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田高效开采技术与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低渗透油田地质的开发与研究

低渗透油田地质的开发与研究

低渗透油田地质的开发与研究低渗透油田是指地层孔隙度低、渗透率低,油气难以流出的油田。

由于储层条件差、开发难度大,低渗透油田一直被称为“石油工业的最后一块净土”。

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低渗透油田地质的开发与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文将从地质特征、开发技术、研究进展三个方面探讨低渗透油田的开发与研究。

地质特征低渗透油田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储层特点、孔隙结构和岩石性质。

首先是储层特点,低渗透油田的储层通常由致密砂岩、钙质岩、页岩等组成,孔隙度低,渗透率小,储层非均质性强。

其次是孔隙结构,低渗透储层中的孔隙多为微孔和裂缝,且孔隙连通性差,储层渗流路径复杂。

再者是岩石性质,由于低渗透储层中的岩石多为致密岩石,机械性质好,导致油气固溶程度高,开采难度大。

低渗透油田的地质特征表现为储层致密、孔隙结构复杂、岩石性质良好。

开发技术针对低渗透油田的地质特征,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开发技术,包括常规开发和非常规开发。

常规开发技术主要包括水驱开采、聚合物驱、化学驱等,通过注入一定的压力和添加剂改变储层条件,增加油气渗流能力,实现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发。

而非常规开发技术则主要包括压裂增产、水平井开采、CO2驱等,通过改变传统的开采方式和技术手段,使得低渗透油田能够更有效地释放油气资源。

随着油田开发技术的不断创新,如微观尺度的渗流研究、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等,也为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进展近年来,对低渗透油田地质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首先是在储层地质特征的研究上,通过钻井、取心等野外调查手段,对低渗透油田的储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油田的合理开发和开采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

其次是在开发技术的研究上,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实验室和现场实验,不断改进现有的开采技术,提高了低渗透油田的开采效率和资源回收率。

最后是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如水力压裂技术的优化设计、复合驱油技术的研发应用等,为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发和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技术进展与展望

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技术进展与展望

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技术进展与展望摘要:基于中国石油扎实推进提质增效攻坚行动的开发背景下,我国低渗致密油气资源占整体能源开发的比重不断增加。

以长庆油田、大港油田等油田区块为代表,低渗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分布范围广泛,是能源战略中亟待开采的主力油气储层。

但是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其自身储层物性较差,存在着孔喉细小、渗流阻力大、油层泥沙交互、非均质性严重等问题,常规开发技术仅能在开发初期实现高采高产,无法建立长期稳定的生产周期,导致低渗原油最终采收率较低。

相比来说,渗吸采油技术对低渗透油藏的增油效果显著,其利用储层流体重力作用和孔隙内毛细管力作用,将地层中的原油置换出来。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采油技术引言油田开发是一项具体、复杂性工程,也正因如此,因此在油田开发的过程中,针对工作的要求比较高,油田开发工作的开展将影响着全民的经济发展,在全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由此可见,油田开发工作的重要性,而在油田开发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采油工程技术,良好的采油工程技术的采取不仅可以提升采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最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开采的水平,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同时也可以提升国民对于石油的需求。

由此可见,探讨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的重要意义。

1低渗透油藏概述深层石油储量是这样的渗透率低的油田,其丰度往往较低,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除了渗透率低外,低附着油库的利润率也很高,这使得注入资金难以注入,可能导致开采效率低下。

一般来说,油库渗透率低限制了开采的成功率。

此外,低注入油的性质自然存在裂缝,可能导致复杂而密集的环境。

现阶段,低注入油具有较大的流量阻力,目前还没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纠正。

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利用低等级石油储备,以提高低效率开采的效率和能源效率。

2低渗透油藏特征由于我国的实际原因,今天很难在真正发展的过程中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因此,为了确保石油能源能够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供应,进一步提高所生产产品的质量,需要有科学和有效的程序来促进石油开采。

