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廉政制度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是指对政府官员廉洁奉公、清正廉明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起源于古代社会的君子风范,强调官员应以公正廉洁的行为态度服务于人民,并以廉政为美德标准。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忠诚奉公:古代官员强调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公正的态度为人民服务,不图私利,严守职责。
2. 廉洁清正:古代官员注重个人操守和廉洁自律,不接受贿赂和私利,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以清正无私的形象示人。
3. 严惩贪污腐败:中国古代法律对贪污腐败行为有着严厉的惩治措施,如剥夺官职、处以极刑等,倡导公正执法和清明法治。
4. 公平正义: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强调公平、正义和法治,推崇公正的官员和决策,保障人民的权益。
5. 公共利益优先:古代官员注重整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尊重和关心人民利益,以国家利益为先。
6. 君子风范:古代廉政文化倡导官员具备君子之风,体现在廉洁自律、公正忠诚、以身作则等方面,塑造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积极影响。
然而,在现代社会,廉政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制度和法治体系进行创新和发展。
第一篇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篇: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廉政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不断加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出现了大量腐败和贪污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思想家开始提倡廉政思想,强调道德品质和官员的清廉自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孔子和荀子。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提倡仁爱之道,并认为官员应该以身作则,以清廉和正义为准则管理国家。
荀子则提出:“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修德才能治国安民,并强调“官之清,民以安”。
随着汉朝的兴起,廉政思想逐渐得以发扬光大。
在东汉时期,班固、扬雄等文学大师提倡“清官断狱”,并认为官员应该秉承忠诚、公正和廉洁等道德规范。
在唐代,韩愈、柳宗元等文化名流同样强调廉政思想,认为官员应该以“公而忘私,廉而不刿”为准则,力推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诞生和发展,表明了中国古代社会推崇正道和廉洁治政的优良传统。
第二篇: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实践与效果中国古代廉政思想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推崇正道鼓励官员清廉自律,保持皇家家族和恩荣体制的稳定平衡。
这种思想在实践中,不仅帮助国家保持政治稳定,还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在《 史记》中曾记载有“忠信节义,犹钟鼓也”的名言,即忠诚、信任和廉洁是官员的最基本素质。
对于一个官员来说,忠诚于国家和国民,诚实地服务于民众,贯穿始终。
在唐代,宰相杨炎引入科举选拔制度,推动了士人充实朝堂,促进官员的素质提高,维护了国家稳定,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但是,官员清廉自律的好处不仅仅在政治层面,而且还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清廉自律的官员认真对待土地调查、赋税、法律执行等工作,保证了百姓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中国古代廉政思想不仅意味着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廉政制度之——明代廉政制度

日落西 山。廉政制度在此阶段也逐渐衰落 ,官吏腐败 ,贪污成
面最好的障眼旗帜——致使明代的廉政制度的功效完全无法发
风 ,朝纲失行。3 明末期的廉政制度崩溃阶段。明末期的廉政制 挥其最大功效 。2 . 、忽视法治,重视人治 。明代的廉政制度总体 度崩溃阶段主要是在明熹宗时期。明熹宗宠信魏忠贤 ,将国家大 上来看是随意性大于规范性。明代虽然有有关廉政制度的明文法 小诸事皆委任之 ,酿成 了阉党之祸 ,致 使廉政制度彻底崩溃瓦 律 ,但统治者往往不能依法行事 。 “ 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明 解。魏忠贤掌政时期 ,文臣有 “ 五虎 ”;武 臣有 “ 五彪 ”,死党 代统治者也是如此。皇帝的意志远远高于法的威严 ,法外用刑的 遍布天下 ,贪官横行,天下大乱,明朝的灭亡趋势基本注定。 二、明代廉政制度措施 情况屡见不鲜 。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厂卫特务制度的盛行 。不以法
必须结合德治 ,教化官员品行,使其从内心服从廉政制度而不是
客观地说高薪养廉无疑是解决官员贪污的最好办法只有令官员有了富裕殷实的生活基础才可初步保障廉政制度的得以推行只是提倡廉政而不予充分经济收入根本无法推行廉政这就是为什么使之先义而后利终不可以致太平
2 0 年7 09 月
文化之窗
