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演进与传承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演进与传承中国古代墓葬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它的演进与传承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延续,也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古代墓葬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和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墓葬文化的起源古代墓葬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那时候的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死与自然规律不可避免的结合了。
于是人们开始挖掘坑穴,以此来进行葬礼,这就是原始墓葬。
原始墓葬同时还与人们的信仰有关,比如说,生命队列、尊重、消灾等等原始的信仰体系,都与墓葬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古代墓葬的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
二、墓葬文化的发展1. 青铜时代的墓葬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艺的发展,墓葬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
青铜时代的墓葬文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青铜时代的墓葬往往是设置在高低不平的山峦之间,以此来营造严峻的墓园环境,为后人留下了较为完整的古代墓葬文化。
2. 春秋、战国时代的墓葬文化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墓葬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时代的推进,从地穴式的墓葬到墓室的形式逐渐演变。
墓葬的结构得到了巨大的改变,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盗墓贼,于是为了防止水渠的侵袭,中国人开始利用湖水开凿远景墓。
3. 隋朝、唐朝时期的墓葬文化隋唐时期的墓葬文化在中国古代墓葬演化以及文化传承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墓葬文化大规模的被广泛应用。
墓葬的样式、布局、墓道、墓室等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甚至还附有壁画、画像石、瓷器等陪葬品,这使得墓葬文化更加繁荣兴盛。
三、墓葬文化的特点1. 尊重节俭中国墓葬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尊重人的尊严和节俭。
我们可以从中国墓葬文化的主题以及墓葬的规模中看出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墓葬往往不是太大,因为那可能会被认为是浪费财富和资源。
2. 适应自然中国墓葬文化适应自然的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墓葬的规模和位置设置上,中国人会选择比较高的山峦,或靠近母亲的大地,尊重大自然美好。
观我国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历程

观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历程J11114005 历史学宋翠敏中国墓葬,是伴随着华夏文明的诞生而同步发展的。
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墓葬文化在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地面文化的补充,又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缩影。
中国古墓葬墓与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事物。
“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
在考古学上,二者常被合称为“墓葬”。
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
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
因此,墓葬资料提供的就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所以,墓葬所展现的埋葬习俗与埋葬制度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
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
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
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有序。
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合葬墓,往往采取“二次葬”的方式,将许多已经埋葬过的尸骨迁移而葬入同一墓坑内。
也有母子合葬的方式,或是同性葬在一起,都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紧密的血缘关系。
大汶口文化後期和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为两个成年男女,说明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而齐家文化的合葬墓,则证明存在男子死后以妻妾殉葬的情况。
奴隶制社会时期,墓葬分商墓和周墓两种,各具特色,反映了奴隶制社会时期两大王朝的社会发展状况。
