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共36页

合集下载

最新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上)

最新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上)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上)123人类将死者的屍体或屍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4“葬”。

用以放置屍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

在中国考古学上﹐两5者常合称为“墓葬”。

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著各种随葬的器物。

古代墓葬作6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范7围。

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8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

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9以後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10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11系。

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12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13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

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

墓圹一14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

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15有序。

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16的合葬墓﹐往往采取“二次葬”﹐将许多已经埋葬过的屍骨迁移而葬入同一墓17坑内。

这些死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员﹐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紧密的血缘关系。

18有些合葬墓﹐埋著两个或数个完整的屍体﹐他们的性别相同﹐应系兄弟或姐19妹。

大汶口文化後期和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为两个成年男女20﹐说明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而齐家文化的合葬21墓﹐则证明存在男子死後以妻妾殉葬的情况。

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22﹑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屍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23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後者可能是由于凶死。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24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

仰韶文化墓中的屍体头多向25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屍体头多向东。

这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著不同的葬俗。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

墓葬多种相关制度 1.神道碑制度
在神道上立碑,就叫神道碑。帝王贵族和一些高 级官僚墓前辟有竖向的通道,称为神道。 后世记述墓主家世和生平事迹并加颂扬的文字多 刻在神道碑上,立在墓前的碑碣一般只刻官爵、 姓氏、名讳。《清通礼》规定:品官墓碑书"某官某 公之墓,妇人则书某封某氏。"八九品以下及庶士 碑文曰 "某官某之墓,无官则书庶士某之墓,妇称 某封氏,无封则称某氏。"
[1]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已经对死者 进行有意的埋葬了,这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自己 集团的成员的关怀和眷恋死,更重要的是这一时 期产生了灵魂不灭观念和原始的宗教情感,他们 认为,人死灵魂不灭,祖先的灵魂具有祸福本集 团的神秘力量。因此,人们为了祈福避祸,便聚 集起来为死者殡葬。丧葬意识与丧葬制度开始萌 芽。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蕴涵丰盈,形式复杂繁琐。 《仪礼》记载,周代士人的丧礼有始死复、楔齿 、缀足、奠帏堂、使人赴君、尸在室,主人以下 哭位、君遣人吊禭、为铭等20多道程序,并且每 一道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 丧服制度和墓地制度。丧服制度根据与死者血缘 关系的远近分为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5 个等级,服制等级的不同,服丧时间的长短也不 一样。
公墓和邦墓是中国古代墓地制度的典型形式,邦 墓是国人的墓地,由墓大夫掌管;公墓是贵族的 墓地由冢人掌管。由于公墓是贵族的墓其墓葬的 排列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的。《周礼春官》记载 :"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 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 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由于时代久远,有关 记载比较笼统,公墓昭穆之序的具体情况也模糊 不清。有幸的是三门峡国虢国墓地为认识公墓昭 穆之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世界上任何民族、部落都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 。丧葬是反映、表现、巩固和发扬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素 质、民族自我中心意识的重要手段。 从历史考古发掘及文 献记载中来看,汉族丧葬具有统一的现象和汉族地区行政统 一、文化统一是一致的,这是大统一民族意识的自我反映。 在丧葬与礼制关系上,汉族最重礼制,告丧、奔丧、哭丧、 发丧的形式隆重,墓葬的规格、大小、高低,棺椁的颜色、 层数、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守孝、扫墓、祭祀等都有严格 的规定,违反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引来灭门之灾。这 些制度都集中体现了汉族的大一统意识、儒家观念、阶级 关系和等级制度等。丧俗是加强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素质 的强有力手段,同时,丧葬活动又是一种社会活动,是死者的 亲属、族人、村人围绕死者一道参加的民族礼仪、文化的 演习活动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发掘工作证明,西周已经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合葬”。陕西省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的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发现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为普遍。例如,在山西省长治分水岭的晋、韩墓地中,凡属大、中型的贵族墓,都是两两成对,并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当为夫妻无疑。
在战国时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来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着腰坑。有些国君和大贵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辉县魏王墓和邯郸赵国贵族墓,都在墓室的两面设墓道,与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国君的墓,如安徽省,则和许多贵族的墓相同,仅有一个墓道或没有墓道。湖北省随州,开凿在丘陵的岩石中,规模甚大,但没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状不规整,是罕见的特例。诸侯、贵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设车马坑。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车马坑以外,还有船坑,坑内埋船。这时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炭以御湿。辉县的魏王墓,则在墓圹内大量屯沙以防盗。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种白色或灰色的粘土填在棺椁的周围,以保尸体和随葬品不朽。棺椁仍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诸侯、贵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椁。随州曾侯乙墓椁室庞大,分隔为4个部分,双重木棺都髹漆施彩绘,十分精致。
与商代一样,往往在诸侯、贵族墓附近设有“车马坑”(见彩图[车马坑]),其规模视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上述虢国墓地为例,虢太子墓的车马坑埋车10辆、马20匹,两座“五鼎墓”的车马坑各埋车5辆,马10匹。浚县卫侯墓的车马坑,规模最大的埋车12辆、马72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后稍减少。但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商代 商代是中国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字形墓”和“中字形墓”。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侯家庄的一座最大的字形墓,墓室面积约33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类似的墓葬在山东益都也有发现,是属于诸侯或方国的首领的。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墓道。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积近17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340平方米,深度为7米余。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为小。商代绝大多数的墓,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形状虽然类同,但规模则有很大差别。大贵族的墓,面积可达20余平方米,在安阳小屯发现的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墓即如此。一般小贵族的墓,面积往往不足1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面积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中国历代陵寝制度

