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演进与传承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演进与传承中国古代墓葬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它的演进与传承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延续,也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古代墓葬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和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墓葬文化的起源古代墓葬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那时候的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死与自然规律不可避免的结合了。
于是人们开始挖掘坑穴,以此来进行葬礼,这就是原始墓葬。
原始墓葬同时还与人们的信仰有关,比如说,生命队列、尊重、消灾等等原始的信仰体系,都与墓葬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古代墓葬的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
二、墓葬文化的发展1. 青铜时代的墓葬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艺的发展,墓葬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
青铜时代的墓葬文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青铜时代的墓葬往往是设置在高低不平的山峦之间,以此来营造严峻的墓园环境,为后人留下了较为完整的古代墓葬文化。
2. 春秋、战国时代的墓葬文化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墓葬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时代的推进,从地穴式的墓葬到墓室的形式逐渐演变。
墓葬的结构得到了巨大的改变,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盗墓贼,于是为了防止水渠的侵袭,中国人开始利用湖水开凿远景墓。
3. 隋朝、唐朝时期的墓葬文化隋唐时期的墓葬文化在中国古代墓葬演化以及文化传承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墓葬文化大规模的被广泛应用。
墓葬的样式、布局、墓道、墓室等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甚至还附有壁画、画像石、瓷器等陪葬品,这使得墓葬文化更加繁荣兴盛。
三、墓葬文化的特点1. 尊重节俭中国墓葬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尊重人的尊严和节俭。
我们可以从中国墓葬文化的主题以及墓葬的规模中看出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墓葬往往不是太大,因为那可能会被认为是浪费财富和资源。
2. 适应自然中国墓葬文化适应自然的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墓葬的规模和位置设置上,中国人会选择比较高的山峦,或靠近母亲的大地,尊重大自然美好。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指的是古代社会中的丧葬习俗和仪式,常常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文化的常识:
1. 屈葬和直葬:在古代,有两种主要的埋葬方式。
其中一种是屈葬,即将逝者的遗体弯曲成胎儿的形态,象征着重生和再生。
另一种是直葬,即将逝者的遗体平躺在棺材中,象征着与天地相连。
2. 骨灰与尸骨:古代丧葬方式中,有的会将尸体火化,然后收集骨灰保存在骨灰盒中;有的则会选择将尸体埋葬在地下,保存尸骨。
3. 宗族墓葬:在古代社会中,宗族墓葬是一种常见的丧葬方式。
宗族成员会共同维护并使用一座墓地,把逝者的尸骨葬在宗族墓地中,以表达对先祖的尊敬和纪念。
4. 大墓与陪葬品:在古代,有些人会建造豪华的陵墓,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陵墓等,以彰显其地位和财富。
同时,还会在墓地中陪葬各种物品,如金银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等,为逝者提供在来世中所需的物品。
5. 丧服与哀悼期:古代的丧服常常是黑色或暗色的,穿着朴素,包括服饰、头巾等。
同时,在亲属去世后,家庭成员会有一定的封闭期,称为哀悼期,期间通常不参加社交活动,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哀悼。
6. 丧葬仪式与祭祀:古代丧葬仪式通常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祭祀活动。
例如,中国古代的葬礼中常有丧钟、衰服、送葬、祭祀等环节,以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追思。
7. 相关信仰的影响:古代丧葬文化常常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例如古埃及信仰重生,因此尸体要屈葬;中国的孔子思想强调孝道和家族纽带,因此重视宗族墓葬等。
总的来说,古代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也为后世的丧葬文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上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上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是古代中国人对于死者的葬礼仪式、墓地布置和相关法规的总称。
墓葬制度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详细介绍。
