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墓葬的考古学考察
古代墓葬的发掘与解读

古代墓葬的发掘与解读古代墓葬是研究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对古代墓葬的发掘与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探讨古代墓葬的发掘与解读方法,并介绍一些重要的墓葬发现。
一、发掘方法1. 地质勘探古代墓葬的位置常常被埋藏在地下,因此地质勘探成为发掘工作的首要任务。
地质勘探可以通过地质雷达、探地仪等设备进行,以确定墓葬的位置和规模。
2. 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是发现和探寻古代墓葬的主要方法。
这需要考古学家和专业团队进行精细的挖掘工作。
在发掘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墓葬内的文物和遗址,对墓主人的身份、墓葬结构、葬礼习俗等进行详细记录。
二、墓葬的解读1.墓葬结构墓葬结构是墓葬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对墓葬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人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墓葬结构包括墓室、墓道、厢房等,不同的结构有着不同的含义。
2.文物发现墓葬中常常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文物,如陶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等。
这些文物可以提供宝贵的史料,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3.墓葬的年代通过对墓葬中的文物和遗址进行科学研究,可以确定墓葬的年代。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
三、重要的墓葬发现1.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墓葬之一。
发掘秦始皇陵对于研究秦代社会制度、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如出土的兵马俑和各种珍贵的文物。
2.汉阳陵汉阳陵是西汉时期刘恒(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玉器、宝剑和丝绸等,为研究西汉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3.曾侯乙墓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楚国贵族的墓葬,出土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编钟,对研究楚文化、音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墓葬的保护与传承墓葬的保护与传承是古代墓葬发掘工作的重要环节。
保护墓葬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确保墓葬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同时,通过合理的展览和教育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代墓葬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总结:通过古代墓葬的发掘与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
马王堆汉墓的墓葬结构与布局考古学视角下的探索

马王堆汉墓的墓葬结构与布局考古学视角下的探索马王堆汉墓是中国湖北省襄阳市内的一处重要考古遗址,始建于西汉时期,墓葬规模庞大,结构独特。
通过考古学的视角来对马王堆墓葬的结构与布局进行深入的探索,可以揭示出汉代社会、文化及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
一、考古学视角下的墓葬结构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马王堆汉墓的结构与布局呈现出一种规整的形态。
根据已发现的墓葬,我们可以得知,马王堆汉墓一般采用方形墓室,结构简单明了。
墓室的规模大小不一,有的较小,只容纳一位墓主人,而有的则非常宽敞,可以容纳多位墓主人及其随葬品。
此外,马王堆汉墓的墓室内还常常存在一些厢房、隐室等附属建筑。
这些附属建筑呈现出不同的功能,有的可能是用来存放随葬品的文物库房,有的则可能是墓主人平日居住或进行仪式活动的场所。
二、墓葬布局的意义探索马王堆汉墓的布局方式反映出汉代人对墓葬的一种特殊认知与信仰体系。
首先,在墓室的正中心往往会有墓主人的石棺,这意味着墓主人在墓室布局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
石棺通常被放置在墓室的最底层,下面可能铺设有木板或石板,用以防止地下水等对石棺的侵蚀。
石棺的设计精美,常常刻有各种神话故事或墓主人的生平事迹。
这些石棺的存在使得墓室具有一种尊贵、神圣的氛围。
其次,马王堆汉墓的布局还展现出对宇宙观念的一种体现。
墓室内常常有墓葬的主题装饰,比如壁画和陶俑。
壁画上常常绘制有各种神话传说、神明与人物活动场景,以及农田、山岳等自然景观。
这些壁画和陶俑的存在可以被解读为对宇宙观念的一种呈现,墓主人希望在来世中能够得以享受丰饶和幸福。
另外,墓室的布局也常常与周边环境相互结合,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顺应。
马王堆墓室往往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以保证墓室内的通风和干燥,防止水浸。
同时,墓室周围往往有排水系统,以排除墓室内可能产生的湿气。
这些细致周到的布局设计,显示了汉代人对于墓葬环境的精心选择与经营。
总的来说,马王堆汉墓的墓葬结构与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意义。
古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古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文物和墓葬的挖掘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在考古学研究中,古代墓葬是研究者们经常进行深入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