中国历代陵寝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历代陵寝制度篇一:隋唐时期的陵寝制度隋唐时期的陵寝制度一、“依山为陵”制度的沿续隋唐时期帝陵的建造,基本上沿袭汉朝“依山为陵”的制度。

隋文帝杨坚死于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同年十月与皇后独孤氏合葬于太陵。

太陵位于今陕西省扶风县东南的五泉乡王上村旁。

陵冢高27.4米,呈覆斗形,夯筑而成。

底部面积为26560平方米。

陵冢顶部平坦,呈长方形,东西长48米,南北宽38米。

陵家底部四周已被挖掉3~5米,现残存东西长166米,南北宽160米。

陵冢周围原筑有夯土城垣,现已基本毁坏,唯北城尚有残墙,长约130米,最高处1.2米,残存宽5.5米。

夯层清晰,夯窝明显。

经初步钻探,陵垣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

垣墙的四角及中部都发现有大量的砖瓦残片,应是当时建有阙楼和城门的残迹遗存。

唐代帝陵的建造自太宗昭陵始,基本上依山为陵。

据统计,在唐朝18处帝陵中,除献陵、庄陵、端陵、靖陵四处位于平原外,其余都是利用山丘建造的。

平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筑方形陵墙围绕,四面辟门,门外设石狮,四角建角楼,陵前神道一般顺着坡势向南展延,神道上的门阙和两侧的人、兽雕像较前代增多。

据文献记载,唐代依山为陵的作法始于唐太宗。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营建寿陵(即昭陵)时确立了这一制度。

他对侍臣说:“昔汉家皆先造山陵,既达始终,身复亲见,又省子孙经营,不烦费人功,我深以此为是。

古者因山为坟,此城便事。

我看九峻山孤耸回绕,因而傍凿,可置山陵处,联实有经焉之理。

”九峻山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处。

山势突兀,海拔1888米。

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

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昭陵玄宫凿造于九峻山南坡腰间,从诞道至墓室进深250米,前后置5道石门。

墓室内部“闲丽不异于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

因山势陡峭,人员往来不便,故又顺山旁架设栈道,悬绝百仞,绕山300米始达墓门。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丧葬制度
《论语·为政》孔子的弟子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一、丧礼的程序 周代贵族的丧礼隆重而繁复,主要可以分为卒、敛、殡、葬、祭五个阶段。
1. 卒
1
古人的居室有正寝和燕寝。燕寝是平常居住的地方,正寝只有斋戒和生病时才用。 让病人头向东躺在正寝的北墙下,使病人平静地死去。 后来把人的正常死亡称为寿终正寝。
服大功的对象 男子为出嫁的姐妹和姑姑、堂兄弟和未出嫁的堂姐妹,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娘家 兄弟,公婆为嫡子之妻,都服大功。 父亲为庶子、为长女,服大功;
4. 小功 小功又次于大功,服丧期也缩短到了五个月。 小功的麻布衣服更细一些,也用熟麻布制作,但做工更加精细。
服小功的对象 男子为外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祖父母的兄弟)、堂伯叔父母、堂兄弟(指同曾祖父母的叔伯兄 弟)、堂姐妹,服小功。 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和姊妹、为兄弟媳妇,也服小功。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父母)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 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孔子 冢”。 《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 圣人也。子何观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 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鬛封之谓也。今一日而三斩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
九族 中国古代有“三亲”,还有“九族”。 明代方孝孺因为支持建文帝,被明成祖处以灭九族的大刑。
九族 九族就是上四代(高祖、曾祖、祖、父)和下四代(子、孙、重孙、玄孙),加上自己,这九族也 就是在“五服”内的,就是在丧礼上要穿丧服的亲属。 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古代墓葬制度

