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田开发资料
探讨低渗透油田注水水质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探讨低渗透油田注水水质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注水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地下压力,促进油的驱替和驱出,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而注水的作用则包括增加地下压力、改变油水相对渗透率、杀菌除垢、维持地层温度等。
注水水质对增加地下压力起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地下流体力学原理,注入高压水可改变地下压力分布,提高地下压力,从而推动油的流动和驱出。
注水水质的选择应考虑其密度、粘度和溶解气体等因素,以提高注水的增压效果。
注水水质还会改变油水相对渗透率。
油水相对渗透率是指在多相流动过程中,油相和水相在单一相渗透过程中的相对渗透率。
注入不同性质的水可改变地层孔隙结构、油水表面张力和相对渗透率等参数,从而改变油水相对渗透率。
选择合适的注水水质可达到改变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效果,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注水水质还具有杀菌除垢的作用。
地下水中往往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和胶体物质,它们会对地下设备和管道产生污垢,降低油田的开发效率。
选用带有杀菌和除垢效果的注水水质,可有效清洁油田设备和管道,延长其使用寿命。
注水水质还应能够维持地层温度。
地层温度对油的流动和驱替起着重要的影响。
注入温度适宜的水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地层温度,减小温度梯度,提高油的流动性,促进油的驱出。
注水水质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起着重要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注水水质,能够提高地下压力、改变油水相对渗透率、杀菌除垢和维持地层温度等,从而提高油田的开采效率。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应根据地质条件和油田特点选择合适的注水水质,并结合其他开采技术手段,达到最佳的开采效果。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Vo . 0 No. 13 5
0c . 2 o t 08
文 章 编 号 :10 0 0—23 (0 8 0 0 9 0 64 2 0 ) 5— 0 7— 3
胜 利 油 田低 渗 透 油 藏 开 发 技 术 研 究
李 秀 生 , 灵 碧 王
( 中国 石 油 大 学 石油 天 然气 工 程 学 院 , 京 昌 平 124 ) 北 02 9
饱和度 高 2 0% 以上 , 共渗 区窄 2 1%左 右 ( 表 3 。 见 )
表 3 典 型 井 分 析 对 比 表
升 丐
( )通 过理论和实验研究 , 实 了低 渗透储 层压 2 证 力 敏感 l 生强烈 , 流固耦 合作用对储层 物性影响 明显 。 ( )发现 渗 吸作 用 在低 渗透 储层 中排 油作 用较 3 大, 初步确定了与渗 吸作用相协调 的最佳驱油速度 _。 5 J ( )研 究 和开 发 了 自适 应数 值 模 拟 技 术 , 流 4 对
以提 高储 量动用率 , 有效利 用石 油资源。提 高低渗透 油藏 开发技 术水平 , 开发好和运 用好低渗透 油藏 , 对胜利 油田以
及我 国的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 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 义。
关 键 词 : 利 油 田 ; 渗 透 油 藏 ; 发 技 术 ; 论研 究 ; 应 性 技 术 胜 低 开 理 适
发好 和运 用好低 渗 透 油 藏 , 胜 利 油 田以及 我 国 的 对
石 油工业 持续稳 定发 展具有 重要 的 战略意 义 。
() 2 储量丰度低, 个数多 、 砂体面积小( 见表 2 。 )
表 2 不 同丰 度 储 量 分 布 结 构
1 资 源现 状 及 地 质 特 点
胜利油 田有 着丰 富 的低 渗透储 量 资源 。“ 九五 ”
低渗透油藏开发井网部署研究——以松辽盆地七棵树油田沙河子组油藏为例

图 1 + 屋油 田区带 划分
投 入 资 金
井
号 钻 井
产 出 比 (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O 元 ) ( O 元 ) ( O 元 ) 1‘ 1‘ 1‘ 1‘
固定成 本 变动 成本
合计
投 入
精 细地 层 对 比的 基 础 上 , 用 各 种 新 方 法 和 新 技 术 应 反复 研 究 , 从而 提 高认 识 。 杂断 块 构造 和 储层 的 精 复 细研 究对 开 发 中后 期 的油 田具有 十分 重 要 的指 导 意 义 。 方 案 实施 前期 要 进行 经 济效 益 评 价 , 证 方 案 在 验 的可 行性 , 而 获得 效 益最 大 化 。 从 [ 考 文献 ] 参 [] 谭 仲 平 , 复 杂 断 块 油 气 田滚 动 勘 探 开 发 特 1 等.