浅谈中国古代廉政制度之 明 廉政 度 代 制
文/ 杨蕊瑗
摘 要 :在介 绍对明代廉政制度进行 的基 础上 ,对 明代廉政 制度 作 出了分析和评价 ,以期对 中国当前廉政 制度建设提供 可
资参考的经验和教训 。 关 键 词 :廉 政 制度 ;整 饬 吏 治
中图分类号 :C 5 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0 - 1 6 ( 0 9 2 ( )- 1 3 0 09 9 6 2 0 )0 0 c - 7- 1 0
古代廉政制度建设史

古代廉政制度建设史古代廉政制度建设,是一部古代中国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至今,一个国家的政治风气,往往决定了国家的兴衰。
“廉政”一词从一开始就是相当重视的。
而建设一个廉洁的政治制度,更是古代政治家们一直在努力追求的目标。
最早的廉政制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各个国家相互争斗,政治腐败是相当严重的。
为了治理政治腐败,一些国家开始尝试建立廉政制度。
最著名的就是齐国的孟尝君时期。
孟尝君是齐国的贤明君主,他实行政治清廉,创新法律制度,大力打击贪污腐败现象。
他将金钱、权势统统置于道德和廉洁之上,通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成为了当时的强国。
孟尝君时期的齐国,也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典范国家,廉政制度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而在秦代,贪污腐败也十分严重。
但是在秦朝中期,有一个重要的时期,是比较注重廉政制度的,并且产生了许多廉洁的官员。
这就是秦始皇死后的修政时期。
在这一时期,政府对于官员的廉政要求相当严格,一旦发现贪污腐败的现象,立即进行严惩,甚至斩首。
这一时期,虽然政治制度并不稳定,但廉政制度对于防止腐败有了较明显的好处。
这个时期产生了不少比较理想的官员,他们在廉洁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这给秦朝政治带来了一些好的影响。
在汉代,廉政制度也逐渐完善,多方面地对廉政进行了规范和制度更为完善。
汉武帝时期,宰相霍去病,就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廉洁的官员。
他深受汉武帝的器重,他的政治生涯很短暂,但在他的时期,曾经出现一段时间的较为廉洁的治政。
他在政绩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霍去病是当时的标志性人物,他的政绩对于汉代政治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时期是唐代。
唐代是中国的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稳定、经济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
而在唐代,廉政制度得到了十分全面的发展。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魏征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廉洁官员。
中国廉政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廉政制度篇一:论中国古代廉政制度论中国古代廉政制度贪污腐败这一社会毒瘤是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氏族制度瓦解,出现贫富分化,公共权力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由于人类自私利己的本性,加之权力易被滥用的特点,贪污腐败现象也随之产生,这个阶段在我国大约出现于“五帝”时代后期。
随后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加之民主制度的缺失,使腐败现象更为盛行。
过于泛滥的腐败往往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抗争,从而危害统治阶级统治基础,因此历代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均采取措施以遏制腐败的蔓延,其中有些做法今天仍值得借鉴。
一、严刑峻法,惩罚贪官污吏首先历代统治者注重立法,运用法律来规范官员行为。
早在尧舜禹时期,司法官皋陶就制定了昏、墨、贼的罪名,其中墨就是指贪婪败坏官纪,夏朝对此加以确认,规定犯三罪者均处死刑。
在西周时期规定了五过之疵,即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亲,以惩罚审判官徇私舞弊。
战国时期李悝制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中《杂法》规定的六禁之一金禁就是惩罚受贿行为的规定。
秦朝时期法家思想得以贯彻,法家较早意识到官吏腐败对国家的严重危害,秦朝的法律就规定了任人不善、玩忽职守和贪赃枉法等罪名。
西汉时期惩治贪污贿赂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特别是制定了独立的监察法规,在处理贪污腐败案件时也基本上是以监察法规为主要依据。
主要规定有:第一,官员不胜任者要被免职。
第二详细规定了失职渎职行为。
不仅丢失印信、文书,甚至消极怠工,不积极举报违法的同僚与部属都视为失职和渎职。
第三,防治官员以权谋私。
汉代赃罪分为盗和赃两大类,盗指官员们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国家共有财产,赃指接受下属、吏民的贿赂。
第四禁止官员实行苛政。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
由于长期战乱频仍,南北对峙,因此在整顿吏治、惩治贪污方面,显得力度不够。
但对惩贪,仍从立法上作出了努力,如《魏律》在前代的基础上,把《盗律》中的“受所监受财枉法”,《杂律》中的“假借不廉”以及“呵人受钱”、“使者验赂”等相类似的条文集中在一块,创辟《请赇律》。
中国古代法制特点及廉政制度之浅谈

