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墓葬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上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上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上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是古代中国人对于死者的葬礼仪式、墓地布置和相关法规的总称。

墓葬制度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详细介绍。

一、墓地的选择与布置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墓地的选择和布置。

墓地通常选择在山水环绕、风水宜人的地方,以求气数平和、风水吉利。

墓地布局通常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将整体墓地布置成天地人三界合一的形态。

通常会采用坟冢、石阙、神龛、墓碑等陪葬建筑。

二、丧葬仪式与礼仪古代中国人对于丧葬仪式和礼仪非常讲究。

一般来说,葬礼会进行多天,包括净尸、安棺、告别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礼仪和配备,如烧纸、敲锣鼓、放烟花等。

丧葬期间也会有特定的服饰要求,一般为素服或孝服。

三、陪葬品与祭祀习俗古代中国人认为陪葬品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墓葬中常常出现丰富的陪葬品,如陶器、玉器、铜器、木器、瓷器等。

这些陪葬品的丰盈程度也成为考古学家研究古墓文化和古代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有祭祀习俗,每到清明节、寒食节、重阳节等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祭拜。

四、祖先崇拜与思想观念五、礼仪法规与社会制度古代中国的墓葬制度不仅仅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也涉及到社会制度和法规。

在古代,墓葬制度和礼仪规范被视为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础,违反墓葬制度和礼仪规范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墓葬制度还规定了墓地的分配方式、墓穴的使用年限等,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在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中,墓地的选择与布置、丧葬仪式与礼仪、陪葬品与祭祀习俗、祖先崇拜与思想观念、礼仪法规与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内容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生死、家族、社会秩序的重视和关注。

古人的墓葬制度不仅仅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和纪念,更是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和维护。

通过研究古代墓葬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宗教信仰和法律制度,以及古人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与态度。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礼制和宗教信仰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墓葬不仅仅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纪念,更是反映着社会等级、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通过对墓葬文化的探讨,带您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丧葬风俗,展示古代墓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墓葬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和玉器等文物证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墓葬的重视。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丧葬习俗逐渐演变出独特的风貌。

古代丧葬文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古墓葬文化和中古墓葬文化。

上古墓葬文化主要体现了部落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葬礼仪式非常简单,一般只有简单的祭祀和安葬环节。

而到了中古墓葬文化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墓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葬礼活动更加隆重庄重。

二、古代墓葬文化的主要特点古代墓葬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们对于生死和来世的不同观念。

首先,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地理位置非常讲究。

他们认为墓葬的位置应该选在风水宝地,以求后代能够得到吉祥和祝福。

因此,选定墓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注重选择适合的地势和山水环境。

其次,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形式的选择也非常丰富多样。

墓葬的形式主要有土葬、山葬和水葬等,其中土葬是最为常见的墓葬形式。

而且,在墓葬内部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和墓志铭等文物,用以纪念逝者并展示家族声望。

另外,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装饰也非常注重。

墓葬内部的石刻、石雕和壁画等艺术品往往都非常精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这些壁画和精美的陪葬品,不仅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感情和思想。

三、古代墓葬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古代墓葬文化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结构。

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与墓葬制度

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与墓葬制度

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与墓葬制度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和墓葬制度是中华文明独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古代帝王的权力和尊严。

这些陵墓不仅是帝王的安息之地,也是国家权威的象征,因此在建设和规划上都极为讲究。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与墓葬制度进行探讨。

一、皇家陵墓的规模与形式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地面建筑和地下宫殿。

地面建筑包括门楼、石径、祭殿和碑亭等,一般都建在山腰或山顶上,以显示帝王的尊贵和威严。

地下宫殿则是帝王的陵墓所在地,通常由多层的地宫组成,里面陈设着帝王及其贵妃的棺椁和陪葬品。

皇家陵墓的规模和形式因时代而异。

早期的皇家陵墓规模较小,布局简单,但在秦汉时期逐渐发展为庄严肃穆、规模宏大的陵园。

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始皇陵,它以宏伟的兵马俑闻名于世。

明清时期的皇家陵墓则更加注重规整和对称,例如明十三陵和清东陵,它们不仅有着精工细作的建筑,还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皇家墓葬制度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古代的皇家墓葬制度不仅是帝王权威的体现,还是一种管理和控制手段。

