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要点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是指对政府官员廉洁奉公、清正廉明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起源于古代社会的君子风范,强调官员应以公正廉洁的行为态度服务于人民,并以廉政为美德标准。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忠诚奉公:古代官员强调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公正的态度为人民服务,不图私利,严守职责。

2. 廉洁清正:古代官员注重个人操守和廉洁自律,不接受贿赂和私利,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以清正无私的形象示人。

3. 严惩贪污腐败:中国古代法律对贪污腐败行为有着严厉的惩治措施,如剥夺官职、处以极刑等,倡导公正执法和清明法治。

4. 公平正义: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强调公平、正义和法治,推崇公正的官员和决策,保障人民的权益。

5. 公共利益优先:古代官员注重整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尊重和关心人民利益,以国家利益为先。

6. 君子风范:古代廉政文化倡导官员具备君子之风,体现在廉洁自律、公正忠诚、以身作则等方面,塑造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积极影响。

然而,在现代社会,廉政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制度和法治体系进行创新和发展。

古代的廉洁文化

古代的廉洁文化

古代的廉洁文化1. 哎呀,说起古代的廉洁文化,那可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咱们的老祖宗在这方面可是玩出了花样,比现在的反腐片都精彩呢!2. 你们听说过包青天吗?那可是古代清官的代表,别看人家脸上画得黑黑的,可心可亮堂了!古人常说"心若洗衣服一样干净",这比喻可真是形象。

清官们不贪不占,活得比现在的明星还出名呢!3. 古代官员上任前,都得立下军令状似的誓言,叫"廉政誓词"。

就跟现在签合同似的,不过比合同严重多了。

要是违反了,那可不是赔点钱就完事,搞不好小命都得搭进去!4. 说到好玩的,你们知道古代官员的工资叫什么吗?叫"俸禄"!而且工资还特别少,就是为了防止他们贪污。

这就跟咱妈管钱一样,就给那么一点零花钱,就怕你乱花!5. 古人还特别爱用一些小故事教育官员要廉洁。

比如"鱼不可脱于渊",说的是鱼儿离开水就活不了,官员要是贪污就会倒大霉。

这不比说教有意思多了?6. 还有那个"吃空饷"的故事,说的是有些官员在名单上写个假人名,把工资都自己拿了。

这不就跟现在有些人帮同学打卡签到一个道理嘛,结果最后都被抓住了!7. 古代的官员家里还得立块"廉政牌",上面写着各种警示的话。

就像咱们现在在书桌上贴"好好学习"一样,天天看着提醒自己别犯错。

8. 最逗的是那些贪官的下场,那可惨了!不光要坐牢,还要游街示众,脖子上挂个大牌子,写着自己干的坏事。

这比现在微博上被人骂还丢人呢!9. 古人还特别重视家风建设,常说"子不教,父之过"。

当官的要是自己孩子不老实,那爹也得跟着倒霉。

这就跟现在老师让家长配合教育学生一个道理!10. 有意思的是,古代还有专门的"廉政歌谣",朗朗上口,比现在的公益广告好记多了。

比如"贪他一文,失我万金",这押韵押得,比网络段子还顺口!11. 古人还特别注重"以史为鉴",把那些贪官的糗事都记在史书里。

历史古训 廉政从政

历史古训  廉政从政

历史名句1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意思是总结历代君王治国的经验教训,勤俭则长治久安,奢侈则将败亡。

——唐代诗人·李商隐《咏史》2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恒念:经常想到。

维:是。

——明代学者·朱柏庐《治家格言》3 “常将有日思有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警世通言》4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

”奢者:暴富之人。

心:精神。

——《慎子·外篇》5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戒子书》6“以清俭自律,以思信待人。

”——唐代诗人·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记》7 “不修其身,虽君子而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

”为:成为。

——宋朝·欧阳修《答李诩书》8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过:过失。

食:即蚀,日蚀,月蚀。

更:改正。

仰:望,仰望得到。

——《论语·子张》9 “见善思齐,足以扬名不朽。

”——唐代学者·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10 “自古圣人不能无过。

”——宋·苏辙(苏东坡之父)《论开孙材河札子》。

11 “不贵与无过,而贵与能改过。

”——明代学者·王宗仁《教条示龙场诸生》12 “言吾善者,不足为喜;道吾恶者,不足为怒。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警世通言》13 “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论语·卫灵公》14 “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隋·王通15 “不闻其过,最患之大者。