中国古代法制特点及廉政制度之浅谈中国法制历史延续四千多年而未中断,各个制度都有延续性。
中国的法律传统有其所依据的固有国情,其完整性为其他文明古国所不能比拟。
我国是以农立国的农本主义国家,有封建国家的专制主义法律传统,注重伦常关系、血缘关系且安土重迁,儒家思想长期占据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再加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地域及习惯法的多元性。
这些都决定了我国传统法制理念的特殊性。
有古语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科学地总结四千多年的中国法制文明历史可以使其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参考。
这里,就感兴趣的中国法制历史的特点和古代廉政建设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标签:古代法制;特点;廉政纵观中国的法制历史,大致可知中国法制史的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起源早。
法律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规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人们行为的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从商鞅变法,秦统一六国制定的较为广泛细密准确的法律,到标志中国封建法制成熟的唐律,中国法制历史起源早并且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第二,稳定性。
中国古代法治体系世代传承,直到鸦片战争后才发生本质变化,传统封建法制体系才开始逐渐解体。
第三,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法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甚至扩散至与中国相邻的其他东亚国家。
第四,保守性,孤立性。
张晋藩先生在他所著的《镜鉴心语》中提到了地理原因,经济闭塞,政治不支持上的原因[1]。
笔者也想从这三点入手谈谈,并且加入第四点,家族本位的宗法观念以及制度。
第五点,儒家思想的影响。
首先,地理上,中国是一个地处东北亚大陆、资源丰富的内陆性国家,长期以来,中华儿女在这里孕育了灿烂的农业文明,男耕女织就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作为大河文明上发展起的国家,与海洋文明国家相比,我国环境上四围封闭,不方便外出,海上交流不多使得中华传统法文化长期未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体系上也未发生大的变动并相对孤立于西方各国法制体系。
其次,经济上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不容易聚集成雄厚的商业资本,自给自足的情况使得商品经济并不发达。
中国古代廉政制度

中国古代廉政制度中国古代的廉政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官员选拔制度、财政制度、刑法制度和监督制度等方面。
这些制度在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官员选拔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廉政制度的核心。
在古代,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科举考试、推荐和选拔官员的方式进行。
其中,科举考试是最主要的选拔方式,它通过考试来选拔有才能的人才,以避免任人唯亲的情况出现。
此外,推荐和选拔官员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优点,如推荐官员时需要有人推荐并经皇帝批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出现。
二、财政制度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也是廉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社会中,皇室和官府的开支是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因此财政制度的建立对于国家治理和廉政建设至关重要。
古代财政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预算制度、审计制度、税收制度和专卖制度等。
这些制度通过合理分配财政支出和加强财政监管,确保了国家财政的公正性和廉洁性。
三、刑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刑法制度也是廉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社会中,刑法不仅是惩罚犯罪的工具,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手段。
古代刑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刑罚种类、审判程序和司法机关等。
其中,刑罚种类包括死刑、流放、徒刑、杖刑和罚金等,审判程序包括起诉、审理和判决等环节,司法机关包括御史台、刑部和大理寺等。
这些制度和机构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出现。
四、监督制度中国古代的监督制度也是廉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社会中,监督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御史监察、行政监察和审计监察等。
其中,御史监察是指御史台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行政监察是指各级官府对下属官员的监察,审计监察是指专门机构对财政收支的监察。