古代墓葬制度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人类将死者的屍体或屍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屍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 “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著各种随葬的器物。古代墓葬作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范围。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以後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 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诸侯﹑贵族墓的随葬品﹐仍以各种青铜礼器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减少﹐食器增多。在各种食器之中﹐鼎和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与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七鼎配六﹐五鼎配四﹐三鼎配二﹐亦有明确的规定。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明。例如﹐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也依次减小。其中“七鼎墓”已被证实为虢太子墓。
秦汉
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椁墓一直延续到西汉後期﹐甚至东汉前期。在秦和西汉的竖穴式木椁墓中﹐棺椁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有严格的等级。有些汉墓还使用了所谓“黄肠题凑”。

中国历代皇陵与制度

中国历代皇陵与制度

中国历代皇陵与制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严格规定的皇陵制度,每个朝代都有相应的规定来安置皇帝、皇后和其他皇室成员的陵墓。

这些皇陵不仅是历代君主的陵墓,也是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珍贵遗产。

下面将对中国历代皇陵与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古代中国的皇陵制度可以追溯到夏、商、周等朝代。

在夏朝,为了表达王权的威严和不朽,设置了象征王权的敬承之丘,后世称之为“夏台”。

由于夏台没有具体的考古发现,因此具体情况已经不可考。

商代时期,商王和其后代的陵墓被称为“王陵”,一般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地上的建筑多是祭祀性质,由土坯、木构成,用来进行祭祀活动。

地下的陵墓则是用土石建成的巨大墓域,其中包含了具体的陵寝。

商代的王陵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等地。

周朝时期,由于诸侯国的存在,陵墓制度变得更加繁杂。

周朝世祖太王武王击败商纣王后,设置了祭天、丰年的庙宇和供奉先祖的陵墓,称之为“祧”。

周朝的祧墓分布在河南、陕西等地,是至今保存较好的古代皇陵。

自秦朝开始,中国的皇陵制度逐渐完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陵墓制度,规定了皇帝陵墓的规模和布置。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的陵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陵墓主体是地下的宫殿,方圆5.6公里,布局严密复杂,设置有各种陷阱和宝贵文物。

秦始皇陵以其规模和工程技术而闻名于世,对后来的皇陵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的陵墓制度沿袭了秦朝的传统,并加以改进。

汉武帝定都长安后,建立开放的丰陵制度,即皇帝死后在故里的丰乐陵修建地宫,并且规定陵寝内允许百姓到访。

这一制度标志着陵墓制度开始与民众融合。

唐朝时期的陵墓制度相对简单,继承了秦朝和汉朝的传统。

唐太宗李世民改变了以往的园林陵制,规定了陵墓的规模和布局。

唐朝的陵墓多数建在及其附近的山丘上,包括地下封殿和地上祭祀建筑。

明朝时期的陵墓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历代陵墓制度中最完善和规范的一个。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了陵墓的规模和陵规,制定了严格的陵墓考古制度。

明朝的皇陵一般选在山水环境优美的地方,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
秦汉墓葬——厚葬之风
黄泉下的艺术
始皇帝因追求长生不老而闻名,营建陵墓成为心中的大事。《史 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即位成为秦国国君后, 马上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始皇初即位,即穿治骊山”,“穿三 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
西汉初年,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西汉皇帝尊奉黄老之学,推行修养 生息的利民政策,但在生死观念上却丝毫没有什么改变。上自帝王将 相,下至富裕百姓,认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异,“事死如事生”的 厚葬之风一以贯之。
.
辽宋元时期
黄泉下的艺术
五代混战时期军阀墓葬,两宋时期的富民墓葬,文人墓葬,僧道墓葬等等, 均可以按照自己的势力、财力或意愿进行营建。在新儒学影响下的文人士 大夫也在思考适合于自身价值理念的墓葬形式,在朱熹等人的倡导下,在 南方地区开始流行三合土浇浆墓。
除了民族成分、文化传统、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所造成的多样性之 外,影响辽夏金元墓葬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是佛教。辽夏金元时期是 佛教盛行的时期,佛教对辽夏金元社会的影响远较隋唐时期及同时代的两 宋王朝深刻。因此,各种形式的火葬墓、模仿佛塔营建的八角形墓室,以 及独具魅力的西夏王陵陵台等,都成为这一时期墓葬有别于前后时代的重 要特征。
帝王陵墓外,两汉时期的墓葬在孝道盛行的风气下大多遵循“以厚葬 为德,薄终为鄙”,为此,“富者奢僭,贫者殚财”,厚葬成为炫耀 社会地位和自身财力的一种象征,也成为社会各阶层自觉追求的一种 风尚。
.
魏晋南北朝墓葬 ——薄葬之风
黄泉下的艺术
处于混乱分裂时期的墓葬,也呈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除地域性、民族性 的特征外,魏晋以后一改秦汉时期的厚葬之风,普遍认同或采用薄葬的做法。
东汉末年动乱的岁月里,充斥财物的坟墓往往被盗劫一空,墓主尸骨也曝诸 荒野,甚至充作柴薪。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人们开始思考厚葬的弊端,薄葬 的呼声渐趋强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