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两种手术入路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两种固定方式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两种固定方式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两种固定方式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发布时间:2021-09-23T07:53:33.551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5期作者:隋明军[导读] 目的:对于跟骨骨折病人而言,在对其进行临床治疗时隋明军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 264400摘要:目的:对于跟骨骨折病人而言,在对其进行临床治疗时,采取两种不同的固定方式,比较这两种方式所产生的治疗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对象均为跟骨骨折病人,研究开始时间为2020年1月,结束时间为下一年同期,共64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内固定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和外固定组(撬拨复位外固定方式),各32例,比较疗效。

结果:外固定组手术指标情况优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足功能评分优于外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创伤性关节炎方面,外固定组与另一组相比,数值较高,而在切口裂开并发症方面,数值相对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跟骨骨折病人而言,无论是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还是应用撬拨复位外固定方式,所获得的治疗效果均处于相对较为理想的状态。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撬拨复位外固定方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及病人住院成本,帮助病人及家庭节约开支,而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在远期治疗方式,所呈现的效果相对更为良好。

关键词: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撬拨复位外固定前言:跟骨骨折属于骨科疾病的一种,对于病人而言,在出现此种情况时,会降低跟骨高度,足弓处于塌陷状态,在形成创伤性扁平足的同时,也会使挤压跟骨周围软组织。

这不仅会加重病人的疼痛感,还会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

现阶段,临床上对于跟骨骨折疾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还有撬拨复位外固定方式。

可是,这对这两种固定方式,尚未给出明确的疗效说明,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对象均为跟骨骨折病人,经过临床检查,所有病人均被确诊,即Sanders II、III性跟骨骨折。

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两种术式的远期疗效对比

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两种术式的远期疗效对比

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两种术式的远期疗效对比摘要】目的比较微创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探寻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方法对1999年3月-2007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137例156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组(ORIF组)62例(69足),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

微创组(PR组)75例(87足),采用经跗骨窦微创切口复位、经皮螺钉/克氏针内固定,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术后随访18.5-57月,平均32.7月。

测量每足B?hler角、临界角、跟骨宽度,术前、后对比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量表[1]评价足部功能,末次随访时ORIF组总优良率为85.5%,PR组为89.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软组织并发症,ORIF组为15/69(21.7%),PR组2/87(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微创切口复位、经皮固定技术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复位固定效果和手术疗效,而且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微创切口、经皮固定术是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经皮固定跟骨钢板【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033-021 临床资料自1999年3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137例(156足)。

病例来自二个创伤病区同期随机收治的住院患者,手术分别由各自医师小组完成。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分型方面无显著差异。

纳入标准:符合跟骨关节内骨折诊断标准、有明确手术指征且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同时合并其它足、踝部损伤者,或既往有足踝部损伤而残留有功能障碍者,陈旧性跟骨骨折者。

ORIF组共62例(69足),其中男60例(67足),女2例(2足),年龄18-50岁,平均37.5岁。

不同入路在跟骨粉碎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效果对比

不同入路在跟骨粉碎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效果对比

不同入路在跟骨粉碎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效果对比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在跟骨粉碎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6年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23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7例。

观察组手术入路方法采用外侧横弧形切口,对照组手术入路方法采用L形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植骨例数、切口长度、持续时间、失血量、术后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两组切口长度、失血量、手术时间比较,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一期、二期、三期愈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观察组术后切口并发症和伤口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OFAS踝与后足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效果相当,但外侧横弧形切口比L形切口创伤小,术后愈合比L形切口较快,外侧横弧形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临床最为常见的跟骨粉碎性骨折,主要原因为从高处坠落部着地后足跟先着地所致,如果治疗不及时会造成皮肤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损伤程度多为高能量损伤,是一种复杂且致残率很高的创伤[1]。

由于跟骨外周软组织薄弱,形状不规则,所以手术治疗极具争议的话题就是手术入路的不同选择[2]。

传统入路方式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其優点是骨折部位暴露充分且手术视野清晰,可在直视下完成复位及固定等,但是术后皮肤L角容易感染,常常导致内固定的失败严重时有致残的风险。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研究发展,外侧横弧形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3-4]。

本文选取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234例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月-2016年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23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7例。

不同手术方法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不同手术方法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不同手术方法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50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

对照组实施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

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评定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Maryland 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显著,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跟骨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切口复位跟骨骨折主要类型为关节内骨折,可导致患者残疾[1]。

由于跟骨所在的解剖部位较为复杂,治疗效果往往有限,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跟骨骨折治疗方法中的常用方法,但切开复位固定后在手术切口附近的皮肤容易发生坏死,影响手术效果。

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观察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并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跟骨骨折患者,均为闭合性跟骨骨折。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

观察组中男17例,女8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38.9岁;骨折分型(根据Sanders 骨折分型标准进行分型):Ⅱ型骨折7例,Ⅲ型骨折15例,Ⅳ型骨折3例。

对照组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37.7岁;骨折分型:Ⅱ型骨折8例,Ⅲ型骨折14例,Ⅳ型骨折3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足部症状改善后(肿胀消退及皮肤起皱)开始进行手术。

跟骨骨折内固定,非得用外侧“L”型切口吗?

