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地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是指对政府官员廉洁奉公、清正廉明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起源于古代社会的君子风范,强调官员应以公正廉洁的行为态度服务于人民,并以廉政为美德标准。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忠诚奉公:古代官员强调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公正的态度为人民服务,不图私利,严守职责。
2. 廉洁清正:古代官员注重个人操守和廉洁自律,不接受贿赂和私利,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以清正无私的形象示人。
3. 严惩贪污腐败:中国古代法律对贪污腐败行为有着严厉的惩治措施,如剥夺官职、处以极刑等,倡导公正执法和清明法治。
4. 公平正义: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强调公平、正义和法治,推崇公正的官员和决策,保障人民的权益。
5. 公共利益优先:古代官员注重整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尊重和关心人民利益,以国家利益为先。
6. 君子风范:古代廉政文化倡导官员具备君子之风,体现在廉洁自律、公正忠诚、以身作则等方面,塑造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积极影响。
然而,在现代社会,廉政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制度和法治体系进行创新和发展。
第一篇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篇: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廉政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不断加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出现了大量腐败和贪污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思想家开始提倡廉政思想,强调道德品质和官员的清廉自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孔子和荀子。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提倡仁爱之道,并认为官员应该以身作则,以清廉和正义为准则管理国家。
荀子则提出:“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修德才能治国安民,并强调“官之清,民以安”。
随着汉朝的兴起,廉政思想逐渐得以发扬光大。
在东汉时期,班固、扬雄等文学大师提倡“清官断狱”,并认为官员应该秉承忠诚、公正和廉洁等道德规范。
在唐代,韩愈、柳宗元等文化名流同样强调廉政思想,认为官员应该以“公而忘私,廉而不刿”为准则,力推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诞生和发展,表明了中国古代社会推崇正道和廉洁治政的优良传统。
第二篇: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实践与效果中国古代廉政思想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推崇正道鼓励官员清廉自律,保持皇家家族和恩荣体制的稳定平衡。
这种思想在实践中,不仅帮助国家保持政治稳定,还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在《 史记》中曾记载有“忠信节义,犹钟鼓也”的名言,即忠诚、信任和廉洁是官员的最基本素质。
对于一个官员来说,忠诚于国家和国民,诚实地服务于民众,贯穿始终。
在唐代,宰相杨炎引入科举选拔制度,推动了士人充实朝堂,促进官员的素质提高,维护了国家稳定,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但是,官员清廉自律的好处不仅仅在政治层面,而且还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清廉自律的官员认真对待土地调查、赋税、法律执行等工作,保证了百姓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中国古代廉政思想不仅意味着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2014-08-25 15:45来源:检察日报我要评论0字号:核心提示:现实中的反腐形势正如火如荼,以古为鉴,我们或可把握现实中的一点一滴。
“廉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并构建了一定的政治结构为前提。
没有相应的政治和政治制度产生,廉政文化也就无从谈起。
故宫乾清宫“正大光明”匾,象征着封建统治者对“言行正派”的推崇现实中的反腐形势正如火如荼,考察数千年的政治文化尤其是廉政文化,以古为鉴,我们或可把握现实中的一点一滴。
“廉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并构建了一定的政治结构为前提。
没有相应的政治和政治制度产生,廉政文化也就无从谈起。
由于廉政文化与特定的政治文化紧密相连,因此,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廉政文化的产生道路是不完全相同的,即使研究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廉政文化也要注意它的特定含义,不能作简单的解释和比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卜宪群告诉记者的这句话,既是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客观叙述与评价,也蕴含着廉政文化的历史镜鉴意义。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这一重大课题的主持人,卜宪群对记者说,这一课题正是以宽广的学术视野来观照中国廉政文化的缘起与发展。
“六廉”: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内核“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产生时间很早。
文明诞生之初的氏族首领已经注意到了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对自身素质的要求。
”卜宪群介绍,《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为政“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以及要“敬授民时”,其思想涵盖为政者要勤政、节用、爱民、尚贤等多层次含义。
《尚书·皋陶谟》中提出的所谓“九德”,也主要是针对为官者的素质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皋陶谟》中表达的“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是传统“民本”思想的渊源所在,也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制度、行为、思想的深层次价值观,是古代廉政制度形成的重要文化基石之一。
随着国家的产生及其形态的完善,廉政文化的内容也日渐丰富。
中国廉洁文化溯源

青史如鉴耀千秋1、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他明察秋毫、仁威兼施,为百姓着想,使天下信服。
帝喾的元妃姜嫄本身就是一位极其贤淑有德的伟大女性,据《诗经》记载,名声赫赫的圣母姜嫄,德行端正专一。
姜嫄善于种植五谷,女儿善于植桑养蚕,当时的妇女都向她们学习。
《史记》记载,她的儿子弃(也就是后稷),从小就有高远志向,帝喾和妻子教育他廉洁做人、为民做事。
后稷承继了父母的教诲,他有相地的本领,善种谷物稼穑、教民耕种,而且他第一个建立粮食储备库和畎亩法,放粮救饥,被后世尊为农耕始祖、五谷之神。
周朝人则尊后稷为始祖。
