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对现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意义
论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对当代反腐倡廉建设的价值 副本

浅析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对当代反腐倡廉建设的价值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灿烂瑰丽。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经过世事的洗涤,去糟存精,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廉”在古汉语中是指堂屋的侧面,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曾以“堂之侧边曰廉,故从广”来解释“廉”一字, 因“堂之侧边”的有平直、方正等特点,因而“廉”引申为正直、方正、干净、节俭等道德含义;从古至今,“廉”作为人们对待财利的一种正确态度,其基本要义是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
廉洁文化的雏形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为民父母的原始公仆意识,听取民众,戒言律己。
尧曾有过有“尧戒”:“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址”。
认为继承人必须有极好的德行,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惧畏惧和艰难,可以说上述是中国廉政文化的最初萌芽。
廉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并构建了一定的政治结构为前提的。
商朝提出重民用德,不用贪财聚货的人;周朝倡导勤政廉政,并采取了保民、任贤和勤政等措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可谓是廉政文化“百花争艳”的时代。
管仲的“以民为本”论;孔子的“为政者要自身廉洁”论;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都要求要讲民放在首要位置。
但要说最愚现代廉政学说相近还要数法家的廉政学说。
法家韩非的:“所谓廉者,必生死命也,轻恬资财也。
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心不偏党也。
”《韩非子〃解老》。
管子的“欲民之有廉,则小廉不可不修也。
小廉不修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
”《管子〃权修》都是主张从制度上加强监督,用制度约束权力,防止腐败,也主张从道德的层面进行思想教育。
法家的廉政文化思想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不仅春秋战国之际列国的廉政制度、廉政教育乃至官吏的廉政行为的深层次价值观念,而且整个封建时代的廉政文化乃至现代廉政建设也都无法回避法家所奠定的基础。
论传统廉政文化对现代反腐的启示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反腐倡廉工作的顺利进行已经成为重要环节。
然而,官员的腐败已经是一种多发现象,近段时间以来,我国对贪污腐败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并且成效显著,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糟粕仍旧对一些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的官员有着不良的影响。
并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廉政文化逐渐被人们忽视甚至遗忘。
本文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辩证的从传统的廉政文化中去发掘对现代法治社会中反腐倡廉的积极地思想理论。
本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现代反腐倡廉的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现代反腐倡廉工作的进行过程中总结出以往不具备的新特点;第二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进行了辩证剖析,深刻分析了传统廉政文化的存在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传统廉政文化对现代法治社会中反腐倡廉工作中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法治反腐倡廉传统廉政文化论传统廉政文化对现代反腐的启示一、中国现代反腐倡廉的现状(一)腐败的特点中国国家预防腐败局的官方网站曾经刊登了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辛向阳的研究报告,披露了当前中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
现代中国有些官员的腐败,由收钱收物的硬腐败转变为接受各种服务的软腐败;由个人谋取私财的小腐败转变为集体谋取财务的大腐败;从以前一人查处的单个案件转变为一揪一串的窝案。
在报告中,对一些个案的研究说明了现代腐败现象表现出来的巨额化、期权化、巨额化、高官化、潜规则化、国际化和新型化的特点。
(二)中国现代的反腐倡廉“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干部腐败的政治决心和坚定立场。
近日以来,中国反腐倡廉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的现象,“老虎”、“苍蝇”一起打,这里的“老虎”,指的主要是高层的、实权部门的腐败,社会影响比较恶劣;而“苍蝇”指的是普通群众身边的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
所以,为了推进党内廉政建设,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既要坚决查处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又要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当代启示(压缩)

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当代启示一、中国古代廉政的内涵与本质“廉”字在古汉语中有许多含义。
据《周礼》记载,“廉”的含义:“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这“六廉”是最早的官吏考核标准,即为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智。
用现代话讲,廉就是与贪污受贿等道德沦丧的事情相反的清廉政治。
“政者,正也。
”也就是说古代“政”与“正”是相通的。
所以“政”的本意可以概括为政局的清明,政治的公正,政风的良善。
后来,廉政中一词中的“政”指特定的政治上的涵义。
“廉政”一词合而用之,最早见于春秋时期。
廉政就是廉正,它既指静态政局的清正廉明,也指动态政治的公正无私,还指官场风气的正直良善,更指官员个人作风的廉洁正派。
廉政的本质是为民。
中国古代讲“政以民为本,国以民为本”。
廉政为民的本质,就统治集团整体而言就是执政为民,就统治集团的个体而言就是做官为民。
结合廉政的概念以及古代廉政建设的实际,我们可以看出廉政对政治有两个方面的内在规范要求:第一,从领导者的角度来看,廉政不仅是对整个统治集团而言,还包括对官员个体素质的要求。
廉政要求政局要清正廉明,官员要廉洁公正。
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来看,创业帝王多数以廉开国,而王朝中兴也多从廉政着手。
第二,从被领导者的角度来看,廉政是统治阶层与百姓的一致要求。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党和群众的共同呼声。
在封建社会,统治集团为了王朝的长远利益以达长治久安,必然要求政治局面清廉、朝廷官吏廉洁。
作为百姓更是希望政治清明和官吏廉洁,因为这是负担减轻,生活幸福的外在重要条件之一。
