国政府奋力采取措施,力保粮食 安全。 引导农民“种粮”。2004年起,相继取消了除烟叶外 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等“四税”及各种附加,每年全国农民减负 约1250亿元,人均140元;逐步推行直补、良种等补贴政 策,力度逐年加大。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四项补贴123 0.8亿元,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良种补贴实现全覆盖
另外,由于战争、疾病、自然灾害、观念变化及政策 (如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人口也并没 有按照马氏所预言的,爆炸式增长。对于中国来说,由 于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13亿人口的到来整整推迟了4 年;而欧洲的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增长率为负的现 象。
我 们 认 为 :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还是起作用的!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前提条件是技术水平不变。 若技术水平发生变化,这个规律就不存在。还有一 个重要的原因在与此条件存在是在短期生产时期 内,因为短期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的生产要素 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 的时间周期。 马尔萨斯正是没有考虑到长期的技术进步,错误 地预计了人口增加带来的后果。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既 然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到最后反而引起总产量的 减少,那么,对厂商来说就有必要了解可变要素的 最佳投入量。这就涉及到对产量三个阶段的分析。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解释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解释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解释》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随着投入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所产生的总效益会逐渐减少。
这种规律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小,表明边际效益逐渐减少。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原因在于,当投入增加时,资源的分配会受到限制,资源的利用效率会降低,从而导致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所产生的总效益会逐渐减少。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比如在企业经营中,企业要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来合理安排生产规模,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要考虑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
总之,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名称:马尔萨斯观察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案例适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案例卢锋:《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9-80页。
在编辑过程中作了适当删改。
[案例内容]:
马尔萨斯极为关注农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后果。
根据他的分析,在土地供给数量和人口增加的条件下,每个额外生产者耕作的土地数量不断减少,他们所能提供的额外产出会下降;这样虽然食物总产出会不断增加,但是新增农民的边际产量会下降,因而社会范围内人均产量也会下降。
在马尔萨斯看来,世界人口增加比例会大于食物供给增加比例。
因此,除非能够说服人们少要孩子——马尔萨斯并不相信人口可以由此得到控制——否则饥荒将在所难免。
在马尔萨斯生活时代,工业化进步尚未提供成熟的可以替代耕地的农业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亩产,克服人多地少的经济内部农业和食物生产边际收益递减带来的困难。
从实证分析角度看,马尔萨斯的理论建立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基础之上,对于观察工业化特定阶段的经济运行矛盾具有历史认识价值。
换言之,如果没有现代替代耕地的农业技术出现和推广,如果没有外部输入食物或向外部输出人口的可能性,英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工业化确实会面临马尔萨斯陷阱所描述的困难。
马尔萨斯观察暗含了农业技术不变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下降这两点假设条件。
如果实际历史和社会经济状况满足或接近这两个条件,马尔萨斯陷阱作为一个条件预测(projection)是有效的。
例如,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经济史上某些现象具有分析意义。
在我国几千年传统农业历史时期,农业技术不断改进,但没有突破性进步;在没有战乱和大范围饥荒的正常时期,人口长期增长率远远高于耕地面积增加速度。
由于越来越多人口不得不在越来越小的人均耕地面积上劳作,劳动生产率和人均粮食产量难免下降。
这一基本经济面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如制度因素导致的分配不平等、外族人侵等等)影响,可能是我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周期振荡的重要原因。
然而,马尔萨斯结论作为一个无条件语言是错误的。
近现代世界经济史告诉我们,过去200多年间,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革命性突破,与马尔萨斯生活时代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他的推托暗含的假设条件完全不同。
化肥、机械、电力和其他能源、生物技术等现代技术和要素投入,极大的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和食品的增长率显著超过人口增长。
从历史事实看,马尔萨斯理论是对边际收益规律的不适当运用。
如果说马尔萨斯当年分析还有某种历史认识价值,那么形形色色的现代马尔萨斯预言则是完全错误的。
[案例评析]:
经济生活中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一个重要规律,就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
这一规律表示,给定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不变条件,某一投入不断增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最终会越来越小。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同投入对产量发生影响,在客观上依赖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关系。
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一经济学规律应注意几点。
第一,如同自然科学规律一样,边
际收益递减规律具有普遍适用的一般性。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水总是由高向低流动,这一规律独立于经济制度或其他社会条件。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同样独立于不同社会制度、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
无论是什么经济制度,在其他投入不变时持续增加某种投入,终究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结果。
第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表述包含“技术水平”不变的限制条件。
从长期看,技术进步能够改变生产函数,使得同样的劳动投入带来更多产出。
从历史经验看,近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边际产量。
由于从长期看技术进步具有加速性质,因而农业劳动投入在长期内可能带来不断增加的边际产出。
然而劳动随着技术进步在大跨度历史时期带来不断上升的边际产量,与短期内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二者并不矛盾。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给定技术条件下某个单位投入要素增加发生边际收益递减,因而往往是指经济学短期时态范围内发生的现象,而技术进步通常只有在长期才能发生作用。
第三,这一规律表述有“最终”二字作修饰条件。
也就是说,某一种投入边际并非自始至终递减,它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增加趋势。
为什么会发生边际收益递增?一个原因是边干边学提高了效率。
例如,随着工作时间增加,工人对于某种工作任务变得更加熟悉,由于熟能生巧,或者由于改进了操作方式,劳动边际产量上升。
另一种可能原因是某种投入数量增加导致投入方式或结构改变。
例如,工人进行挖沟作业,当资本投入增加到一定规模时,可以利用挖土机作业,资本边际生产能力有可能得到提高。
然而,边际收益递增趋势或迟或早会到达一个数量临界点,此后边际收益会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