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原始社会墓葬制度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

浅谈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

浅谈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摘要】丧葬习俗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朵璀璨耀目的奇葩。

它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特点,蕴含了丰富的古代社会信息量。

因此,认识、研究古代丧葬习俗对于我们今天全面了解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丧葬习俗;特点;社会功能丧葬作为社会习俗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基因之一。

丧葬仪礼,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丧葬习俗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朵璀璨耀目的奇葩,它所蕴藏的古代社会信息量是其他任何礼仪风俗都无法与之媲美的,成为我们今天全面了解古代社会一面不可或缺的镜子。

一、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的起源及其发展概况在遥远的荒古时代,早期原始人没有安葬死者的习惯。

《孟子·滕文公》记载:“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即原始社会初期的人们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而是弃之于原野山谷。

但这样尸体会遭受野兽昆虫的蚕食。

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们已经对死者进行有意的埋葬了。

这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集团的成员的关怀,眷恋死去的亲人,更重要的是同灵魂观念和原始宗教的产生有关。

灵魂不死,就成为鬼魂,人们想象鬼魂在阴间即另一个世界,也象活人一样生活而且能自由来往各地,具有活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

尤其是氏族首领和家长的鬼魂,在冥冥之中仍然掌握着威权,可以降福,也可以作祸。

基于对鬼魂的敬畏和对阴间生活的幻想,人们自然而然形成了对死人的崇拜,也就有必要对尸体进行一定的处置,加以保护,以讨好死者的鬼魂,由此产生了各种葬法和葬礼。

把死者埋入地下,如果墓地没有标志,年代久远,就会难以确认,因而需要堆土成坟,便于后人前往凭吊、祭奠。

土丘坟就渐渐随着墓祭的流行而得到普及。

中国传统的葬式是土葬,实施土葬,要把死者安放在棺木,然后把棺木埋入土穴,在埋棺之处地面上堆土成丘,叫做坟,也叫做冢。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纷争,以各国国君为首的统治者们在生前穷奢极欲, 幻想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 不仅可以照旧享受原先享受的一切, 而且仍能向世人显示自己的赫赫权威, 于是纷纷建立高大的坟丘,作为自己统治权的象征。

论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发展历程

论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发展历程

论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发展历程中国墓葬,是伴随华夏文明诞生而同步发展的。

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墓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地面文化的补充,又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缩影。

通过对墓葬文化的比较、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数千年璀璨的文化历史,也可以懂得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萌芽时代就已出现原始墓葬。

山顶洞遗址中下层的深处及为死者的墓地,在墓地中发现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喝一些躯干骨,是两个妇女和一个老年男子的遗骨。

皆配有装饰品,身旁安放着生产工具,骨架周围有赤铁矿粉末撒成的圆圈。

该墓葬反应了原始社会的多重信息。

其一:中国原始人类已能简单提炼利用矿产资源,而相比之下,西方大陆的矿产利用相对较晚。

因此商周时期,中国矿产使用和利用水平高于其他世界各国是有原因的,起点不同而一定时期内发展势必存在差距。

其二:红色赤铁矿象征着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

在死者周围撒赤铁矿粉,祈求给死者以新的生命,显然是原始灵魂不灭的观念的反应。

因此,当时就已产生了原始宗教的崇拜。

其三,死者随葬品中的农具反应原始时期人们对农业的高度重视,而装饰品反映出这一时期人们的生产水平有了提高,工艺水平精湛,人类已有爱美的观念和对美的追求。

而这些商品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见证,原始艺术的萌芽已经出现。

母系社族时期盛行对偶婚制度,对偶婚下的夫妻关系松弛,未形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反映在墓葬制度上则盛行单人葬和同性合葬,母子合葬,但没有一对年龄相仿的男女夫妻合葬和父子合葬,女子的配偶是其他氏族的男子,男子死后必须归葬本氏族,显示出其对母系氏族的血缘依附关系。

父系社会时期,墓葬出现了三大特点。

一:婚姻形态的变化在埋葬方式上得到充分反映,与前一时期有显著不同。

不但盛行单身葬,还出现了以男子为主的男女合葬、父子合葬。

而且男女合葬墓中女子多成屈辱或侍奉男子的形态出现,反应妇女地位的下降和父系统治的确立。

中国陵墓形式演变(含动画,请下载观看)

中国陵墓形式演变(含动画,请下载观看)