1. 墓葬的意义和价值墓葬是古代人类用来安置死者遗体的地方,不仅是对逝者的敬意和纪念,更是探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墓葬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如墓主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财富、宗教信仰等,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2. 墓葬的分类和特点古代墓葬通常分为土葬、火葬和水葬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土葬是将遗体埋葬在地下,火葬则是用火将遗体烧毁,水葬则是将遗体沉入水中。
古代墓葬中常常可以发现丰富的陪葬品和墓志铭等,这些都是研究者们进行考古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3. 墓葬考古的方法和手段在进行墓葬考古研究时,考古学家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和方法来分析、研究墓葬中的各类文物和遗存。
例如,对墓葬进行剖面挖掘,通过对不同层次和时间段的遗物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追溯出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通过对骨骼和墓志铭的研究,可以探究古代人类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
4. 墓葬考古的成果和意义通过对古代墓葬的考古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等方面的情况。
墓葬中的陪葬品和墓志铭等也为我们提供了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途径。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学术界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大众了解历史和文化产生积极影响。
5. 墓葬考古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墓葬考古研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墓葬本身的保护和保存、墓葬内部布局的复杂性等。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的深入,墓葬考古也将继续发展。
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墓中遗骸,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遗传信息;应用三维重建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还原古代墓葬的真实面貌。
总而言之,古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其所探究的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墓葬的考古挖掘与解读

古代墓葬的考古挖掘与解读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通过挖掘古代墓葬,解读其中蕴含的信息对于揭示人类文明的演变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古代墓葬的考古挖掘与解读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果,为读者呈现一个关于古代墓葬的全景。
一、古代墓葬考古挖掘的方法古代墓葬的考古挖掘需要使用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以确保挖掘过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古代墓葬考古挖掘方法:1.非破坏性调查技术:包括地质雷达、电阻率测量、磁力测量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考古学家确定墓葬的位置和结构,而无需对墓葬进行实际的破坏或开挖。
2.开挖技术: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目的和墓葬的特征,采用适当的开挖方法,如逐层挖掘、分块挖掘等。
同时,还需要使用细心和谨慎的态度,以保证墓葬的内部结构和文物的完整性。
3.精细记录和标本采集:考古学家需对墓葬进行精细的记录和测量,并收集相应的标本,如陶器、青铜器、骨骼等,以便对墓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解读。
二、古代墓葬考古挖掘的成果古代墓葬的考古挖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宗教信仰、艺术和人类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以下列举几个古代墓葬考古挖掘取得的成果:1.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的解读:通过挖掘古代墓葬,可以了解到不同社会阶层和族群的存在,探究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同时,墓葬中的祭祀用品和宗教图腾等可以为我们揭示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
2.文物的保护与研究:大量的陶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被发现于古代墓葬中,这些文物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工艺技术和生活方式。
考古学家对这些文物进行保护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线索。
3.历史事件的验证与解释:通过对墓葬的挖掘和解读,可以验证和解释一些历史事件和传说。
例如,出土的文物和墓志铭可以为历史学家提供重要的证据,帮助他们对古代历史进行重新评估和重新解释。
三、墓葬考古挖掘所面临的挑战古代墓葬考古挖掘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于自然因素,还来自于文化和伦理方面的考虑。
古代墓葬的考古学意义

古代墓葬的考古学意义墓葬是人类对逝者的最后的安放之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宗教、艺术、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
