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河调研报告概述

合集下载

《2024年伊通河水体污染生态修复及效益评价》范文

《2024年伊通河水体污染生态修复及效益评价》范文

《伊通河水体污染生态修复及效益评价》篇一一、引言伊通河,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其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周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水体污染问题不仅仅是河流自身的问题,更是生态环境的综合反映。

本文以伊通河水体污染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其生态修复的途径和措施,并对其效益进行了评价。

二、伊通河水体污染现状伊通河的水体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污染,部分企业违规排放废水;二是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过量使用;三是生活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这些污染源导致了伊通河水质严重下降,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等问题频发。

三、生态修复途径与措施针对伊通河水体污染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生态修复途径与措施:1. 水源地保护:对伊通河流域的水源地进行保护,严格控制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的排放。

2. 河流生态修复:通过植被恢复、湿地建设、水生生物保护等措施,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 污水处理与回用:建立污水处理厂,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集中处理,同时将处理后的水回用于农业、林业等领域。

4.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推广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模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5. 宣传教育: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氛围。

四、效益评价1. 环境效益:生态修复后,伊通河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提高。

2. 社会效益:通过生态修复,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氛围。

3. 经济效益:污水处理与回用等措施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同时,通过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模式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结论伊通河水体污染生态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伊通河资料——精选推荐

伊通河资料——精选推荐

伊通河资料流经区域源远流长的伊通河,是长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是松花江的⼆级⽀流,它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脉青顶⼭北麓,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德惠市、农安县,在农安县靠⼭镇汇⼊饮马河,全长342.5公⾥,被两岸⽼百姓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河流源头伊通河上游有两个源头,⼀条⽀流。

东源在省城南100公⾥伊通县境内哈达岭⼭脉青顶⼭北麓的⽼道洞附近,由渗出的泉⽔集流⽽成,向西流经⼤酱缸、板⽯庙、寿⼭屯⾄营城⼦与西源汇合;西源则出于东丰县磨盘⼭西北⽯碑岭通称⼩伊通河,流向由南⽽北,其下游⼀段成为伊通与东丰两县的界河。

主要⽀流为伊丹河,发源于伊通县河源乡流沙林夹槽⼦屯和苇塘沟,越过⼆道乡⽯门⽔库,流约百⾥,在朝阳区乐⼭镇南与1933年为种植⽔稻⽽开辟的新开河汇流进⼊伊通河。

流经伊通、长春、农安注⼊饮马河。

随后饮马河注⼊第⼆松花江。

伊通河从源头⾄营城⼦⼀段,穿⾏⼭⾕之间,河床较深,⽔清流急,经常爆发⼭洪。

过营城⼦后进⼊⼭间平川地带,有杂⽊河、西苇河等先后流⼊,流速渐减,河⾕渐宽。

出县城后接纳了⼲沟⼦河、双庙⼦河等⽀流。

河道进⼊平原地带,河⾕宽阔,流量渐增。

历史地位伊通河为长春历史上的第⼀⼤河。

古时的伊通河⽔⾯宽⼴,平时可载三丈五尺的⼤船。

清康熙年间,在反击沙俄⼊侵的雅克萨⼤会战中,她为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壮举谱写了光辉篇章。

康熙帝下令南北延长伊通河道,沟通松花江和辽河;为确保雅克萨⼤会战的胜利,下令在古吉林城造船百艘,每艘体长7.3丈,宽6尺,船腰宽9.8尺,后⾝宽6.6尺,每艘装粮200⽯,船上载有⼟炮,每艘船可运兵135⼈。

在以后的1681年⾄1690年间,由⼤⼩运输船组成的粮草辎重船队,以威武的长龙阵式浩浩荡荡地穿过伊通河,经古伊通边门再向⿊龙江瑷珲城进发,为前线提供粮⾷辎重,为确保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贡献。