打虎亭画像石墓
打虎亭东汉一号画像石墓
汉代一般陵墓的地面措施
1.墓阙
它矗立在墓园入口的神道两侧,是作为一种导 引的标志。在形制方面,一般常见的是单出阙 (或称单阙)与双出阙(或称双阙)即于主阙 或母阙旁侧,再建一形体较小的附阙或子阙。 出阙数量的多寡,是与墓主生前社会地位高低 有密切关系。在结构及材料方面,现存汉代墓 阙皆为石构,即以大块石料叠砌而成。
象鼻嘴西汉一号墓
各式墓椁墓葬
汉代
崖洞墓
依山崖凿洞室为墓葬的崖墓形式,在西汉已经有若干文献 记载及实例。由于崖洞的开凿费时费工,施工难度大,在 建筑艺术上达到仿木建的效果也较难,因此后来未得到进 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当时经济与文化最为昌盛的中原地区。
崖洞墓形式
满城西汉一号墓
汉代墓较秦代构造更为复杂,全墓由 建墓时都曾有木架瓦顶建筑,这种 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 设置是西汉时期大型崖洞墓中常见 后室和回廊组成。 各类崖墓平面 的形式。
• 古之葬者,厚衣而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葬期 无数。 ——《易· 系辞》
原始社会时期的墓葬
最早的墓葬形式——山顶洞人的墓葬:
在其生活的崖洞内,前部作为生人的起居之所,后部则作为亡人的埋葬之地。 这一时期已经出土了最早的陪葬品,还发现了尸身上撒有赤铁矿粉。证明了 当时的古人对亡人和墓葬,已有了某种信仰和寄托。
茅村汉画像石墓
广州市象岗西汉越王墓
汉代
空心砖墓 就空心砖墓的规模而言,其主体部分大多为单室,内中容纳 单棺或双棺。有的或于墓室前再布置耳室及甬道。它的平面、 构造及艺术处理度比较简单。墓主亦多属社会中、下层人士。
二里岗汉画像空心砖墓
汉画像石墓
小砖拱券墓
以小块陶砖砌构拱券、穹窿而成的墓葬,始见于西汉末 季。由于使用材料为陶砖,使它具有不朽不燃和具有相 当大的强度和刚度,在东汉时一跃而居诸葬式之首,并 将这样的优势保持到封建社会晚期。

中国古代丧葬演变史

中国古代丧葬演变史

中国古代丧葬演变史一座座墓碑墓地运载了我们的怀念,也更是由于有这种固有的典礼,才使我们有固有的怀念有所存放。

人这一辈子,谁都逃不出出生、长大、死亡,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和不可避免的。

因此自古以来产生了一整套系统、完善、庄重而又复杂的丧礼制度,并随着时间推移的转型不停的充足和发展。

尽管在我们的当代日常生活,逐渐地人们生活习惯不停地发生变动,这种复杂的丧礼制度也慢慢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散。

那麼我们现在就来简略认识一下,古时候丧葬制度的演化和發展。

上古时期的丧葬据文献记载和出土的文物实证,上古时期没有埋葬的习俗,人死后常常尸体被丢弃在山野沟壑中。

有时因为食物的缺乏,甚至出现食人的残忍现象。

据《孟子滕文公》中记载到:"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有了保障,食用死者尸体的事情己经不再发生。

另外,思想观念上有了进步,人们觉得把死者的尸体抛在荒野任由野兽蚊虫咬噬于心不忍,才出现了埋葬死者的现象。

上古时期虽然开始埋葬死者,但还没有丧礼习俗可言。

后来出现了原始祖先崇拜和原始宗教,丧葬也由以前简单的埋葬仪式,而被加进了很多宗教崇拜的东西。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丧葬制度不断被加入新的内涵、思想、文化,在仪式上也逐渐繁琐,不断演变成为系统完备、隆重而又繁琐的礼节。

夏商周时期周朝时期,丧俗礼仪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己经逐步完成,据《礼记》中记载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

"古时的先民认为人死后"魂气归于天,行魄归于地。

"周朝丧葬制度日益完备而严谨。

"丧葬之礼节,皆整顿于周。

由贵贱亲疏,而有种种差别。

其用情之厚,世界所未见也。

周公之制,节目详备,哭泣僻踊皆有法。

"这个时候丧礼己成为古代五礼制度之一,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一部分。

据《周礼》记载,居于五礼中第二的凶礼,是指诸侯国之间天灾人祸时的相互哀悼、慰问及救助之事,原包括丧、荒、吊等五个方面。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礼制和宗教信仰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墓葬不仅仅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纪念,更是反映着社会等级、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通过对墓葬文化的探讨,带您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丧葬风俗,展示古代墓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墓葬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和玉器等文物证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墓葬的重视。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丧葬习俗逐渐演变出独特的风貌。