一、墓地的选择与布置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墓地的选择和布置。
墓地通常选择在山水环绕、风水宜人的地方,以求气数平和、风水吉利。
墓地布局通常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将整体墓地布置成天地人三界合一的形态。
通常会采用坟冢、石阙、神龛、墓碑等陪葬建筑。
二、丧葬仪式与礼仪古代中国人对于丧葬仪式和礼仪非常讲究。
一般来说,葬礼会进行多天,包括净尸、安棺、告别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礼仪和配备,如烧纸、敲锣鼓、放烟花等。
丧葬期间也会有特定的服饰要求,一般为素服或孝服。
三、陪葬品与祭祀习俗古代中国人认为陪葬品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墓葬中常常出现丰富的陪葬品,如陶器、玉器、铜器、木器、瓷器等。
这些陪葬品的丰盈程度也成为考古学家研究古墓文化和古代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有祭祀习俗,每到清明节、寒食节、重阳节等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祭拜。
四、祖先崇拜与思想观念五、礼仪法规与社会制度古代中国的墓葬制度不仅仅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也涉及到社会制度和法规。
在古代,墓葬制度和礼仪规范被视为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础,违反墓葬制度和礼仪规范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墓葬制度还规定了墓地的分配方式、墓穴的使用年限等,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在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中,墓地的选择与布置、丧葬仪式与礼仪、陪葬品与祭祀习俗、祖先崇拜与思想观念、礼仪法规与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内容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生死、家族、社会秩序的重视和关注。
古人的墓葬制度不仅仅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和纪念,更是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和维护。
通过研究古代墓葬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宗教信仰和法律制度,以及古人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与态度。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礼制和宗教信仰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墓葬不仅仅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纪念,更是反映着社会等级、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通过对墓葬文化的探讨,带您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丧葬风俗,展示古代墓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墓葬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和玉器等文物证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墓葬的重视。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丧葬习俗逐渐演变出独特的风貌。
古代丧葬文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古墓葬文化和中古墓葬文化。
上古墓葬文化主要体现了部落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葬礼仪式非常简单,一般只有简单的祭祀和安葬环节。
而到了中古墓葬文化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墓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葬礼活动更加隆重庄重。
二、古代墓葬文化的主要特点古代墓葬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们对于生死和来世的不同观念。
首先,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地理位置非常讲究。
他们认为墓葬的位置应该选在风水宝地,以求后代能够得到吉祥和祝福。
因此,选定墓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注重选择适合的地势和山水环境。
其次,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形式的选择也非常丰富多样。
墓葬的形式主要有土葬、山葬和水葬等,其中土葬是最为常见的墓葬形式。
而且,在墓葬内部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和墓志铭等文物,用以纪念逝者并展示家族声望。
另外,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装饰也非常注重。
墓葬内部的石刻、石雕和壁画等艺术品往往都非常精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这些壁画和精美的陪葬品,不仅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感情和思想。
三、古代墓葬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古代墓葬文化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结构。
古代墓葬和殉葬文化的历史遗存