古伊通河也因此载⼊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伊通河就是⼀条重要的运粮黄⾦⽔道。

长春近郊伊通河流域史前文化遗跡调查报告

长春近郊伊通河流域史前文化遗跡调查报告

作者: 荆三林
出版物刊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7-178页
主题词: 史前文化;调查报告;中石器;陶片;文化期;陶器;居留地;新石器;遗址;地理位置
摘要: <正> (上)遺址一、地理位置伊通河金史作益褪河,明史作一秃河,又名伊图河,源於吉林省磐石縣城西库勒嶺西側,西北流至伊通县城南二十华里勒克山村东,會伊巴丹河,更北流經長春農安,會新开河,驛馬河入松花江。

由伊通以北至長春间,河之东侧為連續起伏狀花崗岩丘陵地带,西侧陵原則地勢較為平坦,中间为一河谷冲積平原,土地肥沃,可耕可牧。

沿此兩側约百餘華里,到處散佈着先史人類足跡,尤以長春附近地區為中心,據近八九個月調查研究之結果,這一帶當為史前人類長久居留地區。

按長春位於北緯四十三度五十一分,東經一百二十度二十分,海拔二百一十五米,城在伊通河之西畔,漢為玄蒐郡地,北魏屬高勾麗,唐以後屬渤海國 |设长春州於黄龍府,長春之名自此始。

金屬泰州,元為开。

伊通河调研汇报

伊通河调研汇报

立方米。

伊通河干流新立城水库至德惠万宝闸河道全长48.82公里。

由南向北经过净月、南关、经开、二道、高新北区、宽城三个行政区和三个开发区,两岸有小河沿子、鲇鱼沟、东新开河等较大支流9条,支沟上有净月、爱国、靠边王、石碑岭、南湖等小型水库。

2. 伊通河排水情况长春现有四大排水体系十大汇水区。

除西南、西部两大汇水区不进入伊通河城区段外,其它均直接或间接接入伊通河城区段水系。

伊通河两岸(南三环桥-四化拦河闸)排水吐口37处,其中常年排污口14处,需进行彻底截流。

3. 现状及问题分析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伊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及水质污染等问题愈加突出。

虽然经过近些年来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根据国内外河流治理经验,综合的水系治理是解决河流生态和环境问题的关键,本着遵从自然规律的原则,运用科学发展的规划理念,将伊通河水系打造成河、沟、渠分配合理,顺畅承泄城市雨水,保障城市安全的生态河流是我们的目标。

具体可以通过伊通河流域水利防洪设施和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提高防洪标准和行洪能力,构筑安全防线,消除洪灾隐患,确保城市防洪的“长治久安”。

通过实施污水治理工程,建立和完善污水排放、收集、处理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水质污染问题,进而有效地减少对第二松花江的污染。

同时,通过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通过综合治理和全面建设,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打造城市的绿色景观带、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城市的整体形象,为市民提供休闲健身和观光娱乐的最佳场所,为宜居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那么提升生态环境水平就是提升人类生态环境。

伊通河是长春市的城市之肺,生态之源,是城市大通风道。

提升伊通河的生态环境水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保持河流活力的需要,是建设绿色宜居城市的需要。

伊通河调研报告

伊通河调研报告

伊通河调研报告伊通河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伊通河的水质状况、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相关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为制定进一步的保护措施和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地点和时间本次调研主要围绕伊通河流域展开,包括河流本身以及周边地区。

调研时间为2021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5日。

三、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我们通过走访伊通河沿岸的村庄、农田以及工业区等地,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情况、用水情况,并对河流的水质状况进行观察和采样分析。

2. 数据收集:我们收集了伊通河流域相关的文献资料、水质监测报告、环境保护政策文件等,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四、调研结果1. 水质状况:通过实地考察和水质采样分析,我们发现伊通河的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等,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

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周边农业、畜牧业和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

2. 生态环境问题:伊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

河流水体的污染导致水生生物数量减少,生态系统失衡。

此外,河岸带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也受到了影响,生物多样性下降。

3. 相关保护措施: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如加强水质监测、治理沿岸污染源和建设生态修复项目等。