古代丧葬文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古墓葬文化和中古墓葬文化。

上古墓葬文化主要体现了部落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葬礼仪式非常简单,一般只有简单的祭祀和安葬环节。

而到了中古墓葬文化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墓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葬礼活动更加隆重庄重。

二、古代墓葬文化的主要特点古代墓葬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们对于生死和来世的不同观念。

首先,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地理位置非常讲究。

他们认为墓葬的位置应该选在风水宝地,以求后代能够得到吉祥和祝福。

因此,选定墓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注重选择适合的地势和山水环境。

其次,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形式的选择也非常丰富多样。

墓葬的形式主要有土葬、山葬和水葬等,其中土葬是最为常见的墓葬形式。

而且,在墓葬内部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和墓志铭等文物,用以纪念逝者并展示家族声望。

另外,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装饰也非常注重。

墓葬内部的石刻、石雕和壁画等艺术品往往都非常精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这些壁画和精美的陪葬品,不仅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感情和思想。

三、古代墓葬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古代墓葬文化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结构。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

数千年来,中国人通过墓葬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对死者的追思,同时也是对生命和永恒的思考。

古代中国墓葬文化和陵墓制度不仅展现了社会的演变与思想观念的变迁,还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

古代中国的陵墓制度起源于远古时代的部落文化。

在原始社会,人们普遍相信死后有来世,于是将死者埋葬在地下,以期其在来世得到安宁。

随着部落逐渐演化为一个完整的国家,陵墓制度也变得更为宏大和规范。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君主和贵族都开始修建陵墓,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陵墓制度。

这些陵墓通常坐落在风水宝地,如山脉的拐角处或河流交汇处,以求五行相生相克之间的平衡。

同时,古代中国陵墓还强调居高临下的地势,表达君主地位高于百姓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墓葬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

人们相信死者在来世需要物品和食物,因此在古代的墓葬中常常发掘到各种陪葬品,如金银器、美玉、瓷器等。

这些陪葬品既是寄托对死者的思念,也是向来世祈福的方式。

同时,由于中国古代对祖先的尊敬,墓葬文化也带有很强的封建礼教色彩。

子孙后代常常会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并向他们祈求庇佑和保佑。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中国的陵墓制度和墓葬文化是社会等级和地位分明的象征。

君主的陵墓常常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而一般人的墓葬则相对简朴,没有过多的装饰。

这种等级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并且延续至今。

其次,墓葬文化也影响到中国的艺术与文学,如《楚辞》中描写陵墓的篇章《离骚》、《九歌》等,都成为古代文学的瑰宝。

朝代更替的同时,陵墓也是权力之争的焦点,如明朝嘉靖帝的陵墓就经历过多次盗掘和破坏。

然而,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和陵墓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在历史的发展中,尤其是秦汉时期的变革,墓葬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制定了著名的法令,将陵墓制度纳入国家管理,并且规定一律效仿秦始皇陵的建造标准,以显示君主统一天下的气势。

陵墓的结构和历史演变

陵墓的结构和历史演变

陵墓的结构和历史演变墓葬社会现象是在灵魂观念的基础上出现的。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在死者身上撒布着赤铁矿粉粒,随葬品有燧石、石器、石珠和穿孔的饰品。

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层男女合葬墓和家族合葬墓中,男随葬品有农具,女随葬品有纺轮等,都说明人们认为人虽死,但灵魂未死,他们到另一个世界团聚、生产、生活,并保佑活着的人生活顺利。

到奴隶社会,坟墓形式出现了,基本由陵、墓和建筑组成。

三千年来,陵墓经历了发展、完善的过程。

(一)封土封土建坟,起源于商末周初,到春秋战国时越来越高,形状好似山丘,因此有“坟丘”之说。

如齐四王冢犹如一列整齐小山,自西而东分别是威王墓(高30m)、宣王墓(高34m)泯王墓(高22m)和襄王墓(高23m)。

根据封土形式和发展变化可分为三种:1.方上是早期墓上封土坟头的一种形式。

它在墓坑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

因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故名曰“方上”。

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都是这种类型的坟头。

2.以山为陵就是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墓坟头,既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又可防盗。

