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墓葬发展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演进与传承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演进与传承中国古代墓葬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它的演进与传承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延续,也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古代墓葬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和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墓葬文化的起源古代墓葬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那时候的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死与自然规律不可避免的结合了。
于是人们开始挖掘坑穴,以此来进行葬礼,这就是原始墓葬。
原始墓葬同时还与人们的信仰有关,比如说,生命队列、尊重、消灾等等原始的信仰体系,都与墓葬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古代墓葬的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
二、墓葬文化的发展1. 青铜时代的墓葬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艺的发展,墓葬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
青铜时代的墓葬文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青铜时代的墓葬往往是设置在高低不平的山峦之间,以此来营造严峻的墓园环境,为后人留下了较为完整的古代墓葬文化。
2. 春秋、战国时代的墓葬文化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墓葬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时代的推进,从地穴式的墓葬到墓室的形式逐渐演变。
墓葬的结构得到了巨大的改变,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盗墓贼,于是为了防止水渠的侵袭,中国人开始利用湖水开凿远景墓。
3. 隋朝、唐朝时期的墓葬文化隋唐时期的墓葬文化在中国古代墓葬演化以及文化传承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墓葬文化大规模的被广泛应用。
墓葬的样式、布局、墓道、墓室等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甚至还附有壁画、画像石、瓷器等陪葬品,这使得墓葬文化更加繁荣兴盛。
三、墓葬文化的特点1. 尊重节俭中国墓葬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尊重人的尊严和节俭。
我们可以从中国墓葬文化的主题以及墓葬的规模中看出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墓葬往往不是太大,因为那可能会被认为是浪费财富和资源。
2. 适应自然中国墓葬文化适应自然的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墓葬的规模和位置设置上,中国人会选择比较高的山峦,或靠近母亲的大地,尊重大自然美好。
国内墓地发展史

国内墓地发展史
国内墓地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概述:
1. 古代墓葬:古人对墓葬非常重视,墓地建设及管理相对简单。
墓地往往建在山坡上,以尊重先人和祖先的方式进行祭祀。
2. 传统家族墓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墓地是非常重要的。
家族的祖坟往往位于乡村或农田中,家族成员会定期进行祭祀和守墓。
3. 宗族墓地:在古代,许多地方设有宗族墓地,用于整个宗族的祭祀和守墓。
宗族墓地是宗族团结和族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墓地改革:20世纪初,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墓地管理和规划开始改革。
传统的家族墓地逐渐减少,代之以公墓和私人墓地。
5. 公共墓地建设:为满足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墓地需求,各地开始建设公共墓地。
这些墓地往往由政府或企事业单位负责管理,提供墓位出售和相关服务。
6. 私人墓地的兴起: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富裕家庭开始关注和购买私人墓地。
私人墓地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和经营模式。
7. 生态墓地和火化墓地: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墓地和火化墓地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些墓地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墓葬方式向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8. 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应用,一些企业开始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墓地信息、预订服务和追思祭扫等综合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墓地发展受到地域、民族、宗教和文化差异的影响,而且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墓地发展情况可能存在差异。
