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演进与传承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演进与传承中国古代墓葬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它的演进与传承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延续,也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古代墓葬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和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墓葬文化的起源古代墓葬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那时候的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死与自然规律不可避免的结合了。
于是人们开始挖掘坑穴,以此来进行葬礼,这就是原始墓葬。
原始墓葬同时还与人们的信仰有关,比如说,生命队列、尊重、消灾等等原始的信仰体系,都与墓葬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古代墓葬的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
二、墓葬文化的发展1. 青铜时代的墓葬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艺的发展,墓葬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
青铜时代的墓葬文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青铜时代的墓葬往往是设置在高低不平的山峦之间,以此来营造严峻的墓园环境,为后人留下了较为完整的古代墓葬文化。
2. 春秋、战国时代的墓葬文化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墓葬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时代的推进,从地穴式的墓葬到墓室的形式逐渐演变。
墓葬的结构得到了巨大的改变,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盗墓贼,于是为了防止水渠的侵袭,中国人开始利用湖水开凿远景墓。
3. 隋朝、唐朝时期的墓葬文化隋唐时期的墓葬文化在中国古代墓葬演化以及文化传承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墓葬文化大规模的被广泛应用。
墓葬的样式、布局、墓道、墓室等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甚至还附有壁画、画像石、瓷器等陪葬品,这使得墓葬文化更加繁荣兴盛。
三、墓葬文化的特点1. 尊重节俭中国墓葬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尊重人的尊严和节俭。
我们可以从中国墓葬文化的主题以及墓葬的规模中看出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墓葬往往不是太大,因为那可能会被认为是浪费财富和资源。
2. 适应自然中国墓葬文化适应自然的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墓葬的规模和位置设置上,中国人会选择比较高的山峦,或靠近母亲的大地,尊重大自然美好。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指的是古代社会中的丧葬习俗和仪式,常常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文化的常识:
1. 屈葬和直葬:在古代,有两种主要的埋葬方式。
其中一种是屈葬,即将逝者的遗体弯曲成胎儿的形态,象征着重生和再生。
另一种是直葬,即将逝者的遗体平躺在棺材中,象征着与天地相连。
2. 骨灰与尸骨:古代丧葬方式中,有的会将尸体火化,然后收集骨灰保存在骨灰盒中;有的则会选择将尸体埋葬在地下,保存尸骨。
3. 宗族墓葬:在古代社会中,宗族墓葬是一种常见的丧葬方式。
宗族成员会共同维护并使用一座墓地,把逝者的尸骨葬在宗族墓地中,以表达对先祖的尊敬和纪念。
4. 大墓与陪葬品:在古代,有些人会建造豪华的陵墓,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陵墓等,以彰显其地位和财富。
同时,还会在墓地中陪葬各种物品,如金银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等,为逝者提供在来世中所需的物品。
5. 丧服与哀悼期:古代的丧服常常是黑色或暗色的,穿着朴素,包括服饰、头巾等。
同时,在亲属去世后,家庭成员会有一定的封闭期,称为哀悼期,期间通常不参加社交活动,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哀悼。
6. 丧葬仪式与祭祀:古代丧葬仪式通常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祭祀活动。
例如,中国古代的葬礼中常有丧钟、衰服、送葬、祭祀等环节,以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追思。
7. 相关信仰的影响:古代丧葬文化常常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例如古埃及信仰重生,因此尸体要屈葬;中国的孔子思想强调孝道和家族纽带,因此重视宗族墓葬等。
总的来说,古代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也为后世的丧葬文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上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上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是古代中国人对于死者的葬礼仪式、墓地布置和相关法规的总称。