2、《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为政“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以及要“敬授民时”,这里面就包括了为政者要勤政、节用、爱民、尚贤等多层次含义。
(人物形象:尧)3、皋陶首先提出了“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这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制度、行为、思想的基础价值观,是古代廉政制度形成的重要文化基石之一。
(人物形象:皋陶)4、《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
”三代的刑律对贪贿已有严格的规定。
西周穆王时的《吕刑》中有所谓“五过之疵”,即“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大意是指官吏办事不公、贪赃受贿,执法者要秉公处理。
5、《周礼》就曾经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政、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
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将“廉”理解为立身处世、为官理事的重要价值取向,其中法家更是把“廉”和“政”相结合,认为“礼义廉耻”是立国之本,并制定了“廉不蔽恶”的原则。
7、屈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廉洁倡导者,还是用生命践行廉洁的实践者,堪称中国廉政文化的鼻祖。
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作品《卜居》和《招魂》中。
廉洁 历史

廉洁历史
1. 包拯:北宋时期的官员,以廉洁公正著称。
他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打击权贵,为百姓伸冤,被誉为“包公”。
2. 海瑞:明朝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闻名。
他在担任应天府尹期间,打击豪强,为百姓造福,被称为“海青天”。
3. 林则徐:清朝时期的官员,以廉洁奉公、不畏权贵著称。
他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严禁鸦片,打击走私,为中国的禁毒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4. 刘备:三国时期的蜀汉开国皇帝,以仁爱、廉洁著称。
他在担任益州牧期间,实行仁政,关爱百姓,深受人民爱戴。
这些历史人物的廉洁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职业操守,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弘扬廉洁文化,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要点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一、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涵义和起源廉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概念。
在古籍中“廉政”一词很少同时出现,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中。
“廉”字可见的最初含义是堂屋的侧边,语出《仪礼•乡饮酒》“设席于堂廉东上”。
用廉字表示政治行为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中所记载的“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汉代以后,“廉”成为了官吏具备的一种职业道德。
而“政”在《释名》中的解释是“正也,下所取正也”,这就要求官员具有正直、正义、无私的优良品德。
廉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使政治廉洁,按照现代政治实践理解,廉政是与贪腐直接对立的一种行为,此外还应当包含勤政务实,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等方面。
决定廉政文化形态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
一般来说,只要有公共权力的出现,贪与廉、勤与惰的对立观念,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就必然产生。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同样是随着公共权力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
更为重要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为贪腐行为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
贪腐行为出现后,廉洁政治就成为了人们的普遍诉求。
在上古五帝时期先民们就有了朦胧的廉政意识,如部落联盟中的首领推举在五帝时期发展到了禅让制,使有德者居于首领之位,此时勤政、节俭、爱民、尚贤的公仆意识随之出现。
这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源头。
二、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外延——德治思想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对义利关系的不同认识。
古代廉政思想是德治思想的核心,而德治思想则是廉政思想的理论外延。
德治思想就是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廉政思想是古代廉政思想的主流,它包含以民为本、清廉节俭、举贤任能、正己修身等方面。
其中以民为本主要体现为重民贵民、爱民仁民和安民保民。
西周时期先贤们提出了“敬天保民”、“民惟邦本”的思想观念,之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轲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和“君民同忧乐”思想,充分的表现出对民众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是指强调廉洁、公正、诚信等价值观念的文化体系。
廉政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廉洁自律、清正廉明的追求和要求。
以下是一些体现廉政文化的特点和元素:
1. 仁义礼智信五常:五常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包括仁、义、礼、智、信。
廉政文化强调这五常的实践,特别是强调仁和义,即要有仁爱之心,秉持正义之志。
2. 忠诚孝道:在儒家伦理观念中,忠诚和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廉政文化要求官员对国家、对人民忠诚,同时强调对父母的孝敬之道。
3. 清廉节俭:儒家强调清廉节俭的生活方式,要求官员不沉溺于奢侈享受,保持廉洁自律的品行。
4. 道德经义:道家的经典《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淡泊名利的理念,对于反腐和廉洁有一定的启示。
5. 赏罚分明:在传统文化中,强调赏罚分明,对有德之人予以奖赏,对有过之人予以惩罚。
这种观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廉洁。
6. 文官武将并重: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官和武将被视为国家的两支支柱。
强调文官应当具备德才兼备,以清廉之德来治理国家。
7. 谏官制度: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谏官制度,鼓励朝廷官员对君主进言忠告,是一种监督和制衡的体现。
廉政文化

信念丧失,求神拜佛
官气熏天,横行霸道
2011年5月22日网 上流行一帖,辽源市 环保局局长郭东波在 2011年春节后的一次 全局大会上的讲话录 音: “领导就得骑 马坐轿,老百姓想要 公平?臭不要脸!”