泉头 组 、 娄库 组 、 登 营城 组 、 河子 组 , 中沙河 子组 沙 其 为主要 目的层 。 区 内8口井 中有 5口井 进 行 了取 心 , 从岩 心 观 察 看 , 然裂缝不发 育 , 天 目的 层 沙 河 子 组 岩 心 未 见 裂 缝, 同时 区 内 的 S 8 W —2的 成 像 测 井 也 支 持 了上 述 观点。 七棵 树 油 田地 应力 监 测及 倾 角 测 井显 示 , 区 本 现 今最 大 主应 力 方 向为 近东 西 向 , 由此 推 断 , 区内人 造 缝方 向应与 地 应力 方 向一 致 , 应为 近 东西 向 。 也 初 步 认为 辨 状河 三 角洲 是 本 区沙 河子 组 的主 要 沉 积相 类 型 [, 体 主要 为 水下 分 流河 道 。 1砂 ] 通过 S W8 井 2 块 砂 岩物 性 样 品分 析 , 9 目的 层孔 隙度 分布 范 围 为8 5 ~1. , 均值 为 1 .5 , . 62 平 30 渗透 率 分布 范 围 为 0 12 8. . 4 ~ 2 2×1 m, 均 值 为 1 . 1× 0 平 57 1 / 0 m ( 3 , 层 为 低 孔 低 渗 透 储 层 , 性 较 图 )储 物
低渗透油田动态开发中精细地质研究的作用

、
精细 地质 研究现状
精 细地 质研 究 能够 在线储 层 内砂体 展 布的 变化 ,提 高对 油藏 的认 识 。精细 地质 研究 的主 要 内容包 括追 向上 将有 层析 分 为单砂 层 、详细
剖解 出单砂体 的结 构构 造 以及细 分沉 积微 相 等。一 般地 质研 究 方法 的 重 点放 在了 砂体 的厚油 层 ,而精 细地 质研 究 的重 点主要 是 针对 于低 渗 透 油 田 ,在 研究 中精细 地质 研 究对 砂体 进行 了细 分 。以往地 质 研究 在
霉盎一 _ 发
Ch i na Ch e mi c a l Tr a d e
中 国化 工 贸 易
, 2 01 _ 4 一
.
~ ,
低 渗透 油 田动 态 开发 中精 细地 质研 究的 作 用
刘 小
7 1 7 6 0 0 ) ( 延长 油 田股份 有 限公 司吴 起采油 厂研究所 ,陕西 延安
关键词 :精细地质研究 低 渗透 油田 裂缝性油藏
本 文 所 讲的 油 田属 于典 型 的低 渗透 油 田 ,注 采比 高 、渗 透 率地 、 难开 发 以及产 油率 非常低 ,而且存 在天 然 的裂缝 ,明显 影响 了注 水技 术 的使 用 ,出现 油井 见水 不 均匀 ,因此 在本 油 田使 用精 细地质 研 究作 为 ,为 后期工 作提供 指导 作 用 。为更好 的说 明 低渗 透油 田动 态开 发 中
以及南部 的剪 切力 普遍 比较 小 。本低 渗透 油 田储层 裂缝 共 发育 出 四组 裂缝 ,裂缝 主渗 流方 向为东 西 向 ,也是对 注水 技术 的使用 影响最 大 的 , 因此本 文 针对 裂 缝 的特点 采取 精 细地 质研 究 ,优 化 井 网的 调整 方 式 ,
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对策研究

井 口油 压一直 保持 在 3 7 MP a左 右 。 普光1 O 7 —1 H 井 与 普光 1 0 6 —2 H 井 井距 7 0 0米 左右 , 于2 0 0 9年 1 2月
投产, 初 期正常 生 产 3 5 MP a下 日产 气 量 5 O . 4 1 ×
1 0 ‘ m。 / a, 目前 2 6 . 5 MP a下 日产 气量 4 O . 1 7 ×1 0 ‘ m。 /
d , 普光 1 O 6 —2 H 关井 期 间普光 1 0 7 —1 H 一直 开 井生
产, 两 口井生 产井 段均 为 飞一 二 段 , 在7 0 0米 井距 条 件 下未见 到 连通特 征 ( 图7 ) 。
I m ・
. o
E 1 ] 张永 华 , 贾 曙光 , 杨春峰, 等. 断层 封堵 性 的应
1 . 2 . 1 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特征及理论
2 . 4 井 问 干 扰 分 析
究 方面 。 达西 定律 的假 设条 件为 : 流体 为均质 的牛顿
3 结 束 语
普光 1 0 6 —2 H 井于 投 产 初期 , 生产 两 天后 由于
井 筒堵塞 关 井 , 至2 0 1 0 年1 2月再 次 开井 。 关 井 期 间
中图分类 号 : TE 3 4 8
1 概 述 1 . 1 问题 的 提 出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7 9 8 1 ( 2 0 1 3 ) 1 2 —0 1 3 9 一o 3
低 渗透 油层 由于孔 喉细小 , 结 构复杂 , 渗流 阻力 大, 固液表 面分子 力 作用 强烈 , 使其渗 流特征 和渗流
l l
I…
低渗透油田概念及我国储量分布状况

低渗透油田概念及我国储量分布状况石油是一个国家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采和采收率是当今社会讨论的焦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油气田的采收率并不高。
因此,为了提高油气田开发的采收率,有必要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对我国已勘探的低渗透油气田开发采收率低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根据其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开发采收率提高建议。
关键词:低渗透油气田;开发采收率;提升;建议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石油的需求逐渐增加,石油资源逐渐匮乏。
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对石油的需求更大,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导致后续油气田开采难度越来越大,采收率越来越低。