以上只是一个大致的概述,具体的发展情况还有很多细节和特殊情况。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礼制和宗教信仰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墓葬不仅仅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纪念,更是反映着社会等级、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通过对墓葬文化的探讨,带您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丧葬风俗,展示古代墓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墓葬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和玉器等文物证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墓葬的重视。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丧葬习俗逐渐演变出独特的风貌。
古代丧葬文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古墓葬文化和中古墓葬文化。
上古墓葬文化主要体现了部落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葬礼仪式非常简单,一般只有简单的祭祀和安葬环节。
而到了中古墓葬文化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墓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葬礼活动更加隆重庄重。
二、古代墓葬文化的主要特点古代墓葬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们对于生死和来世的不同观念。
首先,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地理位置非常讲究。
他们认为墓葬的位置应该选在风水宝地,以求后代能够得到吉祥和祝福。
因此,选定墓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注重选择适合的地势和山水环境。
其次,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形式的选择也非常丰富多样。
墓葬的形式主要有土葬、山葬和水葬等,其中土葬是最为常见的墓葬形式。
而且,在墓葬内部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和墓志铭等文物,用以纪念逝者并展示家族声望。
另外,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装饰也非常注重。
墓葬内部的石刻、石雕和壁画等艺术品往往都非常精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这些壁画和精美的陪葬品,不仅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感情和思想。
三、古代墓葬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古代墓葬文化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结构。
中国古代殡葬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殡葬文化的发展历程古代中国的殡葬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古代中国人民对死亡和葬礼的理解逐渐深化,殡葬仪式也逐渐丰富起来。
早期的殡葬文化主要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人们相信生者死后会有来世,并且需要把死者的身体安葬好,以便其灵魂得到安息。
这时期的殡葬方式简单粗暴,主要是土葬和树葬。
土葬是将死者的尸体直接埋入地下,树葬则是将尸体放在树上供鸟兽食用,以实现生者与死者的交流。
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开始出现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殡葬文化也逐渐得到发展。
商代时期,出现了青铜器的使用,这对殡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商代的墓葬中,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陪葬品,认为这可以让死者在来世中享受更好的生活。
墓葬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出现了大型的墓穴和墓道,葬礼仪式也更加庄重隆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殡葬文化进一步发展,各国争相研究和借鉴对方的殡葬方式。
这个时期出现了葬车、葬具等更加豪华的陪葬品,人们开始讲究墓葬的气势和布局。
同时,墓志的出现也使得墓葬更加具有纪念意义,人们在墓志中详细记录了死者的生平事迹,以表达对其的怀念和敬意。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葬礼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秦始皇实行了统一的葬礼制度,规定所有贵族和官员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葬礼。
这一制度称为“封禅制度”,要求死者的墓葬规模宏大,陪葬品丰富,以彰显死者的地位和尊荣。
同时,秦始皇还下令焚书坑儒,使得古代文献资料大量流失,对古代殡葬文化的研究造成了困难。
汉代时期,殡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开创了“地下宫殿”的概念,即将死者的墓穴建设得宏大壮丽,仿佛是一个地下宫殿。
同时,汉代开始流行私家葬,贵族和官员可以在自己的府邸中修建墓穴,这进一步丰富了殡葬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宋时期的殡葬文化逐渐趋于庄重和内敛。
唐代的墓葬规模逐渐减小,但陪葬品的种类更加丰富,人们开始注重墓葬的装饰和布局。
宋代时期,墓葬更加注重环保,开始流行石棺墓,以实现尸体的自然分解。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从最早的古墓葬到封建王朝的皇家陵制,以及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时期的调整。
以下是关于我国古代陵墓制度演变的概要:
1.古墓葬时期:早期,我国的陵墓制度较为简单,人们将死者埋葬在土葬或者石室墓中,有时会陪葬一些陪葬品。
2.封建时代:在封建时代,特别是在中国的历史上,王朝制度兴起后,皇家陵制开始发展。
各个朝代都建立了自己的皇家陵墓,如秦始皇陵、汉武帝陵、明十三陵等。
这些陵墓通常规模宏大,陪葬品多,以保护和纪念帝王的墓葬。