(完整版)低渗透油藏开采技术

(完整版)低渗透油藏开采技术
1、低渗透储量探明和动用情况
探明低渗透储量增长很快
我国低渗透储量探明状况比例图
9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一节 概 论
1.3 我国低渗透储量探明、动用、分布状况和特点
1、低渗透储量探明和动用情况
我国低渗透储量动用状况比例图
10
近期探明储量和累积探 明未动用储量中,低渗透储 量占主要部分。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1、采出程度高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24.63%,可采储量采出程度70.7%。
2、综合含水率高 总平均达到82.98%,生产水油比4.9,产量占全国45%的最大主
力油田-大庆喇萨杏油田更高,综合含水88.8%,生产水油比为8。
4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一节 概 论
1.1 我国当前油田开发简况
3、剩余可采储量开采速度高 2001年为8.4%,而剩余可采储量开采速度一般控制在6-7%左
唐曾熊(1994)划分的低渗透油田储层渗透率为10-100×10-3m2,小于 10×10-3m2为采技术
第一节 概 论
1.2 低渗透油田的定义
低渗透油田指储层渗透率介于0.1~50×103m2之间的油田(李道品等,1997)。
低渗透储层的典 型特征是具有启动压 力梯度,呈现出非达 西型渗流特征。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二节 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
2.1 低渗透储层成因和沉积特征
1、低渗透储层成因类型-①沉积成因
近源沉积物多以 三段式为主,远源沉积 物多以两段式为主。
低渗透储层多段式粒度曲线(近源沉积)
27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二节 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
2.1 低渗透储层成因和沉积特征
1、低渗透储层成因类型-①沉积成因

关于低渗透油田的石油开采技术研究

关于低渗透油田的石油开采技术研究

关于低渗透油田的石油开采技术研究发布时间:2021-09-07T07:08:10.596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5月第13期作者:张怀杰周小丽姚峰王凯[导读] 通过低渗透油井的开发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张怀杰周小丽姚峰王凯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陕西省定边县 718600摘要:通过低渗透油井的开发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同种可以总结出在当前的我国油田资源储存量上,接近一半上都来自于一些特殊地区的低渗透油井当中,所以说,油田开采单位需要针对低渗透油井开发技术加以重点的研究,保证低渗透油井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开发质量。

关键词:低渗透油田;石油;开采技术如何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开采效率,并且在低渗油田的开采工作当中,有效的避免开采环境对开展工作所造成的影响,就必须要不断的提高低渗透油田开采技术研究,以此来提高低渗透油田开采的工作效率。

1低渗透油田石油开采概况低渗透率意味着油藏渗透率较低,单井油含量不足,油田产量较少,但低渗透油田分布广泛,含油量较大,占全国石油储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对低渗透油田的石油开发变得重要起来。

同时,低渗透生产力油田生产规模已超过全国70%的总体建设规模,并具有不容忽视的发展潜力,因此,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今天,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探明的我国低渗透油田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地质条件较差,比如山区、页岩和盆地,难以建立相关的技术设备,工人也很难实现良好的技术开发策略,这给我国在矿业和研究员进行低渗透油田勘探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低渗透油田能源开发已经成为当前建设的主战场,成为新时期能源建设的主要方向,只有积极的将低渗透石油开发技术不断进行提高,才能为解决能源问题作出积极贡献。