我国已发现的石油资源有三分之二属于低渗透油气田,这表明低渗透油气田是目前我国石油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不断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其开发和采收率,满足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
介绍了油气田开发开采现状和技术,分析研究了低渗透油气田的特点和开发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了相应的开发采收率提高建议,希望能为今后低渗透油气田的开采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
1油气田开发采收率提升现状1.1开采现状目前,我国已开发的油气田可分为六大类:老油气田、低渗透油气田、稠油砂岩油气田、深水油气田、天然气气田和非常规油气田,其中低渗透油气田数量最多。
对于不同的油气田,在开发和开采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油气田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开采技术和策略。
此外,油气田的生产和储存必须在开采和回收之前得到证实。
特别是对于低渗透油气田,更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提高其开发和采收率。
此外,还要根据长期积累的开采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油气田的开发采收率。
3.4加强技术和效益管理油气田开采过程中,要拓宽思路,整合资源评价和效益开发,加强早期和辅助开采技术的应用和调试。
根据不同油气田的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的方法进行开发和开采,同时不断加深对油气田地层的认识,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油田的开发采收率,还可以大大降低其成本和风险,进一步提高开采效率和效益。
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

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低渗透砂岩油藏作为全球重要的石油资源之一,其开发效果的评价对于提高石油采收率、优化开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评价指标与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概述了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基本特征,包括其地质特征、储层物性、油水分布等。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驱开发过程中影响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如注水方式、注水强度、注水时机等。
接着,本文综述了当前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如采收率、注水效率、油藏压力变化等,并指出了现有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方法。
该方法结合了多种评价指标,包括地质因素、工程因素、经济因素等,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还探讨了综合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总结了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与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渗透砂岩油藏地质特征与开发难点低渗透砂岩油藏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具有其独特的地质特征与开发难点。
低渗透砂岩油藏通常表现出以下显著的地质特征:储层物性较差,渗透率低,孔隙度小,这导致了油气的流动性差,难以有效开采。
储层非均质性强,这表现为渗透率、孔隙度等物性参数在平面上和垂向上都存在明显的变化,给油藏的准确描述和有效开发带来了挑战。
低渗透砂岩油藏中的油水关系复杂,油水界面不清晰,常常存在油水同层的现象,增加了开发的难度。
针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存在以下难点:由于渗透率低,油气的流动阻力大,常规的注水开发方式难以建立有效的驱动体系,导致采收率低。
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规律与调整对策

发以来 , 采取 高水质 注水 。 严格 按水质 标准进 行注水 , 在 水质处 理上做 了大量 工 作, 不仅搞 精 细处理 , 使 出站 水质 达标 , 而 且还要 搞 好水质 的全 程保 护 , 对地 面
管线 、 井下 管柱 、 下井 工具做 到全程 防腐 , 使注入 水进 入油层 之前 , 不再 被污染 。 2 6 沿 裂 缝 注水 、 向两 侧 驱油 , 开发 好 裂缝 性 油藏 油田一 类区块裂 缝发育 , 裂缝 近东 西向分布 , 采用 反九 点井 网开 发 , 井排方
向与 裂缝夹 角大 。 注水 开发后 , 水沿 定 向裂缝推进 较快 , 开发 过程 中平面矛 盾 日 趋严 重 。 对 于存在 着裂缝 的水驱 油藏 , 注 采井点 同时布置 在裂 缝系统 上时 , 注 入
水将 沿裂 缝 向生产 井突 进 , 造成 油井过 早见 水或 暴性水 淹 ; 注 水井 布置在 裂 缝
1开 发动 态特 征
积小、 卡 距细 、 承 压高 的封 隔器 , 提高 密 封率 2 5 高 水质 注水 , 保持 油层 具 有稳 定 的吸水 能 力 油 田储 层渗 透能力 低 , 孔隙结 构复杂 , 对注入 水水质 要求较 高。 油田投入 开
1 1 受构 造 、 断层 与岩 性因 素综 合影 响 的复合 型 油藏
一