跟骨骨折内固定,非得用外侧“L”型切口吗?

跟骨骨折内固定,非得用外侧“L”型切口吗?跟骨骨折为临床常见跗骨骨折类型,在跗骨骨折中约占60%,其中涉及跟距关节的骨折为75%左右。

多由高处跌落、挤压等导致,临床主要表现为足跟部剧烈疼痛、瘀斑、肿胀等,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手术治疗为有效、常用的方法。

传统外侧“L”型切口是标准入路,但手术切口大,患者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愈合延迟、皮瓣坏死等并发症。

经跗骨窦切口因能显著减少切口并发症而备受关注,但其显露不充分、内固定放置困难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而近年兴起的改良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具有感染少、不愈合少、皮肤坏死少、微创等特点,逐渐在临床得到应用。

本文将对这三种手术入路进行比较与分析。

切口详情01传统“L”形切口沿跟腱外缘前方向下弧向足底与足背皮肤交界处,再沿交界缘向前延伸至第4跖骨基底。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达骨膜,紧贴跟骨骨膜将外侧壁全层皮瓣掀起,用3枚克氏针固定掀起的皮瓣显露跟骨外侧壁及距下关节面、跟骰关节。

操作中注意保护皮瓣、腓骨长短肌腱、腱鞘及腓肠神经,利用撑开、撬拔、牵弓等方法复位关节面及骨折块,恢复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矫正跟骨Bohler角和Gissane角。

直视关节面及X线透视复位满意后,克氏针临时固定,然后植入解剖接骨板,根据三点固定理论在跟骨前突、后关节面下及跟骨结节植入螺钉固定。

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逐层缝合伤口,常规放置引流条,无菌敷料加压包扎。

02跗骨窦切口取健侧卧位。

外踝后缘腓骨尖下方0.5cm起向第4跖骨基底做长约5cm切口,逐层切开显露距下后关节面。

后续步骤同上。

03改良跗骨窦切口于外踝尖下1.0~1.5cm做一横斜形切口,前方至第4跖骨基底,后方至跟腱前方1cm处,长约9cm。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保护腓肠神经,将腓骨长短肌腱鞘从跟骨外侧壁剥离,形成前窗和后窗。

前窗內可显露跟骨前部、跗骨窦及距下后关节面;后窗内可显露跟骨外侧壁及跟骨结节。

撬起向下塌陷旋转的后关节面,用2枚1.5mm克氏针临时固定。

两种手术方案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两种手术方案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73·□ 医学研究/Medical researchModern Medicine and Health Research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19 Vol.3 No.92019年第3卷第9期两种手术方案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奚秀峰,周江(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300)摘要:目的 比较传统“L”切口与小切口微创入路治疗两种手术方案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及术后关节活动度,为临床术式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骨科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确诊为跟骨骨折的病例41例42足,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对照组21例采用“L”切口,试验组20例采用小切口微创入路方式。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试验两组患者术后Bolhers 角和Gissanes 角均较术前明显好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术后AOFAS 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采用小切口微创入路方式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术后随访后AOFAS 评分更高,表明小切口微创入路术式手术合乎骨折复位的要求,利用空心螺钉内固定骨折块所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

关键词:小切口;L 切口;跟骨骨折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19.10.0073.02作者简介:奚秀峰,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骨科。

E-mail:xixiufeng@跟骨骨折多见于21~45岁的男性患者,约占全身骨折的2%[1]。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外侧扩展防口、内侧切口、有限切口和经皮技术等显露和复位骨折。

目前在治疗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时多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式,但是,现阶段常用于临床上的外侧“L”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处理难度较高。

跟骨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分析

跟骨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分析

跟骨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方法对跟骨骨折患者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140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通过抽签法展开分组。

对70例观察组跟骨骨折患者临床选择克氏针框架结构方案进行治疗;对70例对照组跟骨骨折患者临床选择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对比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表现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于跟骨骨折患者,临床采用克氏针框架结构实施治疗,临床指标获得显著改善,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低,针对疾病的恢复以及预后具有显著的价值。

标签:跟骨骨折;克氏针框架结构方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方案;临床疗效对于跟骨骨折患者,针对其骨折位置实施早期固定以及实施后期功能锻炼,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将患者的疾病病残率显著降低。

为了确定最佳方法对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本文主要将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140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实验分组后,对70例观察组跟骨骨折患者临床采用克氏针框架结构方案实施治疗,最终获得效果显著,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140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实验形式采用分组对比研究。