这些监督机构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出现。
总之,中国古代的廉政制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包括官员选拔制度、财政制度、刑法制度和监督制度等方面。
我国古代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我国古代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及其现实意义何涛中国古代的政治,具有较高程度的完善性特点。
其政治思想、政治机构设置及其结构,使中国具有相对长期同时也是相对稳定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中,廉政思想和廉政制度的绵延、发展,丰富了我国的政治思想宝库,搜检这方面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千年的中国旧官僚政治中大凡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新兴阶级或王朝前期的执政者,大多是廉政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对古代廉政思想及其实践,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古代廉政思想及廉政制度在我国古代,廉政思想及廉政制度的提出和建立,有一个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廉政观念开始萌芽,最初表现为“重民”、“仁政”、“尚贤”等与廉政有关的政治思想以及用“君子”、“小人”、“礼”、“义”、“信”、“忠”、“仁”、“正”、“俭”、“廉”、“勤”等规范对统治集团成员的从政道德修养进行品分评价。
在这方面,墨家是最早把“廉”作为重要德性提出来的学派,认为君子之德有廉、义、爱、哀“四行”;法家则较早地把廉德与政治统治结合起来;管子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者,政之本也。
”作为立国的四维之一,廉政,是维系政权兴衰存亡的生命线,这已为历史所反复证明。
大凡新兴阶级或王朝前期的执政者,大多是廉政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要求属下官吏廉洁自律,奉法尽职;而大多数的执政者尤其是坐享其成的统治者,往往是虑不及此,故奢侈荒淫,政治黑暗,法纪松弛,官场腐化。
政治廉洁或是政治腐败,必然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世风崇尚节俭或奢靡,亦会直接影响着一个政权的兴旺或衰落。
诚如《汉书》所言:“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亦如《晋书》所日:“王道治本,经国之务,必先之以礼义,而致人于廉耻。
礼义立,则君子轨道而让于善;廉耻立,则小人谨行而不淫于制度。
”中国古代的吏治中,特别强调“以廉为本”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廉政制度篇一: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要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一、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涵义和起源廉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概念。
在古籍中“廉政”一词很少同时出现,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中。
“廉”字可见的最初含义是堂屋的侧边,语出《仪礼乡饮酒》“设席于堂廉东上”。
用廉字表示政治行为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中所记载的“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汉代以后,“廉”成为了官吏具备的一种职业道德。
而“政”在《释名》中的解释是“正也,下所取正也”,这就要求官员具有正直、正义、无私的优良品德。
廉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使政治廉洁,按照现代政治实践理解,廉政是与贪腐直接对立的一种行为,此外还应当包含勤政务实,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等方面。
决定廉政文化形态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
一般来说,只要有公共权力的出现,贪与廉、勤与惰的对立观念,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就必然产生。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同样是随着公共权力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
更为重要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为贪腐行为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
贪腐行为出现后,廉洁政治就成为了人们的普遍诉求。
在上古五帝时期先民们就有了朦胧的廉政意识,如部落联盟中的首领推举在五帝时期发展到了禅让制,使有德者居于首领之位,此时勤政、节俭、爱民、尚贤的公仆意识随之出现。
这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源头。
二、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外延——德治思想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对义利关系的不同认识。
古代廉政思想是德治思想的核心,而德治思想则是廉政思想的理论外延。