墓葬制度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详细介绍。
一、墓地的选择与布置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墓地的选择和布置。
墓地通常选择在山水环绕、风水宜人的地方,以求气数平和、风水吉利。
墓地布局通常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将整体墓地布置成天地人三界合一的形态。
通常会采用坟冢、石阙、神龛、墓碑等陪葬建筑。
二、丧葬仪式与礼仪古代中国人对于丧葬仪式和礼仪非常讲究。
一般来说,葬礼会进行多天,包括净尸、安棺、告别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礼仪和配备,如烧纸、敲锣鼓、放烟花等。
丧葬期间也会有特定的服饰要求,一般为素服或孝服。
三、陪葬品与祭祀习俗古代中国人认为陪葬品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墓葬中常常出现丰富的陪葬品,如陶器、玉器、铜器、木器、瓷器等。
这些陪葬品的丰盈程度也成为考古学家研究古墓文化和古代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有祭祀习俗,每到清明节、寒食节、重阳节等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祭拜。
四、祖先崇拜与思想观念五、礼仪法规与社会制度古代中国的墓葬制度不仅仅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也涉及到社会制度和法规。
在古代,墓葬制度和礼仪规范被视为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础,违反墓葬制度和礼仪规范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墓葬制度还规定了墓地的分配方式、墓穴的使用年限等,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在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中,墓地的选择与布置、丧葬仪式与礼仪、陪葬品与祭祀习俗、祖先崇拜与思想观念、礼仪法规与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内容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生死、家族、社会秩序的重视和关注。
古人的墓葬制度不仅仅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和纪念,更是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和维护。
通过研究古代墓葬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宗教信仰和法律制度,以及古人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与态度。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丧葬仪式和习俗一直非常重视。
古代的丧葬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敬祖思宗:中国古代人对祖先的崇敬和思念是丧葬文化的核心。
他们相信祖先有神灵的存在,因此在丧葬仪式中,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的灵魂,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2. 丧葬仪式:古代的丧葬仪式非常庄重和隆重。
在丧家,人们会摆放神主牌位,供奉先人的灵牌,举行告别仪式,亲友们会穿上素服,戴孝,进行哭丧、祭祀等仪式。
同时,还会有一系列的礼仪和习俗,如丧礼、出殡、吊唁等,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悼。
3. 墓葬建设: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建设非常重视。
他们认为墓葬是逝者灵魂的归宿,也是后人对逝者的纪念和尊重。
墓葬的规模和形式因人而异,有的人会修建豪华的陵墓,有的人则会选择简单的坟墓。
此外,墓葬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如瓷器、铜器、玉器等,用以示逝者的尊贵地位和丰厚的财富。
4. 丧葬禁忌:古代中国人对于丧葬期间的禁忌非常重视。
他们相信在丧葬期间,逝者的灵魂会在家中逗留,因此要避免打破沉寂和平静的状态。
禁忌包括不进行娱乐活动、不举行婚嫁、不忌辟邪咒骂等。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如不许提及逝者的名字、不许在
丧葬期间修房子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充满了敬祖思亲、庄重隆重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对逝者的尊敬和对生死的思考。