是平面 及纵 向上油 水分布 错综 复杂 , 试 油井 中油水 同 出现象 较为普 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一、国内国外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1) 二、低渗透油田地质特点有哪些? ……………………………………………(6) 三、朝阳沟油田目前开发现状、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对策?……………………(9) 四、提高采收率原理是什么?主要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有哪些? 其提高采收率机理是什么?………………………………………………(17) 五、外围难采储量如何经济有效动用? 要实现经济有效动用需要哪些技术攻关?………………………………(23) 六、如何搞好技术创新与应用,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26) 七、低渗透油田(朝阳沟油田)注水开发技术方法?………………………(32) 八、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内容及成果应用有哪几个方面?…………………(37) 九、多学科油藏研究?…………………………………………………………(41) 十、油藏评价的方法(模式)有哪些?主要应用的技术?…………………(42) 十一、“百井工程”的内容以及在零散、复杂、规摸小的 油藏评价中的作用?……………………………………………………(44) 十二、水驱开发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有哪些?……………………………(45) 十三、目前三次采油技术主要有哪些?哪些具有应用潜力…………………(48) 十四、油田开发合理采油速度、合理储采比受哪些因素,如何界定?……(51) 十五、油田开发合理注水压力、合理注采比是如何界定?……………………(53) 十六、区块分类治理的原则、思路和目标?…………………………………(54) 十七、油田分几个开发阶段,不同阶段的调整方法有哪些?………………(55) 十八、如何确定注水开发中技术调控指标?…………………………………(57) 十九、裂缝对低渗透油田的利弊?……………………………………………(58) 二十、低渗透油田怎样进行合理井网部署?…………………………………(59) 二十一、如何进行低效井治理?………………………………………………(60) - 1 -
一、 国内国外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 1、 低渗透油田的划分 世界上对低渗透油田并无统一固定的标准和界限,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石油资源状况和技术经济条件而制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生产特征,按照油层平均渗透率把低渗透油田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一般低渗透油田,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0.1~50×10-3μm2,油井一般能够达到工业油流标准,但产量太低,需采取压裂措施提高生产能力,才能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第二类为特低渗透油田,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1~10.0×10-3μm2,一般束缚水饱和度较高,必须采取较大型的压裂改造和其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地投入工业开发; 第三类为超低渗透油田,油层平均渗透率为0.1~1.0×10-3μm2,油层非常致密,束缚水饱和度很高,基本没有自然产能,一般不具备工业开发价值。 2、 国内低渗透油田储量动用情况 2004年,我国探明低渗透油层的石油地质储量为52.1×108t,动用的低渗透油田地质储量约26.0×108t,动用程度为50%。从我国每年提交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看,低渗透油田地质储量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1989年探明低渗透油层的石油地质储量为9989×104t,占当年总探明储量的27.1%。1990年探明低渗透油层的石油地质储量为21214×104t,占当年总探明储量的45.9%;1995年探明低渗透油层的石油地质储量为30796×104t,占当年总探明储量的72.7%,年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中大约三分之二为低渗透油层储量。可见,今后低渗透难采储量的开发所占的比重逐年加大,如何经济有效做好难采储量的评价、动用和开发理论技术的研究是我们攻关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从我国近些年来对低渗透油田的研究和开发水平看,有了较大的进展和提高, - 2 -
但与中高渗透油田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低渗透油田平均采收率只有21.4%,比中高渗透油田(34%)低12.6个百分点。目前有五十多个油田(区块)年开采速度小于0.5%,这些低速低效油田(区块)的地质储量约3.2×108t,其平均采油速度仅0.27%,预测最终采收率只有15.5%。 3、 国内外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现状 (1)国外开发技术 从目前国外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看,主要是以室内研究与现场试验为主(如美国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发挥地质、地震、测井、试井、压裂增产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取得了不少新的认识)。