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发展历程讲课稿

合集下载

观我国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历程

观我国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历程

观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历程J11114005 历史学宋翠敏中国墓葬,是伴随着华夏文明的诞生而同步发展的。

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墓葬文化在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地面文化的补充,又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缩影。

中国古墓葬墓与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事物。

“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

在考古学上,二者常被合称为“墓葬”。

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

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

因此,墓葬资料提供的就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所以,墓葬所展现的埋葬习俗与埋葬制度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

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

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

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有序。

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合葬墓,往往采取“二次葬”的方式,将许多已经埋葬过的尸骨迁移而葬入同一墓坑内。

也有母子合葬的方式,或是同性葬在一起,都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紧密的血缘关系。

大汶口文化後期和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为两个成年男女,说明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而齐家文化的合葬墓,则证明存在男子死后以妻妾殉葬的情况。

奴隶制社会时期,墓葬分商墓和周墓两种,各具特色,反映了奴隶制社会时期两大王朝的社会发展状况。

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著庞大的国家。

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规模。

到了西周时期,列鼎制度形成,并有一定的规律逐渐发展繁荣。

考古学陵寝墓葬课件-第四章:陵寝制度的初创与形成

考古学陵寝墓葬课件-第四章:陵寝制度的初创与形成
汉陵之制:茔域(陵州)方七顷(133, 000平米);方中(坟基)一顷(19,000 平米),坟高十二丈(约27,6米);玄宫 和墓室深十三丈(约29,9米),四条墓道。 封土上种植柏树。
二、汉代陵寝制度
(一)、陵园规划效仿秦制 1、以一位君王位为中心的独立陵园 2、陵园方位:以西为尊 1)陵园形制为坐西向东的长方形 2)陵墓位于陵园之西 3)陪葬墓在陵墓东向 4)帝、后合葬,同茔异穴,帝西后东。
墓前祭祀祖先 2)设置用于墓祭的礼仪建筑 • 神道:亦称神路、又称御路。陵墓前的道路,意犹
神行之道。 • 石刻像生:神道两侧置放石人石兽
• 墓阙:进入墓区的 标志
外形:木质、或为 仿木结构建筑,大 石垒砌。
阙身装饰:多有铭 文、画像
墓表(墓柱): 标明墓主身份
• 汉故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柱
石柱上刻有 “某某官职 某某君神道”
3、陵园内外两重城垣,每面一门 4、设置门阙 5、陵旁建造礼制建筑——寝殿——日祭 6、帝陵附近都有功臣、贵戚陪葬墓,在帝陵
之东。
7、建立外藏系统,代表各类管理机构 8、覆斗形坟丘
门阙:陵园入口的标志
(二)、陵、庙、寝的结合
1、寝从宗庙内移至陵旁:用于日祭 ——距陵园300-400米,方向依地势而定。
• 陵园构成:帝陵、后陵、刑徒墓地、陵庙 礼制建筑、陪葬墓(陵园以北:嫔妃;以 东:重臣)、陵邑(陵园以东).
• 从葬坑(外藏椁):埋葬生活用品、兵器、 陶器、漆器。用圆木搭建,因而称椁,相 对于地宫中的“正椁”而言。
(三)地宫:竖穴土圹
1、黄肠题凑:“黄肠”指堆垒在棺椁外的黄 心柏木枋,“题凑”指木枋的头一律向内 排列。“黄肠题凑”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 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