3.陪葬制度:陪葬制度也是封建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帝王的陵墓通常陪葬大量贡品、陪葬品,以满足皇帝在来世的需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陪葬制度逐渐演变,有时甚至会导致盗墓现象。
4.清朝时期:在清朝时期,陵墓制度经历了一些调整。
清朝规定清官陵墓只能建一层土坟,不得丰富陪葬,以减轻地方负担。
5.现代时期:随着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陵墓制度进一步调整。
根据新的国家政策,不再允许修建盛大的皇家陵墓,陵墓制度变得更加朴素。
6.当代:在当代,陵墓制度逐渐演变为更加生态友好和环保的模式。
现代的葬仪方式包括火葬、树葬和骨灰安放,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从简单的土葬到皇家陵墓,再到现代的环保葬仪方式,陵墓制度一直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价值观的变化。
5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 但是,帝王陵墓之外的一般坟丘,基本上都是圆锥形或 半圆形。但是帝王帝王陵墓封土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
后来凡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都泛称为墓。
梁山伯与祝英 台之墓
丘:土之高者叫丘。天坛的祭天坛叫圜丘。
林:圣贤的墓叫林。
孔 林
陵:古代大的土岗叫陵。到了汉代,陵是专指 皇帝的坟,成了皇帝坟墓的专称。
秦始皇陵墓
以山为陵
即利用山峰作为陵墓坟头,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 这样既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又可防止盗挖和水土流失。唐乾陵、昭陵,就是这种封土形式。
➢“以山为陵”——盛行于唐代帝王陵墓,如:唐乾陵
唐 乾 陵 : 以 山 为 陵
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
宋朝由于常年经历战争,为节源,改变了汉唐预先营造 寿陵的制度,死后才开始创造,且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 故其规模要比秦汉代小。
4、夏商西周和春秋前期。“不封不 树”“墓而不坟”。
殷墟王陵,虽然墓穴规模巨大, 最大的联通墓道面积超过700平方米, 但墓与地平。未见任何迹象表示曾筑 大坟。
• M260位于殷墟王陵遗址 东区。M260墓呈“甲” 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
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
形竖穴坑。墓室底有一
腰坑,内有一人一大玉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为天子葬制。所谓“黄肠”, 是柏木黄心,即去皮后的柏木。(“黄肠”因 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 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 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 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 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 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 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 凑各一具”。
中国古代墓葬形制的发展演变

晚唐时期 帝陵
棺床设在墓室西部
类型
形制
描述
墓坑浅小
大型墓、中型墓、小型墓、非正常 埋葬者
发现不多,与新石器时期相 似
存在严格等级差别
中小型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中晚 期出现横穴土洞室墓和空心砖墓, 传统墓制发生变化
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碳以 御湿,用白色或灰色粘土封 棺防腐
土洞墓在汉以后的各个时期长期流 行;空心砖墓仅流行于西汉;砖室 墓始于西汉中晚期,东汉迅速流 行;石室墓出现于西汉,兴盛于东
一夫多妻合葬少见中原地区的金代墓葬主要是仿木结构的砖室墓与宋墓相近主要是仿木结构的砖室墓但日趋简化已近尾声元代汉人墓葬主要发现于山西境内北宋皇陵诸陵园建制相同布局整齐划一详细看p11宋元时期一般贵族平民结构地面装饰组成葬姿棺椁陶器玉石器骨角器漆木器青铜器仰身直肢葬为主屈肢葬多为凶死出现木棺最普遍次之工具再次工具墓底设腰坑祭祀用房屋仰身直肢葬木棺有有有有有墓底多设腰坑贵族墓有车马坑仰身直肢葬棺椁制度等级严格最主要酒器少食器多重食组合鼎簋最重要流行车马坑覆斗形或方锥形高大封土堆流行屈肢葬棺椁制度等级严格比重增加青铜礼器乐器最重要西汉中期以后一般是有棺无椁有覆斗形坟丘位于陵园中央墓道顶部出现天井主要为陶器和陶俑墓道顶部有天井进一步增加减少墓中有许多大型陶器西汉前期主要为实用器中期以后增添了明器东汉明器种类数量愈多仰身直肢葬仰身直肢葬仰身直肢葬车马埋在墓道内不再另设车马坑西汉晚期以后改用木制或陶制车马葬俗随葬仿木结构建筑较普遍主要有转角倚柱斗拱普柏枋檐椽等完全是为了装饰作用由墓道墓门和方形墓室三部分构成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构成主要有雕砖和壁画两个部分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形状
人数
山顶洞下室
公共墓地
长方形/方形竖穴土坑墓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唐代的陵园,这样把献殿和寝宫分在两处建造,分别适应了上陵朝 拜祭祀和日常供奉饮食起居生活的需要,使得上陵朝拜祭祀典礼更 加显出其重要性。
.
2、北宋的陵寝制度
黄泉下的艺术
宋代取消营建寿陵的办法,必须等待死后才开始营造,只有七个月的营建期限。因 为按照礼制,死后七月必须安葬,才得把主神送进太庙供奉。 北宋陵园的主要建筑也和唐代一样有两所: (1)上宫:即是唐代的献殿,亦称寝殿,寝殿的祭品隆重,仪式也隆重。 (2)下宫:也叫寝宫。唐代寝宫建造在陵墓的南方偏西处,而宋代的下宫建造在 陵墓的北方偏西处。
.
黄泉下的艺术
陵寝制度的确立——东汉
东汉明帝在推行上陵礼和确立以朝拜祭祀为重要内容的陵寝制 度同时,又改革了宗庙制度。废止为每个祖先建立一“庙”的 制度,把历代神主汇聚到一个祖庙之中,实行“同堂异室”的 供奉办法。从此陵寝制度和宗庙制度都发生重大变化。
.