”患:害处。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与孙莘老书》16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正派。

令:号令。

——《论语子路》17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大任:重大使命。

斯人:这个人。

中国 古代廉政 文化

中国 古代廉政 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廉”,强调官员应具备清廉的品质,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

历史进程及事件相传尧舜时期,缙云氏有个不成才的儿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老百姓把他列为四凶之一。

当时,辅佐尧的舜果断流放了。

夏商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思想家在对殷亡周兴等问题的追问和思考中得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结论,认为只有“敬德保民”,才能保持政权。

春秋战国时期,鲁相公仪休喜爱吃鱼,人们争相买鱼送他,他却坚辞不受。

公仪休说,收了人家的鱼就要按人家的意思办事,难免枉法,如果被免职了还能吃上鱼吗?不收人家的鱼就不会被免职,这样就能“长自给鱼”。

秦汉时期,一篇名为《为吏之道》的文书,教育为官者“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指出应当具备“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

”这其中的“洁”、“正”、“慎”、“敬”、“让”、“无私”、“忠信”、“清廉”、“善行”等,都是廉洁文化的重要内容。

隋唐时期,唐太宗教育臣下要珍惜生命,犹如不能用贵重的明珠“弹雀”一样,不能用珍贵的生命“博财物”。

他说:“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宋元明清时期,清代于成龙在“绝贿赂”部分写道:“夫受人钱而不与干事,则鬼神呵责,必为犬马报人;受人财而替人枉法,则法律森严,定当妻孥连累。

清夜省此,不禁汗流。

是不可不戒。

”社会基础秦汉时期,秦以军功爵制代替传统的世卿世禄制,杀敌立功,报效国家,可以获得土地与官职。

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兄弟两人写给家里的两封书信,信中除了浓浓的亲情和乡情,还希望家里寄来钱和布,并询问自己所获得的爵位奖赏到家了没有。

他们知道,虽然背井离乡、战场残酷,但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7个)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7个)

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我国历代廉政制度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

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早在商周时期就有过许多表述。

如《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左传》:“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西汉初期的贾谊指出:“民无不为本也。

”东汉时期的政论家王符说:“国以民为基。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尤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著名的廉吏包拯说:“民者,国之本也。

”清代的思想家唐甄说:“国无民,岂有四政!封建,民固之;府库,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职,民养之。

”这些都说明我国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都非常重视民本。

尚贤思想尚贤思想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在儒家、法家、墨家思想中都有。

尚贤的内涵有三个方面:一是反对任人唯亲,提倡重视才能。

墨子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商鞅主张“虽贵无所芬华”“有能则举之”;孟子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二是宣扬求贤若渴。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晋国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燕昭王“千金买骨”,刘备“三顾茅庐”,曹操“唯才是举”,都是千古佳话。

三是辨别贤才的方法。

孔子说过,“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德先才后管子提出,君主考察人的第一点,就是要考察他的德,看他的德是否能够“当其位”;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陆贾说,“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康熙皇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

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节俭、温良恭俭让、爱民、孝悌忠信,可以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德。

德不再是抽象的。

但更重要的是,历史上将具有丰富内涵的德与选官制度相结合。

古代关于清廉的内容

古代关于清廉的内容

古代关于清廉的内容
在古代,清廉是指官吏在政务中不贪污懈怠,诚实忠厚,守法尽职的品质。

以下是古代关于清廉的内容:
1.儒家思想:在儒家学说中,清廉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要求。

儒家强调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包括持正之心、廉洁自守、公正无私等。

2.法家思想:法家认为,官吏应该服从法律并严格执行职责,不应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若官员有贪污行为,法家主张严惩不贷。

3.历史典籍中的传世佳话:古代中国有许多与清廉有关的传世佳话。

例如,南宋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清廉官员的代表,他一生坚守廉洁的原则,总是拒绝行贿和任何不正之事。

4.历史事件中的清廉官员: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清廉官员成为后世敬仰的榜样。

例如唐代的李林甫和宋代的包拯,都以其廉洁公正、爱民如子的为政作风享有盛誉。

5.清廉制度的建立:在中国古代,为了保障官吏的廉洁,设置了一些监督机构,如御史台、刺史等,他们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查处贪污腐败行为。