2低渗透油田的石油开采技术研讨 2.1采取预填充水的技术方法低渗透油田的弹性能相对较低,这也是油井产量低的重要原因。

为了避免由钻孔的注水和强制停止注水引起的地层的压力下降,可以使用预填充水的方法。

在具体过程中,可首先排出液体注入油源。

国内外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调研

国内外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调研



○○
年 十


设计生产井
○ 152
注:底图为96年沙三上10顶构造图
文33块沙三上采油速度—采出程度关系曲线
采 3.5

速3

2.5
%
2
ÖÖÖÖ ÖÖÖÖ
25 采

20 程
7.612.1
50
澳大利 亚
1967
700-800 构造 10-25
5.7
小牛塘
美国
1943
1403 构造
61.3
北斯坦利
美国
岩性
14
300
朗吉累油田
美国
1943
2042 构造 33.6
25
小溪油田 比弗溪麦迪逊 快乐泉弗朗梯尔”A
”油藏
美国 美国
美国
多林纳维果德油藏 哈西.迈萨乌德
乌克兰 阿尔及
利亚
采收率%
8828
73
0.04
46
12000
82
0.16, 0.08
30
6.1
0.16, 0.08
42
约0.06 42
20400
77.4
0.16, 0.08
52
1457
24.8 0.16
46
1000
5.1
0.2
40
42.9
1
0.18
48
0.08
43
220000 1300 1.56
32
5047 390
22.5
7
6
ÊÊúÊÊÊ*104m3
5
4
提前6个月
3
提前1个月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低渗透油田是指储层渗透率较低(通常小于0.1 mD)的油田,储量大,但开发难度较大,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石油勘探开发的难题之一。

传统的油田开发技术在低渗透油田中往往效果不佳,研究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对于提高油田开发水平、丰富石油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渗透油田的特点1.储层渗透率低,水驱能力差2.成本高,投资回收周期长3.目前技术手段难以实现有效开发二、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现状1.常规采油技术:包括常规油井开发、水驱开采、压裂等2.非常规采油技术:CO2驱替、聚合物驱替等3.先进采油技术:水平井、多级压裂、水力压裂等三、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方向1. 储层改造技术研究储层改造技术是指通过采用化学驱油、物理方法改造储层,提高储层的渗透率和油水驱能力。

目前,聚合物驱替技术、CO2驱替技术等储层改造技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聚合物驱替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成本高、渗透率难以提高等问题,储层改造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 井网优化配置技术研究井网优化配置技术是指通过对油田井网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手段。

针对低渗透油田的特点,井网优化配置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井网布置密度、井网结构等方面的优化调整,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3. 先进开采技术研究先进开采技术主要包括水平井开采技术、多级压裂技术、水力压裂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但需要占用较多的资金和人力,如何降低开采成本、提高技术效率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四、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面临的挑战1. 技术难题: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挑战,例如储层改造技术的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井网优化配置技术的井网结构优化方面的难题等。

2. 资金投入:开发低渗透油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市场上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投资回报机制,这也是制约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内外高含水油田、低渗透油田以及稠油开采技术发展趋势

国内外高含水油田、低渗透油田以及稠油开采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公布的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指标,这一目标要求今后5 年内我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在能源开发、转化、利用等各环节提高效率、节约资源。

我国一方面石油资源短缺,而石油需求量逐年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石油采收率不高,开发过程中浪费严重。

我国陆上油田采用常规的注水方式开发,平均采收率只有33%左右,大约有2/3 的储量仍留在地下,而对那些低渗透油田、断块油田、稠油油田等来说采收率还要更低些,因而提高原油采收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也是我国从源头节约石油资源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由此产生的对石油高效开采技术的需求也将更为强烈。

分析国内外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态势,将有助于我国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1 高含水油田开发特色技术30%左右,“三高二低”的开发矛盾突出,即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储采比低、采收率低,仍有约较多的剩余石油残留在地下,这些残留在地下的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

据估计,如果世界上所有油田的采收率提高1%,就相当于增加全世界2~3年的石油消费量。

因而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高含水油田的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情况已开发的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随着开采程度加深,地下油水关系、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非均质性更严重,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东部许多主力油田已成为高含水油田,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后,仅能采出地下总储量的1.1 在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除采取强化采油措施外,国际高含水油田开发技术主要有:井网优化技术(包括细分层系、加密调整井、井网重组)、注水调整技术(包括不稳定注水、选择性注水、优化注水压力、提高产液量、调整注采井网、注污调剖等)、特殊钻井技术(包括水平井技术、大位移多靶点定向井、侧钻井技术等)、油层深部调剖技术等。

改善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效果一直是国外油气开采领域的研究重点,国外在不稳定注水技术、水平井技术、油层深部调剖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开发技术的推广对于提高开采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了我国低渗透油田的开发现状,探讨并展望了油田开发技术,以期为提高我国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的应用效果,提供一定参考。