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的保护工作还不够充分。

五、调研分析1. 水质状况不容乐观:伊通河水质的污染主要来自农业和工业的直接排放,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和治理手段,以改善水质状况。

2. 生态环境问题紧迫:伊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需要立即处理的阶段,应加大生态修复工作力度,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

3. 完善相关保护措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与沿岸居民的沟通,提高居民环境意识,推动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

同时,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完善监管体系,确保保护措施的落实。

六、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和分析,我们对伊通河保护工作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减少农业和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

长春市母亲河

长春市母亲河

长春市母亲河作者:张丹彤白立敏刘倚辰李羽唐颜琪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35期[摘要]2017年3月6日,住建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严峻形势,严重制约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的转型,生态修复刻不容缓。

本文对长春市伊通河生态治理及伊通河沿岸使用情况进行调研,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伊通河生态治理、生态修复建议,让伊通河同时发挥文化、休闲、历史等多种功能。

[关键字]伊通河;生态修复;生态治理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5-0180-021. 引言源远流长的伊通河,是长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它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德惠市、农安县,在农安县靠山镇汇入饮马河,全长342.5公里,被两岸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伊通河是长春的母亲河,伊通河的历史就是长春的历史。

1958年长春作为重工业基地,伊通河的水体开始受到污染;70年代的伊通河是排污河,是生态状况最糟糕的时期。

现在伊通河在人口剧增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两岸的土地不断开发利用,伊通河的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加之一些污水口处理不当,治理不及时,致使伊通河水质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生态环境污染使得伊通河与周边环境建设和空间整体开发不协调,迫切需要治理污染,进行生态修复,对整体空间环境进行调整优化。

2. 河流生态修复概念及西方河流保护发展历程国外习惯上把河道生态整治称为“河流恢复(River Restoration)”、“河流修复(River Rehabilitation)”、或“多自然型河流建设”等。

对于河流生态修复,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曾概括为“河流恢复的目的就是促使河流系统恢复到较为自然的状态下,在此状态下,河流系统具有可持续特征,并可提高生态系统价值和生物多样性(ASCE,2003)。

关于伊通河环境调研的选题依据

关于伊通河环境调研的选题依据

关于伊通河环境调研的选题依据
伊通河环境调研的选题依据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状况:伊通河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调研旨在了解河流的生态环境状况,包括水质、水生生物、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情况,以便评估和监测河流的生态健康状况。

2.人类活动影响:伊通河流经的地区涉及农业、工业、城市化等人类活动,这些活动对河流的水质和生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调研可以探讨人类活动对伊通河的影响程度,以及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

3.生物多样性保护:伊通河流域是一个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调研可以了解伊通河及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情况,包括珍稀物种的分布和保护状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环境管理与保护:通过调研伊通河的环境状况和问题,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环境管理和保护措施提供指导。

调研结果可以用于提出改善水质、保护生态、减少污染等方面的建议,推动环境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开展。

伊通河河道治理现状调查和生态修复设想

伊通河河道治理现状调查和生态修复设想

能 区域或 闲置地 变 为 城 市建 设 的稀 缺 资 源 , 但 河 道
的 亲水性 、 生 态功 能 降低 , 河 流水 质 越 来 越 差 , 后 期 治 理也会 越 来越 困 难 , 更 容 易 导 致 河 流 环境 状 况 的
度, 本 次调 查 内容包 括 治理措 施 、 河道 污染情 况 和土
摘要 : 城市河道的综合利 用应 与生态保 护相 协调 , 逐步恢复 河道 的原生态功能 , 促进人 与 自然和谐 。调 查伊 通河城
市河道治理状况 , 初 步分析河道治理成果和 生态效 果 , 以原 生态修复 、 水 自净调 节为主要 目标 , 提 出 了城 市河道 生
态功 能 恢 复 的 设 想 。
地利用 现 状 3个 方 面 , 每个方 面仅 选择 1 ~ 2项 调 查
恶性 循环 。伊 通 河是 长 春市 的母 亲 河 , 评 价 伊 通 河 及联 通水 体 的利 用现 状 , 结合实际, 保 障河 流 的生态
品质, 逐 步恢 复河 流 的原 生态 功能 , 实 现人 水和谐 的
指 标 。调 查 方 法 包 括 收 集 资 料 、 查阅文献, 利 用 g o o g l e 地 图、 9 1 卫 星地 图平 台的高分 辨率 卫 星影 像 ,
2 0 1 5年第 5期
生 态 建设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3 3
伊 通 河 河 道 治 理 现 状 调 查 和 生 态 修 复 设 想
王 峥 羽
( 长 春 市 二 实验 中 学 , 长春 1 3 0 0 2 1 )
中图分类号 : T V 8 5
文 献标 志 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5 3 6 6 . 2 0 1 5 . 0 5 . 1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伊通河水系提高生态环境水平提升城市景观效果摘要:本文分析了伊通河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相应的提出了建立伊通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综合体系,制定伊通河水资源调配、水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加快污水资源化和实行污水处理产业化等对策。