自古以来,君主就有自己的墓葬制度,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宗教、道德观念密切相关。

古代的皇家墓葬制度始于殷商时期,当时的帝王陵墓十分简陋,主要通过火葬来处理遗体。

随着封建社会的出现,墓葬制度逐渐完善,开始以土葬为主,大型陵墓也逐渐兴起。

到了秦汉时期,墓葬制度已经相对定型,包括了祭祀制度、配享制度、丧葬仪式等一系列规定。

明清时期的墓葬制度进一步发展和细化。

明朝的陵制规定了帝王丧葬的程序和仪式,以及陵园的规模和建筑要求。

清朝则更加强调祖宗崇拜,制定了更加庄重和繁琐的墓葬制度,例如清朝要求陵墓必须建在山上,以示对自然的崇敬。

三、陵墓与社会文化除了展示帝王权威和管理帝国的作用外,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也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陵墓的规模和建设不仅反映了国家的繁荣和帝王的富有,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同时,陵墓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代王朝效仿的对象。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

数千年来,中国人通过墓葬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对死者的追思,同时也是对生命和永恒的思考。

古代中国墓葬文化和陵墓制度不仅展现了社会的演变与思想观念的变迁,还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

古代中国的陵墓制度起源于远古时代的部落文化。

在原始社会,人们普遍相信死后有来世,于是将死者埋葬在地下,以期其在来世得到安宁。

随着部落逐渐演化为一个完整的国家,陵墓制度也变得更为宏大和规范。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君主和贵族都开始修建陵墓,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陵墓制度。

这些陵墓通常坐落在风水宝地,如山脉的拐角处或河流交汇处,以求五行相生相克之间的平衡。

同时,古代中国陵墓还强调居高临下的地势,表达君主地位高于百姓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墓葬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

人们相信死者在来世需要物品和食物,因此在古代的墓葬中常常发掘到各种陪葬品,如金银器、美玉、瓷器等。

这些陪葬品既是寄托对死者的思念,也是向来世祈福的方式。

同时,由于中国古代对祖先的尊敬,墓葬文化也带有很强的封建礼教色彩。

子孙后代常常会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并向他们祈求庇佑和保佑。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中国的陵墓制度和墓葬文化是社会等级和地位分明的象征。

君主的陵墓常常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而一般人的墓葬则相对简朴,没有过多的装饰。

这种等级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并且延续至今。

其次,墓葬文化也影响到中国的艺术与文学,如《楚辞》中描写陵墓的篇章《离骚》、《九歌》等,都成为古代文学的瑰宝。

朝代更替的同时,陵墓也是权力之争的焦点,如明朝嘉靖帝的陵墓就经历过多次盗掘和破坏。

然而,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和陵墓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在历史的发展中,尤其是秦汉时期的变革,墓葬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制定了著名的法令,将陵墓制度纳入国家管理,并且规定一律效仿秦始皇陵的建造标准,以显示君主统一天下的气势。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从最早的古墓葬到封建王朝的皇家陵制,以及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时期的调整。

以下是关于我国古代陵墓制度演变的概要:
1.古墓葬时期:早期,我国的陵墓制度较为简单,人们将死者埋葬在土葬或者石室墓中,有时会陪葬一些陪葬品。

2.封建时代:在封建时代,特别是在中国的历史上,王朝制度兴起后,皇家陵制开始发展。

各个朝代都建立了自己的皇家陵墓,如秦始皇陵、汉武帝陵、明十三陵等。

这些陵墓通常规模宏大,陪葬品多,以保护和纪念帝王的墓葬。

3.陪葬制度:陪葬制度也是封建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帝王的陵墓通常陪葬大量贡品、陪葬品,以满足皇帝在来世的需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陪葬制度逐渐演变,有时甚至会导致盗墓现象。

4.清朝时期:在清朝时期,陵墓制度经历了一些调整。

清朝规定清官陵墓只能建一层土坟,不得丰富陪葬,以减轻地方负担。

5.现代时期:随着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陵墓制度进一步调整。

根据新的国家政策,不再允许修建盛大的皇家陵墓,陵墓制度变得更加朴素。

6.当代:在当代,陵墓制度逐渐演变为更加生态友好和环保的模式。

现代的葬仪方式包括火葬、树葬和骨灰安放,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从简单的土葬到皇家陵墓,再到现代的环保葬仪方式,陵墓制度一直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价值观的变化。