这些传统的丧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在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和传统。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礼制和宗教信仰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墓葬不仅仅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纪念,更是反映着社会等级、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通过对墓葬文化的探讨,带您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丧葬风俗,展示古代墓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墓葬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和玉器等文物证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墓葬的重视。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丧葬习俗逐渐演变出独特的风貌。
古代丧葬文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古墓葬文化和中古墓葬文化。
上古墓葬文化主要体现了部落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葬礼仪式非常简单,一般只有简单的祭祀和安葬环节。
而到了中古墓葬文化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墓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葬礼活动更加隆重庄重。
二、古代墓葬文化的主要特点古代墓葬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们对于生死和来世的不同观念。
首先,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地理位置非常讲究。
他们认为墓葬的位置应该选在风水宝地,以求后代能够得到吉祥和祝福。
因此,选定墓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注重选择适合的地势和山水环境。
其次,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形式的选择也非常丰富多样。
墓葬的形式主要有土葬、山葬和水葬等,其中土葬是最为常见的墓葬形式。
而且,在墓葬内部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和墓志铭等文物,用以纪念逝者并展示家族声望。
另外,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装饰也非常注重。
墓葬内部的石刻、石雕和壁画等艺术品往往都非常精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这些壁画和精美的陪葬品,不仅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感情和思想。
三、古代墓葬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古代墓葬文化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结构。
古代墓葬和殉葬文化的历史遗存

古代墓葬和殉葬文化的历史遗存古代墓葬和殉葬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古代,人们对于死亡和墓葬有着非常特殊的看法。
这些古代墓葬和殉葬文化的历史遗存,不仅揭示了古人的生死观念和文化传统,也对于今天的人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古代墓葬的形制和结构在我国的墓葬中,地宫墓、土楼墓、龙门砖墓、井棺墓等都是非常典型的墓葬的形式。
其中,地宫墓最具特色,这种形式的墓葬建筑通常都带有地下洞室,形似宫殿,堪称古代墓葬中的一绝。
土楼墓则是福建的一种显著特色,它是一种四合院式的墓葬,墓主人常常是一个大家族,多代人都会葬在同一所墓中。
龙门砖墓又称砖室墓,建筑规模宏大,一般均由一条长廊和多个室组成,每个室都设有门窗。
这种墓葬中常会发现丧葬品和铭文石碑,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井棺墓是在墓穴中另外挖出一个大型的井形洞室,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墓主人一般会在井洞下面葬置棺木。
这种墓葬形式既保护遗体不被外界侵扰,也方便永久存放丧葬品。
二、殉葬文化的历史遗存古代的人们认为人死后,需要带上一些丧葬品作陪葬,以保障来世的安全和幸福。
这些丧葬品,常常承载着古代人们的信仰和对于来世的向往。
殉葬文化就是古代的一种信仰和文化传统,即在某位重要人物死后,其家人会在其墓中葬置大量象征着富裕、荣誉、幸福等意义的陪葬品。
这些陪葬品包括了从金银珠宝到青铜器皿、陶器、木器等各种物品,有的陪葬品不仅昂贵,而且非常艺术,有着非常高的文化价值。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河南的马王堆汉墓,这座墓葬中蕴藏着中国古代殉葬文化的精华。
在这座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金银珠宝、漆器、绫罗绸缎等丧葬品,其中以美女画像和传世名画《绣像图》最为著名。
这些丧葬品不仅揭示了汉代高度的文化和艺术水平,而且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丧葬文化和人们对未来的期许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素材。
今天,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和遗址都将古代墓葬和殉葬品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展示。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仪文化。
在古代,丧葬文化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孝道”,强调对祖先的尊重和爱戴,而道家思想则认为人死后灵魂仍旧存在,需要用各种方法来保护和祭祀。
因此,丧葬文化在古代中国被赋予了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含义。