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著庞大的国家。
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规模。
到了西周时期,列鼎制度形成,并有一定的规律逐渐发展繁荣。
中国陵墓形式演变(含动画,请下载观看)

打虎亭画像石墓
打虎亭东汉一号画像石墓
汉代一般陵墓的地面措施
1.墓阙
它矗立在墓园入口的神道两侧,是作为一种导 引的标志。在形制方面,一般常见的是单出阙 (或称单阙)与双出阙(或称双阙)即于主阙 或母阙旁侧,再建一形体较小的附阙或子阙。 出阙数量的多寡,是与墓主生前社会地位高低 有密切关系。在结构及材料方面,现存汉代墓 阙皆为石构,即以大块石料叠砌而成。
象鼻嘴西汉一号墓
各式墓椁墓葬
汉代
崖洞墓
依山崖凿洞室为墓葬的崖墓形式,在西汉已经有若干文献 记载及实例。由于崖洞的开凿费时费工,施工难度大,在 建筑艺术上达到仿木建的效果也较难,因此后来未得到进 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当时经济与文化最为昌盛的中原地区。
崖洞墓形式
满城西汉一号墓
汉代墓较秦代构造更为复杂,全墓由 建墓时都曾有木架瓦顶建筑,这种 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 设置是西汉时期大型崖洞墓中常见 后室和回廊组成。 各类崖墓平面 的形式。
• 古之葬者,厚衣而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葬期 无数。 ——《易· 系辞》
原始社会时期的墓葬
最早的墓葬形式——山顶洞人的墓葬:
在其生活的崖洞内,前部作为生人的起居之所,后部则作为亡人的埋葬之地。 这一时期已经出土了最早的陪葬品,还发现了尸身上撒有赤铁矿粉。证明了 当时的古人对亡人和墓葬,已有了某种信仰和寄托。
茅村汉画像石墓
广州市象岗西汉越王墓
汉代
空心砖墓 就空心砖墓的规模而言,其主体部分大多为单室,内中容纳 单棺或双棺。有的或于墓室前再布置耳室及甬道。它的平面、 构造及艺术处理度比较简单。墓主亦多属社会中、下层人士。
二里岗汉画像空心砖墓
汉画像石墓
小砖拱券墓
以小块陶砖砌构拱券、穹窿而成的墓葬,始见于西汉末 季。由于使用材料为陶砖,使它具有不朽不燃和具有相 当大的强度和刚度,在东汉时一跃而居诸葬式之首,并 将这样的优势保持到封建社会晚期。
中国古代丧葬演变史

中国古代丧葬演变史一座座墓碑墓地运载了我们的怀念,也更是由于有这种固有的典礼,才使我们有固有的怀念有所存放。
人这一辈子,谁都逃不出出生、长大、死亡,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和不可避免的。
因此自古以来产生了一整套系统、完善、庄重而又复杂的丧礼制度,并随着时间推移的转型不停的充足和发展。
尽管在我们的当代日常生活,逐渐地人们生活习惯不停地发生变动,这种复杂的丧礼制度也慢慢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散。
那麼我们现在就来简略认识一下,古时候丧葬制度的演化和發展。
上古时期的丧葬据文献记载和出土的文物实证,上古时期没有埋葬的习俗,人死后常常尸体被丢弃在山野沟壑中。
有时因为食物的缺乏,甚至出现食人的残忍现象。
据《孟子滕文公》中记载到:"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有了保障,食用死者尸体的事情己经不再发生。
另外,思想观念上有了进步,人们觉得把死者的尸体抛在荒野任由野兽蚊虫咬噬于心不忍,才出现了埋葬死者的现象。
上古时期虽然开始埋葬死者,但还没有丧礼习俗可言。
后来出现了原始祖先崇拜和原始宗教,丧葬也由以前简单的埋葬仪式,而被加进了很多宗教崇拜的东西。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丧葬制度不断被加入新的内涵、思想、文化,在仪式上也逐渐繁琐,不断演变成为系统完备、隆重而又繁琐的礼节。
夏商周时期周朝时期,丧俗礼仪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己经逐步完成,据《礼记》中记载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
"古时的先民认为人死后"魂气归于天,行魄归于地。
"周朝丧葬制度日益完备而严谨。
"丧葬之礼节,皆整顿于周。
由贵贱亲疏,而有种种差别。
其用情之厚,世界所未见也。
周公之制,节目详备,哭泣僻踊皆有法。
"这个时候丧礼己成为古代五礼制度之一,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一部分。
据《周礼》记载,居于五礼中第二的凶礼,是指诸侯国之间天灾人祸时的相互哀悼、慰问及救助之事,原包括丧、荒、吊等五个方面。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礼制和宗教信仰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墓葬不仅仅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纪念,更是反映着社会等级、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通过对墓葬文化的探讨,带您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丧葬风俗,展示古代墓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墓葬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和玉器等文物证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墓葬的重视。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丧葬习俗逐渐演变出独特的风貌。
古代丧葬文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古墓葬文化和中古墓葬文化。
上古墓葬文化主要体现了部落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葬礼仪式非常简单,一般只有简单的祭祀和安葬环节。
而到了中古墓葬文化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墓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葬礼活动更加隆重庄重。
