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_丁戊奇荒_
如果真的有天灾,历史将重现,粮食安全大于天

如果真的有天灾,历史将重现,粮食安全大于天从1876年--1878年,整整三年,包括直隶在内,整个华北地区遭遇了两百年来未遇的旱灾,死亡人数超过了1000万,震撼了整个世界。
这场灾难被称为“丁戊奇荒”。
1876年,南方各省,遭遇了大暴雨,广东、福建两省损失尤为严重。
而北方各省,从长江以北直到中朝边境,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部分区域颗粒无收。
随后,蝗虫覆盖了直隶省大部,包括天津在内,蝗灾过后,一片狼藉。
第二年(1877年),华北旱情毫无缓解,蝗虫继续光顾。
脆弱的储备粮体系立即崩溃,大规模的死亡开始光临这片十年前遭受战争灾难(平捻之战)的区域。
山西和陕西两省因交通不便,受灾尤其严重。
英国人的外交报告当时这样描写:“在遭受灾难最为严重的一些州县里,百姓像野兽似的互相掠食;在几百个甚至几千个村落中,70%的居民已经死亡了。
”朝廷派往山西赈济的阎敬铭说:“往来二三千里,目之所见,皆系鹄面鸠形;耳之所闻,无非男啼女哭。
枯骸塞途,绕车而过,残喘呼救,望地而僵。
”灾荒如此严重,其原因固然首在“天灾”,但“人祸”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自内战平息以后,虽然李鸿章等官员大力兴修农田水利,但官场腐败,导致不少水利设施形同虚设。
更为致命的是,平时常设的“常平仓”、“社仓”“义仓”,因战乱和官员的腐败,出现了大面积的“亏短”。
这导致了千百年来最为关键的国家储备粮食制度在灾难面前毫无作用。
“丁戊奇荒”发生后,河南巡抚兼东河河道总督李鹤年上报,请求从省外输送粮食救济。
而按照官方的统计资料,河南本地的“常平仓”里应该有95万余石粮食,却几乎是空仓。
各受灾省份情况大致相仿,尽管报表年年做,粮仓中却空空如也。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大灾难面前,灾区的官员还算是正视困难,没有打肿脸充胖子,各地纷纷奏清朝廷,告急求援。
滥种罂粟,也是人祸的主要成因。
鸦片之毒,清帝国但凡有识之士无不切齿痛恨,但奇怪的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从地方政府到农户,都大力种植这种“钱”途远大的“经济作物”。
论中原晚清“丁戊奇荒”赈济的多元化

第33卷第1期2017年2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3 No. 1Feb. 2017论中原晚清“丁戊奇荒”赈济的多元化(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丁戌奇荒”被认为是晚清最惨烈的饥荒。
它直接波及北方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直隶五省,连苏、皖、 川、陇四省也受其影响。
其中河南是名副其实的重灾区,“歉收者50余州县,全荒者28州县”。
在如此严峻的状况下,清廷开始了吃力的官方救济。
鉴于当时国力颓废、财政吃紧、仓储不足,虽然这种救济显得 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民间社会力量的发达和资讯流通的自由弥孙了这一缺陷。
这表现在江南士绅 的“义赈”和国际力量的“洋赈”所发挥的作用上,没有这些力量的参与,饥荒势必会更加恶化。
这种多元化的赈济形式对现代的灾后救济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赈济;社会自主力量;官赈;义赈;洋赈中图分类号:K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M44( 2017) 01—0080—03在中国历史上,饥荒从来不是陌生话题,即使到 了近现代也是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河南可以被 视作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国的苦难在河南往往表现 得最为典型,也最为惨烈。
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原大 地始终被饥荒所袭扰,而清代的“丁戊奇荒”即为其 中之一。
预先设定清廷昏聩腐败的论断,并刻意无 视其有限的赈济举措并不是研究者应有的客观态 度。
从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看,当时清廷的赈济 措施中还是存在相当多的积极因素,而且这些因素 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吃力的荒政:官赈(一)官赈的方式当饥荒于光绪二年(1876年)发端时,清廷所能 依靠的唯一的救荒手段就是荒政(截漕、发帑、协 济、开捐)。
“丁戊奇荒”对江南的冲击及地方社会之反应

