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墓葬文化之水葬

合集下载

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各族人民的丧葬礼仪
陕西志丹丧葬礼仪
蒙古族丧葬礼仪
瑶族民间丧葬礼仪

出殡前的情形
瑶族民间丧葬礼仪
客家族丧葬礼仪

放河灯
彝族丧葬礼仪

彝族
苗族丧葬礼仪
蒙古族丧葬礼仪
东乡族丧葬礼仪
侗族丧葬礼仪

有土葬,火葬。悬葬
土家族丧葬礼仪
哈萨克族的丧葬礼仪
高山族丧葬礼仪

高山族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八大丧葬方式
中国古代有八大丧葬方式,如下: 8 船葬 中国南方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葬俗。因以船形棺为葬具,故名。 船棺葬分露天葬和土葬两种。船棺露天葬流行于东南部古越人所在地, 主要是福建及江西的武夷山区。福建崇安武夷山的船棺是独木舟形, 史称“架壑船棺”、“仙船”、“舟船”等,曾流行于商周至西汉年 间。近年考古发现,这种船棺分底盖两部分,均由整段木头刳成,上 下套合。底部为船棺的主体,中为长方形盛尸处;盖作半圆形,内部 刳空如船逢状。据文献记载,中国中南地区也有类似船棺葬:湖北称 “敝艇”,湖南称“船”,广西称“沉香船”、“仙人舟”。船棺土葬 系四川古代巴族的葬俗,流行于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末。考 古发现,四川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县宝轮院有船棺墓葬群,船棺体形硕大 笨重,用整段楠木刳凿或用6块整板拼合而成,中部为盛尸处,上有木 板为盖。
八大丧葬方式
中国古代有八大丧葬方式,如下: 5 塔葬 葬式之一。佛教活佛和僧侣处理遗体的一种方法。它起源 于原始佛教以塔安置佛舍利或佛之爪发的习俗。“塔”译自梵 文St□pa或巴利文th□po。塔葬法有三: ①将火化的骨灰埋葬在砖塔之内。采用此法的最为普遍。 ②将骨灰盒或部分遗骸如头盖骨、肱骨、股骨等,放在被称为 “灵塔”的“塔瓶”之内。 ③在“塔瓶”内安放经过药物处理的整尸和死者生前用品。 在西藏,活佛或高僧死后,先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冲洗肠 胃,继而分别用樟脑水和藏红花水灌洗两遍,再用檀香木水和 樟脑及藏红花通擦尸体表皮,最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 于“塔瓶”之内。据认为用此法处理,尸体经久不腐,且皮肤 柔软如生。

古代墓葬的种类

古代墓葬的种类

古代墓葬的种类墓葬有土葬、火葬、水葬等。

墓葬俗称山坟,古墓葬是清代以前的墓葬。

古代葬俗因时代、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有土葬、火葬、水葬等。

常见的多是土葬。

简介明、清时期的墓多数有碑,易于识别;清朝九品官以上的墓较多,一般墓碑上刻有其官职;一经发现都要及时上报。

明清以前的墓则很难在墓地表面分辩出来,因此在开发推土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

明、清时期多灰砂墓;明清以前多土坑墓、砖室墓。

葬具多为木棺,也有瓮棺、陶棺、石椁、石棺;有的因各种原因,下葬后又将死者遗体挖出来重新装棺或装在陶罐里,移到别的地方埋葬,俗称移(迁)葬,又叫二次葬。

其葬具多为陶罐,俗称骨罈。

墓葬多有随葬品,明、清以前多以生活用具、生产工具陪葬,有的有专门用作陪葬的明器,如汉墓中出土的陶屋、陶灶、陶片、陶猪等;明、清时期,盛行薄葬,陪葬品很少,一般以装饰物如玉器、金银器为主。

起源发展中国古墓葬墓与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事物。

“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

在考古学上,二者常被合称为“墓葬”。

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

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

因此,墓葬资料所提供的就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所以,墓葬所展现的埋葬习俗与埋葬制度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墓”作为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是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而发生的,并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最初的时候,对尸体的处理非常简单。