古代墓葬的考古学意义十分重要,它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面貌和文化遗产,下面将就古代墓葬的考古学意义进行探讨。
1. 墓葬与社会结构古代墓葬的类型、规模、丰富程度等因素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阶层分化和等级制度。
比如,陪葬品的丰富程度、墓葬的布局、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等,都可以成为了解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线索。
通过分析墓葬的差异,我们可以推断出古代社会的贵族、平民等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地位。
2. 墓葬与宗教信仰古代墓葬常常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联。
墓葬中经常出现的祭祀活动和陪葬品,可以反映出古代人们对生死观念和来世的信仰。
例如,在古代中国墓葬中常见的陪葬品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等,这些陪葬品的种类与数量可以揭示出当时人们对来世生活的期许和对死者重视的程度。
3. 墓葬与文化遗产考古学研究揭示了古代墓葬中蕴藏的丰富的文化遗产。
墓葬中出土的石刻、壁画、铭文等文物,可以为我们重建古代的文化形态提供珍贵的资料。
比如,我国古代墓葬中出土的“楚简”、“秦简”等,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字、历史等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4. 墓葬与艺术表现墓葬中的艺术表现也是古代墓葬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墓室的构造、壁画的内容、陪葬品的形制等都可以体现出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
例如,埃及古墓葬中的金字塔和墓室壁画,展现出了古埃及人的宏伟建筑和精美艺术。
通过古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我们可以重建古代社会的面貌,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墓葬中的文化遗产和艺术表现也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依据。
考古学的发展为我们揭示了更多古代墓葬的秘密,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总之,古代墓葬的考古学意义不仅仅是围绕着逝者本身关注,更是通过墓葬中的各种考古发现,探寻古代社会的结构、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人类社会的多个面向,并为构建完整的史前史和文化史提供了珍贵的线索与研究材料。
古代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古代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考古学是研究古代人类通过墓葬方式来进行人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通过对古代墓葬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以下将对古代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行探讨。
1. 古代墓葬的发现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对死者进行埋葬的传统。
古代墓葬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社会。
在中国和其他古代文明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重要的墓葬遗址。
例如中国的秦始皇陵、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陶里克人墓地等等。
这些墓葬遗址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2. 古代墓葬的类型古代墓葬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土坑墓、石室墓、土墩墓等。
不同类型的墓葬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地位、财富水平和宗教信仰。
通过对墓葬的形式、结构和墓主人留下的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层级和文化。
3. 古代墓葬的文物墓葬中所埋葬的物品通常称为陪葬品,这些文物可以是金属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等。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产技术、艺术水平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追求。
古代墓葬的丰富文物也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4. 古代墓葬的研究方法考古学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来进行墓葬的发掘和研究。
首先是地面勘探,通过利用地质勘探方法寻找潜在的墓葬遗址。
然后是发掘,利用挖掘工具和设备进行墓葬的清理和整理。
最后是文物的保存和分析,通过对文物的鉴定和研究来还原墓葬的历史和文化。
5. 古代墓葬的意义古代墓葬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墓葬中的文物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有关古代人类生活的信息,例如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和艺术水平等。
同时,墓葬还反映了古代人类对死亡的认知和尊重。
通过对墓葬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古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总结古代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证据和信息。
通过对墓葬的发掘和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墓葬与陵墓的考古学发现与解读