林嘉祥
“我就是干了,怎么样? 要多少钱你们开个价吧。我 给钱嘛!“你知道我是谁吗? 我是北京交通部派下来的, 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和 市委书记是山东老乡。我卡 了小孩的脖子又怎么样,你 们这些人算个屁呀!敢跟我 斗,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加借 鉴 强 传 官统 德廉 政 修文 养化
中国古代廉政诗赏析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 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 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 《戒廉家训》
—《书端州郡斋壁》宋 包拯
官德的两个层次——
第一,做一个好人(个人修养) 第二,做一个好官(道德修养)
“官德”的本质是一种政治道德,它涉及 到运用国家权力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 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 官德——为官之魂 从政之本 用权之道
当前官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官气熏天,横行霸道 疯狂贪婪,欲壑难填 趣味低下,生活腐化
中国古代廉政诗赏析
积玉堆金官又崇, 祸来倏忽变成空 五年荣贵今何在, 不异南柯一梦中。
——《临刑诗》 唐 陈蟠
主要内容:
一、传统廉政文化的渊源
二、传统廉政文化的基本内容 三、官德的本质及其重要意义 四、当前官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五、传统廉政文化对加强官德修养的借 鉴意义
一、传统廉政文化的渊源
■廉: ——《说文解字》:“廉,仄也。 从广兼声” ——《说文解字注》:“堂之侧 边曰廉”,意指堂屋的侧边、棱角, ——取其“方、直”之义,以此 喻人正直。 《广雅· 释诂》:“廉,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
廉政不仅是一种政风,更是一种文化。
廉政文化是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
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
它不因历代政治、制度的更迭而
消失。
廉政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中华文化的构建中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
一、中国廉政文化起源
中国廉政文化萌芽于中华文化形成之初,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
原始氏族部落联盟时期。
那时,人类虽然没有后世严格意义上的廉政意识,却有了平
均分配食物的概念,有了最早的廉政行为和措施,并给后世留下了民主议事、推举有
德者居其位的廉政记忆。
一位叫皋陶的氏族首领首先提出了九德,即:宽而栗,柔而
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这里所提到的简
而廉,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廉
政文化的最早记载。
把廉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则是在西周初年。
《周礼· 天官·小宰》日: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
一日廉善(指善于行事,能获得公众好
评);二日廉能(指能行政令,较好地贯彻各项法令);三日廉敬(指不懈于位,恪尽职
守);
四日廉正(指不倾邪,品行方正);五日廉法(指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六日廉辨(指临事分明,头脑清楚,不疑惑)。
小宰是西周天官的属
官,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评判官府的善、能、敬、正、法、辨六件事。
这种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裁断高下优劣的做法,称为六廉。
沿着《周礼》的脉络,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都把廉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形成了一
个比较完整的道德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无一不褒扬廉,其中法家更是把廉和政结
合起来考察,认为礼义廉耻是立国之本,并制定了廉不蔽恶的原则。
墨家学派也同样强调廉
在道德伦理中的重要意义,因而最早把廉作为重要德性提出来,认为君子之德有廉、义、爱、哀四行。
此后的各个朝代都设立了各种监察与反贪机构,出台了各种法典以奖廉罚贪。
如我
国历史上最早的监察法汉惠帝时的监御史九条,汉武帝时的刺史六条,明初颁布的一系列劝