《周易·系辞下》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即用茅草裹尸,弃置荒野了事,并不挖墓穴。

后来,人们可能不忍心看到亲人尸体被禽兽所食,开始掩埋尸体,于是就出现了专门放置尸体的墓穴。

在旧石器时代,由于人类经常利用天然洞穴作为住所,故也常利用天然的洞穴或岩棚作为墓地以安置尸体,如山顶洞人的墓就与住所处于同一洞穴之中。

古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古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古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文物和墓葬的挖掘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在考古学研究中,古代墓葬是研究者们经常进行深入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

1. 墓葬的意义和价值墓葬是古代人类用来安置死者遗体的地方,不仅是对逝者的敬意和纪念,更是探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墓葬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如墓主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财富、宗教信仰等,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2. 墓葬的分类和特点古代墓葬通常分为土葬、火葬和水葬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土葬是将遗体埋葬在地下,火葬则是用火将遗体烧毁,水葬则是将遗体沉入水中。

古代墓葬中常常可以发现丰富的陪葬品和墓志铭等,这些都是研究者们进行考古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3. 墓葬考古的方法和手段在进行墓葬考古研究时,考古学家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和方法来分析、研究墓葬中的各类文物和遗存。

例如,对墓葬进行剖面挖掘,通过对不同层次和时间段的遗物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追溯出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通过对骨骼和墓志铭的研究,可以探究古代人类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

4. 墓葬考古的成果和意义通过对古代墓葬的考古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等方面的情况。

墓葬中的陪葬品和墓志铭等也为我们提供了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途径。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学术界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大众了解历史和文化产生积极影响。

5. 墓葬考古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墓葬考古研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墓葬本身的保护和保存、墓葬内部布局的复杂性等。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的深入,墓葬考古也将继续发展。

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墓中遗骸,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遗传信息;应用三维重建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还原古代墓葬的真实面貌。

总而言之,古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其所探究的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礼制和宗教信仰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墓葬不仅仅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纪念,更是反映着社会等级、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通过对墓葬文化的探讨,带您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丧葬风俗,展示古代墓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墓葬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和玉器等文物证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墓葬的重视。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丧葬习俗逐渐演变出独特的风貌。

古代丧葬文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古墓葬文化和中古墓葬文化。

上古墓葬文化主要体现了部落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葬礼仪式非常简单,一般只有简单的祭祀和安葬环节。

而到了中古墓葬文化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墓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葬礼活动更加隆重庄重。

二、古代墓葬文化的主要特点古代墓葬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们对于生死和来世的不同观念。

首先,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地理位置非常讲究。

他们认为墓葬的位置应该选在风水宝地,以求后代能够得到吉祥和祝福。

因此,选定墓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注重选择适合的地势和山水环境。

其次,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形式的选择也非常丰富多样。

墓葬的形式主要有土葬、山葬和水葬等,其中土葬是最为常见的墓葬形式。

而且,在墓葬内部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和墓志铭等文物,用以纪念逝者并展示家族声望。

另外,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装饰也非常注重。

墓葬内部的石刻、石雕和壁画等艺术品往往都非常精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这些壁画和精美的陪葬品,不仅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感情和思想。

三、古代墓葬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古代墓葬文化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结构。

汉代墓葬形制

汉代墓葬形制

汉代墓葬形制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时期,以“统一天下”而宣称汉化的著名的汉武帝,让汉朝的影响及影响深入到历史的各个领域。

汉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上重要的一个节点,墓葬自然也是汉代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项。

本文主要介绍汉代墓葬形制,说明汉代墓葬形制的特点,以及对今天的影响。

汉代墓葬普通用土建葬礼,可以分为三大类:文采类、军采类和神龙类。

另外,汉代也存在着丫鬟人骨坑、穴葬和水葬等墓葬形式。

文采类汉代墓葬形制以砖石结构为基础,它是宫殿类墓的一种,主要用于安葬贵族或有财力的人士。

墓道入口常常附有雕塑或画像,供逝者长眠之处。

这种汉代墓葬形制的最大特点是考虑到了殡葬的形式和审美意义,把握住了极好的视觉效果。

军采类汉代墓葬形制以毛石墓为代表,它是一种五角形、三层结构的大型墓室,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可以体现出藩长将领的地位与护卫守军的力量。