古代墓葬与陵墓的考古学发现与解读考古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学科,其研究方法和技术日益发展。
通过对古代墓葬和陵墓的考古学发现与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宗教、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就古代墓葬与陵墓的考古学发现与解读展开论述。
1. 古代墓葬的考古学发现古代墓葬作为人类对死者的尊重与追思的象征,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宗教信仰。
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墓葬,可以了解古代墓葬的结构、殓葬方式、葬俗礼仪等。
在考古学界,发现的墓葬种类繁多,例如土坑墓、石棺墓、砖室墓等。
根据不同类型的墓葬,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社会阶级、经济状况以及社会地位的差异。
墓葬中的随葬品更是一座文化宝库,可以了解到古人的生活习俗、艺术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信息。
2. 陵墓的考古学发现陵墓多与皇帝、贵族、名人等有关,是古代社会重要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场所。
陵墓的考古学发现与解读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帝王的事迹、政策以及文化产物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发现的陵墓众多且类型繁多。
如秦始皇陵、汉武帝陵等皇帝陵墓,使我们了解到了他们的统治思想、建筑风格等。
同时,陵墓中出土的文物和千古之谜也引发了学界的热议和探讨。
陵墓的绘画、雕塑、铭文等艺术作品,具有浓厚的艺术韵味和历史价值。
3. 古代墓葬与陵墓的解读根据古代墓葬与陵墓的考古学发现,考古学家可以对其进行系统的解读,从而了解到更多关于古代社会的信息。
首先,考古学家通过对墓葬的构造和布局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古人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
例如,宫殿式陵墓代表着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而地下室和殿堂式建筑则展现了古代人们对来世的思考和追求。
其次,随葬品的研究对于了解当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也有着重要作用。
考古学家可以通过随葬品的种类、制作工艺和数量等,揭示出古代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
同时,随葬品中的陶器、瓷器、玉器、金银器等也能够反映出古代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
最后,对墓志铭、墓碑等文献资料的解读,可以揭示出古代人物的生平事迹、功绩和家族关系。
古代墓葬的考古学意义与解读

古代墓葬的考古学意义与解读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通过对古代遗址、文物的系统挖掘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其中古代墓葬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墓葬的考古学意义,并尝试对其进行解读。
一、历史文化研究角度古代墓葬是一座座承载着古代人类文明的时间胶囊。
通过对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墓志铭等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丧葬礼仪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古代墓葬中常常出现的陶制品、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手工艺水平和艺术风格。
同时,墓志铭中的文字和图案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线索。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考古学意义墓葬不仅仅是人类对逝者的丧葬仪式,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古代墓葬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以及社会结构、等级制度的体现。
例如,古代墓葬中的规模大小、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墓地的选址等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分层和地域性差异。
通过对不同墓葬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出古代社会的变迁和演进。
三、古代宗教信仰与墓葬解读古代墓葬中的宗教信仰元素是我们解读墓葬的重要线索之一。
不同宗教信仰对墓葬仪式和墓地选址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
例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墓葬就是为了让法老能够获得永生,而古代中国的龙椁墓则是承载着对龙神的崇拜。
通过对古代墓葬中宗教信仰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对神灵和来世的向往和追求,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宗教差异。
四、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研究古代墓葬也是人类文明传承与交流的见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域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日益密切,这也反映在了墓葬文化中。