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在当代即体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清正廉洁,忠于职守,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内容及其价值取向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在政权与朝代的更迭过程中,无论是上层统治者还是下层的平民百姓,因为各自的利益诉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都特别注重统治阶层的廉政建设问题。
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当代价值研究

一、价值意蕴
中华传统德治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丰富多样,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仁者爱 人”和“诚信守约”。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强调这一价值理念,促进社会互助、理解与和谐。在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也需要倡导这一价值理念,以建立更为公正、平等的国 际秩序。
在当代,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首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尤 为显著。传统美食的独特风味和地方特色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更加了解 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美食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 做出了贡献。其次,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传统美食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 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最后,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它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为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搭建了桥梁。
三、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未来展 望
1、传承与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廉政文化 的优秀传统,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例如,可以赋予廉政文化新的时代内 涵和表现形式,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2、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廉政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企业、 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的 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支持。
感谢观看
引言
中华传统廉政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 历史底蕴和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华传统廉政文化 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受到。然而,相关研究仍存在不足,亟待深入探 讨中华传统廉政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转化与应用。
正文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对新时代廉政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对新时代廉政建设的启示作者:唐启方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3期摘要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是我党在新形势下进行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其中,反腐倡廉工作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步。
在反腐倡廉工作进入攻坚克阶段的今天,十分有必要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的新内涵,以史为镜,开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
关键词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全面从严治党廉政建设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387/ki.1009-0592.2020.01.290传统廉政文化是在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传统廉政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重要一步。
在“古为今用”的原则上结合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诉求,将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与新时期党的建设相结合,不断拓展其时代内涵,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创新性发展。
(一)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之优势措施第一,倡节俭,少兴作;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中国历代的创业型君主或者中兴君主往往注重身体力行,提倡节约,少兴土木,其目的就是减轻百姓的生活负担,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第二,建立监察制度,强化廉政监督。
我国的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时期,随后在历代的君主执政中不断加以完善,而设立监察机关的目的就在于整肃吏治。
第三,严峻刑法,惩治污吏。
重刑治法是古代反腐立法的一个重要特点,秦朝的《为吏之道》、汉代的《上计律》、唐朝的《职律》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点。
(二)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之弊端警示首先,反腐措施对于君主本人缺乏约束。
历代开明的君主如果能做到生活简朴和从善如流,基本都是汲取了前面王朝的灭亡教训,且懂得以身示范的重要性,但“无为而治”使腐败的发生成为了必然。
其次,官僚体系享有法律特权,反腐立法效果大打折扣。
「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发展道路与历史价值」

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发展道路与历史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卜宪群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总结出了深刻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