标签:低渗透油田;开发;工艺技术;现状;展望引言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难度较大,但其储层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如渗流规律、油层孔喉、弹性能量、见注水效果、产油指数、地应力等,都是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

实践表明,合理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能够明显提升油田采收率。

目前,研究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技術,已经成为全球采油的一个热点话题。

1.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1.1低渗透油田的开发特征低渗透油田,具有不同于中高渗透油田的开发特征。

它自然产能低,弹性能量小,而经压裂后增产的幅度较大,天然能量开采产量则下降很快。

与此同时,注水井的吸水能力较差,注水见效缓慢。

1.2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技术问题我国在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技术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对低渗透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

第二,经过长期开发的低渗透油田,注采井网会出现套损、油井高含水转注等问题,最终会形成多注少采的格局,导致一部分开发单元局部注采失衡。

第三,在部署注采井网时,往往缺少对沉积微项类型和油田分布特征的综合分析,致使井网部署缺乏地质依据,从而降低了开发方案的合理性。

第四,注采井网对裂缝分布的考虑不足,致使油田注水开发之后,注入水沿着裂缝突进,油井含水量迅速上升,造成油井产量下降。

另外,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在注水时,水窜现象严重。

2.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分析2.1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的应用2.1.1合理部署注采井网现阶段,对我国开发效果良好的低渗透油田进行分析得知,开发低渗透油田,需要紧密结合其裂缝特征,即天然裂缝和水力压裂形成的人工裂缝。

在注采井网的部署上,应当不断优化注水驱油时的面积扫油系统,避免注入水沿油井裂缝突进。

具体来说,首先,尽量使井排与裂缝的走向一致,以此获得较大的波及面积,避免油水井发生水窜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avg=103.70umD50=101.30um Dmax=116.00um
2、天然裂缝伤害:残渣、冻胶
残渣堵塞天然裂缝,降低裂缝渗透率;破胶剂难 以进入天然裂缝,冻胶破胶不彻底,增加油气渗流 阻力。
3、填砂裂缝伤害:滤饼、残渣
支撑剂嵌入滤饼降低填砂裂缝导流能力; 残渣堵塞裂缝孔隙。
压裂液残渣伤害实验研究
与破胶剂,不含残渣,不会堵塞地层;
减少了砂(支撑剂)的用量及运砂的费用
所以
清水压裂与常规冻胶压裂在相同规模的作业中可节省费用
40% —60%。对于那些渗透率很低的边际油气田,清水压裂 将是开采这类油气田的重要措施,也是降低采油成本,增加
动用储量的有效途径。
压裂液排液或回排的监测常规方法
1、记录泵入水的回采率,但是此值受地层产
清水压裂增产机理-新解释 剪切膨胀扩展裂缝-基本假设
认为剪切力能使裂缝壁面从原位置上移动,从而
产生不重合并出现许多粗糙泡体表面,由于存在剪切 滑移,在裂缝延伸过程中也能使已存在的微隙裂开, 并使断层面及其它弱面张开,这些现象可以发生在水 力裂缝的端部或裂缝周围的滤失带中。
剪切膨胀扩展裂缝-物理过程
水基压裂液:
渗透率伤害率为74.8~97.6%。
压裂液进行添加剂优化后:渗透率伤害率为63.0~88.0%。
破胶液残渣粒度与孔喉直径对比
20
0.03%NH
15
10
5
破胶液残渣粒 度大于孔喉直 径,无颗粒侵 入伤害!
10.0 8.0 6.0 4.0 2.0 0.0
¿¿¿¿¿ ¿〃 ¿¿°
Percentage,%
出水的影响很大。
返排率? 2、计量排液中的聚合物浓度,此方法操作上
3、分析注入前后的聚合物溶液以确定碳水化
非常复杂,测试结果也不十分确切,由于滤失而 使聚合物浓度提高,在泵入水回采率的计算方面, 可能产生误导。 合物的总含量,从而计算水的回采率。此方法同 样受缝中滤失的影响。