陵墓课件ppt

陵墓课件ppt
唐宋明清时期的陵墓在建筑风格和布 局上更加讲究,如唐太宗昭陵和明孝 陵等。这一时期的陵墓多采用地面建 筑群的形式,注重祭祀和纪念意义。
世界各地的陵墓文化
埃及的金字塔
埃及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著名的陵墓建 筑之一。金字塔不仅是死者的安息之地,还承载着埃及人对 来世的信仰和追求。
印度的泰姬陵
唐宋陵墓风格
以唐乾陵和宋陵为代表, 建筑布局严谨,注重山水 格局的融合,展现了盛唐 和北宋时期的繁荣昌盛。
明清陵墓风格
以明孝陵和清东陵为代表 ,建筑精致细腻,装饰华 丽,体现了封建社会后期 的文化特色。
陵墓雕塑艺术
石雕艺术
以石材为载体,通过雕刻 技法表现人物、动物、器 物等形象,具有质朴、粗 犷的艺术风格。
陵墓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陵墓的起源与历史 • 陵墓建筑与艺术 • 陵墓文化与信仰 • 著名陵墓介绍 • 陵墓的未来发展与思考
CHAPTER 01
陵墓的起源与历史
古代陵墓的起源
古代文明中的陵墓
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罗马、古印度等,都有其独特的陵墓形式和葬俗。这些 文明中,陵墓不仅是埋葬死者的场所,还承载着宗教、文化和历史的意义。
明孝陵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 ,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帝王陵墓之一。
清东陵
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墓群, 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之一。
世界著名陵墓
埃及金字塔
01
位于埃及开罗市附近,是古埃及法老和王后的陵墓,也是世界
中国的陵墓起源
中国最早的陵墓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多为土堆墓和木椁墓。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和豪华的陵墓,如秦始皇陵和汉武帝茂陵。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 虎门。陵前司马道两侧排列有雕 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刻124件。 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翼马、 朱雀各一对,石马五对,戴冠持 剑的直阁将军石人十对,四个门 外各有石狮1对,北门外有石马3 对,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 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 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 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 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 尊。
积均在5平方米以下。很少棺椁齐 全,个别只用席子裹尸。 东周
墓坑一般长2-3米,宽1-2米。较 大的墓长为3-5米、宽3-4米。椁室 都是四壁围成的长方形,少数用 搁扳为出头箱。
中国古代建筑史
-
13
奴隶墓
奴隶在商周时期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没 有人 身自由,生死大权由奴隶主掌握,死时无一定墓 坑,而是散见与灰坑或祭祀坑中。如郑州商代遗址 二里冈时期的灰层中。
-
36
• 第三,祠堂规模更大,用石材建造的石祠或石庙成 为一种时尚。
孝堂山石祠 是我国目前 发现最早的 祠堂。祠壁 用石块砌成, 屋顶用石板 覆盖。雕出 脊背、瓦垅、 勾头、连檐。 祠内东西北 三壁和隔梁 上雕刻36组 画像。
-
37
• 第四,墓前起阙之风盛行于汉代。墓阙的高低和多 少,取决于墓主的身份地位。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易·系辞下》
“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
之度。”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
中国古代建筑史
-
8
三、等级观念
“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陵墓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陵墓

“御路”、“甬路”
第三部分为护陵监
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 构,为了防止被盗掘和破坏,每个皇帝 的陵都有护陵监。监的外面有城墙围绕, 里面有衙署、市衙、住宅等建筑。
3、墓室结构
(一)土穴墓
在原始社会早期,墓穴形式很简单,只在地 下挖一土坑,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纳 尸体,无棺椁,尸体也无特殊东西加以包裹。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葬具。在大汶口 文化后期,少数墓坑面积很大,坑内沿四壁 用天然木材垒筑,上面又用天然木材铺盖。
汉文帝霸陵
陕西唐乾陵
(3)宝城宝顶形
五代开始,南方的一些偏远小国统治者 陵墓封土为圆丘形。这主要是因为南方潮 湿多雨,方上形较难保持封土原形,为防 止坟丘被雨水冲蚀,人们修建圆丘状坟并 以石块围护。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修建 孝陵时,正式采用这一模式,陵墓封土演 变为“宝城宝顶”形。在地宫上修筑圆形 砖城,称为“宝城”,砖城内填土,形成 高出城墙的圆顶称为“宝顶”。宝城前设 突出的方形城台,上面建明楼,就是“方 城明楼”。明清两代帝陵基本都是如此形 制。
第一部分为祭祀建筑区
为陵园建筑的重要部分,用来供祭祀 之用。主要建筑物是祭殿。早期曾称作 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秦始皇陵 陵园的北部设有寝殿,开帝陵设寝的先 例。唐乾陵曾有房屋378间。明代帝王陵 园的祭祀建筑区由 恩殿、配殿、廊庑、 祭坛、朝房、值房等组成。
清东陵的享殿
第二部分为神道
又称作“御路”、“甬路”等,是 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唐以前, 神道并不长,在道旁置少数石刻,墓 道的人口设阙门。到了唐朝,陵前的 神道石刻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型的 “石像生”仪仗队石刻已经形成。到 明清时期,帝王陵神道发展到了高峰。
中 国 古代陵墓