浅谈中国原始社会墓葬制度

浅谈中国原始社会墓葬制度
A.迁葬:在史前时代,当一个氏族离开原居住地而迁往另外一个地方时,为了使所有死者能够团聚而进行异地迁葬;或者为了使氏族中不同家族的死者能够集中一处埋葬而在整理墓地时进行的同墓地迁葬。
B .洗骨葬:即将已埋葬多年的尸骨取出 , 用水洗涮后再次安葬。这种葬俗主要是为了免遭死者的鬼魂作祟于活人,达到逢凶化吉的目的。
长方形木棺整体呈长方形,有底有盖。其结构是:棺盖上和棺底下各置 2 ~ 3 道等距离的小木板(每条小木板宽约 4 ~ 8 厘米),棺两侧壁外各竖置 2 ~ 3 道与盖、底同等距离的木条,用穿榫法加以套合形成加固棺身的木框。木棺一般长约2 米,最大者长可达 4 米。
独木棺形似独木舟,即将一段圆木相对的两面稍削平,然后将中部凿空成船仓状;独木棺两端多为平头,齐家文化有少数削成弧形,有的棺上另置一棺盖;一般长约 1.5 ~2 米,宽约0.5 米。
二、原始时期墓葬
2.1原始时期的墓葬形式
2.1.1墓葬形制分类
一般说来,史前时代的墓主要可分为五种形式,各种形式的墓不仅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而且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岩洞墓:利用天然岩洞作为墓地始自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华南的一些地方仍较流行。由于华南岩溶地形发育良好、岩洞众多,利用天然岩洞安葬死者的习俗不仅开始较早,而且延续时间很长。
2.1.2埋葬次数分类
按照人们对尸骨的埋葬次数进行的分类,一般分为一次葬和二次葬两种埋葬方式。
1.一次葬:即对死者遗体一次性处理的埋葬方式。一次葬是中国史前时期最主要的埋葬方式,广泛流行于华南、华北、东北、西北各地。
2.二次葬:是对死者的尸体或遗骨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处理的埋葬方式。史前的二次葬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在东北、华南的一些地方也有发现。二次葬依埋葬人数划分,可分为单人二次葬、多人二次合葬和集体二次合葬三类。二次葬反映的可能是以下几种葬俗:

5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5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2.坟墓概念:筑土为坟,穴地为墓
• 但是,帝王陵墓之外的一般坟丘,基本上都是圆锥形或 半圆形。但是帝王帝王陵墓封土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
后来凡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都泛称为墓。
梁山伯与祝英 台之墓
丘:土之高者叫丘。天坛的祭天坛叫圜丘。
林:圣贤的墓叫林。
孔 林
陵:古代大的土岗叫陵。到了汉代,陵是专指 皇帝的坟,成了皇帝坟墓的专称。
秦始皇陵墓
以山为陵
即利用山峰作为陵墓坟头,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 这样既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又可防止盗挖和水土流失。唐乾陵、昭陵,就是这种封土形式。
➢“以山为陵”——盛行于唐代帝王陵墓,如:唐乾陵
唐 乾 陵 : 以 山 为 陵
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
宋朝由于常年经历战争,为节源,改变了汉唐预先营造 寿陵的制度,死后才开始创造,且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 故其规模要比秦汉代小。
4、夏商西周和春秋前期。“不封不 树”“墓而不坟”。
殷墟王陵,虽然墓穴规模巨大, 最大的联通墓道面积超过700平方米, 但墓与地平。未见任何迹象表示曾筑 大坟。
• M260位于殷墟王陵遗址 东区。M260墓呈“甲” 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
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
形竖穴坑。墓室底有一
腰坑,内有一人一大玉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为天子葬制。所谓“黄肠”, 是柏木黄心,即去皮后的柏木。(“黄肠”因 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 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 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 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 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 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 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 凑各一具”。

古代墓葬制度

古代墓葬制度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人类将死者的屍体或屍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屍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 “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著各种随葬的器物。古代墓葬作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范围。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以後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 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诸侯﹑贵族墓的随葬品﹐仍以各种青铜礼器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减少﹐食器增多。在各种食器之中﹐鼎和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与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七鼎配六﹐五鼎配四﹐三鼎配二﹐亦有明确的规定。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明。例如﹐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也依次减小。其中“七鼎墓”已被证实为虢太子墓。
秦汉
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椁墓一直延续到西汉後期﹐甚至东汉前期。在秦和西汉的竖穴式木椁墓中﹐棺椁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有严格的等级。有些汉墓还使用了所谓“黄肠题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将死者的屍体或屍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