“丁戊奇荒”对江南的冲击及地方社会之反应作者:朱浒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01期[摘要]虽然光绪初年爆发的“丁戊奇荒”主要打击了华北地区,但其对中国的另一个重要区域即江南同样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而学界以往的考察,基本上都忽视了从江南的地方性视角出发来理解这场灾荒的意义,因此在论及中国近代救荒事业的一个重要变动即晚清义赈的兴起时,其判断并不完全准确。
实际上,在单纯面对这场灾荒的情况下,江南地方的种种反应都贯穿着捍卫乡土安全的地方性立场,而其间出现的江南士绅前往苏北赈灾的行动,在本质上仍是江南自明清以来地方性救荒传统的某种延伸。
这就提醒我们,在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时。
切不可过于低估内在传统资源的能动作用。
[关键词]“丁戊奇荒”;江南士绅;苏北赈灾;义赈;地方性;地方史[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8)01-0129-11作为晚清时期最为惨烈的一次灾荒,“丁戊奇荒”已在学界得到了相当多的注意。
正如这些研究表明的那样,虽然这场灾荒的发源地和主要打击区域集中在华北,但其造成的许多重大社会影响和后果都远远超越了华北地方空间的范围。
与这种情况相对应。
以往对这场灾荒的诸般考察基本上都是从宏观角度出发。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位于微观层次的地方性视角。
而忽视了这个视角,很可能会影响我们确切地认识和把握这场灾荒与社会发生互动作用的实践进程。
对此,恰恰可以从对前述超越地方空间的社会影响和后果所作的考察中找到显著的例子。
早有研究者指出,正是这场灾荒期间出现了具有新兴意义的、以江南民间社会力量为主体的晚清义赈活动,从根本上突破了整个中国救荒机制的传统格局。
我们并不否认,晚清义赈的兴起的确不能套用通常那种地方史框架来理解。
可是在晚清义赈的具体起始点这个问题上,学界至今通行的看法并不令人信服。
按照这种看法,晚清义赈主要是被这场空前灾荒激发出来的,而光绪二年(1876年)底李金镛等江南士绅前往苏北赈灾的行动则标志着其发端。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发生在丁酉年(1877年)和戊戌年(1878年)的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给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丁戊奇荒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灾荒期间,华北地区遭受了连绵的干旱和几次大规模的虫灾,导致庄稼歉收、人畜相夺,农田草木皆枯死。
特别是谷类作物的歉收,导致口粮短缺,农民生活困苦。
农业是当时清朝社会经济的基础,丁戊奇荒的发生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严重衰退,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丁戊奇荒严重影响了人口和社会的流动。
灾荒造成的饥饿和困苦迫使许多农民离开家园,寻找生存的出路。
大量的流民在丁戊奇荒期间涌向城市,加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社会矛盾。
一部分农民也选择去他处开垦新的土地,导致内地和边疆地区的人口分布发生了调整。
流民潮的出现,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社会稳定的压力,也使得后来的辛亥革命等社会运动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还对社会经济的财政收入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农田荒芜,税收的减少导致了清朝财政收入的大幅衰退。
清朝政府为了应对灾害,不得不增加财政开支,从而导致了更大的财政赤字。
财政的困难使得政府无力投资农田水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进一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丁戊奇荒也对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造成了严重的挑战。
在灾荒期间,清廷的赈济措施和救灾能力明显不足,政府的软弱无能进一步暴露出来。
这使得民众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加剧,民间反抗活动不断涌现。
丁戊奇荒给清廷的统治地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后来的民运活动和革命行动奠定了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破坏了农业生产,加剧了社会流动;对财政收入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挑战了清廷的统治能力。