黄泉下的艺术
陵寝制度的衰退时期——魏晋南北朝
.
黄泉下的艺术 仰韶文化新石器中期。墓穴排列整齐,墓 地投向基本一致,流行多人合葬和幼儿瓮 棺葬
龙山文化新石器晚期,墓葬分化严重化, 90%以上墓穴狭小,没有葬具和随葬品;少 数墓穴长3M宽2M,随葬品100~200~件,及 其精致。出现成年男女合葬墓,有妻妾殉葬 痕迹(父系氏族,有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
.
黄泉下的艺术
陵寝制度的创始时期——战国至西汉
春秋以前,贵族在政治运动中是把朝廷和宗庙并重的,但是在礼制上,宗 庙的地位更重于朝廷。宗庙除了用作祭祖和宗教行礼的处所以外,更作为 政治上举行重要典礼和宣布决策的地方。战国中期以后,由于社会发生变 革,贵族势力衰落,集权的君主政权确立,君主的朝廷的重要性大大超过 宗庙,朝廷不仅用来作为议论和处理国家大事的场所,同时又是政治上举 行重要典礼和宣布决策的地方。 以朝拜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陵寝制度,是东汉时期确立的。从东汉明帝开 始举行上陵朝拜和祭祀典礼。本来每年元旦各方都要会集到朝廷,举行 朝贺皇帝的仪式,叫做“元会仪”。当明帝把“元会仪”搬到原陵举行 后就成了“上陵礼”,就使的陵寝在祭祀中的地位凌驾于宗庙之上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 熹等人的倡导下,在南方地区开始流行三合土浇浆
期 墓。
辽
除了民族外,影响辽夏金元墓葬
金 元
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是佛教。辽夏金元时期是 佛教盛行的时期,佛教对辽夏金元社会的影响远较 隋唐时期及同时代的两宋王朝深刻。因此,各种形
时 式的火葬墓、模仿佛塔营建的八角形墓室,以及独
陵墓依靠山麓、山腰筑成,起坟的要比东晋多些。 北方十六国时期,多采用“潜埋”方式而不起坟。
北方分球是墓葬重新多起来, 是从北魏开始的,这是鲜卑 文化和汉族文化进一步融合 的结果。
冯太后的永固陵建筑,标志 着北魏开始恢复陵寝制度和 举行上陵的礼仪。
唐太宗营建寿陵,即是昭陵,就确立了唐朝一代 的陵寝制度。昭陵把“寝”分割开来,分造三处: (1)神游殿:供墓主灵魂游乐之用,相当于汉 代寝殿旁侧的便殿。 (2)献殿:也叫“寝殿”主要供上陵朝拜或举 行重要祭献典礼之用。 (3)寝宫:也叫“下宫”,这是供墓主灵魂饮 食起居生活的处所,及宫人、官吏留守居住的地 方。
厚
葬 之 帝王陵墓外,两汉时期的墓葬在孝道盛行的风气下大多遵循
“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为此,“富者奢僭,贫者殚财”,
风 厚葬成为炫耀社会地位和自身财力的一种象征,也成为社会各阶 层自觉追求的一种风尚。
魏 处于混乱分裂时期的墓葬,也呈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
晋 征。除地域性、民族性的特征外,魏晋以后一改秦汉时
汉 统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即位成为秦国 国君后,马上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始皇初即位,即穿治骊 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
一
帝
西汉初年,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西汉皇帝尊奉黄老之学,
国 的
推行修养生息的利民政策,但在生死观念上却丝毫没有什么改变。 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富裕百姓,认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异, “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风一以贯之。
到了新石器时代,很多墓地的墓葬普遍发现有随葬品,种 类繁多,主要有日常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装饰品等。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的分化加剧。同一社会成 员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已经一目了然。