一、伊通河现状1. 伊通河水系基本情况伊通河是长春市的母亲河,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饮马河的最大支流。

伊通河源头在伊通县河源乡(原板石庙乡)青顶子山北麓,流域范围包括:伊通县全境、东丰县那丹百镇,长春市六个区,农安县全境,公主岭响水镇、大岭镇、范家屯镇、杨柳镇、永发乡、和气乡,德惠市三胜乡、万宝镇、郭家镇、天台镇、边岗乡。

流域面积8440平方公里,全长342.5公里,其中伊通110.5公里,长春市区23公里。

其中游(距长春市16公里处)修建的大型水库——新立城水库是保障长春市城区安全和提供城市水源的重要水利枢纽。

此水库建于1953年,总库容5.92亿立方米,新修订的长春市防洪规划区域从新立城水库坝下到万宝拦河闸,总长48.82公里。

在新立城坝下至南三环桥长19.59公里。

南三环桥至四化拦河闸为防洪建成段,长16.35公里,下游四化拦河闸至万宝拦河闸,长12.88公里。

据统计,防洪规划区域内共有大小8条河流汇入伊通河。

主要是小河沿子河、鲶鱼沟、农大明沟、永安沟、东安沟、杨家崴子明沟、团山子明沟和翟家明沟。

共有12座自流涵洞,12座强排泵站,还有25个马路雨水吐口。

2. 伊通河水系环境现状从1988年开始,长春市沿伊通河相继组织实施了一批污水截留工程,共铺设污水干管18.6公里,但并未有效防止伊通河的水体污染。

影响伊通河城区段水环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直接排入河道污水的排水口有10处。

明沟中净月开发区的农大排水明沟、经济技术开发区鲶鱼沟、杨家崴子明沟工业、生活污水量大,污物多,直排伊通河。

位于净月开发区的南三环雨水吐口、王帽屯涵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支线、二道区的二货运吐口、东荣排涝站也有较大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伊通河。

这些污水的排入是造成伊通河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

(2)污水截流干管和支管由于年久失修,淤积、损坏、堵塞严重,从07年6月至今,已发现漏点70多处,一些新漏点在河道内随时出现,调查维修都很困难。

由于管道有漏点,在管道压力小时,河道水进入管道,使河道蓄水水位下降,在自由闸和兴华闸区段内情况最严重;相反管道水压力大时,污水进入河道,污染水体,这也是造成伊通河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

(3)阶段性排入污水的明沟和雨水吐口。

除去经常排污的明沟和吐口外,余下的雨水吐口和有闸门控制排水明沟、排涝站都不同程度存在不定期排出污水、污物,造成水质污染。

另外,我市受季风影响,枯水月份多,来水不足,加之污水渗入,水体变质大。

(4)东排洪沟和翟家明沟对伊通河水体也有一定污染。

污染源主要是热电二厂、经济开发区部分企业、东郊部分水泥制造及制品厂和大成玉米加工企业等。

3. 伊通河城区段建设情况伊通河长春市城区段建设已经逐步完成了防洪工程、污水截流工程和风光带工程建设。

防洪工程建设情况:从1985年至今,伊通河城区段已基本完成了南三环桥至四化拦河闸15.78公里的防洪工程建设任务,共修建堤防32公里、砼和浆砌石护岸墙39.65公里、整治疏浚河道15公里、修建拦河闸(坝)5座、排涝站10座、涵闸12座、1条暗涵(杨家暗涵)及3条排水明沟(鲶鱼沟、永安沟、东安沟),铺装人行方砖步道1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亿元。