古代陵墓PPT课件

古代陵墓PPT课件

古代陵墓的历史背景
起源
古代陵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前3000多年的埃及金字塔,而中 国最早的陵墓则可以追溯到商周 时期。
发展历程
古代陵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 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随着 时间的推移,陵墓的规模、建筑 和装饰也越来越豪华和复杂。
古代陵墓的种类与分布
种类
古代陵墓有多种类型,如土堆式、石 棺式、崖墓式等,不同的类型有着不 同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分布
古代陵墓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华 东、华南等地区,其中以陕西的秦始 皇陵、江苏的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 等最为著名。
02
古代陵墓的建筑风格
建筑结构
地面建筑
古代陵墓通常包括地面上的建筑,如陵墓前的石碑、石兽、 石人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 等级制度。
地下建筑
陵墓的主体部分通常位于地下,包括墓道、墓室等,这些建 筑结构不仅具有保护墓主遗体的作用,还体现了古代建筑技 术的精湛。
建筑材料
石材
古代陵墓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是石材,如石碑、石人、石兽等,这些石材不仅坚 固耐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土与木材
除了石材外,土和木材也是古代陵墓常用的建筑材料,如土堆、土墙、木柱等, 这些材料在当时具有易得性和实用性。
建筑装饰与艺术
雕刻艺术
古代陵墓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雕刻 上,如石碑、石人、石兽等雕刻精美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乾陵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 天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乾县西北部的梁山 南麓。
乾陵的建筑布局十分独特,包括地宫、神道、石 刻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 化内涵。
பைடு நூலகம்
武则天陵
01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ppt课件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ppt课件

明清墓葬
黄泉下的艺术
明朝皇帝都建有规模宏大的陵墓,他们生前就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为他们建造死后的殿堂。皇室成员的墓葬也颇具规模,遍布全国的藩王、 郡王墓葬以及皇亲国戚、功臣勋贵的墓葬同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随着地区间社会经济差距的扩大,加上个地区传统丧葬习俗的影响,各 地区的墓葬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清代的墓葬制度基本上继承了明代的旧制,尤其是入关以后的清帝诸 陵,基本上都是仿明代帝陵而建。清代晚期,国家虽已积贫积弱,西 方文化也逐步影响到各个领域,但作为中华帝国的皇陵,在丧葬理念 和墓葬形式上看不到任何变化。而品官和士庶墓葬,较之明代,在规 模和形制上都趋于简化。
黄泉下的艺术
陵墓的起源——春秋、战国
辽宋元时期
黄泉下的艺术
五代混战时期军阀墓葬,两宋时期的富民墓葬,文人墓葬,僧道墓葬等等, 均可以按照自己的势力、财力或意愿进行营建。在新儒学影响下的文人士 大夫也在思考适合于自身价值理念的墓葬形式,在朱熹等人的倡导下,在 南方地区开始流行三合土浇浆墓。
除了民族成分、文化传统、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所造成的多样性之 外,影响辽夏金元墓葬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是佛教。辽夏金元时期是 佛教盛行的时期,佛教对辽夏金元社会的影响远较隋唐时期及同时代的两 宋王朝深刻。因此,各种形式的火葬墓、模仿佛塔营建的八角形墓室,以 及独具魅力的西夏王陵陵台等,都成为这一时期墓葬有别于前后时代的重 要特征。
夏商周墓葬
黄泉下的艺术
周王朝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形成了严格的身份等级,与不同的身份等级相对应, 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礼仪制度。表现在墓葬上,聚族而葬、墓地制度、棺 椁制度、列鼎列簋以及其他物品的随葬制度等等,无一不反映死者生前在宗法 制上的身份地位。有严格的棺椁制度。即“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 重,士两重”。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PPT课件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PPT课件