周王朝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形成了严格的身份等级,与不同 的身份等级相对应,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礼仪制度。表 现在墓葬上,聚族而葬、墓地制度、棺椁制度、列鼎列簋以 及其他物品的随葬制度等等,无一不反映死者生前在宗法制 上的身份地位。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最初并没有丧葬的观念, 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类的思维能 力有了提高,社会组织结构有了一定的规范之后,有 意识埋葬死者的行为才开始出现。对于早期的人类来 说,由于灵魂观念的产生,加上死亡事件导致了社会 关系的中断和紊乱,情感上的难以接受,因此必须通 过某种处理方法,使得生者和死者各就其位,使中断 的社会关系得以重新恢复。于是人们开始为亲人或者 同伴的死亡举行某种哀悼仪式,并且对尸体进行有意 识地处理和埋葬,希望以此来化解死亡所带来的影响。
处理死者最早的方法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 举而委之于壑”,在贫困的远古,他们是把死尸丢弃于荒芜的沟 壑。
有的远古居民是将死尸留在原处,而活人离之而去,另栖别处。 时至今日,仍可看到有的部落沿袭这样的习俗。
在极端贫困的远古社会中有更甚者,死者的尸体有时会被饥饿 的人们吃掉。据载,采用悬棺葬的古越族就用这种做法。天葬、 弃尸葬、挂树葬等,大约也和这些风气有关。
殷周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易·系词传下》说:“古之葬者,厚衣 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不封”是说没有封土堆,“不树” 是说不种树木。安徽屯溪1号西周墓就是如此。
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开始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就普遍流行 坟丘式的墓葬,所有统治者的墓葬都有高大的坟丘。例如今湖北江陵西 北的楚都郢的周围,就有大小许多个坟丘墓,多数属于战国中后期。
唐代的陵园,这样把献殿和寝宫分在两处建造, 分别适应了上陵朝拜祭祀和日常供奉饮食起居生 活的需要,使得上陵朝拜祭祀典礼更加显出其重 要性。
宋代取消营建寿陵的办法,必须 等待死后才开始营造,只有七个 月的营建期限。因为按照礼制, 死后七月必须安葬,才得把主神 送进太庙供奉。 北宋陵园的主要建筑也和唐代一 样有两所: (1)上宫:即是唐代的献殿,亦 称寝殿,寝殿的祭品隆重,仪式 也隆重。
清代的墓葬制度基本上继承了明代的旧制,尤其 是入关以后的清帝诸陵,基本上都是仿明代帝陵而建。 清代晚期,国家虽已积贫积弱,西方文化也逐步影响 到各个领域,但作为中华帝国的皇陵,在丧葬理念和 墓葬形式上看不到任何变化。而品官和士庶墓葬,较 之明代,在规模和形制上都趋于简化。
一、陵墓的起源(春秋、战国之际) 二、陵寝制度的创始时期(从战国中 期到西汉) 三、陵寝制度的确立时期(东汉) 四、陵寝制度的衰退时期(魏晋 南北朝) 五、陵寝制度扩张和改革时期(唐宋 和明清)
以朝拜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陵寝制度,是东汉时期确立的。从 东汉明帝开始举行上陵朝拜和祭祀典礼。
本来每年元旦各方都要会集到朝廷,举行朝贺皇帝的仪式, 叫做“元会仪”。当明帝把“元会仪”搬到原陵举行后就成了 “上陵礼”,就使的陵寝在祭祀中的地位凌驾于宗庙之上了。
东汉明帝在推行上陵礼和确立以朝拜祭祀为重要内容的陵寝 制度同时,又改革了宗庙制度。废止为每个祖先建立一“庙”的 制度,把历代神主汇聚到一个祖庙之中,实行“同堂异室”的供 奉办法。从此陵寝制度和宗庙制度都发生重大变化。
唐 化面貌既沿袭了隋朝的风格,又有所创新。盛唐时期多
时 出现大型墓葬、制作精美的器物。安史之乱后至唐朝灭
期
亡为第四期,这一期的墓葬规模大不如前,反映了唐王 朝逐渐趋于保守、衰落的景象。以上这四期的划分,大
致勾勒出隋唐政治、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
五
代
五代混战时期军阀墓葬,两宋时期的富民墓葬,
两 宋
文人墓葬,僧道墓葬等等,均可以按照自己的势力、 财力或意愿进行营建。在新儒学影响下的文人士大 夫也在思考适合于自身价值理念的墓葬形式,在朱
西汉时代的“庙”和“寝”是不同的。“庙”造在陵园以外的附近, 每年祭祀二十五次。“寝”则造在陵园之中,每天要四次奉上食品,所 以陵园就称为“寝园”或者连陵合称为“陵寝”,这样把宗庙的“庙” 和“寝”分割开来,把“寝”造在陵园之中,把“庙”陵园之旁,就使 得宗庙和陵墓结合了起来。
西 汉 阳 陵 及 陪 葬 墓 分 布 图
河北易县燕下都16号墓
春秋以前—墓 战国 — 丘墓、坟墓、冢墓 君王的坟墓称“陵”,是从战国中期开始的,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国。