主体防洪工程标准达200年一遇。

污水治理情况:1992-1996年,对伊通河进行上、下游污水主管道延伸,支线管道配套和在下游修建日处理污水能力为39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同时,根据城市污水排量增加,在原干线管旁增加同样规格的一条管线,形成双排污水管同时运行,管线总长度19.2公里。

目前正在将污水管网外移风光带工程建设情况:伊通河风光带工程建设主要依据2004年4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长春市伊通河城区风光带总体规划》,该规划范围:南起南绕城高速公路,北至四化拦河闸,包括两岸堤线以外的滩地及堤线内的50米防护林带,总长18.75公里,面积1414公顷,其中水面495公顷,滩地553公顷,防护林带366公顷。

目前,已完成规划中的卫星桥至四化拦河闸24个景园中的23个景园建设,基本完成了24个景园之间连接段的绿化美化工程。

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景观效益。

二、存在问题与治理方案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伊通河的防洪功能和景观功能已得到充分体现,但目前河流已经长春市承泄天然降水和排放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主要通道,水体污染、河道淤积、生态环境欠佳成为了突出的问题。

如何打造伊通河水系,提高生态环境水平,提升城市景观效果就是此次调研的主要课题。

(一)兴利除弊,修筑生态型护岸伊通河长春市城区段基本建成段15.78公里的河道,采用过三种护岸形式。

(1)干砌石护坡在1986-1997年间第一次治理时,自由桥至东荣桥段采用了干砌石护坡的方法,护坡的坡度为1:1.5,上、下两端各有80cm高50cm宽的浆砌石挡墙,不适宜北方采用,加之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目前已全部改为浆砌石重力式挡墙。

(2)浆砌石重力式挡土墙1997-2006年,伊通河卫星桥至四化桥段护岸,在第二次综合治理时全部采用了浆砌石重力式挡土墙护岸形式,挡墙顶宽50cm,底宽3.6-4.8m,高度4.5-10.5m,其中1.8m 埋于地下防止冻胀,目前由于受河道蓄水等原因影响,引起了冻胀不均匀,部分区段已产生了倾斜、损坏情况。

(3)砼球生态型在2007至2008年完成的南三环桥至小板桥的治理工程中采用了砼球生态型护坡形式,既蓄水线以下采用钢砼护坡,水面以上采用生态砼球上覆土种植紫花苜蓿草的方法,坡度均为1:2,运行两年来表观良好。

与此同时对小板桥至自由桥段的浆砌石挡墙进行加固,既在原有浆砌石挡墙外侧加固一层钢砼,厚度20cm,主要是为防止原有浆砌石挡墙的倾覆。

在长春市伊通河综合治理中,河道护岸形式的选择上建议采用多种形式的生态型护岸,多采用乔、灌、草本植物相结合形式。

尽量保护和利用原有的自然河岸,避免过分直线形式的河道形态、避免河床材料的单一化、避免河岸的固化和护砌,在确需护砌的河段,采用多种人工自然性河岸,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段选择不同的护岸形式,如在伊通河城区南段(南三环桥-南绕城高速桥)考虑水流缓、水量少等因素可采用植物型自然护岸。