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山的14个山头上,尤其是海拔1188m的嵕山的李世民昭陵和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武则天的乾陵最为雄伟,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相比。

3.宝城宝顶明、清的帝王陵墓改变方上形式,发展为宝城、宝顶形式。

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高出城墙成圆顶状,称此为宝城宝顶。

宝城前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楼,楼内树立皇帝或皇后等谥号碑,也是陵名的标志。

这种由宝城、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在结构上较以前复杂多了,艺术性加强了,也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二)墓室原始社会时期墓葬形式简单,以穴墓坑葬死人,后发展成木材、木板墓室。

进入奴隶社会,帝王墓室就又大又复杂了。

主要类型:1.木椁墓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也就是像生前宫殿式建筑,内分数格。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从最早的古墓葬到封建王朝的皇家陵制,以及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时期的调整。

以下是关于我国古代陵墓制度演变的概要:
1.古墓葬时期:早期,我国的陵墓制度较为简单,人们将死者埋葬在土葬或者石室墓中,有时会陪葬一些陪葬品。

2.封建时代:在封建时代,特别是在中国的历史上,王朝制度兴起后,皇家陵制开始发展。

各个朝代都建立了自己的皇家陵墓,如秦始皇陵、汉武帝陵、明十三陵等。

这些陵墓通常规模宏大,陪葬品多,以保护和纪念帝王的墓葬。

3.陪葬制度:陪葬制度也是封建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帝王的陵墓通常陪葬大量贡品、陪葬品,以满足皇帝在来世的需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陪葬制度逐渐演变,有时甚至会导致盗墓现象。