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就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大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实践并形成的关于廉政制度建设的思想、廉政行为的道德规范意识、社会评价,廉政时代与廉政人物颂扬与传播的艺术方式等方面的总和。
廉政文化不是“廉政”加“文化”的一种简单组合。
大多数学者认为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李秋芳主编:《反腐败思考与对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我们以为这是较接近本义的解释。
之所以说“较接近”,不仅是因为学界对“文化”一词本身的解释至今仍是见仁见智,而且“文化”一词还有广义和狭义的含义。
广义的“文化”至少应该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文化层次。
甚至某些冠之以“文化”的研究对象所包含的实际内容还未必限于这三个层次,如区域文化、商业文化等。
参见林甘泉《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论稿》后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因此上述解释还不能说将廉政文化的内涵全部展示出来。
例如,与廉政文化有密切联系的廉政制度就没有包括进来。
同时,狭义的廉政文化也不仅仅是宣传廉政的文化及其种种表现形式,而应是指一门专门研究廉政文化的廉政文化学。
当然,广义的廉政文化探讨是建立狭义的廉政文化学的前提,我们所论述的廉政文化也正是从广义的角度出发的。
其实,在研究尚未达到概念的抽象时,我们未必一定要确定一个经典的词条,而可以从研究的实际出发,借用学界讨论甚多的政治文化概念,在上述概括的基础上,为廉政文化研究的内容作一个基本归纳:(1)廉政制度形成的深层次结构;(2)廉政行为的表现形态;(3)关于廉政的思想文化学说;(4)上述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本文即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发展道路及历史价值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产生途径廉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并构建了一定的政治结构为前提的。
古代廉政制度对当代反腐倡廉的启示

古代廉政制度对当代反腐倡廉的启示
古代廉政制度对当代反腐倡廉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1. 重视道德教育:古代廉政制度通常注重培养公务员的道德品质,强调廉洁奉公的理念。
这对当代反腐倡廉也有启示,即要注重加强公职人员的道德教育,强化廉洁意识和职业道德。
2. 建立监察机构:古代廉政制度中常设有专门的监察机构,负责对官员行为进行监督和调查。
这对当代反腐倡廉也有启示,即要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实行严格的监督制度,加强对公职人员行为的监管。
3. 加强制度建设:古代廉政制度通常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公务员的行为,如明确的禁令和规章制度等。
这对当代反腐倡廉也有启示,即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反腐倡廉法律体系,制定严格的惩处措施,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4. 提倡群众监督:古代廉政制度中,常鼓励民众对公务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形成全民参与的反腐倡廉氛围。
这对当代反腐倡廉也有启示,即要加强群众监督,倡导公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形成全社会参与反腐倡廉的共识和合力。
总之,古代廉政制度的有益经验对当代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借鉴古代廉政制度的经验,可以有效地加强公职人员的廉洁意识,完善反腐倡廉制度,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
文化润其内 廉政固其本——浅议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几点现实意义

文化润其内廉政固其本——浅议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几点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源远流长,古人从严治政的思想与实践,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提倡廉政、整肃腐败的思想与实践。
其中,很多经验至今仍能引人思考,给人启迪,给予现实指导。
认真研究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对于当前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选廉用廉是廉政的前提官员的选任制度是确保官员廉洁的基础。
“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中国古代许多君主圣贤深谙这个道理,都很重视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员。
汉代的察举制,由下而上推举人才,是官员选任制度的创举。
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孝廉、贤良方正、文学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廉。
察举制的建立,对于汉政权的巩固、保证政治清明以及推动社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诸葛亮将任用贤才作为治理国家的关键,他提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的方针。
唐太宗李世民亦十分重视人才,他广选廉吏,倚之为国家栋梁。
他认为“任官惟贤才”,“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
其不善者,似多亦奚为?”康熙帝则在选择贤能官员时注重两条标准,一是读书做事“勤苦”,二是生活上“清苦”,他对廉洁清俭的官员给予极大的优遇,有功时加以褒扬,有过时加以保全。
古代廉政文化中选廉用廉的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二)注重教育是廉政的基础中国古代很注重进行廉政教育,培育廉政思想。
一是强调自身教养。
对中国士大夫来说,最高的人生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放在第一位的正是“修身”,即自我教育。
古代帝王正是注重自我廉政教育的典范。
如,唐太宗指出:“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
”注重以身作则,重视加强自身廉政修养,产生廉洁效应,则上行下效,君臣和谐,朝廷、天下自然清晏太平。
康熙帝以“正君心”为治国之本,以居敬行俭为其途径,实行以德治国方略。
康熙对自己提出了很高的廉政要求,如清心寡欲,禁奢倡俭;勤于政务,善于纳谏等。
二是重视学校教育。
东汉史学家班固强调:“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对现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意义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我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出现贫富分化,公共权力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由于人类自私利己的本性,加之权力易被滥用的特点,贪污腐败现象也随之产生,到了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加之民主制度的缺失,腐败现象更为盛行。