例如,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东西方文化在墓葬风俗、丧葬礼仪等方面发生了交流和影响。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墓葬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墓葬概说(提纲)目次壹、史前时期的埋葬习俗一、中国最早的墓葬二、仰韶时代的墓地与埋葬习俗三、龙山时代的墓地与埋葬制度贰、夏商周时期的埋葬礼制一、夏代的王陵二、商代的王陵三、西周王陵与埋葬制度四、东周埋葬制度的变化叁、秦汉时期的墓葬一、秦汉帝陵与汉代丧葬模式的形成二、汉代诸侯王墓三、汉代墓葬的装饰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一、魏晋埋葬制度的变化二、南方六朝墓葬三、北方十六国北朝墓葬伍、隋唐五代墓葬一、唐代帝陵二、唐代两京地区墓葬三、五代十国墓葬陆、宋代墓葬一、宋代帝陵二、宋代士庶墓葬柒、辽金元墓葬一、辽代墓葬二、金代墓葬三、元代墓葬捌、结语-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特质壹、史前时期的埋葬习俗一、中国最早的墓葬中国至少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开始,已经出现了“墓葬”的萌芽;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明确的“墓葬”;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里均发现了墓葬,并出现了墓地。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墓葬,距今5-1.8万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东胡林人墓葬,距今1万年左右。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发现了大型的墓地,以河南省贾湖遗址的墓葬为代表,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000年。
二、仰韶文化的墓地与埋葬习俗(5000BC-2600BC)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期黄河流域的代表性文化,在多个较为完整的原始聚落遗址里,均发现了规模庞大的公共墓地。
墓地的规模、埋葬的方式、随葬品的多寡反映了仰韶时代的埋葬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
●仰韶文化墓地的布局方式:西安半坡墓地、临潼姜寨墓地。
●仰韶文化的埋葬习俗:单人葬、合葬、二次葬、瓮棺葬。
●仰韶时代不同文化的埋葬习俗: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
三、龙山时代的墓地与埋葬制度(2600BC-1900BC)龙山文化所代表的时代被称为“龙山时代”,是中国的铜石并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后期可能已经进入中国最早的王朝-夏代。
1、龙山时代埋葬制度的变化与仰韶时代相比,龙山时代的墓地规模、墓葬等级、随葬品、埋葬习俗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表明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文明的因素。
2、龙山时代的墓葬●山西襄汾陶寺墓地:是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重要遗存,发现了数千座墓葬,有明显的等级之分,不同等级的墓葬在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和种类方面相差悬殊,墓主人可能分别是王、贵族和平民,形成了初步的埋葬等级制度。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墓地:是长江下游龙山时代的重要遗存,反山墓地和瑶山墓地可能是良渚文化最高统治者的墓地,其中规模庞大的祭祀遗址和大量的玉礼器,表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早期文明时代。
●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墓地:是辽河流域龙山时代的重要遗存,东山嘴遗址和牛河梁遗址是两处大型宗教性遗址,发现大规模的积石冢和大量的玉礼器。
贰、夏商周时期的埋葬礼制(c21-221BC)一、夏代的王陵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的典型遗存,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地区。
二里头遗址的二号宫殿附近发现了的大墓,被推断为夏代的王陵。
二、商代的王陵安阳殷墟遗址是商代晚期的都城,在王陵区和宫殿区发现了大规模的王陵和贵族墓葬,其中8座四墓道的大墓可能属于商代晚期的8个王,周围是贵族陪葬墓,有人殉、人牲现象,有车马殉葬制度,随葬品以玉礼器、青铜礼器为主体。
殷墟的埋葬方式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商代晚期初步的埋葬等级已经形成,墓葬是商代礼仪的一部分。
●M1001:是一座四条墓道的大型墓,墓主可能是王。
●M5(妇好墓):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中型墓,发现2000多件随葬品,其中一半为青铜器和玉器。
●武官村大墓:是一座被盗的中型墓,填土、二层台、腰坑、墓道都有人殉现象。
三、西周王陵与埋葬制度1、西周的丧葬礼制西周是中国古代礼制的形成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度,在丧葬礼仪上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分公墓和邦墓两类,都严格按照长幼尊卑排列葬位。
公墓为国君、王室贵族及其子孙的墓地。
“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
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
邦墓为万民所葬之地。
“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令国民族葬而掌其禁令,正其位,掌其度数。
”2、棺椁制度与鼎簋制度西周按照棺椁的重数和鼎簋的套数来严格区分墓主人的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等几个等级。
周代流行以食器随葬,基本组合为鼎、簋、盘、匜等,天子以九鼎八簋随葬。
3、西周各诸侯国的墓葬●长安张家坡井叔墓地:是西周都城的一处贵族家族墓地,包括一座双墓道大墓、三座单墓道大墓、若干小墓和车马坑等,墓葬中大都出有井叔自作铭文的青铜礼器。
如M157。
●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是位于西周燕国都城的贵族墓地,发现300多座贵族墓葬,其中M1193是4墓道的大墓,出土了一批带铭文的青铜礼器,墓主可能是西周分封于燕国的第一代燕侯。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发现了9组19座大型墓葬,分别为西周晋侯及其夫人的异穴合葬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很多青铜器上刻有晋侯的名字。