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就已出现了祭祀坑。
到了商周时期,丧葬文化更加完善,规模也更加宏大。
在这个时期,丧葬文化已经成为统治阶级宣扬自己权利和威信的重要手段。
二、古代丧葬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在许多方面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些制度和风貌。
首先,古代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看法。
古代人们认为死亡并非终点,灵魂依旧存在,需要保护和祭祀。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表达了对祖先的尊敬和等级制度的继承。
其次,古代丧葬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丧葬文化促进了古代陶器、铜器、玉器、金器等文化遗产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古代丧葬文化的仪式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仪式非常庄重和严肃,符合礼仪文化的要求。
在北方,家庭葬礼通常由家族亲人操办,而殷式墓葬则以官方为主导。
南方地区则根据不同的人,并按照人们的身份、地位、财富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区别待遇。
古代丧葬文化强调不同的地区、群体和阶层都有不同的丧葬仪式。
丧事中的礼仪和禁忌一般都由家族遵循,表现对死者的尊敬和对生命的敬畏。
四、古代丧葬文化的后续影响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丧葬文化发生了许多变化。
现在的丧葬方式不仅有家族葬和公益葬,还有火化和海葬等多种选择。
尽管丧葬文化已不如古代那样影响深远,但这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精深博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
数千年来,中国人通过墓葬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对死者的追思,同时也是对生命和永恒的思考。
古代中国墓葬文化和陵墓制度不仅展现了社会的演变与思想观念的变迁,还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
古代中国的陵墓制度起源于远古时代的部落文化。
在原始社会,人们普遍相信死后有来世,于是将死者埋葬在地下,以期其在来世得到安宁。
随着部落逐渐演化为一个完整的国家,陵墓制度也变得更为宏大和规范。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君主和贵族都开始修建陵墓,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陵墓制度。
这些陵墓通常坐落在风水宝地,如山脉的拐角处或河流交汇处,以求五行相生相克之间的平衡。
同时,古代中国陵墓还强调居高临下的地势,表达君主地位高于百姓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墓葬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
人们相信死者在来世需要物品和食物,因此在古代的墓葬中常常发掘到各种陪葬品,如金银器、美玉、瓷器等。
这些陪葬品既是寄托对死者的思念,也是向来世祈福的方式。
同时,由于中国古代对祖先的尊敬,墓葬文化也带有很强的封建礼教色彩。
子孙后代常常会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并向他们祈求庇佑和保佑。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中国的陵墓制度和墓葬文化是社会等级和地位分明的象征。
君主的陵墓常常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而一般人的墓葬则相对简朴,没有过多的装饰。
这种等级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并且延续至今。
其次,墓葬文化也影响到中国的艺术与文学,如《楚辞》中描写陵墓的篇章《离骚》、《九歌》等,都成为古代文学的瑰宝。
朝代更替的同时,陵墓也是权力之争的焦点,如明朝嘉靖帝的陵墓就经历过多次盗掘和破坏。
然而,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和陵墓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在历史的发展中,尤其是秦汉时期的变革,墓葬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制定了著名的法令,将陵墓制度纳入国家管理,并且规定一律效仿秦始皇陵的建造标准,以显示君主统一天下的气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 汉 阳 陵 及 陪 葬 墓 分 布 图
春秋以前,贵族在政治运动中是把朝廷和宗庙并重的, 但是在礼制上,宗庙的地位更重于朝廷。宗庙除了用作 祭祖和宗教行礼的处所以外,更作为政治上举行重要典 礼和宣布决策的地方。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社会发生变革,贵族势力衰落,集 权的君主政权确立,君主的朝廷的重要性大大超过宗庙, 朝廷不仅用来作为议论和处理国家大事的场所,同时又 是政治上举行重要典礼和宣布决策的地方。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最初并没有丧葬的观念, 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类的思维能 力有了提高,社会组织结构有了一定的规范之后,有 意识埋葬死者的行为才开始出现。对于早期的人类来 说,由于灵魂观念的产生,加上死亡事件导致了社会 关系的中断和紊乱,情感上的难以接受,因此必须通 过某种处理方法,使得生者和死者各就其位,使中断 的社会关系得以重新恢复。于是人们开始为亲人或者 同伴的死亡举行某种哀悼仪式,并且对尸体进行有意 识地处理和埋葬,希望以此来化解死亡所带来的影响。