?题
获得的水回采率都不是从作业中各个压
压裂液浓度伤害对比:Carbo Pro 20/40支撑剂
压裂液浓度伤害对比
46 44 42
250ml(0.5%压裂液残渣) 250ml(0.4%压裂液残渣) 多项式 (250ml(0.4%压裂液残渣)) 多项式 (250ml(0.5%压裂液残渣))
导流能力μ m 2 -cm
40 38 36 34 32 3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时间(小时)
研究方法-数值模拟方法
(地层-裂缝模型,单相与气水两相)
采用油藏—地质力学—压裂模拟的综合模型 进行拟合,拟合时的限制条件如下:
压裂压力约在81~84.5 MPa之间;
裂缝微震成像的半长约为106 —137米,垂直于缝
的宽度很大(每边可达15米--地层变形的范围!);
返排期间水产量递减很快,到生产晚期基本为常数; 不稳定试井得出的缝长较短,缝导流能力约为
平均进水深度 5-10英尺
生产10天后裂缝附近地层含水饱和度的分布
水侵入区域在井底周围已大大减少,但 在缝端部的含水饱和度仍然很高,此处 的排液程度较低,排液的初速度与井底 周围的水饱和度、滤失区的厚度有关, 并受控于随应力而变化的渗透率。
水锁和水相渗透率对产量影响
单相气与气水两相流对产 量影响不大! 因此,水锁影响并不大!
支撑剂 渗透率0.001至0.05毫达西 排量为1.6方到13方,用水量约为64方到3180方, 无论纵向上和横向上都非常不均质,纵向上
砂比3.5%,少数作业中使用砂比达到15%的尾随
前置液占40%到50% 砂-页岩交替,砂层总厚为 1000到1500英尺
新工艺-清水压裂与冻胶压裂效果比较
0 0.01
0.1
0.1 1 10 100 1000
1
10 ¿¿¿ ± ¿ ¿ um
100
1000
Pore Throat Diameter,um
Particle Diameter ¿¿〃 ¿ ¿of ¿ Unbroken ¿¿ ú ¿ ¿ Gel, um
Davg=11.59um D50=0.109um Dmax=10~100um
的影响。
新工艺 -清水压裂中水锁及岩石物性应力依赖性的影响
有 效 厚 度:169ft 孔 隙 度:8.89%
压裂施工及监测情况
滑溜水1590方
40/70目涂层砂
(RCS)50方
水平渗透率:0.0297 md 垂向渗透率:0.00297md
平均排量12方 井口平均作业压力
53 MPa
微地震成象监测
质地强硬的岩石有许多粗糙的节理,很高的抗剪程度,很好的剪切
与裂缝导流能力的耦合性,清水压裂适用(裂缝性致密砂岩、灰岩
地层等);
强度较弱的岩石如泥质砂岩就不适合清水压裂;
储层的裂缝网状分布及流体流动过程都可以用以评价是否应该采用
清水压裂。
清水压裂技术-结论
由于清水压裂
可免去制备冻胶所消耗的化学剂量,包括成胶剂、交链剂
EXT-9气井清水压裂加大量砂子压后采气曲线
EXT-15气井混合清水压裂压后采气曲线
清水压裂对致密砂岩地层伤害评价 研 究 的 目 的
在上侏罗系砂岩的博西尔地层进行了清水压 裂,施工中泵入大量清水并在裂缝扩展过程中又 毫无防滤措施,在这样致密的砂层内毛管力自吸 现象又严重地存在;同时考虑到泵入水在裂缝扩 展过程中,也会受到应力依赖的渗透率的影响。 所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这些因素对气井产能
裂液段中得到,是笼统的整个作业过程 中的情况。 有时返排率很高,但压后生产动态很差! (往往是最后注入的一段液体未排出堵 塞了裂缝!)
压裂液排液或回排的监测新方法
性质各异的压裂用化学示踪剂(CFT)
特点: 方法:
示踪剂具有独特性质,各不相同:它们彼 在泵的低压部分注入,浓度是1ppm。压裂 此不起反应,与岩层或金属管类也没有化学 后返排每隔15分钟采样一次一直到有天然气 反应;不随时间或温度的变化而发生降解, 突破,可以分析到样品中1 ppb的含量。由于 示踪剂在极低浓度( 分层分液段泵入性质独特的 50ppt)下仍可被察觉。 CFT,可用物质平 无论在运输、泵入或废弃时,都是安全的。 衡方法计算分层,分液段回排效率,从而获 易溶于水,滤失后也不会浓集。 得每口井的回排效率。
低渗透油田高效开采技术与 发展趋势