古代墓葬和殉葬文化的历史遗存古代墓葬和殉葬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古代,人们对于死亡和墓葬有着非常特殊的看法。
这些古代墓葬和殉葬文化的历史遗存,不仅揭示了古人的生死观念和文化传统,也对于今天的人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古代墓葬的形制和结构在我国的墓葬中,地宫墓、土楼墓、龙门砖墓、井棺墓等都是非常典型的墓葬的形式。
其中,地宫墓最具特色,这种形式的墓葬建筑通常都带有地下洞室,形似宫殿,堪称古代墓葬中的一绝。
土楼墓则是福建的一种显著特色,它是一种四合院式的墓葬,墓主人常常是一个大家族,多代人都会葬在同一所墓中。
龙门砖墓又称砖室墓,建筑规模宏大,一般均由一条长廊和多个室组成,每个室都设有门窗。
这种墓葬中常会发现丧葬品和铭文石碑,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井棺墓是在墓穴中另外挖出一个大型的井形洞室,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墓主人一般会在井洞下面葬置棺木。
这种墓葬形式既保护遗体不被外界侵扰,也方便永久存放丧葬品。
二、殉葬文化的历史遗存古代的人们认为人死后,需要带上一些丧葬品作陪葬,以保障来世的安全和幸福。
这些丧葬品,常常承载着古代人们的信仰和对于来世的向往。
殉葬文化就是古代的一种信仰和文化传统,即在某位重要人物死后,其家人会在其墓中葬置大量象征着富裕、荣誉、幸福等意义的陪葬品。
这些陪葬品包括了从金银珠宝到青铜器皿、陶器、木器等各种物品,有的陪葬品不仅昂贵,而且非常艺术,有着非常高的文化价值。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河南的马王堆汉墓,这座墓葬中蕴藏着中国古代殉葬文化的精华。
在这座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金银珠宝、漆器、绫罗绸缎等丧葬品,其中以美女画像和传世名画《绣像图》最为著名。
这些丧葬品不仅揭示了汉代高度的文化和艺术水平,而且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丧葬文化和人们对未来的期许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素材。
今天,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和遗址都将古代墓葬和殉葬品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展示。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仪文化。
在古代,丧葬文化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孝道”,强调对祖先的尊重和爱戴,而道家思想则认为人死后灵魂仍旧存在,需要用各种方法来保护和祭祀。
因此,丧葬文化在古代中国被赋予了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含义。
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就已出现了祭祀坑。
到了商周时期,丧葬文化更加完善,规模也更加宏大。
在这个时期,丧葬文化已经成为统治阶级宣扬自己权利和威信的重要手段。
二、古代丧葬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在许多方面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些制度和风貌。
首先,古代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看法。
古代人们认为死亡并非终点,灵魂依旧存在,需要保护和祭祀。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表达了对祖先的尊敬和等级制度的继承。
其次,古代丧葬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丧葬文化促进了古代陶器、铜器、玉器、金器等文化遗产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古代丧葬文化的仪式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仪式非常庄重和严肃,符合礼仪文化的要求。
在北方,家庭葬礼通常由家族亲人操办,而殷式墓葬则以官方为主导。
南方地区则根据不同的人,并按照人们的身份、地位、财富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区别待遇。
古代丧葬文化强调不同的地区、群体和阶层都有不同的丧葬仪式。
丧事中的礼仪和禁忌一般都由家族遵循,表现对死者的尊敬和对生命的敬畏。
四、古代丧葬文化的后续影响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丧葬文化发生了许多变化。
现在的丧葬方式不仅有家族葬和公益葬,还有火化和海葬等多种选择。
尽管丧葬文化已不如古代那样影响深远,但这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精深博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
数千年来,中国人通过墓葬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对死者的追思,同时也是对生命和永恒的思考。
古代中国墓葬文化和陵墓制度不仅展现了社会的演变与思想观念的变迁,还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
古代中国的陵墓制度起源于远古时代的部落文化。
在原始社会,人们普遍相信死后有来世,于是将死者埋葬在地下,以期其在来世得到安宁。
随着部落逐渐演化为一个完整的国家,陵墓制度也变得更为宏大和规范。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君主和贵族都开始修建陵墓,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陵墓制度。
这些陵墓通常坐落在风水宝地,如山脉的拐角处或河流交汇处,以求五行相生相克之间的平衡。
同时,古代中国陵墓还强调居高临下的地势,表达君主地位高于百姓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墓葬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