用以放置屍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

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墓葬”。

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著各种随葬的器物。

古代墓葬作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范围。

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

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以后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

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

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

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

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有序。

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合葬墓﹐往往采取“二次葬”﹐将许多已经埋葬过的屍骨迁移而葬入同一墓坑内。

这些死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员﹐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紧密的血缘关系。

有些合葬墓﹐埋著两个或数个完整的屍体﹐他们的性别相同﹐应系兄弟或姐妹。

大汶口文化後期和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为两个成年男女﹐说明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而齐家文化的合葬墓﹐则证明存在男子死后以妻妾殉葬的情况。

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屍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後者可能是由于凶死。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

仰韶文化墓中的屍体头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屍体头多向东。

这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著不同的葬俗。

新石器时代的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纳屍体。

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地区已用木棺作葬具。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少数墓坑面积甚大﹐坑内沿四壁用木材垒筑﹐上面又用木材铺盖﹐构成了木椁﹐这大概是由於墓主人在社会上有特殊的地位。

幼儿死后一般埋在房屋附近或房基下﹐利用陶器作葬具﹐称为“瓮棺葬”。

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

在有些墓地里﹐男子墓内多石斧﹑石铲﹑石刀﹐女子墓内多陶制或制的纺轮﹐显示了男女在生产活动中的分工。

由於地区和部族的不同﹐各地墓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颇有差异。

但是﹐在同一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别不大﹐可见在原始社会中氏族成员的经济地位是平等的。

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穷富分化的现象﹐例如﹐大汶口文化后期的少数大墓﹐随葬的陶器有多至100馀件﹐猪头多达十馀个的﹐说明墓主人拥有远比一般人为多的财富。

商代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著庞大的国家。

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亚字形墓”和“中字形墓”。

亚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

侯家庄的一座最大的亚字形墓﹐墓室面积约33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18 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

类似的墓葬在山东益都也有发现﹐是属于诸侯或方国的首领的。

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墓道。

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积近17 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340平方米﹐深度为7米馀。

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

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为小。

商代绝大多数的墓﹐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

形状虽然类同﹐但规模则有很大差别。

大贵族的墓﹐面积可达20馀平方米﹐在安阳小屯发现的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墓即如此。

一般小贵族的墓﹐面积往往不足10平方米。

而平民的墓面积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

亚字形墓的椁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

其馀各种类型的墓﹐椁室平面呈长方形。

敛屍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椁室正中。

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椁﹐有的有棺无椁。

屍体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

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

商王和各级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

包括各种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

妇好墓随葬各种青铜器460馀件﹐玉石器750多件﹐骨角器560馀件﹐另有海贝近7000枚(见彩图鴞尊显示图片﹑三联甗显示图片﹑偶方彝显示图片﹑玉龙显示图片﹑玉凤显示图片﹑玉鹰显示图片﹑玉显示图片﹑玉人显示图片﹑玉龙与怪鸟显示图片﹑带流虎象牙杯(商) 显示图片)。

由此可以想见﹐商代的王陵若不被盗掘﹐其随葬品应达到更为惊人的程度。

商代统治阶级墓葬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

商王和大贵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则数十﹐多则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从﹑婢妾﹑卫兵和各种勤杂人员。

另有完全供杀殉用的“人牲”。

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颇多采用俯身葬。

殉葬的牲畜﹐以马与狗为最多。

各种类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设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当墓主人屍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一殉葬的人或狗。

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的腰坑(见商代的人殉和人牲)。

在安阳侯家庄的一座亚字形墓的墓室之上﹐发现了大型的砾石﹐应是房屋的础石。

在安阳小屯的妇好墓和大司空村的两座长方形墓的墓坑上﹐都发现了用夯土筑成的房基及础石。

由此可见﹐从王陵到一般的贵族墓﹐有时在地面上建有房屋。

它们可能是供祭祀用的﹐类似後世的所谓“享堂”。

西周春秋西周的墓制承袭商代。

由於尚未发现王陵﹐不知当时是否有亚字形墓。

诸侯﹑贵族的大墓﹐有的是设有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设有一个墓道的“甲字形墓”。