总之,古代中国对清廉的要求极为重视,儒家、法家思想对清廉的强调以及历史典籍和历史事件中的榜样都反映了这种价值
观的重要性。

清廉不仅是官员应具备的品质,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利益的一种重要方式。

尧舜禹时代廉政文化

尧舜禹时代廉政文化

尧舜禹时代廉政文化
尧舜禹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之一。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廉政文化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以民为本:尧舜禹时代的统治者非常重视人民的利益,强调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意愿和需求。

2. 任人唯贤:尧舜禹时代的统治者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推荐、选拔、试用等,选拔出了一批有才能、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官员。

3. 崇尚廉洁:尧舜禹时代的统治者非常崇尚廉洁,他们自己以身作则,同时也要求官员们保持廉洁,不得贪污受贿。

4. 公正执法:尧舜禹时代的统治者非常注重公正执法,他们制定了一些法律和制度,要求官员们严格执行,不得偏私。

5. 重视教育:尧舜禹时代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他们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些廉政文化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上地廉政文化

中国历史上地廉政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廉政不仅是一种政风,更是一种文化。

廉政文化是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

它不因历代政治、制度的更迭而消失。

廉政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中华文化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廉政文化起源中国廉政文化萌芽于中华文化形成之初,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原始氏族部落联盟时期。

那时,人类虽然没有后世严格意义上的廉政意识,却有了平均分配食物的概念,有了最早的廉政行为和措施,并给后世留下了民主议事、推举有德者居其位的廉政记忆。

一位叫皋陶的氏族首领首先提出了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这里所提到的简而廉,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廉政文化的最早记载。

把廉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则是在西周初年。

《周礼· 天官·小宰》日: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

一日廉善(指善于行事,能获得公众好评);二日廉能(指能行政令,较好地贯彻各项法令);三日廉敬(指不懈于位,恪尽职守);四日廉正(指不倾邪,品行方正);五日廉法(指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六日廉辨(指临事分明,头脑清楚,不疑惑)。

小宰是西周天官的属官,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评判官府的善、能、敬、正、法、辨六件事。

这种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裁断高下优劣的做法,称为六廉。

沿着《周礼》的脉络,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都把廉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道德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无一不褒扬廉,其中法家更是把廉和政结合起来考察,认为礼义廉耻是立国之本,并制定了廉不蔽恶的原则。

墨家学派也同样强调廉在道德伦理中的重要意义,因而最早把廉作为重要德性提出来,认为君子之德有廉、义、爱、哀四行。

此后的各个朝代都设立了各种监察与反贪机构,出台了各种法典以奖廉罚贪。

如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监察法汉惠帝时的监御史九条,汉武帝时的刺史六条,明初颁布的一系列劝勉官吏的文书和诰谕,清朝实行的养廉银制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一、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涵义和起源
廉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概念。

在古籍中“廉政”一词很少同时出现,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中。

“廉”字可见的最初含义是堂屋的侧边,语出《仪礼•乡饮酒》“设席于堂廉东上”。

用廉字表示政治行为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中所记载的“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汉代以后,“廉”成为了官吏具备的一种职业道德。

而“政”在《释名》中的解释是“正也,下所取正也”,这就要求官员具有正直、正义、无私的优良品德。

廉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使政治廉洁,按照现代政治实践理解,廉政是与贪腐直接对立的一种行为,此外还应当包含勤政务实,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等方面。

决定廉政文化形态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

一般来说,只要有公共权力的出现,贪与廉、勤与惰的对立观念,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就必然产生。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同样是随着公共权力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

更为重要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为贪腐行为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

贪腐行为出现后,廉洁政治就成为了人们的普遍诉求。

在上古五帝时期先民们就有了朦胧的廉政意识,如部落联盟中的首领推举在五帝时期发展到了禅让制,使有德者居于首领之位,此时勤政、节俭、爱民、尚贤的公仆意识随之出现。

这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源头。

二、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外延——德治思想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对义利关系的不同认识。

古代廉政思想是德治思想的核心,而德治思想则是廉政思想的理论外延。

德治思想就是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廉政思想是古代廉政思想的主流,它包含以民为本、清廉节俭、举贤任能、正己修身等方面。

其中以民为本主要体现为重民贵民、爱民仁民和安民保民。

西周时期先贤们提出了“敬天保民”、“民惟邦本”的思想观念,
之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轲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和“君民同忧乐”思想,充分的表现出对民众的重视。

北宋时期,范仲淹将孟子这些思想进一步提炼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官员思想道德追求。