人们相信死者在来世需要物品和食物,因此在古代的墓葬中常常发掘到各种陪葬品,如金银器、美玉、瓷器等。
这些陪葬品既是寄托对死者的思念,也是向来世祈福的方式。
同时,由于中国古代对祖先的尊敬,墓葬文化也带有很强的封建礼教色彩。
子孙后代常常会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并向他们祈求庇佑和保佑。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中国的陵墓制度和墓葬文化是社会等级和地位分明的象征。
君主的陵墓常常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而一般人的墓葬则相对简朴,没有过多的装饰。
这种等级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并且延续至今。
其次,墓葬文化也影响到中国的艺术与文学,如《楚辞》中描写陵墓的篇章《离骚》、《九歌》等,都成为古代文学的瑰宝。
朝代更替的同时,陵墓也是权力之争的焦点,如明朝嘉靖帝的陵墓就经历过多次盗掘和破坏。
然而,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和陵墓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在历史的发展中,尤其是秦汉时期的变革,墓葬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制定了著名的法令,将陵墓制度纳入国家管理,并且规定一律效仿秦始皇陵的建造标准,以显示君主统一天下的气势。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丧葬制度

一、丧礼的程序 周代贵族的丧礼隆重而繁复,主要可以分为卒、敛、殡、葬、祭五个阶段。
1. 卒
1
古人的居室有正寝和燕寝。燕寝是平常居住的地方,正寝只有斋戒和生病时才用。 让病人头向东躺在正寝的北墙下,使病人平静地死去。 后来把人的正常死亡称为寿终正寝。
服大功的对象 男子为出嫁的姐妹和姑姑、堂兄弟和未出嫁的堂姐妹,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娘家 兄弟,公婆为嫡子之妻,都服大功。 父亲为庶子、为长女,服大功;
4. 小功 小功又次于大功,服丧期也缩短到了五个月。 小功的麻布衣服更细一些,也用熟麻布制作,但做工更加精细。
服小功的对象 男子为外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祖父母的兄弟)、堂伯叔父母、堂兄弟(指同曾祖父母的叔伯兄 弟)、堂姐妹,服小功。 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和姊妹、为兄弟媳妇,也服小功。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父母)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 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孔子 冢”。 《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 圣人也。子何观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 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鬛封之谓也。今一日而三斩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
九族 中国古代有“三亲”,还有“九族”。 明代方孝孺因为支持建文帝,被明成祖处以灭九族的大刑。
九族 九族就是上四代(高祖、曾祖、祖、父)和下四代(子、孙、重孙、玄孙),加上自己,这九族也 就是在“五服”内的,就是在丧礼上要穿丧服的亲属。 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由于中国的建筑物以木头为主要材质,所以地面上的古国景象很难被保留住,但在地面以下却还有另一个世界。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石室墓在中国开始出现。
实际上,木构的宫殿和石室墓的建造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两条并行发展的线索。
西汉一代留给今天的人们最深刻的印象也许就是数不清的古墓,以及同样多的遗憾。
在陕西渭河的北岸,分布着9位西汉皇帝的陵墓,其他贵族墓葬一共500多座,它们中的很多都曾被盗墓贼光顾。
今天看这些皇帝的陵区,显得有些荒凉。
实际上,当年的陵园里面有很多建筑,祭祀用的寝殿、便殿和庙宇,还有几千名常备工作人员住的房子。
寝殿一般直接建在封土上。
汉阳陵博物馆副馆长王保平介绍说:当时史书明确记载,为了修陵,他把东方豪强、达官显贵,还有南方的一些官僚贵族,都迁徙到这陵邑里居住,也是当时相对一个稳定国家的举措,像当时的长陵有25万人左右,茂陵住了有28万人左右,阳陵我们推测也有十多万人,所以说是一座中小的比较繁华的城市。
但是,好景不长。
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占领首都长安,公然盗掘皇陵。
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中,下一个朝代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看到了这种惨痛的景象,他在即位后命令废止陵邑制度,提倡薄葬,同时,也废除了烦琐的祭祀活动。
原来建筑在封土上的豪华寝殿被搬了下来,在墓园中专门建筑房屋,进行日常祭祀。
但是,这并不是中国古墓历史的主流。
□到公元7世纪唐朝建立后,皇帝陵墓的建造又开始了气派庄严,唐朝的皇陵一般建在山中,依托山体的自然形态,营造出皇家的威严。
唐朝皇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是乾陵。
乾陵的主人是唐太宗的儿子李治和他的妻子武则天。
和中国其他陵墓不同的是,这座陵墓的两位主人地位完全颠倒了———妻子的名声远远超过丈夫,乾陵总是被人们说成是武则天的陵墓,而不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
也正是这位雄才大略的女人用自己的陵墓完善了中国的陵寝制度。
乾陵位于梁山上,以山为陵,海拔1049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南侧两座山峰较低,像天然的门户,衬托出陵墓的雄伟。