墓志铭上也通常有歌颂将士的内容,即使今天,毛石墓仍然能够代表出当时的勇士的气概与品格。

神龙类汉代墓葬形制以棺祭神龙为主,一般都是用一只龙安放在墓室的中央,其它设施和装饰品都围绕着神龙来设计。

这种汉代墓葬形制是汉朝复兴时期的特点,用于安葬政治家、将领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这种墓葬形制因其古韵和浓郁的祭祀氛围,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

汉代墓葬形制的特点不仅在于形式和审美意义,还涉及四大元素土、木、金、水,它们各自释放着特定的涵义,体现着汉朝的文化和思想。

水象征着长达和连续;土象征着安全;木象征着和谐;金象征着富贵。

这些元素的运用,使汉代墓葬形制成为文化遗产中最值得研究和细究的一部分。

汉代墓葬形制对今天文化和历史上也有着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墓葬一直被认为是职责和责任的象征,而汉代墓葬形制,将这一象征更加具体化,如将大型墓室比喻为家族的延续,将毛石墓比喻为将士的忠诚,将神龙墓比喻为贵族的权力。

正如历史学家陈洪毅所说:“汉朝的文化中融合了汉代墓葬形制的精髓,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葬礼音乐

中国传统葬礼音乐

丧礼中音乐的特色文化
一、选择乐器
中国民乐多能演绎出沧桑悲情的曲子,而西乐则偏向欢悦愉快。 所以在乐器的选择上,我们多会选择一些曲调深沉或高亢嘹亮能引起 共鸣的乐器演奏。 二、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各个民族的文化的不同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风格的 丧葬文化礼仪。但是丧礼音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因文化的 差异包括树葬、崖葬、洞窟葬、悬棺葬等。 )
安徽的丧葬习俗
旧时丧葬礼俗亦极为隆重以 至过于繁琐,人们对死的重视, 从婚嫁时置棺木作嫁装到五六 十岁即“办前程”(后事)可 窥一斑。谚称“六十不办前程, 死倒别怪儿孙”。因此一般人 到五六十岁,便开始为自己准 备“前程”,备置棺材,请风 水先生选取“风水宝地”,作 为葬身之所。大致可分为“送 终、报丧、入殓、请七、出丧、 安葬”。所以安徽的丧葬是极 其隆重的。以至于有一句俗语 “生要生在苏州,死要死在徽 州 ” 。
中国传统葬礼音乐文化
葬礼礼仪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 各个地区差距很大,就是日照相隔数十里的村落,一些 讲法和做法也不尽相同。对死者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 安葬、殡仪、举哀等。除近现代才出现的非宗教性葬礼 外,各种丧葬仪规均与宗教观念有关。
中国的葬礼形式种类
• • • • •
土葬 火葬 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水葬在世界上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方式:1.漂尸式2.投河式3.撒灰式。 ) 天葬(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 ) 缸葬(一种古老的葬俗,所谓的“缸葬”,在考古上叫“瓮棺葬”。2007年,湖北省郧县发现大量东周时期

三、鼓乐
在葬礼中 ,鼓乐通常伴 随着唢呐一起使用,演奏 哀乐。以营造一种悲伤的 气氛感染众人。 哭皇天
害娃娃

殡葬文化学——中国历史上的葬式

殡葬文化学——中国历史上的葬式

第二十一章中国历史上的葬式目的要求: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各种葬式;2、了解中国火葬的渊源;3、掌握唐代以后历朝对火葬的禁止,以及民间火葬的禁而不止的原因;教学重点 : 1、中国历史上的各种葬式介绍;2、中国火葬的渊源的概述;教学难点: 1、土葬的起源和社会意义;2、唐代以后历朝对火葬的禁止,以及民间火葬的禁而不止的原因;授课方法:讲授法和研讨法相结合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播放碟片《中国悬棺葬》);教学过程:一、各种葬式1、土葬:土葬是中国古代最标准的葬式,也是世界流行最广的葬式。