过于泛滥的腐败往往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抗争,从而危害统治阶级统治基础,因此,我们的祖先总结出了深刻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
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就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大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实践并形成的关于廉政制度建设的思想、廉政行为的道德规范意识、社会评价,廉政时代与廉政人物颂扬与传播的艺术方式等方面的总和。
它们中的许多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结合中国实际对廉政问题的缜密思考,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卓越智慧。
我们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同时,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就有大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大力宣扬。
一、借鉴古代廉政文化产生的途径来推动中国廉政文化的产生。
廉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并构建了一定的政治结构为前提的。
没有相应的政治和政治制度产生,廉政文化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廉政文化与政治文化之间紧密相连。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必须继续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使领导干部自觉拒腐防变,带头廉洁自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形式,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由此充分说明了作为一种先进文化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且成为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为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推动了中国新时期廉政文化水到渠成的产生。
二、借鉴古代廉政文化的特点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廉政文化。
1、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严惩贪官污吏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注重立法,运用法律来规范官员行为。
早在夏商时期,对贪贿就有了正式的刑律。
《左传·昭公十四年》引《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
”意思就是说司法官皋陶订立了昏、墨、贼的罪名,墨就是指贪婪败坏官纪,规定犯此罪者处以死刑。
战国时期李悝制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中《杂法》规定的六禁之一金禁就是惩罚受贿行为的规定。
秦朝时期法家思想得以大放异彩,法家较早意识到官吏腐败对国家的严重危害,秦朝的法律就规定了任人不善、玩忽职守和贪赃枉法等罪名。
西汉时期惩治贪污贿赂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特别是制定了独立的监察法规,在处理贪污腐败案件时也基本上是以监察法规为主要依据。
主要规定有:第一,官员不胜任者要被免职。
第二,详细规定了失职渎职行为。
不仅丢失印信、文书,甚至消极怠工,不积极举报违法的同僚与部属都视为失职和渎职。
第三,防治官员以权谋私。
汉代赃罪分为盗和赃两大类,盗指官员们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国家共有财产,赃指接受下属、吏民的贿赂。
第四,禁止官员实行苛政。
及到后来的唐宋明清,中国古代的刑法对贪贿的惩罚进一步加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惩罚贪贿腐败的刑法。
纵观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采用重刑惩治贪官污吏,确实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使封建王朝在一个时期内保持了政通人和,蒸蒸日上的活力和景象。
现代中国的廉政文化的形成也必须有严厉惩罚贪贿腐败的刑法作为强有力的后台。
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法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对贪污,受贿,渎职等腐败行为都规定了比较完善的具体的惩罚措施。
但是还是有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力和法律上的漏洞进行各种腐败活动,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建设首先就要进一步健全和规范社会主义法制,推进依法治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建立严密的监察制度,防范官员腐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防范官员腐败方面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它起始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日臻成熟于唐宋,高度完备于明清,是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并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
虽然不论封建王朝的监察制度如何完善。
如何严密周全,都无法解决封建王朝固有的内在矛盾,挽救不了封建剥削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
但从封建社会吏治实践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组织和监察制度系统的确设计得十分精细严密,监察机构在纠举不洁,惩恶扬善,澄清吏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确实查处了平时发生的不少贪污受贿案件。
对于现代的中国来说,严厉、完善的监察机制是绝对不可少的。
廉政监察是针对各种政治活动中的腐败现象的职能活动。
其主要任务是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执行廉政制度的情况、查处各种贪污、贿赂、以权谋私等腐败问题的违法违纪案件,促进廉政建设进行廉政教育,以保证国家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的为政清廉。
这跟古代的监察系统的功能大同小异,的所以我们可以大力借鉴中国古代的严密的监察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国现有的纪检监察制度,建立有效的权力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
虽然构建完善的监察制度决非一日之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制度必将随着实践不断发展,日益成熟和健全。
3、加强廉政思想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以及严密的监察制度是廉政制度文化建设,而与之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就是廉政思想文化建设。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廉政思想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思想家大都对现实问题高度关注,也在廉政问题上做出了许多理论思考与总结,这其中既有通过设官分职来加强权力制约、权力监督的具体设想,也有通过理想教育来提升个人的道德情操实现其为政清廉的目的,还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揭示腐败对政权的危害。