丁戊奇荒是清朝末年灾害的一个缩影,也是当时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义与利:清末民赈中的商人赈济———以丁戊奇荒中的山西商人为例

赈灾起到了关键实际的效用,在灾民群体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此外,时任山西巡抚曾国荃以赈费不足为由,劝办捐赈,陆续在 省内各地开设捐输局。山西富商大户通过捐赈,不仅获得翎枝、 封典等虚衔,后期还成为各道、府、州、县各项实官,使其披上一 层“官商”的外衣,利用政治特权来巩固自己经济利益。
总之,商贾家族主动散粮救济乡亲,拿出银两捐于官府进行 赈灾,有利于提高威望,扩大影响,结交官员,巩固拥有的社会地
可以说,山西光绪初年的灾荒是一场以旱灾为主,多灾并发 的复合性大灾荒。这场灾荒使得山西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文教 停滞,出现了人相食、鬻子女、恶兽横行等骇人景象。
“荒政”作为我国传统社会的主要救灾方式,通过国家政权 制定一系列救济法令、制度与政策措施来组织实施。与这种政府 行为的“官赈”相对应的,是由民间社会力量面对灾荒所组织的 “民赈”。二者互相辉映,一同构成我国传统社会“荒政”体系重要
2018-04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史海文艺
义与利:清末民赈中的商人赈济
— ——以丁戊奇荒中的山西商人为例
张玮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院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度,自古以来尤以饥荒为甚。荒政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其传统由来已久。其中,以政府
主导的官赈成为最主要的赈济方式,民间组织的民赈则是其重要的补充方式。光绪初年爆发的“丁戊奇荒”给华北五省
作者简介:张玮(1992-),男,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5 级中国史专 业硕士研究生,中国近代社会史专业。
的部分。面对这样罕见的一场大灾荒,山西商人在民赈中扮演了 及其重要的角色,其赈济行为,不仅仅是完全出自于道义上的考 量,同时背后仍然存在着利益上的盘算。
泽州府“丁戊奇荒”考略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十六卷第一期︵总第八十七期︶泽州府“丁戊奇荒”考略连伟光ab(a.太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山西晋中030619;b.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摘要:晚清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重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人口大量死亡或外出逃荒,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破坏。
灾荒固然有自然环境方面的因素,但更多是社会经济层面的原因。
本文考证了灾害引发的社会问题,从仓储不足、吏治腐败、鸦片祸害、战乱频仍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致灾的原因,阐释了赈灾不当带来的问题和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丁戊奇荒;泽州;灾荒;赈济中图分类号:K25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23)01-0001-05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23.01.001收稿日期:2022-08-05作者简介:连伟光(1979—),男,山西晋城人,在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
晚清光绪元年,一场被后世称为“丁戊奇荒”的大旱灾席卷中国北方的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五省。
持续四年之久的旱情,使山西遭受到空前重创,史称:“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祲奇灾,古所未见”[1]741。
地处晋东南的泽州府(即今晋城市,时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是省内受灾最重的地区之一,“究其被灾最重之区,实止平蒲泽解绛隰霍诸州府”。