制约低渗透油藏高效开采的关键因素 国外水力压裂技术的新进展

制约低渗透油藏高效开采的关键因素

建立有效的注采驱动压力体系
(井网类型、井网与裂缝方位匹配、井距、 注采压力、启动压力等)

水力压裂增产与伤害的协调
常规油藏
注 水 井 采 油 井
低渗油藏
注 水 井 采 油 井
1、基质伤害:滤液的伤害
乌审旗岩心水基压裂液伤害结果
井号 145 148 145 148 岩心号 5-67-16 3-62-6 4-67-23 1-30-4 伤害前气渗(md) 0.221 0.3999 0.458 0.234 伤害后气渗(md) 0.0449 0.018 0.011 0.059 伤害率(%) 79.67 95.49 97.59 74.78
90 年代中期安纳达柯石油公司-东得克萨斯棉花谷上侏
工艺技术-混合清水压裂法:
罗纪博西尔砂层 在工艺实践中发现,对某些储层清水压裂导 储层情况:
流能力得不到保证,采用了混合清水压裂工艺: 博西尔砂层位于棉花谷砂岩之下,是黑灰色页岩间夹有
细砂、粉细泥质砂岩的大厚层 用清水造一定的缝长及缝宽后,继以硼交链的
1.52~3dc.cm。
压裂作业拟合结果
拟合时的计算参数
1 渗 透 率:0.03-0.0107 md 2 导流能力:1.52 dc.cm 3 填砂缝长: 67 m
排液与生产时间的拟合
Qw
Qg
停泵时刻裂缝壁面附近地层含水饱和度分布
停泵时, 滤失区达 到了15英 尺
பைடு நூலகம்
停泵时井筒附近地层含水饱和度分布
的盐酸500方。
清水压裂技术应用实例1
压裂工艺: 1995年UPR公司-东得克萨斯盆地棉花谷致密、
采用大量清水与少量的化学剂(降阻剂、活性剂、 低渗砂岩地层
施工概况:泰勒段砂岩,对150口井进行了250次
储层情况:
136吨之间
防膨剂等)
20/40 目的 Ottawa 砂子,总砂用量在 2273 公斤到 的清水压裂
渗透率伤害(粘土膨胀、堵塞等) 对产量影响
因此,清水压裂也应 针对性地选择添加剂, 以减少对储层的伤害!
裂缝附近地层渗透率降低2 %,产量降低10~15%!
清水压裂增产机理-常规解释
岩石中的天然裂缝多半是表面粗糙,闭合后仍能保持 一定的缝隙,这样形成的导流能力,对低渗储层来说 已经足够了。这种情况已在实验室中观察到。 常规冻胶压裂,由于排液不完善,裂缝的导流能力受 残渣伤害等有所降低,清水压裂基本上不存在不易排 液的问题。 清水(线性胶)易于使砂子沉到垂直缝周边较细的天 然裂缝中,扩大了渗滤面积。 压裂过程中岩石脱落下来的碎屑(特别是在页岩地层 中)它们可能形成“自撑”式的支撑剂。
粘土的主要成分是绿泥石与伊利石
3.6 — 4.2 公斤/方的胍胶压裂液,带有20/40、
平均孔隙度与渗透率分别为6~10%及0.005 ~ 0.05毫达西
40/70 目砂子,从而产生较高导流能力的水力裂缝。 低渗储层的含水饱和度为 50%,高渗透率储层为5%
EXT-4气井清水压裂加少量砂子压后采气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