通过抽签法展开分组。

观察组:男42例,女28例;年龄为20~69岁,平均年龄为(47.9±2.3)岁;其中左足患者30例,右足患者36例,双足患者4例;患者Sanders分型为:属于Ⅱ型患者20例,属于Ⅲ型患者40例,属于Ⅳ型患者10例;患者的致伤原因为:属于交通事故受伤的患者38例,属于高处坠落受伤的患者16例,属于重物砸伤的患者12例,其他患者4例。

对照组:男45例,女25例;年龄为21~71岁,平均年龄为(48.1±2.5)岁;其中左足患者31例,右足患者35例,双足患者4例;患者Sanders分型为:属于Ⅱ型患者21例,属于Ⅲ型患者41例,属于Ⅳ型患者8例;患者的致伤原因为:属于交通事故受伤的患者39例,属于高处坠落受伤的患者15例,属于重物砸伤的患者13例,其他患者3例。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目的:研究和分析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收集跟骨骨折患者共1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闭合撬拨复位,观察组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足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跟骨结节关节角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闭合撬拨复位,患者取健侧卧位,行硬膜外麻醉,使用斯氏针横穿患者的跟骨结节处并双手相对挤压以纠正跟骨的宽度。

将一根斯氏针打入患者的骨折线附近,并利用杠杆撬拨复位骨折块。

经C型臂透视复位满意后对跟骰关节进行固定,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后利用石膏托对功能位进行固定。

观察组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行跟骨外侧的L型切口,逐层剥离皮肤和皮下组织后翻起骨瓣,将跟骰关节和距下关节充分暴露,将三根克氏针分别钻入患者的骰骨、距骨颈和外踝,将跟骨外侧壁的骨折块掀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打入斯氏针,从而撬起坍塌的后关节面,内侧壁的骨折处通过骨膜剥离器进行复位。

透视下如果复位满意,对跟骨进行对向挤压从而恢复跟骨宽度,并根据稳定的程度取骨圆针或钢板螺钉系统进行固定,在固定稳定后将克氏针除去并缝合切口,行加压包扎。

1.3 评价指标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足功能评分、跟骨结节关节角进行统计和对比。

足功能评分总分为100分,其中功能评价40分,疼痛45分,外观10分,活动度5分。

跟骨结节关节角的正常角度为30°-45°[3]。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通过对本案进行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足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跟骨结节关节角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骨骨折两种手术入路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及术后疗效分析。

方法54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34例采用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A组),20例采用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微创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手术时间、术后切口并发症、影像学资料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按照Maryland 足功能评分标准)。

结果术后随访9~21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

A组手术时间为(1.8±0.2)h,长于B组的(1.2±0.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局部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10例(29.4%),与B组的2例(1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影像学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术后功能恢复优12例,良22例;B组术后功能恢复优8例,良1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经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微创跟骨锁定钢板的治疗,取得了的复位优良和固定坚强的效果,在术后早期局部皮肤并发症方面,较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

关键词跟骨骨折;微创内固定;开放手术
跟骨骨折发生率高,致残严重,在创伤骨科较常见,占所有跗骨骨折的60%,其中90%为21~45岁男性,关节内移位骨折占60%~75%[1]。

现阶段对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通常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等手术治疗,但跟骨外侧皮肤血运差,皮下无筋膜层覆盖,传统外侧入路手术后皮肤感染坏死率较高。

现将本院2008年6月~2015年10月54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15年10月收治的54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男46例,女8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9.1岁。

其中双跟骨骨折20例,合并有脊柱复合型损伤12例。

所有病例在入院后2~14 d内进行手术。

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2]:Ⅱ型18例,Ⅲ型23例,Ⅳ型13例。

两组病例临床表现为软组织不同程度的肿胀、畸形、压痛等。

X线表现:距下关节面塌陷,高度丢失,Bohler角变小或消失,最小为-5°,最大为15°。

34例采用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A组),20例采用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微创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

1. 2 方法
1. 2. 1 术前治疗患肢布朗氏架抬高,消肿及止痛治疗。

常规行跟骨侧、轴位X线及CT平扫,辅助三维重建。

观察骨折粉碎程度,常规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评定骨折类型。

所有病例在入院后2~14 d行手术,且由同一组医生进行。

由麻醉师行硬膜外或全身麻醉,术前0.5 h抗生素预防性用药。

1. 2. 2 手术方法A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健侧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取跟骨外侧扩大“L”形切口,尖刀全层切开皮肤及脂肪层直至跟骨骨膜下,不做分层解剖。