二、古代墓葬文化的主要特点古代墓葬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们对于生死和来世的不同观念。
首先,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地理位置非常讲究。
他们认为墓葬的位置应该选在风水宝地,以求后代能够得到吉祥和祝福。
因此,选定墓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注重选择适合的地势和山水环境。
其次,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形式的选择也非常丰富多样。
墓葬的形式主要有土葬、山葬和水葬等,其中土葬是最为常见的墓葬形式。
而且,在墓葬内部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和墓志铭等文物,用以纪念逝者并展示家族声望。
另外,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装饰也非常注重。
墓葬内部的石刻、石雕和壁画等艺术品往往都非常精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这些壁画和精美的陪葬品,不仅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感情和思想。
三、古代墓葬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古代墓葬文化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结构。
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
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
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墓葬”。
下面店铺整理了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石器时代墓葬文化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
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
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
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尸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后者可能是由于凶死。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
仰韶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东。
这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着不同的葬俗。
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
商周时代墓葬文化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家。
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亚字形墓”和“中字形墓”。
亚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
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墓道。
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
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为小。
商代绝大多数的墓,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
商代统治阶级墓葬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
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颇多采用俯身葬。
殉葬的牲畜,以马与狗为最多。
各种类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设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当墓主人尸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一殉葬的人或狗。
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
中国古代殡葬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殡葬文化的发展历程古代中国的殡葬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古代中国人民对死亡和葬礼的理解逐渐深化,殡葬仪式也逐渐丰富起来。
早期的殡葬文化主要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人们相信生者死后会有来世,并且需要把死者的身体安葬好,以便其灵魂得到安息。
这时期的殡葬方式简单粗暴,主要是土葬和树葬。
土葬是将死者的尸体直接埋入地下,树葬则是将尸体放在树上供鸟兽食用,以实现生者与死者的交流。
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开始出现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殡葬文化也逐渐得到发展。
商代时期,出现了青铜器的使用,这对殡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商代的墓葬中,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陪葬品,认为这可以让死者在来世中享受更好的生活。