[2]21大旱重创了泽州府的农业生产,破坏了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给当地人员与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一、严重的灾情光绪元年至二年,泽州府阳城县、凤台县、沁水县先后不同程度出现旱情。
光绪三年至四年,泽州府全境遭遇严重旱灾,凤台县“(光绪)三年大旱……四年春无雨”[3]6-7,高平县“光绪三年自六月不雨,至四年五月方雨,岁大祲”[4]3,阳城县“不意光绪三年春季,雨泽旱少……四五月无雨……至六七月仍无寸雨”[5]500,沁水县“(光绪)三年大旱……,四年岁大祲……”[6]4陵川县“光绪三年大旱,四年大饥”[7]5。
“丁戊奇荒”中晋商的赈灾活动

乡亲 ,拿 出银 两捐于官府进 行赈灾 , 更 能提 高 威 望 ,扩 大 影 响 ,结 交 官
员 , 利 于 巩 固拥 有 的 社 会 地 位 及 参 与 地 方 事 务 的权 力 。 晋 商 捐 赈 主 要 方 式 有 四 种 : 一 日之 食 。 ”
荒 。因其 人起 于清 光 绪一 , (8 7 r 17 年 ) 农 历 丁 丑 年 , 恶 化 于 光 绪 四 年 即 即 农 历 戊 寅 年 ,故 史 册 中称 为 “ 戊 丁 奇 荒 ”。 灾 荒 发 生 之 ,赤 地 千 里 ,
饥 民遍野 ,饿 死 甚 多 ,惨 不 忍 睹 。
无 出”,请求从 山东 与漕 运库借银6 O
万 两 , 由 山 西 分 作 六 年 归 还 。 过 了
晋 商 的 表 现 更 为 积 极 。 当 时 主 办 山 西 赈 务 的 曾 国 荃 、 阎敬 铭 等 人 ,态 度 积 极 , 多 方 呼 吁 。特 别 是 曾国 荃 ,作 为
湘 军主 要 首 领 之 一 , 与 各 省 掌 握 实权
县 则 多 达 三 百 八 十 二 人 。 但 是 ,从 地
“ 戊 奇 荒 ” 引 起 当 时 朝 野 高 度 重 丁 视 ,举 目上 下 都 参 与 了赈 灾 活 动 , 甚 至 国 外 也 有 参 与 。 山 西 是 受 灾 面
积 最 大 、 程 度 最 严 的 省 , 饥 民 的
数 量 、粮 食 的 需 求 、赈 灾 的 规模 、 资 金 的 捐 募 均 达 到 惊 人 地 步 。 晋 商 作 为 当 时 一 强 大 的 经 济 力 量 , 通 支 过 参 与 捐 资 济 灾 事 务 , 发 挥 了 极 其 重 要 的作 用 。 “丁 戊 奇 荒 ” 发 生 时 , 正 值 清 政 府 镇 压 太 平 天 国 和 捻 军 起 义 后 , 清 政 府 为 安 抚 饥 民 , 多 方 鼓 励 和 支 持 赈 灾 。 同 时 命 令 各 地 为 灾 区 捐 赈 、运 粮 等 事 务 提 供 方 便 和 援 助 。 “ 期 多运 总
清季“丁戊奇荒”的赈济及善后问题初探

作者: 夏明方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助教
出版物刊名: 近代史研究
页码: 21-36页
主题词: 丁戊奇荒;山西;近代中国;郑观应;《申报》;河南;清政府;经元善;陕西;义赈
摘要: <正> “丁戊奇荒”是指19世纪70年代后半叶(1876-1879年,即光绪初期)发生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一次特大旱荒。
它持续达四年之久,席卷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五省以及苏北、皖北、陇东、川北等广大地区,夺去了1000多万人的生命,为害之烈,惨绝人寰,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作为近代中国的重大事件之一,以往的史学界都集中于此次灾荒的受灾情况和形成原因,而对灾荒发生之后中国社会出现的空前规模的赈灾实践和善后活动则较少论述。
本文拟就此作初步探讨,权作引玉之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灾难 , 中华民族经受住了考验 , 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
显示 了无 比坚强的勇气与决心 ∀
子磨粉 , 和面为食 , 或 掘观音白泥以充饥 .∀随着旱情 的延 , 食物越来越少 , 人食
人 的惨剧随之发生 ∀ 大旱的第三年(1 8 7 年)冬天 , 重灾 区山西到处 都有人食人现象 ∀ 活人吃 死人 , 把老人或 孩子活 活杀掉吃 的
当时全国人口的半数 ∃ 当时清朝人口据估计在 4 亿左右) ∀死 亡于饥荒和疫病者数t 在 1000 万左右 , 从重灾区逃荒外地
的人数达到 20 0 0 万 以上 ∀ 仅山西一省 160 0 万居民 中, 死亡 50 0 万人 , 还有几百万人 口 逃 荒或被贩卖到外地 ∀ 毁灭性 的旱灾 , 使 山西农 村长时间大面 积减产甚至绝收 ∀ 连续两年的饥荒 , 农户蓄 藏一空 , 灾 民被推 向死亡 的边 缘 ∀饥饿难 当 的灾 民为了 苟延一 息之残 喘 , 或 取小 石
% %无情旱 魔 , 已经把灾 区变成 了人间地
狱!