不显露腓骨肌腱及腓肠神经,在翻转皮瓣时将其翻向近端,切断跟腓韧带、跟距韧带,充分显露跟骨体外侧面。

在外踝、距骨及骰骨上,各钻入1枚直径2.0 mm的克氏针,并向上折弯用来固定全层皮瓣,显露距下关节,清除关节内血肿及游离碎骨块,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翻开跟骨外侧壁骨块,显露陷入跟骨体部的距下关节面,用骨膜剥离器撬起向下塌陷的关节面,同时于跟骨结节处钻入骨圆针辅助翘拨关节面,体外挤压跟骨内外侧壁,恢复跟骨宽度,克氏针临时固定。

如复位后跟骨体部有明显骨质缺损,可采用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

C形臂X光透视下确认关节面恢复,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宽度恢复。

然后将翻开的外侧壁骨块复位。

选用大小合适的跟骨锁定解剖钢板固定。

固定完成后再次透视观察钢板及螺钉位置。

然后分两层可吸收线无张力缝合切口,术后常规留置引流管1根。

B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微创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健侧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于外踝尖下1 cm横行切开皮肤3~5 cm,切开腓骨肌腱腱鞘,将肌腱分离并向下牵开,切断跟腓韧带、跟距韧带,直接暴露塌陷的距下关节,清除关节内血肿及游离骨块。

于骨膜下剥离显露跟骨体部外侧,翻开外侧壁骨块,撬起塌陷的距下关节面,可同时于跟骨结节处钻入骨圆针辅助翘拨关节面。

并利用骨圆针外翻来纠正跟骨的内翻。

体外挤压跟骨内外侧壁,恢复跟骨宽度,克氏针临时固定。

如复位后跟骨体部有明显的骨缺损,可植入少量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

最后复位外侧壁骨块。

C形臂X光透视下确认关节面恢复,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宽度恢复。

选用大小合适的特种微创跟骨锁定钢板放于跟骨皮肤外,C 形臂透视下确定螺钉位置并标记。

然后将特种微创跟骨锁定钢板插入切口内,体表螺钉标记处尖刀切开,旋入螺钉。

固定完成后再次透视观察钢板及螺钉位置。

冲洗后全层缝合皮肤,留置1枚胶片引流。

1. 2. 3 术后治疗常规抬高患肢,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消肿脱水药3~5 d。

每日术后切口常规换药。

在疼痛可耐受下立即行足趾主动伸屈练习。

A组在引流量0.05);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影像学表现:A组Bohler角20~35°、Gissane角100~105°,跟骨高度恢复,距下关节面恢复平整;B组Bohler角20~35°、Gissane角100~105°,跟骨高度恢复,距下关节面恢复平整。

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影像学表现无差异。

A组术后功能恢复优12例,良22例;B组术后功能恢复优8例,良1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 1 手术入路的比较目前对SandersⅠ型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而对Sanders Ⅱ、Ⅲ、Ⅳ型骨折通常多主张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在当前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及新型内固定材料的发展引进,对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可在直视下进行骨折的处理,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恢复Bohler角、Gissane角,恢
复跟骨高度、宽度,并可行体部骨缺损植骨治疗。

有利于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避免踝及足部的功能丧失。

但其术后切口局部皮肤坏死的几率甚至高达25%[3-6]。

本院改进了治疗方案,采用经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特种微创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口位于距下关节上方,可直视下显露距下关节面,经小切口下的骨膜下剥离亦可行良好的复位与骨缺损的填充;小切口下的手术,避免了跟骨外侧皮肤血运的破坏,极大降低了手术后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的发生。

3. 2 手术时机的选择急诊手术通常在6 h内进行,足跟外侧出现皮肤张力升高、瘀血、张力性水疱是手术禁忌证,应延期手术至伤后10 d以后,根据皱褶实验的结果判断手术时机。

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均安排在伤后2~13 d,术前抬高患肢脱水、消肿等处理,局部肿胀消退后尽早安排手术。

综上所述,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微创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较传统入路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小切口减少了术中出血量,而且极大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

在术后功能恢复及晚期并发症上与传统“L”形切口并无明显差异。

由于病例数量有限,且小切口操作对医生的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临床大范围开展有待于技术的进步与普及。

参考文献
[1] Green D,Bucholz R,Rockwood C. Rockwood and Green’s fractures in adults. 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0:23-25.
[2] 窦榆生,廖永华,师建军. 跟骨骨折的CT分类及疗效评估现状和进展. 中国骨伤,2008,21(3):207-210.
[3] 王金辉,武勇,杨明辉,等. 钢板内固定——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最好方法.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5):407-410.
[4] 黄晖,庄小强,白宇,等. 经跗骨窦入路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中国骨伤,2013,26(11):893-896.
[5] 陈健荣,吴峰,温建强,等. 微创小切口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1,13(8):784-787.
[6] 刘德淮,黄晖,庄小强,等.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对比.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6):496-5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