如孔子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康熙也曾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
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廉政思想文化的大力发扬,也涌现出了一钱太守刘宠二不尚书范景文三汤巡抚汤斌四知先生扬震等尽职尽责、政绩卓著、清廉守正、严于执法的清官廉吏。
历史上吏治清明,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也都是统治者忧患意识较为强烈的时期。
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洪武之治都证明了这个问题。
历代思想家的廉政思想并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而通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多层次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后向现实转化。
历代诸多有为的帝王、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往往都鲜明的体现着思想家的智慧。
这些古代的廉政思想文化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所在,我们应当结合现代各种新的廉政思想以及现代涌现出的各种值得表扬和学习的典型事迹和人物,形成独特的现代廉政思想文化,采取不同的方式,不拘泥于形式大力宣传。
推动廉政思想文化进机关。
大力倡导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道正派、秉公用权的思想理念,增强机关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能力。
推动廉政思想文化进企业。
把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与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培育企业员工依法经营、廉洁从业的理念。
推动廉政思想文化进农村。
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泛传播廉政文化,移风易俗,倡导文明风尚。
把廉政思想文化作为密切农村基层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决心,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廉政思想文化进学校。
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廉洁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与大中小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相结合,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推动廉政思想文化进社区。
确立为居民服务的理念,突出文化特色,贴近居民生活,开展多种廉政文化创建活动,让人们从富有趣味的活动中受益,从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化作品中得到熏陶。
推动廉政思想文化进家庭。
针对领导干部家庭,大力宣传家庭助廉的重要作用,提高家庭成员的廉政意识、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倡导文明风尚,树立清廉家风。
使新型的廉政思想文化深入人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要有选择的继承。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丰富的内涵。
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仍然可以从中吸取和借鉴有益的成分。
例如从制度层面来看,古代廉政文化中重视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的思想和多层次监察的廉政意识,官吏选拔中德才并重原则的强调,以及官僚制度中运用设官分职、加强考核的方法来防止腐败、激励勤政的措施及其所形成的经验积累,不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对我们今天也还有启发甚至具体问题上的借鉴意义。
从廉政思想文化层面来看,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许多经典表述,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至今仍是激励人们树立高尚情操的思想基础。
他们对廉政、勤政方式方法的理论探索与思考,对腐败所造成国破家亡危害性的深刻剖析,仍对我们今天有着借鉴和警示的意义。
对待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我们要勇于继承、善于继承,也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继承。
首先,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尽管有丰富的内容,也体现了历代有识之士对廉政问题的高度重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但是古代国家国体、政体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不可能建立起有效的反腐倡廉的科学机制。
因此,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现代化意义也只能从相对的角度进行考察。
其次,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具体内容要作辩证的分析。
例如,作为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建设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的“民本”思想,其实并不是统治阶级制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它所起的作用只不过是在特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压迫。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中有许多从设官分职的角度加强廉政建设的思想,但却很少有对专制君主进行权力限制、监督的思想,即便有,也难以从制度层面得以实现。
中国古代加强对官僚的监察监督思想内容很丰富,但这种监察监督往往是在维护专制主义权力运行机制下的思考,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的。
剥削阶级的本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这种权力交给社会,交给人民。
所以,继承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优秀传统,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廉政文化。
近年来,在大力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的同时,廉政文化建设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廉政文化建设是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只有积极地吸取其中的优秀经验,才能使廉政制度更加完善;只有长期不懈地进行反腐倡廉,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立足于民主和法治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