1、当时作为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中最高一级的国王,坟墓确是造得最高。 2、战国时代人们已用山陵比作最高统治者,把最高统治者的去世隐讳地 称为“山陵崩”。
古代君主的宗庙造在都邑里,如同宫殿的前有“朝”、后有“寝” 一样,前部是“庙”,后部是“寝”,“庙”和“寝”是相连的。
宗庙的建筑之所以会模仿宫殿,是因为古人相信死人有灵魂,要 如同活人一样处理政务和饮食起居,活着的时候有“朝”,死后也还 要设“朝”,“朝”又称为“庙”,活着的时候有“寝”,死后也要 设“寝”。
蔡邕《独断》所说:“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就是说把“寝” 从原来的宗庙里分割出来,造到了陵墓的边侧。这种新制度为西汉所沿 用。
原
始
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就存在着有意
社 识埋葬死者的葬地;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
会 器时代早期,葬地往往和住地放在一起,虽 然也有分开的,但距住地不远,还看不出有
时 什么严格的埋葬制度;到新石器时代中期, 期 出现了大量的公共墓地,但也看不出贫富分
化现象;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葬地规模
逐渐扩大,随葬品也出现了差异,私有制、
坟丘墓普及的原因和当时社会变革密切有关。 1、由于贵族的没落,以宗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瓦解,以家族为单位 的墓葬制度开始兴起。 2、随着贵族组织的解体,地主阶级和富商大贾的出现,家族私有财产的 继承制逐渐代替宗族共有财产的继承制,人们的家族观念加强,因而重 视对祖先坟墓的建筑。 3、由于集权的君主政体的建立,新的爵位等级制度的确立,坟墓的等级 制度也逐渐形成。 4、由于建筑坟墓工程上的需要。
春秋以前,贵族在政治运动中是把朝廷和宗庙并重的, 但是在礼制上,宗庙的地位更重于朝廷。宗庙除了用作 祭祖和宗教行礼的处所以外,更作为政治上举行重要典 礼和宣布决策的地方。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社会发生变革,贵族势力衰落,集 权的君主政权确立,君主的朝廷的重要性大大超过宗庙, 朝廷不仅用来作为议论和处理国家大事的场所,同时又 是政治上举行重要典礼和宣布决策的地方。
丧葬行为的产生,除了出于亲情关爱之外,“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生 也是其重要因素。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不知道身体的构造,感觉思维和梦幻支配,认为 人人都有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它平时附于人体之中,一旦人死亡后, 灵魂就会飘离人体,游浮于空间,这便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由于科学不发达,许多自然现象都误以为是鬼魂作祟之故。因此,古 人就努力取悦“鬼魂”,以求避祸赐福。人们小心翼翼地善待死者,无比 畏惧地顶礼膜拜,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根据活人的意思和想象力厚葬 死者,施以相应的礼仪、活动,以求平安,于是丧葬习俗和各种礼仪应运 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习俗愈趋成熟,礼仪更其繁琐。
南 北
期的厚葬之风,普遍认同或采用薄葬的做法。 东汉末年动乱的岁月里,充斥财物的坟墓往往被盗劫
一空,墓主尸骨也曝诸荒野,甚至充作柴薪。这一残酷
朝 的社会现实使人们开始思考厚葬的弊端,薄葬的呼声渐
趋强烈。
隋朝为第一期,这一期的物质文化还沿袭着不少北朝
隋 的风格。唐朝建立到唐高宗时为第二期,这一时期的文
父权制、贫富分化现象逐渐明显,甚至有的
墓地还出现了殉葬牲畜和殉人的奴隶制萌芽
现象。
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墓葬中,人们就开始在死去的同伴墓葬 中埋入随葬器物。距今1.8万年,有生活在北京郊区周口店的山 顶洞人,他们居住的洞穴深处有死者的尸骨,死者佩戴着骨质 装饰品,在尸骨旁有随葬的石器,周围有用红颜料撒成的图, 红颜料是铁矿粉。这种情况可说明:在葬俗形成之初,就与灵 魂不灭的观念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