4.清朝时期:在清朝时期,陵墓制度经历了一些调整。

清朝规定清官陵墓只能建一层土坟,不得丰富陪葬,以减轻地方负担。

5.现代时期:随着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陵墓制度进一步调整。

根据新的国家政策,不再允许修建盛大的皇家陵墓,陵墓制度变得更加朴素。

6.当代:在当代,陵墓制度逐渐演变为更加生态友好和环保的模式。

现代的葬仪方式包括火葬、树葬和骨灰安放,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从简单的土葬到皇家陵墓,再到现代的环保葬仪方式,陵墓制度一直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价值观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迁葬:在史前时代,当一个氏族离开原居住地而迁往另外一个地方时,为了使所有死者能够团聚而进行异地迁葬;或者为了使氏族中不同家族的死者能够集中一处埋葬而在整理墓地时进行的同墓地迁葬。
B .洗骨葬:即将已埋葬多年的尸骨取出 , 用水洗涮后再次安葬。这种葬俗主要是为了免遭死者的鬼魂作祟于活人,达到逢凶化吉的目的。
长方形木棺整体呈长方形,有底有盖。其结构是:棺盖上和棺底下各置 2 ~ 3 道等距离的小木板(每条小木板宽约 4 ~ 8 厘米),棺两侧壁外各竖置 2 ~ 3 道与盖、底同等距离的木条,用穿榫法加以套合形成加固棺身的木框。木棺一般长约2 米,最大者长可达 4 米。
独木棺形似独木舟,即将一段圆木相对的两面稍削平,然后将中部凿空成船仓状;独木棺两端多为平头,齐家文化有少数削成弧形,有的棺上另置一棺盖;一般长约 1.5 ~2 米,宽约0.5 米。
二、原始时期墓葬
2.1原始时期的墓葬形式
2.1.1墓葬形制分类
一般说来,史前时代的墓主要可分为五种形式,各种形式的墓不仅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而且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岩洞墓:利用天然岩洞作为墓地始自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华南的一些地方仍较流行。由于华南岩溶地形发育良好、岩洞众多,利用天然岩洞安葬死者的习俗不仅开始较早,而且延续时间很长。
2.1.2埋葬次数分类
按照人们对尸骨的埋葬次数进行的分类,一般分为一次葬和二次葬两种埋葬方式。
1.一次葬:即对死者遗体一次性处理的埋葬方式。一次葬是中国史前时期最主要的埋葬方式,广泛流行于华南、华北、东北、西北各地。
2.二次葬:是对死者的尸体或遗骨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处理的埋葬方式。史前的二次葬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在东北、华南的一些地方也有发现。二次葬依埋葬人数划分,可分为单人二次葬、多人二次合葬和集体二次合葬三类。二次葬反映的可能是以下几种葬俗:
4.屈肢葬主要是指将尸体下肢向上卷曲的葬式。依尸体放置的姿态可分为仰身曲肢、侧身曲肢、蹲踞葬等形式。根据有关民族学资料,屈肢是在人刚死之时用布带、绳索之类将下肢向上捆扎所致。在史前时期曲肢葬比较集中地流行于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西辽河流域的小河沿文化中;在广西南宁的贝丘遗址和甑皮岩遗址等也发现有蹲踞式曲肢葬;黄河中下游地区则少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屈肢葬在秦人中仍较盛行,被认为是秦人葬俗在重要特征之一。
垫板是一种用一块大木板或 2 ~ 3 块小木板拼接成长方形的、用于放置尸体的葬具。垫板的长短因人而定,没有固定的尺寸。
2.2原始时期的埋葬方式
葬式即埋葬的方式。我国史前时期除土葬外,还有火葬,但就绝大部分时间和地域而言,土葬一直是史前时代最主要的埋葬方式。不过,即便是土葬,其埋葬方式也不尽一致,还可分为多种形式。
2.2.1按埋葬人数分类
按照同一墓穴中埋葬人数多少进行的分类。通常主要分为单人葬和合葬两大类。
1.单人葬:所谓单人葬就是指一座墓仅埋一人的埋葬方式。在史前时代的大多数时间和地域内,常常是以单人葬为主要埋葬方式的。
2.合葬:所谓合葬即同一墓穴中埋葬两人及其以上者。史前时代合葬墓埋葬的人数少则 2 ~ 3 人,多则可达数十人。如在陕西渭南史家墓地,共清理墓葬 43 座,其中 40 座为合葬墓,每墓少者 4 人,多者有51 具人骨。而且,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合葬墓多为同性合葬或母子合葬;如半坡为一女性 4 人合葬墓,元君庙为母子合葬墓。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降,成年异性合葬和父子合葬现象有所增加。如属齐家文化的甘肃武威皇娘娘台为成年一男二女合葬墓;山东大汶口墓地为一对成年男女与一女孩的合葬墓。这些变化反映的应是社会组织与家庭婚姻的改变。
2.侧身直肢葬就是将尸体侧卧伸直放置的葬式。史前时期的侧身葬较为少见,仅在少数墓地发现有个别的例子。如青海柳湾半山类型墓地,共发现墓葬 257 座,其中侧身直肢葬墓仅有两座,因而可能是一种特殊的葬式。
3.俯身葬就是面部向下或向两侧、身体俯卧伸直的葬式。这种葬式主要流行于长江下游的马家滨文化中,在浙江嘉兴县马家滨、江苏吴县草鞋山、常州圩墩等遗址发现200多座墓,绝大多数为俯身葬。长江中游大溪文化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俯身葬。这种葬式在黄河流域发现较少,如在宝鸡北首岭遗址发掘清理出的 451 座墓葬中,俯身葬仅有 14 座。因此,一般认为黄河流域的这种葬式可能具有一些特殊含义,如可能是对非正常死亡或凶死者的一种处理方式。
第二,有圹堆土墓。即先在地面堆筑成高大的土堆,然后再在其上挖掘墓穴,主要流行于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中。
3.竖穴土坑墓:竖穴土坑墓是新石器时代最为流行、数量最多的墓形,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及华北、东北、西北各地,长江流域及华南的某些地区也有发现。这类墓是由地面垂直下挖而成,依平面的形状可分为长方形、方形、圆形或椭圆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其中以长方形墓最为多见。早期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多较小较浅,仅能容尸,一般长约2 米左右,宽1 米左右,深多在2 米以内。中、晚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墓。
