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墓葬礼制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大象真生以送其死,故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以送其死,故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崇拜天地和崇拜祖先是中华民族在信仰方面的一大特色,世界没有任何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重视自己的根源,那样对祖先充满敬仰和崇拜之情。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倡孝道,提出“慎终追远”的观念,教育年轻人对老人要孝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祭祖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许多人之所以对堪舆学的阴宅理论深信不疑,就是要实践“慎终追远”。

有人相信成功要靠祖先“庇荫”,堪舆学有一种观点认为,祖先和子孙的气息能互相感应,祠堂和祖先葬地的风水格局能够影响子孙的祸福,如果能够找到一块风水宝地建造祠堂或祖墓,可以“庇荫”后代子孙兴旺发达。正是遵从孔子“慎终追远”的教诲和受到“葬先荫后”观点的影响,中国人“事死如事生”,把祖先当作像活人一样有意识的大家长,不惜花费大量钱财请人“寻龙点穴”,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兴建祖祠祖墓。

大部分古人都相信: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要靠自己的努力外,还要靠列祖列宗的“庇荫”。所以不管成功与失败,他们都忘不了自己的祖先。如果成功了,他们会不远千里回家祭祖,举行非常隆重的仪式,以表达对祖先“庇荫”的感激之情。如果失败了,他们会归咎于祖祠或祖墓的风水不好,而千方百计另寻“吉地”建祠造墓。

《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节“还归东海扫墓地”。明朝理学大家王阳明,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朝廷威德,祖宗庇荫”。

从科学角度看,“葬先荫后”的观点无疑是一种迷信观念,不管祖祠和祖墓的风水格局如何,都不可能对子孙后代产生什么影响。在古代,很多有识之士如王充、司马光、张居正等都对“葬先荫后”的观点持异议,他们认为,“形存则神存,形亡则神灭,枯骸活骨,不相干涉”,这种真知灼见对破除迷信观念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批“葬先荫后”不等于否定传统,许多人虽不赞同“葬先荫后”的观点,但都推崇清明扫墓祭祖的积极意义。正如中国社科学民俗学博士施爱东所说的:“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根基。”

“慎终追远”是儒家在丧葬问题上的基本主张。秦汉以来依此为据而兴起厚葬之风。魏晋时期厚葬之风大为减弱,薄葬之风的兴起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魏晋之际,曹魏统治区域盛行薄葬,而吴、蜀则承继汉制实行厚葬。西晋统一以后及整个东晋统治时期,出现了皇室薄葬而门阀世族厚葬的现象,但总而言之,薄葬习尚在魏晋时期始终占据主流地位。魏晋时期厚葬之风

虽不盛行,但并未歇绝,且与薄葬习俗互为消长。

三国时期曹魏统治区域实行薄葬,这种习俗影响延续至东晋初期,至东晋后期仍让位于厚葬习尚,自曹魏时期厉行的碑禁的松弛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厚葬习俗的盛行。十六国政权实行薄葬者罕见,厚葬之风盛行。综观魏晋时期,薄葬趋势是由强至弱,厚葬则呈由弱至强的趋势,魏晋时期,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化而使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尽管有司马氏西晋短暂的统一,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由于战争而导致的社会经济残破的局面,这就使实行厚葬缺乏必要的经济力量支持。皇权的衰落,门阀世族权力的膨胀对中央集权制度的抑制,使秦汉时期皇室大兴厚葬的方式无法继续。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流行,其达观的生死观及丧葬模式对儒家传统的久丧厚葬有力的冲击。春秋战国秦汉以来薄葬思想的影响及延续。统治集团身体力行,使之制度化,门阀世族标新立异的心态作用。

“慎终追远”是儒家传统的生死观,自先秦时期就有了比较规范严密的治丧程序,这些名目繁多的复杂礼仪概括说来大致可分为三部分:殡殓、治丧、居丧。根据对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中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程序的考察,韩国河认为,魏晋时期的丧葬礼制多承汉制,一些古礼基本得到延续,如五服之制、三年守丧、会葬等等。

秦汉以来兴起的厚葬之风在蜀、吴二国继续延续,至西晋时期重新占据主导地位。东晋时期在继承汉魏以来的丧葬礼仪的基础上又有所变易,特别是东晋时期在承袭西晋制度的同时,还糅合了江南吴地的大量习俗,如“招魂葬”的出现及盛行。魏晋时期丧葬礼制区别于古礼的创新之处在于:三国时期曹魏统治区域盛行薄葬;曹魏时帝王开始实行的“不封不树”之制是其显著表现;明器的种类、数量较以往大为简约;“凶门柏历”盛行;由于门阀制度的兴盛而大臣陪葬现象少见。不过,这一时期丧葬礼仪所体现的严明的等级性比两汉时期更突出。

对我国古代的丧葬礼俗的学习除通过传世文献资料外,近年来的考古成果也受到一些学者的广泛重视。通过文献记载与考古实物相结合,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对出土墓志、买地券及墓葬具体形制,对古时期的墓地选择、排葬方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