原 始 社 会 时 期
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就存在着有意 识埋葬死者的葬地;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 器时代早期,葬地往往和住地放在一起,虽 然也有分开的,但距住地不远,还看不出有 什么严格的埋葬制度;到新石器时代中期, 出现了大量的公共墓地,但也看不出贫富分 化现象;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葬地规模 逐渐扩大,随葬品也出现了差异,私有制、 父权制、贫富分化现象逐渐明显,甚至有的 墓地还出现了殉葬牲畜和殉人的奴隶制萌芽 现象。
蔡邕《独断》所说:“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就是说把“寝” 从原来的宗庙里分割出来,造到了陵墓的边侧。这种新制度为西汉所沿 用。 西汉时代的“庙”和“寝”是不同的。“庙”造在陵园以外的附近, 每年祭祀二十五次。“寝”则造在陵园之中,每天要四次奉上食品,所 以陵园就称为“寝园”或者连陵合称为“陵寝”,这样把宗庙的“庙” 和“寝”分割开来,把“寝”造在陵园之中,把“庙”陵园之旁,就使 得宗庙和陵墓结合了起来。
明 清 墓 葬
明朝皇帝都建有规模宏大的陵墓,他们生前就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为他们建造死后的殿堂。皇 室成员的墓葬也颇具规模,遍布全国的藩王、郡王 墓葬以及皇亲国戚、功臣勋贵的墓葬同样耗费了大 量的人力和物力。随着地区间社会经济差距的扩大, 加上个地区传统丧葬习俗的影响,各地区的墓葬也 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清代的墓葬制度基本上继承了明代的旧制,尤其 是入关以后的清帝诸陵,基本上都是仿明代帝陵而建。 清代晚期,国家虽已积贫积弱,西方文化也逐步影响 到各个领域,但作为中华帝国的皇陵,在丧葬理念和 墓葬形式上看不到任何变化。而品官和士庶墓葬,较 之明代,在规模和形制上都趋于简化。
陵墓依靠山麓、山腰筑成,起坟的要比东晋多些。 北方十六国时期,多采用“潜埋”方式而不起坟。
北方分球是墓葬重新多起来, 是从北魏开始的,这是鲜卑 文化和汉族文化进一步融合 的结果。 冯太后的永固陵建筑,标志 着北魏开始恢复陵寝制度和 举行上陵的礼仪。
唐太宗营建寿陵,即是昭陵,就确立了唐朝一代的 陵寝制度。昭陵把“寝”分割开来,分造三处: (1)神游殿:供墓主灵魂游乐之用,相当于汉代寝 殿旁侧的便殿。 (2)献殿:也叫“寝殿”主要供上陵朝拜或举行重 要祭献典礼之用。 (3)寝宫:也叫“下宫”,这是供墓主灵魂饮食起 居生活的处所,及宫人、官吏留守居住的地方。
五 代 两 宋 时 期 辽 夏 金 元 时 期
五代混战时期军阀墓葬,两宋时期的富民墓葬, 文人墓葬,僧道墓葬等等,均可以按照自己的势力、 财力或意愿进行营建。在新儒学影响下的文人士大 夫也在思考适合于自身价值理念的墓葬形式,在朱 熹等人的倡导下,在南方地区开始流行三合土浇浆 墓。
除了民族成分、文化传统、历史渊源和地理位 置等因素所造成的多样性之外,影响辽夏金元墓葬 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是佛教。辽夏金元时期是 佛教盛行的时期,佛教对辽夏金元社会的影响远较 隋唐时期及同时代的两宋王朝深刻。因此,各种形 式的火葬墓、模仿佛塔营建的八角形墓室,以及独 具魅力的西夏王陵陵台等,都成为这一时期墓葬有 别于前后时代的重要特征。
目录
中国墓葬文化
中国墓葬的式 随葬品的发展
墓葬,是考古学对坟墓的称呼。坟墓, 民间又称为坟,或称为墓。坟,原意是 水边的高地,后引申为高处,大凡高出 地面的小山包或土堆均可称“坟”。墓, 是埋葬死者的地下空间,即墓圹、墓穴。 所谓筑土为坟,穴地为墓,地下的圹穴 与地上的坟冢(封土),共同构成了完 整的“坟墓”。
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开始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就普遍流行 坟丘式的墓葬,所有统治者的墓葬都有高大的坟丘。例如今湖北江陵西 北的楚都郢的周围,就有大小许多个坟丘墓,多数属于战国中后期。 坟丘墓普及的原因和当时社会变革密切有关。 1、由于贵族的没落,以宗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瓦解,以家族为单位 的墓葬制度开始兴起。 2、随着贵族组织的解体,地主阶级和富商大贾的出现,家族私有财产的 继承制逐渐代替宗族共有财产的继承制,人们的家族观念加强,因而重 视对祖先坟墓的建筑。 3、由于集权的君主政体的建立,新的爵位等级制度的确立,坟墓的等级 制度也逐渐形成。 4、由于建筑坟墓工程上的需要。
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墓葬中,人们就开始在死去的同伴墓葬 中埋入随葬器物。距今1.8万年,有生活在北京郊区周口店的山 顶洞人,他们居住的洞穴深处有死者的尸骨,死者佩戴着骨质 装饰品,在尸骨旁有随葬的石器,周围有用红颜料撒成的图, 红颜料是铁矿粉。这种情况可说明:在葬俗形成之初,就与灵 魂不灭的观念密不可分。 到了新石器时代,很多墓地的墓葬普遍发现有随葬品,种 类繁多,主要有日常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装饰品等。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的分化加剧。同一社会成 员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已经一目了然。
唐代的陵园,这样把献殿和寝宫分在两处建造,分 别适应了上陵朝拜祭祀和日常供奉饮食起居生活的 需要,使得上陵朝拜祭祀典礼更加显出其重要性。
安排死后生活原则——“事死如事生”