华夏之民历来是一个定居的农业民族,又历奉偶像崇拜。

“非土不立”,以土地为生命之本;土居五行之中,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

因此,将死者装入棺中(“千年屋”)、葬入土中(某氏“佳城”)是使灵魂得到安息的最好地方,也是地上生活的自然延伸。

故旧有俗语“入土为安”。

2、悬棺葬:悬棺葬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奇特的葬俗,据史料和考古发现,我国两湖、赣、皖、浙、闽、台湾、两广、黔、川以及陕西等省的山区都有过悬棺葬的习俗。

3、塔葬:塔,佛塔的简称。

佛塔起源于印度,梵语为“穴卒堵波” (stūpa),晋、(南朝)宋译经时造为“塔”字。

4、衣冠冢:衣冠冢,即葬有死者的衣冠等物品,而并未葬有死者尸体的墓葬。

这是因为死者的遗体无法找到,或已葬在另一处,再于此地设衣冠冢以示纪念。

5、二次葬:二次葬,即将死者浅埋,隔一定时候再取出遗骨重新埋葬,有人又称为洗骨葬、捡骨葬。

6、水葬:水葬是中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曾流行过的丧葬形式。

它是将死者投于水中,任其漂流,最终为鱼鳖所食。

7、天葬:天葬,又名鸟葬或露葬,是我国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奉行的葬式,其具体形式各异。

8、火葬二、中国火葬的历史1、中国火葬的渊源。

火葬,也称“火化”,即用火焚化尸体的丧葬形式。

这一丧葬形式具体起源不可考,但原始时代就有火葬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如《庄子·逸篇》说:“羌人死,焚而扬其灰。

中国的葬礼方式

中国的葬礼方式

中国的葬礼方式
中国的葬礼方式多种多样,受到地域、民族、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各地存在许多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葬礼方式:
1. 土葬:这是中国最常见的葬礼方式,即将逝者的遗体安葬于墓地。

在土葬中,家属通常会为逝者举行一些悼念仪式,如守灵、烧纸等。

2. 火葬:火葬是将逝者的遗体火化,然后将骨灰安葬于墓地。

这种方式逐渐在中国城市地区成为主流,因为其环保、节约土地资源。

3. 水葬:水葬是一种在江、河、海中安葬逝者遗体的方式,通常用于处理一些特殊情况,如非正常死亡或无名尸体等。

4. 天葬:天葬是一种藏族地区的葬礼方式,即将逝者的遗体奉献给秃鹫等鸟类,使其在空中自然分解。

这种方式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葬礼,能够使逝者的灵魂得以解脱。

5. 树葬:树葬是一种将逝者的骨灰或遗体安葬于树木周围的葬礼方式。

这种方式被认为是一种环保、节约土地资源的方式,同时也寓意着逝者在生命的终点回归自然。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葬礼方式,如冰葬、玻璃葬、太空葬等。

这些方式都是在现代技术发展背景下产生的,虽然在中国还不是很常见,但逐
渐受到一些人的关注和采用。

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和民族还有许多独特的葬礼习俗。

例如,在南方地区有“捡骨重葬”的习俗,即在家属守丧期结束后,将逝者的遗骨重新捡拾起来,并安置到一个新的墓地中。

这种方式被认为能够使逝者的灵魂得到安宁。

总的来说,中国的葬礼方式多种多样,受到传统文化和地方习俗的影响很大。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注意尊重逝者、表达哀思和对生命的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葬,就是将死者葬入水中。水葬 在我国西南一带较流行。中国古代 实施 水葬的方法各不相同,主要有把死 者尸体抛入水中,或把尸体火化后 将骨 灰再撒入水中等。把死者尸体抛进 水中的方法,在藏族中较为流行。 这种 藏式不用任何葬具,大约成书于康 熙年间的《西藏志·风俗篇》中即 载:” 人死喂鹰,或沉水。“”沉水“即 指水葬。采用这种方法,是在人正 常死亡后, 将尸体肢解,用白过时运到水边, 抛入水中让鱼吃掉。古代藏民尊鱼 为”河 神”,认为有资格被鱼吃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