1.陶棺:指的是陶质葬具。陶棺出现在史前时期,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瓦棺”,《礼记·檀弓》有“有虞氏瓦棺”的记叙。史前的陶棺,一般用实用生活器皿代用。常见的用作陶棺的器皿有陶瓮、陶缸、陶罐、尖底瓶、陶鼎、陶盆、陶钵等,尤以大型陶瓮作为葬具的现象较为多见,故常被统称之为“瓮棺”。瓮棺葬较早出现并流行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
2.堆土墓:这类墓的总体特征是,墓室构筑于地面之上,系由地面堆土构筑而成。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显比较适应南方地区多河流湖泊、地下水位较浅的自然环境特征。按其结构特征还可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无圹堆土墓。即没有明显的墓圹,大概是把尸体直接放置在地上,然后用土掩埋。堆土墓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墓葬形式。
一般认为,瓮棺葬是仰韶文化时期对夭折幼儿通行的葬俗,多葬于居住区,也有葬于氏族墓地的。一则由于死者尚未成年、不被视为氏族成员而不得埋入氏族墓地,二则基于“灵魂观念”及“亲子之情”而把幼儿葬于健在的亲人附近,并在葬具上凿出小孔以供弱小灵魂出入,便于得到照应。成人瓮棺葬则多被解释为对特殊身份或凶死者的处理,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部落酋长的葬具;也可能反映了某些地域或文化的葬俗特色。
“墓”作为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是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而发生的,并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最初的时候,对尸体的处理非常简单。《周易·系辞下》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即用茅草裹尸,弃置荒野了事,并不挖墓穴。后来,人们可能不忍心看到亲人尸体被禽兽所食,开始掩埋尸体,于是就出现了专门放置尸体的墓穴。
浅谈中国原始社会墓葬制度
摘要: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以后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本文着重探讨原始社会墓葬制度,从墓葬制度出现、墓葬形制、墓葬埋葬方式的概述,反映出在原始社会阶级关系当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原始社会阶级关系,以及在原始社会时期,民族和地区的特点。
<4> 屈肢可缩小墓圹,以节省墓地和掘墓工时。
<5> 屈肢是仿生前的跪坐(跽坐)姿势,是卑贱者侍奉尊长者之礼,也是奴婢执事的姿态。因而屈肢葬应是秦国奴隶的一种固定葬式。
<6> 肢体卷屈而卧即秦简《日书》甲种中所说的“窟卧”。所谓“窟卧”当即卷曲而卧,为鬼之所恶,入葬时为防止鬼物侵扰,很自然地会根据生前习俗将尸体摆放成“窟卧”之状。因此,屈肢葬实际上是秦人这免遭恶鬼侵害而采取的一种“避鬼之术”。
甘青地区史前文化的葬具多用松柏类树干制成,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梯形木棺即一头大一头小呈梯形的木棺,见于马厂类型墓葬。棺的四壁由半圆木或木板围拼而成,棺板表面未经刨光,均保留原来的劈裂面,有的还有树皮的痕迹;四角的接合采用穿榫法,即边壁挖槽、端壁作榫、紧密合缝;有的棺上有盖。
吊头木棺与梯形木棺相似,唯两壁板伸出挡板约 0.1 ~ 0.3 米,伸出挡板的部分被称之为“吊头”。木棺四角接合法与梯形木棺相似,也采用穿榫法。
2.1.2葬具
所谓葬具,是指殓藏尸骨的器具,包括“棺”和“椁”两类。直接装殓尸体的器具叫“棺”,俗称棺材;围砌或套在棺外的设施叫“椁”,亦称外棺。从考古发现来看,葬具是史前埋葬习俗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最初,人死之后可能只是“厚衣之以薪”,用茅草裹尸了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葬俗的发展,“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周易·系辞下》),出现了真正的葬具。考古发现最早的葬具,是距今约 7000 左右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了龙山时代亦即铜石并用时代则比较流行。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原始时代的葬具还可分为陶棺、木棺、石棺等几类:
关于曲肢葬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1> 屈肢是按照人们休息或睡眠时的自然姿势放置的,表示死者长眠不醒。如云南独龙族的安葬方式,就是依照人们生前面朝火塘侧身屈肢的睡眠姿态。
<2> 屈肢状颇像胎儿在母体中的姿势,象征着人死后又回到初始状态中去,以企再生。
<3> 捆绑死者,以防其作祟活人。如广西壮族认为如果不这样安置,死者的灵魂就会走出来对活人作祟,反之则会暗中保护家人的平安。
2.石棺:是用石材垒砌而成的葬具,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北、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在西南地区四川川西高原、西藏的藏东高山峡谷和云南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的青铜时代乃至更晚时期也有石棺分布。
3.木棺椁:木棺或木椁,就是指用木材制作的葬具。木质葬具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葬具类型,广泛分布于各地并流行于各个时代,而其渊源则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史前时代的木质葬具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在长江下游崧泽文化中晚期以及良渚文化中也有少量发现。
关键词:墓葬、形式、埋葬方式
一、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出现前的墓葬。中国古墓葬“墓”与“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事物。“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在考古学上,二者常被合称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因此,墓葬资料所提供的就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所以,墓葬所展现的埋葬习俗与埋葬制度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