四、东周埋葬制度的变化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至战国初期的丧葬礼制(如棺椁制度、鼎簋制度)非常严格,但战国中晚期开始,周代的埋葬制度出现了“僭越”现象,棺椁制度和鼎簋制度受到破坏,是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反映。
●河北平山中山王陵:地面有封土和享堂建筑,地下为二墓道的石椁墓室,根据出土铜器上的铭文,可知墓主为中山王错的陵墓,葬于公元前310年左右。
还出土有中国最早的建筑规划图-兆域图。
●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是一座竖穴木椁墓,1椁2棺,9鼎8簋。
根据铜器铭文,墓主为曾国的国君,名乙,下葬年代433BC左右。
椁室内还有21个女子的陪葬棺,出土青铜保存完好、种类齐全的成套乐器。
叁、秦汉时期的墓葬(221BC-220AD)一、秦汉帝陵秦汉是中国第一个统一帝国时期,帝王陵墓分布在咸阳、西安和洛阳,秦和西汉陵墓均保留有地面遗迹,其中二座已经进行了考古发掘,但洛阳的东汉帝陵具体方位尚未完全确定。
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秦始皇陵、西汉11座帝陵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逐渐建立了非常有特色的严格埋葬制度,可称为“汉制”,是以等级为核心的严格埋葬制度。
秦汉帝陵通过“厚葬”来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地位,陵墓的建制体现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
●秦始皇陵●西汉帝陵的陵园布局方式,以汉景帝阳陵为例。
二、汉代诸侯王墓汉代诸侯王墓包括“异姓诸王”、“同姓诸王”、列侯的墓葬,迄今已经发掘汉代诸侯王墓60多座,这些高等级的贵族墓葬,很好地体现了汉代丧葬的等级制度及其变化的过程,是探求汉代陵寝制度非常重要的一批资料。
汉代诸侯王墓按照墓葬的材料和结构,可分为崖墓和木椁墓两类。
1、崖墓:在山崖上凿出墓穴,墓室模仿宫室府第设计,墓室众多,分工明确。
●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墓●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河南永城保安山梁王墓●广东广州象岗南越王墓2、木椁墓:在土坑竖穴内建造“黄肠题凑”式的墓室,已发掘10多座。
●北京大葆台刘建夫妇墓三、汉代墓葬的装饰秦汉一统天下,思想领域“独尊儒术”。
儒家的“孝悌”“忠义”观念成为立国的根本,行孝的具体表现是“养生葬死”、“生极其欲、死而厚葬”。
汉代的厚葬受到“事死如事生”思想的影响,在营建墓室时极力模仿生前生活的府邸,繁复的墓葬装饰也是厚葬习俗的反映。
1、汉代墓葬装饰的类型●壁画墓:西汉晚期出现,东汉时期开始流行,如洛阳卜千秋壁画墓。
●画像石墓:以石刻画像为装饰的石结构或砖石混合结构的墓葬,包括地上祠堂、石阙、地下墓室等,西汉晚期开始流行,如山东嘉祥武梁祠、山东苍山元嘉元年墓等。
●画像砖墓:画像砖多以模印方法成形,主要流行于东汉时期的四川地区的崖墓。
2、汉代墓葬装饰的题材汉代的各类装饰墓,都是为了厚葬的需要,体现汉代的丧葬观念,因此题材大致接近。
可以分为三大类:●忠孝类题材:以孝子、列女、忠臣、义士的事迹作为画像的主题,目的是“成教化、助人伦”。
●神仙类题材:汉代的宗教观以神仙信仰为代表,黄老思想与各种民间巫术、神话传说相互交融,形成了汉代的神仙体系。
画像内容包括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方相氏、羽人、四神、云气星象等●再现类题材:通过一些有特征的片断,再现墓主生前的真实生活状态,包括墓主的仕宦经历、日常庭院生活、农业生产场景等。
如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
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220-581AD)一、魏晋埋葬制度的变化曹魏和西晋的统治者力主“薄葬”,对奢华的汉代“厚葬”之风进行了改革,地面不树不封、墓室数量逐渐减少为1-2个墓室,随葬品数量也大为减少,没有墓葬装饰,逐渐形成了魏晋时期新的埋葬制度,可称为“晋制”。
“晋制”是对等级森严的“汉制”的简化,以至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与一般墓葬没有明显差别,因此,至今无法确定魏晋时期各代帝王的陵墓所在地。
●曹魏陈思王曹植墓:发现于山东省东阿县,十分简陋。
●西晋帝陵:今偃师县蔡庄附近可能是西晋帝陵所在,其中枕头山墓地、峻阳陵墓地均为多台阶土洞墓,可能是西晋帝陵的陪葬墓。
二、南方六朝墓葬三国孙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因此六朝高等级的墓葬以建康周围最为集中。
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不同,六朝墓葬与同时期的十六国北朝墓葬有着明显差别。
六朝帝后陵墓共70多处,分布于南京、句容、江宁、丹阳等地,其中多半有地面遗迹可考。
考古发掘了其中15座大墓,可能属帝陵,如南京幕府山大墓、富贵山大墓、丹阳胡桥大墓、建山大墓、南京西善桥大墓等。
1、六朝帝陵神道石刻六朝陵墓发现30多处石刻,以萧梁时期保存最多。
一般对称分布着三对石刻:石兽、石柱(或华表)、石碑。
2、六朝墓葬的选址六朝墓葬在墓地的选择上讲究风水之术,依血缘关系“聚族而葬”,如宜兴西晋周氏墓地、南京老虎山东晋颜氏家族墓地、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地等。
3、六朝墓葬的装饰南京六朝墓的装饰主要是拼镶砖画,而很少彩绘,其中竹林七贤可能是帝陵装饰的一个重要题材,以南京西善桥大墓的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画像保存最为完整。
“竹林七贤”是六朝高等级墓葬特有的题材,可能采用了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稿作为粉本。
●南京西善桥墓大墓的拼镶砖画:可能是南朝陈宣帝的显宁陵。
“竹林七贤”砖画中的人物形象可作为东晋至南朝前期人物造型风格的代表。
三、北方十六国北朝墓葬西晋灭亡以后,北方地区陷入五胡十六国的纷乱之中,政权更替频繁、民族成分复杂、人口迁徙加剧,各种文化因素在北方地区相互融合和渗透,形成了与同时期的南方完全不同的文化面貌。
1、十六国墓葬十六国统治阶层墓葬中,北燕天王冯跋之弟冯素弗夫妇合葬墓是一处身份明确的墓葬,位于辽宁省北票市,埋葬制度既有汉传统因素,也有鲜卑的民族习俗,是一处非常典型的十六国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