墓葬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出现了大型的墓穴和墓道,葬礼仪式也更加庄重隆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殡葬文化进一步发展,各国争相研究和借鉴对方的殡葬方式。
这个时期出现了葬车、葬具等更加豪华的陪葬品,人们开始讲究墓葬的气势和布局。
同时,墓志的出现也使得墓葬更加具有纪念意义,人们在墓志中详细记录了死者的生平事迹,以表达对其的怀念和敬意。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葬礼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秦始皇实行了统一的葬礼制度,规定所有贵族和官员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葬礼。
这一制度称为“封禅制度”,要求死者的墓葬规模宏大,陪葬品丰富,以彰显死者的地位和尊荣。
同时,秦始皇还下令焚书坑儒,使得古代文献资料大量流失,对古代殡葬文化的研究造成了困难。
汉代时期,殡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开创了“地下宫殿”的概念,即将死者的墓穴建设得宏大壮丽,仿佛是一个地下宫殿。
同时,汉代开始流行私家葬,贵族和官员可以在自己的府邸中修建墓穴,这进一步丰富了殡葬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宋时期的殡葬文化逐渐趋于庄重和内敛。
唐代的墓葬规模逐渐减小,但陪葬品的种类更加丰富,人们开始注重墓葬的装饰和布局。
宋代时期,墓葬更加注重环保,开始流行石棺墓,以实现尸体的自然分解。
陵墓的发展

名人陵墓(孔林,含泪碑) 名人陵墓(孔林,含泪碑)
孔林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的大成殿
孔府, 孔府,世代子孙居住的地方
来认识一下孔子
关林(河南洛阳) 关林(河南洛阳)
关羽之像
岳飞之墓
岳飞墓前的秦桧夫妇
中山陵(位于南京紫金山) 中山陵(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南京紫金山)
古代著名陵墓
1 秦始皇陵 2 汉茂陵 3 唐代帝陵 4 北宋帝陵 5 元代帝陵 6 明代帝陵 7 清代帝陵
秦始皇陵兵马俑
汉茂陵( 武帝刘彻) 汉茂陵(汉武帝刘彻)
唐乾陵外观
以山为陵的唐乾陵( 以山为陵的唐乾陵(唐高宗李治的与武
天的合葬墓) 天的合葬墓)
唐乾陵的无字碑
明清的陵墓”宝城” 明清的陵墓”宝城”(清太宗皇太 极)
陵墓的发展陵墓的发展最初的墓葬是没有坟的最初的墓葬是没有坟的从周代开始从周代开始夏商与西周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一统秦两汉三分蜀魏吴三分蜀魏吴二晋前后延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皇朝至此完古代著名陵墓古代著名陵墓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唐代帝陵唐代帝陵北宋帝陵北宋帝陵元代帝陵元代帝陵明代帝陵明代帝陵清代帝陵清代帝陵汉汉武帝刘彻武帝刘彻唐乾陵外观天的合葬墓天的合葬墓唐乾陵的无字碑唐乾陵的无字碑碑楼华表擎天柱立象立马卧驼麒麟座狮獬碑楼华表擎天柱立象立马卧驼麒麟座狮獬豸等石兽两两相对
陵墓的发展--陵墓的发展---封土的沿革
最初的墓葬是没有坟的, 最初的墓葬是没有坟的,从周代开始 1 秦汉两代的方上.如秦始皇陵. 2.唐代的”以山为陵” .如,唐乾陵 3宋代的”方上”,但规模比秦汉时代小的得多 4 明清的两代的”宝城宝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墓葬,是伴随华夏文明诞生而同步发展的。
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墓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地面文化的补充,又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缩影。
通过对墓葬文化的比较、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数千年璀灿的文化历史,也可以懂得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萌芽时代就已出现原始墓葬。
山顶洞遗址中下层的深处及为死者的墓地,在墓地中发现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喝一些躯干骨,是两个妇女和一个老年男子的遗骨。
皆配有装饰品,身旁安放着生产工具,骨架周围有赤铁矿粉末撒成的圆圈。
该墓葬反应了原始社会的多重信息。
其一:中国原始人类已能简单提炼利用矿产资源,而相比之下,西方大陆的矿产利用相对较晚。
因此商周时期,中国矿产使用和利用水平高于其他世界各国是有原因的,起点不同而一定时期内发展势必存在差距。
其二:红色赤铁矿象征着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
在死者周围撒赤铁矿粉,祈求给死者以新的生命,显然是原始灵魂不灭的观念的反应。
因此,当时就已产生了原始宗教的崇拜。
其三,死者随葬品中的农具反应原始时期人们对农业的高度重视,而装饰品反映出这一时期人们的生产水平有了提高,工艺水平精湛,人类已有爱美的观念和对美的追求。
而这些商品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见证,原始艺术的萌芽已经出现。
母系社族时期盛行对偶婚制度,对偶婚下的夫妻关系松弛,未形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反映在墓葬制度上则盛行单人葬和同性合葬,母子合葬,但没有一对年龄相仿的男女夫妻合葬和父子合葬,女子的配偶是其他氏族的男子,男子死后必须归葬本氏族,显示出其对母系氏族的血缘依附关系。
父系社会时期,墓葬出现了三大特点。
一:婚姻形态的变化在埋葬方式上得到充分反映,与前一时期有显著不同。
不但盛行单身葬,还出现了以男子为主的男女合葬、父子合葬。
而且男女合葬墓中女子多成屈辱或侍奉男子的形态出现,反应妇女地位的下降和父系统治的确立。