帝王陵墓外,两汉时期的墓葬在孝道盛行的风气下大多遵循“以厚葬 为德,薄终为鄙”,为此,“富者奢僭,贫者殚财”,厚葬成为炫耀 社会地位和自身财力的一种象征,也成为社会各阶层自觉追求的一种 风尚。
魏晋南北朝墓葬 ——薄葬之风
黄泉下的艺术
处于混乱分裂时期的墓葬,也呈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除地域性、民族性
黄泉下的艺术
陵寝制度的衰退时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分裂割据,政权交替频繁,战争不断发生,社会 秩序紊乱,以致许多大墓常被盗掘,帝王陵更难以保存,因而帝王不能不暂 时放弃陵寝制度。
1、曹魏时期
魏文帝因怕将来政权交替之后陵墓被发掘,因而废除陵寝,取消上陵礼。魏 文帝这一改革,对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很大。
殷周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易·系词传下》说:“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不封”是说没有封 土堆,“不树”是说不种树木。安徽屯溪1号西周墓就是如此。
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开始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 就普遍流行坟丘式的墓葬所有统治者的墓葬都有高大的坟丘。 例如今湖北江陵西北的楚都郢的周围,就有大小许多个坟丘 墓,多数属于战国中后期。
2、晋代时期
东晋虽然恢复了上陵之礼,但并没有恢复过去的的规模,东晋诸帝陵墓,大多 数在半山腰的南麓凿挖墓坑筑成,并不起坟,把墓室隐蔽起来。
3、南北朝时期
陵墓依靠山麓、山腰筑成,起坟的要比东晋多些。 北方十六国时期,多采用“潜埋”方式而不起坟。
黄泉下的艺术
4、北魏时期
北方分球是墓葬重新多起来,是从北魏开始的,这是鲜卑文化和汉族文化进一步 融合的结果。冯太后的永固陵建筑,标志着北魏开始恢复陵寝制度和举行上陵的 礼仪。
黄泉下的艺术 墓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已经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 即所谓“异穴合葬”。
春秋时期列国诸侯在丧葬上还基本遵循着西周王室制定的礼仪制度,到了战国 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周代礼仪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和变化,反映在丧 葬制度上,则表现为对周礼明目张胆的僭越。同时,随着各区域地方经济、文 化的发展,各地的墓葬呈现出了突出的地方特色。
明清墓葬
黄泉下的艺术
明朝皇帝都建有规模宏大的陵墓,他们生前就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为他们建造死后的殿堂。皇室成员的墓葬也颇具规模,遍布全国的藩王、 郡王墓葬以及皇亲国戚、功臣勋贵的墓葬同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随着地区间社会经济差距的扩大,加上个地区传统丧葬习俗的影响,各 地区的墓葬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一、古代墓葬—之墓、陵、阙、表、碑
曹休墓
孔门弟子守孝图
1/16/2020
秦始皇陵
明十三陵之长陵
1/16/2020
古代宫室大门前对称的建筑,也叫“观”或“象魏” 唐 懿德太子墓 《阙楼图》 三出阙
楚 阙
隋 唐






西

1/16/2020
西风残照,汉0
的特征外,魏晋以后一改秦汉时期的厚葬之风,普遍认同或采用薄葬的做法。 东汉末年动乱的岁月里,充斥财物的坟墓往往被盗劫一空,墓主尸骨也曝诸
荒野,甚至充作柴薪。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人们开始思考厚葬的弊端,薄葬 的呼声渐趋强烈。
隋唐墓葬
黄泉下的艺术
隋朝为第一期,这一期的物质文化还沿袭着不少北朝的风格。唐朝建立到唐高 宗时为第二期,这一时期的文化面貌既沿袭了隋朝的风格,又有所创新。盛唐 时期多出现大型墓葬、制作精美的器物。安史之乱后至唐朝灭亡为第四期,这 一期的墓葬规模大不如前,反映了唐王朝逐渐趋于保守、衰落的景象。以上这 四期的划分,大致勾勒出隋唐政治、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
帝王陵墓外,两汉时期的墓葬在孝道盛行的风气下大多遵循“以厚葬 为德,薄终为鄙”,为此,“富者奢僭,贫者殚财”,厚葬成为炫耀 社会地位和自身财力的一种象征,也成为社会各阶层自觉追求的一种 风尚。
魏晋南北朝墓葬 ——薄葬之风
黄泉下的艺术
处于混乱分裂时期的墓葬,也呈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除地域性、民族性
清代的墓葬制度基本上继承了明代的旧制,尤其是入关以后的清帝诸 陵,基本上都是仿明代帝陵而建。清代晚期,国家虽已积贫积弱,西 方文化也逐步影响到各个领域,但作为中华帝国的皇陵,在丧葬理念 和墓葬形式上看不到任何变化。而品官和士庶墓葬,较之明代,在规 模和形制上都趋于简化。
表 ——诽谤之木
尧帝时全国的大路和交通要道上都竖 立着一根木柱,称为“诽谤之木”,目 的是表示君王纳谏的诚意。 同时也作为一种路牌性质的指示物。 这就是最初的华表。它的形状像桔槔, 在靠近柱顶的地方,有短的横木或木板 交叉成花样的十字。
1/16/2020
无字碑
1/16/2020
古代墓葬——棺、墓志、明器
黄泉下的艺术 仰韶文化新石器中期。墓穴排列整齐,墓 地投向基本一致,流行多人合葬和幼儿瓮 棺葬
龙山文化新石器晚期,墓葬分化严重化, 90%以上墓穴狭小,没有葬具和随葬品;少 数墓穴长3M宽2M,随葬品100~200~件,及 其精致。出现成年男女合葬墓,有妻妾殉葬 痕迹(父系氏族,有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
翁 棺
1/16/2020
棺椁
1/16/2020
墓志
1/16/2020
明器
1/16/2020
1/16/2020
冥钱
1/16/2020
二:
黄泉下的艺术