德治思想就是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廉政思想是古代廉政思想的主流,它包含以民为本、清廉节俭、举贤任能、正己修身等方面。
其中以民为本主要体现为重民贵民、爱民仁民和安民保民。
西周时期先贤们提出了“敬天保民”、“民惟邦本”的思想观念,之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轲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和“君民同忧乐”思想,充分的表现出对民众的重视。
北宋时期,范仲淹将孟子这些思想进一步提炼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官员思想道德追求。
儒家学派以“礼、义、廉、耻”为行为准则的道德规范成为了两千年来人们的行为准则,在这四项标准中“廉”又居于核心地位,被封建士大夫奉为立身处事的根本。
三、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表现形式无论哪一种思想都是为一个目标服务,廉政思想同样不例外,它是为现实政治统治服务的。
廉政思想在实际中不仅仅作用于官吏,对统治者同样适用,他们的廉政思想表现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一)廉政思想在统治者自身方面的表现廉政思想在统治者自身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明法纪、秉公办事,倡行节俭,励精图治,勤政为国,以身作则。
统治者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人,他的治国之道直接决定了国家兴衰。
严明的法纪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统治者带头守法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及“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东汉马廖《上长乐宫以劝成德政疏》),充分说明了统治者所起到的表率作用。
魏武帝曹操率兵出征,正逢麦熟时节,于是他下令凡有践踏麦田者一律处死。
不料,他自己的马受惊闯入麦田,为严明法纪,曹操便割发代首,作为自罚。
勤政为国则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明太祖朱元璋曾说:“朕自即位以来,常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
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畅,或度量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笔记,待旦发遣。
”同样清代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二)廉政思想在官吏任用时的表现官员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官员有区别于普通人的道德要求,即官德。
官德指的是官员恪守职业道德,保持政治操守,要求为官之人重视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和个人品德的培养。
官德修养可以通过学习先进、自我反思、积极实践等方式提高。
官员是统治阶层的组成部分,在对官吏任用时具有严格的制度规定。
在官吏选拔阶段注重官员道德教育,注重品德,任人唯贤。
古代官德的要求是公、善、慎、廉。
公,为政必须用心公,公以服人,公以治国。
公私分明,就不会嫉贤妒能。
善,“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在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在天下之下。
”无论是一般官吏还是最高统治者都必须谦以待重,绝不能自持高贵。
慎,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
廉,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则谋之。
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无大于不知足。
《尚书咸有一德》提出“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在向晋平公推荐人才时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做法是任人唯贤的一个典型事例。
四、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的措施为了向既定的方向前行,实现既定目标,中国古代国家政权明确提出了加强廉政建设的原则,而且将这些原则细化为各种廉政规定。
总结各时期的廉政规定和事例,中国古代王朝在廉政文化建设措施方面大致分为以下五种。
一是清洗运动,清洗运动是古代国家政权在廉政文化建设措施方面最为暴力、血腥的一种,通常具有涉及人数众多,株连广泛的特点。
二是设立专门人员、机构管理,历代王朝政权,为保证官吏的清正廉洁,在政治体制上还专门设置了察廉之官和常设机构。
秦汉时期作为朝廷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监察百官,其副手的御史中丞及之下的侍御史等辅佐,专事“察举非法”,同时设立巡视地方的刺史监察地方。
秦汉以来一直到宋朝,监察机构都以御史台为主,其他机构还有汉代的司隶校尉及隋代的司隶台等机构,元朝时期则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足鼎立,明朝设立了都察院,都察院的都御史成为与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尚书并行的国家最高官员。
三是惩贪奖廉以加强道德建设,历代王朝统治阶层充分认识到了官员腐败必然导致人民苦难,从而引发社会混乱,国家败亡。
因此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以及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