河南省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与商代的陵墓相似。

除上述两种类型的大墓以外﹐绝大多数的墓仅有长方形的墓室﹐不设墓道﹐它们的规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与商代一样﹐也多在墓底设腰坑。

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

诸侯﹑贵族墓的随葬品﹐仍以各种青铜礼器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减少﹐食器增多。

在各种食器之中﹐鼎和是最重要的。

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与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七鼎配六﹐五鼎配四﹐三鼎配二﹐亦有明确的规定。

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明。

例如﹐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也依次减小。

其中“七鼎墓”已被证实为虢太子墓。

与商代一样﹐往往在诸侯﹑贵族墓附近设有“车马坑”,其规模视墓主人的身份而定。

以上述虢国墓地为例﹐虢太子墓的车马坑埋车10辆﹑马20匹﹐两座“五鼎墓”的车马坑各埋车5辆﹐马10匹。

浚县卫侯墓的车马坑﹐规模最大的埋车12辆﹑马72匹。

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後稍减少。

但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发掘工作证明﹐西周已经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合葬”。

陕西省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的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发现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为普遍。

例如﹐在山西省长治分水岭的晋﹑韩墓地中﹐凡属大﹑中型的贵族墓﹐都是两两成对﹐并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当为夫妻无疑。

战国从春秋晚期开始﹐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这种变化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映。

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

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有的形状欠明﹐现存最高的达十馀米。

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则应看作是继承商代以来的旧制。

在战国时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来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著腰坑。

有些国君和大贵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辉县魏王墓和邯郸赵国贵族墓﹐都在墓室的两面设墓道﹐与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

有些国君的墓﹐如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则和许多贵族的墓相同﹐仅有一个墓道或没有墓道。

湖北省随州曾侯乙墓﹐开凿在丘陵的岩石中﹐规模甚大﹐但没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状不规整﹐是罕见的特例。

诸侯﹑贵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设车马坑。

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车马坑以外﹐还有船坑﹐坑内埋船。

这时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炭以御湿。

辉县的魏王墓﹐则在墓圹内大量屯沙以防盗。

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种白色或灰色的黏土填在棺椁的周围﹐以保屍体和随葬品不朽。

棺椁仍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

诸侯﹑贵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椁。

随州曾侯乙墓椁室庞大﹐分隔为4个部分﹐双重木棺都髹漆施彩绘﹐十分精致。

由於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贵族墓内的随葬物﹐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水平。

当时漆器的制作已很精美﹐它们在随葬品中的比重显著增加。

但是﹐礼器和乐器仍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最重要的随葬品。

例如﹕曾侯乙墓有编钟一架﹐共64件(见彩图编钟及钟(东周) 显示图片)﹐编磬一架﹐共32件﹐显示了诸侯行礼作乐的大排场。

青铜礼器中﹐有“升鼎”一组共9件﹔一组共8件﹐正符合墓主的国君身份。

下层贵族和上层庶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铜礼器的陶“礼器”随葬。

在各地发掘的大量战国小型墓里﹐随葬品甚少﹐却都有著一组仿铜的陶器﹐如鼎﹑豆﹑壶之类。

只有渭河流域的秦墓是例外﹐墓中的陶器是鬲﹑盒﹑罐﹑瓮等日用品﹐而不是礼器﹐这可能是由于秦受礼制的影响少﹐有它自己的葬俗。

在关中和中原地区的战国晚期小型墓中﹐出现了横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种体积庞大的空心砖筑椁室以代替木椁的。

这种横穴式墓和空心砖墓在当时还很不普遍﹐但它们的出现意味著商周以来的传统墓制发生了变化。

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存在﹐但总的说来﹐在战国时代﹐确比商代﹑西周少见了。

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已盛﹐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从商﹑西周以来﹐墓主的屍体多是仰身直肢。

到了战国时代﹐除了南方的楚国以外﹐黄河流域的秦﹑韩﹑魏﹑赵﹑燕等国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

特别是西方的秦国﹐屈肢葬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墓中屍体侧身而卧﹐四肢蜷曲。

这可能是受黄河上游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一种特殊葬俗的影响。

秦汉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

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