国
(今河北) #山东等北方五省 , 并波及苏北 #皖北 # 陇东和川北等
地 区 ∀ 大旱使农产绝收 , 田园荒芜 , 饿拜载途 .白骨盈野 , 饿死 的人竞达 100 0 万 以上 ∀ 由于这次大旱 以 1 8 77 年和 , 878 年 两年为主 , 而这两年 的阴历干支 纪年属丁丑 # 戊寅 , 所 以学界 称之为 丁戊奇荒 ∀ 这次 自然灾害 中 , 最严 重的要数 山西 # 河南 # 陕西 # 直隶 #
游
览 事 世 概 !
N W 三 H C O A H S
牢鸟历丈上的 丁 氏愈札
丁戊奇荒 因为瘟疫和地屁而将人世间推向惨绝人衰的 境地 ∀ 据不完全统计 , 从 1876 年到 1878 年 , 遭受旱灾的州
县 , 山东有 222 个 .山西 402 个 .直隶 33 1 个 , 共 955 个 ∀ 而整
离乡, 妻离子散 ∀ 在河南 , 侥幸活下来的饥民大多奄奄一息 ,
既无可食之 肉, 又无割人之力 ∀ 在直隶河间府 , 一些壮年饥
民竟在领受贩济的过程中倒地而亡 ∀ 屋漏偏逢连夜雨 , 一场
杀伤 力极大 的瘟疫于这一年的春夏之交向灾 区袭来 ∀ 河南省
山东的旱灾 , 其次是湖北 # 安徽等一部分地区的水旱灾害和广
个灾区受到旱灾及饥荒严重影响的灾民人数 , 估计在 1 亿 60 0 0 万到 2 亿左右 , 约占当时全国人 口的近一半 ;直接死于 饥荒和瘟疫的人数在 10 0 0 万人左右; 从重灾区逃亡在外的
灾 民不少于两千万人 ∀
至 , 878 年初 , 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持续干旱 ∀ 山西省自
春至夏 , 旱情未得缓解 ;只 有 7 月间有过短 暂的雨水期 , 之 后 从 , 876 年到 1879 年 , 一场特 大旱 灾降临 中国华北大 地 .大旱持续 了整整 4 年 ∀ 受灾地区有山西 # 河南 # 陕西 # 直隶 又连续亢 旱, 一直延续到次年七月 ∀不过 此时从整个 灾区来 看 .旱情开始减轻 , 在陕西 # 山东 # 河南 # 直隶等省 , 旱情都趋 于 缓解 ∀ 但是经过三年 的特大旱灾 , 老 百姓对于天灾的承 受能 力 已近乎极限 , 因旱灾带来的各种人间惨剧 , 并未 因旱情 的缓解 而减少 , 反而更严重 了 ∀ 在 山西 , 越来越 多的人在天灾 中背 井
东# 福建的水 灾 , 而南方其他地区和长城以北却获得 了较好收 成 ∀在 这大 灾荒里 , 受到天灾严重袭击的饥民达 2 亿 , 已占到
几乎十人九病 , 陕西省 灾后继以疫病 , 道谨相望 ;山西省百
姓因疫而死的达十之二三 ∀ 晚清的这场特 大旱 灾, 堪称清朝甚 至中华民族历史上 的
一场大劫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