根据法律规定,官职用以任贤,爵位用以赏功,并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作为任贤的原则。
四是高薪养廉,以高薪保证官员生活使其达到廉洁自律的思想出自于北宋改革家、政治家王安石提出的廉政方略“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即是为了达到廉政的目的,改革俸禄制度,以纪律加强对官员的约束,并用法律手段惩治贪官污吏。
五是完善考核制度,在中国历代廉政文化建设实施的措施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在于完善相关官吏考核制度。
自上古商周时期就有了一些官吏考核方面的规定,《尚书》中就有了三年考绩的说法,《礼记王制》也有“诸侯之于天下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的说法,其中“聘”即指诸侯派卿大夫去中央汇报工作,“朝”指诸侯要朝觐述职。
发展到战国时期,便以“上计”来考核官吏,即群臣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写于木券,呈送给国君考核,以考核的优劣决定官职升降。
唐代以“四善二十七最”作为对官吏的考核标准。
所谓“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始勤匪懈”,这是各级官吏的道德规范。
“二十七最”则规定了考核百官职守的具体标准。
明代官吏考核制度更趋完善,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考察法”来实现的。
篇二: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与廉政建设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与廉政建设内容摘要:俸禄是我国古代官员的物质报酬,俸禄制是官吏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合理的俸禄制度利于官员尽职尽责的工作,且对吏治有重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廉政建设与俸禄制度息息相关。
俸禄制度的发展影响着廉政建设,俸禄制度是廉政建设有辅助的作用。
关键词:俸禄制度廉政建设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始于战国时期,是封建官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官吏制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俸禄是我国古代官员的物质报酬,俸禄制是官吏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合理的俸禄利于促进官员尽职尽责的工作,且会对吏治产生重大影响。
俸禄制度的发展影响着廉政建设,俸禄制度是廉政建设有辅助的作用。
一、中国历代俸禄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始于战国时期,俸禄之设是为勉励、督促官员尽忠职守,以充分实现国家机器的职能。
隋唐时,实行单一品级制度,即完全官品高低实行不同的待遇。
官俸体系主要内容是,禄米、职田、役力以及公廨田。
当然,皇室对宗亲还需要提供更加优厚的待遇为巩固统治服务。
统治者采取了类似西周时期分封制的赐食封的方法,按功勋的大小来确定所食的户数。
唐朝给官员提供较优厚的俸禄薪酬待遇,使官员能够获得良好的生活保障,以拒贪腐的用心。
官员的俸禄支出在唐朝财政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玄宗在天宝年间下诏曰:“衣食既足,廉耻乃知。
”此语道出了唐朝给官员提供较优厚的俸禄薪酬待遇,使官员能够获得良好的生活保障,以拒贪腐的用心。
于此同时实行罚俸制度,罚俸是针对官员的一定违法、失职行为实施的,对官员有一定的约束和惩戒作用。
宋朝时,同样延续隋唐的俸禄制度,但相比,宋朝是实行厚禄制度的典型。
宋朝官员俸禄大体分正俸、加俸、职田及公史钱等一些变相收入。
宋朝的俸禄给国家财政极大的负担,造成冗费的局面。
两宋时期,尽管朝廷以厚禄待官,对官吏贪污亦屡申禁令,但赃吏之多却屡禁不止,故论者常发高薪未必养廉之叹。
然而,从总体看来,俸禄高低与贪官多少呈现出明显的反比:宋代宰执大臣享禄优厚,其贪赃枉法的行为相对州县一级的官员要少许多,这决非偶然。
到明代,官俸则显得微薄,明朝是实行薄俸制度的典型。
一个七品知县官月俸银不到二两,养活一家如何不紧百官俸薄,不可能不营私舞弊。
明朝中期以后,贪污便成为政府中习以为常的现象,大官贪污以致富,小官舞弊以救贫,法纪荡然无存。
清代,宗亲王的俸禄远远超过文武百官之俸禄,满、汉官员的俸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
雍正年间,除了正俸外,京官开始实行恩俸,在外官员有养廉银。
清朝,养廉银占官俸极大的比例,这也是为了以俸养廉而达到维护国家统治的目的。
中国古代统治者在统治过程中,大多实行以俸养廉的政策。
增俸加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养廉防贪的目的。
各朝代,在廉政建设方面多运用了高薪养廉的政策思想,运用俸禄的辅助作用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
当然,也有些朝代给官员以微薄俸禄,则造成贪污严重。
二、古代廉政建设贪污腐败是中国古代封建官僚体制的必然产物。
一部中国官僚政治史,也就是一部贪腐败史。
作为统治者,就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贪污腐败。
自夏朝立国以来,廉政问题一直是统治者关注的焦点,被视为治国理政的保证。
俸禄制度作为廉政建设的一项政策手段,对廉政建设有极大作用。
贪污腐化是因为官员对物质有极大的欲望和追求。
厚禄制度便是廉政在物质上给予官员对物质欲望的保障,这是绝大多数统治者的共识。
重奖清廉之仕,严惩贪官污吏,使为官者弃恶从善,这也是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