神道从两峰之间直通地宫墓门,长约4公里,两旁放置着石像,象征文武官员。
乾陵的陵园面积有240万平方米,当年建有378间宫殿楼阁,但历经战乱,都被毁掉了。
如今,乾陵的地宫仍旧在安睡中。
乾陵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说:我们进行考察以后,发现墓道口封得非常严密,全部是用长方形的石条封的,一层400多石条,一共有39层石条,要想进墓门的话,你先要把几千块石条拿开,才能看到门,有多少道门才能进入陵寝,谁都不知道。
但是这几千块石条很难拿开,因为石条横排,两个两个的左右中间,用一种八字形的铁的那种细腰栓板,以榫卯的方式,把左右两个卡住了,然后每上下三个中央再打上洞,然后用铁棍把三个三个串起来,所以,几千块石条,左右和上下是固定死的,每层石条之间剩下的缝隙,再把熔化的铁锡汁灌进去,因为这座山本身就是一座石灰岩的山,唐人把山掏空打开了,然后又与山封成了一个坚固的整体,石条的外层再用沙土掩盖。
唐朝灭亡后,中国陷入分裂状态。
一个名叫温韬的武官,率领手下的兵丁掘开了十几座唐朝皇家的陵墓,发了一笔横财,之后便驱动数万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但这一次,出现了奇怪的事情。
据说温韬来挖乾陵的时候,遇到雷电大雨,他认为是上天对他的惩罚,一种威慑,一种警告,乾陵就没有被盗掘。
不论传说是否真实,乾陵被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接下来的中原王朝宋朝的帝王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的陵墓大部分被毁坏了。
□人们只有在中国的西北地区,还能看到宋朝时一个地方政权的国王陵区,被人们称为“东方金字塔”。
从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被一个叫西夏的王国统治。
这个王国的首都就在今天的银川。
银川郊区的贺兰山脚下,保存着西夏国王的陵墓区,但是这里的景象看起来有些奇怪:一片荒芜的沙野上,奇迹般地伫立着上百个或圆或方的黄土堆,其中有些土堆的样子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有几分相似,人们把它们叫做“东方金字塔”。
它们曾让人们感到困惑,这些土堆究竟是什么用途呢?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考古学家们有了比较确切的认知。
宁夏博物馆原馆长钟侃介绍说:土堆里面是实心的,都是用土沙或土石把它夯实的,可是,它的外表每一层,都出来一个平台,都往外出檐,另外它是八角型的,实际上它就是一座塔,也就是它外观上和塔应该讲非常近似,所以我们叫它陵塔,每一层平台上面,还可以看到留下少许残留的当时的檐,就是塔檐上面覆盖那个瓦的,现在还残留在那上面。
神秘的“东方金字塔”终于露出了当年的模样,原来,它的外形像一座金碧辉煌的大佛塔。
作为陵区中最高大的建筑,陵塔仿佛沉默的卫士,俯瞰着整座陵园。
但是,这些曾经辉煌的陵区后来被蒙古人的铁蹄摧毁了。
无数次的劫难、战争仍旧无法阻挡人类对权力和财富的野心。
□朱元璋不仅有效地统治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而且对女皇帝武则天修订的传统陵寝制度进行了重要改革。
公元14世纪,当欧洲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时,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王朝明朝建立了。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曾经当过僧侣和流浪汉的下层平民,但是他当上皇帝后,气魄也非同凡响。
这位皇帝的墓葬明孝陵如今还沉睡在风景秀丽的南京郊区。
后来,朱元璋的子孙把都城迁到了北京,有13位皇帝埋葬在北京郊区,因此叫十三陵,这也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大、保留最完整的皇帝陵墓群。
十三陵承袭了朱元璋陵墓的规制。
在十三陵区之内,有一条超过7公里的“总神道”,一组由24座石兽和12座石人组成的石雕群严肃庄重地排列在道路两边,似乎在恭候皇帝的灵魂通过。
虽然陵墓建筑还是十分豪华,不过,讲究实际的朱元璋在保证了皇家威严的前提下,去掉了前代的很多繁文缛节。
从前祭祀用的寝宫不见了,那种耗费人力物力的日常供奉不再存在,服侍的人员也减少了很多。
从此,中国皇家的陵园制度不再有更多的变迁,就像当时的中国社会,基本进入了稳定发展的轨道。
□公元17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替代了明朝,皇帝陵墓中的祭祀活动在清朝时又兴盛起来。
无论在政治制度,还是陵园制度上,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规则,而且比明朝更加遵守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和前代所有帝王陵区都不同的是,清朝皇家的陵园被分割在两个地区,一个位于北京东面的河北省遵化市,叫东陵,另一个位于北京西面的河北省易县称西陵,两个陵区之间相隔300多公里。
清朝最初选择的皇家陵区在东陵,但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雍正帝却出人意料地找了另一处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的墓地,也就是西陵。
雍正帝的做法让后人产生了很多疑惑,至今仍旧众说纷纭。
但不论这位皇帝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清陵从此分为东西,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即位后,觉得父亲的做法不太对,但是又没办法,只好增加了一个规定,以后父子两代不葬一地,相间于东西选址建陵。
在皇家的制度变来变去之间,庞大的清帝国一步步地走到了辉煌的尽头。
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登基时只有3岁,6岁时就宣告退位了,而皇帝陵墓的历史也就彻底结束了。
当今天的人们流连观赏一座座古墓时,被吸引的往往是墓里出土的珍稀文物。
早在公元前的中国,就出现了专门从事墓葬营生的工匠。
这些工匠中,有石工、木工、漆工、窑工、画工以及专门从事制造明器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