在城区的比较宽阔地段也可采用此种形式。

考虑到北方寒冷气候的因素,在植物的选择上应符合适用性原则。

既要选择符合滨水自然植被的生态习性以及抗逆性强的植物;又要选择防风抗涝的,适应北方寒冷气候的植物。

如紫花苜蓿、二月兰、花菖蒲、萱草、红车轴草等[3]。

在已建成浆砌石护岸段(自由拦河闸-永宁桥)间,考虑到岸边狭窄等因素可采用梯田式种植台护岸形式,同时考虑常年蓄水高程(193.8)及20年洪水线高程(195.73-193.04)影响,一级挡墙应设计为(194.1-193.1)间,挡墙采用透水的砼砌块,在两级挡墙间种植水生植物。

在桥梁两侧由于水流快高差大等因素可采用复式断面垂直绿化形式。

通过对现有护岸的改造和新型的生态护岸的建设,同时将现有的洼地建成大面积的湿地,可使伊通河成为长春市最大的氧吧、加湿器和城市的生态轴。

现在,国外许多国家已充分认识到硬质材料的护坡与护岸结构对城市河道的许多功能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人工改造河道的弊病和隐患也越显突出,开始大力推广河道自然岸线恢复和生态治理工作,使河流能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二)标本兼治,控制水体污染伊通河城区段水质监测情况:环保部考核伊通河城区段的国控水质监测断面为四化桥处,水质控制和考核目标为地表水V类标准。

监测结果表明:伊通河城区段污染严重,水质长年处于劣V类状态。

其中2005年COD浓度为107.2毫克/升为;超标1.68倍;2008年为81.7毫克/升,超标1.04倍;2009年1-7月均值为107.6毫克/升,超标1.69倍。

问题分析:1. 管网设计不匹配缺乏统筹规划(1)虽然有《长春市总体规划》和《长春市地表水系规划》、《长春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对各水系治理有宏观指导性意见,但未编制综合整治专项控制详细规划。

(2)排水主干管问题严重。

伊通河城区段排水主干管布设在河道内,正常蓄水时,水位高于两岸部分吐口和明沟,淹没吐口,河水倒灌。

北郊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时,河水通过漏点进入截充干管,增加了处理量,超过了设计处理能力。

运行不正常时,管线压力增大,干管内污水大量外溢,直接排入水体。

目前,大部分主干管已沉降,接口因冻胀破裂,难以正常维护。

(3)排水管网不匹配。

区域管径上粗下细,致使部分污水不能正常进入市政管线,通过其它渠道进入水体。

市政管网雨污合流制(31%)、分流制(69%)并存,新老城区和部分区域上下游管网没有对接贯通。

(4)由于原体制问题,尚未建立新立城水库、伊通河“调度水资源,维持江河合理流量,维护水体自净化功能”的制度机制,造成伊通河常年基本是“一潭死水”,水体自然净化能力较差,河道难以实现生态修复。

2.直排混排污染水体,没有彻底污水截流伊通河城区段共有吐口66个,其中在27个排污口中就有10个是污水直排口,雨污混排口6个。

3.污水处理率不高,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目前城市建设加快,而污水处理设施则相对滞后。

区域性管网铺设跟进不够,污水收集率低;部分污水未经集中处理直接进入水体,污水处理率低。

随着东南污水处理厂的试运行,能够缓解污水污染水体问题。

建议措施: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水质,造福百姓”为目标,统筹规划、远近结合,综合治理、加大投入,区域联动、部门配合,采取“两岸全面截污禁排、河道干管优先改造、城区管网配套贯通、合理布局治污设施、建设水系生态屏障、提升自然净化功能”等措施,为打造长春城市生态轴消除隐患。

(三)完善景观,提升城市品位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

河流不仅在水利方面起到防洪减灾、供水兴利的作用,而且在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还是沿河地区人群与生物集结的场所及人文历史发展的载体,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发展和进步。

城市河流景观不完全是自然演替过程的产物,城市河流景观由于人类太多的介入,它不单纯是一种自然综合体,在与人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人类注入了不同的文化色彩,从而体现出一定的人文景观和地域文化景观,它包含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化的和其它方面的含义。

为了充分发挥城市河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中我们应加强关注并挖掘滨河地段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内涵,创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河流景观,展示城市的特色面貌,提升城市的品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