儒家学派以“礼、义、廉、耻”为行为准则的道德规范成为了两千年来人们的行为准则,在这四项标准中“廉”又居于核心地位,被封建士大夫奉为立身处事的根本。

三、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表现形式
无论哪一种思想都是为一个目标服务,廉政思想同样不例外,它是为现实政治统治服务的。

廉政思想在实际中不仅仅作用于官吏,对统治者同样适用,他们的廉政思想表现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一)廉政思想在统治者自身方面的表现
廉政思想在统治者自身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明法纪、秉公办事,倡行节俭,励精图治,勤政为国,以身作则。

统治者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人,他的治国之道直接决定了国家兴衰。

严明的法纪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统治者带头守法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及“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东汉马廖《上长乐宫以劝成德政疏》),充分说明了统治者所起到的表率作用。

魏武帝曹操率兵出征,正逢麦熟时节,于是他下令凡有践踏麦田者一律处死。

不料,他自己的马受惊闯入麦田,为严明法纪,曹操便割发代首,作为自罚。

勤政为国则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明太祖朱元璋曾说:“朕自即位以来,常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

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畅,或度量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笔记,待旦发遣。

”同样清代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二)廉政思想在官吏任用时的表现
官员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官员有区别于普通人的道德要求,即官德。

官德指的是官员恪守职业道德,保持政治操守,要求为官之人重视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和个人品德的培养。

官德修养可以通过学习先进、自我反思、积极实践等方式提高。

官员是统治阶层的组成部分,在对官吏任用时具有严格的制度规定。

在官吏选拔阶段注重官员道德教育,注重品德,任人唯贤。

古代官德的要求是公、善、慎、廉。

公,为政必须用心公,公以服人,公以治国。

公私分明,就不会嫉贤妒能。

善,“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在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在天下之下。

”无论是一般官吏还是最高统治者都必须谦以待重,绝不能自持高贵。

慎,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

廉,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则谋之。

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无大于不知足。

《尚书•咸有一德》提出“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在向晋平公推荐人才时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做法是任人唯贤的一个典型事例。

四、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的措施
为了向既定的方向前行,实现既定目标,中国古代国家政权明确提出了加强廉政建设的原则,而且将这些原则细化为各种廉政规定。

总结各时期的廉政规定和事例,中国古代王朝在廉政文化建设措施方面大致分为以下五种。

一是清洗运动,清洗运动是古代国家政权在廉政文化建设措施方面最为暴力、血腥的一种,通常具有涉及人数众多,株连广泛的特点。

二是设立专门人员、机构管理,历代王朝政权,为保证官吏的清正廉洁,在政治体制上还专门设置了察廉之官和常设机构。

秦汉时期作为朝廷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监察百官,其副手的御史中丞及之下的侍御史等辅佐,专事“察举非法”,同时设立巡视地方的刺史监察地方。

秦汉以来一直到宋朝,监察机构都以御史台为主,其他机构还有汉代的司隶校尉及隋代的司隶台等机构,元朝时期则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足鼎立,明朝设立了都察院,都察院的都御史成为与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尚书并行的国家最高官员。

三是惩贪奖廉以加强道德建设,历代王朝统治阶层充分认识到了官员腐败必然导致人民苦难,从而引发社会混乱,国家败亡。

因此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以及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

根据法律规定,官职用以任贤,爵位用以赏功,并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作为任贤的原则。

四是高薪养廉,以高薪保证官员生活使其达到廉洁自律的思想出自于北宋改革家、政治家王安石提出的廉政方略“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即是为了达到廉政的目的,改革俸禄制度,以纪律加强对官员的约束,并用法律手段惩治贪官污吏。

五是完善考核制度,在中国历代廉政文化建设实施的措施
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在于完善相关官吏考核制度。

自上古商周时期就有了一些官吏考核方面的规定,《尚书》中就有了三年考绩的说法,《礼记•王制》也有“诸侯之于天下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的说法,其中“聘”即指诸侯派卿大夫去中央汇报工作,“朝”指诸侯要朝觐述职。

发展到战国时期,便以“上计”来考核官吏,即群臣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写于木券,呈送给国君考核,以考核的优劣决定官职升降。

唐代以“四善二十七最”作为对官吏的考核标准。

所谓“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始勤匪懈”,这是各级官吏的道德规范。

“二十七最”则规定了考核百官职守的具体标准。

明代官吏考核制度更趋完善,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考察法”来实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