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上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和个体混之下夫妻间的对抗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
”
二:父系氏族墓葬中,以猪头或其他牲畜随葬的风气很盛。
在秦魏家和临夏大河庄墓地随葬猪下颌骨的现象十分普遍,表明牲畜成了个体家庭私有财产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衡量财富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三:在一些墓地里,骨架残缺不全,有的骨架上还带有箭头的,一般为青壮年,一些地方还出现利用废井、废坑埋人的现象,这些人很可能是战争中的战俘或地位低下的奴隶。
反映了原始战争的发生和新阶级关系的萌芽发展。
奴隶制社会时期,墓葬分商墓和周墓两种。
各具特色,反映了奴隶制社会时期两大王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商墓,墓葬中青铜器是重要代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的铁器等。
青铜器被用于礼器、乐器、工具、兵器等。
反映当时青铜器生产数目繁多,工艺精湛。
相对应的,商朝是智慧的中国人已发明了一批地下开采、提升、装载的工具,在江西瑞昌县铜陵发掘的商周时期采铜遗址,有地下开采的井巷遗迹和露天采矿的遗迹,采矿景象均采用木支护,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木支护开采铜矿的实证。
而且在最近发现的一些阴墟遗址中,出现了原始瓷器,证明早在商代中期我国就已奠定瓷
器生产基础。
加之当时丝织品,工艺品(如编钟)的兴盛,足可见商代时我国手工业水品之高。
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大国之一。
它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对后世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但商代也保留了一些原始的野蛮习俗,如人殉和人祭。
1976年在安阳武官村北地殷王陵墓区东侧发掘的一个祭祀坑中,共有1178具用作人殉的遗骸年龄由六岁至80岁不等,数量惊人。
可见人祭在商代普遍存在,且杀祭量巨大,表明商代还处于奴隶制不发达阶段,还无法合理利用生产力。
且这一制度在秦国时期还有延续。
西周时期,出土墓葬表明,青铜器铸造依然是手工业生产的重要部门。
但数量远远超过商代,而且类型与商代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其次,墓葬中各式瓷器的出土表明瓷器制作业在周有了突出的发展,安徽屯溪墓葬出土的原始瓷器,数量和种类都超过前代。
周墓重要特点在于是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有利反应,并成为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棺木依身份而有明确的规定,天子九重棺,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二重。
在埋葬的时间,方位等方面也依次而有身份地位的区别。
西周盛行宗族的公共墓地制,目的有公墓,邦墓之分。
前者为王侯墓地,后者为家族墓地。
可见,葬礼的等级是现实社会等级制度的延续。
而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诸侯士大夫等僭越权利,提高身份地位也以墓葬规模为重要表现形式。
如当时诸侯丧葬墓中使用九鼎。
出土的春秋战国后期墓葬中,人数众多且尸骨残缺不全,部分还带有兵器残骸,可见当时战事频繁,死伤无数。
封建时期墓葬有一典型代表——长沙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是中国考古发掘史上的一大宝库。
向我们珍贵的展示了汉及以前的珍贵历史资料。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
更珍贵的是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
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
有一件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巧之高超,天工巧夺。
根据马王堆出土的绒圈锦的结构分析,当时织造工艺上已经实用分租的提花束综装置和双经轴机械。
由此可见,西汉不仅已使用提花机,而且提花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同时,汉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帛品。
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丰富陪葬物足可反映出西汉手工艺技艺的高度发达和西汉时期对死者的尊重。
由于中国墓葬包容了皇权、等级、亲情、为了后代繁昌、凝聚民族情感诸种复杂因素,呈现出它的多元特征,客观的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
为此,我认为中国古墓葬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及文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倒影,可以称之地下文物仓库、地下博物馆。
如今,我们通过对那些不同类型的墓葬、葬具、葬式等等的发掘和考查,不仅可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氏族部落,各个朝代的埋葬习俗、埋葬制度、社会组织形态、社会结构、墓葬时代和人种学诸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对研究民族学、母系社会或父系社会,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建筑、医学、科技、习俗、宗教、对外交流等重大问题,找到极具价值的实物实证。
而这一切,正是中国古墓葬的文化传承及意义之所在。
也是中华古文化传承发展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