中国古代墓葬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陵寝变化过程

随葬品
中国古代墓葬演变历程大观
黄泉下的艺术
史前墓葬 等级深严的礼制:夏商周墓葬 九州归一:秦汉墓葬
辽宋元时期
黄泉下的艺术
五代混战时期军阀墓葬,两宋时期的富民墓葬,文人墓葬,僧道墓葬等等, 均可以按照自己的势力、财力或意愿进行营建。在新儒学影响下的文人士 大夫也在思考适合于自身价值理念的墓葬形式,在朱熹等人的倡导下,在 南方地区开始流行三合土浇浆墓。
除了民族成分、文化传统、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所造成的多样性之 外,影响辽夏金元墓葬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是佛教。辽夏金元时期是 佛教盛行的时期,佛教对辽夏金元社会的影响远较隋唐时期及同时代的两 宋王朝深刻。因此,各种形式的火葬墓、模仿佛塔营建的八角形墓室,以 及独具魅力的西夏王陵陵台等,都成为这一时期墓葬有别于前后时代的重 要特征。
黄泉下的艺术
墓葬
讲解:李亚南(黄泉下的艺
术) 刘敏(葬俗)
资料收集:张可(墓葬的起
源及演变) 李林(葬俗)刘 敏(墓葬必备)
PPT制作:李亚南 李林
一、中国古代墓葬的必 备
二、中国古代的墓葬起 源及其演变
三、盗墓者
1/16/2020
古 墓 之 心 , 是 自 由 之 心
1/16/2020
秦汉墓葬——厚葬之风
黄泉下的艺术
始皇帝因追求长生不老而闻名,营建陵墓成为心中的大事。《史 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即位成为秦国国君后, 马上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始皇初即位,即穿治骊山”,“穿三 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
西汉初年,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西汉皇帝尊奉黄老之学,推行修养 生息的利民政策,但在生死观念上却丝毫没有什么改变。上自帝王将 相,下至富裕百姓,认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异,“事死如事生”的 厚葬之风一以贯之。
夏商周墓葬
黄泉下的艺术
周王朝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形成了严格的身份等级,与不同的身份等级相对应, 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礼仪制度。表现在墓葬上,聚族而葬、墓地制度、棺 椁制度、列鼎列簋以及其他物品的随葬制度等等,无一不反映死者生前在宗法 制上的身份地位。有严格的棺椁制度。即“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 重,士两重”。
鼎盛大国的缩影:隋唐墓葬 气象万千风格迥异:魏晋南北朝墓葬
日趋精简的丧葬:宋辽元明清墓葬
17
史前墓葬
黄泉下的艺术
旧石器时代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尸体周围撒有赤铁矿粉象 征血以便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存,证明山 顶洞人已经有意识的埋葬死者,并且产生灵魂 不灭的观点。
新石器时代
裴李岗文化新时期早期: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穴无规律 ,多单人仰身直肢葬,少量合葬,无棺椁,有陪葬品 。男性多陪镰刀,斧头;女性多陪石墨盘,石墨棒。反映男 女分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