勉官吏的文书和诰谕,清朝实行的养廉银制度等。
在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尽职尽责、政
绩卓著、清廉守正、严于执法的清官廉吏,产生了诸如吏治廉洁的标准、治贪之道、节俭治
贪等廉论以及许多或讴歌廉洁,或鞭挞贪腐的廉诗、廉文、廉对、廉谣、廉谚、廉戏、廉政
故事、格言、警句等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廉政文化。
这些在廉政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观念形态和出现的人物事件,构成了内涵丰富、外延清晰的中国廉政文化发展脉络。
二、中国廉政文化发展中的典章与制度
我国的廉政典章与制度伴生于中华廉政文化萌芽时期。
其中,官职设置上的互相
制约,道德教育与法制规范的相互配合,严厉惩处与细密防范的有效措施,正确处理
廉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尤为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和借鉴。
《尚书·尧典》有鞭作官刑的记载。
《尚书》的《胤征》《伊训》等篇记述了夏商
两代统治者对官吏职责、义务的界定及官吏失职、渎职、贪污等犯罪行为处罚的具体内容。
先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随着国家的形成,廉政制度
初步建立起来,民本、德治、仁、道、法治’等深刻影响后世的廉政典章与制度也在
此时产生。
战国以降,官僚行政制度逐渐取代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
头脑比较清醒的执政者,大多
是廉政思想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他们能够意识到,属下官吏廉洁自律和崇尚廉政的社会风气,
会直接影响政权的兴。
衰存亡。
正如《晋书》所说:王道治本,经国之务,必先之以礼义,
而致人于廉耻。
礼一义正,则君子轨道而让于善:廉耻立,则小人谨行而不淫于制度。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廉政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建树。
如,先秦两汉时期汉代对受贿罪的惩治,魏晋隋唐时期的魏晋南北朝考试选拔官吏、吏部考司的考课复审、唐代选拔监察官员
的标准¨,宋元明清时期的官吏任职回避、官吏的考课制度沅典章、大明律、晚清的监察和官吏考核等。
一
三、中国兼政文化与道德
中国廉政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官德密切相关。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德治的优良传统,大禹治
水八年于外,三过其家门而不入,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成了从
政者的座右铭。
大凡开明盛世的统治者,都明白水清沙自洁,官贤弊白绝的道理,十
分重视官吏的道德品质。
历朝历代对于中国廉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造就了一系列
的官德规范,推动廉
政文化不断发展,历久弥新。
作为观念形态,古代社会的廉政思想不断呈现。
《周礼》关于廉政的思想显然已不再停
留于廉政的简单含义,认为衡量一个官吏是否廉政的标准,不仅关乎人品、道德,而且还有
一
个能力、职称问题。
并对如何衡量廉能、廉法等,设计了具体、细密的考核办法。
这
无疑大大拓宽了对廉政的理解范畴,扩充了廉政文化的内容。
统治者倡行廉政的基本
思想自然与维护统治集团的长远利益有关,但在客观上也维护了社会长治久安,并在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一
个国家应有的正义。
这是毋容置疑的。
春秋时期,经历百家争鸣的洗礼,儒学得到迅速发展,廉政文化也随之与时俱进,廉政
思想成为儒家宣扬的重要的道德思想。
儒家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国之四维,即维系国家生存发展的四大道德伦理和精神支柱。
其中,廉,即廉政思想又得到
进一步的提升,强调廉者,政之奉也。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更是明确地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
据此,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们为了稳固国家的统治,维护各自集团的利益,都不同程度地推崇
和实施廉政思想,并把廉政作为官德的重要内容和衡量社会风气好坏的重要准则,廉政文化
也因此得到不断地加固和弘扬。
例如先秦两汉时期的孑l子节用爱人、孟子民为贵、董仲舒
食禄者不与民争利、司马迁奉法循理,魏晋隋唐时期的曹操赏罚分明、诸葛亮威之以
法,限之以爵、魏征居安思危、节奢以俭,宋元明清时期的宋太祖勤政节俭、王安石
的廉政思想、耶律楚材的廉政思想、明太祖治乱世重典、康熙的廉政思想、康有为的
廉政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