由于受经济效益的制约,进行工业开采动用的较少。目前动用的低渗透油田,其储层渗透率都10×10-3μm2以上,如喀尔巴阡地区油田储层渗透率平均20×10-3μm2,十月油田渗透率10~80×10-3μm2。国外开发象大庆外围油田储层渗透率只有1~2×10-3μm2和丰度只有20×104t/Km2的实例很少。 (2)国内开发技术 低渗透油田油藏工程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油藏工程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对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的机理性问题还不十分清楚,总体上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大庆应用储层的各向异性的特征,应用矿场资料求取启动压力梯度,并应用油藏工程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了渗流阻力、有效驱动距离和井距、排距等界限,同时以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井网整体优化设计、长跨距合采分抽技术和简易多功能组合地面流程为重点,开展了系列配套技术攻关。 低渗透油田的注水开发技术现状:总结低渗透油田理论研究与开发实践,认为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以油藏工程理论为基础,以多学科工作组的方式进行综合技术集成。 (1)地震、地质、测井多学科油藏综合描述技术 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断层密集、砂体规模小、油水分布复杂,在实践中从地震、 - 3 -
地质、测井等方面优化组合成了一套多专业协同配合作业的综合技术。 地震解释技术方面:应用高分辨率开发地震技术已能识别出小至10m的微幅度构造和断距小至5m的断层,扶杨油层砂体预测符合率分别达到了85%和80%以上。 测井解释技术方面:总结出多参数“逐步判别法”、“最小孔喉半径法”、“含油量损失法”,使含钙、低阻、薄互层油水层解释符合率达到85%以上。 地质特征描述技术方面:建立了以油砂体为基本研究描绘单元,地质-地震-测井技术综合应用的综合描述技术,使大庆外围油田开发井的钻井成功率由80年代初的79%提高到90年代的95%以上。 (2)早期注水和早期分层注水技术 针对油层天然能量小,导压性能差,采取早注水,以达到保持地层压力、减少渗透率损失的目的;针对较大的层间矛盾,采取采取早期分层注水,提高油田储量动用程度。 (3)沿裂缝注水向两侧驱油注水技术 对于存在着裂缝的水驱油藏,注采井点同时布置在裂缝系统上时,注入水将沿裂缝向生产井突进,造成油井过早见水或暴性水淹;注水井布置在裂缝系统上,沿裂缝注水拉水线,向裂缝两侧驱油,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改状况注水开发效果。如朝阳沟油田1992年开展此项技术研究与应用,转注83口采油井,使油田平面和层间矛盾得到改善。 (4)增效、简化、实用的“二降”工艺技术 针对外围油田渗透率低、油层薄、产能低的特点,开发初期进行降低投资、降低成本、增加单井产量的攻关研究。一是从钻井到基建投产各环节,简化工艺流程和地面集输,降低投资。二是采用提捞采油、螺杆泵采油和活动注水等开采工艺,降低成本。 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与中高渗透油田相比,我国低渗透油田平均 - 4 -
采收率只有21.4%,比中高渗透油田(34%)低12.6个百分点。如何提高采收率是衡量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关键。 (1)热力采油蒸汽吞吐技术 2002-2004年共对2口井实施了两个周期蒸汽吞吐采油试验。两个周期累积注汽量6768t,累积增油量为2405.0t,增产油汽比为0.36,高于稠油油藏的油汽比0.15这一指标;突破了国内蒸汽吞吐采油技术的界限,使渗透率下限由200×10-3μm2降到5-10×10-3μm2; 形成的“高温隔热管柱+环空注氮”隔热技术和地层预处理技术,减少了热损失和保护套管,抑制了粘土的膨胀和分散运移,保证了蒸汽吞吐效果。 (2)混合气吞吐采油技术 使用“高温混合气体注气装置”产生蒸汽燃气混合气,其成份为:水蒸汽50%,氮气40%,二氧化碳10%。将产生的混合气注入到油层中,现场应用4口井,吞吐后取得了较好增油效果。措施前后对比日增油5.5t,有效期290天,累积增油1085.1t,平均单井271t。 (3)开展微生物采油技术 微生物对原油具有降解作用,使原油中的轻质组分增加,同时其代谢物产生表面活性剂能使原油粘度降低,改变油水界面张力,促进滞留原油的流动。对于油井可以通过微生物和原油有效作用,解除近井地带有机堵塞,而增加产量。2003年在朝阳沟油田共进行52口井微生物吞吐,有效率70%左右,累积增油3110.8t,平均单井累积增油60t。 (4)水平井开采技术 采用水平井开采技术开发单井产量是直井的1.5倍。研究认为:水平井采油井垂直裂缝采油,水平井注水井平行裂缝注水,水平井的合理长度应为注采井距1.0—1.2倍。 - 5 -
从目前国内低渗透油田动用情况和开发状况看,面临外围油田老开发区含水逐渐上升产量下降,新区地质条件和储量品位逐渐变差,油田开发的难度和风险性将更大,对开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完善发展已有开发技术,努力处理好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资源储备和有效利用的关系,千方百计地节省投资,找准油田开发中的技术关键,大力研究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更新体制、更新机制,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三低”油藏开发技术水平,力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