所谓事死如生,就是对待死去的人要像对待其生前一样。 这种丧葬观念表现墓葬中,就是竭力营建豪华的墓葬,装饰 墓室,葬入表示身份地位的礼器、各种质地的日常生活用品, 以及房屋楼阁、男女陶俑、庖厨畜禽等模型器等,将地下世 界充实得应有尽有,与生前的生活场面和生活质量无异。
处理死者最早的方法
《孟子· 滕文公章句上》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 举而委之于壑”,在贫困的远古,他们是把死尸丢弃于荒芜的沟 壑。 有的远古居民是将死尸留在原处,而活人离之而去,另栖别处。 时至今日,仍可看到有的部落沿袭这样的习俗。
在极端贫困的远古社会中有更甚者,死者的尸体有时会被饥饿 的人们吃掉。据载,采用悬棺葬的古越族就用这种做法。天葬、 弃尸葬、挂树葬等,大约也和这些风气有关。
帝王陵墓外,两汉时期的墓葬在孝道盛行的风气下大多遵循 “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为此,“富者奢僭,贫者殚财”, 厚葬成为炫耀社会地位和自身财力的一种象征,也成为社会各阶 层自觉追求的一种风尚。
魏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时 期
处于混乱分裂时期的墓葬,也呈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 征。除地域性、民族性的特征外,魏晋以后一改秦汉时 期的厚葬之风,普遍认同或采用薄葬的做法。 东汉末年动乱的岁月里,充斥财物的坟墓往往被盗劫 一空,墓主尸骨也曝诸荒野,甚至充作柴薪。这一残酷 的社会现实使人们开始思考厚葬的弊端,薄葬的呼声渐 趋强烈。 隋朝为第一期,这一期的物质文化还沿袭着不少北朝 的风格。唐朝建立到唐高宗时为第二期,这一时期的文 化面貌既沿袭了隋朝的风格,又有所创新。盛唐时期多 出现大型墓葬、制作精美的器物。安史之乱后至唐朝灭 亡为第四期,这一期的墓葬规模大不如前,反映了唐王 朝逐渐趋于保守、衰落的景象。以上这四期的划分,大 致勾勒出隋唐政治、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
周王朝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形成了严格的身份等级,与不同 的身份等级相对应,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礼仪制度。表 现在墓葬上,聚族而葬、墓地制度、棺椁制度、列鼎列簋以 及其他物品的随葬制度等等,无一不反映死者生前在宗法制 上的身份地位。 春秋时期,列国诸侯在丧葬上还基本遵循着西周王室制定的礼 仪制度,到了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周代礼仪制度发生 了根本性的动摇和变化,反映在丧葬制度上,则表现为对周礼 明目张胆的僭越。同时,随着各区域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各地的墓葬呈现出了突出的地方特色。
河北易县燕下都16号墓
春秋以前—墓 战国 — 丘墓、坟墓、冢墓 君王的坟墓称“陵”,是从战国中期开始的,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国。
1、当时作为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中最高一级的国王,坟墓确是造得最高。 2、战国时代人们已用山陵比作最高统治者,把最高统治者的去世隐讳地 称为“山陵崩”。
古代君主的宗庙造在都邑里,如同宫殿的前有“朝”、后有“寝” 一样,前部是“庙”,后部是“寝”,“庙”和“寝”是相连的。 宗庙的建筑之所以会模仿宫殿,是因为古人相信死人有灵魂,要 如同活人一样处理政务和饮食起居,活着的时候有“朝”,死后也还 要设“朝”,“朝”又称为“庙”,活着的时候有“寝”,死后也要 设“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分裂割据,政权交替频繁, 战争不断发生,社会秩序紊乱,以致许多大墓常被盗掘,帝 王陵更难以保存,因而帝王不能不暂时放弃陵寝制度。
魏文帝因怕将来政权交替之后陵墓被发掘,因而废除陵寝, 取消上陵礼。魏文帝这一改革,对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 响很大。
东晋虽然恢复了上陵之礼,但并没有恢复过去的的规模,东晋 诸帝陵墓,大多数在半山腰的南麓凿挖墓坑筑成,并不起坟, 把墓室隐蔽起来。
一、陵墓的起源(春秋、战国之际) 二、陵寝制度的创始时期(从战国中 期到西汉) 三、陵寝制度的确立时期(东汉) 四、陵寝制度的衰退时期(魏晋 南北朝) 五、陵寝制度扩张和改革时期(唐宋 和明清)
殷周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易·系词传下》说:“古之葬者,厚衣 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不封”是说没有封土堆,“不树” 是说不种树木。安徽屯溪1号西周墓就是如此。
丧葬行为的产生,除了出于亲情关爱之外,“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生 也是其重要因素。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不知道身体的构造,感觉思维和梦幻支配,认为 人人都有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它平时附于人体之中,一旦人死亡后, 灵魂就会飘离人体,游浮于空间,这便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由于科学不发达,许多自然现象都误以为是鬼魂作祟之故。因此,古 人就努力取悦“鬼魂”,以求避祸赐福。人们小心翼翼地善待死者,无比 畏惧地顶礼膜拜,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根据活人的意思和想象力厚葬 死者,施以相应的礼仪、活动,以求平安,于是丧葬习俗和各种礼仪应运 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习俗愈趋成熟,礼仪更其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